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优质课教案_6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三角形的面积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及性质。
2.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及性质。
2.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1.计算三角形面积时的算式推导和步骤归纳。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电子板书。
2.教学实验器材。
3.学生练习用纸及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在学过了哪些图形的面积?”学生答:“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
” (2)教师引入角的概念,问:“图形中都有哪些角?这些角又有哪些特点?” (3)教师出示三角形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一个三角形,请大家观察它的特点。
”2. 讲授三角形的知识(1)定义:教师讲解三角形是指由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图形,其中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边,相交的端点称为三角形的角。
(2)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性质:教师讲解三角形的性质,例如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3. 讲解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1)教师出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S=1/2 × 底× 高,讲解公式的来源和含义。
(2)讲解计算方法,将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计算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然后乘以2。
(3)教师出示使用实验器材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4. 练习环节(1)教师出示三角形图片,让学生自行计算三角形面积。
(2)教师出示实际生活中使用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决。
5. 总结归纳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讲解公式的推导、计算方法的归纳以及实际应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角的概念,引出三角形的概念和分类,讲解了三角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并通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互动交流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上:《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上:《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形的面积公式。
三、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例题引路交流例4:1、一虚一实的两个三角形一样吗?,底是多少?高是多少?2、涂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怎么列式的?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平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三角形的面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平行四边形沿对角线剪开,旋转、平移、重叠。
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自学例51、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例5的PPT导入:例5中要我们做什么?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导学单(时间:6分钟)①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
根据图中所标注的底和高,填在表格中。
三角形底cm高cm出示表格以及三角形。
组织学生交流,板书。
(板书在右边。
)②把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填写下表。
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长cm宽cm面积cm组织学生进行转化操作,操作后交流填表。
(板书在左边。
)③小组讨论: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完成填空。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④同桌相互说说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自学公式的字母表示方式。
组织交流、观察、讨论,强化认识。
板书字母公式S=ah2⑤完成试一试。
独立完成,板演。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教案:《三角形的面积》年级:五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和应用。
2. 解决与三角形面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2. 练习题或作业纸,用于学生的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如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那么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吗?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课讲解1. 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a. 课件或黑板展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b. 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发现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c. 讲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 = 底× 高÷ 2。
2. 举例说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三、课堂练习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2. 强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4三角形的面积(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4.4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相信,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今天,我要分享的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数学的《三角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如平行四边形、矩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接着,我会引入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一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如三角尺、金字塔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矩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为引入三角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3.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讲解:我会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原理,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上台演示解题过程,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5.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步骤以及一些关键点。
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底为4厘米,高为6厘米的三角形。
(2)底为8厘米,高为10厘米的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优秀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基础。
但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容易与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加以巩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熟练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运用。
2.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引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探究: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巩固:运用实例,让学生练习计算三角形面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运用。
七. 说板书设计1.三角形面积公式:底×高÷2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步骤:a.确定三角形的底和高b.计算底×高c.除以2,得到三角形面积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面积》北师大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面积》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五年积》。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能够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规则图形中三角形的面积,以及通过组合图形求解复杂图形的面积等。
举例:
(1)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学生可能会对为何要将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感到困惑。此时,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示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不规则图形中的三角形,学生可能难以确定哪条边是底,哪条线段是高。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观察和思考,准确地找到三角形的底和高。
四、教学流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协作,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同时它又是学生以后学习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
学生只有领会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形成能力.本节课再次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引领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因此,转化方法的习得和转化思想的应用仍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材的编排是为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他们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验证,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通过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应用公式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周我们班得到了流动红旗,学校要制作流动红旗,各班做这样一面流动红旗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布?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求什么?(流动红旗的面积,也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2.知道了它的标准尺寸,怎么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猜测一下(28 × 25 14 × 2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1 •猜测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①数方格(说一说数方格的方法,把三角形描在长是一厘米的方格纸上,数出有多少个方格,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汇报完后动手数一数.事先准备三角形)②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求面积。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4《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4.4《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4.4《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中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已给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并记忆这个公式,并能运用它来计算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面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的面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难点:理解并记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课件,包括导入、讲解、练习等环节。
2.学具:准备一些三角形模型,用于学生的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面积计算题目,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见过这些三角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和高来计算,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二单元第25~26页“三角形的面积”二、教学目标1、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总结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使学生学会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
四、教具、学具准备1、电脑课件2、三角形的纸板,剪刀。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下图是一张三角形彩纸,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面积?(电脑演示三角形)生1:可以通过画方格,每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然后再数方格,一共是6个格子,所以是6平方米。
生2:如果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总结一个计算公式就好了。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去探究。
操作探究,发现规律师:我们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那如何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小组讨论思考)生:可以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对,可以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请你们拿出学具,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操作完后小组学生代表汇报,(学生拿着实物到投影仪台前展示,学生边说边演示,让其他学生理解整个过程)生(方法1):我们把三角形沿着中间对折剪开,然后再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方法2):我们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方法3):我们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方法4):我们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每个小组都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把三角形转化成了我们熟悉的图形。
师:比较你们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三角有什么关系?(出示方法1的课件,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一转化过程)生: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面积没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生: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师:上面的式子去掉括号后,结果是不变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出示方法2的课件,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一转化过程)生: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2=底×高生: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方法3、4同方法2师:总结以上的各种方法,我们可以统一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请你们齐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它又是学生以后学习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
学生只有领会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本节课再次利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引领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因此,转化方法的习得和转化思想的应用仍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材的编排是为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他们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想象、验证,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正确应用公式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周我们班得到了流动红旗,学校要制作流动红旗,各班做这样一面流动红旗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布?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求什么?(流动红旗的面积,也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2.知道了它的标准尺寸,怎么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猜测一下(28×25 14×25)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归纳新知1.猜测师:同学们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①数方格(说一说数方格的方法,把三角形描在长是一厘米的方格纸上,数出有多少个方格,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完后动手数一数。
事先准备三角形)②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求面积。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四边形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不透彻,运用不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运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对公式含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剪刀、彩纸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例题、练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三角形框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课件展示公式推导的过程。
让学生初步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几个三角形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题目。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面积》
教案:《三角形的面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 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用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如三角尺、三角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有三条边和三个角。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三角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
2. 探究新知-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
3. 动手操作-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工具,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并测量它的底和高。
- 引导学生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自己画的三角形的面积。
4.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5.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 = 底× 高÷ 2。
- 强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的底和高必须垂直。
6. 巩固练习-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计算它们的面积。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计算过程。
7. 课堂小结-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今天学习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计算方法。
- 强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的底和高必须垂直。
8. 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用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工具画一个三角形,并测量它的底和高,计算出它的面积。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计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三角形的面积-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三角形的面积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年级上数学教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三角形的面积。
一、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面积定义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3. 三角形面积的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定义,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2. 能够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三角形模型学具:练习本、三角板、直尺、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拿出一个三角形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三角形的特征。
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吗?2. 讲解三角形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用黑板和粉笔演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动手操作。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典型的三角形面积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讲解答案,并解释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练习题,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三角形面积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一个三角形土地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并在旁边标注单位。
七、作业设计(1)底为4米,高为6米的三角形(2)底为5厘米,高为8厘米的三角形答案:(1)三角形的面积为12平方米(2)三角形的面积为20平方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但在课堂上,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例如计算多边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三角形的面积》(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目标:1.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2.了解三角形面积的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的能力,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在黑板上的三角形,让学生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规律。
从而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二、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面积的概念。
用工具(如活页板、橡皮泥等)帮助学生学习测量三角形的面积。
三、梳理(15分钟)1.用人体模型(如简易模型)来模拟三角形。
学生自己测量模型的面积,并记录下来。
2.通过观察学生所测的模型,让学生比较有效地学会了简单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指导学生如何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如怎样测量基边,怎样测量高度等。
四、巩固(15分钟)做练习题。
选择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计算三角形面积。
五、拓展(15分钟)1.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让他们分享学习的经验。
2.设计简单的实验,如不同尺寸、形状的三角形的面积相比较,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的理解和掌握。
六、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让学生回答问题并纠正错误的概念。
强调加强测量的技巧,并鼓励学生用测量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面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验中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后记:教学结束后,我发现学生在测量时需要注意,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
在练习题中,一些学生仍然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的知识点巩固,加强练习题的数量和难度,以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四单元《三角形面积》(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三角形面积》(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三角形面积》。
具体内容包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三角形面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三角形面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记忆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三角板、直尺、剪刀、胶水。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如:一个三角形农田,其底为6米,高为4米,求这个农田的面积。
2. 自主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使用已学的矩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3.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剪、拼、观察等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含义和应用。
4. 例题讲解:出示一组三角形面积的例题,如:一个底为8米,高为6米的三角形,求其面积。
让学生独立思考,上台讲解解题过程。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巩固提高:出示一些关于三角形面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一个三角形屋顶,底为10米,高为8米,求这个屋顶的面积。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面积公式:S = 1/2 × b × h2. 三角形面积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农田、屋顶等。
七、作业设计(1) 底为5米,高为7米的三角形。
(2) 底为8米,高为6米的三角形。
(3) 底为10米,高为8米的三角形。
2. 答案:(1) 35平方米(2) 48平方米(3) 40平方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将在课后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角形的面积》 北师大版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时的内容。
(一)知识的前后联系(二)本节内容教材主要由3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构成问题一:回顾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讨论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积问题二:把三角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问题三:对比三角形与转化后的图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二、学情分析1.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推理能力有所发展,但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与熟悉的物体联系。
所以在教学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具,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
2.知识经验: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在此之前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利于学生将三角形面积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转化和迁移。
3.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大量三角形的物品,如红领巾、三角板等。
三、教学目标1.运用割补、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2.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3.感受三角形面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运用割补、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2.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2.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将三角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3.直观演示法:动画、实物展示转化过程。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出示流动红旗情境图【师】:淘气的学校最近要制作一些流动红旗来表扬优秀班集体。
裁缝店的阿姨要准备布料,可是阿姨不会算一面流动红旗用的布料,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裁缝店的阿姨吗?【生】:愿意!【师】:那我们要如何求呢?【生】:这个流动红旗是三角形的,求流动红旗的面积也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三角形的面积》优质课教案_0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索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学用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剪刀。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一)、复习旧知,诱导迁移。
出示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公式是怎样计算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面流动红旗,这面流动红旗的面积有多大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学操作、,探究新知(一)引发探究怎样求这面流动红旗的面积呢?有的同学说数方格。
引导学生说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二)自学操作出示自学提示:(PPT课件)学生按照自学自学。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三角形,仿照我们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试着拼一拼,看能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并演示拼摆的操作过程。
预计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第三种,用两个完全一样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第四种,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五种,采用添补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在汇报完,引导学生说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附反思、板书)课件
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ah÷2。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 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教学例1 师:要求出流动红旗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必须知道流动红旗的底和高。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 反馈答案:28×25÷2=350(cm2)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 学生讨论。 老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 样的转化方法还有很多,所以希望同学们在课下也利用这些方法来了解身 边的事物,学习没有学过的数学知识。
板块三、课堂练习 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 一、计算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教师创设的问题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 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与伙伴合作,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学 生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三、说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2、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 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通过操作、视察、比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概括能力和推理 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 样的。面对问题,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 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 效的。为此在教学时我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 方法的多样化,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节课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三角形的面积》。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对这一部份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3、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获得知识。
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课运用实验操作法,引导法,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演示、讨论来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法获取知识,进行总结。
然后收集信息并处理信息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让学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及复习三角形的特征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
3、讨论问题。
①分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原图形面积的关系?②分得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图形的底和高的关系?4、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分析《三角形的面积》属于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第二部分内容图形与几何中的(二)测量中的第2条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项课程目标要求既是过程目标又是结果性目标。
行为动词探索、掌握,学习水平是掌握,学习内容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项课程目标是结果性目标。
行为动词解决,学习水平能,学习内容是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三角形面积》是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相关特征,已经具有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型面积的基础知识之一,因此体验感知三角形面积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本节课首先引领学生动手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平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一方面是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化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念。
学情分析优势: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且掌握了它们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等方法探索有关的知识。
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积累的经验出发,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通过多彩的图形,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学生学起来也会轻松自如。
劣势: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在短时间内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
与再拼成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
因此教学中应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通过通过多媒体初始多姿多彩的图形,把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有趣,充满想象色彩的活动。
教学的重点,难点课标要求“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分析中指出“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通过课标与教材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标要求“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理解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及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经历图形的拼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
3.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预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节课的教案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的。
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红领巾,从而引入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三角形与学生熟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红领巾学生准备:剪刀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启发引导,揭示新课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出示红领巾请学生观察它的形状。
(学生回答:三角形)师:我想知道做这条三角形红领巾用了多少布料,也就是计算它的面积,你会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将教师“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2.师:请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下来,在拼成一个我们熟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它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由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等于底成高。
)设计意图:利用迁移的方法引入新课,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1.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小组准备的两个相同的三角形进行拼摆,看一看你能拼接成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小组代表汇报操作结果。
(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独立的主体性,在头脑中建立数学模型,为进一步解决“三角形的底和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奠定基础。
)2.小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教师演示操作的过程。
(1)师贴出几种情况:(教师课件演示)(设计意图:教师对回报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语鼓励。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成就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学生演示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设计意图:再现学生的拼摆过程是为了让学生更生动更形象底感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是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化和转化是有规律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提出问题: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摆,能拼出什么图形?②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③怎样才能求出三角形面积?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4)学生完成填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____,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________,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________。
(5)结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把自己操作过程进行梳理并且发现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思想转化。
)3..归纳公式。
(教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1)你能根据刚才的操作,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2)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你能写出字母公式吗?(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利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初步发现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学生汇报,师板书)三教师(课件演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还有其它方法:割补或折叠。
老师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独立探索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
四、巩固练习1.计算生活中的三角形面积。
红领巾2.我是小判官。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高是2分米,底是5分米,面积是10平方分米。
() 3.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观察、表达、辨认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再次验证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实用价值。
)四、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五、布置作业1.三角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师: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8 m,这条底边对应的高是1.5 m。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m2,三角形的面积是()m2。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先通过填空帮助学生巩固一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通过提问为什么公式中有一个“÷2”来让学生回顾一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最后用具体的情境题来验证一下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材57页“练一练”2题。
板书设计三角形的面积(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字母公式为:S=ah÷2反思:《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是按提出问题、寻找思路、实验探究的步骤,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为主的形式进行教学。
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所以我以学生在推导中获得的经验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本节课我不但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中我已经渗透了。
在本节课自始至终从引入到探究,直到运用环节始终贯穿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总结时还向学生介绍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其它方法:割补或折叠,这样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