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整理:张敬英审核:陈莹莹时间:2014-1-16
古代中外重大改革(3课时)
梭伦改革(1课时)
一、课前预习(核心知识点整理)
(一)、归纳梭伦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
1、根本原因:社会矛盾尖锐。
表现:(1)、(2)
2、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雅典社会的复杂矛盾。
3、直接原因:
(二)、梭伦改革的措施:
1、经济领域:
(1)。
作用:取消了债务奴隶,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
经济上的独立,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2)。
作用:从短期来看,。
从长期来看,。
2、政治领域:
(1)
①目的:
②标准: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③权利义务: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
④结果: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重新划分了国家的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
意义:提高了公民大会的政治地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3)
意义:赋予平民司法权,推进了政治分权。
(三)、对梭伦改革的评价
1、积极意义:
(1)消灭了,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2)按财产划分社会等级的措施扩大了享有政治权力者的范围,通过权力的重新分配,越来越多的人享有政治权力。
(3)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巩固了、、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4)梭伦的政治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提供了制度保证,。
2、局限性:
(1)其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按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3)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二、重点归纳与解析(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1.构建体系
三、活动探究(本课知识点的运用)
探究(一)、梭伦改革背景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怎样理解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1、改革是雅典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贵族对平民进行盘剥,激化了阶级矛盾。
2、改革是雅典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矛盾尖锐导致了社会动荡,阻碍了雅典社会经济的发展。
3、雅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使雅典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和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
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他,使它平静。
材料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材料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1)结合梭伦改革背景分析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他的哪些政治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质
答案:
(1)、缩小贫富差距,节制财富集中;中庸思想和中立的立场;公平、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这种改革只是在有产阶级范围内实行,实质是削弱贵族权力,维护富裕工商业奴
隶主利益 探究(二):梭伦改革内容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从不同角度理解梭伦改革的内容: 1、从保护平民财产和人身权利出发,颁布解负令; 2、从维护工商业奴隶主利益出发,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3、从建设国家政体需要出发,建立四百人会议;
4、从发展奴隶制商品经济的目的出发,鼓励发展农业工商业。
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 读下图:回答问题
解读下图:
立法大权
①
司法大权
③
行政大权
②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梭伦改革影响有那些? 答案 :
1、积极意义: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2、局限性:
(1)以基于财产的不公平取代基于出身的不公平。
(2)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氏族制度残余。
(3)本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者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
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梭伦改革。
答案①梭伦改革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
②梭伦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③梭伦改革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④梭伦对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形成了某种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这就为日后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确立了基本的框架。
⑤总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将雅典城邦引入了民主政治的轨道。
⑥不过,梭伦改革有其局限性:富有的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贵族势力依旧存在。
第三步:知识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益,制约官员,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
在公民大
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
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
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 000,
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
但不得动其财产。
请回答:
(1)“陶片放逐法”其实质是什么?
(2)概括该材料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3)该原则实施有何意义?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借鉴?
答案
(1)其实质是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2)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原则,执政为民原则,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3)意义:它最大限度地维护了雅典公民的利益,从而巩固了民主政治。
借鉴:应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执政为民,同时也应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
商鞅变法(1课时)
一、课前预习(核心知识点整理)
(一)、背景:
1、大背景:战国时期是一个、的时代。
(1)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由社会向社会转变。
(2)经济: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3)阶级:新兴的兴起,他们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4)军事:的需要。
(5)思想:思想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小背景:
商鞅在秦国得到支持,通过宣传变法,通过南门立木取信。
(二)、主要内容:
1、政治:(1)实行、制度以加强对居民的管理。
(2)在全国推行制,作为地方的行政单位,下设乡镇。
后来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其长官称为守。
2、经济:(1)奖励,重抑。
(2)废、开。
准许民间买卖土地,承认土地私权。
(3)统一,规定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3、军事:奖励。
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4、风俗:“”移风易俗。
(三)、历史作用:
1、制度的变革:“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成为秦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
2、国力的增强:形成了、的尚武精神所有士卒都勇于战斗。
秦国对外征战的一系列胜利,让东方六国感到了生存的威胁,秦国完成统一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二、重点归纳与解析(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2.构建体系
三、活动探究(本课知识点的运用)
活动探究(一)、商鞅变法背景: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商鞅变法的时代特征答案:基本特征:
(1)大动荡——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2)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3)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得到发展
具体表现: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
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壮大。
要求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4)军事:需要富国强兵。
(5)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活动探究(二)商鞅变法改革的内容: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从不同角度整理商鞅变法的内容
答案:
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实行什伍制度。
3、政治:实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制定秦律。
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5、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止父子、兄弟共居
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
1.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 食货志》(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
答案:(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2)、变法使得秦国富强起来
活动探究(三)、商鞅变法影响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商鞅变法影响有那些?
答案:历史作用: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的改革运动。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在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还形成了全国皆军、惟军为荣的尚武精神。
但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连坐法的实行,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
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商鞅变法,有哪三方面的重大措施?
答案:连坐法统治人民;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建立县制。
②在经济方面,商鞅变法有何积极意义?从长远来看,商鞅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消极作用?答案:积极:商鞅变法鼓励努力生产粮食布帛,禁止弃农经商,在战国七雄争霸激烈的形势下,这一措施不仅从根本上保障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而且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有效的解决了战争多物质的需求,从而为秦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从长远角度来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和其他产业都会产生消极作用。
第三步:知识拓展: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诸侯。
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一引自李斯《谏逐客书》回答:
(1)材料一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3)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从上述材料中举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答案:(1)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变法的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
(3)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4)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
“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2、从商鞅变法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①历史要前进,必须实施变法和改革;
②改革是要承担风险,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只有勇于创新,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敢为人先,才能推进变法和改革,完成历史使命。
④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
⑤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本国国情
北魏孝文帝改革(1课时)
一、课前预习(核心知识点整理)
(一)、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
1、北魏的崛起及黄河流域
2、社会改革迫在眉睫,矛盾、矛盾尖锐。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卓有成效的新制
(1)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和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
作用: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的实行,则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
(1)原因: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地理上: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2)影响:
①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北魏洛阳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
②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
(1)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2)措施:①;②;③;
④;⑤改籍贯;
(3)意义:①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②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支持;③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重点归纳与解析(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1.构建体系
1.考试说明要求及版本内容归纳
三、活动探究(本课知识点的运用)
活动探究(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
1、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北魏社会发展: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2、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潮流
3、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政权主要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致使反抗不断。
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经济是一种复合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
……道武帝入主中原后,面对人口较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拓拔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1)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实质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形式
D.半畜牧半农业式经济形式
答案:D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条件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
③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④民族矛盾尖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活动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从不同角度整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答案:
1、从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角度主要有: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和推行均田制。
2、从全面推进汉化政策角度主要有: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
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2)简要评议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
答案:(1)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
(2)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活动探究(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有那些?
答案:
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2、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孝文帝改革以后,鲜卑族最终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同时,鲜卑族原有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产起着一定的影响。
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才藻高瞻,好文为章。
诗、赋、铭、颂,有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
――《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如图一:胡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图三: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答案:(1)信息:孝文帝对先进的汉族文化十分喜好。
影响: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易服装,改鲜卑服为汉服;改汉姓,改鲜卑族为汉姓;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等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人的封建化进程。
第三步:知识拓展: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学习的是汉族的繁文缛节,抛弃的是他们民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答案: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第四:综合运用:
公元前4世纪的商鞅变法和公元5世纪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就背景和实质而言,两次变法或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2)两次变法或改革中都有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开创性举措,试就经济方面的措施加以说明。
(3)两次变法或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
答案:
(1)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
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
都有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
都是封建化性质的改革
(2)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
(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代的重大改革(3课时)
高考要求
俄国农奴制改革(1课时)
一、课前预习(核心知识点整理)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
2、政治上:(工农运动;十二月党人起义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4、军事上: 1855年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加剧社会危机(二)、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1、时间: 1861年俄历2月19日,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又称“解放法令”。
2、目的:缓和,挽救危机,重振大国威望
3、主要内容:
(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地主不得其生活(2)经济上:农奴可得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交。
(3)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
在村社上面设置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
4、评价: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的改革运动;也是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1)进步性
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的过渡(转折点)。
(2)局限性(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 ,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
1、目的:使俄国专制制度逐渐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