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班导师制在高校合力育人机制中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校为每一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导师,通过个性化指导和关怀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制度。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单向的,缺乏个性化的关怀和指导。

而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专属的导师,使得学生在学术、心理和生活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关怀和指导。

通过与导师的亲密交流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道路,提高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将围绕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展开探讨,分析其作用和职责、国内外实践经验、探索与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高校加强导师制的推广和落实提供借鉴和建议。

1.2 意义和必要性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导师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导师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业上的发展,还能在心理、情感等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成长环境。

导师制有助于加强学生与学校、学院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导师制,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学术氛围,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导师制还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加强师生联系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2. 正文2.1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帮助他们在学术、职业、心理等方面获得更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制的提出源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批评和反思,认识到一对一的指导与关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导师制的提出也受到国内外一些高校成功经验的启发,例如美国的导师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学生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将导师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的教育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和实现个人发展目标,促进其全面成长。

导师制的理念源于西方教育体系,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

一、导师制的背景和意义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得以出现和发展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学生数量的激增,以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指导学生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而导师制的引入,则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发展道路。

导师制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从而培养更具综合能力的高级人才。

导师制的实施也对高校的科研创新和学术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研究成果,并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研究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的发展。

二、导师制的具体实践在我国高校,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特点。

高校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发展了导师制,如设立专门的导师制办公室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并通过选拔、培训和考核等方式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导师。

高校通过建立导师制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导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导师制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进行指导,导师在学生学习、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导师与学生有定期的面谈和交流,共同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并通过导师制度的评价和考核,促进导师工作的规范和有效性。

高校注重导师培训和评估,提高导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

高校为导师提供培训机会和资源,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提高导师的辅导质量和水平。

高校还建立了导师制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不断改进和完善导师制度,提高导师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本科生班导师制在高校合力育人机制中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班导师制在高校合力育人机制中的探索与实践

导与 帮 助 。
本科生班导师制是在借鉴 国外本科生导师制 的基础上 ,主动适应 我 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而逐渐形成的在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教育和 管理的一种新举措 。建立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宗 旨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 全员育人 、全过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 更好地适应素 质教育 的要求和人才培养 目标的转变 。它的主要特点是 以 “ 引导”代 替 “ 灌输” ,以 “ 良师益友”代替 “ 权威专家 ”,要求在教师和学生 之间建立一种 “ 导学 ”关系。班导师利用 自身的优势针对学生的个性 差异,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的思想 、学习与生活,激发学生 的主观能 动性,培养学生终身学 习的意识和 自主学习的能力 ,塑造学生 的科学

1 . 研 究对 象
2 . 研 究 方 法
①主题鲜明 ,彰显立意 主题 ②有利于培养与班导师之间的感情
班会
①班导师参与度低 ⑦ 学术性质较低
采用 自编调查问卷 ,以上海交 通大学 医学 院推行班导师工作 机 制 三年 的时间段 为观察。问卷 主要包括对于班导师工作的认知度、对 于班导师工作成效 的认 可度 以及 当前班 导师工作 尚存在 的问题三部 分。问卷采取预调查后 ,以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 6 0 0份,三个年级各 发放 2 O O 份,回收 5 9 7 份 ,其中有效 问卷 5 9 2 份,有效 问卷 回收率为
9 9 %。
③有利于沟通交流,活跃班级氛围 , ①具有学术专业性 ,能够丰富知识 讲座
③工作效率低 ,筹备需花费大量 时间 ① 自主能动性低
薪讨 ②对学习 有直接的帮助
②不一 定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
①存在一定危 险性 ,家长可能反对 ⑦经费花销比较大 ③组织筹备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①只看不做收获小 ②实验理论太过深奥导致距离感 ③实验工作人员繁忙 指导有限

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通过对全员育人理念的提出和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着重介绍了建立学业导师团队、完善学业导师培训机制和推动学业指导方案个性化的实践探索。

总结了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成果,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的意义在于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

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可以更好地实践全员育人理念,为高校本科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业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全员育人、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践探索、理论基础、学业导师团队、学业导师培训、个性化方案、成果、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不断提升的人才培养需求,全员育人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全员育人理念强调不仅仅是学业教育,更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被提出并逐渐得到推广和实践。

传统的高校学业导师制主要侧重于学业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和制定学习计划。

而在全员育人理念的引领下,学业导师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此,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以全方位、全过程地指导学生。

如何将全员育人理念与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有效结合,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更好地探讨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出发,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贡献一些思路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意义研究表明,学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动力。

通过建立学业导师团队,完善导师培训机制,并推动学业指导方案个性化,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学业导师的作用,提高本科生学业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和实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教育模式。

本文将介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含义和特点,并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和挑战。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指在学生入学之初,为每位学生指定一名专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和生活辅导,直至学生毕业。

在这一制度下,导师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术发展、兴趣爱好和个人特点,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怀,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并全面发展个人潜能。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性化辅导。

与传统的班导师制相比,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更加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导师会与学生密切配合,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和学习困难,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发展规划。

通过与导师的深入交流和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导师会提供相应的职业规划和推荐资源,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支持。

学术指导。

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下,导师将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研究方向。

导师将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进行指导和评估,帮助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综合素质培养。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

导师将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实践项目,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个性化辅导和学术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成绩,并在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一、导师制教育的优势与必要性导师制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精细化的教育模式,通过为学生配备专属导师,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规划未来。

在大学教育中,导师制教育已经逐渐受到重视,因为它有着诸多优势和必要性。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性格特点都有所不同。

只有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规划,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导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与导师的密切互动,学生可以学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扎实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能力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也更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导师制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情感联系。

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学业上的指导者,更是学生们的精神导师和朋友。

通过与导师的深入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人生指导,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在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些知名高校都已经实施了全程导师制教育,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在这些高校,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导师制的建立。

通过专门的机构或者学院内部的组织,为每位本科生分配专属导师,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和生活上的问题。

导师通常由该院系的教师或者研究生担任,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研究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二是导师制的落实。

导师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

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一、前言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校为本科生设立导师,由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关怀。

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可以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和学习环境。

本文将探讨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实践,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背景及意义本科生导师制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诸如学业困难、生活压力等问题,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够及时和全面,往往需要学生自己去面对和解决。

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生活质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还可以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主要集中在课堂上,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动向、学习态度等,为教师提供更多了解学生的机会,并且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指导。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学校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学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1.制度建设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中,学校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学校需要确定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内容和职责。

本科生导师应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的问题。

学校需要确定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

本科生导师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家访、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学生进行联系和交流。

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本科生导师办公室,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咨询和服务。

全员育人理念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全员育人理念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全员育人理念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全程导师制是指本科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从入学伊始到毕业离校期间均有固定指导教师对其在适应大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引导、个人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升学(出国)指导等方面进行教育,关心并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有利于活跃高校的学术氛围、开阔学生视野,全面加强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

同时也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鲜明而协调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建立的背景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本科教育阶段由特定教师对本科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个别化、差异化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经过不断改革和发展,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及国内部分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类型有生活导师、科研导师、思想导师、论文导师等,总体来看,国内高校施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种是研究指导模式,导师以科研人员为主;一种是生活指导模式,导师以辅导员等行政人员为主。

目前我国高校对本科生的培养一直采用在传统的大课堂授课的模式,传统班级模式配备一名班导师,辅以年级为单位的辅导员为生活导师,分别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和教育的任务。

但是导师种类并存带来的关注点不同、覆盖面分散、学生自主选择权缺失、导师资源分配重复等问题都使个别成长指导和全员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

为解决以上问题,构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体系,结合我院发展现状与学科特点,推进本硕一体化培养机制,提升学院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化机制,大连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以2013级本科生为改革试点,启动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行,既缓解了高教改革带来的生师比加大,也减轻了教书与育人的职能背离问题,是目前深化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校为每个本科生分配一个导师,由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发展等问题。

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发展。

那么,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呢?本文将从导师的角度出发,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一番探讨。

一、导师的角色定位作为高校本科生导师,其角色定位十分重要。

导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指导者,更应该是学生的知音和朋友。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导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导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导师还应该在学生面临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选择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导师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一个指导者,更是一个关心和支持学生的人。

二、导师的素质要求作为高校本科生导师,其素质要求也相当重要。

导师首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术指导。

导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和情感认同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导师还应该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跟学生和其他导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导师还应该具备耐心和细心的品格,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学生的成长。

高校本科生导师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情感认同能力。

三、导师的工作方式四、导师的实践困难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中,导师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每个导师要负责多名学生,工作量相当大,导师可能难以照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由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各不相同,导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指导,这对导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素质要求相当高。

由于学生毕业后有各种不同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选择,导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能够给学生提供有益的就业指导。

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为标题的文章导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班导师制逐渐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文将从探索和实践两个方面,详细介绍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意义、内容和效果,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意义本科生班导师制是指在本科阶段,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发展。

这种制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个性化关怀与指导本科生班导师制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关怀与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导师作为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扰,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建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1.2 学业辅导与规划导师制可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与规划。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他们学习方法和技巧,解答他们在学习上的疑惑。

同时,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优势,提供专业发展建议,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1.3 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除了学业上的指导,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

大学生活是一个全新的阶段,学生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导师可以引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二、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内容与效果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定期面谈与交流导师与学生进行定期面谈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这种面谈和交流可以增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任,使导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2.2 学业指导与辅导导师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与辅导,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解答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

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指导资源,如推荐相关的书籍和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2.3 生活指导与心理辅导导师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和实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指为每名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由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和职业规划,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术成绩和更全面的发展。

全程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细致和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个人素质,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意义、实施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全程导师制的意义1.提高学业成就。

全程导师能够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为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和指导,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并给予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业成绩。

2.促进个人成长。

全程导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关注学生的生活发展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引导职业规划。

全程导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指导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4.加强师生互动。

全程导师制强化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建议。

1.建立导师制工作组织。

全程导师制需要学校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如学生导师制工作委员会,明确组织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导师的选聘、培训和考核机制。

2.制定导师制的实施细则。

学校需要制定全程导师制的实施细则,明确学生导师的职责和权利,明确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导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

3.导师的选拔与培训。

学校需要建立导师的选拔和培训机制,选拔具有一定资历和经验的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士担任导师,并对导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导师的指导水平。

4.建立导师和学生的档案。

学校需要建立导师和学生的档案,记录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指导情况,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并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与支持服务的管理模式。

该制度旨在建立师生互动、协作、支持和信任的关系,让教师全程陪伴学生在学术、
生活和职业规划等方面成长,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效果。

导师制的实践需要建立在理论共识与教学实践创新的基础上。

首先,学校要建立全面、细致的培养计划与教学体系,保证相关课程的质量与可行性。

其次,学校要制定导师招募
与培训、学生配对与跟踪规范,并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对导师与学生的工作进行监督
和评价。

此外,学校还需关注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促进双方之间的信任和情感
联系。

导师制在实践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全程导师制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个
性化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目标和愿望。

其次,导师制可以促进师生之
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

同时,师生之间的信任与情感联系可以促进
学生自我成长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最后,通过导师制,学校能够更好地实现整合各类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全程导师制是一种优秀的教育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效益。

学校要在认真研究和尝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该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努力为学生的教育和
成长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导师制逐渐成为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新模式。

与传统的师生关系相比,本科生导师制首先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及其局限性,使得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当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更需要导师的主动参与和认真付出。

下面从几个方面讨论如何实践和探索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一、树立导师职责认知作为高校本科生导师,导师必须清楚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帮助学生获得能力,以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

教师要积极投入到指导中来,要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尽心尽责为学生服务。

此外,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学生体面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感受到导师是他们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是他们能够信赖的人。

二、明确未来发展方向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特点、优缺点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等因素,制定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方案。

此外,导师还需要与学生沟通,互相了解彼此的意向和动力,提供多方面选择和建议,共同探讨个人发展路径,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提供多方面的服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管理的学生数量较小,在平时中需要和学生有更多的接触,所以从服务角度来考虑,导师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方式来服务学生:1、提供学业辅导,帮助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提供生活指导,指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例如住宿、饮食、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3、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发现、分析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组织实习和参与实践活动,协助学生调整学习生活节奏,丰富学生的个人经验。

四、合理制定评价机制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针对导师的服务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对于导师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予以关注,重点关注导师在指导学生方面和服务方面所做的贡献,并及时予以表彰和奖励,鼓励他们对学生的热心关怀和悉心指导。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从引入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入手,结合全程导师制的定义与特点、实施方式以及优势与挑战进行分析。

随后具体探讨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展现其具体效果。

最后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效果评价进行了总结,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

全文旨在探讨全程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探索,实践,定义,特点,实施方式,优势,挑战,经验,案例分析,效果评价,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下高等教育体制下,本科生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本科生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导致学习困难和情感问题增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界开始探索全程导师制这一新的本科生教育模式。

全程导师制是指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有一个固定的导师负责全程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全程导师制的提出,正是基于对传统本科生教育的不足和学生需求的深刻理解,是对传统本科教育模式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通过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本科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培养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研究全程导师制的实践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影响。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究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与效果,深入分析该制度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个人成长的影响。

通过对全程导师制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梳理,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一制度的运作机制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全程导师制的优势与挑战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其在现实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本研究还将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具体探索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从实际案例出发,剖析该制度的实际效果,为今后的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撑。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探讨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效果评估、挑战与对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本文提出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与困难。

结论部分分析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价值、启示和展望,指出该制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个性化指导、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有望进一步完善与扩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对推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深入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理论基础,实践模式,效果评估,挑战,对策,发展方向,价值,启示,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提供个性化和全面的指导服务,帮助本科生实现学业和生涯发展目标。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学生通常只能在学校里接受一般性的教学,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实行全程导师制,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困惑和迷茫。

而全程导师制的提出,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全程导师制将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在长期、个性化的指导基础上,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规划学业和生涯发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程导师制的提出和实践,旨在构建更加人性化、关怀型、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贴心和有效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全程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可以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个本科生都有一位导师在整个大学阶段为其提供指导和支持。

这个导师既可以是学术导师,也可以是人生导师,他们将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提供职业发展的指导。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这个模式下,导师将与学生建立紧密的关系,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并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建议和帮助。

导师将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向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和反馈。

导师还将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

最重要的是,导师还将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指导,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为了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

学校需要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导师。

这些导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学术和教育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

学校需要与学生建立导师制的联系。

在学生入学时,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选择合适的导师,并安排学生与导师见面,建立初步的联系。

随后,学生和导师可以定期约见,进行学习和生活的讨论,共同制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计划。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导师制的活动,例如学术演讲、讨论会和职业指导讲座等,来促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推动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模式。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可以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并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学校应该在教育中加强对导师制的重视和推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指导服务。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帮助学生全程规划、实施和评估学习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

它强调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估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和生涯发展。

全程导师制最早起源于美国,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基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个别会谈、指导、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规划每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导师还协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供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实践中,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需要学校教师具备一定的导师素质和专业能力。

导师要具备较高的学科水平和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指导和咨询服务。

导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导师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信任和共识,推动学生的发展。

学校还需要为全程导师制提供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支持。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导师选拔和培训机制,确保导师具备必要的能力和素质。

学校应提供合适的导师指导时间和资源,确保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支持和指导。

学校还应开展导师评估和考核,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提高导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全程导师制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它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程导师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目标,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做好准备。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人事业的成功。

要实现全面的导师制,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只有学校提供支持,教师具备导师素质,学生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目标和效果。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更好的指导和帮助,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探索并实践本科生导师制。

本文将重点讨论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探讨其意义和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作用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指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名导师,由导师负责对本科生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帮助本科生规划学习和生活,解决学习和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于提高本科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学业成绩。

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规划学习计划,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如何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术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亲近关系。

通过导师制,学生与导师之间可以形成密切的关系,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与导师沟通,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目前,国内外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实践本科生导师制。

这些学校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了一些借鉴。

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办学定位来制定导师制的实施细则。

不同类型的高校,如综合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等,其具体实施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导师制的实施细则,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学生的权利。

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导师制管理机制。

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学校应该明确导师的选拔和管理办法,确保导师的素质和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对导师的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激励,促进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应该加强对导师的培训。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创新的教育体制,旨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导师制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导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和效果。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常常面临选择困难和迷茫。

而在导师制下,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目标,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业规划,并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支持。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了解不同专业的要求和发展前景,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而在导师制下,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指导。

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术能力。

在导师制下,导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和学术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

导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监督学习进度,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

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成绩和学术能力。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导师制下,导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导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鼓励,让学生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在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从全员育人理念在高校的落地情况、学业导师制的内涵及特点、作用和意义、学校对学业导师制的探索与改进以及学生的反馈与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实践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学业导师制在全员育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同时也指出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学业导师制的改进和完善,提升教育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全员育人、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践与探索、内涵与特点、作用与意义、实践与改进、反馈与感受、总结成果、发展方向、建议、教育管理、决策。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作为全员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背景下,学业导师制应运而生,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个性化教育服务,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随着全员育人理念的深入人心,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正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抓手。

作为学生的学业导师,除了传授学术知识外,更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本研究旨在探讨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从而为高校教育管理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是全员育人理念的具体实践,本研究旨在探讨这一制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学业导师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通过指导学生规划学习路径、解决学业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目标。

学业导师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通过交流与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挥自身优势,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班导师制在高校合力育人机制中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唐华游佳琳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摘要】本科生班导师制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一种创新举措,在高校合力育人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班导师制实践情况的分析调研,提出如何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班导师制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班导师制;合力育人本科生班导师制是在借鉴国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而逐渐形成的在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举措。

建立本科生班导师制的宗旨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引导”代替“灌输”,以“良师益友”代替“权威专家”,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

班导师利用自身的优势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质,树立理想信念,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全面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10年开始推行本科生班导师制——围绕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由来自医、教、研、管领域的带头人担任本科生班导师,直接、全程参与本科生培养,旨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高等教育内涵;同时,通过班导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引领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9、2010、2011级三个年级配备班导师的班级,作为调查对象,专业涵盖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八年制、口腔医学七年制、预防五年制、护理学、营养学、医学检验,调查对象覆盖了小专业和长学制。

问卷就本科生班导师制在合力育人机制中的实践情况开展调研。

2.研究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推行班导师工作机制三年的时间段为观察。

问卷主要包括对于班导师工作的认知度、对于班导师工作成效的认可度以及当前班导师工作尚存在的问题三部分。

问卷采取预调查后,以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600份,三个年级各发放200份,回收597份,其中有效问卷5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

二、结果与分析1.对于班导师工作的认知度对于担任班导师的理想人选,学生的各项选择不相上下,倾向于选择科研人员的占28%,希望由临床医生担任的占26%,希望是专业课教师担任的占到23%,希望由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班导师的占到23%。

在给出的理由中,选择科研人员的学生认为科学家、研究员具有广袤的科学视野与严谨的研究思维,对于自己未来开展医学研究工作大有裨益;选择临床医生的学生期望通过班导师更多地熟悉医疗环境,掌握临床技能,学习医患沟通的技巧,为临床工作打下扎实基础;选择专业课教师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上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有帮助;选择学校管理人员的学生则认为不管未来是不是从事医护卫生职业,行政管理能力是自己未来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

总体而言,学生对于由医、教、研、管领域的领军人物来担任班导师表示认可。

对于本科生配备班导师的时间,47%的学生认为放在基础学习阶段比较适合,36%的学生选择放在临床实习阶段,15%的学生选择大一通识学习阶段,还有2%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可见,大多数同学倾向在逐渐适应医学专业学习、储备理论知识的阶段配备班导师,这个阶段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个关键点,他们期望得到来自班导师的指导与帮助。

对于班导师的角色扮演,希望班导师扮演“生涯规划的分析师,帮助确立发展方向”的占27%,“思想精神的引路人,引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占24%,“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介绍学习方法,提供专业信息”的占20%,“科学研究的启发者,提点科研方法,培养科研思维”的占16%,“情感的解惑者,帮助疏导不良情绪”的占10%,其他(如成为知心朋友等)占3%。

对于班导师在育人工作中具有的优势,依据排序分别是丰富学识、专业资源、素质涵养、资质阅历、生活经验、人格魅力,这些优势,弥补了年轻的辅导员队伍尚欠缺或薄弱的,成为班导师发挥思想引领、专业导航、科研启发与创新激励四大主要作用的根基。

对于班导师与学生接触的频率来说,过半的学生认为应该保持在一个月一次,占到57%,认为两周一次的占到23%,认为一学期一次和一周一次的都占少数,学生普遍不赞成与班导师的接触过于频繁或过于稀疏,一个月一次相对比较合适。

2.班导师工作成效的认可度对于班导师工作开展的形式,根据调查显示,主要包括主题班会(78%)、讲座研讨(66%)、实地考察(30%)、走访实验室(20%)、文体活动(45%)、素质拓展(38%)等。

搜集学生对上述各种班导师工作形式的意见,作如下对比(表1):对于当前班导师工作开展的满意情况调查,“非常满意”的占20%,“比较满意”的占59%,“一般”的占18%,“不满意”的占3%,可见班导师制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才能满足、符合学生的需求。

对于班导师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受调查者中选择网络渠道(电子邮件、易班、人人、飞信、微信等)的占到大部分,其次是手机短信/电话,最后是直接面谈。

对于选择网络渠道,学生给出的理由有“可以避免面谈的尴尬”、“更节约班导师时间”、“解决问题更直接”等。

也有极少数人选择了“不沟通”,认为“与导师之间生疏,互不了解,不愿与班导师交流”、“班导师通常很忙,找不到人,不愿打扰他”、“缺乏沟通平台,找辅导员更能倾述问题”。

对于班导师工作机制推行三年来产生的显性成效,根据学生的调查,可归纳为主要体现在有利于班级学风建设、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学相长和科研反哺教学这几个方面。

对于班导师工作的综合评价,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38个班级共配备了47名班导师,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统计班导师各项评价指标平均分值,得出如下结果(表2):3.当前班导师工作尚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目前班导师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最集中的问题是班导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具备学科特色和管理高效的学生管理与服务的立体模式,紧紧围绕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

但班导师主要由医、教、研、管领域的领军人物担任,他们自身往往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研究、管理任务,在班级和学生身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来说十分有限,这也影响了班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磨合。

其次班导师对班级工作倾注的热情有参差,呈现两极尖的梭子形,有一小部分班导师工作极具热情,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各种活动都能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对班级工作有自己的思考,把自己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因此班导师工作有声有色;有一小部分班导师则很少露面,担着名义上的身份,对班级和学生甚少关心,游离在班级之外;绝大部分的班导师介于两者之间,既不袖手旁观,也无亮点特色。

再者,班导师缺乏与辅导员的工作沟通,大部分班导师与辅导员之间开展工作是双线平行,各自开展,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无法保证发挥合力。

三、关于加强本科生班导师制工作实践的讨论与建议1.严格班导师遴选聘任条件班导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尤其要具备严谨求实的学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通过言传身教,用为人师表的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感化学生,使之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实现思想引领。

其次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创新人才,因此班导师要能胜任创新教育,应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了解专业前沿信息和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的要求,这样才能引导激发学生不断创新。

再者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这样才能介入学生的培养过程,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

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班导师队伍是实施班导师制度的前提。

2.加强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要进一步加强班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双师联动,发挥两支队伍的合力。

班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范畴的界定有所不同,班导师应是更具有高度的导学,凭借自身的资深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专业、科研等方面的全面指导与引领;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充当的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服务为主线,在班团活动、事务管理、党团建设、心理教育、就业指导等具体的工作中开展教育。

两支队伍既有交集,又有不同,因此应该充分加强联动,围绕班级学生的特点,互取优势,相辅相成,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3.丰富班导师工作形式载体班导师工作应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实际,丰富形式,创新载体,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着力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化需求,这样才能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传统的开展工作的形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满足如今的90后大学生,要针对这批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站在全局的高度通盘设计考虑工作,将教育性、启发性、趣味性、学术性融为一体,使得思想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指导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差异发展需求相结合。

班导师应充分结合自身优势,调动工作积极性,通过生动丰富、主旨鲜明、立意突出的工作形式来牢牢把握学生的心,打破工作的单一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凸显工作成效。

4.构建班导师工作交流机制班导师的管理工作要不断创新才能更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要创新就要不断积累经验,寻找不足,推陈出新。

可以定期开展班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班导师沙龙、班导师工作坊、班导师工作专题研讨会、工作培训会等,分享工作经验,讨论工作方法与难点,研究工作对策与思路,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尤其是一些值得学习推广的特色工作,在交流中会对班导师们有所借鉴与启示,能有效提高班导师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班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充分调动班导师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

5.完善班导师考核评价体系班导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重定性与定量统一、绝对与相对统一、过程与效果统一、动态与静态统一的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应综合考虑,360度全方位考察,通过学生的测评、班导师的自评、辅导员的评估几个方面来全面评价班导师的工作绩效。

构建的指标体系应科学合理,能直接、客观、公正地反映班导师工作效果。

通过考核评价,树立典型,表彰优秀,激励创新,加强监督,充分调动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合力育人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本科生班导师制度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教育模式,是本科教育管理制度的重大革新,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本科生班导师工作机制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深入推进班导师工作机制,真正发挥班导师在合力育人、造就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