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木兰与斯佳丽传统和现代意识比较
作者笔下即传统又现代的女性
作者笔下即传统又现代的女性作者笔下即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姚木兰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姚木兰脱俗传统现代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是一部享誉海内外的巨著。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一改往日笔下怨妇、被压迫者、欲做奴隶而不得和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老中国女子们的悲惨形象,塑造了一位出色的新女性姚木兰。
作为书中的主人公姚木兰,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完美女子。
她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更兼具现代精神,在她的身上,融合了多种文化的优点,体现了作者的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以及作者的人文思考。
林语堂曾在《我的话》中说自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这位被世人公认的学贯中西的“幽默大师”,通过文学作品来构架东西方文化艺术长廊,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人。
《京华烟云》就是这样一部书,他在书中塑造出比较典型的具有东西方文化影响的人物形象,并从塑造出的中国人的形象中表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人文品格和精神。
这部小说以姚木兰的人生历程为主线,贯串起中国现代历史上的诸多事件,并将林语堂自己所钟爱的中国文化的精髓,凝集成数个人物形象,并借这些人物的得与失、成与败,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命运的思考和关注,表述出他对建设现代社会中的中国人文品格和精神的理想的思考。
正如林语堂所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可见,木兰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完美女子。
那么在这部小说中,姚木兰美在哪里呢?应该说,木兰之美,不是单一的,是综合的,是相通的。
一、颜容之美在《京华烟云》一书中,有很多描写中国女性的外在美的段落,比如以小木兰的目光描写曾太太、桂姐等人的美,描写曼娘的美,那都是比较具体而生动的描绘,可是文中并没有过多描写姚木兰外貌的语段,只是在她出嫁之日,重点描述出木兰的眼睛的美和新娘装扮的美:木兰的眼睛比莫愁的长,比起莫愁,木兰的眼睛多情而富有智慧,脸上五官较为瘦削,轮廓线条较为清楚,眉清而目秀,比莫愁活泼愉快,生气充沛……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儿窈窕,令人目迷心荡。
中西文化下女性婚恋观异同浅探——斯嘉丽与姚木兰的对比研究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中西文化下女性婚恋观异同浅探——斯嘉丽与姚木兰的对比研究郝金锡 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摘 要:作为《飘》和《京华烟云》中的女主角,斯嘉丽与姚木兰有许多共同点:战争连绵的时代、富裕殷实的家庭、坚定虔诚的信仰甚至包括婚姻经历——都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
但相似的背景和经历下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便是中西文化的不同:姚木兰是“道家的女儿”、“儒家的媳妇”;而斯佳丽任性反叛、不囿于世俗局限,则体现了西方文化精神。
本文将从中西文化异同的视角分析斯嘉丽与姚木兰婚恋观的异同,探究文化背景对女性婚恋观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斯嘉丽;姚木兰;中西文化;女性婚恋观作者简介:郝金锡(1996-),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翻译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58-01一、作品简介与人物概述(一)《飘》与斯嘉丽《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的长篇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1],讲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作者玛格丽特的兄长和未婚夫都死于战火,深知生死离别之痛的她将这份强烈的情感赋予了她笔下的斯嘉丽,这便有了斯嘉丽对艾希礼疯狂的追逐。
斯嘉丽一生三次婚姻、两度守寡,她曾因冲动结婚、为生存结婚,她不顾世俗反对,张扬不羁、坚强反叛,是19世纪美国不折不扣的乱世佳人。
作者对斯嘉丽的细致刻画,使斯嘉丽成为美国小说中最饱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二)《京华烟云》与姚木兰《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
姚木兰作为女主角,是传统中式儒道家庭熏陶下的典型女性,是“道家的女儿”、“儒家的媳妇”。
即使同孔立夫在一起才能体会到爱情的甜蜜,她依然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门当户对的曾荪亚。
从姚木兰和郝思嘉性格成长过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
姚木 兰和郝思嘉都是作 者笔 下新女性形 象的代表 , 本文从 人物 的家庭 背景、 时代 背景和 生存 背景三个 层面剖析
其性格成长过程。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 , 东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程度的深 浅不一样 , 但 她们 同样 为了 自己的 生存 费尽 心
机, 面对命运顽 强抗争 , 女性 自我意识也经历 着萌芽、 强化和升华阶段 。
二、 时 代 背 景
里注定 的” 。木兰 1 7岁时 , 受父母之命 , 与 门当户对 、 青梅 竹马
的曾荪 亚订了婚。可是 随后木兰发现 自己爱上 了孔 立夫 , 木兰
坦然接受这命 定的婚事 , 嫁给荪 亚, 她把对 立夫 的爱 , 深深 地隐
藏在 内心的角落里 。另 外 , 母 亲给 了木兰世 俗 的智 慧 , 她 的母
希里 , 竟然 闪 电般 的嫁给 了媚兰 的哥哥查理 , 郝思 嘉敢爱敢恨 的个性表露无遗 。虽然在 十多 年后才意 识到 自己并不 爱卫 希
里, 真正爱的是 白瑞 德 , 但是这种在爱情 中的主动 , 敢于追求 自 己的幸福 , 忠于 自我情感 的独立 个性, 使 我们也 同时看到 了西 方新 女性 的光辉 。
作为 东西方 经典女性 形象 的代表 , 她们 虽在不 同的家庭 背景 、
裙舒展 , 一 头乌丝光溜 溜的 , 用发网拢一个发髻 , 显 出一副温柔 贤雅 的样子 , 但这些都难 以掩饰 她真正 的本性 。一 对绿眼睛在 那精心故作 以娇憨的脸上显得那样 的爱 动 、 任性 、 生机勃 勃 , 与 她 的庄重截然不同” 。少女时代 的郝思嘉充满 了 自发的反抗 意 识, 具有不肯屈 从 的坚 强性 格。她乐 于亲近父 亲 , 父亲 的男性 行为方式在无意识 中对她产生影 响。从小 就爱 和男孩玩 , 讨厌
文化塑造性格_京华烟云_中姚木兰和_飘_中斯嘉丽性格对比
WriterMagazine2008No.2作家杂志借鉴与比较摘要《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和《飘》的斯嘉丽是两个同样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文试从文化对于性格的影响的角度来分析姚木兰和斯嘉丽的性格,以期能从新视角来探索作品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姚木兰斯嘉丽文化性格中图分类号:I024文献标识码:A林语堂的长篇英文小说《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女主人公斯嘉丽这两个人物同样美丽、聪慧,但不同的文化又造就了两人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极大的不同。
一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与积极向上的开创精神的对比“儒、道两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是儒、道两家互补的文化。
”“京华烟云”从篇首到篇尾一直贯穿着的道家思想,姚木兰实质上是道家的女儿。
首先,她崇尚淡泊自然的生活方式。
虽然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嫁到富裕庶足之门,但她渴望自然,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波浪曲折,她始终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心境:无论遇到什么事情,胸襟开阔而又洒脱自然。
这种修养和作风正是道家文化在她身上的体认,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传统文明。
也就是说,她的身上带有一种文化的标识,作者塑造这一形象,赋予着一定的文化意义。
在少女时代,受父亲的熏陶,她精通当时别的女人所没有的本领而卓越超群:会吹口哨、会唱京戏、收集古董,而且还能鉴赏。
成家后,不顾公公曾老太爷的反对,常和丈夫一道逛公园、进馆子、看电影,甚至当自己做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时,还和小弟、小妹一起放风筝。
她是“妙想夫人”,有超俗之美。
在西方社会,人们追求个性的发展,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与中国的传统妇女的完全不同。
斯嘉丽的身上就留有“美国精神”的深深烙印。
美国精神在这里指的是一种个人主义和个人奋斗;体现在斯嘉丽身上就是她的勇敢坚强、努力开创的精神。
当战火烧到亚特兰大,她留在城中为媚兰接生。
橡胶园和陶乐园毁于战火,母亲死于伤寒,父亲成了痴呆,妹妹们在疾病中挣扎,这一切都使她痛不欲生。
乱世中的“荆棘鸟”——比较分析姚木兰与斯嘉丽的女性形象
斯嘉丽是玛格丽特·米切尔长篇小说 《乱世佳人》 综合了儒道两家文化精神的精华,并兼具现代精神。
75
只要说到懂甲骨文的女孩,整个北京城的人都知道, 那必定是姚家的木兰了。 (二)斯嘉丽的“交际花”形象 1. 虚荣 虚荣配对交际花,是再合适不过的搭配了。在 那个繁华的场所,试问有哪个交际花不是在名利沉 浮中抉择起伏。若不是源于骨子里的那点虚荣,又 有什么能够使一个善良的女子,丢掉一身的名誉与 贞洁。或许说斯嘉丽是交际花过于牵强,但说她虚 荣,并非子虚乌有,从某些生活细节中就可以窥见。 例如,她在象征爱情家园的“十二橡树”的宴会中, 即使腰跟胃都要同时受折磨,她也宁愿饿着肚子, 宁愿把腰跟胸部扎得透不过气来。为了获得艾希礼 的关注,她可以假装对所有令她厌恶男子表现得足 够热情。甚至为了让艾希礼自责难过,她竟轻率地 嫁给查尔斯。这一切都因斯嘉丽强烈的虚荣心在无 时无刻地影响着她的行为,不然,她的爱情也不会 最终成为彻头彻尾的悲剧。 2. 厚脸皮 说斯嘉丽厚脸皮,主要是从她对爱情的那份执 著说起的。比如,当在“十二橡树”的那场宴会中, 她对一直暗恋着的艾希礼表达了爱慕之情,被拒后, 她还是千方百计地想要挽救她自认为的那场绝世情 感,甚至为了对情人的一个许诺,竟然心甘情愿地照 顾情敌跟情敌所生的孩子。同时,为了生存,她也表 现得足够厚脸皮。这主要表现在她对金钱的欲望,她 可以牺牲一切,包括颜面与身体。例如,为了得到挽 救塔拉的那三百美元,她想尽办法,首先对自己极其 厌恶的瑞恩投怀送抱、甜言蜜语,无果后,就又以婚 姻作代价,嫁给弗兰克,最终得到那三百美元。可正 挽救了塔拉。 尽管斯嘉丽足够虚荣与厚脸皮,但是她依然很 吸引异性的眼球。在这种虚荣与厚脸皮的装饰之下, 她可以敏感地感受到异性需要什么,从而促使自己往 异性需要的方面发展,获得异性的好感。斯嘉丽不是
论《京华烟云》姚木兰之“美”
论《京华烟云》姚木兰之“美”作者:何梅香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34期摘要木兰是一个多元立体的人物,她是中国儒道思想的理想结合,是中西文化的辩证统一。
书中主人公姚木兰,既是道家之女,又是儒家之媳,更兼具现代精神。
在她的身上,融合了多种文化的优点及人文思考,本文就木兰的容颜美、学识美、传统美、坚韧美和现代美五个方面,对这一形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京华烟云》姚木兰之“美”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京华烟云》是一部有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并不因此而成为一部分散无结构的故事,反而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也有哲学。
林如斯说,它成为中国一部伟大的小说。
姚木兰是《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她身上凝聚了林语堂对女子的理想。
她风姿绰约、清新高雅、恬静温柔、聪慧练达、勇敢坚强,同时又博爱、大度、淡然,既是“道家女儿”又是“儒家媳妇”,她是作者钟爱的理想女性。
林语堂先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1姚木兰人物性格1.1传统的女性在姚木兰身上,有道家的灵性和脱俗之美,但同时,作为曾家这个儒学之家的媳妇儿,她同时具备文静、娴熟、典雅、包容和传统之美。
木兰在管理大家庭上轻松容易,并且办事老练,因而她的才干发挥得很好,是大家庭的贤内助。
在木兰的传统美中还要谈木兰作为女性、作为母亲的慈爱之心。
木兰的一生几乎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她的生活经历少有痛苦,但真切的痛苦也还是有的,那就是她痛失爱女。
木兰对儿女的爱超越了她对自己人生的坚持,儿子的诞生使她对出外游玩的兴趣几乎消失,“母性的力量,把她降低到与普通妇女了无差异”,使她展现出“她真实的肉的人间世的一面了”,而女儿阿满的死,重伤了她的心,她默默无语,不问也不哭泣,只是决定为保护自己的家人,要隐居起来过简单而平静的日子。
这就是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或许没有雄心壮志,她们的思想或许狭隘,但她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来保护自己的家人,维护家庭平静。
论《京华烟云》中新思想对年轻一代女性的影响
论《京华烟云》中新思想对年轻一代女性的影响作者:董丽媛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京华烟云》众多人物中,深受作者推崇的是新思想影响下的年轻一代女性。
在新旧思想交接的特殊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先进思想的指引使她们各自演绎着精彩的人生,给人以强烈的时代震撼感。
关键词:京华烟云;新思想;年轻女性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010-01一、新旧思想并存的大家闺秀(一)现代意识多于古典智慧的姚木兰姚木兰是三大家族之一姚家的长女。
在姚家,姚太太崇尚儒家思想,守旧封建;姚先生则崇尚道家并积极接受新思想。
母亲对木兰要求严格,绝对按照封建礼仪的规定教导她。
因此,木兰具备旧时对女子德言容功的要求,通晓一切社交礼仪。
父亲则教授给女儿自己所知的新式知识并把她送进新式学堂接受教育,这使木兰成长为具备现代意识的新型女性。
她更喜欢父亲教给她的东西,在她身上现代意识多于古典智慧,这集中体现在她对待现实上。
乱世中,她想逃开战乱过安逸的生活。
为满足她,他们举家迁往杭州,她完全把心思放在回归自然上以致丈夫有了外遇。
在父亲的帮助下她用智慧挽回了丈夫,同时唤醒了她让她明白人是逃不开现实社会的。
于是她选择正面现实,回归生活。
她在抗日的洪流中支持儿子参军,在逃难的途中收留落难儿童,为拯救国家贡献力量。
动荡时局中的经历使木兰成长为深知民族大义、支持爱国行动的伟大女性并积极参与到抗日救国的队伍中,这种转变与觉醒正是危难中的中国所须要的。
(二)新思想战胜蒙昧旧思想的牛素云牛素云出身于官僚家族牛家,父亲是臭名昭著的大贪官,母亲是远近闻名的势利小人。
家庭的影响使她成为浓厚官僚气的轻浮女子,曾步入歧途后经木兰父亲教诲最终觉醒。
素云以家族联姻的方式嫁给曾家的二公子襟亚,她看不起生性懦弱的丈夫,心中只惦念着曾家的财产。
她整天把分家产挂在嘴上,并以此为由和丈夫吵架并离家出走。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姚木兰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姚木兰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x完成时间:2015年1月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姚木兰摘要:姚木兰是林语堂最钟爱的《京华烟云》中的人物,林老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1。
姚木兰作为描述近代中国作品中的一个女性形象的典型,她既不是具有彻底反抗性理想型人物,也不是甘受压迫的反面教材。
“生为道家女,嫁为儒家媳”的姚木兰身上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然而不同于其他近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姚木兰却可以在这个矛盾中可以道法自然,游刃有余。
从姚木兰的身上,我们对于林语堂的“女性观”也可窥得一二。
关键词:姚木兰女性主义林语堂道家文化《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红楼梦”的近现代版。
在这个枝繁叶茂的故事里讲述了三个家族的兴衰沉浮,反映了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有传统优雅的曼娘,有温润如玉的莫愁,还有工于心计的素云。
当然最受林语堂的偏爱的还是“道家女儿”姚木兰,从一个富家小姐到“乡下婆子”,再到汇入抗战的洪流中,林语堂用他独有的女性观赋予了姚木兰独特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这些都值得我们从女性主义视角去解读。
林语堂崇尚道家文化,因此他给姚木兰也安排了一个天马行空的道家父亲—姚思安。
木兰在启蒙阶段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比1林如斯《关于<京华烟云>一文》张立国/编著蓝天出版社如天足,比如想当男孩,甚至有关于“新时代女子”和男女平等的概念都是她的父亲向她灌输的。
道家思想对姚木兰性格影响非常深刻,她不同于曼娘的原因就在于此,并且姚木兰也不需要像其他同时代作品中的女性一样,需要呼喊和血泪来获得平等地位和解放。
但是老庄哲学也是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并且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木兰有新意识却走不出传统的束缚,即使身处乱世,也只是安于相夫教子。
《飘》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分析
飘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分析引言《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描绘了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南方一个种植园主妇斯佳丽·奥哈拉的一生。
小说以斯佳丽的视角呈现了战争的废墟、种植园经济的衰落以及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地位的转变。
本文将对《飘》中女性意识觉醒进行详细分析。
斯佳丽·奥哈拉:从幼稚少女到坚强女性斯佳丽·奥哈拉是本书的主人公,她生活于19世纪美国南方,属于一个富裕而重要的家族。
在小说开始时,斯佳丽还是一个幼稚自私、只顾追求外貌和个人利益的少女。
然而,随着战争爆发和家庭破裂,她逐渐经历了一系列苦难和心灵创伤,进而开始经历自我成长与意识觉醒。
失去宠物德尔塔:第一次觉醒在小说的早期,斯佳丽失去了她深爱的宠物德尔塔。
这个事件改变了她对生活和家庭的认知。
她意识到,在战争影响下,家庭并不能永远给她提供保护和安全感。
从此,斯佳丽开始明白自己要学会独立生活,并准备好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婚姻与背叛:第二次觉醒斯佳丽的意识觉醒更进一步发展是通过她的婚姻经历。
她先后嫁给了三个男人:阿什利、查尔斯和雷德·巴特勒。
这些婚姻中,背叛和无能成为了重要元素。
•阿什利:阿什利象征着传统文化与社会等级制度,他是斯佳丽过去幼稚的情感投射对象。
然而,当斯佳丽终于意识到阿什利不再爱她时,她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愤怒。
这一经历让她看清他人对自己情感状态之外还有更多。
•查尔斯:查尔斯成为了斯佳丽的结发丈夫,但他没有给予她幸福和满足。
在与查尔斯的婚姻中,她深刻意识到对方对她的不尊重和背叛。
•巴特勒:在雷德·巴特勒身上,斯佳丽发现了一个可以提供经济支持和情感依靠的男人。
然而,在随后发生战争中,巴特勒遭遇失败,并陨落身亡。
这一次失去让斯佳丽第三次觉醒。
战争与独立:最终觉醒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是《飘》中最具挑战性和冲突性的时候。
在这个背景下,斯佳丽城府更加深入地明白自己需要面对生活中每一个考验。
东西方佳人的爱情婚姻观
曾家相救.从此双方家长达成默契,欲以木兰的终身大事作为报答.木兰本人对此不置可否,默默认可。
直到订婚前碰到英俊洒脱、有胆有识、才华出众的立夫,她才体味到爱情的甜蜜.“感觉到她以前未曾经历过的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味道,在这种幸福的味道里,是有立夫这个异性青年的。
”她知道和立夫在一起,她会永远幸福快乐。
但是她没有做任何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爱情,而是将自己对于立夫的感情深藏在心底。
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介人的婚姻大事。
是命里注定的”的思想.理智地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勉强地嫁给了曾荪亚。
尽管荪亚并非是木兰最为理想的伴侣,但是结婚之后,她不再想入非非.而是努力发掘丈夫身上的优点,想尽办法维系好自己和荪亚的婚姻。
努力保持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做一个世人眼中的贤妻良母。
她作为儿媳,孝敬公婆,把曾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作为妻子,与丈夫相敬如宾;作为母亲,她全身心地呵护、关心、照顾、教育自己的孩子。
为了保全婚姻。
姚木兰理智巧妙地解决了丈夫与曹丽华的婚外情。
木兰举家南迁隐居杭州后,丈夫荪亚过惯了富贵的舒适生活.便开始不满于家庭,在外喜欢上了年轻漂亮的艺专学生曹丽华。
当木兰得知这种情况后,“她既不冲动,也不发怒”,而是非常的冷静,根据情形理智地采取了妥善的方式处理了问题。
她先分析了自己的现状.为迎合丈夫、保全婚姻努力做出了一些形象上的改变。
另外,为了顾全丈夫的尊严,木兰主动约见曹丽华.巧妙地提出两种解决方法,最后曹丽华主动退出.非常理智地化解了这次婚姻危机。
与姚木兰正相反,斯佳丽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追求婚姻的自由。
斯佳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她蔑视传统,不循规蹈矩,对传统婚姻观念和社会性别角色进行了挑战。
斯佳丽认为如果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并对父亲的婚姻安排做出强烈的反叛。
她将婚姻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上,坚持自己选择的婚姻观,冲破了家人和舆论的压力。
不顾一切地向艾希礼倾吐爱情,大胆地表白心思.甚至提出要与艾希礼私奔。
《飘》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与传统价值观冲突
飘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与传统价值观冲突
一、引言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经典小说,以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南部为背景,展现了女主角斯佳丽·奥哈拉在逆境中的生存与成长。
本文将探讨《飘》中女性角色的意识觉醒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二、女性形象塑造
1.斯佳丽·奥哈拉:她是一个坚强、独立和有野心的女性。
2.梅琳·汉娜:她代表着传统女性价值观,忠于家庭和传统。
三、女性意识觉醒
1.斯佳丽从面对爱情与婚姻的取舍开始逐渐觉醒。
2.这个过程中,斯佳丽开始质疑和挑战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定义和期望。
四、传统价值观冲突
1.斯佳丽不愿接受依附于男人和婚姻生活的角色定位。
2.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与斯佳丽内心的追求产生冲突。
3.斯佳丽在追求自身利益和生存的过程中,妥协、背离了传统价值观,引发
了社会和家庭的不满。
五、后果和启示
1.斯佳丽勇敢地以自己的方式追求自由和权力,但付出了沉重代价。
2.作为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她展现了女性独立、坚强和追求梦想的一面。
3.这一话题引发了读者对于女性地位与传统价值观之间关系的思考。
六、结论
《飘》可以被视为一个关于女性意识觉醒与传统价值观冲突之间复杂关系的作品。
通过斯佳丽这一形象,作者探讨并挑战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固有定义和期望。
这个主题激发读者思考女性地位、自由选择以及传统观念对个人成长和幸福感的限制。
飘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
飘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
作为一部关于南北战争背景下的爱情小说,飘深刻展现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风貌和女性的社会角色。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角色入手,探讨飘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斯嘉丽·奥哈拉——独立坚强的现代女性斯嘉丽是飘中最为鲜明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虽然身处那个封建社会,但她却展现了极高的独立性和坚韧精神。
她不满足于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不仅勇敢地挑战家族的旧观念,更是在南北战争时期勇往直前,努力保护家人和自己的利益。
她是一个不畏困难的现代女性,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二、梅兰妮·汉尼丝——传统与温柔的象征与斯嘉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梅兰妮。
她印象中的南方淑女,体现了传统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角色。
梅兰妮是一个文明、善良、温柔的女性形象。
她扮演着传统的家庭妇女角色,专注于照顾家人和维护家庭的和谐。
梅兰妮虽然没有斯嘉丽那般的勇气和决心,却展现了传统女性在困难时期的坚韧与付出。
三、佛莉妮思·凯尔——典型的乖僻女性作为飘中的一位次要角色,佛莉妮思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乖僻女性形象。
她总是容易受伤、容易崩溃,但当真正的危机来临时,她展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担当。
佛莉妮思的形象呼应了一些女性在当时社会下承受压力而内心的崩溃与无助。
四、艾希莉·威尔士——社会角色的转变飘中的男性形象这里不做详细讨论,但是通过斯嘉丽的丈夫艾希莉可以看出,南北战争对社会角色的转变和影响。
在战争前,艾希莉是一个追求绅士风度和品味的社交名流。
然而,在战争中,他不得不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担当起保护家庭和社区的责任。
从艾希莉的角色转变中,可以看出战争改变了男性社会角色的现象,也间接地影响了女性所扮演的角色。
总结:通过对飘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试图展现当时美国南方社会中女性的角色和转变。
斯嘉丽代表了坚强独立的现代女性,梅兰妮则是传统和温柔的典型,佛莉妮思展现出另一方面的女性形象,而艾希莉的转变则反映了战争对男性社会角色的影响。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Text Cohesion in English Business Contracts2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3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4 骑士精神与时代精神:论《苹果树》中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对峙与对话5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6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7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8 从操纵理论看儿童文学的复译9 中美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10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11 从关联-顺应理论视角研究旅游文本英译12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13 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14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15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Gothic Novel16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爱与恨的分析17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18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Thorn Birds19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20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21 浅谈英汉禁忌语的发展22 An Analysis of Angel's Ambivalent Personality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23 An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24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25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26 汉译英语足球新闻中修辞手法的策略27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28 从归化角度分析英文广告的汉译29 用交际翻译理论看英语文学书名汉译30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31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32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33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34 批评与重新解读《日瓦戈医生》3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ellow and Huang in English and Chinese36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37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38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39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40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41 浅谈我国服装行业的网络营销4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43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44 分析托马斯•哈代对西奥多•德莱塞的文学影响45 中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比较46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47 你是爱丽丝吗?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看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写作意图48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习语翻译49 隔离与异化: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人际关系研究50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51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52 On the Causes of the Death of Willy Loman in Death of A Salesman53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54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55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56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57 中英礼貌用语差异58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59 中英禁忌语比较分析60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61 英汉颜色词在文化背景下的不对应性62 从顺应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翻译的分析63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64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65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66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67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68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69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70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71 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72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73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74 《德伯家的苔丝》的圣经原型解读75 挣扎与妥协——浅析达洛维夫人的内心矛盾76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77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Daniel Defoe’s Roxana and Emily Zola’s Nana78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79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80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81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82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83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84 A Feminist Reading of Virginia Woolf and A Room of One’s Own85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86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87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88 The Analy 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89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90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91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92 企业文化对其竞争力的影响93 对《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性格的分析94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95 中西俚语中动物意象的对比分析9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蕴义97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98 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99 生态哲人约翰•斯坦贝克100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01 《安尼尔的鬼魂》中“鬼魂”的象征意义探究102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103 An Analysis of Harriet Beecher Stowe’s View on Christianity in Uncle Tom’s Cabin 104 中西方茶文化映衬的文化差异105 美国基督新教与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的比较106 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107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108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109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110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111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112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113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114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115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116 论色彩在《红字》中的运用与艺术效果117 Tradition and Beyond—Reading The Diviners as a Bildungsroman118 On Application of TBLT to Junior High School Oral English Teaching119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120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121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122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123 英语报刊中的新词浅析124 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唯美主义125 商业广告英汉互译的审美研究126 从适应与选择角度看公示语翻译方法127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128 隐喻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方位词in和up为例129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130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131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32 The Gothic Love in Wuthering Heights133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134 An Analysis of the Limitations in Charles Dickens’ Critical Realism Reflected in Oliver Twist135 分析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悲剧意识136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137 增译法在商务英语汉译中的应用138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139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140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141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142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143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144 英国战争史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45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146 论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创作及其特点147 英语动物习语的研究及翻译148 浅析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149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150 从宴客角度探究中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151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美式幽默风格的翻译152 从《红楼梦》两个译本论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153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154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辞的中译本比较155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156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157 从关联理论看美剧典故的翻译158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159 A New Woman’s Journey in To the Lighthouse160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161 性格趋向对英语口语习得的影响162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163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164 A Study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and Its Effect on EFL Reading165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166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167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168 解读布莱克的《伦敦》与华兹华斯的《在西敏寺桥上》的诗歌异同169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170 A Discussion on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in Diplomatic Translation171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172 浅谈中西文化中的思维差异173 从《狼图腾》和《野性的呼唤》中狼的意象比较中西方生态意识174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175 试析与地理环境有关的英语成语及其文化内涵176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17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178 An Analysis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in Robinson Crusoe179 《长日入夜行》中玛丽的悲剧和反抗180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181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182 嘉莉悲剧的原因探析183 爵士时代美国东西部的差距在盖茨比的人生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184 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185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186 《潜鸟》女主人公——皮格特•托纳尔悲剧的探析187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188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189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190 从唯美主义角度分析《莎乐美》中邪恶的灵魂191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192 The Study of Chinese Body Language193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194 《哈克贝利•芬恩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寻195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看句式转换在《青铜女像》译本中的应用196 对外交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语言特点的研究197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198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199 《麦田守望者》成长主题解析200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深谷幽兰与铿锵玫瑰_姚木兰与斯佳丽的对比分析
摘要:姚木兰和斯佳丽分别出自中国作家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和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
这二人分属不同的国度,身上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气质,木兰高贵纯洁质恒,斯佳丽则倔强坚韧精干。
本文拟从人物形象、女性意识、爱情观方面对二人进行深入分析,来引发读者对人物性格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姚木兰;斯佳丽;对比分析一、引言纵使岁月流逝,《京华烟云》中的主人公姚木兰与《飘》中的主人公斯佳丽仍然是东西方文化中的两位经典女性形象。
林语堂曾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姚木兰慧质兰心,既具备中国传统女性的美丽端庄,温婉贤淑,更具有新女性的才华横溢,开朗大方和热情浪漫,就像一株空谷幽兰,天资灵秀、优雅自然。
斯佳丽则融合了贵族般的高雅气质和漂亮容貌,她身处逆境不甘沉沦,顽强地生活,对爱情执着追求,如同火红如焰的铿锵玫瑰,展现了女性的勇气、魄力和耀眼的风采。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女性意识、爱情观三方面对姚木兰和斯佳丽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引起读者对二者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二、人物形象人们对美女的评定的一致性为:外表与内心一样美丽。
木兰“细腰,头发漆黑而浓厚,两眼是秋水般明丽,双眉画入两鬓”,具有典型东方女性之美。
其性格“既有花木兰的勇毅和豪爽,也有李清照的清风高雅,同时又有着布衣菜饭,可乐终生的陈芸的浪漫平易,还有着血染桃花扇的李香君的风骨侠义”。
作为女儿、儿媳妇,她孝敬父母、公婆;作为妻子,她宽宏大量,从不嫉妒;作为大家庭的成员,她对上对下谦谦有礼,与人和睦相处。
同时,她还善于烹调,精于缝纫、刺绣,集中国妇女传统美德———“德、言、容、工”于一体。
曾家上上下下,没有一个对她不喜欢、对她不尊重的。
较之木兰的温顺端庄,斯佳丽的美则是一种西方女性的美,野性不羁。
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教诲;她既想做个像母亲那样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着背叛种种道德规范的意识。
乱世中的“荆棘鸟”
乱世中的“荆棘鸟”作者:周玲来源:《牡丹》2017年第06期无论是清朝灭亡后的北平还是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的任何一个城市,都覆盖着战争的阴霾与无奈。
然而,姚木兰与斯嘉丽都是在这样躁动不安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
她们都出身于富贵的家庭,也同样都经历过动荡的年代,也曾生活在战争时期,体验旧制度的摧毁和新制度建立的交织。
同时也因這些环境的影响,她们的性格也在不断地变化、成长,最终走向成熟。
她们各自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形象。
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姚木兰与斯嘉丽的形象,从而更多地了解两位女主人公,更好地解读《京华烟云》和《飘》这两部文学作品。
一、姚木兰和斯嘉丽形象概述姚木兰是林语堂先生《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是林先生最喜爱的一个女性形象。
姚木兰不仅外表美,更具心灵美与人性美,是广大读者公认的完美女性形象。
姚木兰不但拥有中国女性典范的美貌、贤德、聪慧,又兼有男子豁达包容的胸襟、勇敢坚韧的风范,更是具有奇思妙想的近代女性,堪称当时中国的“乱世佳人”。
斯嘉丽是玛格丽特·米切尔长篇小说《乱世佳人》中的女主人公。
从1936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就拥有众多的中外读者。
主人公斯嘉丽出身于富贵之家,拥有贵族般的高雅气质和漂亮容貌,但身处逆境她也不甘沉沦,顽强地生活。
同时,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则又展现了女性的勇气、魄力和耀眼的风采。
她经历了美国南北战争以及战后重建,她的形象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关键阶段:一是经历了从战前优越的生活造就的骄傲、自大、虚荣、任性的女孩;二是战中过多的磨难迫使她坚强、勇敢、拼搏、自强;三是战后残酷的现实促使她变成一个贪婪、倔强、自私、自立的女人。
就这样,一个新旧社会交替更迭中的“乱世佳人”便活灵活现了。
二、姚木兰与斯嘉丽形象之比较——才女与交际花才女与交际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者在表面上的不同可能源于第一印象。
“才女”是不折不扣的褒义词,而“交际花”若称褒义词,就难以让人认同。
铿锵玫瑰,乱世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铿锵玫瑰,乱世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周亚莉;任晓军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5(000)023
【摘要】《京华烟云》和《飘》是享誉甚高的两部全景式经典名著。
姚木兰是林
语堂在《京华烟云》中成功塑造的集"德、言、容、工"于一体的近乎完美的东方女性形象,而斯佳丽则是玛格丽特在《飘》中生动描述的似火似风也似雨的西方鲜明
个性女主角。
姚木兰和斯佳丽是分别伴随着两部经典文学作品生成的两个经典的东西方女性文学形象。
对于这两个经典形象的生成,已有研究多为主观导向的单人容
貌性格描述,抑或较为感性的双方主人公爱情观念对比,而综合性品评两者总体形象
的讨论则比较少见。
鉴于此,本文于众多错综复杂的成因中,选取宗教信仰和社会背
景两个方面展开比较研究,以期对小说中两位东西方女性形象的艺术魅力有所洞悉。
【总页数】3页(P195-196,203)
【作者】周亚莉;任晓军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03
【相关文献】
1.从逆境中崛起的铿锵玫瑰——解读《人树》第二代女性人物形象 [J], 吴艳红
2.不屈的斯佳丽——《乱世佳人》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勇敢不屈的精神及其意义
[J], 邓伟英;黎剑月
3.铿锵玫瑰,乱世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人物形象比较研究 [J], 周亚莉;任晓军
4.姚木兰与斯佳丽传统和现代意识比较 [J], 薛明珠;范晓红
5.乱世中的玫瑰花——电影《乱世佳人》中斯佳丽反叛精神解读 [J], 赵晓鸥;任红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姚木兰形象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姚木兰形象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姚木兰在小说中既具有传统思想中的贤良淑德的品质,又兼具西方文化中的不拘小节、大方开朗的性格。
从国内来讲,在林语堂笔下的女性,既有西方思想中的优点,又融合了中国的儒道精神,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使得《京华烟云》中的女性大都具有贤良淑德的美好品质,也具有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顺和宽厚的品格。
而在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后,又使诸如书中主人公姚木兰拥有了一些道家特有的淡泊名利、随性洒脱,以及追逐自由的特质,从而更加凸显了主人公的与众不同之处。
除了儒道思想的结合,再加上西方思想与其之间的融合,使她们除了具备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些美好品质之外,又融入了西方的热情奔放,不拘小节,随性而为等品质,作者将书中的女性角色勾勒得更加完美了。
在东方女性的传统美与西方女性的含蓄美的相互结合之下,恰恰正符合了作者以及大部分读者对女性的审美。
若是只具有其中的一部分,那则将显得留下一些缺憾了,特别是对木兰的刻画,更是很好的诠释了这点。
从国外研究来看,姚木兰身上所具有的宽容和无畏,以及能够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精神。
即使最终没能够与自己深爱的孔立夫在一起,木兰也没有整日哀怨或堕落,而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将自己和荪亚的婚姻经营的风生水起,在道家超脱自由精神的影响之下,木兰在婚后反而没有收到任何的束缚而过得更加自由自在,在荪亚的陪伴之下,她的婚姻生活美满而幸福。
她宁愿隐居山林过着远离功名利禄的生活,也不愿在高官厚禄的荫蔽之下限制了自己和家人的自由,因而,她劝诫丈夫荪亚放弃从政,心甘情愿与他一起整日粗茶淡饭、紧衣缩食过苦日子。
这又从一方面展现出了木兰的勇敢和洒脱,独具主见性,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论从哪方面来讲,木兰都算得上是当时女性中的佼佼者了。
从木兰的为人处事以及诸多思想行为中都能看出她不仅是一个传统的东方女性,更是一位拥有西方先进、开放思想的新时代的女性。
《乱世佳人》中斯嘉丽和玫兰妮形象比较
斯佳丽(又译:郝思嘉)一个猫一样的女人。
有着猫一样的目光,猫一样的微笑,猫一样的步伐和猫一样的敏捷。
那么,这个猫一样的女人提供给我们是怎样的一些对待生活、对待爱情、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和经验呢?首先她在困难的时候敢于承担责任,虽然也有动摇,但最后仍然承担责任,比如她救了玫兰妮,她重振塔拉庄园,后来长期扶助阿希礼一家等等。
其次她敢于去爱、无怨无悔,她的整个青春都在爱着阿希礼,没有回报但她仍没有放弃努力,直到能力的极限为止。
还有就是知错能改,当她最后明白她之前所为是错误时,她马上向瑞特道歉,请求原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守护他们的爱。
总的来说,斯佳丽堪称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人中龙凤,难怪瑞特这样的牛人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斯佳丽原本是一个弱女子,任性而年轻,第一次结婚是一时的冲动报复,嫁给了不爱的男孩,让自己成为了年轻的寡妇。
第二次结婚是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抢走了妹妹的心上人,肯尼迪。
肯尼迪虽然是一个半老头子,却不是斯佳丽的对手,面对她的冷酷和无情,他束手无策。
最终为了斯佳丽差点遭受的侮辱去报复穷白人而被人击毙,不幸枉死,却从未享受过斯佳丽的一点爱。
于是斯佳丽再次成为寡妇,而且还是个有钱的寡妇。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答应过阿希礼照顾玫兰妮的一句承诺,在北军就要攻占亚特兰大的时候,斯佳丽又果断地替玫兰妮接生,并找到瑞特冲破重重阻碍和关卡,回到了乡下老家--塔拉庄园。
在又饥又饿之时,她又遭受了母亲病亡、父亲痴呆、家里被劫,一穷二白的多重打击,她不屈不挠,带头种田干活,喝令妹妹下床摘棉花,并照顾玫兰妮和小波,支撑一家人的生计,那时她顶多也不过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本应是个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小姑娘。
可是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挑起家里的重担,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抗争命运,每每看到斯佳丽举着萝卜向天盟誓,决不愿让家人再受苦挨饿时,我总是觉得拍片导演对光线和背景的运用是那么巧妙和艺术,它那么生动地刻划了思嘉渴望安定、渴望生存、渴望富裕的强烈而真实的内心情感。
空谷幽兰映射铿锵玫瑰——姚木兰和斯嘉丽家庭背景和爱情婚姻观探讨
- 249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空谷幽兰映射铿锵玫瑰——姚木兰和斯嘉丽家庭背景和爱情婚姻观探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周亚莉【摘要】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和玛格丽特的《飘》是闻名中外的传世佳作。
目前大多相关研究立足于两者的宏观层面,而切入到大环境下的人物个体因素的细致探讨则相对比较欠缺。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对姚木兰和斯嘉丽两位主人公家庭背景和感情观念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挖掘原著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姚木兰 斯嘉丽 家庭背景 爱情婚姻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和玛格丽特的《飘》是享誉中外的传世之作。
其中关于女主人公姚木兰和斯嘉丽的形象研究层出不穷,观点各异。
多数学者乐于钻研两部名著的宏观层面以助精髓的整体把握,而具体到人物家庭背景和情感观念的探讨却凤毛麟角十分欠缺。
文章拟从家庭细节和婚恋感情入手,旨在使读者对两位主角的综合形象得以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家庭环境——“道家女儒家媳”对“爱尔兰女汉子”木兰和斯佳丽的家庭背景相似。
两位主人公都出身于富贵人家并都深受父亲影响。
木兰的父亲是身家殷实的商人和忠实的道家信徒。
斯佳丽的父亲是爱尔兰移民,是美国南方种植园主。
两位主人公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都是父亲最宠爱的女儿。
她们早期生活无忧无虑,但养尊处优的生活随后被残酷的战争所打破。
姚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道家哲学的化身,终生践行着道家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和超脱世俗的精神。
姚父洒脱开朗,送木兰上女子学堂,接受新文化新思想,还经常与木兰讨论不裹脚、男女平等、现代教育等问题。
道家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木兰的整个人生,形成了木兰悠闲自然的人生态度和无为而治、超凡脱俗的乐观精神。
因此,木兰的性格中既有道家的自然之美,又流露出儒家的隐忍之美。
木兰的思想既有超凡脱俗的一面,也有温文尔雅的儒家做派。
木兰勤劳节俭、端庄大方、善待家人、孝敬父母等传统品质无一不显示儒家思想的烙印。
斯佳丽的父亲是白手起家的爱尔兰移民,母亲是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格与特色/电影文学M 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2009年第15期 姚木兰与斯佳丽传统和现代意识比较薛明珠1 范晓红2(1.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廊坊 065000;2.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摘 要] 影视作品 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是一个成长在战乱里的典雅端庄、温顺善良、知书达理、简淡质朴的女子,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而电影 乱世佳人!的主人公斯佳丽则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反叛精神,追求个性自由和两性平等的人。
本文将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姚木兰的传统意识∀∀∀顺从和斯佳丽的现代意识∀∀∀反叛,以及从姚木兰的现代意识∀∀∀自由开放与斯佳丽的传统意识∀∀∀精神家园上比较二者性格的复杂性,体现了人物塑造的真实性以及人性的深度。
从而得出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却追求个性与自我价值,但是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需要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结论。
[关键词] 顺从;反叛;传统意识;现代意识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海外享有盛誉的一部文化小说。
小说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
尤其是主人公姚木兰,是一个成长在战乱里的温顺善良、知书达理、简淡质朴、优雅动人的女子,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可见,姚木兰是林语堂心中当之无愧的完美女性。
乱世佳人!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从1936年出版以来拥有众多的读者。
书中的主人公斯佳丽经历了美国南北战争以及战后重建,从一个率直天真的少女成长为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反叛精神,追求个性自由和两性平等的人,成为#一个新旧社会交替更迭中的乱世佳人∃。
本文将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木兰的传统意识∀∀∀顺从和斯佳丽的现代意识∀∀∀反叛,以及从姚木兰的现代意识∀∀∀自由开放与斯佳丽的传统意识∀∀∀精神家园上比较二者性格的复杂性,从而得出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却追求个性与自我价值,但是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需要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结论。
一、时代背景京华烟云!以庚子年义和团起义到全国抗战爆发这一改变中国社会整体面貌和性质的历史时期为背景,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时代变迁为纬,讲述了北京城中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史和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
姚木兰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北京,那时的中国正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力日渐衰退,西方文化强行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质疑。
生于这个特殊时代的女子,既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历史,又处于新时代新生活的漩涡之中,很容易在乱世的社会动荡中迷失自我。
但是木兰却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妇德,同时又受到西方现代观念的影响。
乱世佳人!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代巨变的背景下的佐治亚州,反映了几个南方世族家族的兴衰史以及南北战争及南方战后重建的情形;还有处于上升阶段、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北方资本主义与腐朽没落的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度的较量。
斯佳丽生在一个因刚刚独立而经历着成长痛苦的民族,东征、西进运动增强了其文化的创业色彩。
她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去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
斯佳丽的精神与遭遇从一定程度上寄寓了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美国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她#寻求个人的自立,达到个人表现;立足个人思考,追求个人自由,进行个人抉择;实现个人平等,坚持个人竞争,保证个人生命∃充分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人生态度。
因此,斯佳丽是美国南北战争和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顺应时代潮流的#乱世佳人∃。
总之,#时世造英雄∃,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塑造了姚木兰和斯佳丽对爱情以及生活的不同态度。
二、姚木兰的顺从和斯佳丽的反叛姚木兰在爱情婚姻的问题上体现了庄子哲学的#大音稀声,至乐无乐∃。
少女时代木兰爱上了有胆有识、才华出众的立夫,和立夫在一起,她才感觉到#个人的独立存在∃#体味到她是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生活∃,她知道和立夫在一起,她会永远幸福快乐。
但是她没有做任何的努力去争取爱情的幸福,而是将自己对于立夫的感情深藏在心底,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条所谓的千古真理,以及#个人的婚姻大事,是命里注定的∃的思想,理智地放弃了自我、牺牲了自我、勉强地嫁给了荪亚。
对于自己跟荪亚的婚姻,尽管当初是如何的不满意,但#慢慢地,也就屈从了∃,她#现在知道她的婚姻是个幸福的婚姻,不再想入非非,于是对荪亚更温柔多情∃,努力维系好自己和荪亚的婚姻。
她虽嫁非所爱,但能很快从痛苦中寻得心灵的平衡,她努力使自己保持传统女性的美德,做一个世人眼中的贤妻良母。
比如:她作为儿媳,孝敬公婆,把曾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作为妻子,与丈夫相敬如宾;作为母亲,她全身心地呵护、关心、照顾、教育自己的孩子。
同时她千方百计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使自己快乐。
她在生活中的这种#不积极地争取和追求自己的真爱,只是听任命运的拨弄,听命于父母的安排,没有勇气起来反抗∃的行为,正反映了木兰身上深深地保留了为整个社会文化所承认的传统妇德。
再究其原因,木兰从小接受了父亲传统知识的教育和思想的熏陶,承袭了父亲#敝屣富贵、淡薄利禄∃的道家思想和豁达豪放、顺任自然的精神气质;以及母亲的严格教育使她成为大家闺秀,遵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成为贤妻良母。
但是她所有的温柔、得体与忠诚无一不是传统社会对女性评判的价值标准。
总电影文学/风格与特色O V I E L I T E R A T U R E15期之,木兰在精神气质上与父亲一脉相承,她的顺任自然,她的美感人生和归于简淡质朴,这正是中国传统道家所追求的人生的理想境界。
正相反,斯佳丽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追求婚姻的自由。
斯佳丽在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她蔑视传统,不循规蹈矩,对父权制的传统婚姻观念和社会性别角色进行了颠覆。
我们知道#旧南方传统的婚姻、道德观念及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定位要求女性要顺从、娇弱、温柔、体贴,不得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斯佳丽认为如果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并对父亲的婚姻安排做出强烈的反叛。
她将婚姻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上,坚持自己选择的婚姻观,冲破了家人和舆论的压力,不顾一切地向艾希礼倾吐爱情,大胆地表白心思,甚至提出要与艾希礼私奔,而她的这种真情的流露却是旧时风俗礼教所绝不能容忍的。
她与传统的婚姻观相背离,一共结了三次婚,而且每次都是自己主动作出的决定。
婚后的斯佳丽并没有完全听命于丈夫而放弃自我;相反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地位。
与弗兰克结婚后,她做起了木材生意,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嫁给瑞特后,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仍在经营生意。
婚后的斯佳丽#并没有像一般南方女性那样将自己禁锢在家庭私领域的牢笼中,为了迎合传统文化的要求而放弃独立的自我∃。
斯佳丽具有独立的人格,完全背叛自己的阶级,敢于反抗旧传统,追求个性自由和两性平等。
究其原因,她身上保留着豪爽仗义的爱尔兰农民精明朴实的血统,同时又受到美国那种追求自由、人人平等观念的影响。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木兰在婚姻的选择上表现出与斯佳丽的截然不同,正是两个主人公所在的时代背景及所受熏陶文化的不同而导致的性格不一的体现。
木兰只是默默地关注着自己的爱人,看着他投入别人的怀抱,自己静静地过着想他的生活,这正体现了东方女性的含蓄、内敛、隐忍之美;斯佳丽却是一旦确定自己爱一个人,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追求失败后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他离自己越来越远,却还是#为他而活着∃。
斯佳丽一直在追求和认识爱情,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忠实于自己的情感,这也体现了斯佳丽的现代反叛意识∀∀∀实现自我价值。
三、姚木兰的自由开放与斯佳丽的精神家园姚木兰被塑造成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
木兰幼年到天津西洋教会学校求学,接触西方的开放意识和自由精神,这使得她在昔日恋人∀∀∀立夫遇难之际,毅然挺身,为所爱之人赴汤蹈火,践行了西方文化观中爱情至上的恋爱观。
这时木兰身上体现出带有西方现代观念的自由人格和开放意识,成为充满西方化理想色彩的新式女子,这反映了她身上所具有的现代性。
同时木兰举家搬迁到杭州一带,她在杭州的生活,村妇打扮、粗茶淡饭,周围的人诧异不解,她却怡然自得、欢喜异常,正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同时她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她自由开放的精神追求。
斯佳丽虽具有反叛精神,但同时她又有传统意识。
她具有聪明、能干、漂亮等优点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以及强烈的反叛精神。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斯佳丽所魂牵梦绕的凝聚着爱尔兰民族感情的红土地∀∀∀塔拉庄园。
自古以来,#对家乡土地的眷恋及热爱就常常蕴涵着一种对传统认同的精神文化品格∃。
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有着独特的涵义。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对故乡的执著偏爱,而是一种地域人格的思维积淀,一种潜在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
斯佳丽穷其一生要去保护的塔拉庄园是她生命的源泉与动力,也就是人们所需要的精神家园。
#大地是她的生命之源,是她抚平精神创伤的良药∃。
斯佳丽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她就想回到给予她生命和力量的塔拉庄园,因为塔拉的一切都使她#觉得自己的肩膀不再柔弱,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注入她的肌体。
最苦的日子都能熬过来,还有什么花样,她下决心和命运作战∃。
比如:在亚特兰大发生战争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故乡∀∀∀塔拉庄园,她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因为那是她生命的源泉,是她的保护伞,在那里她才会感到安全,同时她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这个家园免受别人的占有和掠夺,即使为此抢了妹妹的男朋友,嫁给了她并不爱的弗兰克也在所不惜。
当瑞特永远失去了希望离她而去时,她说:#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等明天回到塔拉后再计划这一切吧!∃同时父亲的话在她耳边想起:#塔拉,塔拉&&世界上惟有土地这一东西是天长地久的,这你要记得,惟有这土地是值得忙碌、值得战斗的、值得拼死的!塔拉,塔拉&&∃说明在受到伤害失去信心时,她又把塔拉庄园当成了她人生的路标,前进的灯塔,汲取力量的源泉。
#一想到塔拉,一想到家,她仿佛感觉到有一只轻柔凉爽的大手在抚慰她焦灼的心。
∃在这里,斯佳丽已经把塔拉当成了她心灵的慰藉。
总之,对塔拉庄园的眷恋与保护,对红土地的珍爱,都反映了斯佳丽内心隐藏的传统意识。
即使在斯佳丽这样具有反叛精神,注重现实、个人主义至上的人身上,也需要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归宿给予她力量和希望。
四、结 语总之,木兰扮演了一个#双重角色∃。
一方面她顺从地接受了父母之命,并力图进入贤妻良母的角色,体现了传统意识对她的影响之深;另一方面她又在心目中深藏着自己所爱的人孔立夫,甘愿任何时候为爱情赴汤蹈火,这表明她又具有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