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教师角色与生命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主体\教师角色与生命课堂
新的课程观念要求重建师生关系、强化人际互动、改变学习方式、构建生命课堂,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
一、课堂改革:构建学生主体
面向学生主体,首先就是坚持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原则,关注普及。
强调把每一个学生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都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最终实现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宗旨。
课堂教学必须实现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
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功能,强化普及意识,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学生成功。
其次,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成功,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正确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途径。
尊重学生主体人格,其核心就是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人。
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是相互间的尊重,失去了对他人的尊重,就等于否定对方最起码的主体人格存在。
尊重学生主体人格蕴含三层含义: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兴趣和尊重学生情感。
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是构建学生主体的核心。
学生的基本权利包括尝试成功的权利、实现创新的权利、质疑问难的权利、发现探究的权利、情感体验的权利、学会选择的权利和尝试失败的权利等等。
教师应该把原本属于学生的种种权利还给学生。
二、课堂改革:教师角色的转变
1.重建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求建立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2.强化人际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教师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通过交往实现师生互动。
例如可改变座位编排形式,变原来“秧田式”的座位法,为半圆性,或马蹄形(U),或T 形,或前后座位组成“蜂音组”,或全班围圈座等,使学生既能面对老师,又能面对同学,不仅通过言谈,而且通过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
3.转变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