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合集下载

从诗歌存在形态看唐宋诗的审美异趣

从诗歌存在形态看唐宋诗的审美异趣

众所周知 ,唐诗是在对六朝诗的扬弃中适应唐代社 会现实风貌而产生的 。作为对六朝诗歌的反拨 ,唐代诗 人反对六朝尚形似 、贵人工 、浮艳绮靡诗风 ,提倡自然天 真 。尤其至盛唐 ,反对雕章琢句 ,追求真朴自然 ,已是时 代的审美趣味 。殷璠云 :“开元十五年后 ,声律风骨始备 矣 。实由主上恶华好朴 ,去伪从真 ,使海内词场 ,翕然尊 古 。”〔7〕(序 )上有提倡 ,下有呼应 ,诗界文人“翕然 ”从之 。 李白明确反对作诗过分雕琢 ,提倡“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 雕 饰 ” , 〔17〕(卷 11《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裴 迪 说 “自 然 成 高 致 ”〔18〕(卷 17《( 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 》) 。中唐之后 ,这种思潮仍然流 行 。皎然总结说 :“真于性情 ,尚于作用 ,不顾词采 ,而风 流自然 。”〔4〕《( 诗式 ·文章宗旨 》)至于自然率真之作 ,蔚为大观 , 不胜枚举 。方东树特举盛唐四诗人的作品说 :“诗道性 情 ,只贵说本分语 。如右丞 、东川 、嘉州 、常侍 ,何必深于 义理 ,动关忠孝 ,然其言自足自有味 ,说自己话也 ;不似放 翁 、山谷矜持虚矫也 ,四大家绝无此病 。”〔8〕(卷 12) 所谓“本 分语 ”指的就是与“矜持虚矫 ”相对举的自然胸臆之语 。 写景状物 ,清词丽句 ,风韵天然 ,自不必说 ;叙事抒情之作 也“语多真素 ”〔7〕(卷下 ) ,“多胸臆语 ”〔7〕(卷上 ) 。高适《燕歌 行 》,李白的乐府歌行 ,白居易的讽喻诗 ,杜甫反映社会 生活的“诗史 ”作品 ,无不如此 。与语言自然真朴相辅相 成的是篇章的浑融 。六朝“俪采百字之奇 ,争价一句之 偶 ”〔19〕(卷 2《明诗 》) ,有句无篇 ,景物叠累 ,神气不完的现象得 到有效克服 。虽然唐诗中清新隽永的名句俯拾皆是 ,但 大都与整篇融为一气 ,难于句摘 。可以说 ,唐诗之妙 ,妙 在篇法而不止字句 。通篇一气 ,浑成自然 ,无迹可求 ,乃 是唐诗要眇所在 。方东树评王维《出塞作 》说 :“浑颢流 转 ,一气喷薄 ,而自然有首尾起结章法 ,其气若江海之浮 天 。”〔18〕(卷 15) 可为例证 。

谈谈你对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500字

谈谈你对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500字

谈谈你对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500字
唐宋两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化发展时期,它们之间的审美差异是深入人心的。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学思想、文化氛围、艺术表现等方面。

首先,唐代的审美思想非常重视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对于自然界的景色、声音、气味都非常关注,并且把人的感官与自然的美相结合。

而宋代则更强调人的内在情感体验,比如诗歌中常表现为“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这种审美思想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变化,唐代大力开发自然,重视物质世界,而宋代则更多地关注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生活。

其次,在文化氛围方面,唐代是一个开放、自由、多元的时代,各种流派、风格都有广泛的表现和发展。

而宋代则更多地强调文化的规范性和正统性,尤其是在绘画、诗歌等方面,注重技巧和技法的传承和积累,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格局。

最后,在艺术表现方面,唐代的壁画、佛像、器物等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其中以唐三彩和洛阳铜器最有代表性;而宋代的绘画、陶瓷、文学等则更强调精致、优雅的特点。

宋代江南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清新淡雅、秀丽绝伦”,江南画派以写意、意境为主导,以水墨技法为特色,画家们多用树木、花鸟等清新素材,构建出幽静如梦的江南景象和含蓄婉约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唐宋审美差异从多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唐宋两代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发展变化,唐代强调自然、宋代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唐代文化开放、宋代文化规范,唐代艺术丰满、宋代艺术精致。

这种差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古代中国文化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精品】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精品】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精品】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不同的时期,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阶段。

在审美方面,唐宋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关于唐宋审美情趣差异的精选内容。

一、观察角度
唐朝以风景为主要的审美对象,注重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壮丽;而宋朝则将目光转向了人文和社会生活,注重描绘生活情趣和文化内涵。

二、审美取向
唐朝审美注重的是形式美和情感美,塑造的是英雄式美感;而宋朝则注重生活美和社交美,更多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三、审美手法
唐朝审美手法以写实为主,注重描写自然景色的真实感和壮美感;宋朝则强调抒情和诗情画意,注重文字和图像的情感表达。

四、主题和内容
唐朝绘画和诗歌以山水、人物和事物为主要的主题,重视表现自然和人物的壮丽与美感;而宋朝则更注重细节和注重表现生活情趣,以描绘日常生活和城市风貌为主要主题。

五、文艺特点
唐朝文艺重视艺术的向内探索,追求心灵的飞扬和超越;而宋朝则强调细节和形式的丰富,以及人性的深刻剖析。

总的来说,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审美对象、审美取向、审美手法、主题和内容等方面,反映出了两个时期文化的不同特点。

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

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

唐朝人的审美到底是什么样的?看不同阶段唐朝审美的特点唐朝真的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以胖为美”吗?唐朝的胖是什么程度才会称得上是美呢?唐朝的杨贵妃是那样的体态丰盈,被称得上四大美女之一,还深得皇帝的万千宠爱,这样似乎给我们一种错觉就是:唐朝的男人都喜欢胖胖的女子,那种瘦瘦的,像汉朝的赵飞燕那样的皮包骨的女子好像不受待见。

其实不然,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朝代不是对女子的身材有严格要求的,唐朝也是以“瘦”为美的,除了杨贵妃所处的盛唐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人们吃的好了,女子也就胖了起来,他们对待女子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

其实,就算是“以胖为美”,唐朝也不是那种胖的很多、越胖越好的审美标准。

杨贵妃的“胖”是微胖,体态丰盈,圆润的美,而且贵妃能歌善舞,一舞一姿都能展现曲线的美。

所以,如果你认为唐朝一直是个“以胖为美”的朝代,那就是一叶障目了。

唐朝的审美史只能说,胖过,才是准确的描述。

为什么说“胖过”呢?是因为唐朝的审美史经历了大致“以瘦为美”——“以胖为美”——“以瘦为美”的过程。

不同的历史阶段审美标准受不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一、不同时期唐人审美观念的特点初唐时期的一只鸡都拎不起来的骨感审美。

在描绘唐朝初期的《步辇图》中,九个身形纤细的宫女簇拥着李世民行走,有举扇子的、打着伞盖的、还有抬辇子的......她们的腰走路的时候犹如柳条扭来扭去,身姿就像细柳拂风一样飘飘荡荡。

像这样的女子,几个人抬着一个李世民想想都吃力,她们自己都不一定吃的饱饭呢,还要抬车子。

有记载说唐朝初期的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吃饭很少,纤瘦的连一只鸡都拎不起来。

所以唐诗里多是“细腰”、“窈窕”的词语出现,可见,像《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那样纤瘦的女子在初唐普遍可见。

中唐时期的圆润、壮硕审美。

唐朝的王室血统是混有胡人鲜卑族的汉族人,朱熹就曾到:“唐源流出于夷狄”,认为统治集团自身带有胡人的生活习性,胡化程度也很大。

因此,胡风的生活习惯便在统治阶级内部盛行,进而通过政治影响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众的生活习性。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摘要:本文围绕唐宋诗歌,美术,服饰的特点以及例子三个切入点谈论唐宋审美趣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唐宋的审美区别与各自的特殊审美情趣。

This article is talking about Qi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s different between poem ,art and clothes. In order to kown their’s difference and characteristic.关键词:唐代,宋代,审美,差异,诗歌,美术,服饰。

引言:唐宋时期代表中国古代两种不同得社会面貌,拥有各自独特得特点,造就了两个独具特色得中国古典社会。

唐宋是中国典型的社会,具有代表意义,研究唐宋审美趣味差异更能理解中国个阶段历史的微妙差异,更能理解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

一.唐宋历史背景:1.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

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

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

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

唐共历经21位皇帝,共289年。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

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

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

976年10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

到979年,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

唐宋文化的比较

唐宋文化的比较

在唐宋诗词中对比唐宋文化审美的方式两条审美的脉络:一、以肥硕、端庄、雍容为美:杨贵妃——北方型的大家闺秀式的美、二、以苗条、清瘦为美:梅妃——南方型的小家碧玉式的美唐宋文化的比较:唐:丰盛、热烈、光彩照人、宋:清瘦、典雅、略带病态造型艺术:唐:唐三彩:色彩绚丽,富丽堂皇。

宋:瓷器:宋代典雅文人淡泊宁志的情怀,纯净的心田。

绘画:唐:李思训、李道昭金碧山水画雍容华贵、绚丽辉煌;吴道子佛像绘画“衣带当风”;韩干画马雄健肥硕—热烈奔放的气质和精神、宋:米芾、米友仁父子水墨写意山水画含蓄缥缈、空淡朦胧;马远(一角)《寒江独钓图》,夏圭(半边)《松溪泛月图》—有无相生的哲学辩证法;一角山河的安逸,残山剩水的凄凉;—国破家亡的痛苦书法:唐:轻盈华美,潇洒婀娜张旭、怀素狂草奔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庄肥厚,充满浩然正气、宋:瘦金体书法枯茎瘦骨,老气横秋。

北宋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更加注重规矩、法度张旭狂草舞蹈音乐:唐人:舞剑,公孙大娘《剑器舞》气势磅礴,刚劲有力、宋人吹箫,姜夔。

“剑气”(阳刚)与“箫心”(阴柔)成为中国文学的两大风格趋向生活方式:唐人:喝酒—热烈奔放、令人陶醉的感性世界茶:宋人:茗茶——理性的享受、人生的感悟-唐人是浪漫的诗人,宋人是典雅的智者喜爱花卉:唐人:喜欢牡丹花李正封:“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杨贵妃——牡丹花,雍容华贵、宋人:喜爱梅花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唐宋文化差异原因唐人的生活:自由开放少数民族、汉、南、北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时代宋人的生活:严肃、拘谨宋朝的社会背景和理学兴起,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唐宋词的艺术特质表达心绪的文学唐诗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宋词则更多地把视角收缩到闺房之内、青楼之上,擅长于抒写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

具体比较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粉红色的回忆,淡淡的怅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初次人生展望时的少年维特式的烦恼,始终弥漫着青春的气息。

浅谈唐宋书法审美观对比

浅谈唐宋书法审美观对比

浅谈唐宋书法审美观对比—张纸、一盘墨、一支笔的结合,成就了书法艺术。

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历来被人视为珍宝,统治者也对其爱不释手。

《兰亭集序》成为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而记录王羲之一行人兰亭聚会的这篇兰亭序文也因为《兰亭集序》世世代代被人记住,而石崇的《金谷雅集》等其他聚会文集的命运留在历史中,与世人渐行渐远。

《兰亭集序》中出現了好几处•之”字,却无一处相同,书法作品在创作者下笔的瞬间,布局、长短、力道等各方面的不可复制性就决定了它自身不可复制的历史性特点,无论后来模拟得多么逼真都不可能回到它最初的样子。

这也是现存的像苏轼《寒食帖》等名作难以用价值衡量的原因。

书法的历史性体现在单个作品、单个创作者身上,同时也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时期总会形成独特的审美风尚,这种观念通过具体的作品表现在文学、绘画、音乐、书法等各个方面。

-、中国书法的历史性特点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朝历代的书法名家给后代留下了众多的艺术瑰宝。

从隶书、楷书、行书再到草书,字的不同形体的演变也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大大小小的尖系。

刘熙载《艺概•书概》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古代文人集诗人、画家、书法家、学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尽管王羲之等人扬名后世、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书法作品,但他们当时并没有书法家这一职业,只是由于长时间的练习、创作才有了这样的成果。

他们最初只是为表达胸中之意,这才是他们书法作品存在的根本原因。

所谓胸中之意,当然是不固定的,并且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风尚、作者的生活以及作者的个性和经历息息相尖。

扬雄《法言》对书法的描述是「书,心画也。

”书法通过线条的变化来表达、抒发、书写着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在创作的实践过程中,书法创作者因时间、环境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

现如今价值连城的古人的书法作品,经过岁月的冲刷已经泛黄,随着岁月的积淀,它们的价值越来越高,这是历史的过程。

比较唐宋山水诗的审美意趣

比较唐宋山水诗的审美意趣

试比较唐宋山水诗的审美意趣摘要:山水诗渊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中国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唐宋山水诗虽然主题一样,但具体内容与创作方法上还是有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取材、篇章格局、美学意识三方面来比较着两个朝代的山水诗。

关键字:唐宋山水诗取材篇章格局美学意识东晋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自此之后,山水诗不断演变发展。

到了唐代王维和孟浩然时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苏轼在评论王维的艺术造诣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从他的这个评论可以看出宋人对王维的肯定,对山水诗也已有了探究。

那么唐宋山水诗之间又有怎样不同的审美意趣呢?下文将从取材、篇章格局、美学意识三方面来比较二者。

在取材方面,唐代诗人是在寻幽探奇和隐逸闲适中吟唱大自然的;宋代诗人则更多地在平凡的自然风物和日常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捕捉山水诗意。

我们举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类似的还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虽是一首投赠之作,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

相比唐代山水诗,宋代山水诗已从超尘出世的原始山林回到了亲切有味的世俗人间。

它们同诗人坎壈的仕宦经历、艰辛的贬滴旅途、潇洒的郊游行吟,以及山居访友、渔樵耕读等日常生活紧密相联。

苏轼山水诗创作的三个高峰,恰恰在他通判杭州、贬滴黄州、远徙惠州儋耳这三个时期。

黄庭坚自述“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①(《登快阁》),他的山水诗不仅描绘案牍劳形之后登阁所见的清朗高爽景色,更多的是唱叹贬谪途中跋涉过的险山恶水。

陈与义正是在飘泊流亡的五年时间里,目睹山河破碎,写下了不少充满激越爱国感情的山水诗。

唐宋文学审美

唐宋文学审美

唐宋文学审美
唐宋文学审美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主题:
1. 风格与语言:唐宋文学在风格和语言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

唐代文学以清新明快、雄浑豪放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

而宋代文学则更加注重含蓄婉约、柔美细腻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内敛和深邃。

这种差异在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中都有所体现。

2. 情感与意境:唐宋文学都非常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创造。

唐代文学情感热烈、奔放,意境高远、雄浑;而宋代文学情感深沉、内敛,意境深邃、细腻。

这种差异在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3. 内容与思想:唐宋文学在内容与思想方面也有所不同。

唐代文学以表现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为主要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和进取精神。

而宋代文学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等方面,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变革和哲学思考。

4. 文化与社会:唐宋文学是唐宋文化的代表,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

唐代文化繁荣昌盛,开放包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之一;而宋代文化则更加注重内省和反思,思想观念相对封闭和保守。

这种文化差异也对唐宋文学的审美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唐宋文学审美在风格与语言、情感与意境、内容与思想、文化与社会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对唐宋文学审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唐宋文化的特点。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在唐宋时期,文化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唐代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

唐代文化艺术的风格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代文化艺术的风格与唐代有所不同,其主要特色是简约、清新、淡雅。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从艺术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艺术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艺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的文化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审美观念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的文化审美观念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但也有所不同。

唐宋时期的审美差异看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艺术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艺术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艺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

唐宋审美情趣的差异唐代和宋代是中国封建文化成就极高的两个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

由于政治局势,社会环境,审美情趣的不同也带来了许多文化方面的不同。

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融入到了服饰中。

服饰的面貌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最写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

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

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

下面我将具体区谈一下唐宋服饰审美情趣的差异:隋朝于公元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得到了逐渐的恢复。

隋朝将“日月、星辰”等纹饰放回到皇帝的冕服上,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

公元618年,唐代建立,它国力强盛、疆域广大、政令统一、对外交流十分频繁、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服饰文化因此呈现出自信开放、雍容华贵、百美竞呈的局面。

半臂仙裙公元605年至617年间,隋代的女子流行半臂,这是将短袖衣服套在长袖衣服外面的穿法。

与半臂相配的是“仙裙”,又称“十二破裙”,是一种下摆很大的长裙。

穿戴这种服装外出时,女子要戴纱帽,将面部挡住,这是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结果。

唐圆领衫、袍圆领衫、袍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唐代男子主要的服装形式。

它的前后身采用直裾,在领子、袖口、衣裾边缘部分都加贴边。

在前后襟的下边,常各用一幅布横向拼接,腰部用革带紧束,上戴幞头,下穿长靴。

圆领衫、袍的衣袖分窄袖和宽袖两种,窄袖的便于活动,宽袖的则可以表现出潇洒、华贵的风度。

唐代长诗与宋代短词: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和审美趣味

唐代长诗与宋代短词: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和审美趣味

唐代长诗与宋代短词:两种不同的文学形态和审美趣味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长诗作品,代表性的有李白、杜甫等诗人。

而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宋代的短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代表性的有苏轼、辛弃疾等词人。

唐代长诗和宋代短词虽然均属于中国古代的诗歌形式,但在文学形态和审美趣味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唐代长诗的文学形态和审美趣味唐代长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形式多种多样,有五言、七言绝句、律诗等。

唐代长诗在形式上常常注重规整和对称,句句精工琢磨,形象生动,语言优美。

在审美趣味上,唐代长诗多以叙事性、抒情性为主,展现出诗人对社会、人生、自然等方方面面的感悟和思考,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审视。

杜甫的《登高》、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作品体现出了唐代长诗那种雄浑、豪放的风采。

宋代短词的文学形态和审美趣味宋代短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主要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宋代短词在形式上相对简短,表达方式简练明了,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的渲染。

在审美趣味上,宋代短词更多地强调细腻、含蓄、婉约,具有一种含蓄的美感,常常描绘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

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作品展现了宋代短词那种细腻、柔美的风格。

两种文学形态的比较唐代长诗和宋代短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种主要诗歌形式,各有其独特的魅力。

唐代长诗注重句式、格律的工整和对感情、思想的深刻表达,表现出一种豪迈、雄浑的气势;而宋代短词则偏重于情感细腻、意境优美的表达,给人以一种含蓄、柔美的感受。

两种文学形态虽然各有特点,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唐代长诗和宋代短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种重要诗歌形式,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文学形态和审美趣味。

唐代长诗雄浑豪放,宋代短词细腻婉约,在各自的文学风貌和审美理念中都有着深刻的魅力,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绚烂的篇章。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两个时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内容和审美意识等方面,探讨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时期的艺术表现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唐代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文学艺术,注重形象描绘和意境的表现,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而宋代文人士大多注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更加注重意境和抒发情感,追求内在的精神世界。

在绘画艺术方面,唐代以工笔写实为主,注重细腻的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细腻。

而宋代则更注重意境的表现,以写意和泼墨为主,强调笔墨的神韵和艺术的气韵。

唐宋时期的题材内容也有所不同。

唐代以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景物为主题,追求写实和传神。

而到了宋代,文人墨客更注重以文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为主题,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宋代文人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追求个体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对人物、山水等题材的表现更加注重意境和内涵。

唐宋时期的审美意识也存在差异。

唐代以“以形传神”为美学观念,强调形象的真实和传神,追求艺术的技巧和功力。

而宋代则更注重“以意传情”,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追求艺术的内涵和精神。

宋代文人更加崇尚自然和宁静,追求超脱尘俗的境界,注重审美的内在感受和个体情感的表达。

唐宋时期的审美差异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内容和审美意识等方面。

唐代注重形象描绘和意境的表现,以写实和传神为主,而宋代更注重意境和内涵的表达,以写意和抒发情感为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时期社会文化的不同特点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

唐宋审美差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宋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对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文学作品为案例阐述唐宋审美的对比特征

以文学作品为案例阐述唐宋审美的对比特征

以文学作品为案例阐述唐宋审美的对比特征一、唐诗语言风格:经过先秦、汉魏六朝诗文语言的洗礼,到了唐代、诗歌语言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首先。

我们可以发现唐代诗歌用语十分的高雅、研读唐诗的用语,可得到一个结论。

‘月’‘泉’‘山’‘林’‘芙蓉’‘荷叶’等等几乎为每个诗人使用过、这些景物本就比日常生活物品更具意象,经过诗人用各种各样的形容词修饰之后,便呈现出一种或清新,或典雅,或庄重的意味。

如,‘新月’‘清泉’‘空山’‘翠林’……给整首诗带来极丰富的视觉、听觉或嗅觉的享受。

在唐诗中。

我们很难找到关于‘枕头’‘喝茶’等俗物俗语。

唐诗的语言经过锤炼、挑选、修饰之后,给我们呈现出一种‘美’的意象。

如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中写到荷花香、露水落地时用“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给我们一种嗅觉和听觉的震颤。

其次、唐人作诗非常注重炼字、多着眼于句法组织、词义挖掘、词性活用、隐喻双关等灵活变化。

以期达到表情达意的最佳功能,因此也创造了大量新词。

例如。

拿云:犹凌云、亦比喻志向高远。

僧莺《赠李聚秀才》:“骏如健鹊鹦与雕,拿云猎野翻重霄。

”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拿云。

谁念幽寒坐呜呱。

”、2。

除了创造新词、吸收口语、唐代诗人还创造了很多语词的新义。

怜、《说文》:“哀也。

”但唐诗中“怜”当“想”、“思念”讲的用例非常多。

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在用语方面每个诗人都有自已所钟爱的词语。

如王维,他受佛学影响较大、喜爱用‘空’‘独’等与坐禅体验的词语、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

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如《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李白是一位心胸开阔。

生性豁达。

所以他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尤为倾心。

大鹏、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

如《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

唐宋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旨趣比较

唐宋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旨趣比较

研究结论对艺术史研究的价值意义
01
通过比较唐宋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旨趣,有助于深入了解两 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特点。
02
本研究可为艺术史研究和女性形象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对于理解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进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对艺术创作03
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唐宋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审美旨趣比较
唐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审 美旨趣
唐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审美旨趣主要强调的 是一种丰满、华贵的美,这种美与唐代社会 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密切相关。此外, 唐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也强调一种端庄、优 雅的气质,这种气质与唐代文化的开放和多 元密切相关。
宋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审 美旨趣
优美身材和娴静气质。
女仆形象
唐代绘画中还有一些女仆的形 象,这些女仆通常穿着朴素的 服饰,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形 象地展现了唐代女性的家庭角
色。
唐代绘画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细腻的描绘
唐代绘画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 非常细腻,注重细节的刻画, 如脸部的轮廓、眉宇间的情感
、头发和服饰的质感等。
写实的风格
唐代绘画中女性形象的描绘具有 写实的风格,注重对实际形象的 描绘,不过分夸张或抽象化。
宋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审美旨趣主要强调的 是一种清瘦、秀雅的美,这种美与宋代社会 的内敛和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密切相关。此 外,宋代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也强调一种婉约 、柔情的气质,这种气质与宋代文化的内敛
和情感细腻密切相关。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唐代绘画中女性形象以丰满、 华丽为特点,追求健康和活力

宋代绘画中女性形象则以清瘦 、内敛为特点,注重内心修养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中国的审美情趣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诸多变迁,其中唐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唐代,中国的审美情趣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不再局限于古典的雅俗之别,呈现出了多元、开放的特点。

本文将从服饰、建筑和诗词等方面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唐代的服饰风格展现了浓厚的独特特色。

与古代中国对服饰的重视不同,唐代的服饰更注重舒适、轻便和流行。

唐代流行的服饰多为长袍、襦裙和束带,以体现别致的款式和丰富的色彩。

尤其是女性的服饰,更加注重美感和韵味,喜欢用丝绸、彩虹色和金银线点缀。

这种审美情趣的变迁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开放性和时尚意识的兴起。

唐代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唐代的建筑更加注重造型的美感和实用性,追求大气、庄重和雄伟的效果。

这种审美情趣的变迁体现在宫殿、庙宇和园林等建筑中。

当时盛行的大园林建筑,常常采用错层式的布局和丰富多样的装饰,让人们在游览中体验到不同的景观和情趣。

这种建筑风格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唐代人民审美观念的改变,也展现了他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唐代的诗词也是表达唐人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唐代的诗词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为主,前者主张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后者追求豪放、澎湃和奔放。

这种诗词风格的变迁反映了唐代人民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和活力。

唐代的文人雅士追求以诗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使诗词成为当时社会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区分与融合:论北宋审美趣味的变

区分与融合:论北宋审美趣味的变

区分与融合:论北宋审美趣味的变革◎李昌舒内容提要 随着科举制在北宋的日趋完善,庶族士人逐渐成为政治、文化的主导者。

他们是具有“文—官”双重身份的新型士人,这种身份对于审美趣味产生深刻影响。

概而言之,就是富“文”又重“道”,士人需要在雄厚的文化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审美趣味超越政治上的朋党之争,形成一个审美共同体,它既是对异己趣味的排斥与区分,又是对相似趣味的认同与融合。

无论是区分,还是融合,士人都有明确而自觉的意识。

在北宋士人的共同努力下,审美高度繁荣,超越前人,创造出诸多新的审美范式,对于此后的审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 北宋 身份 审美 趣味 范式〔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3-0061-10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就是学界常说的唐宋变革论。

其具体内容包括很多因素,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

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学术思想乃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①这种变化与士人身份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士人既是政治的主体,也是学术思想、艺术的主体。

唐宋变革中,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门阀士族逐渐消退,庶族士人经由科举占据主导地位,这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变革。

对于北宋审美的诸多新思想、新特点,学界已有充分注意。

本文尝试从士人身份的角度,探讨身份变革对审美趣味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审美范式。

一、士人身份与审美趣味科举出身的士人大多是集文人、学者与官员于一身的“文—官”,“文”在其本义上并非今天学科划分意义上的文学,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从狭义的儒家礼乐到广义的一切文化,都可以称之为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宋士人美学研究”(17BZX11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美学命题整理与研究”(21&ZD068);南京大学新时代文科卓越研究计划“中长期研究专项”项目①钱穆:《理学与艺术》,《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6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33页。

唐宋诗词的艺术风格与美学趣味

唐宋诗词的艺术风格与美学趣味

唐宋诗词的艺术风格与美学趣味唐宋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意境吸引了无数读者。

它们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趣味也成为了后人研究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趣味,揭示其魅力所在。

一、关于唐宋诗词的艺术风格唐宋诗词的艺术风格是独具特色的。

首先,它们注重意境的营造。

唐宋诗人善于通过富有意象的描写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创造出独具风格的意境。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到:“昔时横波目,今见江都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通过对景色的描写和对时间、空间的变化的感叹,产生出一种宏伟、壮美的意境。

其次,唐宋诗词注重形式的变化。

唐诗多用律诗和绝句,宋诗则更多地运用了词。

这些诗词的形式自成一格,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

例如唐诗的藏头诗,用词有力量,形式优美;宋词则更加注重音乐性,用字简洁,优美流畅。

另外,唐宋诗词也有着独特的文学语言。

唐诗以典雅疏朗见长,宋词则更加注重韵律和音乐性。

这两种文学语言都从语言本身出发,精炼语言,以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唐宋诗词的艺术风格具有意境深远、形式独特、语言精炼等特点,形成了其独具风格的魅力所在。

二、关于唐宋诗词的美学趣味唐宋诗词的色彩缤纷,意境丰富,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浓郁的美学趣味。

首先,唐宋诗词强调“视觉的美”。

唐宋诗人总是通过对景物、人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美好而壮观的视觉效果,让人感到强烈的美的冲击。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通过对草地的描绘,形象地表现了岁月更替和人生无常的哲理,产生出一种深刻、凄婉的美感。

其次,唐宋诗词注重“听觉的美”。

唐诗用词清新,语言优美,配合音韵,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极高的造诣,被誉为“诗中有乐”。

宋词则更注重曲调、韵律和音乐性,在歌词方面表现出极高的造诣,被誉为“词中有乐”。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流畅的曲调、优美的音韵、深刻的哲理和带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意义,成为了中国词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唐宋时期诗词艺术的审美理念比较研究

唐宋时期诗词艺术的审美理念比较研究

唐宋时期诗词艺术的审美理念比较研究唐宋时期是中国诗词艺术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巅峰之一。

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词,描绘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情感等方面。

然而,唐宋时期的诗词艺术审美理念和其他时代有很大不同,本文将从“气质美”、“形式美”、“意蕴美”等方面对唐宋时期诗词艺术的审美理念进行比较研究。

一、气质美:气质美是指诗词作品所传达的和谐、清新、高贵的气息,是唐宋时期诗词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唐宋诗人在表现诗词气质美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经常通过借景抒情、排比抒情、赋予形象以情感等手法实现气质美的展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通过古原草的生命、成长和枯萎的过程,表现了生命的高贵和不灭的精神,具有深远的人文内涵和抚慰人心的效果。

在审美理念上,宋代文人注重意境的提炼和表现。

苏轼的《水调歌头》提取了黄庭坚故居清新的自然景致,用“深院静,独绕一庭秋”表现出自然在人文中的意境,化腐朽为神奇,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形式美:形式美是唐宋诗词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审美因素,它表现了诗词从表面上的规律性和审美感受上的和谐统一。

唐宋诗词艺术形式美的表现不仅是体裁上的规律性,还表现在语言、音韵、形象等方面。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在抒发登高之情的同时,还体现出一种生动的造景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通过没有人烟的高山之景与天地之悠闲引出了自身情感。

宋代的词则越来越体现出音律的完美统一。

李清照的《如梦令》属游记,但是却凝聚着极强的形式之美,如“小园香径独徘徊,云沉楼阁,波渺舟斜。

”读来别有一番情趣。

三、意蕴美:意蕴美是指诗词作品的思想、情感、意境等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唐宋时期诗词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

唐宋诗词艺术在表现意蕴美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有名句:“青春作伴好还乡,三径就荒何处香。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

浅谈唐人审美情趣的变迁唐代是中国的一个辉煌时期,国家强盛,文化繁荣,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审美情趣与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然而,唐代不同时期对于审美情趣的需求和呈现方式也发生了不少变迁。

在唐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审美情趣的追求相对低调,更注重生活的稳定和安全。

因此,当时的文人作品以风景和自然为主题,诗作经常写山水之美、秋色之景、鸟鸣虫语,强调自然之美、清新之趣。

例如孟浩然的《登科后》中有“出门潇潇轻雨,蒙蒙细雾,树木峥嵘,可以修竹为笠,采莲顶花为衣”之句,颇有山水诗的特征。

到了盛唐时期,官吏地位日益重要,文人的审美情趣转向更具世俗气息的题材。

这一时期的作品,注重表现人物的生活、情感,强调社会现实的反映和人性的展示。

在诗歌方面,杜甫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反响,如《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歌咏的是唐朝盛极一时的破落愁怅,情感深切。

而在绘画方面,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吴道子的《洛神赋图》,通过对美女洛神的生动描绘,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繁华气象和审美情趣。

到了晚唐末年,安史之乱的爆发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人们的审美情趣也随之而变。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多表现对生活的抱怨和对道德的失落。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一句,反映了晚唐时期的颓废和苦闷。

同时,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也开始强调“写景不写人”,反映了人们对于“日暮山林黄叶色,飘然一曲浪淘声”的 zen 空想式意境追求。

综上所述,唐代审美情趣的变迁源于社会背景的变化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唐初时期,人们审美情趣注重自然之美;到了盛唐时期,审美情趣转向人文情感和世俗生活;最后,在晚唐时期,审美情趣转向颓废和深沉的内心世界。

这些不同的审美情趣不仅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唐宋时期审美趣味得差异
摘要:
本文围绕唐宋诗歌,美术,服饰的特点以及例子三个切入点谈论唐宋审美趣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唐宋的审美区别与各自的特殊审美情趣。

This article is talking about Qi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s different between poem ,art and clothes. In order to kown their’s difference and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唐代,宋代,审美,差异,诗歌,美术,服饰。

引言:
唐宋时期代表中国古代两种不同得社会面貌,拥有各自独特得特点,造就了两个独具特色得中国古典社会。

唐宋是中国典型的社会,具有代表意义,研究唐宋审美趣味差异更能理解中国个阶段历史的微妙差异,更能理解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历史。

一.唐宋历史背景:
1.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

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

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

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

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

唐共历经21位皇帝,共289年。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

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

五代后周显德七年正月(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是为宋太祖,史称北宋。

976年10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

到979年,消灭北汉,中国大部分被统一。

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

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正是唐宋丰厚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奠定了其不同独特审美趣味的形成。

二.唐宋诗歌审美趣味差异:
1.唐代诗歌审美:
唐诗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唐代自玄宗开元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为盛唐时期,这个时期不但有李白杜甫两位诗坛巨人,而且还出现了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自代宗大力元年至文宗大和九年为中唐时期,是唐诗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诗歌主流转向了现实,出现了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歌。

自文宗开成元年至召宗天佑四年为晚唐时期,这个
时期诗人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他们的诗作体现了大唐末世的衰凉,如回光返照发出凄美的惊艳。

唐代诗歌多讲究对仗整齐,诗歌多华丽浪漫。

以唐代杰出诗人李白杜甫为例。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飘逸著称,具有无比神奇的艺术没理,其在诗歌方面的艺术成就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烈的主观色彩。

第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拟人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三,形式章法变化无常。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民生疾苦,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作为了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社会人们的共鸣,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情趣。

2.宋代诗歌审美:
宋代诗歌是以词的形式为主,宋词也被视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其题材除了爱情,还包括咏物咏史田园风光送别赠答等等方面,后来出现了“豪放”和“婉约”两大类。

北宋词延续了南唐词的风流余韵,从内容与形式都延续南唐词的创作倾向,以晏殊与欧阳修为代表。

经过长期发展,题材不断扩宽,技巧日益成熟,地位也得到提高,南宋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以苏轼这位宋词杰出诗人为例。

苏轼诗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文为诗”,即诗中多为散文句式,以气贯串;他又以议论为诗,即对事物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抒发感悟。

苏轼开拓了新的诗境,在平淡的诗风中透露对人生深沉的感叹,发人深思,其次,在表现方式上,苏诗有丰富的想象与奇妙的比喻,将生活中平凡的事物描绘出不平凡的一面,意境开阔壮大。

再次,苏诗风格多样,有清新明快的七绝七律;有雄浑豪迈的古体诗;也有潇洒清单的抒怀小诗。

因此苏轼代表了北宋诗坛的最高成就。

这也体现了宋人追求理趣,崇道尚文,作诗好议论,具有散文化倾向。

三.唐宋美术审美趣味差异:
1.唐代美术审美:
绘画在唐代以独立的姿态展现,并在技法上日益成熟,由于寺观和石窟盛极一时,宗教在唐代美术仍起重要作用。

唐代人物画继承和发扬了南北朝的传统,山水画到初唐已从人物绘画在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

继而花鸟画也发展起来。

绘画论著发展到唐代时期题材更为丰富,数量也大大增加,体现出唐朝绘画发展的繁盛。

唐代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更为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雕塑以豪迈雄壮蓬勃向上的时代气魄和成熟完美的艺术风格著称。

宗教雕塑随着石窟的大量开掘和寺庙的大批量修建,变得内容更加丰富,技巧也更加高超。

以唐代雕塑为例。

龙门石窟其主要成就在于能够按照雕像的格式要求,塑造出他们各自的体态,这种成就是将外表形象与内在精神完美结合在一起之后才可以达到的。

山西天龙山的雕塑具有细致的面容,轻薄的衣物,玲珑的身躯和逼真的自然形态,被称作为唐代雕塑的精品。

莫高窟中宗教雕塑的人物形象更为丰富多样,作品具有很强的张力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唐代雕塑师们高超的技艺。

2.宋代绘画审美:
宋代绘画有以下的表现:首先是宫廷绘画的兴起,其次是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兴起。

并且产生了一批职业画家。

宋代的宗教也没有唐代的狂。

山水画则由北宋的雄壮转为空灵秀雅,还出现了富有诗意情趣的米氏云山和小景山水。

宋代城市经济大大发展,以反映城乡生
活为题材的风俗画卷开始大量涌现。

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例。

张泽瑞通过描绘明清时节北宋都城汴梁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生活。

全卷构图宏大,内容及其丰富,细致的描绘了各个场景中的人物和情节。

画卷中充满了动态叙事和细节描写,成为我国绘画史上不朽的名作。

四.唐宋服饰审美趣味差异:
1.唐代服装审美:
唐代妇女服饰是中国服饰历史上最为浓烈的一笔,使一直受到封建束缚的的古代女性服饰有了新的突破,呈现出独有的雍容大度,百美竟呈的局面。

唐代女士服饰多姿多彩,总的风格是开放创新及注重装饰效果。

在色彩上唐代女性追求明丽醒目的效果。

在服饰的开放程度上也会是现代人惊叹不已,望尘莫及。

最能体现的就是袒领,胸部处于半遮半掩的状态。

当时更以着男装为美。

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男人开放包容的审美。

以曾有美服之称的“石榴裙”“间色裙”为例,都是以鲜艳的石榴红伴随蓝黄绿等极具对比效果的色彩风靡全国。

更别有心裁的在裙子上作画装玉镂金。

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以百鸟的羽毛为原料,“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

”体现当时唐代服装华丽变幻莫测的奇妙的特点。

2.宋代服装审美:
宋代女性服装趋于保守,变化不多,色彩也没有唐代鲜艳,质朴洁净为主流。

时兴服饰特点是瘦细长。

流行的女装主要是窄袖衣,衣长至膝,窄袖,交领,对襟,袖口,腰身清秀苗条。

也体现了宋代男人隐秘的审美要求。

以宋代流行的褶裙为例。

即“八福大裙”,裙长拖地,掩饰足形,其特点也是以窄为美,腰身细长,下摆宽大,袅袅婷婷。

宋代张子野《菩萨蛮》:“簞纹衫色娇黄浅,钗头秋叶玲珑剪,轻怯瘦腰身,纱窗病起人。

”庞元英《老妇吟》:“紫襦叶叶绣重重,金雀银凤各一丛。

汗湿时装行渐困,横瑭水影同春送。

”宋代服饰特点在此可见一斑。

结论:
唐宋发展各有其独特的魅力之处,对现代生活也有一定影响。

唐宋珍贵的诗歌美术作品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服饰特点也给现代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启发。

尽管唐宋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但是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欣赏。

唐宋不同审美趋势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可供借鉴的资源,更多研究的对象,对现代生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唐勇霞《论唐宋时期妇女服饰隐含的审美趋向》
张维青高毅请《中外艺术史要略》
姓名:李雯
班级:服设1102
学号:1101031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