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

合集下载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

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

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

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

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

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

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

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

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

名词解释:1、美的相对性:是指一个事物总是相对于不同的时间系统和空间系统而言的,从大的范畴来说,表现为不同的时代、民族、阶层而言,美或不美。

①美的时代性,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经历、习惯和审美趣味,所以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美;②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产生不同的审美习惯。

2、美的绝对性:一个事物只要感性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那么就是是美的。

虽然世界上无绝对的美,但美却是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由于美有绝对性,表现出永久性和超越性,永久性指美可以跨越时间的限制,超越性则超越一切时间、空间界限。

3、格式塔心理学:即形式、形状,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作为主体在感知对象时,心里如何与对象发生一种巧妙的关系。

两大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大于部分之和;②异质同构理论,人物的心理结构与对象的结构形成一种对应关系。

4、爱得码(AIDMA)原则:AIDMA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很成熟的理论模型之一,由美国广告学家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从接触到信息到最后达成购买,会经历五个阶段: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购买)。

5、霍布斯“突然荣耀说”:指英国18C经验主义美学家霍布斯的关于喜剧根源学说,他认为人之所以发笑是因为发现对象的许多缺点、弱点,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对自我的一种优越感、荣耀感。

这个观点比较科学的阐释了喜剧的根源,但却不能涵盖一切喜剧。

(从对象来说又叫“鄙夷说”)6、康德“乖讹说”:“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乖讹说”又叫“期待失望说”。

有其合理性,适合解答小丑、小人物诙谐夸张的喜剧。

7、格格森“生命的机械化”:德国20C哲学家认为人的生命本是一个自由、鲜活、灵动的生命体,但因为某个因素使人的生命演化为像一台机械一样呆板而且呆滞,人面对他就会笑。

适合于着重表演的艺术作品。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

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

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

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

这种审美属性或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

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课后题答案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课后题答案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及课后题答案XXX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即通过感性经验来表达理念。

美不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感性经验。

这种经验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还包括对于理念的认知和理解。

审美的本质:审美的本质是指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目的。

这种内在规律和目的是相互协调的,产生了自由的活动方式。

审美的本质体现了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

自由劳动:自由劳动是指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目的。

自由劳动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因为审美活动需要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指美的客观存在和内在结构所遵循的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通过审美活动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揭示和探讨。

美的规律是审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XXX对美的本质的回答是,美就是理念。

美必须是真的,但真与美的区别在于真是思考的对象而不是感觉的对象,美却是感觉的对象。

真只有达到“感性显现”时才成为美,美必须是具有感性形式、可以呈现于意识的。

因此,“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规律”是XXX在论述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不同时提出的,是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规律,而且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规律。

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

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

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

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

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审美活动经验是美学原理构成的基本内容,简称“审美经验”。

它是人类审美关系的重要维度,代表审美活动主体的方面与属性。

本章实质是从审美经验现象入手内在地说明审美活动作为“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并将依据审美本质说明审美经验的根源及其前提条件,继而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分析审美经验的心理要素,介绍若干审美经验心理模式,最后概述审美经验的文化类型与差异。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社会美1、概念社会美是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的美。

指那些包含着社会发展本质规律、体现人的理想愿望、给人以精神愉悦的社会生活美。

2、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美人体美及其表现(1)、人体的自然形体美形体美的原初意义起源于原始人类生殖和繁衍的需要,事实上,人体美和性感常常浑然一体。

“性择优”法则必然会滋生出关于形体美的意识。

人类对于形体美的追求有着漫长的历史。

(2)、人体行为举止的美。

(3)、人体装饰的美。

人的装饰是衬托人体美的重要辅助手段。

从原始社会至今,人们按照自己所处的时代对于美的理解去装饰自己。

3、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生活世界”是有生命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与万物一体的世界,是充满了意味和情趣的世界。

这是存在的本来面貌。

社会生活是人的“生活世界”的主要领域。

●在社会生活领域,利害关系更经常地处于统治地位,再加上日常生活的单调和重复,人们更容易陷入“眩惑”的心态和“审美的冷淡”。

●人们通过自己创造的意象世界中超越世俗的、实用的、功利的关系,回到人的本真的生活世界,回到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从而浑然忘我,快乐,陶醉,充满自由感和幸福感。

(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旅游)●超越功利和突破冷淡麻木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同样可以生成意象世界。

在日常生活领域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获得美的享受。

4、人物美(1)、人体美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人体美的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人的感性生命的整体,也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环境和人的精神生活。

人体的形式之美最终显示为感性生命之美。

(2)、人的风姿和风神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声音笑貌表现出这个人的内在的灵魂美、精神美时,就形成一种风姿之美、风神之美。

(3)、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人物美的这个层面,比较前面两个层面,包含有更丰富的历史的内涵和人生的意蕴,也更能引发欣赏者的人生感、历史感。

5、日常生活的美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氛围给人的美感。

美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美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1.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1.2.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2.1.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美学概论名词解释整理
好嘞,那咱就开始啦!
美感呀,这就像是夏日里的一阵凉风,让你浑身舒畅!比如说你看到一幅特别美的画,那一瞬间涌上心头的那种愉悦、舒服的感觉,就是美感啦!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哇,好多人看到它都会涌起特别美妙的感觉呢!
审美体验呢,就好像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比如你去听一场音乐会,在那个过程中你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各种情绪波动,或激昂或舒缓,这就是审美体验呀!你想想,当你沉浸在贝多芬那激昂的交响曲中的时候,是不是超级棒的体验!
审美对象呢,顾名思义就是能让我们产生美感和审美体验的东西呀!像漂亮的建筑、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这些都是审美对象哟!那巴黎圣母院,多宏伟的建筑呀,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审美对象呢!
审美标准就好像是一把尺子,但又不是那种死板的尺子哟!它会随着时代、文化等因素而变化的。

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呢!比如说唐朝以胖为美,现在可能很多人就不这么认为啦,是不是很有趣呀!
审美情感呢,就像是心底里那一抹最柔软的触动!当你看到感人的艺术作品时心里涌起的感动,或者看到震撼的美景时那种惊叹,这都是审美情感呀!你有没有过看到某个场景突然就特别感动的经历呢,那就是审美情感在作祟呢!
审美直觉呢,就像是一瞬间的闪电,“嗖”地一下让你直接感受到美!比如说你第一眼看到一朵花就觉得特别美,都不需要去分析思考,这就是审美直觉啦!那种直接冲击到你心里的感觉,超神奇的呢!。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美学专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社会美:社会美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的美,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人所组成的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人的行为及其所构成的各种制度、各种活动方式等之中的美。

社会美又可分为人的形象美、内在美、生产劳动美、社会变革美等方面。

2、悲剧性: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因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感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

3、鉴赏式审美:这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即接受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对象的美,了解美之为美的特性,并且能够以对象的美的存在方式去采取接受的审美方式。

它不仅是对涵义方面的接受,而且也同样地关注对象的形式方面。

4、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

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

美育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在方式上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自由愉悦和潜移默化的。

2、喜剧性:是悲剧性的对应概念,又称滑稽,它反映各种在实质与外貌之间具有内在矛盾性和不一致的生活现象。

3、研究式审美:是以理性分析为手段,以获取知识性结论为目的的审美接受方式。

其接受主体往往是美学家、理论家、批评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各类专家学者,他们往往能够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力或独特视角去剖析、阐释对象,并进而得出各种知识性论断。

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指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

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

崇高的具体涵义存在于不同的审美对象之中。

3、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组合的过程。

它与感知、联想都发生联系,但它是在知觉表象和联想基础上的新的形象的创造。

美学试题库

美学试题库

《美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美:美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美”是指优美,即一种完整、单纯、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还包括崇高、悲剧、戏剧、丑等审美形态。

2、美感: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美感,即审美感受,指审美主体对某一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具体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

3、移情说:由德国美学家大、小费肖尔提出,另一位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确立的。

所谓的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塔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

4、内模仿说:这是由德国学者谷鲁斯创立的学说,他认为人的知觉以模仿为基础,审美也是一种模仿,但是不是那种表现在筋肉皮肤当中的“外模仿”,而是表现在想象、联想等心理状态中的“内模仿”。

简单的说,内模仿是审美主体在想象、联想等心理状态中构成意象的内模仿,主体按照客体对象的形态、动作和运动的外在形态在内心里进行相应得摹拟和复制。

5、比德。

所谓“比德”,就是以物(自然物)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行。

将人的德行与自然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联系。

欣赏自然物的同时也就是欣赏人的品行。

如: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等。

6、畅神。

“畅神”说的提出在晋宋以后,它不再要求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操之间必然有某种相似性,只是追求在面对自然物的时候,人的精神为之一畅的愉悦。

7、自然美指的是自然事物的美,包括日月星辰、江山湖泊、山水花鸟、草木虫鱼等的美。

8、技术美:从广义来说,技术美属于社会美的范围,是社会美的一个特殊的领域,也就是在大工业的时代条件下,各种工业产品以及人的整个生存环境的美。

美学名词解释重点

美学名词解释重点

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审美意识P18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模糊]的意识2)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3)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实践的概念P24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坚持实践理论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改革世界的显示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重重精神生产活动**审美境界P32-361)它是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情境2)它具体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3)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的状态[有限与无限对立统一的关系],达到自由状态审美关系 P361)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审美形态 P421)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2)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审美经验(美感)P431)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构建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2)美感或审美经验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辛福感和愉悦感第二章审美活动论审美需要P491)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资具有的2)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3)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4)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审美理想P511)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惊异P731)从实质上说,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课题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2)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3)正是在主客体这种厦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兴趣审美体验P741)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2)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3)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动摇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审美澄明P771)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2)实现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只见生物和谐的状态3)在这种状态中,审美主体的精神与情感都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中,而审美对象的意义也充分的展现出来4)最真实的自我和最真实的对象交融在一起,从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去<物我交融>审美活动发生P1051)就是指人堆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里反应形式。

《美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

《美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

《美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什么,或什么是美学,即美学的定义,是美学学科六大核心概念(美学、美、美感、艺术美、审美、美育)之一,但是美学的定义,却并不象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新闻学等那么明确,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

(同学们可以在下面所提供的概念中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a、美学即是在审美关系中,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等的学科。

b、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简洁的说,美学是通过具体审美活动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王一川《美学与美育》)c、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辨证关系。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在研究艺术时,也是从审美的角度,把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集中表现,以区别于艺术概论。

(杨辛《美学原理新编》)d、美学是关于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人的、(人性的)、审美的都是一个意思,即正面的积极的有助于人性的提升。

即通过审美活动,研究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获得更多的有助于人性提升的审美高峰体验的人文学科。

——2、鲍姆加通德国哲学家,美学的提出者。

他在1750年发表了《美学》第一卷,首次使用“爱斯特惕克”来为美学命名,认为美学应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

鲍姆加通也通常被尊为美学之父。

3、美是生活“美是生活”是俄国19世纪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什么是美的著名论断,他指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年就是美的”。

4、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或者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外在自然)。

美学名词解释汇总

美学名词解释汇总

美学名词解释汇总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审美体验、美的观念和美的价值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美学名词的解释:1. 审美体验:指个体在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经历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

审美体验:指个体在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时所经历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

2. 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直观感知和理解。

美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每个人的美感可能会有所不同。

美感:是指人们对于美的直观感知和理解。

美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每个人的美感可能会有所不同。

3. 美学理论: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系统性研究。

它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等问题。

美学理论: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系统性研究。

它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价值等问题。

4. 审美标准:用于评价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好坏的准则或规范。

审美标准:用于评价艺术作品或其他美的事物好坏的准则或规范。

5. 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想象力的一种文化形式。

艺术可以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想象力的一种文化形式。

艺术可以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表现形式。

6. 美学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艺术作品和其他美的事物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美学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体验和思考艺术作品和其他美的事物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7. 美学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美学批评既可以关注作品本身的品质,也可以探讨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背景之间的关系。

美学批评: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美学批评既可以关注作品本身的品质,也可以探讨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背景之间的关系。

8. 形式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线条、颜色、形状、节奏等。

形式美学强调作品内在的构成和结构。

形式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线条、颜色、形状、节奏等。

形式美学强调作品内在的构成和结构。

9. 象征美学:强调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象征。

《美学》习题与答案

《美学》习题与答案

《美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美学:研究美的本质、形式、价值以及审美经验的哲学分支学科。

2. 审美经验:个体在感知、理解和评价艺术品或其他现象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认知过程。

3. 艺术作品:艺术家通过特定媒介和技巧创造出来的,旨在表达情感、思想或观念的物质或非物质表现形式。

4. 形式美:艺术作品或自然现象中,由形状、颜色、线条、质地等视觉元素所构成的和谐、平衡、对比等形式特征所引发的美感。

5. 审美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培养个体对美的感知、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其审美素质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二、填空题1. 德国哲学家______被誉为“现代美学之父”,他的代表作是《判断力批判》。

2. 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美、艺术美和______。

3. ______是指艺术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思想、情感或观念等内容。

4. ______是一种强调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应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和直觉体验的美学理论。

5. ______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艺术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节奏和统一性等关系。

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位哲学家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观点?(B)A. 康德B. 黑格尔C. 尼采D. 海德格尔2. 下列哪种美学理论主张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自身的形式和结构,而非外在的道德或实用目的?(A)A. 形式主义B. 表现主义C. 实用主义D. 社会历史批评3. 下列哪种审美经验主要关注艺术作品的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而非理性分析和解读?(C)A. 理性主义美学B. 结构主义美学C. 直觉主义美学D. 批判理论美学4. 下列哪种艺术类型更侧重于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个性特征?(D)A. 印象派绘画B. 古典音乐C. 文艺复兴雕塑D. 表现主义绘画5. 下列哪种美学理论强调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关系?(C)A. 形式主义B. 表现主义C. 解构主义D. 符号学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美学理论关注艺术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ABD)A. 社会历史批评B. 马克思主义美学C. 形式主义D. 文化研究2. 下列哪些美学理论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特征?(AC)A. 形式主义B. 表现主义C. 结构主义D. 符号学3. 下列哪些美学理论主张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取决于观众的解读和反应?(BC)A. 形式主义B. 解构主义C. 接受美学D. 实用主义4. 下列哪些艺术类型更侧重于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AB)A. 抽象绘画B. 现代舞蹈C. 古典戏剧D. 文艺复兴雕塑5. 下列哪些美学理论关注艺术作品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和反映?(ACD)A. 社会历史批评B. 形式主义C. 马克思主义美学D. 文化研究五、判断题1. 美学只关注艺术领域,不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美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美学名词解释最全版

1.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展改造而成为集体无1.2.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展传承。

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些本质、特征、规律比拟自觉的理性认识。

1.6.美学学科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1.7.审美关系是指附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8.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9.美感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表达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2.1.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开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4.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

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

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

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弓I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

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美学 名词解释

美学 名词解释
4、美育:
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的教育形式。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存在主义美学把美学与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பைடு நூலகம்,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紧紧地与人关联。认为,人作为实存,其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并不具备有任何意义的内容,只拥有诸种可能性。只有当这诸种可能性与真正的存在相遇时,美才发生。
3、美感:(名词解释)
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流溢说” :
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太一”, 是真善美的统一,由于“太一”是完满的流溢的,它要流溢,于是依次流溢出宇宙理性、灵魂、感性世界。流溢的层次越低,反映神的光辉越弱,因而越来越不完善,在感性世界中最后要遇到的物质,是与“太一”或神完全对立的,因而是万恶之源。
2、存在主义美学: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复习题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学、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X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构成对象性关系,审美主体有着内在的审美需要、审美追求,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因,在审美活动中起者积极的主导作用。

因此也可以说。

审美主体是特定的人。

审美主体还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标准,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与审美活动必需的评价标准。

1.现实美: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等等。

2.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境界。

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3. 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

审美客体自身具有规定性,是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4.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5.绘画艺术:是一门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色调等手段,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6.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审美与教育的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美育活动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

7. 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美学》名词解释题汇总三、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0.美学:这一名词源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他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思想的偏向,鲍姆嘉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学科。

他把美学定义为研究低级感性认识的学科。

1750年,他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意为感性学。

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

由于近代以来我国接受和传播西方美学的复杂过程中转借德国日本的翻译,用“美学”来翻译Aesthetica,被中国学界接受以后约定俗成,于是“感性学”一词也就成了美学。

11.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2审美形态:就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1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14.美育:有狭义和广义两层意指。

狭义的美育是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

广义的美育是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15.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是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

三、名词解释1?审美需要:(1)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2)它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审美理想: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追求,它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爱好和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示,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4、审美惊异:(1)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2)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正是在主客体的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向往。

5.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6.审美澄明:(1)指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

(2)在这种境界中,审美主体的精神与情感都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中,而审美对象的意义也充分地显现出来,最真实的自我和最真实的对象交融在一起,从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去。

7.多样统一:(1)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

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种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别;(2)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

8.审美意识:(1)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2)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9.游戏说:(1)是关于审美发生理论的影响较大的一种,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席勒认为,游戏它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自由活动,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对事物的形象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

(3)因此,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0.巫术说:(1)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依据是泰勒和弗雷泽,他们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2)巫术说的确可以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如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

但是,一方面艺术与审美并不能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

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的起源理论元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理论;另一方面,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唯一的因素。

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三、名词解释1.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拘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既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的审美理想。

3.审美境界:是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自由人生境界。

4.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5.审美形态的生成性:审美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的。

其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其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6.审美形态的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7.审美形态的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8.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9.优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使人产生优美感,表现为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和谐。

10.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

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11.悲剧:悲剧审美形态的发展与西方悲剧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并不仅限于悲剧艺术,广泛存在于人的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悲剧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12.悲剧诞生论:由德国美学家尼采提出的有关悲剧发生的理论。

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其一从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演变看,悲剧最初的形式是一种合唱抒情诗,悲剧人物之所以会遭遇不幸,是因为他们越过了El神精神的信赖自我的安心静坐,回复了酒神一般的原始本性。

其二尼采的悲剧诞生论与他的哲学观密切相关,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要摆脱种种人生的苦痛,就得凭借艺术的功能使自己在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相统一的悲剧中体验生命的永恒快乐。

13.罪孽说: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悲剧观点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就围绕对罪孽的理解而展开和推进。

悲痛的罪过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命运色彩,但是在对罪过和命运的抗争中,个体生存的自由意志、精神得到呈现,从而给人以悲剧美的体验。

14.焦虑说: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的字由的可能性。

个体在追索中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焦虑总是面对未来的处境,面对的是虚无。

这种焦虑处境就是悲剧情绪的源泉,焦虑和悲痛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悲剧体验。

那么,为了寻找永恒的精神家园,就要战胜焦虑,超越有限,实现永恒,悲剧的内在审美性就得以实现。

15.喜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泄,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

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韵的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