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思考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NPN的利用原理及合理利用措施
答:NPN的利用原理
常用NPN有尿素、双缩脲和各种铵盐。

以尿素为例。

脲酶
尿素NH3+CO2C·H2O VFA+酮酸(碳架)
真胃和小肠游离AA 吸收动物体蛋白或产品蛋白
尿素被水解的速度很快,进入瘤胃后2h内可被微生物脲酶完全水解。

100g瘤胃内容物能在1小时内把100mg尿素转化为NH3,产生的NH3超过细菌利用能力时即可出现NH3中毒,如NH3达8.4-13ppm出现中毒,20ppm运动失调,500ppm死亡。

NPN利用方式:(1)用NPN直接补饲;(2)处理粗饲料;(3)生产各种补充料或营养性添加物。

2.什么叫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及非必需氨基酸?猪禽有哪些必需氨基酸?
答:必需氨基酸是:指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量不能满足动物的需求,必须由饲料提供氨基酸。

半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节省或替代部分氨基酸的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不由饲料提供,动物体内能够完全满足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

猪需要: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鸡需要:赖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和缬氨酸,甘氨酸和酪氨酸。

3. 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在蛋白质营养中有何意义?猪、禽和反刍动物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
答:限制性AA:是指饲料或饲料中不能满足动物需要的那些必须氨基酸,她们的短缺饲料或饲料中其他氨基酸的利用,从而降低了整个饲料或饲料蛋白质的营养成分。

通常蒋饲料中缺少的氨基酸叫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分别是猪和禽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5.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脂肪类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答:单胃动物的消化吸收: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由胰粘酶和胆盐作用,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或甘油一酯。

消化产物在空场吸收,在粘膜上皮内合成甘油三脂,与磷脂、固醇一起与特定蛋白结合,形成乳糜微粒和VLFP,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反刍动物的消化吸收:瘤胃微生物分解脂肪产生甘油和脂肪酸,甘油部分被微生物分解产生VFA(挥发性脂肪酸),脂肪酸部分中的不饱和FA被氧化成饱和的FA。

进入十二指肠的脂类包括吸附在饲料表面上的饱和FA和微生物脂,在胰脂酶和胆汁下水解。

6.比较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原理的异同
答:都是在小肠被消化吸收的。

不同点是:单胃动物在胃内被胃蛋白酶水解为蛋白胨,在小肠内胰蛋白酶进一步被水解为氨基酸后被吸收。

反刍动物因为瘤胃中有大量微生物,首先在瘤胃内被微生物吸收一部分,在真胃里被蛋白酶水解,在小肠内,被最终水解为氨基酸吸收。

反刍动物消化吸收的蛋白质不止有食物里,还有瘤胃生物的菌体蛋白。

单胃动物只有食物里的蛋白质。

7.水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答:1.构成细胞组织 2.参与物质代谢 3.促进生化反应 4.维持体液平衡 5.调节机体温度6.润滑器官、减缓摩擦
8.孕期合成代谢的含义与生物学意义
答:孕期合成代谢:在同等营养水平下,妊娠比空怀母猪具有更强的沉积营养物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孕期合成代谢”。

生物学意义:妊娠期间,由于胎儿在生长发育和母体变
化,在母猪物质代谢加强的同时,能量代谢也有所提高,妊娠后期更加明显。

9.必需脂肪酸的概念、作用及来源
答: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需由饲料提供,或能通过体内特定先体物质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10.生长肥育动物的采食量、日增重及料肉比有何关系?
答: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生长速度加快、日增重明显增加、育肥期缩短、脂肪和蛋白质沉积增加,但蛋白质增加幅度比脂肪小。

每千克增重耗量以营养水平为维持3到3.5倍时最少,超过或低于这个水平,每千克增重耗量增加。

营养水平过低,对生长速度、每千克增重耗量、蛋白质沉积都是不利的。

营养水平过高,蛋白质沉积的增加很有限,但脂肪沉积增加却较多,每千克增重耗量增加。

11.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主要方法
答:1.化学分析方法(1)饲料分析方法(2)粪便分析方法(3)尿成分分析(4)动物组织和血液分析
2.消化实验(1)体内消化实验(2)尼龙袋法(3)离体消化实验
3.平衡实验(1)氮平衡实验(2)能量平衡实验(3)碳、氮平衡实验(4)生长实验
4.比较屠宰实验
5.其他实验技术(1)同位素示踪法(2)外科造瘘技术(3)无菌技术12.各种动物机体化学成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对研究营养需要有何作用?
答:一般来说新生动物体的化学成分含水量比较多而随着年龄增长它的含水量随之减少,随着年龄和体重的增加,体脂肪和水分含量呈负相关。

13.各种矿物元素的主要缺乏症及其机理
答:缺钙磷:幼龄佝偻病,成年骨质疏松;缺镁:生长受阻,过度兴奋,痉挛,肌肉抽搐;缺铁铜:贫血症食欲不良,骨骼畸形;缺钠钾氯:食欲差,生长慢,生产力力下降;缺锌:皮肤不完全角化症;缺Se:猪肝坏死,白肌病,桑椹心;缺碘:甲状腺肿大,繁殖能力差;
14.各种维生素的主要缺乏症
答:VA主要缺乏症:夜盲症,还可以影响骨骼的发育,造成颅骨异常而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障碍,干眼病等。

VD的主要缺乏症:佝偻病。

母畜孕期造成新生幼儿先天骨畸形。

软骨病。

VE的主要缺乏症:反刍动物主要表现出肌肉营养不良。

白肌病。

猪表现为睾丸退化,肝坏死。

VK的主要缺乏症:降低凝血活动。

15.如何合理应用饲养标准
答:1.选用标准的适合性;2.应用标准定额的灵活性;3.标准与效益的统一性。

16.如何提高饲粮的适口性?
答:(1)选择适当的原料;(2)防止饲料氧化酸败;(3)防止饲料霉变;(4)添加风味剂。

17.论述“维持营养需要”在实际生产中的意义
答:对于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营养需要规律,比较不同种类动物或同种类动物在不同条件下的营养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18.论述产蛋家禽的钙磷营养特点
答:产蛋家禽对钙的需要特别高,不管每天钙的采食量有多高,而每天储存钙只有1.5g,如果饲料供钙不足,母鸡短期内动用体内38%的钙也只能产6枚蛋。

蛋壳中含磷量较少,蛋内容物中含量较多,家禽的饲料大部分来自植物性饲料的磷。

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家禽不能充分利用。

而动物性饲料中的磷几乎可以全部利用。

19.论述单胃非草食动物和反刍动物在消化营养上的主要差别
答:单胃杂食动物的消化特点主要是酶消化,微生物消化则弱。

一般靠牙齿来进行物理消化。

反刍动物牛羊的消化特点是以在瘤胃内的微生物消化为主,皱胃和小肠的消化是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消化。

20、论述采食量在动物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动物采食饲料的多少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

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粮的基础,动物能根据饲粮能量尝试调节采食量,但此能力受消化道容积的限制。

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21、论述非反刍动物和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异同
答:非反刍动物的营养性碳水化合物主要在消化道前段消化吸收,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在消化道后段,幼年反刍动物以及成年反刍动物除前胃外,消化道各部分的消化和吸收均与非反刍动物类似。

总的看来,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以形成VFA为主,形成葡萄糖为辅消化的部位以瘤胃为主,小肠、盲肠、结肠为辅。

非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非反刍动物体内循环的单糖形式主要是葡萄糖。

但来自植物饲料中的单糖除了葡萄糖之外,还有果糖、半乳糖、甘露糖和一些木糖、核糖等。

它们必须通过适当变换才能进一步代谢,或从一种单糖转变成另一种单糖以满足代谢的需要。

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糖异生,反刍动物不能利用葡萄糖合成长链脂肪酸,除此之外,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代谢与非反刍动物类同。

22.论述养分间的相互关系及饲粮养分平衡的意义
答:各类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与关系。

这些关系按其表现性质可归纳为四种形式:协同作用、相互转变、相互拮抗、相互替代。

产生这些关系的生物学基础是高等动物新陈代谢的复杂性、整体性的代谢调节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经济性。

这就要求各营养物质作为一全整体,应保持相互间的平衡。

保持营养物质间的平衡对高效经济地组织动物生产十分重要。

23、论述影响采食量的因素及实践意义
答:动物因素:遗传因素、生理阶段、健康状况、疲劳程度、感觉系统、学习。

饲粮因素:适口性、能量浓度、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脂肪、中性洗涤纤维、矿物元素和维生素、饲料添加剂。

环境因素:饮水、饲料形式、饲喂方式和时间、饲喂的连续性。

实践意义: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调控动物的采食量,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

动物体既具有复杂的采食量调控机制,又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这就为通过调控采食量来实现调控生产水平提供了可能。

24.何为可消化、可利用及有效氨基酸?何为理想蛋白?二者有何关系?
答:可消化氨基酸是指食入的饲料蛋白质经消化后被吸收的氨基酸。

可利用氨基酸是指食入蛋白质中能够被动物消化吸收并可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

有效氨基酸,有时是对可消化、可利用氨基酸的总称,有时却特指用化学方法测定的有效赖氨酸,或者用生物法测定的饲料中的可利用氨基酸。

理性蛋白: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须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须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25、试述钙、磷的主要营养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答:Ca构成骨与牙齿维持N-肌肉兴奋性,维持膜的完整性,调节H分泌。

P构成骨与牙齿,参与核酸代谢与能量代谢,维持膜的完整性,参与蛋白质代谢。

影响Ca、P营养的因素:(1)钙、磷比例,1-2:1,生长育肥猪1-1:1,母猪1.3:1,种猪1.5:1,比例不当,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和碳酸盐。

(2)植酸(肌酸总磷酸)谷物及副产物中植酸磷占总磷3/4,主要以植酸钙分类形式存在。

(3)草酸(4)脂肪,脂肪多或消化不良,形成钙皂,便少量脂肪可改善钙吸收。

(5)VD促进钙吸收。

(6)肠道PH,胃酸缺乏,降低钙、磷吸收,添加乳糖提高钙、磷吸收。

(7)饲料种类,动物性饲料利用率高,植物以豆科含钙多,禾本科含
磷多,猪日粮至少30%磷应是无机磷。

26.饲料消化有几种形式?吸收有几种形式?
答:消化的形式有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

吸收的形式有胞饮吸收、被动吸收、主动吸收。

27、给维生素下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定义,并比较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特点?答:维生素是维持动物生理代谢所必需而需要量极少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脂溶性维生素以被动的扩散方式穿过肌肉细胞膜,主要经胆囊从粪中排除。

水溶性维生素的代谢,除了B12之外,水溶性维生素几乎不在体内贮存,主要的排出方式是经尿排出(包括代谢产物)。

28、理想蛋白质的原理及其应用。

答:原理:蛋白的氨基酸在组成的比例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基酸的非必须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动物该种蛋白质的揽胜率为100%。

应用:理想蛋白质的实质是将动物所需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作为评定饲料蛋白质质量的标准,并将其用于评定动物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

29.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的含义与区别。

答:营养需要指的是每动物每天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和延长贮藏时间,增强机体免疫力抗应激能力,都倾向于增加某些纤维素在饲粮中的添加量,有时可超过需要量的10倍。

30.蛋白质营养的实质和意义。

答: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蛋白质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蛋白质可供能的转化糖、脂肪。

31.描述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和代谢过程。

答:动物采食后,三大养分经消化吸收进入体内,在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或氧化磷酸化过程可释放能量,最终以A TP的形式满足机体的需要。

32.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的原理与措施。

答:饲料蛋白质在反刍动物瘤胃中的降解,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即能将品质差的饲料蛋白质转化为BV高的菌体蛋白质,同样能将尿素等NPN转化为微生物蛋白,供动物利用。

但是,饲料蛋白质也因瘤胃降解形成大量的NH3而损失,特别是优质的饲料蛋白质,措施:1、热处理。

2、饲料加工3、化学处理。

33. 简述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答:营养作用优点:1)填充消化道,产生饱食感;2)解毒作用;3)刺激胃肠发育,维持正常的蠕动;4)提供一定能量;5)改善动物产品质量,提高瘦肉率,提高乳脂率。

缺点:1)适口性差,减少动物的采食量;2)消化率低,影响其他养分消化;3)影响能量利用率。

34.环境与营养关系
答:动物在其生存与生产过程中,时时刻刻与其周围的环境进行这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环境的变化直接动物的营养代谢,导致物质与能量在动物体内分配和利用效率的改变,最终导致动物对营养物质需求量的改变。

35、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
答:非反刍动物的微生物消化方式较弱,主要存在与大肠和盲肠当中,通过发酵作用消化部分粗纤维;反刍动物主要是进行瘤胃微生物消化,菌体除了能提供营养来源外,还可以用来消化营养物质。

提高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36.影响奶牛产奶量和奶质量的因素。

答:(1)营养水平:产奶量和奶质量不仅受现期营养水平的影响,也受前期营养水平的影响(2)蛋白质水平:蛋白质不足会降低奶产量(3)饲料中精、粗料比例:饲料中精、粗料比例可影响瘤胃发酵性质与挥发脂肪酸的组成,精料比例大,不利于乙酸发酵,而有利于丙酸
发酵,导致乳脂率下降,体脂增加(4)脂肪含量与性质:饲料脂肪太少,产能奶量下降。

提高脂肪含量,可增加奶产量,有时也使乳脂量略有增加。

低熔点植物油食入过多,导致牛奶中脂肪酸增多,短链脂肪酸减少,有时还会降低乳脂熔点,影响乳脂品质。

37.影响产蛋量、蛋重及成分的主要因素?
答:1.对产蛋量和蛋重的影响①能量:影响产蛋的主要因素,可根据能量浓度调节采食量,一般不会过量,不足:蛋变小,产蛋量下降,甚至停产。

过量:体组织脂肪沉积多,产蛋量下降。

②蛋白质:不足:产蛋量下降、蛋重减轻,严重缺乏则停止。

过量:尿酸生成增多,能量利用率下降。

③脂类:饲料中亚油酸等必需脂肪酸不足,明显降低采食量、蛋重和蛋中脂肪含量。

④维生素与矿物质:影响产蛋量的主要矿物质是钙和钠,维生素主要是V A、VD、VE、VB12。

2、对蛋的成分的影响①矿物质:如钙、磷等及维生素D影响蛋壳的质量:蛋壳强度、厚度和光洁度。

②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A、D;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2、泛酸、叶酸在蛋中的含量受饲料中维生素含量的影响较大。

③脂肪酸:蛋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其它脂类成分受饲料相应成分的影响。

④微量元素:饲料中的微量元素如碘、硒等可以在蛋中沉积。

38.影响动物消化的因素有哪些?怎样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性?
答:消化率高低取决于是动物状况(动物种类,年龄及个体差异)、饲料(种类,化学成分及抗营养物质)和饲养管理技术(饲料的加工调制和饲养水平);
提高动物对养分的消化率:
(1)、饲料或饲粮中粗蛋白质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则相对较低,有利于动物消化液的分泌和养分的充分消化。

就反刍动物而言,各种养分的消化率随饲料或饲粮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而有机物质和粗蛋白质本身消化率的变化最明显。

(2)、以维持水平或低于维持水平饲养,养分消化率最高
(3)、适度的磨碎有利于单胃动物对饲料干物质、能量和氮的消化;适宜的加热、膨化可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等有机物质的消化率。

粗饲料用酸碱处理有利于反刍动物对纤维性物质的消化;凡有利于瘤胃发酵和微生物繁殖的因素,皆能提高反刍动物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

39.举例说明矿物质元素在动物体内的主要作用
答:钙在动物体内的作用:99%的钙参与构成牙齿和骨骼,钙参与调节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钙可促进凝血酶的致活,参与正常血凝过程;钙是多种酶的活化剂或抑制剂;调节内分泌。

40.什么是体增热?体增热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答:体增热是指绝食动物在采食饲料后短时间内,体内产热高于绝食代谢产热的那部分热能。

体增热产生因素:(1)消化过程产热(2)营养物质做功产热(3)与营养物质代谢相关的器官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量(4)肾脏排泄做功产热(5)饲料在胃肠道发酵产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