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多发性丛状神经鞘瘤病1例及文献复习
Ⅰ型神经纤维瘤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Ⅰ型神经纤维瘤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标签:神经纤维瘤;咖啡斑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又称为V on Recklinghause病),起源于神经嵴细胞分化异常而导致多系统损害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病率约为1/4000,15%~20%的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其他恶性肿瘤[1-3]。
其发病与NF1基因的缺失有关,基因突变可有不同的临床表型,从而使得临床表现呈多样性[3]。
现报道1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病例介绍患儿,男,11岁5个月,因“口角歪斜、手部震颤、步态不稳1+个月”入院。
患儿出生后智力发育缓慢,2岁开始走路、说话,现读小学三年级,留级2次,成绩差。
查体:体温36.5 ℃,呼吸25次/min,心律110次/min,血压100/60 mm Hg,体重24 kg,神志清楚,可进行对答,言语理解能力欠佳,口角右偏,双侧额纹对称正常。
全身皮肤可见大量散在牛奶咖啡斑,大小不一,0.3 cm×0.3 cm~3.0 cm×2.0 cm,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向活动基本正常,无震颤,无颈强直,克氏征:左侧(-),右侧(-);巴氏征:左侧(-),右侧(-);布氏征:左侧(-),右侧(-);膝反射:左侧(++),右侧(++);腹壁反射(+);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闭目难立征(-);闭目难立征加强实验(+)。
心肺腹查体阴性。
患儿父亲腰背部有1巨大囊样包块,全身可见大量咖啡斑,患儿姐姐、堂兄胸背部皮肤可见大量咖啡斑。
主要辅助检查,头颅MR平扫+MRS回示:以左侧丘脑基底节为中心,累积右侧部分丘脑基底节及邻近脑区(图1),结合波谱特征,考虑肿瘤性病变,结合临床神经纤维瘤病可能。
眼科裂隙灯检查:虹膜有Lisch小体。
心脏彩超及腹部B超未见异常。
入院后据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诊断标准:需具有下列2项或2项以上:(1)1.6个或6个以上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其直径要求大于5 mm,青春期后大于15 mm;(2)腋窝雀斑;(3)视神经胶质瘤;(4)2个以上神经纤维瘤或1个丛状神经纤维瘤;(5)一级亲属中有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6)两个或更多的虹膜错构瘤(Lisch小体);(7)骨病变(蝶骨发育不良,长骨皮层变薄,假关节)[4]。
胸壁多发性神经纤维瘤1例并文献复习
I 论 著 缶床
胸 壁 多发性 神 经纤 维 瘤 1例 并 文 献 复 习
王伟森 肖大伟 李绍金 郑 育举 黄伟 哲 谢 泽锋
广 东 汕头 5 4 10l 5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 医院心胸外科 ,
【 摘要 J 目的 探讨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遗传特性、临床特点及诊 断治疗的进展 。 方 法 报道 l 例胸 壁多发性神经纤维 瘤 的病例资料 、家系情况及 病理结 果,并复 习文 献。 结果 单凭影像学对胸壁多发 性神 经纤维瘤定性诊断较 困难, 最后确 诊需病理组织学证 实; 目前 尚无有效 的疗法能够阻止或逆转神 经纤维瘤 的病程 。 结论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一种 常染色 体显性遗传病,应对 患者进行 密切观察 ,定期检 查,尽可 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应提 高对胸 壁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认
n ur fb o a. M ehod Da a f t c s ih u tpl u o i r m a f ho a i w a nd t r ltv s an pa hoo c e o rm i t s t o he a e w t m li e ne r fb o o t r cc l a is ea i e d t lgi rs lsw e e r po t d r pe tvey . Re uls I s d fiu t o i gn s mu tpl e o i r m a f t r cc W al qu lt tv l e u t r e re e c i l s s t t i ifc t d a o e l i e n ur fb o o ho a i l aia ey l i wi ma ng t ( lne a he f a da o i io d b O fr d by t h soo h t i gi me hoI ao . nd t i l ign ss sl u e C n ime s n l pa ho it lgy. S a h e e a e no fe tve o f r,t r r te fci m e ho w hi h c n pr ve o r ve s t c r e t ds c a e nt r e r e he ou s of ne ofbr m a. Co l i n M u tpl ne ofbr m a o i i an ur i o nc uso li e ur i o t ss s a t s m a—d m i n ur ge e i ds a . I s n c sa y o u o o l o na t ne o n tc ie s e t i e e s r t m a l s o s r to a ro c ns e to t t te t , ke co e b e va n n p id i p ci n o he pa n s i d e i i
神经鞘瘤病例讨论一例PPT课件
病理诊断
10
神经鞘瘤
1、临床表现:发生于腮腺部位较少。可见于任何年龄。 波动性、进行性面瘫,无明显面瘫者可有面部针刺感、 面肌痉挛或听力下降。 2、影像表现:边界清晰,包膜完整
CT:面神经走行区软组织肿块,可示茎乳孔扩大。 MRI:T2WI、增强信号不均匀(Antoni A和 AntoniB)Antonl A区: CT表现 为密度相对较高; MAI: 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增强扫描 明显强化。Antonl B区: CT表现为密度相对较低; MRI 呈长T1长T2. 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囊变区无强化。 每个肿瘤组织内Antonl A区和Antonl B区成分组成各 不相同,是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的病理基础。(不强化 的B区与明显强化的A区分界清楚,可位于任何部位)
18
大小与形态
●一般约2-4cm,恶性肿瘤相对较大 ●(病变大小不是良恶性肿瘤鉴别依据) ●良性形态多规则,恶性不规则
19
肿瘤边界
●良性:清楚(符合率85%),周围有线状低信号包膜,以 多形性腺瘤多见 ●如果包膜局部模糊,常提示病变生长活跃或恶变 ●恶性:大部分欠清,常无包膜或有假包膜,呈浸润性 生长,可突破包膜及间隙 ●但部分良性肿瘤伴感染也边界不清
23
六.小结
●CT扫描对绝大部分腮腺占位病变能准确定位,对大 部分病变能准确定性,当对于腮腺深叶的病变及腮腺 区占位合并感染或出血者有时较难定位、定性,须结 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 ● MR扫描能显著提高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显示肿瘤 的侵及范围,有利于术前评估与肿瘤分期
24
见移位的脂肪带。
17
腮腺内外肿块定位
腮腺深叶肿瘤与咽旁间隙肿瘤鉴别: 1、腮腺深叶肿瘤多呈哑铃状,病变常致茎突和下颌支 之间的距离增宽,咽旁间隙脂肪带常内移;二腹肌后腹 后移。
臂丛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
[ ] Z a a DL R i y , e o ,t 1 l tcl aig fh 2 e e , a e CL H r nGD e a lr n z .Ee r a p c te c i no p r y d u a r x [] n t hnl a no,9 6 15 a l e m nl y az h a n J .A nOo R i r gl19 ,0 l oL y
o h d nr t t hr rt o uc [ 3 L r gs p , nt e e a d r y a e i m s e J . a n o o e e v e at oyn d l y c
2 0 , 1 ( ) 0 7 13 . 0 6 16 6 :12 - 0 2 ( )Leabharlann 69 6 3 9 :8 - 9 .
ri e a o pg o e [] A t Oo r gl 2 0 ,2 ( ) e nr t n n i m dl J . c t a no, 0 4 14 7 : n v i ia a l y
8 9— 4 . 3 8 6
A nOo hnl ay gl 9 4 13 1 :8 — 8 . n tl io Lrno,19 ,0 (0)7 0 7 8 R
Ku iY,Io T,Ud k ,e 1 Efe t o e v - s l e i l ma t a eN ta . f c s fa n r e mu c e p d c e
4 参考文献
[ ] H ri hW, r c ,c m d M, 1Beti dvi ul 1 a s B o h Sh i e a r h g n c q at ne s S t t . a n a oe i y
神经鞘瘤病1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l a t e d wi t h t y p e一 2 i mmu n e r e s p o n s e i n c h i l d r e n it w h
o f s e c r e t e d c y c l o p h i l i n B o n i mmu n o s u p p r e s s i v e a c t i v i t y
o f . c y c l o s p o r i n e [ J ] . T r a n s p l a n t a t i o n, l 9 9 8, 6 5( 8 ):
s t e r o i d— r e s i s i t a n t n e p h r o t i c s y n d r o me t r e a t e d wi t h t a
[ 9 ]
R a c h e l L , L o u i s e W, N i c h o l a s J A W. N e p h mt i c s y n . d r o m e i n c h i l d r e n[ J ] . P a e d i a t r i c s a n d C h i l d H e a l t h , 2 0 1 0 , 2 0 ( 1 ) : 3 6— 4 2 . D e n y s A, A l l a i n F , Ma s y E , e t a 1 . E n h a n c i n g t h e e f f e c t
( 本文编辑 : 张
红)
作者简介 : 王飞燕( 1 9 6 6 一 ) , 女, 蒙古族人 , 新疆乌鲁木 齐市人 , 学士学位 , 主任 医师。研 究方向 : 儿童 肾病 。
丛状神经鞘瘤一例
丛状神经鞘瘤一例李㊀巍㊀㊀皮肤丛状神经鞘瘤(plexiformschwannomaꎬPS)是一种临床相对少见的良性外周神经鞘肿瘤ꎬ本病由Harkin于1978年首次报道ꎬ迄今为止国内偶见单发的病例报道ꎮ临床资料㊀患儿ꎬ女ꎬ14岁ꎮ左手背肤色丘疹3年余ꎬ无自觉症状ꎬ近一个月来ꎬ自觉偶有不适感ꎬ于2018年7月来我科就诊ꎮ皮疹无疼痛㊁瘙痒ꎬ否认外伤史及局部用药史ꎮ既往体健ꎬ否认内分泌疾病㊁血管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病史ꎮ否认类似家族史ꎮ体格检查:患儿一般情况可ꎬ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ꎬ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ꎮ实验室检查:查血常规㊁肝肾功能㊁输血前检查均未见异常ꎮ皮肤科情况:左手背可见米粒大淡褐色丘疹ꎬ质中ꎬ无触痛ꎬ活动可ꎬ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图1)ꎮ皮肤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ꎬ真皮中下层内可见散在分布多个大小㊁形态不一的肿瘤细胞团块ꎬ肿瘤团块由大量梭形细胞组成ꎬ呈多结节状ꎬ结节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ꎬ结节内以细胞致密区(AntoniA)为主ꎬ小结节内瘤细胞呈长梭形或波浪状ꎬ呈栅栏状㊁漩涡状排列ꎬ可见verocay小体ꎬ细胞边界欠清ꎬ染色质均匀一致ꎬ核仁不明显ꎬ细胞核未见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ꎬ结节周围组织为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ꎬ无明显炎细胞浸润(图2)ꎮ免疫组化显示S100在肿瘤细胞呈强弥漫阳性表达ꎬ而Ki67阳性细胞数不到5%(图3)ꎮ因此ꎬ根据皮疹特点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ꎬ故丛状神经鞘瘤诊断明确ꎮ图1㊀左手背部米粒大淡褐色丘疹㊀㊀图2㊀真皮中下层内可见散在分布多个大小㊁形态不一的肿瘤细胞团块ꎬ肿瘤团块由大量梭形细胞组成ꎬ呈多结节状ꎬ结节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ꎬ结节内以细胞致密区(AntoniA)为主ꎬ小结节内瘤细胞呈长梭形或波浪状ꎬ呈栅栏状㊁漩涡状排列ꎬ可见verocay小体ꎬ细胞边界欠清ꎬ染色质均匀一致ꎬ核仁不明显(HEꎬ2a:ˑ40ꎻ2b:ˑ100)3a:S100在肿瘤细胞呈强弥漫阳性表达(免疫组化ꎬˑ100)3b:Ki67阳性细胞数不到5%(免疫组化ꎬˑ100)图3㊀皮损组织免疫组化㊀㊀讨论㊀丛状神经鞘瘤属于神经鞘瘤的一个亚型ꎬ神经鞘瘤又名Schwann细胞瘤ꎬ是由周围神经的Schwann鞘(即神经鞘)所形成的肿瘤ꎮ1985年ꎬEr-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ꎬ苏州ꎬ215025landson将神经鞘瘤分为7个亚型:传统型㊁颅神经型㊁细胞型㊁丛状型㊁古老型㊁黑素细胞型及颗粒细胞型[1]ꎬ而其中丛状型仅占5%ꎮ是一种罕见的皮肤肿瘤ꎬ一般与神经纤维瘤病无关[2]ꎮ该病多发于儿童或青少年ꎬ无性别差异ꎮ本病好发于躯干㊁头颈或上肢ꎬ434ChinJLeprSkinDis.Jul2019ꎬVol.35ꎬNo.7偶见于口腔黏膜㊁外阴与阴茎ꎬ瘤体一般较小(直径<2cm)ꎬ可无症状地缓慢生长ꎬ有时因瘤体太大ꎬ压迫神经出现麻木㊁疼痛感觉[3]ꎮ神经鞘瘤组织病理上通常分为AntoniA型及B型两种ꎮA型的特点为:(1)Schwann细胞通常排列成窦状或脑回状的束条ꎬ伴有细结缔组织纤维ꎻ(2)核有排列成栅栏状的倾向ꎬ同时与无核的区域相间ꎮB型的特点为:疏松的Schwann细胞ꎬ排列紊乱ꎬ结缔组织呈细网状ꎬ此型组织可变性而形成小囊肿ꎬ融合成大囊肿[4]ꎮ丛状神经鞘瘤临床罕见ꎬ其位置通常位于皮下脂肪ꎬ但是ꎬ有一些皮肤部位的病例ꎬ如该患者ꎬ病变是真皮深层内ꎬ病变小ꎬ表现为多个有包膜的结节ꎬ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块ꎬ即AntoniA型组织ꎬ并可见veorcay小体ꎬ周围有假性包膜ꎬ故丛状神经鞘瘤诊断明确ꎮ根据其免疫病理结果S100阳性ꎬ及Ki67阳性细胞数不到5%ꎬ更进一步证实其组织来源ꎬ及良性预后ꎮ本病为良性外周神经鞘肿瘤ꎬ治疗首选手术切除ꎬ但其局部复发的报道并不少见ꎬ其原因一般为手术切除不彻底和肿瘤呈不规则㊁手指状的生长ꎬ手术切除后残余肿瘤可致复发更迅速ꎬ但不发生转移ꎬ预后良好[5]ꎮ本例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ꎬ未见复发ꎮ参考文献[1]ErlandsonRA.Peripheralnervesheathtumors[J].Ul ̄trastructPatholꎬ1985ꎬ9(1-2):113-122.[2]BergJCꎬScheithauerBWꎬSpinnerRJꎬetal.Plexiformschwannoma:aclinicopathologicoverviewwithemphasisontheheadandneckregion[J].HumPatholꎬ2008ꎬ39(5):633-640.[3]MortazaviNꎬNovinKꎬZerehpooshFBꎬetal.PlexiformSchwannomaoftheFinger:ACaseReportandLiteratureReview[J].IndianDermatolOnlineJꎬ2017ꎬ8(5):355-357.[4]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ꎬ2010ꎬ639.[5]KronMꎬBohnsackBLꎬArcherSMꎬetal.Recurrentorbitalschwannomas:clinicalcourseandhistopathologiccorrelation[J].BMCOphthalmolꎬ2012ꎬ12:44.(收稿:2019-02-27㊀修回:2019-03-19)妊娠类天疱疮一例张博文1ꎬ2㊀孙勇虎2㊀周桂芝2㊀张福仁1ꎬ2㊀㊀临床资料㊀患者ꎬ女ꎬ36岁ꎮ因全身皮肤泛发红色丘疹18天㊁水疱11天伴瘙痒ꎬ于2018年11月26日来我院就诊ꎮ18天前患者分娩后上肢即出现红色丘疹ꎬ自觉瘙痒ꎬ11天前开始出现红斑基础上的水疱ꎮ患者2009年及18天前分别顺产1男㊁1女ꎬ均体健ꎬ首次妊娠时未出现类似症状ꎮ体检:一般情况可ꎮ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ꎮ皮肤科查体:皮损泛发全身ꎬ基本损害为红斑㊁丘疹ꎬ上肢可见红斑基础上绿豆至黄豆大紧张性水疱ꎬ疱液清ꎬ不易破溃ꎬNikolsky征阴性ꎬ部分水疱破溃ꎬ上覆干涸结痂ꎮ皮疹占体表面积约15%(图1)ꎮ口腔黏膜未见异常ꎬ指趾甲及毛发无异常ꎮ实验室检查:血嗜酸粒细胞增高:1.07ˑ109/L(正常值0.05~0.5ˑ109/L)ꎬ血清抗BP180抗体:134.84U/mL(正常值0~20U/mL)ꎬ抗BP230抗体:0U/mLꎬ生化常规未见异常ꎮ组织病理示:表皮内水疱ꎬ疱内嗜酸粒细胞移入ꎬ真皮乳头水肿ꎬ浅㊁深层较多嗜酸粒细胞㊁淋巴细胞浸润(图2a)ꎮ直接免疫荧光(DIF):表皮基底膜IgG㊁IgA㊁C3阳性线性沉积ꎬ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附属省皮肤病医院ꎬ山东大学ꎬ济南ꎬ2500222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ꎬ济南ꎬ250022通信作者:张福仁ꎬE-mail:zhangfuren@hotmail.com图1㊀四肢可见红斑㊁丘疹ꎬ绿豆至黄豆大水疱ꎬ疱液清IgM阴性(图2b)ꎮ间接免疫荧光(IIF):抗表皮细胞间和基底膜带阴性ꎮ正常人皮肤盐裂IIF:循环抗体IgG沉积在表皮侧ꎮ临床诊断:妊娠类天疱疮ꎮ治疗:患者停止哺乳后给予甲泼尼龙16mg/dꎬ烟酰胺片1.5g/dꎻ同时应用四环素0.5g日3次ꎬ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ꎬ治疗7天后患者复诊ꎬ皮肤科查体见原有水疱消退ꎬ双上肢见少许散在分布的红色斑片ꎬ部分原皮损处可见淡褐色色素沉着斑片ꎮ未见新发皮损ꎮ治疗30天后电话随访ꎬ病情稳定ꎬ无新发皮损ꎮ㊀㊀讨论㊀妊娠类天疱疮(pemphigoidgestationis)又名妊娠疱疹ꎬ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妊娠中晚期或产褥534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㊀2019年7月第35卷第7期。
Rosai-Dorfman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肉芽肿等疾病相鉴别 , 确诊主要依靠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治疗 方法多种 , 目前意见 尚未统一 。
l 关键词】R o s a i . Do r f ma n 病; 诊断 ; 鉴别 诊断 ; 治疗 l 中图分类号】R7 5 8 . 6 9【 文献标志码l A I 文章编号1 2 0 9 5 . 3 7 8 X( 2 0 1 5 ) 0 4 . 0 2 6 3 . 0 4
Th e r e e x i s t e d mu c h l y mp h nd a p l a s ma c e l l s a n d t i s s u e c e l l h y p e r p l a s i a i n t h e d e r mi s i n la f k y s t a us t , wi h t mu l t i n u c l e a t e d
g i a n t c e l l s S - 1 0 0 ( + ) a n d p h a g o c y t o s i s o f l y mp h o c y t e s . I m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s t r y : C D 3 ( + + ) , C D2 0 ( + + ) , C D 7 9 a ( + + ) , C D6 8 ( + ) , S - 1 0 0 ( + ) , C D1 3 8 ( + ) .C o n c l u s i o n R o s a i - Do r f ma n d i s e a s e i s a r a g e , u n e x p l a i n e d i d i o p a hi t c t i s s u e c e l l h y p e r p l a s i a ,
丛状神经鞘瘤一例报道
L U 东 医 学 商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丛 状 神 经 鞘 瘤 一 例 报 道
赵 娜 , 张 仁亚。
( 1山东 医学高 等专科 学校 , 山东临 沂 2 7 6 0 0 0 ; 2济 宁 医学院 附属 医院)
中图分 类号 : R 7 3 9 . 4 3
文 献标 识码 : B
Ki 6 7阴性 。丛状 神 经 鞘 瘤 有 独 特 的 形 态 学 特 点 和 免疫 表型 , 一 般 不 易误 诊 , 有 时 需 与丛 状 神 经 纤 维
丛 状神 经鞘 瘤 ( P l e x i f o r m s e h w a n n o ma , P S ) 是
临床上 少见 的外 周 神经 组 织 的 良性 肿 瘤 , 目前 国外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0 9 4 7 ( 2 0 1 4 ) 0 1 — 0 0 1 2 — 0 1 网络 出版 时 间 : 2 0 1 4 — 3 — 3 2 1 : 1 O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0 9 4 7 . 2 0 1 4 . 0 1 . 0 0 6 关 键词 : 丛 状神 经鞘 瘤 ; 患儿 ; 病 理 变化
[ 1 ] Ha r k i n J , Ar r i n g t o n J H, Re e d R J , e t a 1 . B e n i g n p l e x i —
f or m s c hw a n no m a:a l e s s i on di s t i nc t f r om pl e xi f o r m
斑块 , 约 1 . 2 c m X 2 e m, 边界清 , 有 结节感 , 轻 度 触 痛, 与周 围组织 无粘 连 , 其 上 毳 毛 较 粗长 ( 见 封 三 图 1 、 2 ) 。2 0 0 8年 l 0月 1日行 局 部 手 术 切 除 , 切 除物
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
段 椎管水平硬峰囊 内 h 见大 小舒别为 0 5 5r i ] m x mx 0
0 5 LI ¨n×0 8 ( ×0 8 c 0 3 t m x0 3 c | .0 8 1 m 1 m . x0 3 m . m
软肿蚨 , 孑 r玛尾神经桐 隧
维普资讯
实用医学抬像杂 2 0 1 8卷 I 0 74 苹 :
J M , 0 7 V 18 N P I20 {. . o
・
病例报告 ・
多发性神 经 鞘瘤 1 例
On a e m u t l h ec s : l p e Sc wa n m a i n o
肖 玉辉 跨 王 琴 孟 君 许
: 建 省漳 l r 第 L 自 J l 1J _ 院 出像 科 建 章 i 3 3 0 】 I 6 0 0
【 中国分粪 号] 45 21 3 2 1 14 1 94 文献标 识码 】 B 【 7 文章 编号 】I9 6 1I17I I( 0 I 8 1 -1 1 0 720 ) 1 2
L节段椎骨水平硬膜囊 可 长约
3r 袁【有 多个小结 质地较硬n 尾冲蛐 . , ^ n f 目
术 开 病 理 :胂 物 可 薄 层 完 褴 的 纤 维 乜 聪 . d A t i 1 nt — n A 及 B 结 构 构 成 , 【增 细 咆 较 密 , 列 成列 兵 样 、 区 ^ 排 流 求址 . 眦 核 }状 .} 趄好 . 细 下 j化 1 1疏 松 承 肿 而 嘲 细 胞 较 分 J匣 7 4
触l Ex10 f 陌 6 病理 跨断:马 尾、 H l 0 ) ( 圃锥 1 经鞘蝻 手 中 泔论 : 神经鞘j 甜起源于神终的 旺 氏(ew n ) sh an 捌脆.是
无神经症状的多发性脑结核瘤(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神症状 的多发性 I结核瘤 , 卤 较为 少 见=我们在 临床上 遇见 1例
加 以报 告 井 文献 复 习 。
1 瘸 倒 槽 要
脑 浅表部 位. 盘状、 呈 环状 、 结 节 状 高 密 度 影 即 “ 征 ” 脑 结 小 靶 ,
某 女 3 岁 . 婚 , 民 , 族 , 诉 : 寒 发 热 3个 月 . 已 农 汉 主 侵 于 2 0 年 1 月 8 日经 明确 诊 断 转入 车 院 。患 者 3个 月前 . 然 出 00 1 突 现 晨 寒 . 热 , 温 高 达 3 ~ 4 ( , 稽 留热 . 头 昏、 度 头 发 体 9 0 呈 件 轻
气 管动 脉 灌 注 治 疗 晚 期 肺 癌 临 床 肿 瘤 学 杂 志 , o 1 6 2 :1 ~ 2 0 . ( ) 17
1 8 1
4 契利 宇 . 银 慧 . 杨 一 肝墙 肝 动 脉 化 疗 栓 塞 的 临 床 井 发 症 及 防 盎 田 等
治 中 外 医 甩 放 射拄 木 0 11 () 9 ~ 自 2 0 .8 1 :3 5 5
疗 , 发症 一 般均 能 防 治 并
参 考 文 献
1 契利 宇 . 鹿瑞 麟 , 银 慧 , 肝 癌 切 除 术 后 肝 动 脉 { 注 I 金 等 l l . 细胞 AK
配 台 化 学 药物 栓 塞 的 I 研 究 中 华 普 通 外 科 杂 志 .0 1 6 1 :7 临床 2 0 1 9 ) 1
维普资讯
临床 肺科杂 志
2 0 年 5月 02
第 7卷 第 2期
介 入 治 疗 较 安 全 介 人 治 疗 后 . 重 约 1 k 用 5 g的 沙 袋 压 迫 穿刺 点 1h 包 扎 穿 刺 点 3天 . 对 卧 床 者 1天 . 注 意 检 查 血 象 的 2 绝 并 变 化 。 出 血 、 血 考 . 长 穿 刺 点 压 迫 . 结 立 止 血 、 生 素 K. 渗 延 并 维 、 安 络 血 、 血或 成 份 输 血 等 治 疗 全 总 之 , 癌 介 ^ 治 疗 的 并 发 症 多 为 一 过 性 . 要 注 意 常 规 肺 只 检 查 握 适 应 症 . 格 选 择 化疗 药 物 , 可 能 选 用 低 毒 性 造 影 掌 严 尽 荆 , 强 肺 癌 介 入 治 疗 的 无 菌 操 作 观 念 , 练 操 作 技 术 . 免 造 加 熟 避 影 荆 的 无 菌 操 作 观 念 , 练 操 作 技 术 . 免 造 影 荆 的毒 性 反 应 熟 避 或 长 时 问插 管 而 阻 断 脊 髓 供 血 。术 后 要 严 密 观 察 、 意 介 人 治 注 疗 后 的 临 床 变 化 . 到 早 期 发 现 症 状 . 时 检 查 . 极 抢 救 治 做 及 积
多发性骨软骨瘤病1例并文献复习
1 一般 资料 . 1
胀伴疼痛 2 个月 , 夜间或膝关节活动后加重 。无外伤 史 。体格检查 : 右侧肱骨上段 、 双侧股骨远端 、 胫腓骨
近端及远端触及 多个大小不等的骨性 突起 , 尤以右侧
1 手术所见 - 3
切开右胫骨近端 内侧皮肤及皮下组
织 ,见 一 背 离 骺板 方 向生 长 、大小 约 1 c 1 c . mx . mx 0 0
胫骨近端 、 肱骨近端 内侧较大 ; 大小约 1 c  ̄ . m .m 1c x 5 5
1c , . m 质硬 、 5 固定 , 右胫骨近端 内侧压痛 明显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余无
明显压痛 , 皮温皮色正常 , 右膝关节屈伸轻度受限。实 验室检查 : 血常规及生化全套检验正常。询问家族史 ,
作者单位 :306甘 肃 兰州, 704 兰州市第二人 民医院骨科
1 e 的肿块 , .r 5a 有完整的包膜 , 病变呈红白相 问 , 与起 源处骨相连续 , 软骨帽覆盖 , 呈带蒂型的骨性隆起 , 沿
基底部连同覆盖其上的骨膜一并切除, 瘤床用无水酒 精灭活。术后病理诊断 : 多发性骨软骨瘤( 2 。 图 )
甘肃 医药 2 1 0 2年第 3 卷第 2期 1
重要性 , 增强了工作责任性 , 严格 了查对制度 , 从根本 上保障了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 ] 陈和生 , 曦. 重视有 效期 药 品的储存 条件 FJ中国药 事 , 1 陈 必须 J.
19 , ( 1 :1 9 2 6 1 )5 .
便于护士院内流动 , 也便于统一管理 。药品建立信息 档案 , 品有效期 的动态管理后 , 药 避免 了经常检查药
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
命 名 为神 经鞘 瘤 。此 肿 瘤 无神 经 髓 鞘 和神 经 纤 维 成 分 . 起 源 于 神 经 鞘 或 但 雪 旺细 胞 . 名神 经 鞘 瘤 … 故 。肿 瘤 多侵 犯头 颈 部 , 2 % - 5 I 数 可 累 占 5 4 % 。少 及腮腺、 下颌 下腺 口 多 数 为 单 发, 。 孤
7 Oon ey l J, Janec I ke P Neur l r 1 of i nn r e r 3 ne
巴 结 未 触 及 肿 大 。 实验 室 检 查 : 尿 血
立 . 形 或 纺 锤 形 沿肢 体 神 经 干 生 圆
长 .多 与 神 经 干 粘 连 。肿 瘤 生 长 缓 慢. 能移动. 不 可长 至 很 大 . 出现 压 迫 症 状 声 音 嘶 哑 、咳 嗽 、 感觉 异 常 如 等 , 相 邻 解 剖位 置 有 关 。肿 瘤 多侵 与 犯 运 动 神 经 、 感觉 神 经 、 颅 神 经 . 但
就 诊 。病人 在 出生后 1 月 .发现 躯 个
明显 变化 . 皮 中见 大 ,、 一 的肿 瘤 真 J 不
团块 .由 细胞 核 排 列 成 漩 涡 状 厦 不 规
干 、四肢 散在 多个 小 丘 疹 .谷粒 至 绿
豆 大 小 .质地 柔 软 . 界 清 楚 ,部 分 则 栅 栏 状 的 雪 旺 细 胞 组 成 ( 3 4)。 边 图 有融 合 . 自觉症 牡 。随 着年 龄 增 长 免 疫 组 化 示 s O 无 1 0阳性 【 56 1 治疗 图 , 。 逐 渐 增 多 . 积增 大 。曾在 当地 医院 体 就 诊. 明确 诊 断. 未 予皮 质 类 固酵 制剂 外 用. 无好 转 。 月 来 . 力作 用后 结 近 外 节 处 出现 疼 痛 . 为进 一 步 诊 断 来我 院 就 诊 。既往 史 : 人于 2 0 年 7 ' 病 01 月 3 日 园 右 眼 黄斑 前 膜 、抽 动 秽语 综 合 玻 璃 体切 割 +黄斑 前 膜 剥 离 +气 液 交 换 术 ” 家族 史 : 祖母 亦 患 类 似 疾 。 其 病。 柱: 体 一般 情 况 好 . 系统 检 查未 见 异 常 。皮 肤 科 情 况 : 干 、 四肢 散 在 躯
大腿丛状神经鞘瘤1例
r e v i e we d . Re s u l t s Th e p a t i e n t( f e ma l e , 6 3 y e a r s o l d ) c a me t o h o s p i t a l b e c a u s e a ma s s wa s f o u n d i n t h e t o p of
t op — t hi gh.M e t ho ds A c a s e of p l e x i f onn s c hwan no ma i n t op — t hi gh was r e p or t e d a nd t h e r el a t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s we r e
h e r l e t f t h i g h . Af te r b e i n g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 r o u t i n e l a b o r a t o r y t e s t s we r e t a k e n a n d t h e ma s s wa s r e mo v e d c o mp l e t e l y .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e x a mi n a t i o n s h o we d a mu l t i n o d u l a r ma s s i n t h e d e e p d e r mi s a n d e v e r y n o d u l e h a d c o mp l e t e e n v e l o p e : b e s i d e s t h e r e wa s l o o s e i f b r o u s s t r o ma b e t we e n n o d u l e s . Th e n o d u l e wa s c o mp o s e d o f s p i n d l e c e l l s
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的脑胶质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512016年11月第23卷第21期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的脑胶质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许尚虞 尤朝国 林中啸 盛汉松 张 弩作者单位:325027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通信作者:张弩,Email:zhangnu65@颅内肿瘤以精神症状首发,可表现为情绪症状、行为异常、精神病、记忆问题、人格改变、焦虑、抑郁、厌食等,使临床表现更加复杂,误导临床诊断。
我院收治1例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的脑胶质肉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女,35岁,入院前10年有左乳肿块切除术病史,父母体健,否认家族有精神病史。
因“急起精神行为异常1周,头痛12小时”于2015年3月17日入院。
患者平素习惯做好饭等家人到齐后一起用餐,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下急起精神行为异常,表现为做完饭后不顾家人自行用餐,不理睬他们是否吃饭,对家人漠不关心,常无故怀疑家人想饿死她,无悲观厌世、头痛头晕表现,未诉有幻听症状。
患者本人及家属均未予重视,上述症状持续存在,期间患者工作生活如常。
入院前12小时,患者出现头痛,以前额为主,呈持续性,疼痛中等;伴恶心、呕吐3次,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不多,无咖啡样物质。
遂急诊来院。
头颅CT 提示,右侧额叶占位伴出血(图1),予脱水降颅压、止血对症治疗后,以“右侧额叶占位伴出血”收住入院。
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对答切题,生命体征平稳,定向力、记忆力及理解力正常,无幻听幻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 ,对光反应灵敏;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四肢肌力5级。
血常规、血生化、肿瘤相关指标、术前免疫、出凝血功能、胸部CT 、肝胆脾胰B 超均未见明显异常。
头颅MRI (平扫+增强)(图2):右侧额叶见一形状不规则的占位性病变,约56mm ×41mm ×55mm ,边缘不清;T1WI 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稍高信号,边缘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脑组织呈环形水肿。
坐骨神经神经鞘瘤1例并文献复习
文 章 编 号 :1007— 4287(2018)04—0666— 02
坐 骨神 经 神 经 鞘 瘤 1例并 文献 复 习
节 、膝 关 节 、踝 关 节 活动 均 如 常 。超 声 检 查见 :右侧 大腿肌层 内可 见一低 回声 ,大 小约 5.4 cm×3.4 CII1 ×3.9 CI' D,边界 清 ,边 缘血 流较 多 。MRI提示 :右侧 股骨 中段后 缘股 二头 肌 肌 间 隙可 见 肿 块影 ,考 虑 良 性 病 变 。
患 者 ,女性 ,44岁 ,发 现右 大腿 后 侧 近臀 部 一肿 物 2月 ,于当地 医 院行 超声 检查 见 :右 大腿 内肌组织 内肿 物 ,未 行 治疗 ,来 我 院就 诊 。体 格 检查 :右 大 腿 后侧 皮肤 完整 ,未见 红肿 ,未见窦 道形成 ;触 诊 :右 大 腿后侧 近 臀 部可 触 及一 大 小 约 5 cm×3 cm×3 cm 肿物 ,质韧 ,活动 度一般 ,未 引 出明显压 痛 ,右 下肢 皮 肤感 觉及 足趾远 端血 运均 如常 ,Tinel征 (一),右 髋关
患者入 院完善 相关 术前检 查后 给予 行肿物 切 除 术 手术 治疗 ,术 中显 露肿 物后 见 :肿 瘤与 坐骨神 经相 连 ,包 膜完整 ,界 限清楚 ,包膜 内完 全切 除肿物 后 ,送 检病 理 ,术 后 病 理 回 报 为 :结 节 样 物 一 枚 ,大 小 约 5.3 cm×3 cm×3 cm,表面 光 滑 ,切 面 灰黄 质 实 ,局 部呈胶 冻样 。病 理诊 断 为神 经鞘 瘤 ,免 疫 组 化 结 果 显 示 :S一100(+ )、NF(一)、CD34(4-)、Desmin(一)、
左手中指掌侧多发性神经鞘膜瘤误诊1例
不全者有 如下特点 : 1 若位 于皮 下 , () 常为 多发 , 体外 形变化 病 多端 , 局部可有色素 沉着 , 时可 出现疼痛 或压痛 ;2 位 置较 有 ()
深者 常 沿 神 经 干 生 长 , 周 围界 限不 清 , 长 较 快 , 术 多 不 易 与 生 手 彻 底 切 除 , 后 易 复 发 。该 例 患 者 之 所 以 被 误 诊 , 由 于 其 既 术 是
维普资讯
54 2
河j医 20 4 第 3 卷 第 4 08 月 0 期
Hbi e c u a,p 20 ,03 ,0 e d aJ r l r 08v10N . e M i lo n A 4
2 3 革 兰 阴 性 菌 耐 药 性 , 表 3 另 外 , S L纸 片 结 果 显 示 产 . 见 。 EB
有 1 肿物 , 大小约 05c 0 3c 活动欠佳 , . mx . m, 未作特殊处理 。3 月前在原有肿物远侧及近侧各发现 1 肿物 , 大小分别 为 02c . m
x03c 0 3c 、 m, 动 欠 佳 , 者 为 求 彻 底 治疗 , 来 . m, . mx0 4c 活 患 遂
球 菌 的 耐 药 性 监 测 有 着 极 其 重 要 的临 床 意 义 。 3 3 本 次 实 验 检 出 的革 兰 阴 性 菌 多 为 肺 炎 克 雷 伯 菌 、 绿 假 . 铜
单 胞菌 、 大肠埃希 氏菌等 。阴性杆 菌 的耐药机 制种类 繁多 , 克 雷 伯菌及 大肠埃 希菌可产生超广谱 B内酰氨酶( E B +)是 即 SL , 其最常见 的耐药机制 。本实验 中 E B +的肺炎 克雷伯菌达 2 SL 4
主 造 成 的 , 引起 临床 重 视 。 应
பைடு நூலகம்
不典型库欣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不典型库欣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 习
张轶 伟 刘 吉莉 刘艳 明
库欣综合 (Cushing s syndrome)又称皮质醇增多症 ,是 以高皮质 醇血症为特征表现的临床综合 征 ,这是 1例 以晕厥 入院 ,但是在诊疗 过程 中,却被诊断 为库欣综合征的病例 。提 醒我们在I临床诊疗过程 中,应仔 细询问病史 ,理清诊断思路 , 避免误诊 、漏诊。通过这个病例 ,希望为临床医生遇到此类疾 病时提供参考 。 1 病 例 摘 要
由于肾结石成分及体积大小和位置等 因素影响 ,肾结石 的 ESWL治疗效 果仍 不确 切 ,据报道 ,ESWL治疗直径 为 1O~ 20 mm 肾结石成功率为 69.6%;但 当肾结石直径>20 mm时, 其碎石成功率仅为 30.8%【lj。即使结石碎裂 ,排出过程 中较易 形成“石街”,给下一步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PCNL治疗 肾结 石的疗效 虽确切 ,但是对 。肾脏创伤 性较 大 ,尤 其是不伴 有 肾 积水及 肾积水不 明显者 ,定位穿刺 困难 ,术后 出血 的发生率 明显升高。1964年 ,Marshallt ̄l首次使用输尿管软镜观察到了 1 例输尿管结石 ,开始 了输尿管软镜在 临床的运用 。输尿管软 镜是通过人体 自然通道进入 肾脏 ,几乎无 损伤 ,具备 更微 创 、 有效 和并发症少 等优点 ,理论 上它可 以到达所有 肾盏 ,并联 合激光进行碎石。建议对于肾脏上极 、中部肾盏 憩室结石 ,输 尿 管 软 镜 手 术 应 作 为 一线 首 选 治 疗 方 法 。 阻碍 其 广 泛 开 展 的 因素 主要是价格 昂贵 ,易损 坏及 难维修 。我 院使用组合式 的 输尿管软镜 ,大大降低 了费用 ,并且套管部件 为一次性使用 , 保护 了核心部件不易损坏 。虽然成像不及 电子输尿管软镜清
以复视为表现的不典型神经梅毒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单位:421002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神经内科(刘小军、邹 伟);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赵合庆)
万方数据
于未出现神经梅毒典型的阿一罗瞳孔,临床常易误 诊。
Nervous Diseases and Mental Health,2006,Voi.6,No.4
2.2 实验室检查 梅毒血清学和脑脊液特异和非 特异试验,尤其是脑脊液检查在神经梅毒的诊断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脑脊液的梅毒检测对神经梅毒的 诊断更有意义,但阳性率低于血清检测[5]。若RPR 阳性时则神经梅毒的诊断可以成立[6],但是有人认 为RPR滴度≥1:32有发展成神经梅毒的可能¨j, 但阳性率不高,阮少川等报道神经梅毒RPR的阳性 率为54%[8],故也极可能造成漏诊。杨日东[93报道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及TPPA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梅毒抗体的检出率,脑脊液 TPPA、FTA—Abs阳性是无症状神经梅毒的主要指 标,说明若以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阳性作为 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唯一诊断标准,大部分无症状神 经梅毒将被漏诊。对于神经梅毒高危人群,采用Tp (Treponema,梅毒螺旋体)一IgM和RPR联检可以 提高神经梅毒诊断的阳性率[1…。 2.3影像学检查 (1)无症状神经梅毒影像学检查 脑实质常无明显变化。(2)脑膜梅毒早期头颅CT扫 描多无异常病变,增强检查有时可见脑膜的线状强 化。头颅MRI检查脑膜及脑表面T。WI有时能显示 比脑脊液略高信号和较弥漫的长T:线形高信号,邻 近脑组织发生肿胀。(3)脑血管梅毒在未出现脑梗 死前,通过动脉造影可见相关动脉的不规则显像,管 壁通常较为平滑,范围广。出现脑梗死后,头颅CT 可见不均或均匀低密度梗死灶,多呈底边向外的三 角形、扇形,边界由不清到清晰。头颅MRI出现典 型的长T。长T。表现,而脑软化后信号与脑脊液相 同。本例头颅MRI表现与此相符,本例患者无高血 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应考 虑梅毒引起的脑血管炎症改变所致脑梗死。(4)实 质性神经梅毒早期即可在头颅CT呈现广泛的低密 度改变,伴有水肿区,晚期皮层弥漫性萎缩,侧脑室 扩张,而无缺血、炎症改变;头颅MRI出现皮层萎 缩,皮层下神经胶质增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磁 共振成像检查示T。wI与T:wI上侧额叶、颞叶不同 程度的脑萎缩,尤以前部明显[11|。(5)树胶肿性梅 毒:李玲[1幻等报道梅毒树胶肿病灶可出现在脑组织 任何部位,影像检查病变呈单发或多发,头颅CT扫 描显示为低或等密度区,可有环状强化;头颅MRI 扫描T。WI呈低或等信号,T:WI呈高信号,增强后 有结节样或环状强化,本例患者头颅MRI表现与高 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脑梗死不同,为多发、散在病灶, 原因可能与梅毒螺旋体广泛侵蚀血管壁有关[8]。 2.4 神经电生理检查李泽[1胡等报道EEG的阳性 率为100%,EEG是提示皮层及皮层下功能受损的 一个敏感指标,但缺乏特异性,可对临床定位或临床 下损害提供依据,同时也是神经梅毒疗效判定的有
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
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
肖玉辉;徐玉琴;许孟君
【期刊名称】《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2007(008)001
【摘要】患者,男,46岁。
因“腰部酸痛伴左下肢麻木、乏力、活动受限1月余”入院。
专科检查:未见异常阳性体征。
神经系统肌肌力约4级,股二头肌肌力4级,踝关节背伸肌肌力9级,拇趾背伸肌肌力约2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总页数】2页(P8-9)
【作者】肖玉辉;徐玉琴;许孟君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七五医院影像科,福建,漳州,363000;福建省漳州市
第一七五医院影像科,福建,漳州,363000;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七五医院影像科,福建,漳州,3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R739.42
【相关文献】
1.马尾神经内多发性神经鞘瘤1例报告 [J], 方良勤;谭俊铭;杨雷;申练兵
2.罕见全身多发性神经鞘瘤术后分析(附1例) [J], 秦思达;任宏
3.下颌骨及颌下腺多发性神经鞘瘤一例 [J], 林后学;殷俏玮;吴翠玲;卜寿山
4.多发性神经鞘瘤合并结肠癌1例 [J], 马文静;郭双双;张立成
5.1例多发性皮肤神经鞘瘤患者:神经鞘瘤病抑或2型神经纤维瘤? [J], Murray
A.J.;Hughes T.A.T.;Neal J.W.;王孝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
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
黄河;张渝
【期刊名称】《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卷),期】2011(40)11
【摘要】患者男,17岁。
因发现右手掌斑片、肿块2个月余,于2008年8月来我科门诊就诊。
患者因2个月前无意发现右手掌稍肿胀,表面皮肤颜色变深,皮下可扪及一核桃大质软肿块,无自觉症状,未予特殊处理,肿块逐渐增大。
患者既往体健,体格发育及智力正常,无外伤史,否认家族类似疾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各系统检查无异常。
皮肤科检查:右手掌皮肤轻度增厚,掌横纹明显.掌中央可见一5cm×6cm褐色不规则斑片,边界清楚(图1),其下有一质软肿块,
【总页数】2页(P694-695)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丛状
【作者】黄河;张渝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重庆市江北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5
【相关文献】
1.正中神经丛状神经纤维瘤致腕管综合征一例 [J], 魏平;雷青;陈松;陈立;柴亚胜;阳宏奇
2.圆锥下马尾神经丛状神经纤维瘤一例 [J], 谢晓荣;杨克强;赵盛坤
3.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的药物临床试验进展 [J], 任捷艺; 顾熠辉; 李青峰; 王智超
4.腓肠神经与腓浅神经罕见丛状神经纤维瘤一例 [J], 齐伟亚;张旭阳
5.超声诊断腮腺区面神经丛状神经纤维瘤一例 [J], 李娜娜;刘芳欣;任永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典型多发性丛状神经鞘瘤病1例及文献复习王俊文彭国光吴俊伟严鑫[提要] 多发性丛状神经鞘瘤病,临床罕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以渐进性增大的全身皮下结节为主要临床表现。
作者报告不典型神经鞘瘤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讨论。
[关键词] 多发性丛状神经鞘瘤肿瘤Atypical Multiple Plexiform Schwannomas:Report of one case and review fo the literatureWANG Jun-wen,PENG Guo-guang,WU Jun-wei,YAN Xin.(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Surgery,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Foshan,Foshan 528000,Guangdong Province,China) [Summary]: Multiple Plexiform Schwannomas, rare happen in clinical,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 progressive increase in systemic subcutaneous nodules as the maj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uthor of the report is not a typical one cases of neurinoma combined with related literature on the diseas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Key words]: Multiple Plexiform Schwannomas;Tumor神经鞘瘤病(schwannonatosis.neurilemmomatosis)是源于雪旺氏细胞的神经源性肿瘤,在神经源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神经纤维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头颈部发病率为25%~45%[1],口腔软组织的神经鞘瘤常见于舌,其次是上颈部,颊部腮腺区,口腔,腭,下唇及咽侧等处,一般无症状,外周则好多于躯干及四肢,我科收治1例多发性神经鞘瘤病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9岁,腹痛查因同时伴颌面部及躯干四肢出现皮下肿物,于2009年,7月10日入院,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头面部及全身多处出现皮下肿物,肿物无红肿热痛,不能自行消退,个别渐增大(图1),患者智力,发育与同龄人无明显差异,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身体健康。
住院期间曾出现腰骶部疼痛,卧床休息时加重,下床运动后稍减轻。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P:101次/分,R22次/分,BP:95/57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和压痛,头皮、颈面部及四肢可见散在20余处“蚕豆”大,高于皮肤的结节,大小约为0.8cmX0.8cmX0.8cm~1cmX1cmX0.8cm,呈皮色或浅褐色,质地软硬不等,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部分轻压痛;右侧上颌眶下区可及3cmX2.5cmX2cm范围肿胀,界欠清,质中,无压痛;按压结节无囊性改变,皮纹及颜色未见异常,全身皮肤未见咖啡斑,疤痕体质;心、肺、腹部未发现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眼球运动正常,鼻唇沟基本对称,伸舌正中,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存在,双膝腱反身正常,巴氏征及克氏征均未引出,脊轻度右凸,弯腰时明显,脑神经检查:听力未见异常,三叉神经,动眼神经及面神经无受累表现。
血尿粪常规及肾功能未发现异常,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窦性心率不齐;彩超示:肝脏肿大,脾下极腹侧实质占位(副脾);颅脑CT(图2)示:右上颌面皮下筋膜内见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形态欠规整,大小约2.2cmX0.6cmX2cm,紧贴右上颌窦蝶窦腔内未见异常;诸副鼻窦骨质未见异常,右侧下鼻甲舟增大肥厚,鼻甲及鼻腔示见狭窄,鼻中隔未见明显弯曲。
腰椎正侧位片示:脊柱侧弯,胸腰段以胸12为中心向右侧凸,cobb角为10.8度;在全麻下行“多发性肿物切取术”,肉眼可见肿物(图3)无包膜,表面光滑无蒂,质地中等,呈串珠状,颜色为“淡黄色”,镜下组织病理(图4)示:多发性丛状神经鞘瘤。
2.讨论神经鞘瘤又称schwann细胞瘤,是来源于神经鞘膜的良性肿瘤,神经鞘瘤生长缓慢,通常单发,常发生于四肢,亦发生于头部,胃,食管,腹膜后,侵犯头颈部占25~45%,少数可累及腮腺,下颌下腺[2.3],神经鞘瘤一般无症状,有完整包膜,切面灰白或灰黄色,黏液变或囊性,沿肢体神经干生长,多与神经干粘连,肿瘤多侵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颅神经,但从不累及视觉和嗅觉神经[4],CT扫描下,一般为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有囊性变者则为混合密度影,边缘较清楚、光滑,有包膜,增强后可强化,较大的肿瘤可致窦腔扩大、窦壁骨质吸收、破坏;当多发性神经鞘瘤发生于脊柱旁和椎管内以及各周围神经、交感神时,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肩背、腰骶部及肢体放射性痛,卧床休息时加重,下床活动反可稍减轻。
神经鞘瘤典型临床特征为肿物不能沿神经走向移动,可两侧移动,有疼痛,本案例多发,临床较少见。
多发性神经鞘瘤病发病率低,文献报道不多,Antinheimo等[5]通过大批病例调查发现约90%是单发的,3%见于2型神经纤维瘤病,2%见于神经鞘瘤,5%伴有多发性脑膜瘤同时伴有或不伴有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神经鞘瘤可发生任何年龄,仍大多数在20~50岁间,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纤维瘤病-2(NF-2)基因的失活突变有关[6],罕见恶变,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将神经鞘瘤分为富细胞型、丛状和黑色素三种[7];神经鞘瘤镜下结构的特点是不断变化的Antoni A区(即细胞密集区,为含有大量细胞且排列整齐的结构)和Antoni B区(即细胞疏松区,为疏松的粘液样结构),这两种成为的比例可不相同,可逐渐移行或突然改变,在Antoni A区可看到细胞核排列成栅栏状,细胞形成璇涡和Verocay 小体[8]。
Enzinger[9]指出约5%的神经鞘瘤是以丛状或多结节状生长,发生率低,少数累及内脏,本案例表现为不典型腹痛,可能由不典型丛状神经鞘瘤所致(待排,患儿家属不配合);已往报道多将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otosis,NF),但是近年来通过两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影像学的研究,普遍认为神经鞘瘤病是不同于神经纤维病的独立的疾病,二者没有显著的重叠[10],传统的丛状神经鞘瘤有Antoni A区,呈明显的栅栏状排列及Antoni B区,免疫组化示S-100蛋白呈弥漫强阳性,丛状神经纤维瘤呈丛状或多结节状增生的肥大扭曲神经束,虽然有时可见栅栏状排列但不见Verocay小体形成,瘤细胞无转移性,找不到核分裂象。
神经纤维瘤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系统性疾病,分为NF-1和NF-2型[11],NF-1型主要表现为骨骼、皮肤及软组织的各种异常,故又称为外周型神经纤维瘤病;而NF-2型的特征是双侧听神经瘤,故又称为中枢型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主要应与NF-2型鉴别,NF-2型特点是发病年龄早,一般有6个以上的咖啡斑,其皮损一般表现为散布在四肢的淡红色瘤,质软,按压瘤体可有疝囊样感觉,肿块可有几百个,神经鞘瘤是非遗传性疾病,各个年龄都可发病,一般无咖啡色斑,皮损一般为散发的皮肤结节,可隆起于皮面,质地中等,界限清楚(本例界限不清),部分触之有条索状改变。
神经鞘瘤为良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典型神经鞘瘤有完整的包膜,早期的病例,彻底切除困难不大[12],由于本案例无包膜,在切除时,适度地扩大到周边正常组织,以防肿瘤复发,并尽可能保留了神经功能,对恶性神经鞘瘤,应辅以化疗或放疗。
神经鞘瘤中已发现有NF-2基因的突变,利用NF-2基因表达产物S/M蛋白的肿瘤抑制机制,有望通过自身的缔合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13.14],基因治疗在神经鞘瘤防治中,将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1.Parik CS,suh kw,kim ck,Neurilemmomes of the cervical vagus Nerve.,Head Neck.1991,13:4392.Segas JV,Kontrogiannis AD,Nomikos PN,et al, A neurilenmomas of the parotidgland:report of a case,Ear nose throat 0,2001;80(7):468-470.3.Harada H,Omura K,Maeda A.A massive pleomorphic aderinoma of the submandibularsalivary gland accommpaned by neurilenmomas of the neck misdiagnosed as a malignant tumor:report of case,J oral Maxill of acsurg,2001;59(8):031-9354.Parisier SC.Edelstein DR,Levenson MJ.Facial nerve neuromas, IN: PaparellaMM,Shumrick.DA,GluckmanJL,etal.eds.Otolaryngology.Philadelphia:W.B.saunders,1991: 1945-1146.5.Antinherimo J,Sankila R,Carpen O,et al.Neurology,2000;54(1);71~766.Antinherimo J,Sallinen SL,Sallinen P,et al.Acta Neurochir(Wien),2000;142(10):1099~11057.Kleihuse P,Louis DN,Scheithauer BW,et al.J Neruopathol Exp Neurol,2002;61(3):215~2298.吴子征,张键.神经鞘瘤,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3):296~297.9.Enzinger FM,weiss SW.Soft tissue tumors.third Ed,mosby.new york.1994,855285810.MacCollin M,Woodfin W,Kronn D,et al.Wchwannomatosis:a clinical and pathologicstudy[J].Neurology,1996,46(4):1072-1079.11.Pivnick EK,Riccardi VM.The nerofibromatosis in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Medicine[M].5th ed.New York;McgramHill,1999.2157.12.Lee SH,Jung HG,Park YC,et al.Orthopedics,2001;24(10):977~98013.Schlze KM,Hanemann CO,Muller HW, et al. Hum Mol Genet,2002;11(1):69~76.14.Bashour AM,Meng JJ,Ip W,et al,Mol cell biol,2002;22(4):115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