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
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
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被誉为“明曲之第一”。

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2.吕天成的代表作:作传奇《烟鬟阁十二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确立了吕天成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骥德的代表作:杂剧《男王后》,他的《曲律》四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论著。

4.明代三大传奇:A、嘉靖、隆庆年间,先后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

B、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阙名的《鸣凤记》
5.吴江派:明代年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即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吴江派的领袖人。

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一是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这两点也是吴江派共同的理论主张。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戏剧作品:沈璟——前期《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
后期《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
顾大典——《青衫记》
卜世臣——《冬青记》
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鹔鸘裘》、《长生乐》(合称《剑啸阁传奇》)
沈自晋——《一种情》、《望湖亭》、《翠屏山》
6.临川四梦:浪漫主义剧作“临川四梦”通过神游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惯用手法。

他四部名著《牡丹亭》(又称《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都从写梦开始,他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所以他写的这些剧本合称为“临川四梦”。

7.公安派: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

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

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8.三言二拍:冯梦龙一生精力,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研究、整理与创作,成就卓著,为古代文人中所罕见。

而最重要的成就,是编著“三言”。

《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分别刊刻于天启元年前后、天启四年和天启七年,各四十种,共计一百二十篇。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吴兴)人。

《拍案惊奇》(又称《初刻拍案惊奇》)撰成于天启七年,四十卷四十篇;《二刻拍案惊奇》是因
前书印行后受到普遍欢迎,应书商之请续作,完成于崇祯五年。

9.茶陵诗派:茶陵诗派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种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主张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律,创作了一批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

对台阁体有所冲击,对前七子有所影响。

二、答问题:
1.简述前后七子文学主张及影响。

(1)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其文学主张是:①在抨击宋儒理学造成古诗文精神丧失的同时,李梦阳提出文学应主“情”的观点。

②主张模拟前人诗文格调。

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
(2)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

他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继承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

2.《四声猿》的艺术特色。

(1)袁宏道《徐文长传》说,《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绝异”的实质,首先就在于《四声猿》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其次,“绝异”还表现在《四声猿》的曲词艺术和杂剧形式上。

(2)《四声猿》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有两方面: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两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二是曲调体制,或用北曲,或用南区,有时照北曲曲牌联套,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3.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特色。

(1)《三国演义》写人物,与它的截然分明的道德评判相关联,有一种“类型化”的倾向。

他们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的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

这种单纯鲜明的性格,犹如京剧的脸谱化表演,容易为读者所把握。

(2)在单一的性格方面上,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夸张的笔法,还是能够把人物写得较为有声有色。

像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节,虽文字不多,却足以令人感佩他的威猛。

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而后才是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在非常开阔的时代背景上展现他的政治才能,令人觉得他的出山之难,自有贤者不可自轻的道理。

就是像张飞一声喝退曹操数十万大军,虽是过于夸张了些,那种气势却似乎也有可信的一面。

类似这些传奇式的生动情节,给人物涂上了浓厚的色彩,多少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

(3)《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好的人物却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

刘备作为正面道德的代表,被符号化了,除了“煮酒论英雄”借雷声掩饰失等等少数情节,他的言行常让人觉得不可信,这一人物形象因而也缺乏生气。

曹操的形象则不然。

他在小说中看起来好像是个“反面角色”,实际作者对他的豪杰气概是颇为佩服和喜爱的,并未一味丑化他。

因而,小说在写出他的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

如第十二回写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惶败逃,“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

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

’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

” 由是得以脱险。

后负伤逃出,众将拜伏问安,他却仰面大笑道:“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这种处变不惊、在险境中镇定自若的表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多次,形成一种个性特征。

所以,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显得复杂,也更具有吸引力。

4.《水浒传》艺术成就。

《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光辉典范。

《水浒传》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和民间艺人们的艺术匠心,戏曲了话本,说唱文学及“水浒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经验,又经过作家的创造性加工,熔铸为不朽的艺术精品。

(1)《水浒传》的人物描写:《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多达数百,特别是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的梁山英雄形象最为出色,其中堪称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不下一二十个。

个性鲜明,各具风采,是《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大特点。

《水浒传》不仅写出人物的不同个性,而且揭示其不同个性形成的原因。

《水浒传》还善于通过行动和斗争的描写,在动态中刻画人物,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在塑造人物的一些具体手法上,《水浒传》也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作者十分注重人物出场亮相的描写,往往人物一出场就处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

(2)《水浒传》的细节描写:卓越的细节描写,是《水浒传》对小说艺术的一大开拓。

如写林冲《风雪山神庙》作者描写细致,刻画入微,这就有效地缩短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距离,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真实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的细节描写不仅逼真的显现了林冲精细、冷静和忍耐的性格特点,而且营造出从容徐缓的节奏和冷寂平静的氛围,似乎为即将爆发的激烈冲突着意安排了有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令人“于无声处听惊雷”,其艺术感染力非同寻常。

(3)《水浒传》的结构艺术:《水》的结构艺术也颇为独特,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故事连接而成一个整体。

举例。

(4)《水浒传》的语言特点:①《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

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

②《水浒传》的语言虽为市井口语,但并非原始状态的“通俗热闹文字”。

它经过了民间艺人的加工和天才作家的锤炼,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或者说性格化语言,是《水浒传》语言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它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

如写宋江开口,十之八九,必讲忠义;李逵出言,一片天真,憨直可笑。

《水浒传》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捷,或夸张,都显得粗犷俊爽,雄健豪放,具有壮美的风格特点。

5.《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首先是情节结构的特色。

汤显祖曾说过“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为了张扬至情,表象情与理得激烈冲突,汤构思的杜丽娘出生入死,起死回生的情感历程。

以此展现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冲突和调和。

如《游园惊梦》中,杜丽娘在游园时与柳梦梅相遇,醒来却发现这只是南柯一梦,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失望。

(2)其次是人物塑造的特色。

汤显祖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寻找其喜怒哀乐潜在的根源,并加以细腻深刻,委婉曲折的表现。

还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虚构,艺术创造,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3)再次是运用语言的特色。

《牡丹亭》重抒情,重意境。

总体语言是文学语言而不是生活语言,是剧诗而不是口语。

如《惊梦》中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荡春如线”“以游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此深心”。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典型的文学语言6.《西游记》艺术特色
寓于庄谐的游戏之笔,是《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最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1)从情节方面看,吴承恩在长篇巨制中戏笔与幻笔相兼,构思出一系列奇瑰绚丽的幻想,
既有现实的真实感,又有神魔世界的奇异感和生动性。

《西游记》不仅如此,游戏笔墨还使吴承恩摆脱了传统的拘谨和因循的模式,用诙谐幽默的笔调设置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情节,他们通过师徒,神佛,妖魔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展开,即各自独立,又环环相生,波澜起伏,因果分明。

《西游记》再次,用游戏笔墨刺世泄愤,是吴氏首创。

《西游记》他寓庄于谐,善谑善讽的艺术个性,在《西游记》的情节构思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2)形象塑造。

《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形象大都有定型的性格,然后通过虚构的情节、幻想的环境多侧面、多层次的渲染、强化和丰富这种性格。

《西游记》在形象塑造方面,《西游记》还有一显著的特点是“是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它们身上既有动物的外表和生理特性,又有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还有神或妖的法术和魔力。

作者用游戏笔墨统一了形象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神奇性。

7.《聊斋志异》艺术成就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的写法传奇之“扩其波澜,施之藻绘”,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委曲多变。

以更多的笔墨写出鬼狐花魅与人的关系,人狐虽属异类,但其交往表现了自然和谐,甚至充满亲情的关系。

“出于幻境,顿入人间”的笔法,把现实与虚幻融为一体。

比传统的志怪小说更富有传奇意味和引人入胜得效果。

(2)“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的形象既有人的思想感情又有动物原型的自然特征,这两种属性在他的笔下天衣无缝的完美统一起来,达到了“忘为异类”的效果,但又“知复非人”。

如《绿衣女》中那个由绿蜂幻化成美丽的女子,是人,但又“绿衣长裙,腰细殆不盈菊”,保留绿蜂的原型。

(3)“描写委曲,叙次井然”。

《聊斋志异》的语言特点在叙述和描绘方面,委曲周详,而井然有序,虽写幻境,并不玄虚。

凡所藻绘,多用白描,如风行水上,自成文理。

其叙事一般都甚简洁,不作长语,虽写长篇,亦无冗句。

如《阎罗》中只言左罗石死后升天,不及其余,只录徐公马生一问一答,别无他答。

8.《儒林外史》艺术成就
(1)突出的讽刺艺术。

A《儒林外史》最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是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

既增加了这些文学形象的真实感,也反映了时代的真实。

例如范进考了几十年,一再落第,一旦中了的时候,竟惊喜得发了疯,这都是合理的。

B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完全处于自然的流动状态中“情伪毕露,讽刺寓焉”。

C “秉持公心,指。

时弊”,其讽刺风格不是剑拔弩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即“戚而能谐,婉而多讽”D通过人物的言行的前后对比及表里不一造成讽刺的效果。

(2)独特的结构形式。

《儒林外史》既继承了话本,传奇的传统,又反映了文人独立完整的构思。

最为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却没有串贯始终的人物与事件,而是把若干完全可以独立的单元连接在一起,是分开来看又是若干独立完整的短篇,作品兼具长篇和短篇的特点,故事发展明快简洁却也广泛反映了社会面貌。

(3)语言特色。

《儒林外史》是一部通俗长篇小说,其语言主体是当时的官话。

书中的方言也是经过提炼而较为规范的。

语言风格含蓄简练,全书仅以三十余万言。

清晰明白,绝无含混,以叙述描写为主,绝少抒情议论。

9.《长生殿》艺术成就。

《长生殿》在艺术表现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既具有戏剧文学的可读性,又具有演出实践的舞台性。

(1)强烈的对比艺术:《长生殿》上卷,以细腻的文笔,极写温柔富贵的宫廷生活,特别是《闻乐》《制谱》《窥浴》《密誓》诸出,把帝王和妃子的爱情,写得淋漓尽致。

在《惊变》一出中,整个剧情发生”突转”,昔日的富贵欢愉,毁于一旦,李隆基从此陷入了杀妃之痛、
蜀道之艰、失位之悲、思念之苦。

整个作品的情节氛围、人物命运,于《惊变》之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2)突出的性格特征:《长生殿》成功的塑造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性格特征,李隆基最为典型。

作为一个风流天子,他既有纵情误国的一面,又有钟情专一的一面。

既有钟情专一的一面,又有用情不专的一面。

特别是当马嵬之变的关键时刻,作为帝王的性格特征,就更为明显。

因为身为帝王,他不可能像一般痴情男子那样殉情;而作为风流天子,他又不可能像某些天子那样真正忘情。

而杨玉环以及几个忠臣,权奸的刻画,也比较生动。

全剧人物不多,性格都很突出。

(3)浓郁的抒情气氛:《长生殿》是一部抒情性的诗句,无论是赞美爱情或感叹兴亡,都是作者内心情绪的抒发,其抒情的艺术手段,一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闻铃》一出,即以借景抒情的笔法深刻揭示了李隆基的心境。

再一种抒情手法,是吊古伤今,更深更广地咏叹历史上的不公,人世间的不平。

如《弹词》一出中【南吕.一枝花】,像这样的抒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然更能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兴亡之概。

(4)神话色彩:《长生殿》下卷,主要是写杨玉环、李隆基先后升入仙界。

这显然是作者的幻笔。

《重圆》中写道,“情一片,幻出入天姻眷,但使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

”这正说明作者所幻想的李隆基与杨玉环“天长地久”的爱情,只能在神话中得到实现。

其次,《长生殿》旨在言情、颂情,但通过李、杨的悲剧,说明人世间毕竟是“尘缘倥偬”,“恩与爱总成空”。

10.《红楼梦》艺术成就。

《红楼梦》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面貌,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人物形象“天然浑成”。

(1)结构方面:《红楼梦》贾府衰败的过程的阶段性,构成了全书的段落结构,但因其内容丰富,人物关系复杂,其段落的划分也只能是大体的界限。

《红楼梦》还十分讲究“微观结构”的精巧,又得从一“点”引出几条“线”,最后又有归结,又得明暗交错等均显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2)情节方面:《红楼梦》的情节艺术是将重大冲突与生活小事巧妙的结合,各个人物活动都有无限烟波,构成跌宕多姿的情节。

A对重大冲突的描写,例如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

B《红楼梦》更多情节是一次家宴,一段口角,两张手帕,三首小诗,游春,踏雪,喜怒哀乐等“小事”。

往往以小见大,有深远的寓意。

如“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只是个短暂的场面,却写出了宝玉对“情”的感悟。

(3)人物刻画方面:《红楼梦》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A.《红楼梦》以精彩的人物出场艺术,给读者最强烈的第一印象。

如王熙凤一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表现了她的干练挥洒,巧言令色,善于奉承。

B.《红楼梦》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往往是把人物置于重大矛盾冲突之中或重大事件的发展过程之中,如:晴雯和鸳鸯的反抗,尤三姐的刚烈等性格特征,都在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成功的。

C.《红楼梦》为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还成功运用了比较艺术手法,如黛玉与宝钗。

也在细节描写中以比较手法突出各个人物的个性。

如:对宝钗的“不写之写”,尤其表现了宝钗的与众不同。

D .《红楼梦》为强调人物的某种重要性格特点,以不同的形式“重复”表现某种性格特点。

如;宝玉摔玉砸玉等行动,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

E.《红楼梦》还以多种形式的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如:对人物居室的描绘,是通过别人的叙述来进行的。

F.《红楼梦》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更富有民族风格。

是以点染的手法,写出一个个精彩的心理“场面”,传达出特有的神韵。

也采用对心理过程的描述,如写王熙凤的心理,往往以“自白”的形式。

(4)语言艺术方面:《红楼梦》作为长篇通俗小说,其语言既通俗晓畅,又委婉细腻,主要表现在:A.《红楼梦》人物语言,贵在传神,写出了人物的神态精神和内心世界。

如第六回
中,王熙凤等刘姥姥,展现了凤姐的高傲矜持和虚伪。

B.常用极简捷的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写出人物非常复杂的心境,贵在传神,写出人物的神态,精神和内心世界。

例如凤姐在听到“鲍二的媳妇”吊死了,她的“忙收了怯色”“反喝道”“笑道”这些文字,流露了凤姐故作镇静,显示了她的处乱不惊。

C.《红楼梦》人物语言充分性格化。

充分体现在王熙凤身上。

D.同一人物的语言在不同状态下其语言也不相同。

如宝玉平时语言中还有几分奇异、警策之语,而在醉酒之后颠三倒四,忽此忽彼。

E.《红楼梦》的诗词也是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的。

例如黛玉葬花之辞,宝钗的咏絮之诗,无不体现人物的才情和风格。

11.《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写出了贾府这个具体而微的封建社会的无可挽救的衰败:二是写出了这个衰败的贾府中产生的叛逆人物,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1)写出了“无可挽救的衰败”。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已经无可挽救的全面衰落下去了。

《红楼梦》中描写到“赫赫扬扬已历百年”的旺族,“现在”已后继无人,贾府没有一个可以支撑这个贾府大厦:号称“钟鸣鼎食”之家,实际上却“除了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贾府中的道德沦丧;以及贾府上下矛盾重重,尔虞我诈;以及贾府经济日渐拮据,显赫的贾府居然找不到二两可以配药用的人参。

这些细节都是贾府衰败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一代王朝走向衰败的社会面貌。

(2)赞美了“依稀可见的光明”。

《红楼梦》中所塑造的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以及众多纯洁的女子,表现了时代的希望和人生中的真善美。

特别是作为全书主线的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不仅表现了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而且,富有感人的诗意。

《红楼梦》在揭露黑暗的同时赞美了光明;在表现衰败的同时,写出了希望;在诅咒古老而腐朽的封建社会的同时,更拥抱了新的时代和人生。

12.《吟风阁杂剧》的作者、特点。

(1)作者:杨潮观
(2)特点:借用历史,而不囿于史实,重在针砭时世,使史传说富有新意。

剧本形式短小精悍,有如一篇篇杂文,尤长于揭露和讽刺。

但杨剧不太注重舞台效果,这也反映了此期杂剧案头化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