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

合集下载

药物剂型1

药物剂型1

4.注射剂的特点
(2) 适用于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
如不能吞咽或昏迷的患者,可以注射 给药。
(3) 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
某些药物由于本身的性质不易被胃肠道 吸收,或具有刺激性,或易被消化酶破坏等, 可制成注射剂应用。如青霉素或胰岛素可被 消化液破坏,链霉素口服不易吸收。所以这 些药物只能作成注射剂,才能发挥它应有的 疗效。
(六)、酊剂

生药或化学药品用乙醇萃出或溶解而制 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如复方樟脑酊。
7、搽剂

一般指刺激性药物的醇溶液,供外用。 如松节油搽剂。
8、流浸膏

指生药的浸出液经除去部分溶媒而成为 浓度较高的液体剂型。除特别规定外, 每毫升相当于生药 1克。如甘草流浸膏 等。
9、乳剂

指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如油类药物和 水),经过乳化剂的处理,制成均匀而较 稳定的乳状液体,一般供内服用。
(2) 无热原
无热原是注射剂的重要质量指标,特 别是用大量的,供静脉注射及脊椎腔注射 的药物制剂,均需进行热原检查,合格后 方能使用。
5.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3) 澄明度
注射溶液要在规定条件下检查不溶性 微粒,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混浊或异物。鉴 于微粒引入人体所造成的危害,目前对澄 明度的要求更严。
(4) 安全性
片剂的特点
片剂的缺点:

不易吞服; 压片时加入的辅料,有时影响药物的溶 出和生物利用度; 如含有挥发成分,久贮含量有所下降。

片剂的分类
根据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用片剂、口腔用片剂、 皮下给药片剂、外用片剂等:
l.口服用片剂 (1)普遍压制片(素片或片芯) 是药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未包衣的 常释片剂。
3、注射剂的给药途径

药物剂型

药物剂型

药物的剂型剂型指按药典或处方配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用药目的不同,可将药物制成各种适宜的剂型以便充分发乎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1、按形态分为: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气雾剂等。

新剂型:包括药物载体制剂如微球胶囊、脂质体、微球剂、磁性微球、前体药物制剂、膜剂等。

一、固体剂型1、片剂:将药物加入赋形剂经压制而成的小圆片。

片剂的类型:根据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用片剂、口腔用片剂、皮下给药片剂、外用片剂等。

口服用片剂1、普通药片剂(素片或片芯):是药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未包衣的常释片剂。

2、包衣片:包衣片指压制片(常称片芯)外面包有衣膜的片剂。

按照包衣物料或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糖衣片、薄膜衣片、肠溶衣片等。

3、泡腾片:泡腾片是指碳酸氢钠与枸橼酸等有机酸成对构成的混合物,遇水时二者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片剂迅速崩解。

应用时将片剂放入水杯中迅速崩解后饮用。

4、咀嚼片:是在口中嚼碎后再咽下去的片剂。

常加入蔗糖、薄荷、食用香料等以调整口味,适用于小儿服用,对于崩解困难的药物制成咀嚼片可有利于吸收。

5、分散片:药物难溶遇水可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21℃±1℃下水中3min即可崩解分散,并通过5号筛网)加水中分散后饮用,也可咀嚼或含服。

6、缓释片或控释片:能够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或控制药物释放速速的片剂。

具有血药浓度平稳、服药次数少、治疗作用时间长等优点。

7、多层片:是指由两层或多层构成的片剂,一般由两次货多次加压而制成,每层含有不同的药物或辅料,这样可避免复方制剂中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或者达到缓释、控释的效果。

舌下用片剂1、舌下片:舌下片是指专用于设下或颊腔的片剂,药物通过口腔黏膜的快速吸收而发挥速效作用。

可避免肝脏对药物的首过作用。

如:硝酸甘油。

2、口含片:口含片是指含在口腔缓缓溶解而发挥作用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片剂。

常用于口腔及咽喉疾病的治疗。

如:复方草珊瑚含片、西瓜霜。

中药药剂学相关习题及答案

中药药剂学相关习题及答案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学习要点熟悉包合技术、微型包囊及固体分散技术的含义、特点及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熟悉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含义、特点、类型及其释药基本原理。

了解脂质体和磁性制剂的概念与特点。

了解毫微囊、靶向给药乳剂及前体药物制剂的概念与应用。

A型题1.影响渗透泵式控释制剂的释药速度的因素不包括(C )A膜的厚度B释药小孔的直径C PH值D片心的处方E膜的孔率2.不属于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的是(C )A磁性制剂 B PH敏感的靶向制剂C靶向给药乳剂D栓塞靶向制剂E热敏靶向制剂3.下列哪种方法不宜作为环糊精的包合方法(C )A饱和水溶液法B重结晶法C沸腾干燥法D冷冻干燥法E喷雾干燥法4.固体分散技术中药物的存在状态不包括(B )A分子B离子C胶态D微晶E无定形5.下列关于β-CD包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B )A液体药物粉末化B释药迅速C无蓄积、无毒D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E能增加药物的稳定性6.下列关于微囊特点的叙述错误的为(D )A改变药物的物理特性B提高稳定性C掩盖不良气味D加快药物的释放E降低在胃肠道中的副作用7.可作为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囊材为(D )A阿拉伯胶-海藻酸钠B阿拉伯胶-桃胶C桃胶-海藻酸钠D明胶-阿拉伯胶E果胶-CMC8.关于控释制剂特点中,错误的论述是( A )A释药速度接近一级速度B、可使药物释药速度平稳C可减少给药次数D、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E称为控释给药体系9.聚乙二醇在固体分散体中的主要作用是( C )A增塑剂B、促进其溶化C载体D、粘合剂E润滑剂10.用明胶与阿拉伯胶作囊材以复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应将PH调到(A )A 4-4.5B 5-5.5C 6-6.5D 7-7.5E 8-911.用单凝聚法制备微囊,加入硫酸铵的作用是(D )A作固化剂B调节PHC增加胶体的溶解度D作凝聚剂E降低溶液的粘性B型题(1-4)A速效制剂B缓释制剂C控释制剂D靶向制剂E前体药物制剂1.在人体中经生物转化,释放出母体药物的制剂属(E )2.水溶性骨架片剂属(B )3.胃内漂浮片剂属(C )4.渗透泵型片剂属(C )X型题1.下列关于缓释制剂的叙述正确的为(ACDE )A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宜制成缓释剂B生物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宜制成缓释制剂C可克服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D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E一般由速释与缓释两部分药物组成2.缓释制剂可分为(ABCDE )A骨架分散型缓释制剂B缓释膜剂C缓释微囊剂D缓释乳剂E注射用缓释制剂3.下列关于控释制剂的叙述正确的为(ABCE )A释药速度接近零级速度过程B可克服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C消除半衰期短的药物宜制成控释制剂D一般由速释与缓释两部分组成E对胃肠刺激性大的药物宜制成控释制剂4.控释制剂的类型有(BCD )A骨架分散型控释制剂B渗透泵式控释制剂C膜控释制剂D胃驻留控释制剂E控释乳剂5.下列关于靶向制剂的叙述正确的为(ABCDE )A减少用药剂量B提高疗效C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D增强药物对靶组织的特异性E靶区内药物浓度高于正常组织的给药体系6.属于靶向给药的制剂有(ABE )A.脂质体B毫微囊C微囊D微丸E磁性制剂7.下列关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有(ABCDE )A液体药物粉末化B可增加药物溶解度C减少刺激性D是一种分子胶囊E调节释药速度8.下列关于微囊的叙述正确的为(ABCDE )A药物微囊化后可改进某些药物的流动性、可压性B可使液体药物制成固体制剂C提高药物稳定性D减少复方配伍禁忌E掩盖不良嗅味9.微型包囊的方法有(BCDE )A冷冻干燥法B溶剂——非溶剂法C界面缩聚法D辐射化学法E喷雾干燥法10.下列关于以明胶与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CD )A成囊时温度应为50~55℃B成囊时pH应调至8~9C囊材浓度以2.5~5%为宜D甲醛固化时温度在10℃以下E甲醛固化时pH应调至4.0~4.511.制备前体药物常用的方法(ABDE )A酸碱反应法B复分解反应法C氧化还原法D离子交换法E直接络合法12.用凝聚法制备微囊时,可以作为固化剂的是(ADE )A甲醛B丙酮C乙醇D戊二醇E强酸性介质13. 用明胶与阿拉伯胶作囊材制备微囊时,应用明胶的原因(ABCD )A为两性蛋白质B在水溶液中含有一NH3+、-COO-C pH低时,一NH3+的数目多于-COO-D具有等电点E与带正电荷的阿拉伯胶结合交联形成正负离子络合物。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

现代药剂学的发展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特别是数理、材料、电子和信息等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造,极大地推动了药剂学的发展,使新型制剂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现代药剂学;新技术;新制剂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保证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由于方剂调配和制剂制备的原理和技术操作大致相同,将两部分合在一起论述的学科,称药剂学。

而其中,现代药剂学有很大发展。

现代药剂学的核心内容是:在现代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技术开展药物剂型及制剂的研究,在完善和提高现有普通剂型及制剂的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的同时,运用现代制剂技术实现药物按预期方式、速率释出并运释至期望部位或靶位的目的,用最小的药物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的出现是药剂学领域中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大量新型药物剂型及制剂的问世是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标志性成果【1】。

综合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果,缓控释、透皮、靶向、大分子药物给药系统等已逐渐成为其发展主流。

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现代药剂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新进展。

1.缓控释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2】根据释药的特点,缓控释给药系统包括定速释药系统、定位释药系统和定时给药系统。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剂型品种很多,如片剂、胶囊、膜剂、贴剂、注射剂等;给药途径可以口服,也用于其他途径的给药,包括经皮、注射、眼部给药等。

1.1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口服缓控释制剂由于服药方便、研发周期短、资金投入少、利润丰厚而为制药工业界所青睐。

该类制剂大体可分为择速、择位、择时控制释药3大类,新型释药系统不断问世,其主要技术。

随着高分子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脂质体、微乳(自微乳)、纳米粒、胶束等相继被开发为片剂、胶囊剂、丸剂、溶液剂等口服给药形式,不仅可达到缓慢释放药物的目的,而且还能保护药物不被胃肠道酶降解,促进药物胃肠道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十七章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十七章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第十七章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最后四章: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001第十七章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002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003第一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学习要点:1.缓释制剂的特点与类型2.不宜制成缓释制剂的药物3.控释制剂的特点与类型4.靶向制剂的特点与类型5.前体药物制剂的特点与适宜药物一、缓释、控释制剂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小、用药次数显著减少,增加患者用药的顺应性。

缓释,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治疗范围(治疗窗)之内以维持疗效。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1第4小时服药血药浓度示意图长效制剂产生的血药浓度示意图A.最适宜的治疗浓度区域 A.最适宜的治疗浓度B.可能发生中毒区域普通制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2.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①生物半衰期(t1/2)很短(<1h)或很长(>24h)②单服剂量很大(>1g)③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或吸收差或吸收易受影响④在肠中需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Q:半长半短不合适量大溶小不合适药效剧烈不合适吸收麻烦不合适肠中特定不合适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33.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溶出扩散溶蚀/扩散与溶出相结合渗透压离子交换机制4.缓释制剂类型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55.控释制剂类型(零级释药)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6二、靶向制剂1.特点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提高疗效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大锅饭——→特供2.靶向制剂的分类1)根据释药情况(到达部位不同)一级:到达特定的靶部位——毛细血管床二级:到达特定的细胞——肿瘤细胞三级:到达细胞内的特定靶点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72)根据作用方式分类(不同的药物载体)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8 单室和多室脂质体结构示意图(a)单室脂质体;(b)多室脂质体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17100000109三、前体药物制剂定义:将一种具有药理活性的母体药物,导入另一种载体基团形成一种新的化台物,这种化合物在人体中经过生物转化,使活性的母体药物释放出来而发挥治疗效果。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展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展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演进。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发展对于医药行业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状况、关键技术以及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状况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纳米科技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药物制剂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型药物制剂技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例如,通过控制释放速率,可以实现药物的长效作用,从而减少服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另外,纳米技术的应用也催生了新的药物制剂技术。

纳米粒子可以用于载药,并通过改变粒子大小、表面修饰以及制备方法来调控药物释放速率和靶向性。

此外,纳米粒子还可以用于改善药物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有助于解决水溶性低的药物的问题。

关键技术在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中的应用在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有一些关键的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为药物制剂的研发和改进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示例:1. 载药系统:载药系统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适当的载体中,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常用的载体包括纳米粒子、脂质体和聚合物微球等。

这些载体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提高疗效。

2. 递送系统:递送系统是指将药物精确地送达到特定的靶位,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递送系统可以通过纳米粒子、纳米胶束、脂质体等不同形式实现。

例如,纳米粒子可以通过控制粒子大小和表面修饰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3. 控释技术:控释技术可以通过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实现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常用的控释技术包括微球制剂、疲劳剂和渗透控制膜等。

这些技术可以延长药物的血药浓度曲线,增加治疗效果。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的应用前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为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

第十七章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第一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一、缓释、控释制剂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1.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特点:(1)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小、用药次数显著减少。

(2)药物可缓慢地释放进入体内,血药浓度的“峰谷”波动小,可避免超过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治疗范围(治疗窗)之内以维持疗效。

2.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1)生物半衰期(t 1/2)很短(小于1h)或很长(大于24h)的药物。

(2)单服剂量很大(大于1g)的药物。

(3)药效剧烈、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或吸收差或吸收易受影响的药物。

(4)在肠中需在特定部位主动吸收的药物。

3.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主要有控制溶出、扩散、溶蚀或扩散与溶出相结合,也可利用渗透压或离子交换机制。

4.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按照给药途径不同,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主要有以口服给药为主的缓释、控释制剂,同时也包括眼用、鼻腔、耳道、阴道、直肠、口腔或牙用、透皮或皮下、肌内注射及皮下植入等缓释、控释制剂。

根据延缓、控制药物释放原理的不同,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又可分为骨架分散型、膜控包衣型、乳剂分散型、注射用油溶液或混悬液以及缓释膜剂等。

常见的缓释制剂类型有:(1)骨架分散型缓释制剂:水溶性骨架、脂溶性骨架、不溶性骨架。

(2)膜控型缓释制剂:薄膜包衣缓释制剂、缓释微囊剂。

(3)缓释乳剂:水溶性药物制成W/O型乳剂可达到缓释目的。

(4)注射用缓释制剂:油溶液型和混悬型注射剂。

(5)缓释膜剂常见的控释制剂类型有:(1)渗透泵式控释制剂(2)膜控释制剂(3)胃驻留控释制剂最佳选择题以接近零级释药速度为主要特征的制剂是()A.被动靶向制剂B.前体药物制剂C.磁性微球制剂D.渗透泵控释片E.膜控缓释胶囊『正确答案』D二、靶向制剂(一)靶向制剂特点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或接近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提高疗效并显著降低对其他组织、器官及全身的毒副作用。

药物制剂新技术

药物制剂新技术

基因药物制剂
基因药物制剂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药物制剂,旨在通过调控基 因的表达来治疗疾病。
基因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基因治疗载体、基因表达调控剂等,这些 方法能够将治疗基因导入到病变细胞中,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来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药物制剂在遗传性疾病、癌症、病毒感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为药物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手段。
和减少副作用。
免疫细胞制剂
利用免疫细胞制剂技术将免疫细胞 输送到病变部位,增强免疫反应和 治疗效果。
新型给药系统
通过新型给药系统实现药物的精确 给药和释放,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 的依从性。
04
药物制剂新技术面临的 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挑战
技术成熟度
新制剂技术需要经过充分的验证 和测试,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
药物制剂新技术
目 录
• 药物制剂新技术概述 • 药物制剂新技术种类 • 药物制剂新技术应用 • 药物制剂新技术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未来药物制剂新技术展望
01
药物制剂新技术概述
药物制剂新技术定义
药物制剂新技术是指在药物制剂领域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对药物进 行制备、加工、成型等方面的技术革新。这些技术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从而更好地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纳米结晶、 纳米药物制剂在癌症治疗、神经系统疾
纳米囊泡、纳米乳剂等,这些方法能够 病、心血管疾病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通过控制药 前景,为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
物的释放速度和部位,实现药物的靶向
段。
输送和长效作用。
靶向药物制剂
靶向药物制剂是指利用特定的载体将药物定向传递到病变部位,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 作用的药物制剂。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药物制剂技术作为药物研发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手段,也得到了广泛重视。

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和提高治疗效果,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不断涌现,并对临床医学和药物治疗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药物制剂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学科。

药物制剂技术是以药物为基础,研究如何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将药物制成适合患者需要的药剂形态的科学。

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的出现,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内容1. 微型胶囊技术微型胶囊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制剂技术,它能够将药物以微小胶囊的形式封装,保护药物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

该技术在药物的输送和降解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针对长效药物的需求,通过微型胶囊技术可以将药物进行控释,使其长时间在体内发挥作用,提高疗效。

2.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级材料进行研究和开发的技术手段。

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载体设计和药物的输送系统。

通过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较好生物相容性的纳米颗粒,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吸收率。

此外,纳米技术还可以制备出具有靶向性的纳米药物载体,使药物能够准确地传递到患处,提高治疗效果。

3.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制造技术,通过将药物粉末和骨架材料混合,然后利用3D打印技术将其制作成复杂的药物结构。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个性化药物的定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备适合其需求的药物。

同时,3D打印技术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药物制剂形式,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三、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的应用前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通过运用这些新技术,药物可以更准确地作用于靶组织,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新型药物制剂技术还能够满足患者特殊需求,提高患者的服药便利性和依从性。

试论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

试论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

试论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是医药行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药物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对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试论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重点阐述其意义、方法和挑战。

1. 提高治疗效果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增强治疗效果。

采用新型缓释技术,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减少服药频次,提高患者依从性。

2. 降低毒副作用通过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损伤,降低毒副作用。

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封装在纳米载体中,可以提高药物在病变组织的积累,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3. 改善药物安全性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还可以改善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延长药物的有效期,降低药物的变质率,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4. 促进药物的市场化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能够为药物赋予更多的附加值,增加对专利的保护,提高药物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药物的市场化。

二、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方法1. 新技术的应用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需要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化学合成技术等,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靶向性和稳定性。

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纳米药物,可以提高药物的穿透性和稳定性,增强药物的疗效。

2. 多学科的融合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领域,需要不同专业的专家共同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制备高效的脂质体药物制剂,需要药学家设计合适的载体,需要化学家寻找合适的材料,需要生物学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

3. 临床应用的验证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在完成实验室研究后,还需要进行临床应用的验证。

在临床应用中,需要评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以及其在真实患者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4. 不断探索创新创新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探索,不断开发新的药物制剂技术,寻找更好的制剂方法。

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

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

(四)脂质体的制法 脂质体的制法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1.注入法 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其溶于有机溶剂中(一般多采用乙醚),然后将此药液经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0(并用磁力搅拌)的磷酸盐缓冲液(或含有水溶性药物)中,加完后,不断搅拌至乙醚除尽为止,即制得大多孔脂质体,其粒径较大,不适宜静脉注射。再将脂质体混悬液通过高压乳匀机二次,则所得的成品。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质体,粒径绝大多数在2μm以下。
2.脂质体中药物释放过程(如淋巴、肝、脾、肺等)包在脂质体内药物释放,有的是通过 内吞作用(Endocytosis)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有的是融合作用(Fusion),即脂质体的膜材与细胞膜构成物相似而融全进入细胞内。凡带电荷和液体中性的脂质体主要通过细胞内天作用进入溶酶体,然后裂解释放出药物。由于溶酶体的通透性有限,故分子的药物就不能释放到细胞的其它部位,而融合作用往往不受这种限制,因此脂质体的释放药物是具有选择性的。
2.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损害或抑制作用,能降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如减轻对胃肠道的剌激性、骨髓抑制作用及变态反应等。
3.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和溶解度,加快溶出速度,以改善药物在内的转运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增加药物对淋巴系统定向性、靶组织的滞留性、对组织和细胞膜的渗透性,使动物在靶组织中维持较高的浓度,以提高抗癌药疗效的作用。
3.使抗癌药物在靶区具有滞留性 由于肿瘤细胞中含有比正常细胞较高的浓度的磷酸酶及酰酶、因此将抗癌药物包制成脂质体,不仅由于酶使药物容易释出,而且亦可促使药物中肿瘤细胞部位特异地蓄积。因此,如将包封于脂质体的抗癌药物直接注入瘤体,能使局部有效的药物浓度维持较长的时间,有利于杀来癌细胞。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等多 种途径,尤其适用于一些 不稳定的药物。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的定义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
将药物以分子、离子或非晶体状态分 散在固体载体上。
口服给药途径,如片剂、胶囊剂等。
固体分散技术的优势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03
新剂型与新技术的优势 与挑战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靶向性
新剂型与技术可以使药物更准确 地到达病变部位,减少不必要的 全身暴露,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
缓释控释
通过新剂型与技术,药物可以在体 内缓慢释放,减少服药次数,提高 患者的依从性。
增强渗透性
对于一些难以穿透细胞膜的药物, 新剂型与技术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渗 透到靶组织中。
降低副作用
降低药物剂量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通过特定技术使药物在预定时间内缓慢释 放,以维持药物在体内较长时间的治疗浓 度。
缓释剂型能够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 依从性。常见的缓释剂型包括口服缓释片 、缓释胶囊和缓释颗粒等。
控释剂型
总结词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维持恒定的治疗 浓度。
总结词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维持恒定的治疗 浓度。
微囊与微球的作用
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保护 药物免受破坏、提高药物 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
微囊与微球的应用
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肺 部给药等多种途径。
包合技术
包合技术的定义
利用一种分子将另一种分 子包裹起来,形成包合物。
包合技术的优势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 药物的副作用、掩盖不良 气味或味道。
包合技术的应用
减少服药次数

药物新剂型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新剂型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173·中医学是我国医疗体系中最具特征和优势的存在,但是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化学成分复杂,用量大,稳定性差,作用慢等缺点,阻碍了中药制剂的发展,不利于中药走向国际药品市场。

近年来,随着分离和提取草药有效成分的技术的发展,已经鉴定出草药中的许多活性单体,并且正在应用新的药物制剂和新技术来开发更安全,更有效,更可靠和稳定的活性,并且中草药的单体制备将对促进中草药的现代化有更大的帮助。

1药物新剂型的概述应将药物制成特定的制剂并以制剂的形式使用,从而达到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目的。

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应反映药物的水平并确定药物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药物的功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减少药物引起的疾病,不断提出对药物制剂的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化,药物新剂型的开发正在迅速发展,曾经第一代药物剂型是用于口服和外用的简单加工的制剂。

随着对临床药物的需求,给药途径的扩大以及工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导致了第二代剂型的生产,例如片剂和注射剂。

从那时起,基于治疗效果与体内药物浓度和给药时间无关,同时也不需要频繁给药并且可以保持有效浓度的概念被广泛熟知。

基于此,将药物开发为第三代剂型,该剂型类药物可长期药物,被称为持续释放、控释药物递送系统。

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发展成为第四代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以提高药物的功效并减少全身性副作用。

而通过根据接收到的反馈信息自动控制释放的药物量,可以将反映时间生物学技术和昼夜节律同步的脉冲药物输送称为第五代。

然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药物特性的多样性,适用于特定疾病和特定药物的药物输送系统可能不适用于其他疾病和药物,因此需要多种药物输送系统以适应各种疾病。

2药物新剂型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2.1…前体药物技术前药技术是将母体药物放入不同类别的载体中以产生新型化合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后,母体药物被释放,发挥了治疗作用。

水溶性聚合物可用于合成喜树碱前药,据报道,它可以在化学结构改变后有效提高喜树碱的溶解度。

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与应用

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与应用

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与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新型药物制剂的概念、研发过程,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一、新型药物制剂的概念新型药物制剂是指在传统药物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改变药物的制剂形态、剂型结构或药物物理化学特性,并以此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的制剂形式。

新型药物制剂包括但不限于纳米药物、控释药物、靶向药物等。

二、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过程1. 药物筛选与优选:根据药物的化学性质、目标病理生理过程等因素,通过大量实验和研究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药物。

2. 制剂形态设计:根据药物的特性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制剂形态,如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半固态制剂等。

3. 药物载体选择:结合药物的性质和应用要求,选择适宜的载体,如纳米材料、聚合物等,用于药物的包裹和保护。

4. 制备工艺优化:通过调整制备工艺参数,改善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药效特性。

5. 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评价:对新型药物制剂进行稳定性测试和生物利用度评价,确保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药效。

三、新型药物制剂的应用价值1.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新型药物制剂可以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 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通过控释技术,新型药物制剂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释放时间,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增强药物的靶向性:新型药物制剂可以通过靶向药物传递系统,将药物直接送达到靶组织或细胞,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影响,提高药物的疗效。

4. 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新型药物制剂可以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四、新型药物制剂的应用前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为药物研发和治疗领域带来巨大的变革。

随着人们对药物个性化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新型药物制剂将成为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手段。

药一整理之第五章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药一整理之第五章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

第五章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第一节快速释放制剂一、口服速释片剂除舌下片等常见速释片剂外,本节主要包括分散片和口崩片。

(一)分散片分散片系指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匀分散的片剂,分散片中的药物应是难溶性的,分散片可加水分散后口服,也可将分散片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

1.分散片的特点分散片剂型主要适用于要求快速起效的难溶性药物和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不适用于毒副作用较大、安全系数较低和易溶于水的药物。

2.分散片的质量要求与普通片剂的要求相比,增加了分散均匀性(应在3分钟之内完全崩解)等试验。

3.分散片举例——阿西美辛分散片片剂。

一般由直接压片和冷冻干燥法制备,由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口腔崩解片称口服冻干片。

1.口崩片的特点(1)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2)服用方便,患者顺应性高(3)胃肠道反应小,副作用低(4)显著减少了肝脏的首过效应2.口崩片的质量要求口崩片应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对于难溶性药物制成的口崩片,还应进行溶出度检查。

3.口崩片举例——甲氧氯普胺口崩片1.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体(SD)系指药物高度分散在适宜的载体材料中形成的固态分散物。

药物在载体材料中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

(1)固体分散体的分类:2.包合技术——包合物由主分子和客分子两种组分组成。

(1)包合物的分类:包合物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两种:①按主分子形成空穴的几何形状,可分为:笼状、管状和层状包合物。

②按包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可分为:单分子、多分子和大分子包合物。

(2)包合技术的特点:①可增加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②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降低药物的刺激性。

③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挥发损失,并使液体药物粉末化。

④对易受热、湿、光照等影响的药物,包合后可提高稳定性。

(四)口服速释片剂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分散片可加水分散后口服,也可将分散片含于口中吮服或吞服。

适用于难溶、需快速起效的药物。

口崩片服用时不需用水或只需用少量水。

一些药物若血液浓度长期处于较平稳状态,则易产生耐药性,制成口崩片可克服此问题。

药物递送系统(多项选择题)

药物递送系统(多项选择题)

药物递送系统(多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1、微囊的质量评价项目包括A.囊形与粒径B.载药量C.囊材对药物的吸附率D.包封率E.微囊中药物的释放速率参考答案:A,B,D,E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微囊的质量评价项目,包括ABDE四项,而不包括C选项。

[多项选择题]2、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结构包括A.背衬层B.药物贮库层C.控释膜D.胶黏膜E.保护膜参考答案:A,B,C,D,E参考解析:经皮给药制剂足由几层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高分子薄膜层叠而成。

大致可分以下五层:背衬层、药物贮库层、控释膜、胶黏膜和保护膜。

[多项选择题]3、下列属于控制溶出为原理的缓释、控释制剂的方法有A.控制粒子大小C.制成药树脂D.制成不溶性骨架片E.制成乳剂参考答案:A,B参考解析:根据题干直接分析,控制溶出为原理的缓释、控释制剂的方法有控制粒子大小、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等;若控制扩散为原理的缓释、控释制剂的方法有制成乳剂、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制成微囊、制成植入剂等;若控制离子交换作用为原理的缓释、控释制剂的方法有制成药树脂;综合分析,本题选A、B。

故本题选A、B。

[多项选择题]4、缓(控)释制剂的优点有A.减少用药总剂量B.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C.减少服药次数,患者顺应性提高D.有利于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E.适用于半衰期特别短的药物参考答案:A,B,C,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缓控制剂的优点,半衰期特别短的药物(小于一个小时)不适宜制成缓控制剂。

[多项选择题]5、利用扩散原理制备缓(控)释制剂的工艺有A.包衣B.制成不溶性骨架片C.制成亲水性凝胶骨架片D.微囊化参考答案:A,B,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有:制成包衣小丸或片剂、制成微囊、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增加黏度以减小扩散速度、制成植入剂和制成乳剂。

溶蚀性骨架片中药物可以从骨架中释放,骨架本身也处于溶解过程,所以是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及前体药物制剂2006-06-17 作者:网络部一、概述新型药物载体制剂是将药物封于由于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薄膜中间制成一种载有药物的超策粒载体。

这类新剂型特别在癌药中应用比较广泛。

因为化疗药物大多存在着毒性大,缺乏药理活性的专一性,对正常组织,特别对生长肝旺盛的消化道粘膜上皮组织,骨髓造血组织以及毛襄等。

同样有损害和抑制分裂.的药物有中枢性呕吐作用,使患者中用药期间引起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有的发生口腔粘膜溃烂、腹泻、皮肤色素沉着、脱发、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有的发生严重的变态反应,因此被迫停药,贻误治疗时机。

为了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除了化学结构上进行改造外,设计抗癌药物的新剂型和适宜的给药途径,这是药物剂研究与生产上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新型药物载体制剂的载体种类繁多在生物学或医学中应用大致可归纳如以下几类:1.大分子物质如免疫球蛋白、去唾液糖蛋白、白蛋白、纤维原、脱氧核糖核酸(DNA)、葡萄糖等。

2.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肝细胞等。

3.合成非生物降解性大分子物质如尼龙或纤维素、半渗透微襄、聚丙烯凝胶等。

4.合成生物可降解性大分子物质脂质体、静脉乳、复合型乳剂、毫微型胶襄、微球剂、含磁性球剂、β一环糊精分子胶襄以及玉脂聚糖球等。

第4类与药剂学有密切关,本章作重点讨论。

(二)在设计新型药物载体制剂时应考虑以下要求:1.具有药理活性的专一性,使药物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或抑制细胞的繁殖。

2.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损害或抑制作用,能降低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如减轻对胃肠道的剌激性、骨髓抑制作用及变态反应等。

3.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和溶解度,加快溶出速度,以改善药物在内的转运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

4.增加药物对淋巴系统定向性、靶组织的滞留性、对组织和细胞膜的渗透性,使动物在靶组织中维持较高的浓度,以提高抗癌药疗效的作用。

5.化疗药物被载体(非活性部分)带入靶组织释放完全,载体本身必须以体内代谢成无毒物质,并排出体外。

6.增加药物的理化稳定性。

7.达到矫味臭的目的,便于服用,当然要配制一种十全十美的剂型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设计新剂型时,应充分考虑上述要求,特别是妨碍药物在体内正常转运过程的一些干扰因素和降低副作用的条件,是很必要的。

二、脂质体(一)脂质体的定义及其结构原理脂质体(或称类脂小球,液晶微襄)是一种类似微型胶襄的新剂型,1971年英国莱门(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药物载体。

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包荡于药物,通过渗透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放药物,从而发作用。

(二)根据不结构不同,脂质体可分为三类:1.单室脂质体球径约为≤25μm水溶性药物的溶液只被一层类脂质双分子层所包封,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双分子层中。

凡经超声波分散的脂质体悬液,绝大部分为单室脂质体;2.多室脂质体球径为≤100μm有几层脂质双分子层将包含的药物(水溶性药物)的水膜隔开,形成不均匀的聚合体,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几层分子层中;3.大多孔脂质体球径约0.13±0.06μm, 单层状,比单室质体可多包蔽10倍的药物。

脂质体结构原理与由表面活性剂构成的胶团不同,后者是由单分子层组成,而脂质体是由双分子层所组成。

胶团半溶的溶液用肉眼观察,呈透明状。

而脂体是用类脂质(如卵磷脂,胆固醇等)构成双分子为膜材包合而成。

磷脂的结构式中含有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含氨的碱基(季铵盐),均为亲水性基团,还有两个较长的烃链为亲油团。

分子中磷酸部分极性很强,溶于水;但烃链R与R为非极性部分,不溶于水。

其结构与肥皂的分子很相似,肥皂是长链脂肪酸(烃链非极性部分)的钠和钾盐(极性部分),把类脂质的醇溶液倒入水面时,醇很快地溶解于水,而类脂分子则排列在空气一水的界面上,它们的极性部分在水里,亲油的非极性部分则伸向空气中,当极性类脂分子被水完全包围时,其极性基团面向两侧的水相,而非极性的烃链彼此面对面缔合成双分子导骣可以形成球状。

胆固醇亦属于两亲物质,基结构上亦肯有亲油和亲水两种基团,从胆固醇的结构来看,其亲油性较亲水性强。

用磷脂与胆固醇作脂质体的膜材时,必须先将类脂质溶于有机溶剂中配成溶液,然后蒸发除去有机溶剂,在器壁上使成匀的类脂质薄膜,此薄膜是由磷脂与胆固醇混合分子相互间隔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所组成。

(三)制备脂质体的材料脂质体的膜材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这两种成分不但是形成脂质体双分子层的基础物质,而且本身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由它们所形成的“人工生物膜”易被机体消化分解,不像合成微襄(如尼龙微型胶襄)那样往往在机体中难以排除。

1.磷脂类磷脂类包括孵磷脂、脑磷脂、大豆磷脂以及其它合成磷脂等都可以作为脂质体的双分子层基础物质,我国研究脂体,以采用大豆磷脂最为适宜,因其成本比卵磷脂低廉得多,乳化能力强,原料易得,是今后工业生产脂质体的重要原料。

70年代国内研制静注骼脂肪乳,曾研究过静脉注射用豆磷脂的精制方法。

虽然精制工艺并不太复杂,但产品质量特别是热原特别是热原与降压物质两项指标不稳定,使豆磷豆和脂肪乳迄今不能大量生产。

国内有的采用蛋黄卵磷脂为原料,且氯仿为溶剂提取,但产品中氯仿无法除尽也是质量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此外卵磷脂的成本要比豆磷脂高得多,不宜大量生产,磷脂为天然生理化合物,其生理功能:(1)可使巨噬细胞应激性增强,即巨噬细胞数增加,吞噬功能增中,作者等以空白脂质体作巨噬细胞天噬功能试验,发现有明显的的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测定其吞噬面分率为57%,吞噬指数为1.99;(2)使血红蛋白明显增高;(3)增加红细胞对抵抗力,使红细胞在低渗液中避免溶血作用;(4)磷脂与胆固醇在血液中应维持一定比例,磷脂在血浆中起着乳化剂的作用,影响胆固醇化脂肪的运输沉着,静脉给予磷脂,可促进粥样硬化斑的消散,防止胆固醇引起的血管内膜损伤;(5)能增强纤毛运动,肌肉收缩,加速表皮愈合,增强胰岛素功能骨细胞功能及神经细胞功能。

2.胆固醇胆固醇与磷脂是共同构成膜和脂质体基础物质。

近年来,有人认为胆固醇具有一定的抗癌功能,美国、瑞士的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在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中有一种称为“噬异变细胞的白血球”分泌出一种抗异变素来杀伤和吞噬异变癌细胞,从而使癌细胞去活力。

血液中的胆固醇是维持这种噬异变细胞白血球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

如果血液中胆固一过低,噬异变细胞白血球对癌症的辨别能力和分泌抗异变素的能力显著降低。

所以认为胆固醇也具有一定的抗癌能力。

还有报道指出卵磷脂能够使胆固醇阻留在血液中,使血液中,胆固醇量提高,有利于抗癌作用的发挥。

(四)脂质体的制法脂质体的制法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方法:1.注入法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其溶于有机溶剂中(一般多采用乙醚),然后将此药液经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0(并用磁力搅拌)的磷酸盐缓冲液(或含有水溶性药物)中,加完后,不断搅拌至乙醚除尽为止,即制得大多孔脂质体,其粒径较大,不适宜静脉注射。

再将脂质体混悬液通过高压乳匀机二次,则所得的成品。

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质体,粒径绝大多数在2μm以下。

2.薄膜分散法()将磷脂,脂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或其他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氯仿溶液在一玻璃瓶中旋转蒸发,在瓶内壁上形成一薄膜;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烧瓶中不断搅拌,即得质体。

3.超声波分散法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总督认加入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的溶液,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剂,残液以超声波处理,然后分离出脂质体再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脂质体的混悬型注射剂。

经超声波处理大多为单室脂质体,所以多室脂质体只要以超声波进一步处理亦能够得到相当均匀的单室脂质体。

4.冷冻干燥法脂质体亦可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对遇热不稳定的药物尤为适宜。

先按上述方法制成脂质体悬液后分装于小瓶中,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燥制剂,惟全部操作应在无条件菌条件下进行。

(五)脂质体的作用特点脂质体广泛用作抗癌药物载体,具有以下作用特点:1.淋巴系统定向性抗癌药物包封于脂质体中,能使药物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或抑制癌细胞的繁殖,增加药物对淋巴的定向性,使抗癌药物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无损害或抑制作用,改变药物在组织中分布。

因此,用脂质体为载体的抗癌药物新剂型能使药物的疗效提高,减少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和免疫反应。

如甲氨蝶呤的脂质体给小鼠性静脉注射后,被巨噬细胞天噬速度快,不象游离药物3小时内即被肾排泄;6小时后在肝、脾、肾、肠、肺等组织中的浓度比游药物高20倍。

Juliano等对放线菌素D、长春花碱、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脂质体的的体内分布叶行了研究,发现雹成脂质体后组织内分布大大改变,组织对包封的药物部量大增加,如阿糖胞苷脂质体后16小时,包封药物在肝中的浓度比游离药物大68倍,放线菌素D或阿糖胞苷脂质体注射3小时后,各种组织中包封的药物为游离的2-20倍。

包封的阿糖胞苷在3-16小时内消除很少,尤其在肝中。

丝袭霉素C包封于脂质体中,静脉给药生,此超微粒载体能透入癌细胞内,然后逐渐释放药物,引起癌细胞裂解与死亡。

抗癌药物采用质体为载体,作体内伯报导很多,其它尚有氟脲嘧啶、博莱霉素、门冬酰酶、8一氮杂鸟嘌呤、6一巯嘌呤等。

这些化疗药物包封于脂质体中,给带瘤小鼠腹腔注射后,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脂质体中药物释放过程(如淋巴、肝、脾、肺等)包在脂质体内药物释放,有的是通过内吞作用(Endocytosis)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细胞作为外来异物所吞噬。

有的是融合作用(Fusion),即脂质体的膜材与细胞膜构成物相似而融全进入细胞内。

凡带电荷和液体中性的脂质体主要通过细胞内天作用进入溶酶体,然后裂解释放出药物。

由于溶酶体的通透性有限,故分子的药物就不能释放到细胞的其它部位,而融合作用往往不受这种限制,因此脂质体的释放药物是具有选择性的。

3.使抗癌药物在靶区具有滞留性由于肿瘤细胞中含有比正常细胞较高的浓度的磷酸酶及酰酶、因此将抗癌药物包制成脂质体,不仅由于酶使药物容易释出,而且亦可促使药物中肿瘤细胞部位特异地蓄积。

因此,如将包封于脂质体的抗癌药物直接注入瘤体,能使局部有效的药物浓度维持较长的时间,有利于杀来癌细胞。

4.脂质体在体内的生物运转静脉注射甲氨喋呤脂质体制剂,然后考察它的血药浓度及各脏器的分布浓度。

结果显示与静注单纯的甲氨喋呤喋比较,脂质体制剂长时间高浓度地滞留于血液中,而尿中排泄却显著迟缓。

并且经超声波处理后的脂质体比用薄膜分散法制成的脂全制剂维持更高的血药浓度。

如以对照(静注甲氨喋呤水溶液)4小时的血药浓度为1,则薄膜分散法制剂的血药浓度为10,超声波处理的脂质体制剂为70。

各脏器中的分布浓度差别更大,对组中,各脏器的分布浓度都很低,而脂质体制剂组中,脾和肝的分布浓度非常高,这种体内分布的奇特现象可能与脂质体所带电荷状态以及它与脏器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形式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