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 分叉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头部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
头部头颅CT、核磁共振MRI、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血管造影等脑血管病检查方法优势、特点及选择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CT)常规 CT(NCCT):1)CT 平扫是检测脑出血金标准,可确定出血部位,估计出血量判断出血是否破入脑室,判断有无脑疝形成,是临床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和鉴别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溶栓前排除脑出血最常规的筛查方法。
2)CT平扫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影像学方法,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出血部位推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
3)CT平扫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检查和首选检查手段,表现为低密度,其重要作用是排除脑出血。
4)CT 是监测脑梗死后恶性水肿及出血转化常用技术。
5)CT 平扫可作为静脉窦血栓形成首选技术。
在CT上可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当显示双侧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脑水肿及脑出血时,应考虑CVST可能性。
CT 动脉造影(CTA)和 CT 静脉造影(CTV)1)CTA对颅内外动脉狭窄以及斑块评估,超声显示血管狭窄程度大于50%无临床症状或小于50%有临床症状患者,采取CTA 检查;CTA可以分析斑块形态及CT值,判断斑块性质,鉴别软硬斑块及混合斑块,对卒中风险进行评估。
2)CTA对颅内外动脉夹层诊断,能够很好显示血管管壁及管腔的情况等,并可清晰的显示内膜片、线样征和双腔改变等。
3)CTA对脑动脉瘤诊断,检测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首选检查方法。
对于直径<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略低,还可以检测动脉管壁钙化和血栓。
4)CTA对血肿扩大、预后预测。
CTA检查对比剂外渗可提示活动性出血,表现CTA上为点样征是早期预测血肿扩大重要影像学证据。
5)CTV对静脉窦血栓诊断。
CTV对上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的敏感度可达 100%,对于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和丘纹静脉的敏感度达90%,CTV和MRV在脑静脉系统显像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什么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什么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生病后,去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我们的病症让我进行一些相关的检查,例如。
也就是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该方法是临床上影像学检查中比较先进的一种检查方法。
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
经通过磁共振检查后能够对身体的早期病变予以发现,有助于及时的治疗干预。
本次我就和大家一起在下文中了解下什么是我们可以发现身体很多早期病变,并及时治疗。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以及了解其优势等。
一、什么是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属于磁共振检查中的一种,其检查方法较为特殊。
该方法一般是经血管注射造影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需要检查的位置,之后进行相关检查。
该方法可对病灶部位的大小、分布以及病变供血情况予以充分的表达。
采取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病变的情况,从而对治疗有着较好的帮助。
二、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分类磁共振血管造影在临床上课将其分为2种类型,也就是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和需要注射造影剂的增强血管造影。
前者通常在血管病变的普通筛查中应用较多,例如头颅血管成像,后者与需要注射造影剂的ct相比较,其发生造影剂过敏的几率较低。
根据相关资料得知,肾功能不全患者不能采取该检查方法之外,其没有较多的限制没有过多的限制。
因此与CT增强血管造影进行比较,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安全性更高,从而不会对身体产生较大的伤害。
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部的应用头颈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一种用于显示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的技术。
它可以描述血管的解剖腔,还可以反映血管的血流方式和速度信息,从而可以快速预先评估头颈部血管是否有畸形,狭窄,动脉瘤,钙化斑块和其他与血管相关的病变以及各级血管的供血,为临床准确评估血管病变以及制定治疗和手术计划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例如,颈动脉斑块不仅导致管腔狭窄,而且破裂,出血,脱落并阻塞血管。
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能够较为清晰的显示颈动脉管腔狭窄,还可以显示管壁和斑块病变,能够对硬化斑块的范围、组成以及易损性予以有效准确评估和精确测量,防止并发症发生。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膜下层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
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对于及早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物模糊、听力下降、言语不清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者脑卒中。
另外,颈动脉狭窄还可表现为颈部血管杂音,这是临床上诊断的重要体征之一。
二、影像学检查。
1. 超声多普勒(Doppler ultrasound),超声多普勒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和形态,同时还可以检测颈动脉内膜下层斑块的形成情况。
2. 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血管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颈动脉的解剖结构和血流情况,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3.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血管造影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影像,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和评估也非常有帮助。
三、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凝血功能,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脑血管疾病风险。
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血脂、凝血功能、血糖等。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有时还需要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心电图(ECG)、脑电图(EEG)、颈动脉压力测定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状况。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临床医生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时,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检查手段,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颈动脉硬化的超声评估和影像学表现
28
正常颈内动脉Doppler频谱
正常颈内动脉显示低阻 型血流频谱,收缩期血 流速上升缓慢,双峰间 切迹不明显,呈三峰递 减型或二峰型,全舒张 期均显示流速较CCA为 高,尤高于ECA。
29
正常颈外动脉Doppler频谱
正常颈外动脉,显示高 阻型血流频谱,收缩期 流速迅速升高,舒张期 下降也快呈尖蜂状,舒 张期仅少量低速血流。
断、随访及评估干预治疗效果
11
讨论问题
颈动脉斑块分类, 何为易损斑块? 颈动脉狭窄评估 颈动脉硬化与脑卒中关系
12
问题一:颈动脉斑块分类
13
仪器
探头频率选5-12MHz线阵探头
14
体位
取平卧位,颈背后垫枕,头后仰暴露颈部
15
16
颈内、外动脉的区别:
位置 颈部分枝 大小 多普勒信号
颈内动脉 后外侧
介入心脏病学和心血管病理专家回顾性地 把引起冠脉闭塞和死亡的斑块称为"罪犯" 斑块
50
新概念:易损斑块
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稳定易于破裂脱落和有 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
51
易损斑块的可以互换的命名
可以接受但并不建议 高危斑块 危险斑块 不稳定斑块
不能接受* 软斑 无钙化斑块 AHA Ⅳ型斑块
增高;Vica/Vcca 高血压、甲亢,双侧颈动脉流速增高; >95%狭窄,流速下降正常范围下
103
超声评估颈动脉狭窄中难点
颈动脉是位于心脏和颅脑之间供血通道,心 脑疾病会影响血流变化。
如:脑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时,次峰大于 主峰或高阻力型(收缩期低速尖峰,舒张期 低流速,RI增高);
主动脉瓣反流时,舒张期部分或全部反流
<160cm/s >160cm/s
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成像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具体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60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结果为最终标准,检验MRI对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MRI检查的准确性为90.6%,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97.5,MRI检查结果与DSA检车结果的异质性系数Kappa值为0.863。
结论:MRI是临床上诊断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种可靠手段,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而且能依据信号反馈分析粥样硬化板块的组成,对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有着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成;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因素,由颈动脉斑块生长或破裂造成的血栓和颈动脉狭窄,都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子。
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可以较为清晰地反应颈动脉血管的状态,显示血管内动脉斑块的情况,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和病理分析都有著重要的价值[1]。
本次研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结果为最终标准,检验MRI对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检查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了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260例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了男性患者14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龄在43岁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8.3)岁。
其中包括了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151例,有常年糖尿病史的患者100例,有常年高血压历史的患者152例,有冠心病史的患者31例,有高血脂症病史的患者89例,有卒中史的患者85例,有吸烟习惯的患者162例,有饮酒习惯的患者58例。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特点
中国卒中杂志 2009年9月 第4卷 第9期・专题论坛:神经影像与缺血性卒中・编者按影像学检查在缺血性卒中的诊治、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毋庸置疑。
随着以“病人为中心”、在循证医学基础之上的个体化医疗观念的不断深入,临床对影像学检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检查中,准确、快捷是首要的;而对非急性缺血性卒中而言,准确和全面则是下一步治疗和预防的基础。
本期的几篇研究论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基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梗死核心以及缺血半暗带的研究,摒弃了传统的MRI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和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不匹配模型的作法,省却了PWI的检查,仅仅对DWI和ADC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大大简化了急诊状态下的MRI程序,缩短了检查时间,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基于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的颈动脉分叉血流动力学研究,从计算机模拟上升到在体测量,使得靶血管局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更贴近临床,为临床进一步认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转归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影像技术平台。
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的影像学研究为临床预测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的出血转化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可以说,临床与影像的紧密结合使得影像学研究更具生命力。
高培毅论坛主持人简介:高培毅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头颈学组组长;同时兼任中华放射学杂志常务副主编、放射学实践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和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杂志等编委工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和磁共振比较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和磁共振比较【摘要】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和磁共振的特点进行比较和探讨。
方法选择30例于2012年5月~2013年6月间在本院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全部患者进行磁共振和超声检查,比较和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结果20例患者均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磁共振各序列斑块呈高、低、等混杂信号或者等低均匀信号,超声表现为斑块呈混合性、强以及中低回声,颈动脉内膜有不均匀或者均与增厚,内膜较为粗糙。
磁共振和超声颈动脉内膜厚度相关系数均为0.98,相关性极强。
结论超声和磁共振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将其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能够对斑块及其稳定进行有效分析,帮助临床医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效改善和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磁共振;检查颈动脉管腔易出现严重狭窄现象,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易发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上非常普遍,能够引发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
本次研究特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和磁共振的特点进行比较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30例于2012年5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的患者,其中,女占9例,男占21例,患者年龄范围居于32~81周岁,平均年龄为(57.2±6.5)岁。
磁共振图像与超声图像难以取得良好的匹配效果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
1. 2 方法入院1周内对全部患者进行磁共振和超声检查,主要包括血管内超声、三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B型超声等超声检查方法,以提供斑块内部回声特点、斑块体积、管腔狭窄程度以及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等有用信息。
磁共振检查成像序列主要为横轴位FSE(fast spin echo)血管壁PD和T2权重像;横轴位FSE双反转恢复(DIR,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黑血T1权重像;横轴位3D时间飞跃发(TOF,time of flight)MR血管造影(MRA,MR angiography)。
颈动脉斑块成分MRI检查
颈动脉斑块成分MRI检查一:检查颈动脉分叉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首先,颈动脉分叉处病变容易进行成像。
其次,颈动脉分叉的动脉粥样硬化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颈动脉分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组成成分与冠状动脉中斑块的组成成分高度相关,而冠状动脉较细和心脏运动影响,精细的成像较困难。
二:斑块易损性:斑块内出血(IPH)和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可以增加斑块的易损性。
IPH和LRNC在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中更为普遍,并与复发性中风和冠心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三:斑块MRI所需序列:用1.5t MR扫描仪(GE医疗公司)和双侧相控阵表面线圈(荷兰Eelde)进行颈动脉磁共振成像。
受试者固定在一个定制设计的头架,以减少运动人工伪影。
使用标准化设置获得高分辨率图像。
两个颈动脉分叉通过二维时间飞跃MRA成像,之后得到以下高分辨率MRI序列:1.质子密度加权(PDw)快速自旋回波(FSE)黑血(PDw-FSE-BB)序列;2.PDw平面分辨率递增的PDw-FSE-平面成像(EPI)序列;3.T2加权(T2w)-EPI序列;4.3(3D)T1加权(T1w)-梯度回波(GRE)序列和3D相位对比MRA。
四.评估IPH、LRNC和钙化来评估斑块的组成:IPH为在3D-T1w-GRE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存在一个高信号区域。
LRNC或钙化为PDw-FSE、PDw-EPI、T2w-EPI图像的斑块中的低信号区域,或与PDw-EPI图像相比,T2w-EPI图像中相对低信号区域。
钙化为上述所有序列中存在低信号区域。
五:斑块大小:使用PDw-FSE图像上,用NASCET法(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标准)测算最大斑块厚度和管腔狭窄程度来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大小。
蔡剑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磁共振成像-2012-7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黑血”序列:四翻转恢复T1WI(quadrupleinversion-recovery T1WI, QIR T1WI)
经过2次180°翻转之后,成像层面外大范围短T1组织( 200–1200 ms, 包括后来流入成像层面内的血液)净磁化矢量接近0,从而在成像层面 内无信号(黑)。
TOF MRA血流信号强度影响因素:
速度快、信号亮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TOF MRA血流信号强度影响因素:
角度直、信号亮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TOF MRA血流信号强度影响因素:
层厚薄、信号亮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TOF MRA血流信号强度影响因素: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黑血”序列:四翻转恢复T1WI(quadrupleinversion-recovery T1WI, QIR T1WI)
Pre-QIR
R-ECA
Post-QIR
R-ECA
Plaque R-ICA R-ICA
Plaque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应用:预饱和技术的使用
序列参数优化:
T2WI TE=57 ms
PDWI TE=13 ms
“流空”好
“流空”差
我们已经不再进行 PDWI扫描
颈动脉斑块高分辨MRI序列原理
“黑血”序列:四翻转恢复T1WI(quadrupleinversion-recovery T1WI, QIR T1WI)
由两个双反转射频脉冲对及随后的两个反转延迟时间 TI1和TI2组成 在每个双反转中,非选择性的脉冲首先将整个目标的 磁场反转,紧接着第2个层面选择性的脉冲立即恢复 扫描层的磁场 理论上QIR是一种对血液T1 值的变化高度不敏感的新 技术,对较大范围T1值的血流信号(200–1200 ms), 尤其是增强后的血流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磁共振影像学分析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磁共振影像学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形成和演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已经成为了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磁共振影像学分析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能够提供极为清晰的图像和对病变的全面评估。
声像图检查是传统的斑块检测方法,但是它不能够提供对血管壁的细微结构进行分析的功能。
因此,磁共振影像学分析成为了血管斑块检测的首选方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由多种成分组成,包括脂肪、胆固醇和分泌物等。
这些成分可以在磁共振图像上呈现出不同的信号强度。
具体来说,磁共振图像上的成分分为三类:脂质核、纤维化和钙化。
脂质核是斑块中胆固醇晶体和脂肪酸酯形成的油性液体。
在磁共振图像上,脂质核呈高信号强度。
纤维化是斑块中的纤维结缔组织和肌纤维芯组成的固体。
在磁共振图像上,纤维化呈低信号强度。
钙化是斑块中的钙化沉淀形成的硬块。
在磁共振图像上,钙化呈高信号强度。
通过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可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分布和演变。
斑块的成分分布不均匀,典型的由脂肪核和纤维化所组成。
当斑块出现钙化时,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可以比声像图更早地检测出来。
此外,钙化还可以预测斑块的稳定性,大量的钙化通常意味着斑块是稳定的,较少的钙化通常意味着斑块是不稳定的。
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进行判断。
根据斑块成分的不同,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脂肪核较大的斑块,可以采用药物疗法和饮食控制等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钙化较多的斑块,可以采用介入治疗手段,如开刀或导管治疗等。
总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已成为血管斑块检测的首选方法,并且为医生提供了判断斑块性质的重要参考。
磁共振影像学分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手段。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与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的对比研究
万方数据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ChinJGeriatrHeartBrainVesselDis.(kn2010.Voll2,No.10腔内径,NASCET法计算狭窄程度;易损斑块类型:(1)脂质型斑块:斑块内部成分以脂质为主,灰阶图像显示为低回声或中、低均质型回声特征;(2)混合型斑块:斑块内部回声明显不均匀,强、中、低回声混杂;斑块形态多为不规则型,表面不光滑,血流充盈不均匀,可伴溃疡形成的“火山口”征。
1.2.2MRI检查高分辨MRI(3.0Tesla)全身MRI扫描机及专用颈动脉相控阵表面线圈。
同时完成主动脉弓上血管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和颈动脉斑块成像。
颈动脉斑块成像方法:以颈动脉为中心,成像序列包括:(1)横轴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2)横轴位快速自旋回波双反转恢复序列T。
加权像;(3)横轴位心电门控快速自旋回波血管壁质子密度和T:加权像。
对比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0.2ml/kg。
图像分析采用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影像实验室研发的计算机辅助系统。
心血管系统疾病评估软件。
根据斑块在多序列图像上不同的信号特点来确定不同成分。
颈动脉斑块MRI成像按修订的AHA标准进行斑块分期。
工~Ⅱ期:管壁厚度几乎正常。
无钙化。
Ⅲ期:弥漫内膜增厚或小偏心性斑块,无钙化。
Ⅳ~V期:斑块脂质或坏死核心周围被纤维组织包绕,可含有少量钙化。
Ⅵ期:可能有表面缺损、出血或血栓的复杂斑块。
Ⅶ期:钙化斑。
Ⅷ期:无脂质核心的纤维斑块,可含有少量钙化旧]。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数据以互士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Z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颈动脉超声检查和CEMRA评估狭窄程度与DSA比较超声和CEMRA评估较严重一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分别为37例和35例。
轻中度狭窄分别为35例和37例,重度狭窄分别为21例和19例,完全闭塞分别为7例和9例。
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质量控制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质量控制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是一种重要的非侵入式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程度和风险。
管壁成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因此,对于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的质量控制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的质量控制要求,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旨在为医学影像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的概述进行介绍,并说明本文的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管壁成像质量控制的要求和方法。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一些关于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的结束语。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论述逻辑和内容安排。
1.3 目的本文旨在讨论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的质量控制要求。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清晰的管壁成像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因此,了解并遵守管壁成像的质量控制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的质量,以确保准确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
2.正文2.1 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介绍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磁共振技术对患者颈部动脉的管壁进行成像。
该技术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管壁的结构和内部情况,对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在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中,通过使用特定的脉冲序列和参数,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管壁影像。
通过成像可以观察到动脉壁的厚度、纹理以及可能存在的斑块等异常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早期发现动脉疾病、评估病变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具有不侵入性、安全性高、无辐射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分析
高分 辨 率磁 共 振 成像 技 术 对 大脑 中动 脉粥 样 硬 化斑 块 的评价 分 析
李春 玲 ,蔺田芳
(山东省莱芜市 中医医院放射科 山东 莱芜 271100)
【摘 要 】 目的 探究 高分 辨率磁共 振成像技术对大脑 中动脉粥样斑块 的评 价。方法 用 3.OT磁共 振对 42例大脑 中 动脉 粥样 硬化 的患者进行检查 ,采用扩散加权成像 、三维时 间飞跃法成像 、T 加权成像 、T2加权成像 、质子加权成像 ,观察 大脑 中动脉狭窄处斑块 的分布和厚度 ,将 斑块定 性分 为等 信号 、高信 号 、低信 号和 混杂信 号 ,定量 测量 斑块强 化情 况 。 根据扩散加权 成像 结 果将 患者分为新鲜脑卒 中组与陈 旧脑卒 中组 ,对 比两组患者 的斑块 特征 。对斑块 有无及 斑块位置 采用组 内相关 系数 法分 析观察者 自身及不 同观察者 间差异 。结果 斑块 最易形 成的位置 是大 脑 中动 脉的前壁 ,斑 块 的 厚度 主要 为 0.5~1.5mm;新 鲜脑 卒中组的斑块强化程度 、T,加权成像 和 T 加 权成像的混杂信号发生 率均显著 性高于 陈 旧脑卒 中组 (P <0.05);3.0T磁 共振判定斑块有无 以及斑块部位 的抑制性 良好 (组 内相关 系数 >0.75)。结论 高分辨 率磁共振在评估 大脑 粥样硬化中动脉斑块分布 、厚度等具 有很 明显 的优势 ,并且具 有较 高 的可 信度 ,另外 通过对斑 块强 化率 和斑块混杂信 号的判定 可以对急性脑 卒中进行一定程度 的预测 。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 ;大脑 中动脉 ;动脉 粥样 硬化 ;管壁成像 中 图分 类 号 :R743.1;R445.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90l1(2018)02-0203-0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及MRI诊断的研究进展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A及MRI诊断的研究进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P)脱落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斑块是否稳定并及时对其进行临床干预,在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P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斑块的易损成分及类型。
超声诊断、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核医学等影像学手段均能够诊断CP,而CTA及MRI对CP 诊断研究最具有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现就CTA及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腦卒中现已成为我国居民第1位致死性疾病[1],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导致的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栓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
作为影响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备受关注,其具有多发、易破裂及诱发血栓形成等特点。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破裂与斑块内成分、斑块的分布及管腔的血流动力学紧密相关[2],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神经症状密切相关,尤其是具有破裂纤维帽斑块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明显提高[3]。
因此,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而正确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其干预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4]。
所以能够早期准确地评价斑块的易损性并及时对其进行临床干预,是预防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键。
目前,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的影像学手段主要有超声诊断、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核医学等。
现将CTA及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研究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
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改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巨噬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增生,继发钙化、出血及血栓,形成斑块,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引起管腔狭窄,严重者发展为管腔闭塞。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由斑块破裂脱落的栓子栓塞颅内血管或颈动脉狭窄引起。
脑动脉粥样硬化管壁的MRI高分辨成像
Ø 明确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判断卒中病因和评 估血管风险
Ø 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评价指标
Ø 定性测量:斑块形态学分析、强化程度分析 Ø 定量测量:斑块负荷测量
脑动脉粥样斑块高分辨MRI成像定性测量指标
斑块形态学分析
分析内容: 斑块范围(弥漫或局限) 斑块表面是否规则 斑块内是否高信号 斑块分布(偏心或非偏心)
CE MRA 需注射对比剂 清晰显示血管壁真实形态,
较少受血流形态影响 4D CE MRA
2D TSE:双翻转/三翻转/ 四翻转技术—抑制血流 信号
◦ T1WI:平扫和增强 ◦ T2WI ◦ PDWI:少用
SPACE(Siemens) VISTA(philips) CUBE(GE) Ø 3D各向同性、分辨率高、
Ø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缺血性脑卒 中的主要原因
Ø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 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
Ø 早期、准确地识别不稳定性斑块,有 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稳定斑块
斑块不容易产生有症状栓塞 或颈Fra bibliotek脉闭塞,也就是说不 容易产生严重后果
不稳定(易损)斑块
斑块容易产生有症状栓塞或 颈动脉闭塞,即使狭窄不太 严重,产生有症状栓塞或颈 动脉闭塞的危险性也较高
脑动脉粥样斑块高分辨MRI成像定量测量指标
斑块负荷的测量
后处理:SIEMENS后处理工作站,垂直于血管斑块最窄处所在的位置,重建 出最大横截面 测量的指标:血管总面积(TVA)、管腔面积(LA)、管腔直径(LD)
参考处血管总面积、参考处管腔直径 计算的指标:管壁面积(WA)、斑块负荷指数(PB)、重构指数(RI)、 管腔狭窄率
……
Ø 斑块位置 Ø 斑块表面形态(规则/不规则) Ø 斑块信号(有无高信号) Ø 斑块强化情况(1,2,3级) Ø 斑块最大层面厚度/大小 Ø 管腔重构方式 Ø 管腔狭窄程度
临床扫查颈动脉分叉影像学表现、原因分析和注意要点
临床扫查颈动脉分叉影像学表现、原因分析和要点事项当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是前后关系,两者的连线垂直于体表时。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颈动脉分叉才容易显示出来。
图1 常规短轴扫查颈总动脉,图中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是前后关系,垂直于体表(与垂线夹角为0度)图2 旋转探头直到显示颈动脉长轴,就可以轻易地显示颈动脉分叉(蓝色箭头是探头方向)图3 打开血流,得到颈动脉分叉彩色多普勒图像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并不是前后关系,但掌握方法后,仍然可以显示颈动脉分叉。
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是平行的关系,这两条动脉的连线平行于体表时。
将探头向颈外侧移动(期间要让颈动脉一直位于图像的中央),旋转探头直到显示颈动脉长轴。
图4、5 再次短轴扫查颈总动脉,上延直至颈总动脉移行为颈内、外动脉,发现颈内、外动脉是平行关系,两者的连线平行于体表(与垂线夹角为90度)图6 将探头向颈外侧移动(注意期间务必一直让颈动脉位于图像中央),直至蓝色箭头所示探头位置,旋转探头直到显示颈动脉长轴,颈动脉分叉再次出现图7 加持CDFI,颈动脉分叉再次映入眼帘原因分析人为调整探头的角度,让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再次形成前后的关系,然后旋转探头,颈动脉分叉自然就可以显示出来。
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是错位的关系,两者的连线与垂线的夹角大于90度。
这时将探头尽可能的向外后方移动,旋转探头直到显示颈动脉长轴,颈动脉分叉出现。
图8 又一次短轴扫查颈总动脉,上延直至颈总动脉移行为颈内、外动脉,发现颈内、外动脉是错位的关系,而且连线与垂线夹角大于90度图9 将探头尽可能的向外后方移动(必要时让患者侧身),直至蓝色箭头所示探头位置,艰难的旋转探头直至显示颈动脉长轴,颈动脉分叉又出现了其实日常工作中,没有必要每次都完美的显示颈动脉分叉,我们可以通过微微的侧动探头,分别观察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情况,快速又高效的完成颈动脉检查工作。
练习寻找和显示颈动脉分叉,更多的是要练习探头长短轴切换的技巧,理解长短轴切换时空间变化的特点,对加深对二维声像图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评价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8-01-08T16:16:49.2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0月下第20期作者:胥海宇[导读] 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发缺血性卒中的关键因素,研究显示颈动脉斑块破裂导致颈动脉发生狭窄进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1]。
(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影像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摘要】目的:研究将磁共振成像应用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效果与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纳入收治的46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所有临床数据,均予以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不同狭窄程度颅外段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以及破裂纤维帽的情况。
结果:本次研究的75支血管中,磁共振成像诊断轻度狭窄准确度93.75%、中度狭窄准确度84.61%、重度狭窄准确度100%、完全闭塞准确度100%;重度狭窄破裂纤维帽率61.53%、中度狭窄破裂纤维帽率35.71%、轻度狭窄破裂纤维帽率23.91%;重度狭窄斑块内出血率53.84%、中度狭窄斑块内出血率42.85%、轻度狭窄斑块内出血率32.60%。
结论: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借鉴应用。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引发缺血性卒中的关键因素,研究显示颈动脉斑块破裂导致颈动脉发生狭窄进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1]。
现报道本次研究的32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诊断结果。
1 资料与方法1.1 基础资料此次分析的46例样本数据均选自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纳入收治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经诊断分析都是因颈动脉先天变异、椎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或者硬化斑块等引发的疾病,其中女性22例,男性24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0岁,中位年龄(60.23±1.32)岁。
1.2 方法选择德国西门子1.5T超导Magnetom?Avanto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同时应用颈动脉专用2通道表面线圈,扫描序列作为此次研究的颈动脉多序列成像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与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综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与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进展曲旸,赵振美,夏章勇,班茹,李雪莉,刘一宁关键词:颈动脉疾病;磁共振成像;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内皮细胞DOI:10.3969/j.issn.1009-0126.2014.08.034作者单位:252000泰山医学院附属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省心脑血管病微创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曲旸现为该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班茹现为该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夏章勇,李雪莉,刘一宁];泰山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赵振美)通信作者:夏章勇,E-mail:yh2004920@163.com 脑卒中在西方国家居民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三,在所有的脑卒中患者中,有87%是缺血性疾病,其中约有20%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引起[1]。
基于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试验和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试验,有症状的颅外段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目前行CEA是以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为指标。
经药物治疗后,有症状的患者其5年发生脑卒中概率为22%,2年发生脑卒中概率为26%,而颈动脉狭窄患者则分别为50%~69%和70%~99%。
然而,无症状患者是否行CEA仍然存在争议。
无症状患者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对致死性或非致死性脑卒中的预测效果欠佳,>60%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为2%(10年内概率为17.9%)[2]。
尽管CEA使5年内及10年内的发生脑卒中概率小幅度下降却较为显著,然而在对照临床试验环境下,低围术期风险不可能反映普遍的实例现象。
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风险分级。
最近的冠状动脉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表明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无创性检查可以辅助判断哪些患者会受益于早期干预[3]。
通过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技术可以显示颈动脉斑块特征,进而对无症状患者进行风险分级,并提供适当的预防治疗措施。
组织解剖学认为,血管内斑块的成分及形态对斑块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论文: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一部分MRI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可行性研究评价斜矢状位T1W (QIR-FSE)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的重复性,确定颈动脉分叉角测量方法,判断该序列测量颈动脉
分叉角的可行性。
材料和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颈动脉MRI扫描患者,分为两组——正常组及斑块组。
分别使用2DTOF及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3月后重复测量。
分别对两种序列前后两次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评价其重复性。
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序列测量结果的差异,评价两种序列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方差分析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四组不同点连线间所测两侧颈动脉分叉角比值的差异,确定颈动脉分叉角测量点。
结果:共有23例患者纳入研究,排除不符合标准病例后正常组及斑块组各有10例
进行分析,两种序列两次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
两种序列测量结果配对,无论是正常组还是斑块组,t检验显示两种序列测量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对于两侧颈动脉分叉角比值,两种序列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
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四组不同点连线夹角,正常组及斑块组两侧颈动脉角度比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组数据间无差异。
结论...
【英文摘要】Feasibility of carotid artery bifurcation angle measurement using oblique sagittal black-blood
T1-weighted Sequence of MRI: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if oblique sagittal black-blood T1W (QIR-FSE) sequence can be used to measure the carotid bifurcation angle, and determined method of measurement.Material and
Method:Patients received carotid MRI examination in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from 2010 January to March were divided in two groups- normal group and plaque group.Carotid b...
【关键词】颈动脉分叉动脉粥样硬化磁共振成像
【英文关键词】Carotid Atery Bifurcation Atherosclerosi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arotid Artery Plaque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颈动脉分叉角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5-7英文摘要7-10前言11-13第
一部分 MRI斜矢状位T1W黑血序列测量颈动脉分叉角可行性研究
13-26 1. 引言13 2. 材料和方法13-16 3. 结
果16-18 4. 讨论18-20 5. 结论20-22 6. 参考
文献22-247. 附图24-26第二部分颈动脉分叉角与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相关性分析26-41 1. 引言
26-27 2. 材料和方法27-29 3. 结果29-32 4.
讨论32-34 5. 结论34-35 6. 参考文献35-387. 附图38-41文献综述41-57参考文献50-57附
录57-5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8-59致谢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