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约束 磁约束

合集下载

惯性约束聚变

惯性约束聚变

惯性约束聚变又称靶丸聚变,为实现受控核聚变的一种途径。

它是利用高功率的脉冲能束均匀照射微球靶丸,由靶面物质的消融喷离产生的反冲力使靶内氘氚燃料快速地爆聚至超高密度(塼103倍氘氚的液态密度)和热核温度(塼10keV),从而点燃的高效率释放聚变能的微型热核爆炸。

在惯性约束聚变中,约束由聚变物质的惯性所提供,聚变反应必须在等离子体以高速(约108cm/s)从反应区飞散前的短暂时间 (约10-10~10-11s)内完成。

所以是一种以短脉冲方式运行的受控核聚变。

通常是采用聚焦的强激光束或高能的带电粒子(电子、轻离子或重离子)束,作为加热与压缩燃料靶丸的驱动器。

所以,又可以将惯性约束聚变分为激光聚变和粒子束(电子、轻离子或重离子束)聚变。

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长远目标是建成聚变电站,探索受控热核新能源;因其能够产生与核武器中心相近的高能量密度状态,所以又有着较近期的军事上的应用目标,这是指在实验室中研究核武器物理并模拟核爆炸效应;另外,惯性约束聚变形成的高压、高温的物质状态,也能为这些极端条件下的物性研究提供可能。

早在1952年,就已成功地将惯性约束的方式应用于氢弹的热核爆炸;然而,利用激光或带电粒子束照射燃料靶丸而实现惯性约束聚变的建议,是到60年代初激光问世后才提出的。

随后,由于调Q脉冲激光器的出现,开始了激光聚变的研究。

在开始的前10年,还只是停留在简单地用激光提高物质的温度以达到产生核聚变反应的条件;1968年,苏联列别捷夫研究所的Η.Γ.巴索夫等首次报道从氘化锂平面型靶上获得了中子。

直到1972年,美国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J.纳科尔斯等公开发表了高密度爆聚的理论,重点于是转向多束激光辐照微球靶的高压缩爆聚实验;激光聚变研究的规模也相应有了相当大的扩充。

另外,在脉冲功率技术发展的基础上,70年代后又相继开始了相对论性电子束、轻离子束与重离子束聚变的研究。

不过,与激光聚变已达到的水平相比较,它们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

惯性约束聚变(ICF)

惯性约束聚变(ICF)

这张图是X射线从辐射空 腔两端射向靶球的模拟图
NIF有世界上最大的光学仪器。这是KDP晶体(磷酸二氢 钾),重360kg。整个装置需要约600个这样的晶体。
• 这是粗切成块的激光放大器玻璃薄片,整 个装置需要3072块这样的钕磷酸盐玻璃。
NIF的主要任务
• 模拟核爆炸,研究核武器的性能情况,使 得美国在不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保持核武 器的先进性。
• 从这里我们看到,该技术的核心就是怎样获得 均匀的高能的射线作为点火装置。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
• 这部激光器于2009年启 用,它可以将192束激光 的能量转换为X射线,聚
焦到一个胡椒粒大小的
燃料球上,在十亿分之 三秒内,以近5*1014W的 功率,输出约180万焦耳
的能量,产生一亿开的 高温和1016Pa的高压。
1990年,神光I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4年,神光-Ⅰ退役。神光-Ⅰ连续运行8年,在激 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和X射线激光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 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物理成果。
神光Ⅱ 1993年,国家“863”计划确立了惯性约束聚变主题,进一步推动了 国家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和高功率激光技术的发展。
1994年5月18日,神光Ⅱ装置立项,工程正式启动,规模比神光-Ⅰ装 置扩大4倍。
目前,神光-Ⅲ原型装置“十五”建设目标已圆满完成,达到“8束出光,脉 冲-万焦耳”的水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后世界上第三个系统掌握新一 代高功率激光驱动器总体技术的国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 备独立研究、建设新一代高功率激光驱动器能力的国家。
1964年,王淦昌提出了研究激光聚变的倡议。 1965年,上海光机所开始用高功率钕玻璃激光产生激光聚变 的研究。 1973年5月,上海光机所建成两台功率达到万兆瓦级的高功率 钕玻璃行波放大激光系统。 1974年,上海光机所研制成功毫微秒10万兆瓦级6路高功率钕 玻璃激光系统,激光输出功率提高了10倍。 1980年,王淦昌提出建造脉冲功率为1万亿瓦固体激光装置的 建议,称为激光12号实验装置。 1987年6月27日,神光I通过了国家级鉴定。 1994年,神光I退役,神光I连续运行8年。 1994年5月18日,神光Ⅱ装置立项,工程正式启动。 2001年8月,神光Ⅱ装置建成,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 先进水平。 2007年2月4日,中物院神光Ⅲ激光装置实验室工程举行了开 工奠基仪式。

惯性约束核聚变

惯性约束核聚变

惯性约束核聚变核能的安全使用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对于核裂变,核聚变具有无放射性,单位质量提供的能量多等优点,而且地球上核聚变物质储量远远多于核裂变物质储量。

实现受控核聚变。

聚变的原理:他们是利用加速器或其它方法使原子核相互碰撞, 从而得到或失去能量。

要实现受控核聚变,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将燃料加热到很高的热核反应温度;二是,必须在足够时间长时间内将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约束在一起。

Lawson 判据限定了实现核聚变的具体条件,即受约束的等离子体必须达到一定的密度n 、温度T 及约束时间τ。

对氘氚反应,)/(109.3311mm s n ⨯≥τ,T 约为K 810。

有两种方法,实现受控核聚变。

一是磁约束聚变(Magnectic Confinement Fusion ,MCF ),就是利用磁场将带电离子约束住,使之发生聚变的反应。

二是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就是基于氢弹原理,即利用高能激光驱动器在极短时间将巨变燃料小球(靶丸)加热、压缩到高温、高密度,使之在中心“点火”,点燃后继核反应实现受控核聚变,从而获得干净聚变能源。

聚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强激光束快速加热氘氚靶丸表面,形成等离子体烧蚀层;二、驱动器的能量以激光或X 光形式迅速传递给烧蚀体,使之加热并迅速膨胀;当壳体外部向外扩张时,根据动量守恒定理,剩余部分则向中心挤压,反向压缩燃料;三、向心聚爆将靶丸压缩至一定程度,使氘氚燃料达到高温、高密度状态,在靶丸中心形成热点;四、热核燃烧在被压缩的燃料内部蔓延,使主体燃料发生聚变反应,产生数倍的能量增益,从而产生大量的聚变能输出。

现在的惯性约束核聚变存在以下问题:一、激光和离子束功率没有达到足够大;二、激光必须照射均匀,小球壳本身厚薄均匀;三、目前的爆炸方法有待改进。

ICF 研究进展自从60年代初激光器问世以后,中、美、日、前苏联等国即着手激光驱动ICF 研究,多年来ICF 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要进展。

浅谈惯性约束核聚变_张杰

浅谈惯性约束核聚变_张杰

零,也即将磁场零点定在ν=1/2处,那么所有的FQHE 态看起来和IQHE 态一样.例如,ν=1/2和ν=1/3之间的磁场间隔ΔB 正好与ν=1所需的磁场一样,也就是说,经平移以后ν=1/3态就成了ν=1态.同样ν=2/5态成为ν=2态,ν=3/7态成为ν=3态.这就是说,原来电子的FQHE 态变成了组合费米子的IQHE 态.组合费米子模型在FQH E 和IQH E 之间建立了十分直接的联系.6 组合费米子的有效质量众所周知,由IQHE 的能隙 ωc = e B /m *c 可以直接计算出电子的有效质量m *.那么从图11上的直线斜率也可以直接算出组合费米子的有效质量m *c F1≈0.6me .它远大于电子在导带中的有效质量.但是事情并不那样十全十美.按说将图11中能隙外推到ν=1/2处应当为零,然而现在得到的却是一个负截距.实际上在IQH E 效应中也遇到类似的情况.在实际样品中,受杂质、缺陷或者结构尺寸涨落的影响,朗道能级的展宽使整数填充因子处的朗道能隙间距减小,同样在B =0处出现一个负截距.根据上述类比,图11中在ν=1/2处负截距大小实际给出了组合费米子所受到的散射大小.至此,可以讲组合费米子是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中的新粒子.Stormer 认为,组合费米子的真实性一点不比超导中的库珀对差.7 结束语鉴于量子霍尔效应涉及深奥的物理内涵,本文只是力图从物理图像的角度粗浅地介绍它的基本性质.特别是目前对FQH E 态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基础,不可能反映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作者只希望借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布之际,能使本刊读者对量子霍尔效应有一概括的了解.另一方面,由于本文是属知识介绍性的文章,因时间关系没有一一列出每项工作的有关文献,其目的只是想减小工作量.如有不妥之处,请予以谅解.* 国家高技术惯性约束核聚变委员会资助项目 1998-11-19收到初稿,1998-12-10修回浅谈惯性约束核聚变*张 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0) 摘 要 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终将枯竭,基于核裂变反应的核裂变能源也由于安全性和核废料的处理等问题而不尽如人意.人类期待着新的能源.受控热核聚变反应能释放巨大的能量,而且由于这种能源干净、安全,且以用之不竭的海水作为原料,因此,受控热核聚变能是人类下一世纪的能源的主要希望所在.在地球上,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反应:磁约束核聚变和惯性约束核聚变.文章通俗地介绍了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本原理和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最新进展.关键词 惯性约束核聚变·142·物理AN OVERVIEW OF INERTIAL C ONFINEMENT FUSI ONZhang Jie(Institute of Phys ics,The C h ines e Aca 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0)Abstract The fossil fuel era is almost over.If we continue to burn fossil fuels such as oil or natural gas for energy,they will last only another few hundred years.Present energy use t rends indi-cate that an energy shortfall could arise midway through the21st c entury as fossil fuels are depleted. Taming fusion will provide us with a virtually inexhaustible source of clean,acc essible energy.In this article a brief overview of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with a sumary of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will be presented.Key word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1 引言宇宙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太阳,还有许多恒星都是天然的核聚变能源,在太阳中发生的核聚变反应给整个世界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能量.人类社会运转所需要的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亿万年以前太阳与当时的植物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球的沉积层中,埋藏着许多远古时代的生物遗体.在缺氧、泥沙层不断增厚、内部压力和温度不断增加的环境下,经过细菌的分解作用,形成了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这些化石能源都是不能再生的.目前世界人口大约每40年翻一番,用电量也是每40年翻一番.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用掉了地球上几乎一半的化石能源.如图1所示,按照目前人类对化石能源的要求来推算,在22世纪到23世纪这段时间,人类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将达到最大,与此同时,地球上开始出现这种化石能源供不应求的现象.到24世纪中叶,这种化石能源就会枯竭.这种严峻的现实使得人类对新能源的探索,已经从单纯的实验室中的研究项目变成了人类社会的强烈需求.图1 人类社会发展对能量的需求和现有的化石能源的供给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图中的估算的假设:世界人口稳定在100亿,每人年平均能耗为美国1985年水平的2/3) 尽管实际上世界上的所有能量都来自太阳的核聚变反应,习惯上,人们还是将“太阳能”专指把太阳光转化为热能和电能的技术.太阳能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太阳能不可能满足人类生·143·28卷(1999年)3期活对能量的全部要求.目前的核电站所产生的能量来自核裂变反应.这种核裂变反应所提供的能量在下个世纪的生活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核电站的安全性、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核废料的处理等问题的确令人大伤脑筋.核裂变反应能是在重原子核受到中子的轰击裂变为轻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与此相反,核聚变反应能则是在轻原子核聚变为重原子核时所释放的能量.如图2所示,核聚变反应可以比核裂变反应释放大得多的能量.早在50年前,人们就认识到太阳和其他恒星的能量都来自核聚变反应.下面我们以氢原子的两种同位素氘和氚的聚变反应为例来说明核聚变反应.氘和氚都带正电荷,互相排斥.因此要想把它们聚合起来,需要用很大的能量才能克服它们相互间的斥力.这需要把核燃料加热到1亿度以上,以使氘和氚有足够大的动能,但即使这样,也还不足以发生核聚变.还需要将核燃料约束到足够高的密度,以使氘和氚有足够大的机会相撞以发生聚变.核聚变反应之前的反应物氘和氚的质量大于反应之后的产物———氦和中子的质量.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E=mc2,反应物与产物的质量差变成了聚变能(见图3).尽管在这个聚变反应中仅失去了0.38%的质量,但是在1g氘氚反应中失去的3.8m g 的质量就相当于燃烧约1.08×104L油所释放的能量.图2 核聚变反应与核裂变反应所释放能量的比较(核聚变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比核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要大得多)图3 氘氚核聚变反应的示意图和氘氚核聚变反应质能平衡图[轻元素(如氘和氚)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变为较重的元素(如氦或α粒子),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相当于燃烧石油所释放的能量的1百万倍).在聚变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中所失去的能量,0.02原子单位的质量(amu)变为17.6M eV的能量] 就单位质量而言,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要比核裂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大得多.在图4中我们可以把核能与其他化石能源进行一下直观的比较.一个发电量为10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的耗煤量大约为210万吨,相当于191列由110节货车车厢组成的火车的运量;同样的发电量,若用燃油则每年需1千万桶,相当于10艘超级油轮的运量.而对于核裂变发电厂来说,则需要30吨的二氧化铀作燃料,相当于1节货车车厢的运量;相同的电量对于核聚变发电厂来说,则仅需600公斤核燃料,这相当于1辆轻便客货两用汽车的运量.而且,·144·物理由于受控核聚变能是干净、安全、经济的能源,所以人们将下一世纪的能源主要寄希望于核聚变反应上.氢弹爆炸所释放的威力巨大的能量就来自爆炸时的核聚变反应.然而,氢弹的爆炸是大规模的核能释放,无法人工控制.在地球上实现受控核聚变反应是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图4 核能与其他化石能源的比较(1个100万千瓦发电站使用不同燃料时年消耗量的对比)2 磁约束核聚变(MCF)和惯性约束核聚变(ICF) 目前,人们在实验室里研究核聚变反应主要采用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种方法(见图5).磁约束核聚变(magnetic confinement fu-sion,MCF)主要依靠强有力的磁场将低密度、高温度的等离子体约束足够长时间以使氘氚等离子体达到核聚变反应所需要的条件.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目前的磁约束实验装置已经分别可以将较低温度、低密度的等离子体约束足够长的时间或者在短时间内将等离子体加热,但是如何使磁约束实验装置中的等离子体在实现长约束时间的同时也达到核聚变反应所需要的高温,目前仍是一个极大的难题.惯性约束核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则是利用高功率激光束(或粒子束)均匀辐照氘氚等热核燃料组成的微型靶丸,在极短的时间里靶丸表面在高功率激光的辐照下会发生电离和消融而形成包围靶芯的高温等离子体.等离子体膨胀向外爆炸的反作用力会产生极大的向心聚爆的压力,这个压力大约相当于地球上的大气压力的十亿倍.在这么巨大的压力的作用下,氘氚等离子体被压缩到极高的密度和极高的温度(相当于恒星内部的条件),引起氘氚燃料的核聚变反应.人们希望能通过惯性约束核聚变(受控热核反应)来产生既干净又经济的能量.当把氢的同位素氘、氚加热到10keV时,它们就具有足够高的动能来穿透核的库仑势垒,从而引发核反应.与磁约束核聚变反应不同的是,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等离子体并不需要任何的外力对其约束,而是依靠燃料自身的惯性,在高温、高压下,在氘氚燃料还没来得及飞散之前的短暂时间内引发聚变核反应.惯性约束核聚变(ICF)和磁约束核聚变(MCF)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要求高达1亿度的反应温度.二者的不同在于:惯性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的密度极高(1026cm-3),约束时间为纳秒(10-9s)量级,与氢弹的热核反应的条件类似.而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的密度则低得多,仅为1015cm-3的量级,因此,其约束时间必须长达秒的量级,以满足劳森判据(Law son crite-·145·28卷(1999年)3期图5 实验室中实现核聚变反应的两种途径:惯性约束核聚变(ICF)和磁约束核聚变(M CF).[这两种途径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要求1亿度的高温,密度和时间的乘积大于1014cm-3s.二者的不同在于:惯性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的密度极高(1026cm-3),约束时间为纳秒量级,与氢弹的热核反应的条件类似;而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的密度则低得多,仅为1015cm-3的量级,因此,其约束时间必须长达秒的量级,以满足劳森判据的要求]rion)的要求.3 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的基本原理同其他所有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一样,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也必须满足劳森判据,但是在要求上它与通常磁约束核聚变又有一些区别.通常磁约束核聚变要求:n eτ>1014s cm-3,这里n e为等离子体密度,τ是反应时间.对磁约束核聚变反应来说,约束时间τ由被加热的粒子和能量弥散的时间来决定,而在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中,这个时间则是由等离子体的膨胀时间来决定的.在等离子体半径R膨胀25%的时间内,热核反应的速率降低一半.由此我们可以估算出热核反应时间τ~(1/4)R/C s,这里C s是等离子体的膨胀速度,由等离子体的温度决定.对应于热核反应温度10keV,C s~6×107cm·s-1,把这个热核反应时间代入劳森判据,同时用质量密度ρ代替粒子密度n e,可得变形后的劳森判据[1]:ρR>0.2g cm-2.(1) 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α粒子只有约1—2个射程.对于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来说,由于α粒子没有受到磁场的约束,很快就会跑掉,对于5—10keV温度,氘氚的燃耗f~ρR/(ρR +6),若ρR=0.2gcm-2,这时的燃耗只有3.2%,这太不合算了.因此在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中,通常要求ρR>3gcm-2,以保证燃耗f>33%.从劳森判据估算可以得知,如果整个氘氚靶丸压缩到高温(~5keV)、高密度(~200gcm-3),则在ρR=3g/cm2的要求下,需要提供给氘氚靶丸的能量为E f=1.7M J,若想能提供真正有用的能量输出,则在效率约4%的条件下,要求驱动激光能量为E lase r≈43MJ!这显然是不容易实现的.因此,要想用现实的驱动能量来实现惯性约束核聚变,只能采用压缩的高密氘氚燃料,使其密度达到300gcm-3(相当于原来密度的1000倍),同时,这个压缩要在低温下进行,使中心处2%—3%质量的氘氚燃料形成热斑(hot spot),实现“中心点火”.此时,用兆焦耳量级的驱动能量就可以引发热核反应,释放几百兆焦耳的聚变能量.建造这样的巨型激光装置需要花费十几亿美元,这大约相当于一个大型发电厂的造价.目前,美国正在建造这样的激光装置———国家点火装置(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N IF),预计在2003年建成.1992年,日本大阪大学激光工程研究所利用GIKKO XⅡ激光聚焦后辐照空心壳层靶丸,将靶丸压缩到了相当于初始密度500—1000倍的高密度.美国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利用NO-VA激光装置的光束聚焦后辐照、压缩靶丸,也达到了这个水平.当然,这样的压缩是在远低于核聚变的点火温度下实现的.NOVA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激光装置,它由10路输出口径为74cm的光束组成.每路激光束的基频(1.053μm)输出能量为8—10kJ,10路激光的基频总输出能量为80—100kJ,三倍频(0.35μm)的输出能量为40kJ.NOVA激光装置上用于激光核聚变实验的靶室的直径为5m.·146·物理若想在点火温度下达到这样的高密度压缩,从而引发核聚变反应,就需要使用兆焦耳量级的激光装置来实现了.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IF 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建造的.当然,想同时达到高温(10keV )和高密度(300g cm -3)决非易事.在这样的条件下,等离子体内部的压强是大气压的1012倍(1万亿个大气压).这个压强比激光直接辐照靶丸表面所可能产生的最大压强(光压)还大4个数量级.这个困难只能通过对核聚变靶丸特殊的精细设计来克服.最简单的设计就是一个空心靶丸,其外壳由适当材料组成,使其在激光辐照下有较好的逆韧致吸收性能.热核燃料装在空心靶丸内.高功率激光束在辐照靶丸外表面的同时,也加热了靶丸的表面.靶丸表面的电子吸收激光能量,加热后迅速将能量传给其他的电子和离子,从而造成表面的快速升温并形成冲击波.同时,消融表面产生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快速向外膨胀,由于动量守恒产生对靶面的反冲压强———消融压(ablation pressure ),要比作用在靶丸表面的光压大1万倍以上.这种反冲压强对靶丸的压缩原理,与火箭推进器中的燃料燃烧、喷射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即推力)将火箭推向前进的原理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压缩核聚变靶丸所需要的“推力”要比火箭的推力大得多,大约比航天飞机所需要的推力大100倍以上.这样巨大的压强会使靶丸表面出现烧蚀、膨胀、爆炸.当靶壳发生爆炸时,会产生极强的向心冲击波和X 射线光辐射,从而实现对燃料进行高度压缩,并使其达到热核反应所需要的高温和高压(见图6).图6 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本原理示意图[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过程由以下4步组成:(a )由均匀辐照靶丸的激光束迅速地将靶丸表面物质离化形成等离子体;(b )等离子体膨胀所产生的反冲对靶丸进行压缩;(c )在压缩的后期,靶丸的核心部分达到1亿度的高温和相当于20倍的固体铅密度的高密度,从而在被压缩的燃料中心产生“热斑”;(d )整个靶丸实现热核反应并释放能量,燃烧起来] 在爆炸过程中,有两个途径可以使压强得到进一步增强.下面我们用能量密度来说明这一点,因为对理想气体而言,能量密度(3/2)nk T 与压强nk T 之间仅相差一个3/2因子.惯性约束核聚变的主要思想就是将尽可能大的能量注入到靶丸的燃料内,然后将燃料压缩到尽可能小的体积之中.在靶壳爆炸过程中,能量不断地会聚到靶芯处的核燃料中,同时燃料的体积也由于压缩而不断缩小,这两个过程的共同作用造成了靶芯处燃料的压强比靶壳表面上的激光压强大得多的结果.核聚变反应所需要的会聚因子Ψ=R init /R f inal (始末半径之比)由靶芯燃料压强增加的倍数所决定.假设激光辐照靶丸外壳的驱动压强为P d ,那么压缩靶丸外壳所作的功P d d V 就为E d =∫4πR 2P d d R 4π3P d R 3init .(2)如果压缩比很大,即R 3init R 3final ,则靶芯处的核燃料在核反应发生时的能量为E f =4π3R 3final 3P f2,(3)·147·28卷(1999年)3期这里的燃料仍被当作理想气体来处理,其能量密度为(3/2)P f.如果在压缩过程中所作的功P d V都用于加热燃料的话,那么由E d=E f就可给出R initR fi nal=3P f 2P d强比1/3.(4) 如果P f=106M bar,P d=50Mbar,那么线压缩的结果就是:Ψ=R init/R final=30,对应于3×104倍的体压缩,足以将燃料压缩到其固体密度的1000倍以上.当然,对应于这样大的压缩比,靶壳的爆炸就必须非常均匀.假如靶壳不同部分的加速度有哪怕3%的差别,它们到达靶芯的时间就会有所不同,最终造成压缩失败.这个要求非常苛刻,因为这意味着辐照靶壳的激光强度的分布必须非常均匀、平滑才行.从80年代以来,激光光束的光滑化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先后发明了无规相位板技术(random phase plates,RPP)[2],诱生空间非相干技术(induced spatial incoherence,ISI)[3]和光谱色散光滑化技术(smoothing by spectral dis-persion,SSD)[4].因此,技术上的困难似乎可以解决.但是,物理上的困难却给均匀压缩设置了极大的障碍.这个物理上的困难给靶壳厚度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假如线压缩比Ψ要达到30,并且靶壳在爆炸的末期要想加速到足够高的速度的话,那么靶壳的厚度ΔR就必须远小于靶丸的初始半径R init.对靶壳的苛刻要求是由于在有加速度的两种密度不同的流体界面存在瑞利-泰勒不稳定性所带来的.这种不稳定性会把在靶丸的压缩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均匀性指数放大,从而造成压缩失败.所以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激光辐照的不均匀和限制瑞利-秦勒不稳定性的发展时间.“间接驱动惯性约束核聚变”是另一种驱动方案.如图7所示,这种方案的主要思想是将核聚变靶置于黑洞腔靶(hohlraum)内,激光不再直接辐照靶丸,而是辐照黑洞靶腔壁.腔壁将所吸收的激光能量转化为X射线,由这种强度极大的X射线辐照、压缩置于黑洞靶中心的氘氚靶丸从而引发核聚变.由于X射线辐照要比激光辐照均匀得多,因此可以避免流体不稳定性的问题[5].图7(a)NOVA激光装置上用于间接驱动激光核聚变研究的黑洞腔靶;(b)在激光辐照下的黑洞腔靶(NOVA的黑洞腔靶是直径为毫米量级的空心圆柱.多路激光束从左右两端辐照在黑洞内的腔壁上,高效率地转化为X射线.置于黑洞腔靶中央的氘氚燃料靶在X射线的均匀辐照、压缩下实现燃烧)传统的惯性约束核聚变主要依赖对氘氚靶丸的均匀向心压缩、加热而产生的中心热斑来实现.这一条件可以通过用多束激光直接或间接地辐照靶丸产生的快速、高度球对称的聚心内爆-压缩-热斑来达到.惯性约束聚变对激光辐照的球对称性和均匀性有极高的要求,而且要求总能量为百万焦耳量级的巨型激光器才能实现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增益>0)的聚变.这样的巨型激光器,如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 IF)目前正在建造之中.NIF共有192路激光束,这个装置的占地面积将超过一个中型体育场,其总输出功率将高达5千亿千瓦(5×1014W),这个功率大约相当于美国全国发电量·148·物理的1000倍!当然,由于激光输出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所以,并不会对电网造成任何影响.造价预算高达12亿美元的NIF 装置计划将于2003年建成.我国德高望重的科学家王淦昌先生早在60年代初就想到了把激光与核物理研究相结合,并于1964年独立提出了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概念,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建议之一[6].在王淦昌先生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我国的科研人员从60年代起就将惯性约束核聚变作为发展高功率激光技术的主要方向,在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和高功率激光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后建成了“六路装置”、“星光”、“天光”和“神光”等大型高功率激光装置.我国的巨型激光装置也将于下个世纪初建成并投入使用.4 “快点火”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方案针对以上“中心热斑”方案遇到的巨大困难,近年来,随着超短脉冲激光啁啾放大技术的重大突破,有人提出了“快点火”的技术方案[7],即在聚变燃料被均匀压缩到最大密度时,将一束超短脉冲强激光(10-11s )聚焦在靶丸表面(光强>1020Wcm -2),极高的有质动力在靶丸表面的等离子体的临界密度面上“打洞”,并将临界密度面压向靶芯的高密核.此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MeV 能量的超热电子穿透临界密度面射入高密核使离子温度迅速升温至点火所要求的5—10keV 的高温并实现快速点火.图8为传统惯性约束“中心热斑”聚变与“快点火”聚变的示意图.可以这样形象图8 “快点火”激光核聚变原理示意图(a )传统的中心热斑激光核聚变与柴油机的点火过程类似;(b )“快点火”激光核聚变与汽油机的点火过程类似地比较这两个过程:传统的中心热斑激光核聚变过程与柴油机的点火过程类似,在压缩到一·149·28卷(1999年)3期定密度时,柴油会自动燃烧;而“快点火”激光核聚变过程则与汽油机的点火过程类似,当燃料被压缩到最高密度时,用电火花将其点燃.在“快点火”激光核聚变过程中,超热电子所起的作用就是电火花在汽油机中所起的作用.“快点火”激光核聚变的概念涉及许多与高强度、超短脉冲有关的强场物理相互作用过程[8].其中包括超短脉冲强激光与高密度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高强度的超热电子流在高密等离子体中的产生和传输、在临界密度面附近的谐波产生、超强磁场的产生和所起的作用、与有质动力有关的效应、相对论自聚焦和成丝、超短脉冲强激光束的“打洞”和“隧道”效应等.“快点火”方案的几个主要的物理过程如图9所示.首先用纳秒级长脉冲激光束对充满氘、氚气体的空心靶丸进行高度对称的压缩,压缩后的靶丸中心的氘、氚气体的密度将达到其固体密度的1000倍以上(>300gcm -3);第二步,用一束脉冲宽度约为100ps 、聚焦光强为1018Wcm -2的激光辐照压缩后的高密靶丸,这束聚焦的激光会将靶丸的临界密度面进一步压向中心,在高密靶丸上打出一个“洞”来.紧接着,用一束脉宽为10ps 左右、聚焦光强为1020Wcm -2的激光对靶芯部分进行快速点火:点火的激光束与靶芯的大密度梯度的高密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产生大量能量为MeV 量级的超热电子[9],超热电子流穿入高度压缩的靶丸并淀积在靶芯处的燃料中,靶芯附近燃料的局部温度迅速上升到点火温度,从而实现靶丸的“快点火”.图9 快点火激光核聚变的几个主要物理过程的示意图(a )高压缩比爆炸;(b )“打洞”激光束;(c )点火激光束;(d )“快点火”过程中的能量转换 实际上,正如图8(b )所示,“快点火”方案中的第二步中所用的100ps 的激光脉冲与第三步中用的10ps 激光脉冲在实际的实验中是一个整形后的激光脉冲.这个激光脉冲由一个100ps 的前沿和一个10ps 的尖峰组成.使用这种整形后的激光脉冲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实验难度.由于“快点火”惯性约束聚变将压缩和点火这两个过程分开进行,因此可以大幅度降低对爆炸对称性和驱动能量的要求.在“快点火”方案中,初始压缩期仅要求达到高密度,并不要求高温度,所以对长脉冲压缩激光的“光滑化”要求大幅度地降低了.超短脉冲强激光与压缩后·150·物理。

控制核聚变的方法

控制核聚变的方法

控制核聚变的方法核聚变是一种能源产生方式,它是通过将两个轻元素合并成一个重元素来释放能量。

这种能源产生方式在太阳和其他恒星中都有发生,但是在地球上,我们需要控制核聚变的过程才能利用它来产生能源。

本文将介绍控制核聚变的方法。

1. 磁约束磁约束是一种控制核聚变的方法,它利用磁场来控制等离子体的运动。

等离子体是一种高温、高能量的物质,它是由氢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在磁约束中,等离子体被包含在一个磁场中,这个磁场可以控制等离子体的运动,使其保持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这种方法被称为“磁约束聚变”。

2. 惯性约束惯性约束是另一种控制核聚变的方法,它利用惯性来控制等离子体的运动。

在惯性约束中,等离子体被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然后被突然停止。

这种突然停止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压力波,这个压力波可以将等离子体压缩到非常高的密度。

这种方法被称为“惯性约束聚变”。

3. 混合约束混合约束是一种将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结合起来的方法。

在混合约束中,等离子体首先被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然后被包含在一个磁场中。

这个磁场可以控制等离子体的运动,使其保持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这种方法被称为“混合约束聚变”。

4. 等离子体稳定性等离子体稳定性是控制核聚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等离子体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物质,它很容易受到外部扰动而破裂。

因此,控制等离子体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

有许多方法可以控制等离子体的稳定性,包括使用磁场、惯性约束和混合约束等方法。

5. 燃料选择燃料选择也是控制核聚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核聚变中,氢是最常用的燃料,因为它是最容易聚变的元素之一。

但是,氢的聚变需要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这使得控制核聚变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找其他更容易聚变的元素,例如氦和锂等元素。

6. 温度控制温度控制也是控制核聚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核聚变中,等离子体需要被加热到非常高的温度才能聚变。

但是,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等离子体失控,从而破坏聚变反应。

因此,控制等离子体的温度是非常重要的。

核能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突破

核能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突破

核能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突破能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在众多能源形式中,核能因其巨大的能量潜力和相对较低的碳排放,成为了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核能的利用主要通过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方式。

目前,商业运行的核电站主要基于核裂变原理。

然而,核裂变存在着核废料处理、资源有限等问题。

因此,未来核能的发展重点之一是进一步提高核裂变技术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时积极探索核聚变技术的实用化。

在核裂变技术方面,先进反应堆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新一代的核反应堆,如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等,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燃料利用率。

高温气冷堆采用耐高温的石墨作为慢化剂和结构材料,能够在高温下运行,提高发电效率,同时其安全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钠冷快堆则可以实现核燃料的增殖,有效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

核燃料循环技术的改进也是未来核裂变发展的关键。

通过发展先进的后处理技术,可以更好地回收和利用核废料中的有用元素,减少核废料的体积和放射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研发新型核燃料,如钍基燃料,也能够为核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安全性始终是核能发展的首要考量。

未来的核反应堆将采用更加智能化的监测和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反应堆的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潜在的故障,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此外,通过多重安全屏障的设计和强化,如增加反应堆的包容能力、提高冷却系统的可靠性等,可以进一步降低核事故的风险。

然而,要实现核能的大规模、可持续应用,核聚变技术的突破至关重要。

核聚变是模仿太阳内部的反应过程,将轻元素聚合成重元素并释放出巨大能量。

与核裂变相比,核聚变具有燃料来源丰富(主要使用氘和氚,在海水中大量存在)、几乎无放射性废料、能量输出巨大等优点。

目前,国际上的核聚变研究主要集中在磁约束核聚变和惯性约束核聚变两种途径。

磁约束核聚变的代表装置是托卡马克,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ITER 计划旨在通过多国合作,共同攻克核聚变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未来的商业核聚变堆奠定基础。

磁约束核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

磁约束核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

磁约束核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
这话不能这样讲啊,惯性约束和磁约束利用的领域不同。

惯性约束的好处在于设备可以做小,而且开、关火控制性能也比较好,适合在未来用于飞行器等领域,但其缺点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产生激光用
来点火,而且燃料靶丸制造成本也很难降下来;磁约束设备比较大,但反
应持续性能好,不需要反复点火,适合作为核电站、大型船舶的供电系统,但其缺点在于开关火性能不佳,灵活度不够,而且维持强磁场所需的电能
成本也不低。

二者各有其优缺点及擅长领域,所以很难说哪一个更有前途,只能说
在不同的行业二者的优越性不同吧?。

核聚变的磁约束

核聚变的磁约束

核聚变的磁约束1. 简介核聚变是一种将轻元素(如氘和氚)融合成重元素(如氦)的过程,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反应。

与核裂变不同,核聚变反应是可持续的,且不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废料,因此被认为是理想的能源来源之一。

然而,要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并将其应用于能源生产,需要克服许多技术挑战。

磁约束是实现核聚变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利用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特定的空间中,以防止其与容器壁接触并散失能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聚变的磁约束技术及其原理、应用和挑战。

2. 磁约束原理磁约束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磁场对等离子体施加力,使其保持在特定的空间中。

磁约束可分为两种类型:轴向磁约束和径向磁约束。

2.1 轴向磁约束轴向磁约束是通过在等离子体周围创建一个轴向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

这个磁场使得等离子体沿着磁场线方向运动,防止其沿轴向扩散。

轴向磁约束通常使用螺管磁体或线圈来实现,这些磁体或线圈产生一个沿着等离子体轴向的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中心位置。

2.2 径向磁约束径向磁约束是通过在等离子体周围创建一个径向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

这个磁场使得等离子体沿着磁场线方向运动,防止其沿径向扩散。

径向磁约束通常使用环形磁体或线圈来实现,这些磁体或线圈产生一个沿着等离子体径向的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环形空间中。

3. 磁约束应用磁约束技术在核聚变研究和实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磁约束应用的例子:3.1 磁约束聚变堆磁约束聚变堆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技术实现核聚变反应的装置。

它通常由一个环形磁体或线圈和一个等离子体室组成,磁场约束等离子体在室内运动。

通过在等离子体中提供足够高的温度和密度,可以实现核聚变反应。

3.2 磁约束聚变反应堆磁约束聚变反应堆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技术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的装置。

它通常由一个大型的环形磁体或线圈和一个等离子体室组成,磁场约束等离子体在室内运动。

通过控制磁场和等离子体的参数,可以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并将其转化为能量。

3.3 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磁约束聚变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核聚变反应的基本性质和物理过程。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及发展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及发展

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及发展可控核聚变研究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当时,苏联科学家I. E. Tamm和A. D. Sakharov独立提出了磁约束核聚变的概念,即使用磁场来约束和控制等离子体,以实现核聚变反应。

这一概念随后得到了美国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目前,两种主要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开发,分别是托卡马克和球式聚变装置。

托卡马克是最常见的可控核聚变装置之一、它采用了磁约束的方法,通过强大而复杂的磁场将等离子体约束在一个闭合环形容器内。

在容器中,通过加热等离子体将其达到所需的温度和密度,进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合作参与国包括欧洲、美国、日本等,致力于验证可控核聚变及其商业可行性。

球式聚变装置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可控核聚变技术。

它采用了惯性约束的方法,将聚变所需的燃料颗粒包封在一个微米量级的固体外壳中,并通过激光或粒子束将其加热和压缩至极端状态,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

球式聚变装置的尺寸较小,可以更灵活地进行实验和研究。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验证装置(NIF)是目前最大的球式聚变装置,通过激光束驱动固体靶点来产生高能量和高温度条件。

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核心挑战之一是达到高温和高密度等离子体的控制。

核聚变需要将氢同位素加热至数亿度的温度,并将其约束在高密度的条件下以实现热核反应。

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是在不同装置中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约束方法,它们都面临着技术和工程上的挑战。

除了技术上的挑战,可控核聚变还面临着经济和环境的挑战。

目前的研究中,仍然需要输入大量的能量来维持和加热等离子体,并且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来使聚变产生的能量多于投入的能量。

此外,可控核聚变也需要解决相关的工程问题,例如材料的耐受性和冷却系统的设计。

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九章 第7、8节 核聚变 粒子和宇宙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案:第十九章 第7、8节 核聚变 粒子和宇宙含答案

第7、8节核聚变__粒子和宇宙1.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这样的核反应叫聚变。

2.约束核聚变材料的方法:磁约束和惯性约束。

3.粒子分为三大类,有媒介子、轻子、强子。

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强子是由夸克构成的。

一、核聚变1.定义两个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的反应。

2.条件(1)轻核的距离要达到10-15_m以内。

(2)聚变可以通过高温来实现,因此又叫热核反应。

3.核反应举例(1)热核反应主要应用在核武器上,如氢弹。

(2)热核反应在宇宙中时时刻刻地进行着,太阳就是一个巨大的热核反应堆。

(3)典型的核聚变: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的聚变,21H+31H→42He+10n+γ该反应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比裂变反应平均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大3~4倍。

4.聚变与裂变相比有很多优点(1)轻核聚变产能效率高。

(2)地球上聚变燃料的储量丰富。

(3)轻核聚变更为安全、清洁。

5.实现核聚变的方法(1)难点:地球上没有任何容器能够经受几百万开尔文的高温。

(2)方案:科学家设想了两种方案,即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环流器是目前性能最好的一种磁约束装置。

二、粒子和宇宙1.“基本粒子”不基本(1)19世纪末,人们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2)后来认为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的粒子,并称为“基本粒子”。

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了数以百计的不同种类的新粒子,它们都不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的,另外又发现质子、中子等本身也有自己的复杂的结构。

所以,从20世纪后半期起,就将“基本”二字去掉,统称为粒子。

2.发现新粒子与夸克模型(1)反粒子实验中发现,对应着许多粒子都存在质量、寿命、自旋等物理性质与过去已经发现的粒子相同,而电荷等其他性质相反的粒子,这些粒子叫做反粒子。

例如,电子的反粒子就是正电子。

(2)粒子的分类按照粒子与各种相互作用的不同关系,可将粒子分为三大类:①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质子是最早发现的强子。

磁约束热核聚变

磁约束热核聚变

向速度就要减小,甚至为零。通常将这种由弱到强的磁场位
形叫做磁镜。如右图,两个同向通电线圈产生中间弱两边强
的磁场位形,带电粒子在横向受到磁场约束,在纵向则在两
线圈中来回反射,从而达到约
束的目的。
不过,一部分纵向动能较大的粒子仍然有可能从磁镜两
环形磁约束结构
端逃出。而采用右图所示的环形磁约束结构则可避免这种情况。这种结构也是下面将要提到 的托卡马克装置的基本结构。
莫维齐宣布在苏联的 T-3 托卡马克上实现了电子温度 1 keV,质子温度 0.5 keV,nτ=10
的 18 次方 m-3.s,这是受控核聚变研究的重大突破,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托卡马克的
热 潮 ,各 国 相 继 建 造 或 改 建 了 一 批 大 型 托 卡 马 克 装 置 。其 中 比 较 著 名 的 有 :美 国 普 林
最早的托卡马克装置是由位于苏联莫斯科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齐莫维齐等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建造的。相比其他方式的受控核聚变,托卡马克拥有不少优势。1968 年 8
月 在 苏 联 新 西 伯 利 亚 召 开 的 第 三 届 等 离 子 体 物 理 和 受 控 核 聚 变 研 究 国 际 会 议 上 ,阿 齐
邀请欧共体、日 本、美国和加拿大、前苏联的代表在维也纳开会,讨论加强核聚变研究的
国际来的 ITER。
三、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 1985 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里根在日内瓦峰会上倡议,由美、
苏、欧、日共同启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ITER 计划的目标是要建造 一个可自持燃烧(即"点火")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堆,以便对未来聚变示范堆及商 用聚变堆的物理和工程问题做深入探索。此后几经波折,在美国退出后,2001 年, 欧、日、俄三方通过了提案,ITER 项 目正式启动。2003 年,中国加入到 ITER 计划中,进一个月后,布什政府表示 愿意返回计划。 2005 年,韩国也宣布 加入 ITER。在各国达成协议后,ITER 的建设地点选在法国核技术研究中心 Cadarache。整个计划将投资 50 亿美 元(1998 年值),由各方按不同的比 例承担。建造期预计为 8 至 10 年,运 行期 20 年。2006 年,印度加入 ITER, 使 ITER 的参加国几乎覆盖了世界上全

惯性约束聚变(ICF)

惯性约束聚变(ICF)
• 进行高能物理实验,模拟超新星、恒星和 巨大行星内核的环境,探索宇宙的奥秘。
• 发展可控核聚变。
问题1
2012年3月的一次实验中,NIF以 4.11*1014W的功率输出203万焦耳的能量, 这相当于全美国所有电站发电功率的500 倍,这怎么可能?就算其他美国人当时都
不用电也远远不够啊?
• 2.03*106J其实并不多,1度电(1kW·h)是 3.6*106J,这次实验用电量连五毛钱都还不到。
惯性约束聚变(ICF)
第二组
为了能够利用核聚变的巨大能量,现代 对于核聚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可控核聚 变,而这其中利用惯性约束核聚变 (ICF)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向。
下面让我们简单了解惯性约束核聚变的 的基本情况。
基本原理
• ICF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激光、X-射线或者高 能粒子束作为能量驱动源,脉冲式地提供 高能量,均匀地作用于装填氘氚燃料的微 型球状靶丸外壳表面,进而形成高温高压 等离子体。利用反冲击力,使靶外壳极快 向心运动,压缩燃料,使其产生高温高密 度热斑。由于脉冲时间极短,热核燃料因 惯性而来不及飞散,从而充分发生聚变。
发展历程
1964年,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独立地 提出激光聚变思想,并建议了具体方案.按照这一 创议,在我国第一个激光专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上海光机所开始了高功率激光驱动器的研制和应 用并于 1971年获得氘-氘碰撞中子. 1978年中国 工程物理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携手合作, ICF研究 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目前,神光-Ⅲ原型装置“十五”建设目标已圆满完成,达到“8束出光,脉 冲-万焦耳”的水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后世界上第三个系统掌握新一 代高功率激光驱动器总体技术的国家,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 备独立研究、建设新一代高功率激光驱动器能力的国家。

核聚变惯性约束与磁约束

核聚变惯性约束与磁约束

核聚变惯性约束与磁约束核聚变是一种重要的能量转化过程,它可以将两个质子合并成一个氘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在太阳中发生,也被用来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源来源。

然而,核聚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才能发生。

为了控制核聚变反应,两种主要的技术——惯性约束和磁约束——被用于将热核聚变筒中的等离子体隔离开来。

这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并且常常被结合使用。

惯性约束是通过利用物体的惯性来阻止它的运动。

在核聚变中,惯性约束通常是通过放置一个重物,如铅块,在等离子体的中心来实现的。

由于等离子体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它会产生巨大的力,尝试将重物推开。

但是,由于重物具有很大的惯性,它很难动,因此能够有效地阻止等离子体的运动。

磁约束是通过利用磁场来阻止等离子体的运动。

在核聚变中,磁约束通常是通过在等离子体周围放置磁铁来实现的。

由于等离子体具有电荷,当它在磁场中时,它会受到磁力的影响。

如果磁场的方向和等离子体的电荷相反,则等离子体会受到排斥力,从而阻止其运动。

两种约束方法各有优缺点。

惯性约束相对简单,易于操作,但是效率较低。

磁约束更加复杂,但是效率较高。

因此,在核聚变研究中,通常会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惯性约束的一个缺点是,它的效率较低,因为它只能阻止等离子体的运动,而不能使其停止反应。

因此,惯性约束通常是在磁约束的基础上使用的,以确保等离子体的安全。

磁约束相对复杂,需要使用强大的磁铁和复杂的电路来实现。

然而,磁约束的效率更高,因为它能够完全抑制等离子体的反应,使其停止反应。

在实际应用中,两种方法常常被结合使用。

例如,在核聚变反应堆中,通常会使用磁约束来控制等离子体的反应,同时使用惯性约束来确保等离子体的安全。

总之,惯性约束和磁约束是两种重要的核聚变控制技术,它们各有优缺点,并且常常被结合使用。

惯性约束相对简单,易于操作,但是效率较低;磁约束更加复杂,但是效率较高。

在核聚变反应堆中,通常会使用磁约束来控制等离子体的反应,同时使用惯性约束来确保等离子体的安全。

核聚变方式及装置、原理介绍

核聚变方式及装置、原理介绍

13SP02340600《核工程概论及实践》课程设计核聚变装置原理及结构梳理学号姓名院系专业完成日期设计类型得分摘要核聚变作为正在研究中的新能源,除了托卡马克装置以外还有包括仿星器、磁镜、反向箍缩和球马克在内的其它磁性约束装置;此外还有激光点火的惯性约束方案。

本文主要介绍以上方案的原理和装置结构,由于接触时间有限,不对相关技术进行评价。

关键词:核聚变;托卡马克;仿星器;磁镜;反向箍缩;惯性约束目录摘要 (I)第一章托卡马克装置结构及原理 (1)1.1 约束的含义 (1)1.2 托卡马克中磁约束的基本原理 (1)1.3托卡马克系统的结构 (2)1.4 本章小结 (4)第二章其他磁性约束方式 (5)2.1 仿星器 (5)2.2 磁镜 (5)2.3 反向箍缩 (6)2.4 本章小结 (6)第三章惯性约束方式原理 (7)3.1 惯性约束的原理和实现 (7)3.1.1 惯性约束的原理 (7)3.1.2 实现手段 (7)3.2 惯性约束聚变堆方案 (8)3.3 本章小结 (8)参考文献 (9)第一章托卡马克装置结构及原理托卡马克装置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占据核聚变研究中心的聚变装置,目前在所有方案中取得的成果最为突出,如等离子体温度最高,(脉冲)功率最大,最先实现全超导等等,当然这得益于许多科学家的奉献和更多资金的投入。

总的来说,尽管所有方案离商用发电都很遥远,但托卡马克是目前来看最有前途的聚变装置。

1.1 约束的含义核聚变必须使聚变材料的温度、密度和这种高温高压状态维持的时间(约束时间)的乘积满足劳森判据才能实现。

由于核聚变反应温度超高,即使最容易的氚-氘反应也要求反应温度大于5000万度才能大量进行;此时的核材料呈现为物质第四态——等离子态。

图1-1 日冕中的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宇宙中很常见的物质形态,如太阳就是有等离子态的物质组成的,只不过如图1-1中日冕中等离子体温度为几千度,而聚变堆中由于体积限制,要求温度达到上亿度。

有关惯性约束聚变和磁约束聚变在技术上所遇到的难点的几点补充

有关惯性约束聚变和磁约束聚变在技术上所遇到的难点的几点补充

有关惯性约束聚变和磁约束聚变在技术上所遇到的难点的几点补充
惯性约束聚变和磁约束聚变是现今聚变技术的两个主要技术,它们的技术要求都很高,其中所遇到的难点大体上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惯性约束聚变要求操作系统的挤压物质。

操作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挤压出一个高能的焦耳结,以使用一种特殊的收缩力将反应堆中的物质凝聚在一起,这一过程要求技术上都很高。

此外,要想保证反应堆内物质持续反应,技术人员在操作外壳时,要考虑到外壳的结构,密封技术也是有很多难度的。

第二,磁约束聚变要求高强度的磁场,以把反应剂中的粒子牢牢地绑定在一起。

为了获得强大的磁场,必须构建一个磁壳,这是很复杂的工程。

磁场设计的结构跟复杂,技术调节的要求也很高,如果出现失调,反应就会失去控制,导致反应堆熔毁。

以上就是有关惯性约束聚变和磁约束聚变在技术上所遇到的难点的几点补充。

这些难点就是惯性约束聚变要求操作系统的挤压物质,并需要技术精巧的外壳结构及紧密的密封技术;磁约束聚变则要求高强度的磁场,必须构建一个磁壳以及精巧的磁场设计结构,调节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一旦出现失调就会导致反应堆熔毁。

要想把这些难点克服,需要有技术上的突破,以及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来保证一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磁约束 惯性约束

磁约束 惯性约束

磁约束惯性约束
磁约束是一种物理学技术,用于通过利用磁力来限制或控制一个物体的运动。

这种技术可以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使物体保持静止或运动,并且可以改变物体的方向。

惯性约束是一种物理学技术,用于通过限制某个物体的运动,使其保持静止或运动。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摩擦或其他力来实现,而不是通过磁力。

这两种技术都可以用来控制物体的运动,但是它们的原理和运作方式是不同的。

磁约束通过利用磁力来控制物体的运动,而惯性约束则是通过限制物体的运动来实现。

磁约束技术常用于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领域,可以用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或者模拟重力。

而惯性约束技术则常用于机械设计和制造领域,用于控制机械的运动或者防止机械发生意外振动。

磁约束

磁约束

b
结 论
带电粒子进入轴对称的会聚磁场, 它便被约束在一根磁力线附近的 很小范围内,它只有纵向沿磁力 线的运动,而无横向跨越。或说 在横向输运过程中它受到很大的 限制。
* 磁约束
B
I
用于受控热核反应中
I
* 范阿仑辐射带Van Allen belts
地轴
带电粒子(如宇宙射线的 带电粒子)被地磁场捕获, 绕地磁感应线作螺旋线运 动,在近两极处地磁场增 强,作螺旋运动的粒子被 折回,结果沿磁力线来回 因为它具有较高的能量, 振荡形成范阿仑辐射带。 曾在人造卫星的发射等 当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空间 空间科学中发现了它, 磁场的变化,使粒子在两 并给予了必要的考虑。
y
V
x
B
x
Bx
z
Vz
由于磁场的不均匀, 洛仑兹力的大小要变 化,所以不是匀速圆 周运动。且半径逐渐 变小。
当有一个向 强场方向的 速度分量, 它不仅
Vz
By By
a
B
x
F
Fz Vx
By
Fz
Vy
最后使沿磁 Vz 场的运动被 抑制,而被 在a点受力分析: 迫反转。象 有使得粒子Vz 被“反射” 逐渐增大的力, 回来一样。 Bx 也有使其减少 这称之为磁镜 的力。 magnetic lens.
磁约束用于受控热核反应中范阿仑辐射带vanallenbelts地轴带电粒子如宇宙射线的带电粒子被地磁场捕获绕地磁感应线作螺旋线运动在近两极处地磁场增强作螺旋运动的粒子被折回结果沿磁力线来回振荡形成范阿仑辐射带
磁约束
地轴
带电粒子在非均匀磁场中的运动
一个带电粒子 进入轴对称会 聚磁场,如图 y 所示,在YZ平 面内的速度分 量与磁场的 X z 分量的洛仑兹 力,使其在YZ F y 平面内做圆周 Vy 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惯性约束磁约束
磁约束用磁场来约束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的运动。

主要为可控核聚变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其主要形式为托卡马克装置与仿星器装置。

惯性约束是一种实现核聚变的方法。

惯性约束核聚变是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或固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

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因吸收能量而向外蒸发,受它的反作用,球面内层向内挤压(反作用力是一种惯性力,靠它使气体约束,所以称为惯性约束),就像喷气飞机气体往后喷而推动飞机前飞一样,小球内气体受挤压而压力升高,并伴随着温度的急剧升高。

惯性约束和磁约束相比有三个优点:第一,装置的聚变部分的体积小;第二,可以采用液体金属作为聚变反应室的冷却剂,冷却效率高。

当使用液体锂冷却时,还有利于氚的增殖;第三,可以将产生激光束、电子束或离子束的聚变驱动器部分,与聚变反应室分开,有利于检修。

但是惯性约束只能脉冲运行,不能像串级磁镜那样稳态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