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第6单元17.古诗三首 (3)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3课时)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3课时)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课《古诗三首》第3课时一课三单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课《古诗三首》第3课时一课三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山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试找出以下运用比喻的诗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1、“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中,诗人把()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铜镜;
2、“白银盘”是喻体,它的本体是(),作者同时把()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A.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
B.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
C.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
3、(1)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这两首诗时,应用( )的语调。
A.舒缓、平和 B.慷慨激昂 C.悲伤低沉
四、用自己的语言把“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改成比喻句。
五、《望洞庭》是一首描写秋天美景的诗,你能再默写出一首反映秋天景色的古诗吗?
1、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的积累;
2、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难点字词的理解;
3、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意境的理解;
4、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表达能力;
5、类文阅读,课外延伸,考查学生的自主积累能力。
练习单
一、默写
望洞庭
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③“青螺“指的是青色的田螺( )
④“青螺””指的是洞庭湖中的君山( )
三、选择题。
1、诗从一个“”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所得。 ( )
A.望、遥望、近望 B.望、近望、遥望 C.遥、遥望、遥想
2、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图。表现了诗人对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 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认识5个字。

会写13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五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十三个生字。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了解背景,导入诗题。

教师口述:同学们,请欣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

图片展示的是张家界永定区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

主峰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添了灵异的奇趣。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天门山)(关键能力必备品格课后反思成功之处:由欣赏天门山图片和了解天门山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

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势雄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高兴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比赛读,齐读,背诵。

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不足之处:课件的运用较少。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效果会更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准备:1.师生搜集李白资料。

2.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学过哪些李白的诗歌?诵读已学过的古诗。

2.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李白及天门山的资料。

(课件二)3.师补充: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吟兴。

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

(课件三)(师生共同欣赏。

)3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交流。

二、自主合作,体验意境。

1.自读诗歌,结合诗后注释,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记号,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正音;读诗;提疑问。

3.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中断至此回相对出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引导学习第一句。

(课件四)(1)理解“中断、开、至此回”。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理解字词----串讲句意。

(4)指导想象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

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

通过诵读(5)自由诵读,指名朗读。

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

2.学习第二句。

(课件五)(1)小组讨论学习,启发想象,理解“相对出、孤帆”。

(2)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3)想象在舟中望天门山。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4)小结: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地朗读和默写古诗。

3. 引导学生通过古诗学习,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学习《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山行》三首古诗。

2. 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生词。

3. 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默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书写,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古代诗人的生活趣事,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分析: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5. 练习:让学生朗读、默写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重点。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诗句:分行书写三首古诗,重点标注生字、生词。

3. 诗人:介绍三首古诗的诗人及其背景。

作业设计1. 朗读并默写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3. 画出自己心中的古诗意境。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讲述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以上就是关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好,赞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古诗。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另外两首。

学情分析:第二学段的孩子对古诗的学习有兴趣,也有初步的方法积累。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古诗学习提出的要求是不做过多的解释,了解诗意为主。

所以,指导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在想象与联系生活场景中理解诗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读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图文对照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从而达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教学目标:1. 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楚、断”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4.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句的理解、运用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果,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以促进意境。
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2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古诗三首》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程度、交流能力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他们展示的成果的质量和创意性。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对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和朗读技巧的运用。
5.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自主阅读资料,思考问题,并主动寻求答案。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雨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雨后》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引一引1、今天老师要带去游览西湖。

(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

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回忆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课件出示:知诗人---读诗句----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背诗篇4、那么,这节课我们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自我探究,感知古诗的内容。

1、请同学们参考出示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跟小伙伴一起学古诗。

2、遇到有困难的地方请做好记号,还要准备派代表发言。

3、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学。

四、吟诵品读,深入感悟1、知诗人:(1)请两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汇报自己小组了解到的诗人资料。

比一比哪个组说的更详细,资料更有价值。

(2)课件出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和枯木怪石。

2、读诗句:(1)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很有名的。

要读好诗,首先要把生字给读对,请两位同学来辨认这两个字:“亦”、“妆”。

把音读准,再说说自己怎么记住它的。

“亦”:yi整体认读音节,独体字,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妆”:后鼻音ang要读准音,左右结构,部首是“女字旁”。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精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精品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芜湖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作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

(课件展示)三、教师范读古诗,画出停顿。

(课件展示)四、学生自学古诗。

(课件展示)1.老师提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

望:观看,欣赏。

望天门山: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五、交流反馈。

(课件展示)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诗人为这些山川景物抹上了怎样的色彩?2.如果你看到这沿江的风景,会用怎样的词语或语句来描述看到的景象?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山险水涌山出帆来热爱祖国山河第2课时一、复习导入,了解题意。

1.指名学生背诵《望天门山》,导入新课。

2.解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及诗人简介。

(课件展示)二、初读,检查预习。

(课件展示)1.学生自主汇报预习时朗读古诗的情况。

2.认识生字“亦”“宜”等。

3.理解“湖、潋滟、空蒙”的词意。

三、品读、感悟诗境。

(课件展示)1.让学生再读这首诗,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2.引导朗读交流,读中感悟。

抓住“晴方好”“雨亦奇”“总相宜”引导学生体会西湖之美。

(1)谁能来描述一下晴天的西湖是怎样的景象?(水光潋滟)(2)雨天的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山色空蒙)(3)学生诵读第一、二行诗,理解诗意。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17.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P74~75内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品词析句、在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对诗句意境的领悟。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1.问大家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2.介绍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让学生读注释,并看插图。

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介绍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他被称为“诗仙”。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画出不懂的字词。

3.交流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

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受诗情(一)学习一、二两句: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

而汹涌的长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说课稿

《望天门山》说课稿一、说教材《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5个生字。

能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默写《望天门山》。

二、说教学法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

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部分有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部分有反思】

(一叶孤舟),“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
的远方驶来)。
(2)引导学生结合对词义的理解,看看自己接 学生结合对词义的理
下来的图画又有哪些需要修改,调整的地方, 解,看看自己接下来的
教师巡视并给予点拨指导。
图画又有哪些需要修
(3)教师补充完成简笔画,同时指导学生根据 改,调整的地方
简笔画试着描述后两句诗的意思,教师补充
意“帆”读第一声,“楚”的声母是翘舌音“ch”。
同时指导学生书写“断、楚、至、孤、帆”五
个生字,教师重点范写指导:“楚”,注意上面
“林”右边的捺画变成点画,下面半部分的平 指名朗读诗歌
捺要舒展;“孤”,左窄右宽,注意左边“子”
的横画变成提画,右边中间部分是竖提,点两
画,不能写成了一笔竖画。学生自主描写生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 二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引入,解释诗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天门山的壮丽
景象,来,我们一起背诵《望天门山》。学生 学生齐背古诗
齐背古诗。
师:这节课我们再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步
伐到杭州西湖去看看。
课件出示西湖的图片和诗题《饮湖上初晴后
雨》。简介诗人,教师简单补充(北宋文学家,
优质资料
XXX 小学 语文 科第 五 册教案设计
(20XX-20XX 学年度上学期)
课题:17、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任课
XXX
教师
教学
内容
本课由三首诗歌组成,诗歌分别描绘了天门山、西湖以及洞庭湖的 美丽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丽自然、壮丽山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简析
学生 学情 分析
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 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 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 美。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新教案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新教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会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迷茫的样子。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围绕诗意进行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1课时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

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气势磅礴雄伟秀丽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山水相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1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

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

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课件出示: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水——潋滟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望洞庭》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1课时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望洞庭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

(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方干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

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

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

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

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看到联想比喻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

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

”《望天门山》说课稿一、说教材《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古诗。

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