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 第1课时 平均数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第20章数据的初步分析20
八年级 数学 下册 沪科版
(1)该风景区称调整前后这 5 个景点门票的平均收费不变,平均日总收入 持平.问风景区是怎样计算的? (2)另一方面,游客认为调整收费后风景区的平均日总收入相对于调价 前,实际上增加了约 2.5%.问游客是怎样计算的? (3)你认为风景区和游客哪一个的说法较能反映整体实际?
( B)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思维拓展
第 18 页
八年级 数学 下册 沪科版
11.某次数学考试中,一学习小组的四位同学 A,B,C,D 的平均分是 80 分,为了让该小组成员之间能更好地互帮互学,老师调入了 E 同学,调 入后,他们五人本次的平均分变为 90 分,则 E 同学本次考试的成绩为 13130 0 分.
八年级 数学 下册 沪科版
20.2.1 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 1 课时 平均数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思维拓展
第1页
八年级 数学 下册 沪科版
1.一般地,如果有 n 个数据 x1,x2,…,xn,那么 n1((xx1++xx22++…+…x+n)xn) 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x”表示.对于一组数据,我们常用平均数 来作为刻画它的集集中中趋趋势 势的一种方法.
数为________. 【自主解答】 mx+ny
m+n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思维拓展
第6页
八年级 数学 下册 沪科版
知识点 1:平均数 1.有组数据:3,3,6,6,7,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 A.3 B.4 C.5 D.6
(C )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思维拓展
第7页
八年级 数学 下册 沪科版
自主学习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课件(1)
若这个班该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69分,则x=__1_8_,y=__4__.
6. 某校拟招聘一名优秀数学教师,现有甲、乙、丙三名教师入围, 三名教师笔试、面试成绩如下表所示,综合成绩按照笔试占60%、 面试占40%进行计算,学校录取综合成绩得分最高者,求被录取教 师的综合成绩.
第20章 数据的初步分析
20.2.1 第1课时 平均数
情景导入
据资料记载,位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1918-1958 这41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10毫米;1959-1969这11年 间,平均每年倾斜1.26毫米, 那么1918-1969这52年间,你 知道比萨斜塔平均每年倾斜 约多少毫米吗?(精确到 0.01毫米).
,f2,…,fn,则
x=
x1 f1+x2 f2 + f1+f 2 +
+xn fn +fn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例题讲授 例2 某校在招聘新教师时以考评成绩确定人选. 甲、乙两位高校毕业生的各项考评成绩如下表:
(1)如果学校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 和答辩按 1: 3: 1 的比例来计算各人 的考评成绩,那么谁会被录用? (2)如果按教学设计占30%、课堂教 学占50%、答辩占 20%来计算各人 的考评成绩,那么又是谁会被录用?
a+b+c
D. a+b+c
3
4. 睡眠是评价人类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充足的睡眠是青 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小强同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到本班三名同学某天的睡眠时间分别为7.8小时,8.6小时, 8.8小时,则这三名同学该天的平均睡眠时间是__8_.4___小时.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平均数
图20-2-3“十一黄金周”期间枣庄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请看数据.【教学反思】学习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的简化计算方法,并会简单的应用。
3.通过平均数的不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1、知道两个数2、4, 则其平均数是; 若两个数分别为m、n,则其平均数是 .2、一组数据2,4,6,x,的平均数是4,则x的数是.3、七位裁判给某体操运动员打的分数分别为: 7, 8, 9, 7, 5, 4, 8. 如果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那么, 这位运动员平均得分是.二、活动:活动一:自主学习1、看课本P56合作学习,结合学案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
例题:在刚结束的月考中,小明和小丽所在的A组和B组同学数学成绩非常出色,他们的成绩如下:2、哪个小组同学的成绩较好?你是如何判断的?3、你觉的小明和小丽谁的成绩较好?说说你的看法?4、如何计算A、B这两组合在一起的平均数?5、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如果有n个数x1,x2,…,x n,我们把,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做x(读做“x拔” )x= 。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 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6、讨论:想一想、怎样计算最快! 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1)3,3,2,2,2,2,2,5,5,5; (2)7,7,8,7,7,8,10,8,8,9;活动二:观察活动一中的A 组和B 组 两组数据特点,1、 你有没有简便的方法计算B 组的平均成绩呢?2、当一组数据中的若干个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以考虑的做法:一般的,如果在n 个数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 …,K X 出现K f 次,(这里1f +2f +…K f =n), 那么x = 。
3、做一做:、我们班 名学生中,13岁的有人 ,14岁的有 人,15岁的有 人。
求我们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说一说:你打算怎样最快! 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1)101、102、103、104、105.(2)121、120、122、123、119、125、126、117、125,113; 5、你有简便的方法计算A 组同学平均成绩吗?6、一般地,当一组数据x 1,x 2,…,x n 的各个数值比较大时,我们可以把各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C ,得到一组新的数据11x,12x ,…,1n x ,先算出'x ,再求出x =7、做一做: 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1)99,101,103,97,98,102,96,104,95,105; 三、达标练习:1. 将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减去50后,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则原来那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A .50B .52C .48D .22. 如果一组数据85,x ,80,90的平均数是85,那么x=( )A .84B .85C .86D .903. 一组数据2011、2012、2013、2014、2015的平均数是 .四、拓展:1. 已知一组数据4,5,6,m ,n ,p 的平均数是8,则数据m ,n ,p 的平均数为 .2. 设一组数据x 1,x 2,…,x n 的平均数是m ,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1)x 1+3,x 2+3,…,x n +3; (2)2x 1-3,2x 2-3,…,2x n -3.五、巩固:作业本相关练习.。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初步分析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教案(新版)沪科版
20.2.1 平均数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年龄/岁 16 18 21 23 24 26 29 34相应队员人数 1 2 4 1 3 1 2 1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n x x x n++Λ21120.2.2中位数与众数20.2.3 数据的离散程度【通过展示图形,学生可以通过图表做出正确的判断,即机床B 做出的零件精度明显高于机床A 。
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能否从数量上对上述结果做出准确判断?这个问题的提出,既暗示了学生探究的可持续性,又促进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提问:能否用数量来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情况呢?3.(1)不难从表格中看出,机床A 的数据明显比机床B 的数据较为分散,因此,引导学生计算两组数据中各个数据与标准数据20.0的差,继而计算偏差和i x x -,并继续填入表格,尝试能否解决问题:平均数中位数极差 偏差和机床A 20.0 20.0 0.4 0 机床B20.020.00.4【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偏差和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分析发现:要想准确回答问题,我们仅仅需要知道两组中的各个数据与标准尺寸的相对偏差大小,至于到底是大于标准尺寸,还是小于标准尺寸,并不是关心的主要对象。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20.2.1 平均数 教案
20.2.1平均数(第二课时)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作用.2.通过实例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
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问题1下面是小明同学和小亮同学在某次考试中数学和政治两门学科的成绩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分。
小明:10080902+=小亮:80100902+=问题2 按照中考的分数标准,两位同学两门学科的成绩又各是多少?请同学们计算。
小明:数学 1.5×100=150 政治0.8×80=64小亮:数学 1.5×80=120政治0.8×100=80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讨论交流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认识经验基础之上学习,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预习平均数的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从而很自然地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身边的熟悉的有意义的例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列出算式,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解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1)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用谁?(2)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20..1平均数
北京金隅队
号码 身高/cm 年龄/岁
3 188
35
6 175
28
7 190
27
8 188
22
9 196
22
10 206
22
12 195
29
13 209
22
20 20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
21 185
23
25 204
23
31 195
28
32 211
26
51 202
26
55 227
29
广东东莞银行队
号码 身高/cm 年龄/岁 3 205 31 5 206 21 6 188 23 7 196 29 8 201 29 9 211 25 10 190 23 11 206 23 12 212 23 20 203 21 22 216 22 30 180 19 32 207 21 0 183 27
平均年龄 = (19×1+22×4+23×2+26×2+27×1 +28×2+29×2+35×1)÷(1+4+2+2+1+2+2+1) = 25.4(岁)
新知探究
如果数据较大, 可以通过变大为小的方法解决. 如广东东莞银行队 队员的身高数据都比较大, 而且都在200左右, 因此可以先将各个数 减去200, 再算出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最后加上200即可. 平均数=(5+6-12-4+1+11-10+6+12+3+16-20+7-17)÷14+200≈200(cm).
新知探究
(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在实际问题中, 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 未必相同. 因而, 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 往往给 每个数据一个“权 ”.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学生在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更广泛应用的加权平均数。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解加权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基本知识,对于平均数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加权平均数相对于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来说,概念更加抽象,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其内涵。
此外,学生需要能够将加权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需要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解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够将加权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理解并掌握加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解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某班有40名学生,语文成绩的平均分为80分,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85分,求该班学生的综合平均分。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加权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学会求解加权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基础的算术运算和统计知识后,进一步深化对平均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以及掌握求解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背景材料,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求解一些简单的平均数问题。
但是对于加权平均数,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解困难,特别是对于权重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地求解加权平均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解加权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
2.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权平均数。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加权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加权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加权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素材:收集一些与加权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个问题中的加权平均数。
最新HK沪科版 八年级数学 下册第二学期春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初步分析 20.2.1 第1课时 平均数
最新HK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学期春教学设计教案第二十章数据的初步分析第1课时平均数1.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2.会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某校有24人参加“希望杯”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分成三组进行竞争,在一次“希望杯”比赛前进行了摸底考试,成绩如下:甲:80、79、81、82、90、85、94、98;乙:90、83、78、84、82、96、97、80;丙:93、82、97、80、88、83、85、83.怎样比较这次考试三个小组的数学成绩呢?你有金点子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平均数【类型一】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21,40,16,17,18,19,20.那么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解析:利用平均数公式x=1n(x1+x2+…+x n)计算即可.解:x=110×(10+12+13+21+40+16+17+18+19+20)=18.6(元).答: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18.6元.方法总结:利用公式求平均数时,要数清数据的个数,求数据总和时不要漏加数据.【类型二】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某一个数据如果一组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则a的值是()A.8B.5C.4D.3解析:∵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3+7+2+a+4+6)÷6=5,解得a=8.故选A.方法总结:关键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解.【类型三】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新数据的平均数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5,则另一组新数据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是()A.6B.8C.10D.无法计算解析:∵数x1、x2、x3、x4、x5的平均数为5,∴数x1+x2+x3+x4+x5=5×5,∴x1+1、x2+2、x3+3、x4+4、x5+5的平均数为(x1+1+x2+2+x3+3+x4+4+x5+5)÷5=(5×5+15)÷5=8.故选B.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表示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类型一】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从八年级的200名同学中任选10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表:这10名同学家庭一个月平均节约用水量是()A.0.9吨B.10吨C.1.2吨D.1.8吨解析: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节约用水量为(0.5×2+1×3+1.5×4+2×1)÷10=1.2(吨).故选C.方法总结: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一定要弄清,各数据的权.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各项权相等的加权平均数.【类型二】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数小明统计本班同学的年龄后,绘制如下频数直方图,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是()A.14岁B.14.3岁C.14.5岁D.15岁解析:该班同学的年龄和为13×8+14×22+15×15+16×5=717.平均年龄是717÷(8+22+15+5)=14.34≈14.3(岁).故选B.方法总结: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类型三】据的“权”其中笔试按40%面试成绩为85分,那么小华的总成绩是()A.87分B.87.5分C.88分D.89分解析:∵笔试按40%、面试按60%,∴总成绩是(90×40%+85×60%)=87(分).故选A.方法总结:笔试和面试所占的百分比即为“权”,然后利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计算.【类型四】以比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权”小王参加某企业招聘测试,他的笔试、面试、技能操作得分分别为85分、80分、90分,若依次按照2:3:5的比例确定成绩,则小王的成绩是()A.255分B.84分C.84.5分D.86分解析:根据题意得:85×22+3+5+80×32+3+5+90×52+3+5=17+24+45=86(分).故选D.方法总结:“权”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比的形式,如4∶3∶2;另一种是百分比的形式,如创新占50%.【类型五】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学校准备从甲乙两位选手中选择一位选手代表学校参加所在地区的汉字听写大赛,学校对两位选手从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四个方面做了测试,他们各自的成绩(百分制)如下表:(1)由表中成绩已算得甲的平均成绩为80.25,请计算乙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2)如果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分别赋予它们2、1、3和4的权,请分别计算两名选手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解析:(1)先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乙的平均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与甲的平均成绩比较,结果大的胜出;(2)先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甲、乙的平均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两数据大小,结果大的胜出.解:(1)x乙=(73+80+82+83)÷4=79.5,∵80.25>79.5,∴应选派甲.答:从平均成绩看,应选派甲;(2)x甲=(85×2+78×1+85×3+73×4)÷(2+1+3+4)=79.5,x乙=(73×2+80×1+82×3+83×4)÷(2+1+3+4)=80.4.∵79.5<80.4,∴应选派乙.答:综合各项成绩,应选派乙.方法总结: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三、板书设计通过探索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沪科版教材适用】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平均数》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平均数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初步分析》第二节第一课时《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初步分析》是《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平均数》是数据的分析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平均数在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在小学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本节课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结构的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结构心里特征,确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必要性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要突破的教学难点是: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教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论,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领提升的方式展开教学,从实例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归纳、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20.2.1平均数(1)》公开课课件
x1w1 x2 w2 xn wn w1 w2 w3 wn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的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活动2
例1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 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83
78
75
乙
73
80
85
82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比较强的翻译,听、说、读、 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 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 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 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
A
85
95
95
B
95
85
95
请决出两人的名次?
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
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
85 50% 95 40% 9510% 50% 40% 10%
=42.5+38+9.5
=90
95 50% 85 40% 951 50% 40% 10%
=47.5+34+9.5
重点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难点 对“权”的理解
活动1 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郊县
人数/万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A
15
0.15
B
7
0.21
C
10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精品课件20.2.1(1) 平均数
• 第二级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听、说• 、第三读级、写的成绩 按照3:3:•2:第2四•的级第比五级确定.
甲 乙
85 78 85 73 73 80 82 83
85×3+78×3+85×2+73×2
解:x 甲 =
3+3+82×2+83×2
x 乙=
3+3+2+2
重要程度 不一样!
2019/8/20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甲 85 78 85 73 乙 73 80 82 83
5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权数
加权平均数
• 解单•:击第此x二甲处级= 8编5 辑 母2+版78文2+本11++83样+54式 3+73 4 =79.5 ,
•x乙第=•三第级7四•3级第五级2+80
• 第二级
解: •先第计三级算该同学的月考平均成绩: • 第四级 • 第五级 (89+78+85)÷3 = 84 (分)
再计算总评成绩:
月考 10%
期末 期中 60% 30%
84×10%+ 90×30%+ 87×60% 10%+30%+60%
= 87.6 (分)
2019/8/20
11
单击此处编母版标题样式
1+82 2+1+3+4
3+83
4
=80.4 .
因为乙的成绩比甲高,所以应该录取乙.
2019/8/20
应试者 甲 乙
2 :1 : 听说 85 78 73 80
沪科版20.2.1 第1课时 平均数
20.2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1. 数据的集中趋势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情感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对“权”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某校初二年级共有4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1n(x1+x2…+x n)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读作“x拔”.2.3.一般的,对上面的求平均数,可统一用下面的公式:其中f1,f2,…,f k分别表示数据x1,x2,…,x k出现的次数,或者表示数据x1,x2,…,x k在总结果中的比重,我们称其为各数据的权,x叫做这n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甲、乙两名候选人进行了三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________.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_____环.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4.在一次英语考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什么叫做权?你是怎样理解权的?它对数据有什么作用?【课后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
沪科版2019年春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教学设计赛教优秀学案20.2.1 第1课时 平均数
20.2 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1.数据的集中趋势第1课时平均数【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重、难点】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理解.【预习作业】:1.(1)数据:4,5,6,7,8的平均数是。
(2)2、8、7、2、7、7、8、7、6的算术平均数为。
(3)一组数据中有3个x1和8个x2,这组数据中共有个数据;它们的平均数为。
小学所学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2.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 ___.3. 加权平均数:(预习新知)(1)n个数据:f1个a1,f2个a2,…,f n个a n(f1+f2+…+fn=n)它的加权平均数为(2)权反映的是二.合作探究,生成总结练一练:第 1 页共4 页1.在一组数据中,2出现了3次,3出现了2次,4出现了5次,则2的权为,3的权为,4的权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某人打靶,有1次中10环,2次中7环,3次中5环,则平均每次中靶环.3.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
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则该班有人.4.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5.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则此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探讨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注: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练一练: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求两人的平均成绩个是多少?第 2 页共4 页知识点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达标测评,分层巩固基础训练题:1.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测量,结果如下表:(单位:小时)2.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平均数
1.掌握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
据的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重点)
2.会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
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某校有24人参加“希望杯”数学课外活动小组,
分成三组进行竞争,在一次“希望杯”比赛前进行了摸
底考试,成绩如下:
甲:80、79、81、82、90、85、94、98;
乙:90、83、78、84、82、96、97、80;
丙:93、82、97、80、88、83、85、83.
怎样比较这次考试三个小组的数学成绩呢?你有
金点子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平均数
【类型一】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
积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
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21,40,16,17,
18,19,20.那么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
解析:利用平均数公式x=
1
n(x1+x2+…+x n)计算即
可.
解:x=
1
10×(10+12+13+21+40+16+17+18+
19+20)=18.6(元).
答: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18.6元.
方法总结:利用公式求平均数时,要数清数据的个
数,求数据总和时不要漏加数据.
【类型二】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某一个数
据
如果一组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
5,则a的值是()
A.8B.5C.4D.3
解析:∵数据3,7,2,a,4,6的平均数是5,∴
(3+7+2+a+4+6)÷6=5,解得a=8.故选A.
方法总结:关键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已
知条件列出方程求解.
【类型三】已知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新数据的
平均数
已知一组数据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
5,则另一组新数据x1+1、x2+2、x3+3、x4+4、x5+5
的平均数是()
A.6B.8C.10D.无法计算
解析:∵数x1、x2、x3、x4、x5的平均数为5,∴数
x1+x2+x3+x4+x5=5×5,∴x1+1、x2+2、x3+3、x4
+4、x5+5的平均数为(x1+1+x2+2+x3+3+x4+4+
x5+5)÷5=(5×5+15)÷5=8.故选B.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用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表示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探究点二:加权平均数
【类型一】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
数
某学校在开展“节约每一滴水”的活动中,
从八年级的200名同学中任选10名同学汇报了各自家
庭一个月的节水情况,将有关数据整理如下表:
这10名同学家庭一个月平均节约用水量是()
A
.0.9吨B.10吨
C.1.2吨D.1.8吨
解析: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平均节约用水量
为(0.5×2+1×3+1.5×4+2×1)÷10=1.2(吨).故选C.
方法总结:在计算加权平均数时,一定要弄清,各
数据的权.算术平均数实质上是各项权相等的加权平均
数.
【类型二】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计算加权平均
数
小明统计本班同学的年龄后,绘制如下频数
直方图,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是()
A.14岁B
.14.3岁C.14.5岁D.15岁
解析:该班同学的年龄和为13×8+14×22+
15×15+16×5=717.平均年龄是717÷(8+22+15+5)
=14.34≈14.3(岁).故选B.
方法总结: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
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
【类型三】以百分数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权”
某招聘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其中笔试按
40%、面试按60%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总分成绩,小华
笔试成绩为90分,面试成绩为85分,那么小华的总成绩是( )
A .87分
B .87.5分
C .88分
D .89分
解析:∵笔试按40%、面试按60%,∴总成绩是(90×40%+85×60%)=87(分).故选A.
方法总结:笔试和面试所占的百分比即为“权”,然后利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计算.
【类型四】 以比的形式给出各数据的
“权”
小王参加某企业招聘测试,他的笔试、面试、
技能操作得分分别为85分、80分、90分,若依次按照2:3:5的比例确定成绩,则小王的成绩是( )
A .255分
B .84分
C .84.5分
D .86分
解析:根据题意得:85×22+3+5+80×3
2+3+5+
90×5
2+3+5
=17+24+45=86(分).故选D.
方法总结:“权”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比的形式,如4∶3∶2;另一种是百分比的形式,如创新占50%.
【类型五】
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学校准备从甲乙两位选手中选择一位选手代
表学校参加所在地区的汉字听写大赛,学校对两位选手从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四个方面做了测试,他们各自的成绩(百分制)如下表:
算乙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
(2)如果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综合素质和汉字听写分别赋予它们2、1、3和4的权,请分别计算两名选手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这一成绩看,应选派谁.
解析:(1)先用算术平均数公式,计算乙的平均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与甲的平均成绩比较,结果大的胜出;(2)先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甲、乙的平均数,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比较两数据大小,结果大的胜出.
解:(1)x 乙=(73+80+82
+83)÷
4=79.5,∵80.25>79.5,∴应选派甲.
答:从平均成绩看,应选派甲;
(2)x 甲=(85×2+78×1+85×3+73×4)÷(2+1+3+4)=79.5,x 乙=(73×2+80×1+82×3+83×4)÷(2+1+3+4)=80.4.∵79.5<80.4,∴应选派乙.
答:综合各项成绩,应选派乙.
方法总结: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要突出某个数据,只需要给它较大的“权”,权的差异对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板书设计
通过探索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