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

合集下载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

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

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

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

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许攸问粮】官渡之战前夕,许攸为袁绍所逼而投奔曹操。

曹知许来投,跣足出迎,还先拜于地。

攸说明来由,并问曹军军粮多少。

操先答可支一年后改口半年,攸拂袖出帐,操为挽留攸曰“三月耳”,攸笑操果为奸雄。

操就附耳说只有此月粮。

攸大声道“粮已尽矣”,操愕然。

而后,攸出谋取乌巢,使曹军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思考题:1、《三国演义》中有诗叹袁绍:“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

”袁绍拒听谋士的忠言良策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得最为集中。

请从该战中举出三例。

①袁绍在起兵时,拒听谋士田丰“静守以待天时”的建议,并将其关押,且在作战失败后将其杀害;②进军途中,不听谋士沮授缓守以拖垮曹军的建议,并将其锁禁军中;③作战中途,不听许攸分兵夜袭许昌,并乘曹操粮尽之机发动进攻的建议,致使许攸投奔曹操;④不听沮授加强乌巢防守的建议,致使乌巢被袭,袁军随之溃败。

2、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战胜袁绍?答:袁绍不善用人,不能采纳谋士建议,没有听取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使许攸弃袁绍二投曹操;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用许攸建议派兵烧了袁绍囤积的粮草,使袁绍大败。

3、《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答:一方面,曹操礼贤下士,不计前嫌,虚心求教;另一方面,曹操步步设防,虚虚实实,奸诈诡谲。

其他战役:【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

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

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

庞统受周瑜之命随蒋干见操,献“连环计”,使得曹操将全部战船钉在一起,为周瑜火攻成功创造了条件。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官渡之战的故事
简述50字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战役,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

曹操智取袁绍粮草,袁绍败北。

袁绍死后,北方割席断交,曹操统一北方。

全文
官渡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

当时,曹操和袁绍是当时北方两大强国的领袖,他们之间长期争斗,力图争夺中原统一的霸业。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声势浩大,兵力强盛,他发动大规模进攻,意图消灭曹操,统一北方。

而曹操则懂得战术上的谨慎,他深知袁绍军队兵力虽强,但军心涣散,将领之间不和,且缺乏统一指挥,因此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通过迅速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占领了袁绍的粮草库,削弱了敌军的后勤保障。

接着,他利用兵力集中的优势,攻击袁绍军队的弱点,并使用奇袭战术迅速击溃敌军主力。

在战役的关键时刻,曹操更是派出夏侯惇、夏侯渊等将领领兵从后方袭击袁绍的家眷和后方,使袁绍陷入两面夹击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最终,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袁绍虽然兵力众多,但由于内部矛盾和指挥不当,最终被曹操击败,战败后不久因病去世。

而曹操则借此战役的胜利,一举稳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成为北方最有实力的统治者。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标志着曹操的崛起和袁绍的失败,对于后来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简介,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简述官渡之战,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位于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之北,黄河之南,离许昌不到200里,是从河北进军河南地界的军事要冲之地,因为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而闻名。

现在在河南郑州市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

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

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参战双方:曹操和袁绍
东汉献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拥兵20万南下,进攻许昌,想一举消灭曹操。

不久,袁绍便带兵渡过黄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当时兵力只有4万)决战。

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曹操。

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猜忌多疑,屡误战机。

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动。

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士,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军心动摇,纷纷溃散。

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绍的主力。

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回河北。

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

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结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据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

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意义: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的简介

官渡之战的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

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

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瓚,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

因此,袁绍进攻官渡的兵力目前均以为是11万人马,这样,曹操以十分之一的兵力抗击袁绍,也证明曹操在官渡的阻击部队大约万人左右。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个记载的细节描述,再结合此时期曹操的实际兵力部署,就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了。

首先,我们仔细分析那段记载: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

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

这里面实际上记载的曹操兵力,是跟随曹操在官渡一线筑垒据守的兵力,而不是指所有曹操的官渡之战的参战兵力。

如果能清楚这一点,就能够解开曹操兵不满万的谜团了。

其实,曹操的兵力,除了直接在官渡筑垒据守的部队外,还有:两翼的保护部队:保护官渡主战场两侧翼的安全。

左翼孟津、敖仓一带的夏侯惇军;右翼陈留、己吾一带的张绣军。

官渡到许都之间的战役预备队:位于官渡筑垒地带后方。

曹仁军、曹洪军、徐晃军、史涣军;东线牵制部队:牵制袁绍青州部队。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

官渡之战成语典故_官渡之战成语故事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官渡之战成语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官渡之战成语典故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

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

起初形势袁强曹弱。

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敌强的战役。

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也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

所以曹操对袁绍的本性是了如指掌,这也为曹操最后战胜袁绍的客观原因,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当时交战前各自双方的力量对比。

袁绍已经占领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形成了强大的袁绍集团。

曹操占领了兖州、豫州、徐州,曹氏集团和袁氏集团形成了对峙。

当时的社会局势已经明朗起来。

杨奉已死,吕布已亡,袁术已死,张绣已降,孙策据守江东,刘表中立观望。

所以曹操和袁绍这一战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在加上袁绍已经占据北方四州,小有实力,而且袁绍的家事很显赫,四世三公,门客遍布各地,很有名望的,袁绍借此便利的政治条件,结交才人,在讨伐董卓时,被推荐为三军主帅。

袁绍还是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物。

而且狂妄,不听劝解。

此次伐曹,集结了10万大军,清巢出动,准备一举破曹。

在伐曹时,袁绍的谋士们也纷纷献策,有主战派,也有不主战派。

形成两个对峙集团。

其中郭图是主战派,沮授和田丰是不战派,但是以袁绍当时头脑发热,而且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战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关押了田丰。

自己率军伐曹。

官渡之战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交锋阶段战役是建安五年二月打响的。

袁绍是先发制人,首先派颜良围攻白马,又派大将文丑围攻延津,主战场是白马。

驻守白马的是刘延,刘延无法抵挡,就写信曹操请求援助。

曹操得信亲自带兵来解围。

但是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悬殊,袁绍10万精兵,而曹操只有一万。

曹操的谋士荀攸给曹操出了主意,让曹操先打延津,而且装出要包抄袁绍后路的架势,所以曹操大张旗鼓的领兵去攻打延津。

袁绍上当赶紧调动白马的兵力去援救延津。

曹操半路停兵,派骑兵功白马,解了白马之围。

但是曹操明白白马并非安全之地,袁绍一定会派兵再次攻来,并且要屠城,以泄心中只恨,所以曹操带着军队和白马的百姓转移,但是速度是非常慢的。

就在此还发生了一件事,刘备反叛曹操,联合袁绍,攻打曹操,结果被曹操打败,收了徐州,刘备只好去投奔袁绍。

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

三国演义  官渡之战
军七万,袁绍不听谋士劝阻,要急战。 首战曹操败于袁绍弓箭,退守官渡。袁绍筑土山,挖地道, 皆被刘晔用计防住。耗了很久曹操兵粮渐渐不足,而袁绍也 不想急战,这时许攸献计反遭袁绍大怒而投曹,献计乌巢劫 粮,亲自去劫,家里也留大将留守,而乌巢守将淳于琼醉酒 卧帐,完全没有准备,曹操大胜。袁绍知乌巢有失,听郭图 遣张郃、高览击官渡曹营以围魏救赵;遣蒋奇救乌巢,皆备 曹操杀散,郭图恐张邰、高览回寨证对是非,进谗言使张邰、 高览走投无路而投操,操从之,即令张邰、高览劫绍寨,绍 军折其大半。荀攸献计放假消息要抄袁绍老家,袁绍闻之急 遣将救援,曹操探知袁绍兵动,反打绍营,袁军俱无斗志, 渡河而走。沮授想盗马归袁被操杀,最后操下令攻冀州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决定性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200年左右。

官渡是河南境内一个重要的地名,是当时魏、蜀两大势力争夺控制的重要据点,也是这场战役的主要战场。

名词解释:1. 官渡:官渡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境内,邻近黄河南岸,地势易守难攻,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

2. 东汉末年:东汉末年是指公元184年至220年之间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东汉王朝衰落的阶段,各地割据势力纷起,政治混乱,战乱频繁。

3. 北方联军:北方联军是由当时最强大的董卓势力领导的军队组成,董卓以大将吕布为核心,通过联合其他诸侯的兵力,形成北方的军事强大势力。

4. 吕布:吕布是东汉末年一位具有超凡战斗能力的大将,被誉为“奇异之人”。

他曾先后为袁绍、董卓效力,但因其野心勃勃,引起诸多诸侯的嫉妒和畏惧。

5.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后来魏国的奠基者。

曹操精通兵法,善于用兵,具有强大的统治能力。

6. 袁绍:袁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势力之一,他控制着幽州、冀州等地,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

袁绍因其豪气和权谋被誉为“袁无状”,但也因其缺乏统一战略而失去了对曹操的优势。

7. 精兵:精兵是指训练有素、战斗力强、装备优良的士兵。

在官渡之战中,吕布、曹操、袁绍等诸侯都尽量选拔和训练精兵来参战。

8. 兵力: 兵力是指参与战斗的军队数量。

在官渡之战中,吕布、曹操、袁绍等诸侯都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调集到了官渡一带,形成了数十万的庞大兵力。

9. 战略: 战略是指运用兵力,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局限内,通过制定战术目标、部署兵力等手段,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战争目标。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奉行“围魏救赵”的战略,成功将袁绍的兵力分割,各个击破。

10. 宏大:宏大指的是规模庞大、影响广泛而深远。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战争中影响最为宏大的战役之一,也是汉末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重要一环。

这场战役决定了曹操的霸业宏图,奠定了他日后建立魏国的基础。

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简介

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官渡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官渡之战分析中文名称:官渡之战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战争结果:曹操获胜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官渡之战详情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
三国演义 之 三大战役
名称: 名称:官渡之战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建安五年 200年 时间: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 时间: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参战方:袁绍军 曹操军 参战方:袁绍军;曹操军 结果: 结果:曹操获胜 参战方兵力: 110000人曹操 20000人 参战方兵力:袁绍 约110000人曹操 20000人 伤亡情况:袁绍约100,000 100,000人 8000人 伤亡情况:袁绍约100,000人;曹操 约8000人 主要指挥官:袁绍; 主要指挥官:袁绍;曹操 战争时间: 战争时间:一年战争 影响:曹操获胜后, 影响:曹操获胜后,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 战役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 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 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 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 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 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 河南封丘西),继 袁军在乌巢的粮仓 而击溃袁军主力。 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 的基础。 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 三国形成时期 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 208年 联军于建安十三年( 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 在长江赤壁 今湖北赤壁西北) 赤壁( 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 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 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 曹操大军 三国鼎立 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摘要: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关键词:善择良策声东击西骄傲轻敌以少胜多一蹶不振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都(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

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作战方法:后勤补给方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自古以来,后勤补给就是战争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官渡之战中充分体现了后勤补给对战争的影响。

徐晃,由于在官渡之战中火烧袁军粮草有功,后来还加封了都亭侯。

在这次战役中,乌巢如此重要的位置,袁绍却交给了一个好酒贪杯的无能之辈把守,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

反观曹操,从前期战争准备就特别重视粮草。

大量屯田,兴修水利。

在战争处于守势的焦灼状态的时候,曹操也特别苦恼。

因此,粮草运输路线的畅通和后方粮草的充足是对不对士气最好的提升,不可不重视。

曹军的军事战略: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撤回官渡之前,属于游击战,就是利用己方的机动性消灭敌军的分散部队,同时吸引袁绍进入计划好的主战场——官渡;第二阶段为阵地战,从撤回官渡到许攸来投,作战的主要战略为吸引对方主力进攻己方主要防御阵地、如何抵挡袁军的轮番冲击、分兵作战解主战场压力;第三阶段为战略反攻阶段,从许攸来投到战争结束,抓住对方薄弱环节大举反攻。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官渡之战名词解释
特殊名词
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在中国三国时期决定东汉开国元勋符致错(袁绍)与刘备之间最主要的正面对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受瞩目的战役
之一。

在官渡之战上,袁绍败给刘备,史称“官渡大败”。

官渡之战于
公元 199 年发生在陕西西安下辖的官渡,当时地域名为渭水东头。

2.符致错:符致错,即袁绍,是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是东汉末期司隶栾山军的司马。

袁绍担任了公孙渊讨伐黄巾军的任务,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遂得到当时领主萧豫章的赏识,受任其将军。


袁绍进一步发挥他的才能,在萧豫章的统帅下,联合陈宫、许褚、夏
侯渊等将领,五路攻克潼关,消灭了黄巾军首领都尉贼,取得了极大
的胜利,他当即成为司隶栾山团队的统帅,控制在官渡西安一带,统
帅10多万大军,其军势逐渐壮大,影响力更大,统帅的地位更高。

3.刘备:刘备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军事家、政治家,是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站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以统一三国,改变两汉长期分裂的局面,他攻破了官渡,结束了袁绍王朝,彻底打破了三国分立的状况,从而
使蜀汉统一北方,树立了东汉正室的尊严。

在官渡之战中,他决定筹
备军力,与袁绍决一胜负,以终止诸侯权力的割据,最终成功取得胜利,袁绍之子袁尚和袁谭被其击溃在白帝城,完成了东汉的统一。

古代战争故事:官渡之战

古代战争故事:官渡之战
现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时刻,我方以少敌众,如果后撤,袁军必将乘胜追击,战局将不可收拾。袁绍表面看来强大, 实际并不可怕。我方在兵力相差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将敌阻挡在那里达半年之久,说明敌人并无多大作为。目前我军供给虽有 困难,但仍可维持温饱。只要我方运用正确的策略,寻找敌人弱点,出奇制胜,给以致命的打击,胜利一定会到来。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 导语】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下面是分享的古代战争故事:官渡之 战。欢迎阅读参考!
这两人领兵到了半路,正碰上徐晃和史涣烧了粮车往回走。这真是冤家狭路相逢,两军一接触,便打了起来。交锋没多 久,背后张辽和许褚的兵马赶到,杀散袁兵,四个将军会在一起,急匆匆赶回官渡去了。
韩猛只身回报袁绍,袁绍气得要杀韩猛。众将官代他求情,韩猛被免了死罪。
这时,审配对袁绍说:“路上的粮车被毁,数量有限,乌巢(在延津近旁)可是藏粮之地,得派精兵守卫呀!”
曹操出身于宦官家庭,社会地位比不上“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绍,但是,他在参与镇压黄巾军的活动中,取得汝南、颖 川两郡。他亲自带兵到洛陽,从战乱中把汉献帝迎接到颍川郡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此,曹操在政 治上便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利用傀儡皇帝的名义向各地军阀发号施令。
撤退。
袁绍听说颜良被杀,曹军已向官渡退去,决定亲自率领大军渡河南进,恨不得一口就把曹操吞掉。谋士沮授劝阻说:“现 在需要冷静地估计一下战争发展的趋势。目前大军还是屯在河北岸,可以派一支军队攻打河南边的官渡。如果攻下官渡,脚跟 站稳,大军再渡过河去也不迟;要是现在就贸然渡河,万一有了意外,说不定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了。”沮授的话,袁绍听了 更加生气,他铁青着脸说:“快快传令渡河!快快传令渡河!”当袁军渡黄河时,沮授叹息说:“黄河黄河,你说我们还能北渡而 还吗?”沮授一气之下,当即要求辞职还乡。袁绍却不放他走,说是要让他亲眼看看,自己是怎样战胜曹操的。

官渡之战的典故

官渡之战的典故

三一文库()〔官渡之战的典故〕导语: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官渡之战的典故中文名称:官渡之战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战争结果:曹操获胜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官渡之战的典故

官渡之战的典故

官渡之战的典故官渡之战的典故中文名称:官渡之战参战部队:袁绍军;曹操军战争结果:曹操获胜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人物:袁绍曹操刘备前期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

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

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

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

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

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

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

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

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

三国之战官渡之战

三国之战官渡之战

三国之战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也是三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

该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当时的三国魏、蜀、吴三方势力争夺地盘和统一中央政权,最终由曹操领导的魏军获得胜利。

本文将以叙述的方式,描述官渡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一、背景官渡之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89年,当时曹操在河北建立起自己的势力,成为北方的一霸。

两年后,刘备进攻曹操,但战况并不理想,最终撤退回荆州。

这一时期,董卓之乱后,中央政权四分五裂,各方势力争霸成为常态。

二、官渡之战前的对峙曹操意识到统一中央的重要性,他希望能够通过战争取得胜利。

于是,他发动了进攻北方的战役,后来分别击败了袁术、公孙瓒等势力,最终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大片领土。

而与此同时,刘备在夏口也准备着东山再起的计划。

刘备发现曹操势大,便希望与孙权结盟,合力抵抗曹操的进攻。

然而,双方在势力范围和利益分配上产生了矛盾,难以达成一致。

三、官渡之战爆发公元200年,曹操准备发动全面进攻,他将兵力分成两路。

一路由曹洪、夏侯惇、曹仁等将领率领,向冯翊进发,进而与刘备军交战;另一路由许褚率领,向荆州进发,与孙权军交战。

吴将周瑜和刘备经过多番协商,决定举荐刘备为盟主,而刘备则授命关羽、张飞等将领率领倾巢出动,压境寻找曹操军的踪迹。

直到曹操率领大军渡过黄河,进入官渡地区,正式开启了官渡之战。

四、官渡之战的经过官渡之战历时数月,双方交战激烈。

曹操采取了防守为主的策略,设立了严密的防线。

刘备军和曹操军多次交战,但始终无法突破曹军的阵线。

最终,在战役的最后一次决战中,曹操亲自率兵出战,采取迂回包围的战术,成功将刘备的守军困在了背水一战的境地。

刘备深感绝境,最终选择暗中撤退,结束了本次官渡之战。

五、官渡之战的影响官渡之战的胜利,使曹操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为北方的强势势力,为后来的统一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

同时,官渡之战也意味着刘备失去了北方的机会,暂时丧失了统一中央的实力。

然而,正是官渡之战的失败,让刘备看清了自己的局限性,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埋下了伏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斗过程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 (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 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 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 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 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 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 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 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 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
官渡之战
目录
战斗简介
战斗过程
历代评价
战斗简介
名称:官渡之战 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时间: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参战方:袁绍军,曹操军 获胜方:曹操军 参战方兵力:袁绍军110000人,曹操军20000人 伤亡情况:袁绍军100000人,曹操军8000人 主要指挥官: 袁绍军:袁绍、颜良、文丑、刘备、淳于琼 曹操军:曹操、曹仁、曹洪、于禁、张绣
历代评价
同时期的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 时,抑亦人谋也。” 作为曹魏大臣的刘放评价:“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 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 合,大势以见。” 宋朝理学家范浚认为官渡之战是以奇取胜,“曹操与 袁绍相持官度百余日,操顺而绍逆,故操军虽不敌而 不为寡,然卒所以胜绍者奇也。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 余人,北迎粮运,操自将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 此曹操之用奇也。”
历代评价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 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 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 但它实现了地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 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 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 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 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说是“一计敌万 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 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 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战斗过程
曹军战略部署图
战斗过程
真三国无双 官渡城地图
战斗过程
官渡之战 形势图
战斗过程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 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 拉开。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 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 江苏沛县)。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 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 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
战斗过程
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一 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 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 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 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 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 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 。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 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 说是八万人 。
历代评价
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 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 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 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 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 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 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 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