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 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萌芽时期:1896-1905年电影传入中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形式,直到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
这部影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2. 初步发展时期:1905-1934年随着《定军山》的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放映业逐渐发展起来,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34年,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诞生,该影片被民国著名电影人厉麟似等推介参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九名。
3. 抗日战争时期:1934-1949年战争期间,中国电影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这些电影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4. 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歌颂社会主义、反映工农兵生活为主题,注重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期的电影作品包括《白毛女》、《铁道游击队》等。
5. “文革”时期:1966-1976年“文革”期间,中国电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挫折,许多电影工作者受到迫害和打压。
然而,“文革”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反思和批判意识的电影作品,如《活着》、《芙蓉镇》等。
6.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和人性情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小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
同时期的电影市场也日益繁荣,中外合作拍摄的影片也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萌芽到初步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发展时期、“文革”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发展时期等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全套课件
代表作有《乌鸦与麻雀》、 《聂耳》、《林则徐》、 《枯木逢春》等。
桑弧
《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 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 片)
《祝福》(1956年,是新中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魔术师的奇遇》(中国第一 部立体电影,3D电影)
费穆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变的《祝福》(夏衍编剧)是我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一批“献礼片”标志着新中国电影 的成就,如《林则徐》、《风暴》、《老兵新传》、 《五朵金花》(白族)《林家铺子》(茅盾)《青春之 歌》(杨沫)
中国第一部禁片《武训传》
60年代前期,中国电影更加成熟,题材更加多 样。优秀影片有《红色娘子军》、《小兵张 嘎》、《早春二月》、《李双双》、《甲午风 云》、《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
这时“左”的东西逐渐抬头,曾发动过对几部 电影的批判。
中国电影奖项
百花奖
百花奖:原名“大众电影百花奖” 始创于1962年 群众性电影奖 奖杯“百花仙子”雕像,寓意“百花齐放” 特点:群众投票,代表观众意见,反应票房价值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1、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2、中国电影奖项 3、中国六代导演 4、其他著名导演 5、中国电影流派 6、中国电影史上第一
1896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电影。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播放电影,被中国人 成为“西洋影戏”
金鸡奖
始创于1981年农历鸡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
论家参与评选的专业电影奖。 奖杯“金鸡啼晓” 象征“百家争鸣” “专家奖”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一、拓荒时期(1905年—1931年)。
中国电影前辈将西方的电影艺术移植到中国,1905年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的几个折子,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
1913年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问世之后,开始有电影摄制机构出现,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有了丰厚的票房收入,吸引了一批投资者对民族电影的关注,相继成立了电影企业,1925年在上海就有100多家,后明星、联华和天一三家初具规模。
拓荒时期的中国电影带有浓厚的纯娱乐性和纯商业性,出现了混乱、变幻不定的局面。
二、民族电影探索时期(1932年—1949年)。
这时期的电影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电影创作转向现实生活,面向劳苦大众。
左翼电影运动蓬勃兴起,《三个摩登女郎》、《大路》、《渔光曲》、《新女性》、《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等都是这时期的优秀影片。
还有一些影片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很好,《八千里路云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丽人行》、《万家灯火》和《乌鸦与麻雀》等都及时地表达了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下民众的痛苦与呼声,奠定了民族电影的基础。
中国电影发展史
吴贻弓
电影导演,1982年独立执导 了《城南旧事》并大获成功。 其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深 沉、含蓄、细腻、淡雅的风 格中透视着中国的美学观念, 并重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巴山夜雨》、 《少爷的磨难》、《海之魂》 等。
黄建中
电影导演。 1979 年任 电影《小花》的副导 演; 1991 拍的电影《过年》 是我国第一部同期立 体声故事片。 代表作有《西厢红 娘》、《中国妈妈》、 《山神》、《龙年警 官》等。
代表作有《代号美洲豹》、 《菊豆》改编自刘恒的《伏羲伏羲》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 《秋菊打官司》、49届威尼斯“金狮奖” 《活着》、 《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 《十面埋伏》、 《满城尽带黄金甲》(《雷雨》)、
《千里走单骑》、《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 《金陵十三钗》、《归来》等。
蔡楚生
蔡楚生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 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 电影的奠基人”。 《渔光曲》这是我国影片首次 在国际上获奖。 与郑君里合导的作品《一江春 水向东流》创建国前票房最高 纪录,被誉为中国版的《乱世 佳人》。
孙瑜
电影编剧、导演。他的作品注重 文学性和镜头画面的意境,被誉 为“诗人导演” 代表作《故都春梦》改编自张恨 水《啼笑因缘》
吴永刚
1934 年编导其第一部 影片《神女》,被誉 为“达到了中国默片 的最高峰”。
1980 年 导 演 的 影 片 《巴山夜雨》(与吴 贻弓合作),获得了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 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第三代导演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自此中国的电影史开始铺开。
早期的电影,由从英国获得或借用的电影机、投影机而制作成的6分钟至9分钟的短片。
主要表演特色是以宋元布衣戏为基础,然后再通过剪辑的方式组织影片。
早期的南派电影都是经典古装剧和武打片,因为两种电影类型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1920年,中国电影发展有了突破性进展,受到欧洲动画和新闻短片的影响,中国在该时期加入了动物影片、彩色影片、实况新闻短片以及其他样式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30年,由于政治上的稳定,以及由政府鼓励的电影发展环境,中国电影有了长足发展。
此时出现了著名的电影导演魏淑芬、李樵、李秉文等,他们引领着当时的电影行业,形成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中国电影文化。
1949年,中国大陆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开始建设中央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发行公司,统一了影片的制作与发行。
随着新中国政权的初步稳定,中国电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始着重讲述祖国红色的历史,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电影风格”,为中国电影子增添了许多新意。
抗战影片是此时最为流行的,此时出现了著名的导演和影片,如孟克、黄建新等。
1960年,中国电影在政治层面有了重大发展,由中央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发行公司组织的文学影片拍摄任务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此时的电影出现了如关于小镇生活的《我们的故事》、关于忠贞坚定的《放牛班的春天》、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新娘》等电影。
从1970年正式推出“新中国电影运动”开始,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了“新时期”。
中国电影从此向着新思想、新生活方式迈进,中国电影如《金陵十三钗》、《甲方乙方》、《高楼大厦》等电影深入反映了主旋律时代的新思想、新生活。
中国于1978年正式开放,中国的电影发展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由陈可辛、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导演发表的影片如《甲方乙方》、《放牛班的春天》、《摆渡人》、《创业环游记》等展示了新中国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颇具可观的艺术成果,中国电影也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支持。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05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
在这百年的中国电影历史长河中,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国武术的熔入。
中国电影从无声、单机、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环绕立体声巨幕电影,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以武术及以尚武崇德的侠义思想为主题的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的重要地位。
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推广和宣传了中国武术。
中国电影史上的三次产业发展时期:第一个产业时期中国电影第一个产业时期是1922年—1937年。
在世界电影诞生的第二年,1896年电影现身于上海开始,中国本土的电影业便从商业放映起步了。
在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到上世纪20年代,已经开始向私营化的产业发展,当时社会的资本环境与行业内的准备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获得了空前的机遇得以迅猛发展,个人/社会资本,更准确地说是“游资”的逐渐充盈,使得很多资本家们投资的目标开始瞄准电影这一新兴行业。
在这个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的储备正在丰满,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黎民伟和后来的邵氏兄弟等一批电影人都是从摇篮期走过来的先驱者,他们各自不同程度地涉猎了电影行当中创作、制片甚至发行、放映几个方面,所积攒下来的经验使之成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中坚。
在技术上,初期设备使用和摄制过程都要依靠外国技术人员,但有了像罗永祥、董克毅、吴蔚云等最早的一批技术人才的加盟,这一局面很快就被打破。
具备了上述条件,以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为标志,电影公司迅速增长,到1924—1926年达到了高峰,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
老字号的“明星”在上海的成立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始终当仁不让占据着第一把交椅,将个人资本的运营方式发挥到了极致;1930年成立的“联华”拥有院线的先天条件,形成“影院业与制片业之最初的联合阵线”。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1.萌芽和尝试阶段(1896年至1931年)中国电影事业,是从输入和放映西方电影起步的。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电影在世界上正式诞生的第二年,随着帝国主义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侵略,西方电影也输入了中国。
这年的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揭开了中国电影放映的序幕。
此后几年,放映西方影片,从上海到北京,逐渐遍及大江南北,深入内地。
这种情况,尽管是帝国主义商品输出和文化侵略的产物,但毕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形式,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
1905年秋天,北京琉璃厂丰泰照相馆,试拍了中国第一部影片。
影片拍摄的是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
影片虽然只是几个片断。
长度只有三本,但当年60岁的谭鑫培,以其精湛的表演和饰演黄忠的英雄气概,使影片的试拍获得了成功。
1913年,郑正秋和张石川编导了影片《难夫难妻》。
此片虽为短故事片,却是我国拍摄故事影片的开端。
从影片内容来说,也接触了社会现实生活,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表现了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此后,张石川又导演了影片《黑籍冤魂》,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因吸食鸦片而家破人亡的悲剧,反映了当时鸦片流毒的灾难。
这时,中国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短片,较有意义的是反映辛亥革命的《武汉战争》和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
有声电影产生以后,很快传到了中国。
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试制了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转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摄制了故事影片《雨过天晴》,天一公司摄制了故事影片《《歌场春色》等,片上发音的试制获得了成功。
尽管在这些影片的摄制中,借助了法国、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力量和技术设备,但毕竟宣告了中国有声影片的诞生。
2.进步电影的艰难成长阶段(1931年至1949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存在着两种文化,也存在着两种电影。
随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一方面文艺上的“鸳鸯蝴蝶派”便渗入电影界,拍摄了大量低级、庸俗的影片;一些公司,还掀起了竞拍不伦不类古装片的风潮;武侠神怪片也大肆泛滥。
中国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日益腾飞。
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电影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与世界保持一致,但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人辛勤耕耘,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崭新又充满困难的事业中,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作品。
从简陋的技术到精准的设备,从银幕上的黑白人影到彩色灵动的人物展现,中国近现代的电影事业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和奋斗历程。
本文将阐述这百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过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与腾飞。
中国电影事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探究。
一、发展初期1896年,电影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还不到八个月,上海的“又一村”便开始了最初的影像放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放映记录。
之后,“电影”这个名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电影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开启中国电影事业的是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买了一套法国手摇摄影设备,后成功邀请到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了数个拿手片段,由此电影《定军山》诞生。
在此之后,片子在人民群众中放映,深受大家的喜爱。
《定军山》的出现也产生了北京城的第一批影迷,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由原来去茶馆戏园听戏发展成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影的需求,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电影票价为一角或两角。
有的地区甚至会在电影结束后为人们提供电车方便回家,慢慢看电影成为了生活的时尚。
《定军山》一问世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将最初西方的电影艺术和中国的国粹京剧相融合,它不仅让谭鑫培先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发展电影事业的表演艺术家,也将京剧更大范围地推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
由此可见,任庆泰的这部手摇摄像机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国电影此时还在发展初期,虽并未构成完整的体系,但中国电影人一直走在探索的创作道路上,从一开始简单模仿国外影片到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方法,在制片拍摄中加以运用。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最初的尝试电影传入中国1896 年,在上海徐园的杂耍游乐场里放映了法国电影,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定军山》的拍摄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唤醒了中国人独立拍摄电影的意识;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电影的渗透,体现了民族的审美选择和欣赏趣味。
三、中国电影企业的早期实践活动1、亚细亚影戏公司《难夫难妻》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影片有文学剧本和导演。
影片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同时也匡正了人们对电影艺术功能的认识。
2、华美影片公司《庄子试妻》是第一部输往外国放映的中国电影。
3、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
该部的成立,宣告了中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独立经营的电影制片机构的诞生,标志着民族资本家自觉参与电影事业的开端。
1920 年,该部更名为“商务印书馆影片部”4、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新闻片《国民外交大游行记》是一部有较高文献价值的纪录片。
四、最初的三部长片标志着中国电影摄制的重大发展1、《阎瑞生》2、《海誓》3、《红粉骷髅》这三部长故事片的拍摄,显示出中国电影向前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中国电影的萌芽时期宣告结束。
中国早期电影的其他成就1930 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1921 年,顾肯夫、陆洁创办的《影戏杂志》是中国第一份电影刊物。
1924 年,《昌明电影函授讲义》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电影知识著作。
1924 年,徐卓呆出版的《影戏学》,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著作。
1931 年9 月,左翼电影运动兴起1933 年3 月,“电影小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电影运动的领导由此确立。
明星影片公司1933 年3 月拍摄完成《狂流》(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
这是左翼电影运动的第一部影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
新中国的电影的初创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1949 年—1955 年)1949 年4 月,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在北京成立。
在现实斗争中曲折发展(1956 年—1960 年)第二代导演的开拓创新和第三代导演的崛起第二代导演▼史东山《新儿女英雄转》郑君里《林则徐》桑弧《祝福》汤晓丹《南征北战》第三代导演▼成荫《钢铁战士》水华《白毛女》崔嵬《青春之歌》凌子风《红旗谱》谢铁骊《暴风骤雨》谢晋《红色娘子军》第四代导演▼经过了超长的专业孕育期,人到中年才开始单飞,有比较扎实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电影经验,作品较温和,因长期作助手,容易缺乏自信,力度不够。
中国电影发展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传入了中国。
1896年8月,西洋影戏在上海的徐园上演,标志着电影正式进入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
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这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萌芽。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中国电影发展至今,经过无数电影人的推动创新,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电影导演的努力。
因此,讲述中国电影的发展可以从中国的五代导演讲起!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难夫难妻》,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
不过,它是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中国的制片厂、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
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
第三代导演
• 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 晋、、王苹、林农等
——谢铁骊: 执导过《智取威虎山》《红 色娘子军》以及87版经典的 《红楼梦》电视剧。
代表影片
• 《南征北战》《白毛女》 《青春之歌》 《小兵张嘎》《女篮五号》等。
——《白毛女》。这部1940年 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 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 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 形式,经久不衰。
第六代导演
• 代表人物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 管虎、贾樟柯、王一持、李欣、宁浩等。:
——宁浩: 以多线索喜剧《疯狂的石头》 引发两岸三地的轰动,引领了 中小成本类型片的风潮。
代表影片
∙《17岁的单车》《周末情人》《苏州河》 《小武》 《绿草地》《疯狂的石头》等。
《——疯狂的石头》 一经上映,票房就不断飙升,受到媒 体和观众的高度评价,是当年小成本 电影获得成功的典范之作。并获得台 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在内的 多个电影大奖。
——《小花》 标志的创新浪潮,根本上 改变了新中国电影的创作 面貌。在那个逐渐打开国 门、放眼世界的时代,观 众涌进电影院,重新燃起 了对电影的热情。
第五代导演
• 代表人物: 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吴 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代表影片
• 《黄土地》 《红高粱》 《活着》《霸王 别姬》 《孩子王》 《蓝风筝》 《盗马 贼》《黑炮事件》等。
第四代导演
• 代表人物: 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 健中、滕文骥、谢飞、胡柄榴等。
——吴天明: 以独立执导《没有航标的河 流》而受人注目。《人生》 是他的代表作;《老井》、 《变脸》成就了他艺术创作 的高峰。
代表影片
• 《青春祭》《沙鸥》《本命年》《小花》 《城南旧事》《小街》《生活的颤音》等。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第一部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导演任景丰,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黄忠,这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自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诞生到2016年,中国的电影已走过了一百年多的历程。
中国电影史上有三次产业发展时期,前两次距离我们如今较远,因此简述,重点我们聚焦第三次产业发展时期。
第一个产业时期1922年——1937年: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第二年电影现身于上海,从那里开始起步。
当时电影的制作流程,技术等等都是国外的,经过蹒跚学步的萌芽期之后,行业里人才和技术上得以储备。
第二个产业时期1937年——1976年:“文革”结束1937年以后,因为抗战的原因,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
第三个产业时期1976年的“文革”结束后至今:中国电影第三次产业时期在时间和形式上与前两次有所不同。
“文革”后百废待兴,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不仅挽救了贫与崩溃的电影经济,也使中国电影迎来又一次复兴,电影下乡政策也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电影公司成立时间1922年明星公司成立标志电影公司在这个大浪淘沙过程中,“明星”、“联华”、“天一”三司迅速增长。
到1924—1926年达大公司浮出水面构成了三足鼎立。
三大公司促进电影产业在那个时期的发展,据统计中国共开设有175家上游制片业的代表,而与之同步发展的中、下游发行放映业电影公司,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中国首部获得国际奖项的电影《渔光曲》是1934年由蔡楚生编剧和执导的剧情影片,王人美、韩兰根等主演,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影片代表作之一。
关于《渔光曲》在莫斯科电影展览会获奖,被誉为“中国首部获国际奖的电影”一事,王人美在《艺坛生活漫忆》一文中写道,“《渔光曲》获得了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于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成为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
中国电影发展史
《白毛女》
小蝌蚪找妈妈
1961年7月,由上海美影厂摄制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了。 《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许多角色形象取自于齐白石的花鸟画作品,其中主角小蝌蚪 主要是从老人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而来的。它的成功,使许多国外同行惊叹 不已,并先后获得了五个国际奖项。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 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 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 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 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 界百花凋零样化。由于题材领域 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 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 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 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 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 《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 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 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 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 超过了以前,涌现了一批著名导 演和演员,许多优秀影片获国际 大奖
新中电国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 入一个新时期。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搬上 电影荧幕。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 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 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新儿女英雄传》、 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 江》、《红旗漫卷西风》等。
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 明星影片公司,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 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 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
中国发展电影史
4、第一部故事片:1913 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在上 海创办“新民公司“,并 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难夫难妻》
Page 4
1913年,香港第一部短故 事片是黎民伟以华美影片 公司的名义拍摄的《庄子 试妻》。严姗姗成为中国 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黎民伟被称为“香港电影 之父”。
Page 5
Page 27
中国电影进军世界影坛所走的道路
世界A级国际电影节( 11个 世界A级国际电影节(共11个)
1931年 金狮奖” 意大利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1931年 “金狮奖” 1951年 金熊奖” 德国 柏林国际电影节 1951年 “金熊奖” 1939年 金棕榈奖” 法国 戛纳国际电影节 1939年 “金棕榈奖” 1946年 水晶球奖” 捷克 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 1946年 “水晶球奖” 1959年 乔治奖” 俄罗斯 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1959年 “圣.乔治奖” 1977年 美洲大奖” 加拿大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 1977年 “美洲大奖” 西班牙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1953年 “金贝壳奖” 1953年 金贝壳奖” 1985年 金麒麟奖” 日本 东京国际电影节 1985年 “金麒麟奖” 阿根廷 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 1989年 “金树商陆奖” 1989年 金树商陆奖” 1976年 金字塔奖” 埃及 开罗国际电影节 1976年 “金字塔奖” 1993年 金爵奖” 中国 上海国际电影节 1993年 “金爵奖”
中国新电影 运动的特点
Page 12
第 六 代 : 王 小 帅 谋 、 贾 樟 柯 、 张 元 、 姜 文 田 壮等 、 凯 歌 陈 、 艺 : 张 代 五
第 黄 蜀 芹 ; 等
第 四 代 : 张 暖 忻 、 郑 洞 天 、 吴 贻 弓 、 谢 飞 、 ; 等 、 李俊 嵬 、 崔 晋
中国电影发展史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6
人才培养与储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将更加重视电影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立奖学金、培训计划和国 际交流项目等,为中国电影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7
社会责任与文化传承:电影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和文化传承,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议题
未来展望
它见证了中国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也预示了中 国电影未来的无限可能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电影将继续 保持活力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世 界电影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0
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 全球文化的交融,中国 电影业正面临前所未有
的机遇和挑战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互联网平台的兴起、跨 国合作的增多,都为中 国电影提供了新的发展 空间
电影与文化
6
7
8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与文 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电影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 也是文化的创新者和传播
者
在未来,中国电影将继续 发挥其文化价值,为中华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
大的贡献
13
电影与青年
电影与青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电影的主要受众之一。中国电影对于青年的影响是深远而 广泛的,它塑造了青年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然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仍然发挥 了自己的作用
在抗日救亡的背景下,《八千里路云和 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深刻揭 示了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了现实主义的 创作潮流
这些影片不仅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也提 供了精神慰藉
5
新中国建设时期
(1949-1966)
中国电影发展史
中国电影发展史1、默片时期(1896—1931)1903年,中国留德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给京剧演员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分场面,为戏曲纪录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1921年是中国电影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出现了三部值得纪念的电影:《阎瑞生》——中国最早的情节片;《海誓》——爱情类型影片开端;《红粉骷髅》——侦探类型影片的开山之作。
1928年,明星公司摄制《火烧红莲寺》,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此后神怪武侠片占据了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
北伐战争失败后,以鲁迅、郭沫若、茅盾为首的大批进步文化工作者汇集到上海。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同时文艺界的其他左翼团体亦纷纷成立。
1931 年9月,"左翼剧联"通过《最近行动纲领》,成为之后左翼电影运动发展的基础。
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任庆泰导演、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个女演员——1913年,黎民伟在香港导演《庄子试妻》,其妻严珊珊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演员。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部电影刊物——1922年1月,顾肯夫、陆洁创办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
中国第一部武侠片——1928年,张石川导演的《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的第一部武侠片,也是中国第一个系列片,一共拍了18集。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五个阶段
一、早期(1896~1920)
1896 年,诞生了祖国第一部电影《奔腾》。
从此,中国的电影事业开始了萌芽的发展。
这期间,中国陆续出现了京剧蜡烛电影、珍珠岛电影、北京电影公司等,为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添砖加瓦。
此期间的电影发展缓慢,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
二、百年结构期(1920~1949)
1920 年,中国内地的电影。
更是碾压性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以宣传为目的的时代性作品,如《伊拉克伊斯兰共和国彩色电影》、《国民党革命宣言》等,提高了电影的宣传水平。
三、新生期(1949~1966)
1949 年中国的新纪元出现,建国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创作出抗日文艺电影、人民电影等,紧紧抓住描绘社会生活、反映社会变革以及宣传共産主义思想的主攻方向。
根据电影思政教育的需要,1953年专门成立了新国产影片组。
四、发展期(1966~1976)
1966年开始,中国电影产生了蓬勃发展,开拓出了新的路线,以改进电影质量为重点,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如《钟鼓楼》、《新中国的第一道旗帜》等。
五、改革开放期(1976至今)
1976年以后,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许多青年导演利用当今社会现实素材与主题,创作出了众多精彩作品,更加广泛地对外宣传和影响,把中国电影风潮推上世界中心舞台。
中国电影发展里程碑电影
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丰泰照相馆与京剧名角谭鑫培合作拍摄的京剧片断《定军山》,为戏曲记录片,它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正式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这块生财富地,不远万里来到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便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带有买办性质。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郑正秋、张石川导演的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此片是由亚细亚影戏公司开张后的第一部作品。
首开家庭伦理剧之先河。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21年中国影戏研究社在上海拍摄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顾肯夫、陆洁创办的中国第一本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出版,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1922年3月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创立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明星影戏学校(后改为明星演员养成所),由郑正秋担任校长,培养电影人才。
中国第一次出现“导演”专用名词,1922年陆洁在《影戏杂志》发表的文章中首先将指挥拍摄影片者称为“导演”。
自此,影剧界有了“导演”这一专用名词。
中国第一部电影理论专著,1924年中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专著《影戏学》出版,由徐卓呆译著。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电影剧本,1924年洪深创作的《申屠氏》在《东方杂志》发表。
中国第一部电影教材,1924年初,留法学生汪煦昌、徐琥在上海创办昌明电影函授学校。
《电影讲义》是该校之教材。
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1926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年鉴出版。
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联华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鲜花》上映,该片以蜡盘配音的方法配制了中国第一首电影歌曲《寻兄词》(孙瑜词、孙成壁曲)。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发展史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日益腾飞。
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电影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与世界保持一致,但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人辛勤耕耘,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崭新又充满困难的事业中,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作品。
从简陋的技术到精准的设备,从银幕上的黑白人影到彩色灵动的人物展现,中国近现代的电影事业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和奋斗历程。
本文将阐述这百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过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与腾飞。
中国电影事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探究。
一、发展初期
1896年,电影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还不到八个月,上海的“又一村”便开始了最初的影像放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放映记录。
之后,“电影”这个名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电影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开启中国电影事业的是北京人。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买了一套法国手摇摄影设备,后成功邀请到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了数个拿手片段,由此电影《定军山》诞生。
在此之后,片子在人民群众中放映,深受大家的喜爱。
《定军山》的出现也产生了北京城的第一批影迷,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由原来去茶馆戏园听戏发展成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影的需求,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电影
票价为一角或两角。
有的地区甚至会在电影结束后为人们提供电车方便回家,慢慢看电影成为了生活的时尚。
《定军山》一问世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将最初西方的电影艺术和中国的国粹京剧相融合,它不仅让谭鑫培先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发展电影事业的表演艺术家,也将京剧更大范围地推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
由此可见,任庆泰的这部手摇摄像机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国电影此时还在发展初期,虽并未构成完整的体系,但中国电影人一直走在探索的创作道路上,从一开始简单模仿国外影片到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方法,在制片拍摄中加以运用。
戏曲等传统元素的加入一方面让中国电影在一些外来的电影模式上展现出独有的风采;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国外电影人的创作灵感,推动世界电影的发展。
二、叙述模式的形成
1922年至1937年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产业时期。
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索期后,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向私营化的产业模式。
当时,资本主义的实力日益强大,各方面的条件也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在此期间飞速发展壮大。
此外,个人资本主义也逐渐充盈,这使得不少人开始看向蒸蒸日上的电影行业,想要将其作为新一轮的投资对象。
正因如此,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等新一批电影人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各自开拓、涉猎不同的领域,如创作、制片、放映,等等,他们在此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成为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其他电影人的知识来源。
在第一个产业时期,“明星”“联华”“天一”三大电影公司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联合创办的明星电影公司占据了龙头老大的地位。
“明星”最早有四部试验影片,《滑稽大王游华记》《掷果缘》《大闹怪剧场》是三部滑稽戏,因为经验不足以及设备简陋,这三部戏得到的反响并不热烈,远没有当时的卓别林电影那样火热。
于是,《孤儿救祖记》就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诞生了,让“明星”跳出了瓶颈期,进一步上升为明星股份有限公司。
1923年,《孤儿救祖记》进入长片阶段,因为讲述的都是家庭道德、教育、女性地位等大众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这部影片一经上映便大获全胜,给“明星”带来了巨额票房收益。
在三大电影公司中,“明星”是时事片的鼻祖,而“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
联华影视公司善于招纳贤才,尤其喜爱有新思想、新文化的人,因此它的许多作品与其他公司的作品有很大差别。
1930年,联华影视公司出品了揭露黑暗险恶官场的电影《故都春梦》,以及批判封建婚姻制度,倡导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野草闲花》。
这两部伟大的作品摆脱了世俗的观念和眼光,站在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当时社会的状况,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而“联华”也成为了新派的代名词。
1925年成立的天一电影公司将“神怪片”发展得如火如荼。
其创始人邵醉翁偏爱传统作品,始终坚持“注重旧道德、旧理论,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原则。
1926年“天一”拍摄了由胡蝶主演的《梁祝
痛史》《义妖白蛇传》《孟姜女》等古装作品,虽然在制作上显得比较粗糙,但因为耳熟能详的故事和大范围的宣传推广,“天一”出品的电影深受南洋华侨的喜爱。
此时的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方式和影片风格,注重对大众的教育意义,多以惩恶扬善为大主题,用善恶两方人物的冲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内容虽然简单,但也不乏悬念巧合。
电影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开创了符合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叙述模式,他们十分重视影片人物给观众带来的亲近感,注重人物语言的生活化和个性化,赋予生活中的场景更高的艺术感,强化人物性格、情节对比等,给观众带来共鸣的同时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方式。
三、电影主题的深入发展
1937年后,上海局势动荡,“明星”“联华”两大电影公司先后解体,而“天一”也向南迁址,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年代在战火中悄然消亡。
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沉默已久的电影人拍出了以《小城之春》为首的一批作品。
建国前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诞生,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9年被公认为是新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一年共完成了82部作品,影片的质量较之前也有了很大提升,当年推出的《林则徐》《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在创作、思想、技术方面已趋于成熟,这一年在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被称为“难忘的一九五九年”。
进入20世纪60年代,内地的电影制片制度已经完全确立,成熟
的机制让电影人在这条路上走得越发顺利。
他们各自发挥才能,顺应新中国的变化,融入了人民对未来的美好希冀,创作了一批品质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时不同的电影人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在电影事业上步入正轨。
其中,《刘三姐》《小兵张嘎》《大闹天宫》等证明了20世纪60年代内地电影所蕴含的娱乐因素以及创作者的创作情感,但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却让内地电影的发展停滞了十年,曾经一度闪耀的星星逐渐失去光彩。
与此同时,香港邵氏等电影公司迅速崛起,华语电影的再度辉煌最终也落在了此处。
第二个产业时期中国电影事业已经趋于成熟。
1951年前的电影多以劳动人民为创作来源,以小镇上的青年为主角,真实朴素,充满了青春气息,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者善于从细微处展现人物性格,丰富角色形象,与此同时,注重影片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感,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
此外,电影人在影片中插入了歌曲,渲染了气氛,让观众有了更强烈的代入感。
1956年前后中国电影也有了进一步突破,影片角色不再局限于青年男女,而是向社会的更多角色拓展,例如工农兵、知识分子、时代楷模等。
创作风格也越来越多样,跳脱出纯文艺片的范畴。
1959年是第二个产业时期的第三次发展,这时的影片在立意方面进一步深入,将时代精神与历史革命相融合,反映真实历史,展现出彼时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
作品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不断涌现新星力量。
四、走向世界的新格局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新出台的政策及时挽救了落寞的内地电
影,也将中国电影事业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电视等娱乐方式的快速发展,电影事业也经历着巨大变革。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大门逐渐向世界敞开。
中美谈判以及加入WTO使得中国电影不得不与国际电影进行磨合,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世界的脉搏,吸收各国在制片、技术方面的优秀成果,更好地推进本国电影的发展。
“中国电影事业打破了区域界限,在深刻认识改善了自身的方位、领域及所在层次后,进行纵向资产联营,进而重组市场,实现符合电影发展规律的新格局。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事业实施院线制,资金的组合方式变得多样,华语电影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信心。
步入第三个产业时期,中国的电影事业已十分成熟。
中国电影人追求创作语言的简洁与深刻,从题材、格调、造型、叙述方式上都竭力摆脱所谓的框架模式,给观众展现与以往不同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引领观众感受影片的文化底蕴,传达出中国电影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同时,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也在互相吸收借鉴优秀的成果,在推动本国电影事业发展的同时,也让世界电影事业更具包容性与多样性,走向更好的发展方向。
五、结语
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一阶段的作品都彰显了那个时代下中国的文化发展程度。
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的电影人在起起落落中逐渐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
无论外部条件如何变化,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一
直保留在华语电影的深处。
中国无数电影人想要为人民群众带来欢乐与思考,并且带领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更高处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中国电影事业不断吸收着时代的精华,在数百年历史的打磨下,成为了最好的自己。
中国电影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电影事业的演进。
中国电影独有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吸引着外国电影界的目光,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出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中外电影的交流合作不仅仅是电影事业上的切磋进步,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融合。
电影事业架起了一座桥梁,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让双方在不断交融中共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