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湘教版选修5

合集下载

【地理】湘教版选修5_第一章_第三节_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件)

【地理】湘教版选修5_第一章_第三节_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件)

人 为 原 因
荒漠化主要 主要分 成因 类型 布地区 水土流失
危害
防治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有计划做好开矿后的土地复耕工作。 ④小流域综合治理。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区域性
八大公害
气候变暖
全球性
臭氧层枯竭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气候变暖
探讨研究:温室气 想一想: 体(以co2为主)为什 温室气体从哪 么在增多?
1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1)图中①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垦、过牧,植被遭破坏 (2)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 “三北”防护林 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的巨大生态工程建设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③地区的水土流失对流经该地区的河流产生的影响和对下游地区造成的 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泛滥成灾 危害是_____________。

主干知识结构
生态破坏的表现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土壤侵蚀
土地荒漠化 环境污染的原因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案例:从砍树人到种树人
建国之初,作为一名伐木工人,马永顺创造了国内 手工伐木的最高记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并 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当 了34年伐木工人,共砍伐树木36000棵。1982年他 退休后,由于长期读报学习,他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 他有感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下 决心向大山“还帐”。在16年时间里,他带领全家共 计种树46500棵。85岁的马永顺在2000年6月获得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荣, 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普为传颂。马永顺由砍树人变成 了种树人,这说明了什么?

高中地理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湘教版选修5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知道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

4.了解人类大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诱发自然灾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教会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洪峰流量与洪水水位”、“水库坝高和诱震概率”表格数据资料和图片等信息的呈现,培养学生解读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类滥砍乱伐导致土地荒漠化,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向环境乱排乱放废弃物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进而诱发自然灾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应以尊重客观发展规律为前提。

2.通过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和辩论等形式来呈现知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

3.通过对人类工程建设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的学习,教会学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发展观、环境观,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全球各国共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及其诱发的自然灾害。

[教学难点]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的建立。

[教学媒体与教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图片、案例[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天、地、人三大系统共同作用于我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

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整体性,同样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而在三者之间,变化最频繁的就是人类,时刻在影响着天地的变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课后练习第一章:训练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课后练习第一章:训练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训练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读下图,完成第1~3题。

1.图示地区存在的生态破坏是( )A.土壤侵蚀B.土地沙化C.森林枯竭D.草原退化2.图中A地区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时旱情加重B.暴雨时出现山洪C.地势高容易出现霜冻D.夏秋易发生台风3.B地区因侵蚀发展易诱发的地质灾害是( )A.火山B.地震C.泥石流D.地裂缝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A.水土流失严重B.洪水频发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D.海水入侵5.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 )A.过量开采地下水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C.沙尘暴盛行D.拉尼娜现象影响6.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B.山崩C.塌陷D.地面沉降读自然灾害与中国奶牛业发展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关于草原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原雪灾、火灾直接损毁草场资源,对奶牛业的发展没有影响B.草原水灾、旱灾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对草场资源没有影响C.草原鼠害、虫害通过破坏草场资源,间接影响奶牛业的发展D.草原病害、酸雨对草场资源和奶牛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影响8.关于我国奶牛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过度放牧,使奶牛数量增多,促进奶牛业的发展②乱采、乱挖,导致鼠害猖獗,制约奶牛业的发展③奶牛业的过度发展,会加剧草原人为灾害对草原的破坏④影响奶牛业发展的因素有草原灾害、社会化程度、奶牛品质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电影《海底总动员》中活泼可爱的小丑鱼令人记忆犹新,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海水酸化使海洋中小丑鱼本世纪末可能失踪,而这也将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和pH值变化图,回答9~10题。

读全球海洋CO29.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所致B.火山喷发的CO溶于海水所致2溶于海水所致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所致D.人类排放CO210.上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会给地球其他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

下列各项不会受其影响的是 ( )A.台湾海峡宽度 B.珠穆朗玛峰雪线C.火山喷发 D.海陆间水循环11.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东部,又被称作乌珠穆沁草原。

湘教版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讲义)

湘教版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讲义)

湘教版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讲义)高中地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考点精讲】1. 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在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性和强度。

2. 生态破坏: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

3. 环境污染:(1)全球变暖与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如下图所示:(2)臭氧层耗竭与自然灾害【典例精析】例题(江苏高考)下图是“1992年和2019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19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①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②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 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

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灾害中的易损性不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有可能改变灾情。

根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19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的建筑密度加大。

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

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量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新品推荐】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新品推荐】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学案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学考要求 说明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如乱垦滥伐、乱牧滥采等。

2.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

后果⎩⎪⎨⎪⎧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土层变薄→旱涝灾害加剧沟谷: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远离侵蚀区的下游:泥沙沉积,抬高河床,淤积湖泊→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3.土地荒漠化(1)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速度→土地荒漠化;干旱和半干旱区: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

(2)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生态破坏及其危害1.土壤侵蚀的危害[方法技巧]土壤侵蚀成因的分析方法分析土壤侵蚀成因应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土壤侵蚀强度,是主要原因。

分析时可采用框图法: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危害[特别提醒]荒漠化的防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②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③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问题;④规定合理载畜量。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从我国土壤侵蚀量较大的两个流域中,任选其一简述土壤侵蚀严重的原因。

(2)简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中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

答案(1)长江流域:流域面积广,降水量大;流域内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

黄河流域:流域面积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质疏松;植被破坏。

(2)减少泥沙含量或淤积,减轻洪涝灾害,保障通航。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1.全球气候变暖(1)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和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排放。

(2)影响:①海平面上升→危及全球沿海地区。

②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可能破坏海洋环流。

③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一些地区适合耕作←⎩⎪⎨⎪⎧光合作用增强生长季节延长大范围的森林破坏和农业灾害④影响人体健康→增加罹患疾病的危险,增加传染病的防治难度和提高人类死亡率。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章 第3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知能检测 湘教版选修5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章 第3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知能检测 湘教版选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1章第3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知能检测湘教版选修5一、选择题1. 下列事件中,属于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的是( ) A.地震灾害B.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等建设不当C.水土流失、荒漠化D.人口过多、工业集中【解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而造成的。

【答案】 C读某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次数图,回答2~3题。

2.此地区沙尘暴次数多的人为原因可能是( )A.植树造林B.过度开垦C.开采地下水D.水资源利用不当3.下列因素中,不是形成沙尘暴原因的是( )A.大风B.地面沙尘物质C.不稳定的空气状态D.森林火灾【解析】沙尘暴的形成因素是强劲的大风、地面多沙尘物质及不稳定的空气状态,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荒漠化会加剧沙尘暴的发生。

【答案】 2.B 3.D(2013·温州八校高二期末联考)电影《海底总动员》中活泼可爱的小丑鱼令人记忆犹新,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海水酸化使海洋中小丑鱼本世纪末可能失踪,而这也将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读全球海洋CO2和pH值变化图,回答4~5题。

4.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所致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所致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所致D.人类排放CO2溶于海水所致5.上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会给地球其他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

下列各项不会受其影响的是( )A.台湾海峡宽度B.珠穆朗玛峰雪线C.火山喷发D.海陆间水循环【解析】第4题,由图示可知,全球海洋pH值的变化与海水中的CO2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由于人类排放CO2增多,溶于海水中的CO2随之增加,导致海水pH值降低,海水酸化。

第5题,火山爆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与全球变暖无关。

【答案】 4.D 5.C读漫画“人类破坏了我的伞”,回答6~8题。

6.图中的“伞”——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________层,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练习: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选修五新素养同步练习: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自然气候变化》日前发布研究称,北极冰雪的融化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美国及全球其他地区夏季日渐猛烈的热潮和暴雨天气有关,全球变暖带来威胁的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F 图为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及变化预测示意图。

读图完成 1〜2题。

1.影响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B .全球气候变暖 D .太阳辐射增强2.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会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 .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改善B .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减少C .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开通D .人口大量向北极地区迁移解析: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两极冰雪融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 缩小。

第2题,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 ,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人口迁移影响不大。

答案:1.B2.C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 )A .洪涝灾害 C .海水入侵高敦演嫌・达标甜评A •沿岸暖流加强 C .极昼天数较多B .地面沉降D .大水漫灌4•造成图中问题的原因是( )A .地壳运动 C .过量开采矿产解析:从漫画中可以形象地看出 ,导致该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

答案:3.B4.D5. 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 t i 至t 4时期 的历史变化过程(t i 至t 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 )。

造成 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綁林地 备林 桥地吻械頓① 过度放牧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 ② 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③ 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 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B .①④ D .③④解析:选D 。

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区域的林地面积不断减少 ,耕地面 积不断增加,地表植被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加大河流的含沙量,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的沉积,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2021-2022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时作业: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5课时作业: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Word版含解析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难【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了解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大事,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缘由,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难之间的关系。

3.把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削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峻后果。

4.了解人类大型工程活动与自然灾难的关联性,从而警醒人们留意自己的行为。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难1.常见的生态破坏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①____________等,从而加剧了各种自然灾难的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

2.土壤侵蚀加剧(1)概念:土壤侵蚀加剧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④____________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突然增加的侵蚀。

(2)后果: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后,土层变薄,⑤__________力量降低,干旱时易加剧旱情,暴雨时易形成山洪。

沟谷侵蚀的进展,简洁诱发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__灾难,在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⑨__________的发生频率。

3.土地荒漠化(1)人为因素:主要是⑩________、乱砍滥伐、⑪__________等不合理耕作而造成的植被破坏与地表暴露,从而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的速度。

从世界范围看,⑫__________和不适当的⑬__________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缘由。

(2)危害: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⑭______________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难1.随着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带来的灾难越来越多,其中世界八大公害大事导致的损害是区域性的,而⑮________________、臭氧层耗竭和生物多样性削减所带来的损害则是全球性的。

2.全球气候变暖(1)缘由: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缘由是⑯____________的增加。

高中地理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同步测试 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同步测试 湘教版选修5

1.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如果下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流量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①修建了水利工程②开辟了运输线③加固了防洪大堤④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

据图回答2~3题。

2.图示t4时期河流断面处的河水年径流量变化情况与t1时期相比,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B.年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C.洪峰流量减小,且出现频率降低D.春夏季流量增大,秋冬季流量减小3.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①过度放牧致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根据“上海市地下水水位与地面沉降关系图”,判断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降水不断减少 B.过度抽取地下水C.第三产业发展快 D.建筑物高度增加下图为“北京—天津地形及地下水位剖面”,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地下水为潜水B.地下水位线的起伏只由地形引起C.北京地下水位最高D.图示滨海地区海水入侵严重6.北京和天津城区的地下水位状况,容易导致的危害是( )A.洪涝加剧 B.盐碱化加重C.滑坡增多 D.地面沉降,地面建筑坍塌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二、综合题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沉降平均速度最快的地区出现在______附近。

(2)导致图示地区地面沉降最直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冲刺高考)湘教版 高中地理 选修五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冲刺高考)湘教版 高中地理 选修五 第一章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一、选择题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型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在一起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这一概念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现已成为各种赤潮的统称。

据此并根据下图回答1~3题。

1.赤潮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主要是()。

A.因海水温度太高而死亡B.因过度缺氧而死亡C.因缺乏围栏保护而中毒死亡D.因船舶漏油污染而死亡2.赤潮频发,即使鱼类没有死亡,也会聚集超量的有害物质,最后转嫁给人类,这种转嫁过程直接参与了()。

A.水循环B.生物循环C.地壳物质循环D.大气循环3.在我国近海中,发生赤潮的次数最多、危害最重的海域是()。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解析第1题,产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赤潮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一方面,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和死亡分解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贝等缺氧窒息而死。

同时它们在代谢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的生物毒素,引起鱼类等病变。

A、C、D选项与赤潮无关。

第2题,赤潮的发生引起海洋环境的恶化,可能引起食用被赤潮毒素污染的海产品的人群中毒,这种物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过程属于生物循环。

第3题,读图可知,浙江省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面积最大,浙江临东海。

答案 1.B 2.B 3.C读上海市地下水位与地面沉降关系图,回答4~6题。

4.图中等水位线与沉降量曲线的关系是()。

A.正比例B.反比例C.正相关D.负相关5.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降水的不断减少B.过度开采地下水C.第三产业发展快D.建筑物高度增加6.A、B等值线的数值分别为()。

A.35;1 250 B.35;1 000C.31;750 D.29;500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等水位线数值越高处沉降量曲线数值越大,即为正相关。

第5题,大城市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严重的地方会出现地面沉降。

第6题,根据等值线递变趋势,A的等水位线高值中心约为35米,B为介于两沉降量曲线中间的闭合区,可与相邻两线数值相等,约1 000毫米或750毫米。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五配套同步课件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五配套同步课件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1.全球变暖与自然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产生的灾难性后果如图:
2.臭氧层耗竭与自然灾害 3.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自然灾害
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主要影响
差异
气候(灾害)的变化 对生产的影响
北部和西部的温暖 降雨量将会增加 对农牧业有利
地区

洪水暴发频率将会 不利于农业生
长江、黄河等流域

更高

东南沿海地区
第第 一三 章节
课前预习·巧设计
设计一 设计二
名师课堂·一点通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创新演练·大冲关
1.了解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 为因素及其后果。
2.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 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 其严重后果。
3.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答案] (1)D (2)A
2.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 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 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被 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 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图,回答(1)~(3)题。
(1)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
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 本题组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等知识点。 第(1)题,由两幅图的对比可知,2003年冰原面积比1992年 明显缩小,这说明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原大面积消融。第 (2)题,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从海陆 相互作用看,海洋作用强于陆地作用,所以海岸侵蚀加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基础巩固]《自然气候变化》日前发布研究称,北极冰雪的融化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美国及全球其他地区夏季日渐猛烈的热潮和暴雨天气有关,全球变暖带来威胁的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下图为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及变化预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加强B.全球气候变暖C.极昼天数较多D.太阳辐射增强2.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会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改善B.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减少C.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开通D.人口大量向北极地区迁移解析: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两极冰雪融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缩小。

第2题,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人口迁移影响不大。

答案:1.B 2.C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 )A.洪涝灾害B.地面沉降C.海水入侵D.大水漫灌4.造成图中问题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B.水污染严重C.过量开采矿产D.过度开采地下水解析:从漫画中可以形象地看出,导致该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

答案:3.B 4.D5.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

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①过度放牧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选D。

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区域的林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地表植被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加大河流的含沙量,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的沉积,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随着区域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降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处阴山山脉北坡,内蒙古高原南缘。

年降水量316.7 mm,年蒸发量为1 748 mm。

读多伦县牲畜头数年变化图,回答6~7题。

6.从干湿地区划分看,多伦县应属于( )A.干旱区B.半干旱区C.半湿润区D.湿润区7.牲畜头数的变化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盐碱化C.水土流失D.全球气候变暖解析:第6题,根据多伦县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判断出多伦县属于半干旱区。

第7题,牲畜头数的不断增长意味着过度放牧,易造成土地的荒漠化。

答案:6.B 7.A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江湖很受伤,珠峰不下雪。

隆冬时节,珠峰反倒没有大雪满山、冰川倾泻的风采,强烈的高空风吹走了珠峰“颈部”的一圈白色“围巾”,裸露出瘦骨嶙峋的青色岩石,尖尖的峰顶“雪帽”显得单薄而孤独,而珠峰“腰部”以下的“裙摆”则呈现一片赭黄色。

“15年前,珠峰的冬天往往大雪封山。

这两年夏天降水明显减少,冬天也几乎不下雪。

”珠峰山脚下寺庙的一位僧人如是说。

(1)全球气温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

(2)珠峰不下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随之而来的是珠峰的雪线不断________。

(3)冰川快速融化,对喜马拉雅地区造成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升,危及沿海低地。

(4)应对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解析:第(1)题,注意准确描述气温的变化特点。

第(2)题,全球变暖导致降雪量减少,雪线上升。

第(3)题,喜马拉雅地区主要为高山,地形起伏大,大量的冰雪融水易诱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冰川融水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第(4)题,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加剧了全球气候的变暖,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植被遭破坏,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

针对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答案:(1)波动上升(2)全球变暖上升(3)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海平面(4)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

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能力提升]2015年6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的主题是“绿化沙漠,守护家园”。

读图,回答1~3题。

1.甲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过度放牧B.过度樵采C.气候干旱D.水资源减少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质疏松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3.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解析:第1题,甲地区位于我国呼伦贝尔高原,降水稀少,因此该地区草原退化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

第2题,水土流失包含水资源的流失和土壤资源的流失,主要发生于地形起伏较大、降水强度大、植被稀少的地区。

第3题,土壤次生盐渍化多和气候及不合理的耕地灌溉方式有关。

北方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滞留于地表出现盐渍化现象。

答案:1.C 2.B 3.B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

读图,回答4~5题。

4.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A.北极上空B.南极上空C.赤道上空D.北大西洋上空5.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C.各国共同行动,控制氟利昂的排放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解析:第4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是南美洲的南端,靠近南极洲。

第5题,近年,由于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时,排放的大量氟利昂使南极上空的臭氧大量减少,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答案:4.B 5.C如图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km2)。

读图,回答6~7题。

6.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7.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解析:第6题,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2011年的冰川面积比1972年的小,说明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A项正确。

地壳抬升、流水搬运和风力侵蚀都不能造成冰川面积减少。

第7题,“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意味着气候继续变暖,冰川进一步缩小,冰蚀作用不可能增强,也不可能使绿洲面积增大,A、B项错误。

冰川作为陆地淡水资源(固体),面积缩小将导致该流域干旱程度进一步加剧,导致恶性循环,C项正确。

流域面积与地形地势有关,与冰川面积无关,D项错误。

答案:6.A 7.C8.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

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解析:第(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

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

第(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

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该区域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

其形成原因如下:自然原因: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