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庙号年号尊号陵号PPT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文化常识庙号、年号、谥号、尊号、死的说法.共25页文档

文化常识庙号、年号、谥号、尊号、死的说法.共25页文档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文化常识庙号、年号、谥号、尊号、 死的说法.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一文读懂古代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一文读懂古代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一文读懂古代庙号、谥号、年号、尊号历史题材一直是我国影视剧中的大IP,几乎我们每个人身边都能找出几位喜欢历史的好朋友,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嘉靖”、“万历”、“康熙”、“乾、嘉、道、咸”等诸多帝王们纷繁复杂的称谓,可又不禁令人疑惑。

那么,究竟这些称谓是干啥用的?又如何区别这些称谓呢?为了讲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以知名度较高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说起:李世民是他的姓名,由于他贵为帝王,此外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等四种称号。

要知道我国古代皇帝,一般都有这四种称号。

先来说“庙号”。

我们谈到李世民,通常也会脱口而出:唐太宗——李世民,这里的“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庙号。

我们经常听到太祖、太宗之类的帝王称号,就是古人在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给他使用的名号。

据考证,这一做法早在商代就出现了。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

”通常开国皇帝一般为祖、后继有为之君为宗。

譬如:唐高祖——李渊,也就是李世民的父亲,开基立业,创立大唐,所以庙号为“祖”,刘邦也称汉高祖,亦是同理。

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古代,庙号就越精简。

譬如最初商代的庙号用字不过四种,即:创基立业曰“太”,庙号获得者: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庙号获得者: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庙号获得者: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庙号获得者:中宗且乙。

奇葩的是,到周朝,虽然周以“礼”著称,但庙号制度却被废除。

此后直到汉代才又被刘邦重新用起来。

汉代对于帝王庙号的选字极为慎重严格,除非帝王有大功大德,否则不得使用,故而整个西汉210年,也不过刘邦(高祖)、刘恒(太宗)、刘彻(世宗)、刘询(中宗)等屈指可数的数位皇帝死后被加庙号。

新《三国演义》许攸称刘协的庙号汉献帝,是错误的,庙号是皇帝死后才有的到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变幻,庙号的使用开始不加约束,除非极少的短命皇帝和亡国之君,每个帝王都有庙号,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代。

为了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御用文人们不断增加庙号的用字。

古代文化常识之一:姓名称谓.ppt

古代文化常识之一:姓名称谓.ppt

5、嘉礼
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诞生礼
成年礼 飨燕饮食之礼
诞生礼包括“三朝”、“满月”、
“百日”、“周岁”等。“三朝” 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 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 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 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 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
庙号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被 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 宗、世宗。
号有几种?
武则天 慈禧太后 乾隆皇帝
慈禧的徽号就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圣母皇 太后”
慈禧在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为“慈禧”。 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十月,因为同治皇帝载淳大婚,慈禧又加 上徽号“端佑”。 同治十二年二月,因为载淳亲政,慈禧的徽号又加上“康颐”二 字。 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因为新的皇帝即位,所以两个太后继 续垂帘听政。慈禧的号上又加了“昭豫庄诚”。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因为光绪帝大婚并归政,徽号上又 加了“寿恭”二字。 光绪十五年三月,光绪亲政,又加上“钦献”二字。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因为慈禧的六十大寿到了,所以又 加上了“崇熙”二字。
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婚姻文化的特点 ①重婚姻不重爱情 男女婚姻从属于家庭家族利益
一、古代的爱情、婚姻与家庭
婚姻文化的特点 ②男权至上,妇女处于绝对从属地位 夫妇伦理原则主要针对妇女.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德:贞操、顺静、幽闲、规矩、礼貌;
丧礼
对天灾人祸表达哀吊的礼仪 埋葬制度 古代丧葬制度 居丧制度 丧服制度 等级分明、形式繁缛 丧礼制度

庙号、徽号、谥号和年号(已校对,无错误)

庙号、徽号、谥号和年号(已校对,无错误)

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后人在太庙之中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庙号,意思就是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

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商朝所建立的可谓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中宗且乙)。

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

自从始皇帝建立华夏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

原因是“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与庙法。

汉朝时期,兼采传承自商朝时期的庙号制度及来自于周朝的谥号制度。

初时,汉朝对于庙号仍本着商朝时期的初衷,庙号的给予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沿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到了唐朝开始,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因此原始的四种庙号不敷使用,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不过甫开国的前几代君王,其庙号大多仍使用传承自商朝的原始四个庙号。

而也是自唐朝以后,庙号在前、谥号在后的连称方式,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而由于唐朝之前的皇帝并非人人有庙号,而谥号从周武曌开始,帝王的谥号字数不断增加,到明清甚至增加到十七字,称呼上有所困难;又因为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庙号者较少,所以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明帝(隋炀帝),不称庙号。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

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现就所知,将四者来龙去脉略加辨析考述,以飨读者。

1,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的区别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的区别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种称号以寓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表扬性的,批判性的和表同情的。

还有一种叫作私谥。

有些人不是高官,或在有罪流放之中,朝廷不予谥号,亲友们给予他的谥号。

例如:东汉时,陈寔死后,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 谥为文范先生。

2.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

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如唐太宗、宋太祖。

3.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也称改元,如汉武帝改了11次年号,唐高宗用过14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规定一帝一元,如此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

庙号、谥号、年号、帝号、国号简介1.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死后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历史上最长的谥号29个字,是新觉罗˙努尔哈赤的,谥号是“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shi四声)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

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

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庙号-年号-陵号大全_图文

中国历代皇帝谥号-庙号-年号-陵号大全_图文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

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

3.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一般由皇帝发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始创年号为元狩,并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

此后形成制度。

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4.陵号陵号,历代已故帝王及其后妃所葬陵墓的称号,如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的乾陵,汉武帝的茂陵,明代的十三陵。

陵号有时也用来指代过世皇帝,一般用于本朝。

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例如赵肃侯十五年的起寿陵.秦朝的帝王没有陵号,汉代以后陵号得到了普及,但是元朝的皇帝们既没有陵墓更没有陵号.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6年三世皇帝嬴子婴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高皇帝刘邦太祖长陵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孝惠皇帝刘盈安陵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80年高皇后吕雉吕后陵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孝文皇帝刘恒太宗霸陵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孝景皇帝刘启阳陵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孝武皇帝刘彻世宗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茂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孝昭皇帝刘弗陵始元、元凤、元平平陵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孝宣皇帝刘询中宗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杜陵公元前49年—孝元皇帝刘奭初元、永光、建昭、竟宁渭陵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孝成皇帝刘骜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延陵公元前7年—公元前1年哀皇帝刘欣建平、元寿义陵公元前1年—公元5年平皇帝刘衎元始康陵公元6年—公元8年孺子婴王莽(摄政)居摄、初始公元9年—公元23年新朝王莽始建国、天凤、地皇公元23年—公元25年更始皇帝刘玄更始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57年孝光武皇帝刘秀世祖建武、建武中元原陵公元58年—公元75年孝明皇帝刘庄显宗永平显节陵公元76年—公元88年孝章皇帝刘炟肃宗建初、元和、章和敬陵公元89年—公元105年孝和皇帝刘肇穆宗永元、元兴慎陵公元106年—殇皇帝刘隆延平康陵公元125年孝安皇帝刘祜恭宗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恭陵公元126年—公元144年孝顺皇帝刘保敬宗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宪陵公元145年—公元146年冲皇帝刘炳永嘉怀陵公元146年—公元147年质皇帝刘缵本初静陵公元147年—公元167年孝桓皇帝刘志威宗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宣陵公元168年—公元189年孝灵皇帝刘宏建宁、熹平、光和、中平文陵公元189年—公元189年少皇帝刘辩光熹、昭宁公元189年—公元220年献皇帝刘协初平、兴平、建安、延康禅陵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65年魏公元220年—公元226年文皇帝曹丕高祖黄初首阳陵公元226年—明皇帝曹叡烈祖太和、青龙、景初高平陵公元254年齐王曹芳正始、嘉平公元254年—公元260年高贵乡公曹髦正元、甘露公元260年—公元265年元皇帝曹奂景元、咸熙公元221年—公元263年蜀公元221年—公元223年昭烈皇帝刘备章武惠陵公元223年—公元263年后主刘禅建兴、延熙、景耀、炎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吴公元229年—公元252年大皇帝孙权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蒋陵公元252年—公元258年会稽王孙亮建兴、五凤、太平公元258年—公元264年景皇帝孙休永安定陵公元264年—公元280年乌程候孙皓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公元265年—晋朝公元317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290年武皇帝司马炎世祖泰始、咸宁、太康、太熙峻阳陵公元290年—公元306年孝惠皇帝司马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安、永兴、光熙太阳陵公元306年—公元313年怀皇帝司马炽永嘉公元313年—公元317年愍皇帝司马邺(yè) 建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东晋公元317年—公元322年元皇帝司马睿中宗建武、大兴、永昌建平陵公元322年—公元325年明皇帝司马绍肃宗永昌、太宁武平陵公元325年—公元342年成皇帝司马衍显宗太宁、咸和、咸康兴平陵公元342年—公元344年康皇帝司马岳建元崇平陵公元344年—公元361年穆皇帝司马聃孝宗永和、升平永平陵公元361年—哀皇帝司马丕隆和、兴宁安平陵废皇帝司马奕太和吴陵公元371年公元371年—简文皇帝司马昱太宗咸安高平陵公元372年公元372年—孝武皇帝司马曜宁康、太元隆平陵公元396年公元396年—安皇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兴、义熙休平陵公元418年公元418年—恭皇帝司马德文元熙冲平陵公元420年公元420年—南北朝公元589年公元420年—南朝公元589年公元420年—宋朝公元479年公元420年—武皇帝刘裕高祖永初初宁陵公元422年公元422年—少皇帝刘义符景平公元424年公元424年—文皇帝刘义隆太祖元嘉长宁陵公元453年公元453年—孝武皇帝刘骏世祖孝建、大明景宁陵前废皇帝刘子业永光、景和公元465年公元465年—明皇帝刘彧太宗泰始、泰豫高宁陵公元472年公元472年—后废皇帝刘昱元徽公元477年公元477年—顺皇帝刘準升明遂宁陵公元479年公元479年—齐朝公元502年公元479年—高皇帝萧道成太祖建元泰安陵公元482年公元482年—武皇帝萧赜世祖永明景安陵公元492年公元492年—鬱林王萧昭业隆昌公元494年公元494年—海陵王萧昭文延兴公元494年公元494年—明皇帝萧鸾建武、永泰兴安陵公元498年公元498年—东昏候萧宝卷永元公元501年公元501年—和皇帝萧宝融中兴恭安陵公元557年梁朝公元502年—公元549年武皇帝萧衍高祖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修陵公元549年—公元551年简文皇帝萧纲太宗大宝庄陵公元551年—公元552年豫章王萧栋天正公元552年—公元555年孝元皇帝萧绎世祖承圣公元555年—公元557年孝敬皇帝萧方智绍泰、太平公元557年—公元589年陈朝公元557年—公元559年武皇帝陈霸先高祖永定万安陵公元559年—公元566年文皇帝陈蒨世祖天嘉、天康永宁陵公元566年—公元568年废皇帝陈伯宗光大公元568年—公元582年孝宣皇帝陈顼高宗太建显宁陵公元582年—陈叔宝后主至德、祯明公元581年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北魏公元386年—公元409年道武皇帝拓跋珪太祖登国、皇始、天兴、天赐金陵公元409年—公元423年明元皇帝拓跋嗣太宗永兴、神瑞、泰常金陵公元423年—公元452年太武皇帝拓跋焘世祖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金陵公元452年—公元452年南安王拓跋余承平公元452年—公元465年文成皇帝拓跋濬高宗兴安、兴光、太安、和平金陵公元465年—公元471年献文皇帝拓跋弘显祖天安、皇兴金陵公元471年—公元499年孝文皇帝元宏高祖延兴、承明、太和长陵公元499年—公元515年宣武皇帝元恪世宗景明、正始、永平、延昌景陵公元515年—公元528年孝明皇帝元诩肃宗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定陵公元528年—孝庄皇帝元子攸敬宗建义、永安静陵长广王元晔建明公元531年公元531年—节闵皇帝元恭普泰公元532年公元532年—安定王元朗中兴公元532年公元532年—孝武皇帝元脩太昌、永兴、永熙云陵公元534年公元534年—东魏公元550年公元534年—孝静皇帝元善见天平、元象、兴和、武定公元550年公元550年—北齐公元577年公元550年—文宣皇帝高洋显宗天保武宁陵公元559年公元559年—废皇帝高殷乾明公元560年公元560年—孝昭皇帝高演皇建文静陵公元561年公元561年—武成皇帝高湛世祖太宁、河清永平陵公元565年公元565年—高纬后主天统、武平、隆化高恒幼主承光公元577年公元535年—西魏公元556年公元535年—文皇帝元宝炬大统永陵公元551年公元551年—废皇帝元钦大统公元554年公元554年—恭皇帝元廓大统公元556年公元557年—北周公元581年公元557年—孝闵皇帝宇文觉静陵公元557年公元557年—明皇帝宇文毓武成昭陵公元560年公元560年—宇文邕保定、天和、建德、宣政孝陵公元578年公元578年—宣皇帝宇文鶧大成定陵公元580年公元580年—静皇帝宇文阐大象、大定恭陵公元581年公元581年—隋朝公元604年文皇帝杨坚高祖开皇、仁寿太陵公元604年—公元618年炀皇帝杨广大业公元617年—公元618年恭皇帝杨侑义宁公元618年—公元619年越王杨侗皇泰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公元618年—公元626年高祖李渊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武德献陵公元626年—公元649年太宗李世民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贞观昭陵公元649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乾陵公元683年—公元684年中宗李显大和圣昭孝皇帝嗣圣定陵公元684年—公元690年睿宗李旦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文明桥陵公元690年—公元705年大周武曌圣神皇帝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乾陵公元705年—公元710年中宗李显大和圣昭孝皇帝神龙、景龙定陵公元710年—公元710年殇宗李重茂唐龙公元710年—公元712年睿宗李旦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景云、太极、延和桥陵公元712年—公元756年玄宗李隆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先天、开元、天宝泰陵公元756年—公元762年肃宗李亨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至德、乾元、上元建陵公元762年—公元779年代宗李豫睿文孝武皇帝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元陵公元779年—公元805年德宗李适神武孝文皇帝建中、兴元、贞元崇陵公元805年—公元805年顺宗李诵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永贞丰陵公元805年—公元820年宪宗李纯圣神章武孝皇帝元和景陵公元820年—穆宗李恒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光陵公元826年敬宗李湛睿武昭愍孝皇帝宝历庄陵公元826年—公元840年文宗李昂元圣昭献孝皇帝宝历、太和、开成章陵公元840年—公元846年武宗李炎至道昭肃孝皇帝会昌端陵公元846年—公元859年宣宗李忱圣武献文孝皇帝大中贞陵公元859年—公元873年懿宗李漼昭圣恭惠孝皇帝大中、咸通简陵公元873年—公元888年僖宗李儇惠圣恭定孝皇帝咸通、乾符、广明靖陵公元888年—公元904年昭宗李晔圣穆景文孝皇帝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和陵公元904年—公元907年李柷哀皇帝天祐温陵公元907年—公元960年五代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12年太祖朱温神武元圣孝皇帝开平、乾化宣陵公元912年—朱友珪凤历朱友贞(末代)皇帝乾化、贞明、龙德公元923年公元923年—后唐公元936年公元923年—庄宗李存勖光圣神闵孝皇帝同光雍陵公元926年公元926年—明宗李嗣源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天成、长兴徽陵公元933年公元933年—李从厚闵皇帝应顺公元934年公元934年—李从珂(末代)皇帝清泰公元936年公元936年—后晋公元946年公元936年—高祖石敬瑭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天福显陵公元942年公元942年—石重贵出皇帝天福、开运公元946年公元947年—后汉公元950年公元947年—高祖刘知远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天福、乾祐睿陵公元948年公元948年—刘承祐隐皇帝乾祐颍陵公元960年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54年太祖郭威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广顺、显德嵩陵公元954年—公元959年世宗柴荣睿武孝文皇帝显德庆陵公元959年—公元960年柴宗训恭皇帝显德顺陵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976年太祖赵匡胤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建隆、乾德、开宝永昌陵公元976年—公元997年太宗赵光义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永熙陵公元997年—公元1022年真宗赵恒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永定陵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仁宗赵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永昭陵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英宗赵曙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治平永厚陵公元1067年—神宗赵顼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熙宁、元丰永裕陵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哲宗赵煦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绍圣、元符永泰陵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徽宗赵佶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永祐陵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钦宗赵桓恭文顺德仁孝皇帝靖康永献陵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高宗赵构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建炎、绍兴永思陵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孝宗赵眘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隆兴、乾道、淳熙永阜陵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光宗赵惇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绍熙永崇陵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宁宗赵扩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庆元、嘉泰、开禧、嘉定永茂陵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理宗赵昀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祐、宝祐、开庆、景定永穆陵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度宗赵禥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永绍陵公元1274年—公元1275年赵显恭皇帝德祐公元1275年—端宗赵昰景炎永福陵公元1278年—赵昺昺皇帝祥兴公元1279年公元907年—辽国公元1125年公元907年—太祖耶律阿保机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神册、天赞、天显祖陵公元927年公元927年—太宗耶律德光孝武惠文皇帝天显、会同、大同怀陵公元947年公元947年—世宗耶律阮孝和庄宪皇帝天禄显陵公元951年公元951年—穆宗耶律璟孝安敬正皇帝应历公元969年公元969年—景宗耶律贤孝成康靖皇帝保宁、乾亨乾陵公元982年公元982年—圣宗耶律隆绪文武大孝宣皇帝亨、统和、开泰、太平庆陵公元1031年乾公元1031年—兴宗耶律宗真神圣孝章皇帝景福、重熙公元1055年公元1055年—道宗耶律洪基仁圣大孝文皇帝清宁、咸雍、太康、大安、寿昌公元1101年公元1101年—耶律延禧天祚皇帝乾统、天庆、保大公元1125年公元1115年—金国公元1115年—公元1123年太祖完颜阿骨打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收国、天辅睿陵公元1123年—公元1135年太宗完颜晟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天会恭陵公元1135年—公元1149年熙宗完颜亶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天会、天眷、皇统思陵公元1149年—公元1161年完颜亮海陵王天德、贞元、正隆公元1161年—公元1189年世宗完颜雍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大定兴陵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章宗完颜璟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明昌、承安、泰和道陵公元1208年—公元1213年完颜永济卫绍王大安、崇庆、至宁公元1213年—公元1223年宣宗完颜珣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贞祐、兴定、元光德陵公元1223年—公元1234年哀宗完颜守绪正大、开兴、天兴公元1234年—公元1234年完颜承麟末皇帝天兴公元1032年—公元1227年西夏公元1032年—景宗李元昊显道、开运、广运、大庆、天授礼法、泰陵公元1048年—公元1067年毅宗李谅祚延嗣宁国、天祐垂圣、福圣承道、奲都、拱化安陵公元1067年—公元1086年惠宗李秉常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献陵公元1086年—公元1139年崇宗李乾顺天仪治平、天祐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显陵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仁宗李仁孝大庆、人庆、天盛、乾祐寿陵公元1193年—公元1206年桓宗李纯祐天庆庄陵公元1206年—公元1211年襄宗李安全应天、皇建康陵公元1211年—公元1223年神宗李遵顼光定公元1223年—公元1226年献宗李德旺乾定公元1226年—公元1227年李晛末主宝义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元朝公元1206年—公元1227年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公元1227年—睿宗孛儿只斤拖雷景襄皇帝公元1241年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英文皇帝公元1241年—公元1246年乃马真昭慈皇后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定宗孛儿只斤贵由简平皇帝公元1248年—公元1251年海迷失海迷失皇后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宪宗孛儿只斤蒙哥桓肃皇帝公元1259年—公元1294年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圣德神功文武皇帝中统、至元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成宗孛儿只斤铁木耳钦明广孝皇帝元贞、大德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武宗孛儿只斤海山仁惠宣孝皇帝至大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圣文钦孝皇帝皇庆、延祐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刺睿圣文孝皇帝至治公元1323年—公元1328年孛儿只斤也孙铁木耳泰定皇帝泰定、致和公元1328年—孛儿只斤阿速吉八天顺皇帝天顺公元1328年文宗孛儿只斤图贴睦耳圣明元孝皇帝天历公元1328年—公元1329年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瓎翼献景孝皇帝至顺公元1329年—公元1332年文宗孛儿只斤图贴睦耳圣明元孝皇帝至顺公元1332年—公元1333年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冲圣嗣孝皇帝至顺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顺皇帝至顺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太祖朱元璋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洪武孝陵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朱允炆恭闵惠皇帝建文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成祖朱棣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永乐长陵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仁宗朱高炽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洪熙献陵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宣宗朱瞻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宣德景陵公元1435年—英宗朱祁镇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正统裕陵公元1457年代宗朱祁钰恭仁康定景皇帝景泰景泰陵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英宗朱祁镇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天顺裕陵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宪宗朱见深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成化茂陵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孝宗朱祐樘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弘治泰陵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武宗朱厚照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正德康陵公元1521年—公元1566年世宗朱厚熜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嘉靖永陵公元1566年—公元1572年穆宗朱载垕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隆庆昭陵公元1572年—公元1620年神宗朱翊钧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万历定陵公元1620年—公元1620年光宗朱常洛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泰昌庆陵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熹宗朱由校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天启德陵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思宗朱由检庄烈愍皇帝崇祯思陵公元1616年—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626年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天命福陵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天聪、崇德昭陵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顺治孝陵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康熙景陵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雍正泰陵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乾隆裕陵公元1795年—公元1820年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嘉庆昌陵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道光慕陵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咸丰定陵公元1861年—公元1874年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同治惠陵公元1874年—公元1908年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光绪崇陵公元1908年—逊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统。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2)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2)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号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

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功绩和过错,不仅难以给出定论,也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

所以,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

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用谥号。

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

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

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

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论定的功用。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简介及区别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

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现就所知,将四者来龙去脉略加辨析考述,以飨读者。

1,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国号 年号 庙号 谥号 的区别课件(20张PPT)

国号 年号 庙号 谥号 的区别课件(20张PPT)

五刑:五种刑罚,各个朝代的五刑有所不同。 (1)秦以前为:墨(刺字并涂墨)、劓(yì割 鼻)、 剕(fèi,也写作“刖”yuè,砍脚)、 宫(毁坏生殖器)、大辟(pì死刑,杀)。 (2)秦汉时期为:黥(qínɡ 刺字并涂墨)、劓、 斩趾(左右脚趾)、枭首(xiāo砍头示众)、菹 (zū剁成肉酱)。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 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庙号起源与商朝,在商朝之后,周朝指沿用了商朝的谥号制度,导致周 朝的帝王只有谥号没有庙号,到了秦朝庙号和谥号被全部废除,汉朝有 承袭了庙号的制度,汉朝的庙号不是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是不能拥有的, 这也是汉朝不少皇帝没有庙号的原因!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 泛滥。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一般开国皇帝都被称为“太祖”或者是“高祖”,比如汉太祖刘邦,唐 高祖李渊,而第二任的皇帝一般成为“宗”,比如汉太宗刘恒,唐太宗 李世民!不过“祖”的庙号在曹魏时期就开始泛滥了。到十六国时期, 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的君主庙号几乎没有不称祖的,比如 后赵的石勒称高祖,石虎称太祖!
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 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 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 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 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 花。

庙谥尊年

庙谥尊年

习惯称呼
• 称呼帝王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 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 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 •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 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一般来说:
• 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 汉武帝、隋炀帝; • 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 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如唐高祖、唐太 宗、宋太祖、宋太宗等; • 明、清两朝的皇帝多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唐熙皇 帝等。 Nhomakorabea谥号
•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
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前事迹来评定他的功过是非 而给予的一种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 谥号是由一些固定的,有一定内涵的字用来评 价死者的功过。(文,武,厉,哀,忠烈,文 忠)
谥号分类(三)
第一类是表扬的谥号。 如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 好问”、“慈惠爱民”的品德称文,例如隋文帝,克定祸 乱曰武,例如汉武帝,主义行德曰元,例如汉元帝等, “安乐抚民”称“康”,这是美谥; 第二类是批评的谥号。 如“暴慢无亲”、“杀戮无辜”称厉,例如周厉王等, 去礼远众曰炀,例如隋炀帝等,好祭鬼怪、乱而不损的称 为灵,例如汉灵帝等,这是恶谥; 第三类是同情的谥号。 如恭仁短折的称为哀,例如金哀帝等,“在国遭忧”、 “在国逢难”的称为愍[mǐn]或“憨”。 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 曰武)、(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 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 史可法)等。
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开 始于汉武帝,汉武帝登级的第一年称为建元元年, 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新皇帝即位必须改年号,称 为改元。 明朝以前的皇帝经常在位时改年号, 每个皇帝都 会有很多年号,如汉武帝改年号有元光、元朔、元鼎、 元封、太初、天汉…… 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 永乐,称永乐皇帝;清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 称乾隆皇帝。

名、字、号、庙号、年号、尊号、徽号区别

名、字、号、庙号、年号、尊号、徽号区别

名、字、号、庙号、年号、尊号、徽号区别(1)名: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当时人们习惯以天干为名,或以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

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

随着儒学的兴起,命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

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对命名规定了“五则”(信、义、象、假、类)和”六不”(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币”) 。

(2)字,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仅称呼此人的“字”代名叫“以字行”。

如: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离骚》)(3) 号,别号: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

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

与名、字无联系。

在古人称谓中,别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如:不知不觉,这“老残’二字便成了个别号了。

(《老残游记》)1.谥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该制度始于西周。

周朝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资格;唐朝规定职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谥资格;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谥号大致分为下列几类:(1)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

如: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书·武帝纪》)(2)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

如:文侯十年,周幽王无道,犬戎杀幽王。

《史记·晋世家》)(3)下谥之恶谥如: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史记·周本纪》)(4)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

如:哀伤帝初立,躬行简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至治焉。

(《资治通鉴》)(5)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

如:柳下既死,门人将谥之。

(《列女传·柳下惠妻》)2.庙号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与年号

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与年号

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与年号说起中国古代史,绕不开的一个特殊群体就是:皇帝。

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清宣统帝,中国封建王朝时代一共出现了400多位正史承认的皇帝。

他们被后世熟知的名号各不相同,比如“汉高祖、隋文帝、唐太宗、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称呼的标准并不统一,这中间有哪些讲究?今天就跟各位历史爱好者一起探讨一下。

庙号与谥号庙号,顾名思义,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的尊称,比如我们熟知的“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

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也有的庙号是死后追尊,比如曹操和宇文泰,都是“太祖”。

谥号,是帝王、诸侯死后的评价,比如“汉武帝、魏文帝、隋文帝”,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谥号。

二者合起来,就是对古代皇帝的完整称呼,如“太祖高皇帝”。

只不过谥号不只是皇帝才有,重要的诸侯大臣也可以享有,比如范仲淹的谥号“文正”、岳飞的谥号“武穆”,也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武穆遗书”的来源。

庙号与谥号都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

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

西汉再次恢复庙号,但只有四位贡献卓越的皇帝才享有庙号,要求非常严格。

庙号和谥号,都是对帝王一生的高度概括。

由于绝大多数帝王的庙号谥号是由其后人所上,因此大多是褒义词,比如“太、高、真、仁”等,至少也是中性词,比如“中、神、哲”,只有末代皇帝比较悲惨,不仅身死国灭,还要被新兴朝代给弄一个恶名以彰显新王朝的正义,最著名的比如“隋炀帝”,或者表达哀思性质的“唐哀帝”、“明思宗”。

为什么隋朝之前称谥号,之后称庙号?隋朝之前,庙号是稀缺产品,而且使用不太规范,一些小朝代的开国之君也敢称“太祖、高祖”,比如上次在慕容复的祖先与他们的大燕王朝一文中所提到的燕国,就有太祖、烈祖等等。

一方面太多的名不副实的各种“祖”,一方面很多皇帝又没有庙号,所以干脆都不要叫庙号。

而谥号却基本只有一个字,比较符合后人的认知。

唐朝开始,几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而谥号却日益泛滥,字数膨胀,如努尔哈赤的谥号有25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极立纪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评论功过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立的孔庙大门
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
12
孔庙第六进院落
杏坛
13
大成门
大成殿 14
孔林
15
孔林16孟府大门17• 孟母三迁碑18



孟庙正门
19
孟林 20
关林 21
22
23
5
3、年号 是封建帝王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最早的年
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 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以致有的皇帝 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成祖年号 “永乐”、清世宗年号“雍正”;有的皇帝有两个年 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 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 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 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历朝诸帝皆立年 号纪元。
2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 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 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 。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是死者生 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7
二、陵寝号
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 据去世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开国皇帝 之陵一般称为“长陵”,其后诸帝则应依其事迹和 世系来命名,诸如康陵、定陵、显节陵、高平陵 等。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汉文帝的霸陵,魏 文帝的首阳陵,孙权的蒋陵等,但这种情况很少 见。为皇帝建陵以后,还要在“陵旁起邑,置令、 丞、尉奉守”,有时还要迁徙人民去居住,陵寝所 在地逐渐变为县治,陵寝号变为县名,而其原有 的意义则逐渐为人淡忘。
8
不同地位陵墓的称谓: (1)林:指圣人的墓葬。如孔林、孟林、关林。 (2)陵:帝王的墓葬。如秦始皇陵、茂陵、昭陵、 乾陵、明长陵、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 (3)墓:诸侯、大臣的墓葬。如霍去病墓、魏征墓。 (4)坟:一般老百姓的墓葬。
9
三孔全景
10
孔庙第一座石坊“金声玉振坊” 孔庙第一道门:棂星门 11
6
4、尊号 是对当权者尊敬的称号。以前的帝王称为天子、
帝、皇、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把最高统 治者的尊号定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独尊地位, 并为后代最高统治者所沿袭。但“皇帝”之称并不能 满足帝王们的自我尊崇之心,于是便在“皇帝”之前 冠以一系列形容词加以润色,使之更加崇高和神秘。 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越到后来,尊号越长。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 帝”; 宋太祖乾德元年受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圣德皇 帝”; 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3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4
2、庙号
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 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为庙号,开国皇帝一 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 、辽太祖、金太祖等;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 宗、明神宗等。 大体来说,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称呼他们的谥 (shi)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隋炀帝;对于唐代 以后的殁世帝王,称呼他们的庙号,例如唐太宗、宋高 祖。明太祖;到了清代,则一般称呼他们的年号,例如 “雍正帝、”“乾隆帝”、“光绪帝”。
帝王
1
一、帝王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1、谥号 是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
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 有褒贬性质的称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 也”。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始皇为突出 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 责,下令废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复, 一直沿用到清末。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 报请新皇帝裁定公布。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 朝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如清朝建立后,曾为明朝的崇 祯帝朱由检定谥为庄烈愍皇帝。表褒的称号有文、景、 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 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