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概念”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前概念”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前概念”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摘要:从高中化学“前概念”的成因和特点出发,提出基于“前概念”的有效概念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转变。
关键词:前概念;化学;教学策略高中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储备了相当多的有关化学的经验和知识,即化学前概念。
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具有正迁移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新知识的构建,而有些是相异构想,如果在教学中得不到有效转化,会阻碍新知识的构建,甚至形成错误的概念,所以教师有必要研究前概念的特点与转化条件,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
一、化学前概念的成因与特点对某些化学概念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源自他们的直接经验,先入为主的认识,这种认识属于化学前概念的范畴,这些前概念具有普遍性、隐蔽性、顽固性、局限性的特点。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形成化学前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取一些化学现象或感知一些物质的性质,这些日常生活获取的有关化学的感性认识构成了化学前概念,如:煤气能燃烧、醋是酸的、铁会生锈、酒精会挥发等,这类前概念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当涉及这些概念时,学生会自动进行概念的迁移,但这种迁移与实际的概念可能不相一致,对科学概念的形成可能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源于学生的理解臆测概念是用一定的词语来描述的,在进行新概念学习时,学生对描述新概念的陌生词语会从字面去理解或进行主观臆测,望文生义是学生前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
比如:碱是咸的、合金是金属的合成、液态的物质都是溶液、电离与电解都需要通电等。
来自直觉的化学前概念,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较为隐蔽,且易形成思维定势,在教学中要使其转变成科学概念就会比较困难,因此这类概念具有顽固性、隐蔽性的特点。
(三)源于权威的信息解读教材或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某一阶段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会拿一些具体的宏观的物质来对比或类比,但在创设情境时,由于考虑不周过分强调某一方面或忽略了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停留于表面的由点及面式的前概念,如:为了形象常常描述原子相对大小,通常会用地球与乒乓球来做对比,在这个对比过程忽略了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以及原子的结构,将宏观物质的性质迁移到了微观粒子上面,使学生对后续原子结构的理解造成困扰。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化学•教"#$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浙江义乌市第四中学(322000)朱振华[摘要]概念作为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如果掌握不牢,无论是化学知识学习还是解题,都会遇到困难。
为了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实施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时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运用生活化素材,引入课堂实验,并多鼓励 学生提问。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策略;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3. 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9-0060-01要想让学生学好高中化学,教师就必 中化学概念教学。
实践证明,采用 教学 教学概念,学生不仅记不住,对概念学习的 比较低。
要中化学概念教学 ,就要 中生的学习特点,采取 的教学 ,提高化学概念教学的灵活性和 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多媒体时代的 ,为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新型教学工具。
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 ,让学生的 和学习概念,能 学生对化学概念的 和记忆。
概念教学中教学的 创设,与化学其他知识教学中的 创设有显著区别。
在概念教学情创设中,教师要灵活运用 实 频、化学[动画、化学生 频等资源。
性地选择合适的资源,才能创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 ,有助于学生理概念的教学。
在概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导学生 性的 思考抽象的化学概念,让学生能 化学概念及其应用 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知。
二、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促进概念理解新课程改革实 ,广大高中化学教师一直致力教学 的 ,包括 、模型、挂图、图表等 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教学作为高中化学 教学的基础,更需要灵活的教学方法和 。
但 的化学概念,其深度和难 ,可 的 和方向也。
教师在教学中,要 概念的 和应用方向,选择合适的教学 。
化学概念教学 的多元化直影响学生对概念的 。
综合运用 、模型、插图等教学 ,能 抽象的概念知 具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深 了解概念的内涵和价值。
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效策略以高中化学为例
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效策略以高中化学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以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概念转变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从错误或片面的概念理解转变为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转变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涉及大量抽象和复杂的概念。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概念转变教学的理论依据,以及探索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的有效策略,我们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本文将首先介绍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包括认知冲突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然后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的具体案例,探讨实施概念转变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概念转变教学是建立在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科学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其核心思想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波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认为,认知发展是通过适应机制实现的,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同化是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顺应则是当新信息与已有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时,个体调整或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信息。
概念转变教学借鉴了皮亚杰的理论,强调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和认知发展。
波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则提供了概念转变的具体过程和策略。
他认为,概念转变需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学生对原有概念的认同和理解;二是学生遇到与原有概念相冲突的新信息;三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并进行概念重构;四是学生形成新的概念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概念转变教学强调教师应该通过设计具有认知冲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这四个阶段,从而实现概念的转变和深化。
概念转变教学还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等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基于观念建构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设计研究
关 键 词 核 心概 念 过 程 性 观 念 建 构 教 学设 计
Bas d o e n t e Co e of t Co e t o Te c i h nc pt he nc p s f a h ng Hi h S ho Che it y D e i n / Li i g g c ol m s r sg / L n
mo e r c s r p o e s—o intd fom e p ss n mpatng p cic re e , r m ha i o i ri s e f i
k o e g ft e c e c lc a g s t ep su e t o sr c n wld e o h mia h n e o h l t d n s c n tu t h
基 于观 念 建构 的 中 学概念 教 学设 计研 究 高 化
李 玲
( 津市 第十 四 中学 天 津 天
中图 分类 号 : 3 . G6 3 文 献 标 识码 : A
304 ) 0 2 1
文 章 编 号 :6 2 7 9 ( 0 )6 0 6 0 17— 8 42 1 0— 9 — 2 1
科 学 概 念 的学 习 可 以使 学 生 更 加 深 刻 地 认 识 事 物 与 现 象, 促进科学知识 的系统化和结构化 , 有助于学生发展逻辑 推 理 能 力 , 高 科学 素 养 。 提
2 理论 研究
《 中化学新课标》 出, 高 指 课程基本理念部分 的教学 , 要 结合 人类探 索物 质及其 变化 的历史 与化 学科学 发展 的趋 势 , 导学 生 进 一 步 学 习化 学 的基 本 原 理 和 基 本 方 法 , 成 引 形 科 学 的 世 界观 。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讨
稀盐 酸 、 N a O H溶液 , 把石墨棒分 别放人 小烧杯 中
构等 , 都 可利 用 多 媒体 教 学 、 F l a s h动 画 、 实物 投
影 等方式 来 展示 ; 又如 电离 的过 程 、 化 学键 的形 成方 式 等 , 就 可 以用 F l a s h动 画直 观生 动地 展 现 出来 。 此外 , 还 可 以利用 图像 来 帮助 学生 理解 抽 象概 念 , 如酸碱 滴定 曲线 等 。 应 用直 观形 象 的现
学生 去发现 、 去感 知 、 去理解 , 那 么学 生对概念 的 掌握 就更加稳 固了 , 同时 , 学生 的思 维方式 、 学 习 方法也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
、
高 中化 学 概 念 教 学 的 现 状
一
般情况 下 ,化学课 堂教学对概念 的处理 ,
采用 的是理解 涵义 、 找 出要 素 、 拓 展外延 的方 法 。
二、 高 中化 学概念教 学策略探 析
一
念教学 , 可以使 学生 充分调动各感 官 的协调性 , 更
好地去 感知 、 去 加深理解 , 培 养学 生 的观察 力 、 思
维力和科学态Βιβλιοθήκη 。 是转变教学观念 , 重视 概 念 的形 成 过程 。
作 者 简介 : 薛若原 , 内蒙古锡 林 郭勒盟 第二 中学党 总 支书记 ( 内蒙古锡 林郭 勒 , 0 2 6 0 0 0 )
略 了对概 念的巩 固。
二是巧用实验 ,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 实验具有 直观性 , 是 学 生进 行化学规律探索 的一种重要方式 。学生在 实 验过程 中 , 从视觉 、 听觉 、 嗅觉 、 触觉 上 , 都在感 知 实验的发展变化 。 因此 , 将 化学实验合理应用于概
高中教科研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开展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高中课题申报\高中化学课题申报课题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开展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高中化学新课程开展概念转变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在以往的教学实践或日常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对教学诸多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看法。
我们把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形成的概念称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当“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一致(即朴素概念)时,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而当学生已形成的前概念偏离科学概念( “迷思概念” 即misconception)时,则可能对学生正确掌握科学概念、形成科学认识造成一定的障碍。
实践证明,学生的“迷思概念”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存在于化学教学中,也存在于其他学科中。
因此,研究“迷思概念”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普遍重要性。
在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就是要改造和重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概念转变的研究是与人们对“迷思概念”的关注相联系的。
从建构的角度看,学习不仅要运用原有知识经验中与当前知识一致的部分,作为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而且需要同时看到学习者与当前知识不相一致、甚至相冲突的经验(比如儿童的日常经验认为太阳在绕着地球转),使学习者权衡原有经验与新知识的局限和合理性,从而对它们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造,其中包括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
离开对新旧经验之间冲突的调整,学生即便“知道”了某种知识,他也不能“相信”这一说法的合理性,从而无法使新知识真正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体化。
学习不仅是新的知识经验的获得,同时又意味着既有知识经验的改造,而概念转变(conceptual change)研究正是要从顺应的侧面来研究知识建构的过程,揭示学生的错误概念及其转变的规律,这被认为是科学学习中的核心问题,成为近二十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而我国目前对此领域尚缺乏研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化学同生活、同社会的联系,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以后学习中的作用。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策略研究郑德宝(安徽省滁州中学ꎬ安徽滁州239000)摘㊀要:构建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结构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㊁优化学科知识结构的关键举措.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ꎬ剖析构建基于学科大概念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的重要意义ꎬ通过提炼高中化学大概念㊁确定单元教学目标㊁创设化学单元情境教学以及布置单元探究任务等策略实施教学活动ꎬ实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㊀关键词:学科大概念ꎻ单元教学ꎻ化学核心素养ꎻ高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4)06-0131-03收稿日期:2023-11-25作者简介:郑德宝(1984-)ꎬ男ꎬ安徽省滁州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㊀㊀深化教学改革㊁推动核心素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关键手段[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ꎬ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ꎬ对课程内容进行知识单元重构和结构化设计ꎬ以主题为引领ꎬ使课程内容情境化㊁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要求突出高中化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ꎬ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效连接起来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ꎬ要求教师要立足于核心素养ꎬ深入挖掘高中化学学科大概念ꎬ落实迁移性目标ꎬ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然而受诸多因素制约ꎬ高中化学在推进基于学科大概念单元教学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ꎬ急需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ꎬ提升课堂教学效率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构建基于学科大概念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的意义1.1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ꎬ实现高中化学知识系统化高中化学学科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㊁知识繁杂性以及较强实用性等特点ꎬ要求学生要掌握化学知识的内在关联性ꎬ形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学科大概念反映学科的本质ꎬ通过构建基于学科大概念的主题教学能够将不同章节的知识有机整合ꎬ将分散的知识㊁思想以及能力等教学要素有效衔接起来ꎬ形成具有统领意义的知识架构体系ꎬ实现知识系统化ꎬ促进深度学习.1.2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ꎬ有助化学核心素养培养构建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改变了传统碎片化知识教学的架构ꎬ通过整合单元大概念ꎬ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一方面ꎬ教师在学科大概念统领下ꎬ根据化学单元整体教学目标ꎬ优化单元知识结构ꎬ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融入单元教学的131全过程ꎬ并遵循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设置探究任务ꎬ将学科本质与学习具体知识相结合ꎬ让学生在学习大概念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ꎻ另一方面ꎬ在学科大概念统领下ꎬ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ꎬ由过去关注知识点转向关注大单元ꎬ由过去注重书本知识转向注重知识应用ꎬ由过去关注笔试成绩转向社会实践活动.可见ꎬ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ꎬ促使学生指向化学核心素养落地见效[2].2基于学科大概念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2.1提炼高中化学大概念ꎬ奠定单元教学基础学科大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图谱的核心.确定学科大概念是构建单元教学体系的基础ꎬ是引领单元教学设计的 灵魂 .为了有效提炼大概念ꎬ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ꎬ对照«课程标准»深入挖掘教材ꎬ明确大概念ꎬ以大概念引领单元教学结构设计.以 物质与其反映的分类 为例ꎬ该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物质形态㊁物质性质以及变化等现象ꎬ延伸到掌握各种无机化学物的化学反应知识.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剖析ꎬ该单元基本概念比较多ꎬ知识点比较繁杂.教师在提炼大概念时需要采取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一是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实施归纳提炼ꎬ对照«课程标准»中各主题ꎬ同时教师依据个人学科理解ꎬ在教科书的基础上ꎬ将本单元的大概念提取为 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 ꎻ二是遵循自下而上实施演绎提炼.在进行演绎提炼化学大概念时ꎬ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科书ꎬ结合 物质及其反应的分类 物质的化学计量 物质的分散系 等知识点ꎬ找出物质转化的条件㊁影响物质化学反应的因素以及物质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基本概念ꎬ提炼出 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 大概念[3].2.2以大概念为抓手ꎬ确定单元教学目标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点比较繁杂ꎬ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部分相关知识ꎬ但是有些学生对所学知识有部分遗忘ꎬ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观念固着点有所松散.研究表明大概念能够将分散的知识㊁思想㊁能力等串联起来ꎬ形成统领性体系.因此ꎬ在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时ꎬ教师要以大概念为抓手ꎬ确定单元教学目标ꎬ细化每课时的教学内容ꎬ让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大概念内涵ꎬ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并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大概念体系中.例如在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单元教学时ꎬ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要求ꎬ一是制定完善的整体单元教学目标(见表1所示)ꎻ二是科学制定差异化的单元教学目标.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持续进步的过程ꎬ教师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需要结合学生学情进行优化设计[4].高中学生学情不同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同ꎬ因此教师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情㊁教学内容确定ꎬ切忌生硬照搬化学单元教学目标ꎬ以差异化㊁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持续发展.表1㊀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单元教学目标序号㊀㊀㊀素养维度教学目标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认识原子的微观结构ꎬ并根据 不连续 特征认识电子层和电子排布规律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利用原子结构解释元素递变规律ꎻ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等分析㊁预测比较元素性质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利用原子结构实验分析和推理ꎬ得出合理的结论ꎻ通过对离子键㊁共价健的符号特征ꎬ建立化学键模型ꎬ对不同物质的化学键进行判断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分析实验数据证据ꎬ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ꎬ体会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ꎻ通过实验设计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ꎬ并能够开展相应的实验设计ꎬ提升科学实验创新意识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体会化学知识在社会发展㊁工业创新中的价值ꎬ树立科学探究意识ꎻ用联系发展观念看待问题ꎬ建构 认知矛盾 分析现象 建立模型 解释现象 的科学研究模型.2312.3以大概念为中心ꎬ创设单元教学情境在深化核心素养教育下ꎬ指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ꎬ必须以大概念为中心ꎬ积极创建助力于提升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ꎬ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一是围绕历年高考试卷ꎬ合理设置单元教学情境.高考是选拔人才㊁引导高中化学教学方向的重要依据.在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时ꎬ教师要以高考试题作为单元教学设计的依据ꎬ将历年考核点融入课堂教学中ꎬ以此唤醒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例如近些年STSE㊁STEM问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ꎬ成为考核学生化学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载体ꎬ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对STSE㊁STEM问题的重视程度ꎬ教师要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相关情境知识ꎬ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ꎬ关注化学社会知识的内生力[5].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ꎬ构建虚拟仿真环境.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环境ꎬ让学生在虚拟仿真环境中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过程ꎬ将感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理性知识.将化学知识的演变过程转化为生动㊁形象的可视化操作.2.4以大概念为终点ꎬ设计单元探究任务为达成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目标ꎬ高中化学教师要以大概念为终点ꎬ合理设计单元探究任务ꎬ巩固学生所学知识ꎬ理解大概念并内化相关知识.高中化学单元教学研究任务要紧紧围绕学科大概念ꎬ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是围绕大概念ꎬ合理设计化学实验活动.化学实验是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善于运用化学实验ꎬ通过化学实验还原大概念的本质ꎬ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认知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ꎬ教师要结合 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素养发展水平ꎬ遵循学生差异性ꎬ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时ꎬ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ꎬ通过实验了解铁与其他化合物之间的反映现象ꎬ以此加深学习印象[6].二是结合学生学情ꎬ布置探究任务.高中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差异性较突出ꎬ尤其是高中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存在较大的差距.为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㊁调动学生参与化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ꎬ教师要发挥课外实践教学的优势ꎬ通过布置有助于激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任务ꎬ促使学生达成深度学习的效果.例如 氯及其化合物 是高一学习的重点知识ꎬ是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知识点.由于 氯及其化合物 涉及诸多原理知识ꎬ为了增强学生对氯及其化合物本质的认知ꎬ构建氯及其化合物的认知模型ꎬ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ꎬ布置探究任务ꎬ细化学习目标.3结束语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实施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ꎬ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ꎬ构建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模式ꎬ彰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价值ꎬ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力的课堂教学ꎬ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曾咏梅.大概念引领下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ꎬ2022(34):63-65. [2]胡永涛.大概念下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J].文理导航ꎬ2023(14):58-60.[3]胡卫平ꎬ李霞ꎬ陈辉.基于科学学科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ꎬ2023(6):66-75.[4]孙昊.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单元教学设计探究[J].化学教与学ꎬ2023(4):47-49. [5]杨艳君ꎬ严文法ꎬ万盈盈.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 元素周期律 的进阶设计研究与教学建议[J].化学教与学ꎬ2023(1):45-49.[6]曾波.5E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以 离子反应 为例[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ꎬ2023(3):100-101.[责任编辑:季春阳]331。
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 83 —
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
浙江省浦江县第三中学( 322200 ) 林云雷 ●
摘 要: 高中化学教学中, 要通过化学知识教学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提高扫学生的化学素养 , 把化学素养的培养融 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 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的基本素养 .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华学习化 入知识教学中, 学, 在化学学习中认识生活中的化学 . 关键词: 化学素养; 化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 - 0333 ( 2016 ) 24 - 0084 - 02
概念的理解深度是高中化学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 . 因此 , 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利用认知灵活理论促进高中化学概 念教学研究的全面性 , 并在后续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过 和先进的认知灵活理论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 可以看 程中 , 出, 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运用过程中 , 要充分的结合学生 的实际特点以及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总结汇总 , 保证高中 化学概念教学可以在遵循高中化学知识的基本大纲的基 础上 , 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程度 . 新课程的高中物理教学 , 不单单是教学形式的变革 , 而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的一场划时代的深刻改革 , 就物理学科而言 , 几乎所有的改革理念都紧紧地联系着 . 物理实验 在这场课程改革中 , 最基本的理念是提倡“以 , 学生为本 ” 面向全体学生科学素质提高 , 旨在培养全体 怎样改革实验教学 , 学生终生发展的兴趣和能力 . 因此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成 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 在这样的理念下自然就要求人们去 全面地 、 深刻地研究揭露物理学的学科特性和教育功能 . 课程标准理念深刻地改变了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 、 性质 和模式 , 从单纯为了学习知识验证理论 , 学习操作技能 , 转变为以全面地培养科学素质为目标的课程 , 提出了“知 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三维教学目标 . 这样的物理教学目标决定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 、 内容 和模式 . 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 , 已经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 重要内容 . 2. 认知灵活理论对于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目标区域锁 定层面的应用 从认知灵活理论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应用层面来 进行分析研究 , 可以看出 , 在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 , 维意识过程中 认知灵活理论主要发挥的作用就是锁定 化学概念目标区域 . 与此同时 , 为了保证高中生对于化学 知识理解深度的提升 , 在进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模式的 研究过程中 , 要充分的发掘出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潜力 , 并 有序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 . 针对这样的情况 , 在 后续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应用过程中 , 需要高中化学教 从整体系统的角 师持续进行认知灵活理论的引用研究 , 度进行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完善 . 三、 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运用的主 要方法 1. 明确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在应用认知灵活理论的过程中 , 充分的强调了对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讨
教学设计与策略新课程导学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讨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中学 曾文静 摘 要 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堪称化学知识的“骨架”。
因此,化学概念也成了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高中化学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化学概念的教学效果。
为了改变当下化学概念的教学现状,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概念教学 策略 化学概念是对具体化学知识的整合概括,也是对具体复杂的化学经验进行系统化、组织化处理的产物。
做好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工作对帮助学生打好化学知识基础和构建化学知识体系非常重要。
一、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现状化学概念向来是高中化学课程中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教学内容。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打好化学基础、掌握基本知识而开设的课程,更是帮助学生养成动脑思考习惯的重要工具。
由此可见,学习高中化学概念对学生们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学生觉得化学概念复杂零碎,很难将其有效掌握或者灵活运用。
目前的化学概念教学基本是围绕具体的化学概念内容展开的,很少注重对其体系构成、生成过程、相互关系、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分析及讲解。
大多数化学老师虽然会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对这些化学概念的掌握情况,但对这些概念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及概念整体结构却缺乏必要的研究和重视。
此外,为了确保实际教学进度与教学规划相一致,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执行”化学教纲要求,并不会对教学内容或教学重点进行筛选或编排。
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策略1.创设教学情境获得感性认识。
人们在认知新事物时,一般都是先从具体事物或具体现象着手,在累积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后再将其上升为理性认知。
因而只有在对感性认知来源进行必要的分析归纳和整合概括后,人们才会对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产生丰富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
根据这一规律,在进行高中化学的概念教学时,化学老师就需要在给学生增添感性认知来源这方面下功夫。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1. 内容概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通过对学科大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研究首先对学科大概念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高中化学的主要学科大概念,如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变化、化学反应等。
本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验证了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化学教育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转变。
学科大概念作为化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科大概念的渗透和应用。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学科大概念,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成为了当前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有助于明确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科大概念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学科大概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有助于推动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有助于为其他学科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分析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过于繁杂、教学方法单学生兴趣不高等,以及这些问题对学生化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梳理学科大概念的内涵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基于学科大概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设计一套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化学单元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关键。
然而,由于化学概念往往抽象、微观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因此,探索有效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化学概念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将化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实际问题相联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概念。
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时,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铁生锈、食物腐烂等现象入手。
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过程中存在着物质的氧化和还原。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存在,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概念。
再如,在介绍“电解质”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湿手触摸电器容易触电,而干手触摸则相对安全。
从而引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特性,帮助学生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二、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化学概念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有效手段。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以“化学平衡”这一概念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实验,如在一个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让学生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逐渐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即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在讲解“原电池”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原电池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电池,观察灯泡是否发光,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原电池的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深化化学概念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1、比喻法对于一些抽象的化学概念,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将其形象化。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有效策略与方法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概念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
然而,化学概念往往抽象、微观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并非易事。
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化学源于生活,许多化学概念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实际的应用和体现。
通过将化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时,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铁生锈、食物的腐败等现象入手。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铁会生锈,食物为什么会变质。
然后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发现这些过程中都存在着物质的氧化和还原。
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即电子的转移。
再比如,在介绍“化学平衡”概念时,可以以碳酸饮料为例。
打开碳酸饮料瓶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这是因为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与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当外界条件改变(如压强减小),平衡被打破,二氧化碳就会逸出。
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运用实验教学,直观呈现概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够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和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
在教学“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时,单纯的讲解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
但通过实验,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计算物质的量浓度。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对于“化学键”的概念,可以通过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来进行教学。
学生观察到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白色的氯化钠固体。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原子之间通过电子的得失或共用形成化学键,从而将原子结合成物质。
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概念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基于学科理解的化学概念形成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元素”概念教学为例
-057-2023年第12期(总第352期)课堂方面的解构剖析有利于对概念形成进行研究。
准确把握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优化概念教学的过程,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逻辑的元素概念转变策略,既能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业水平,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增进教师对学科的理解,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学应当始终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而不要落在学生发展的后面[2]。
“教师先于学生”的主导作用(“脚手架”作用),与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观点相符。
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将原有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的过程。
化学概念学习实质上是学生掌握同类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共同的关键特征的过程。
学生可以在不同例证中通过观察、分析与归纳等方式发现多个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属性,然后应用关键词来进行定义。
学生通过学习定义,对原有的相关概念进行同化或顺应,从而形成科学概念。
依据对概念特征的研究和元素概念的特点,可形成元素概念教学的一般思路与流程。
从概念形成结构化角度来说,结构化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不断发展、进阶的过程,是一个概括、提炼、建模的过程,而依据一定概念转化模型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结构化应用的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概念形成的结构化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原有知识储备(日常概念)→比较分析事物主要特征→类比、概括本质特征→形成科学概念→概念应用→形成概念系统→反视前概念。
而教师的“脚手架”作用主要是以语言描述、提供事例、多媒体呈现素材等方式引起认知冲突→利用定义概念的关键词汇进行引导→促使概念符号化(概念内涵)→举例、辨析、应用(概念外延)→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树、概念图(概念系统)。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流程(一)激趣引入,情境创设——引发认知冲突核心概念教学需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借助探究活动依步实施。
当学生不能通过同化的方式处理问题时,就形成了认知冲突。
教师应设法营造认知冲突情境,呈现认知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发展。
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初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绩。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希望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分析,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参考,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理解。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实践策略,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通过对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实践中的教学策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以及学习评估与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旨在为高中化学教育的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未来高中化学教育领域的教学方法创新方向,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助力高中化学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化学教师和教育机构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2. 正文2.1 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的意义高中化学概念的有效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至关重要。
化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具体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化学概念的深刻理解。
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掌握课程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这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概念图策略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
64基础教育论坛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下旬刊)教材教法2020 年第3期三、营造阅读氛围,拓展语用实践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语用能力学习的乐趣,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学习方法。
如《陀螺》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的回忆性散文,如果逐一分析课文难免会支离破碎。
于是课上我留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地接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制定共学要求,让小组成员带着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说出自己最喜爱的一种或者是几种游戏与做这种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合作学习更有效度,真正实现了“让学于生”。
其次,语文教学不能止步于课堂,要适度拓展延伸。
如二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围绕“相处”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和狐狸有关的课文,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就可以让孩子们去阅读有关狐狸的其他故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狐狸孵蛋》等等。
这样不仅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还可以鼓励孩子去阅读整本的书,达到巩固认知和补充知识的目的,拓展了语用实践。
我们也可以在班级创设读书角,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创设阅读环境,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拿到班级中与大家一起分享。
如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借助阅读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更多阅读素材,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或者在班级开展学生阅读比赛,让学生能够将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更加合理地运用。
阅读比赛的开展可以以多种形式展开,比如诗词朗诵、诗词大会、成语接龙大会等等。
这样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意识到了语文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充满趣味性的,学生语言运用兴趣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1] 王辉.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研究[J ].小学教学参考,2019(07):54-55.[2] 陈盛.培养语用能力发展核心素养[J ].基础教育参考,2017(06):61-62.【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性研究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KCX-2019031)阶段性研究成果】基于概念图策略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李良芹(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摘 要:概念图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化学教学手段。
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高中学习内容的重头戏之一。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凝聚着很多化学实践的精髓,涉及到化学元素、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等许多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对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因此,高中化学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化学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但是,学生对于高中化学概念的学习存在诸多问题。
一方面,高中化学概念内容繁杂、抽象,这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内许多高校化学教学还是注重教师知识性讲解过多,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程度不足,很难在化学的实际应用领域做出成绩。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探究和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实现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提出有效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化学概念知识的必要条件。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解决学生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存在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2.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加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推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和深化,确保教育教学的科学、实用和创新。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从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对多个实验班级和教学班级的化学课堂实验和问卷调查分析,对高中化学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文献综述阶段:对高中化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整理和评述,理清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相关概念和基本方法;2.问卷调查阶段:根据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制调查问卷,并对不同类型班级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反应和态度;3.实验设计阶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教学实践经验,设计多个不同类型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实验小组,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4.研究结论阶段: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化学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有效方法。
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基于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浙江省兰溪市第三中学(猿圆员员园园) 柳祖峰●摘 要: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点.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化学概念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效果不好.化学的概念教学要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入手,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加深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去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认知灵活;化学概念;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6)24-0083-02 高中化学的概念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还存在重讲解,轻运用的倾向.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满足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需求,要充分的注意到对于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存在问题,结合“新课程教育”的实际要求,结合化学学科概念知识点多,记忆难度大的实际情况,进行对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思考研究.一、认知灵活理论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1.认知灵活理论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所谓认知灵活理论,就是通过对知识认知程度的循序渐进提升,对知识的内涵不断形成灵活的认知,进而提升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认知灵活理论,可以深化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内涵,并按照高中化学学科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实际特点,打破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桎梏,不仅仅重视到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点的传输,更要结合高中化学知识点的特点,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化学知识点涉及的内容,进而有效促进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效率.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由于知识点众多,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知识点遗忘情况,为了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要对学生的化学学习特点以及化学的学科特点进行总结研究.从综合分析的角度进行考虑,通过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特点进行充分的考察研究,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对高中化学教学形成有效的补充,解决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对于知识点记忆不准确问题.2.认知灵活理论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应用要求综合上文的介绍,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充分结合认知灵活理论的基本内容,从高中化学概念特点入手,为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认知灵活理论插入时机,发挥出认知灵活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作用,高效的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具体的来说,就是要从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入手,分析化学知识概念的内容,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点理解能力的提升.二、认知灵活理论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1.认知灵活理论在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层面的应用在进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提升对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深度是高中化学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就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利用认知灵活理论促进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的全面性,并在后续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和先进的认知灵活理论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运用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总结汇总,保证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可以在遵循高中化学知识的基本大纲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程度.新课程的高中物理教学,不单单是教学形式的变革,而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的一场划时代的深刻改革,就物理学科而言,几乎所有的改革理念都紧紧地联系着物理实验.在这场课程改革中,最基本的理念是提倡“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科学素质提高,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终生发展的兴趣和能力.因此,怎样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在这样的理念下自然就要求人们去全面地、深刻地研究揭露物理学的学科特性和教育功能.课程标准理念深刻地改变了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性质和模式,从单纯为了学习知识验证理论,学习操作技能,转变为以全面地培养科学素质为目标的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这样的物理教学目标决定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性质、内容和模式.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已经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2.认知灵活理论对于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目标区域锁定层面的应用从认知灵活理论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应用层面来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意识过程中,认知灵活理论主要发挥的作用就是锁定化学概念目标区域.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高中生对于化学知识理解深度的提升,在进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掘出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潜力,并有序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后续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应用过程中,需要高中化学教师持续进行认知灵活理论的引用研究,从整体系统的角度进行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完善.三、认知灵活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方法1.明确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在应用认知灵活理论的过程中,充分的强调了对▶—38—All Rights Reserved.基于化学素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浙江省浦江县第三中学(猿圆圆圆园园) 林云雷●摘 要:高中化学教学中,要通过化学知识教学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中提高扫学生的化学素养,把化学素养的培养融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的基本素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华学习化学,在化学学习中认识生活中的化学.关键词:化学素养;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333(2016)24-0084-02 化学素养是指化学知识和化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基本素质.在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双重要求的背景下,加强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成为教育的重心,而通过基础学科的教育又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知,高中化学素养的提升无疑是通过化学知识的日常教学来实现.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受高考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知识教学忽视化学素养培养的倾向.本文首先对化学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然后基于教学实践探讨了化学素养在高中化学知识教学中的有机融合,旨在提高高中生综合化学素养水平,促进学生自身素质全方面的提升.一、高中学生化学素养的分类化学素养的分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对基本的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2.提高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3.明确化学知识运用的局限性和价值,启发学生仔细关注生活中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现象,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化学素养与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化学知识教学而忽视学生的化学素养的培养.同时,也不能脱离知识教学去强调化学素养能力的培养.化学素养分为理论化学素养和实践性化学▶“认知灵活”这一定义的解读.因此,在进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要对“概念”和“知识点”的定义进行解读,以认知灵活理论作为教学突破口,加深学生对于基础性的化学知识概念的激烈程度.除此之外,在进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中生的实际学习特点来进行认知灵活理论的插入实际研究,促进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进行高中化学课程《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了较多的化学概念知识.“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过渡金属元素”、“化学元素周期表”等,都涉及到了很多的化学知识概念,学生要进行对于该堂课程的了解,难度相对较高.针对这样的情况,要改变单纯的让学生背诵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方式,而是加深学生对于化学元素概念的理解程度.这就需要在进行《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元素的基本定义,让学生讨论“镁元素和钾元素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都属于什么类别的元素类型?”“过渡金属元素有着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它们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什么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元素的基本定义的基础上,促进这一堂课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后续的概念的应用,以及各个类别元素的特点进行归纳,促进学生对于这些化学知识理解程度的提升.2.重视认知灵活理论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创新在认知灵活理论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途径研究过程中,面对新课程教育背景的实际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调查研究学生的化学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的规划认知灵活理论的应用实际和途径.与此同时,高中化学概念往往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特点,这就要求在进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方法的设计,发挥出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作用.例如,在进行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化学学习特点和《碳的多样性》所介绍的碳元素的基本概念,并对这些“碳单体元素的存在状态”和“含碳物质”这一课题背后所涉及的概念进行探索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制定出相应的认知灵活理论应用策略,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到《碳的多样性》中蕴含的基础性的高中化学概念内容.综上所述,在进行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出灵活认知理论的优势和特点,深化高中化学的基本定义,优化高中化学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的提升.参考文献[1]刘晓春;基于新课改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J ];考试与评价;2012年05期[2]王健伟;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年02期[3]王英杰;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学周刊;2015年24期—48—All Rights Reserved.。
高中化学前概念的探查研究及对教学的启示
高中化学前概念的探查研究及对教学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03-19T15:11:56.0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4期作者:杨楠楠[导读] 本文从高中化学“前概念”教学方式迅速发展背景入手杨楠楠甘肃省天水市第八中学 741020摘要:本文从高中化学“前概念”教学方式迅速发展背景入手,首先简述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学的特点和内容,同时分析如何在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时代,如何以增强高中学生化学知识认知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实现学生概念认知转变与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推进高中化学“前概念”的创新发展和高中教育行业的共同进步,从而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时代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和“前概念”教学方式改革,为推进新时代高中化学“前概念”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新型路径。
关键词:化学“前概念”;认知水平;社会实践;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前概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是现阶段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许多概念和构想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高中生已经储备了相当程度的化学学习经验和相关知识,这些就被称作化学前概念。
一、化学“前概念”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概况在对于化学前概念的理解之中,正确的部分对于今后的化学知识学习具有正迁移作用,能够在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构建化学新知识的构建。
另外,相异构想如果得不到有效转化,将阻碍新知识的构建,甚至在化学知识中学习过程中形成错误的概念和理解。
正因为如此,高中教师应当重视对于化学前概念的研究,深入分析前概念的特点与教学过程中的转化条件,从而在化学教学实践之中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来设定教学方案。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化学“前概念”的重要性(一)充分优化高中化学“前概念”化学知识的转化过程“前概念”研究是教育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高中学生获取化学经验和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多,实践中高中化学“前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显著。
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初探【摘要】高中化学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化学概念的掌握对学生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许多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存在困难,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探讨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的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关键词】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案例分析、实施建议、结论总结、展望未来、研究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面临着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这些问题表现在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记忆不牢固、应用能力不够熟练等方面。
而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多以传统的讲授、示范实验为主,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探索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对高中化学概念有效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索,通过分析不同的教学方法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实施建议,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对化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化学人才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高中化学概念的有效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哪些方法更适合学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能够为化学教育领域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学习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学习研究1. 引言高中化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它涉及到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
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概念学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高中化学教育背景和现状分析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当前高中化学教育的背景和现状。
包括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方面的分析。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概念学习研究的重点。
3. 概念学习理论综述在进行高中化学概念学习研究时,我们可以借鉴相关的概念学习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涉及认知心理学、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它们提供了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和深刻的概念认知有价值的指导。
4. 高中化学概念学习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方法和技巧来促进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学习。
例如,通过使用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互动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概念。
此外,多媒体教具和在线辅导平台也可以被利用。
5. 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为了验证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对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其中可能包括参与者调查、教育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内容。
这将有助于评估不同教学策略对于概念学习成效的影响。
6. 结果与讨论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对高中化学教育中概念学习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结论。
同时,我们还可以探讨当前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7. 结论高中化学教育中概念学习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并改进教育体系,为概念学习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前概念”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从高中化学“前概念”的成因和特点出发,提出基于“前概念”的有效概念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转变。
关键词:前概念;化学;教学策略
高中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储备了相当多的有关化学的经验和知识,即化学前概念。
这些前概念,有些是正确的,具有正迁移作用,能够促进学生新知识的构建,而有些是相异构想,如果在教学中得不到有效转化,会阻碍新知识的构建,甚至形成错误的概念,所以教师有必要研究前概念的特点与转化条件,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
一、化学前概念的成因与特点
对某些化学概念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源自他们的直接经验,先入为主的认识,这种认识属于化学前概念的范畴,这些前概念具有普遍性、隐蔽性、顽固性、局限性的特点。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形成化学前概念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获取一些化学现象或感知一些物质的性质,这些日常生活获取的有关
化学的感性认识构成了化学前概念,如:煤气能燃烧、醋是酸的、铁会生锈、酒精会挥发等,这类前概念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当涉及这些概念时,学生会自动进行概念的迁移,但这种迁移与实际的概念可能不相一致,对科学概念的形成可能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源于学生的理解臆测
概念是用一定的词语来描述的,在进行新概念学习时,学生对描述新概念的陌生词语会从字面去理解或进行主观臆测,望文生义是学生前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
比如:碱是咸的、合金是金属的合成、液态的物质都是溶液、电离与电解都需要通电等。
来自直觉的化学前概念,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较为隐蔽,且易形成思维定势,在教学中要使其转变成科学概念就会比较困难,因此这类概念具有顽固性、隐蔽性的特点。
(三)源于权威的信息解读
教材或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某一阶段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会拿一些具体的宏观的物质来对比或类比,但在创设情境时,由于考虑不周过分强调某一方面或忽略了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停留于表面的由点及面式的前概念,如:为了形象常常描述原子相对大小,通常会用地球与乒乓球来做对比,在这个对比过程忽略了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以及原子的结构,将宏观物质的性质迁移到了微观粒子上面,使
学生对后续原子结构的理解造成困扰。
此外,学生可通过电视、网络获取有关化学概念的感性认识,但是由于受专业水平所限,网络媒体所给出的概念与科学概念差距很大,甚至相悖,而学生受认知水平所限,缺乏科学的判断能力,易形成错误的前概念。
如:将化学物质等同于化工产品,纯天然的物质等同于不含化学成分。
二、化学前概念的转化依据
任何实践都离不开有效的理论指导,关于前概念转变的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个体在认知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时,就产生了不平衡状态,个体通过同化或者顺应来调整这种状态,以达到平衡。
个体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个体在平衡与不平衡两种状态之间的交替中逐渐地构建和完善个体的认知结构,达到认知发展的目的。
依据概念转变模型,要促使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必须提供以下四个条件:①学生对前概念不满意;②学生对新概念有最低限度的理解;③新概念初次出现时显得合情合理;④新概念具有解释和语言的功能。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发生的前提是教学内容与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联系,这个联系是新知识与已有经验产生内在联系,而并非是一种表面联系,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进行连接,最终使得新旧知识经验同化。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带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学习情境,他们所具备的认知水平是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只有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由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有效转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同时包含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旧知识的重组。
三、化学前概念的转变策略
(一)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提问、问卷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前概念,判断这些前概念的合理性,有选择性地利用前概念,顺应的学生想法,归纳出与事实相悖的结论,暴露学生的前概念的缺陷,然后引导学生修正概念,完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新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是学好元素化合物、电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但高一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认为“氧化反应必有氧气参加”,将氧气、氧化物、氧化反应中的“氧”均当作“氧元素”,这时教师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外部特征过渡到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完成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建构。
(二)引发认知冲突
根据波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的理论,引发认知冲突是纠正学生错误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
概念转变教学过程中认知冲突策略的教学,按以下顺序进行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尝试练习,巩固提高,使科学概念主动建构到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
此外,学生之间也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彼此之间的思维碰撞引发认知冲突,反思自己的想法,从而摒弃前概念,认知正确的概念。
如:在讲化学平衡时,有些学生认为当一个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反应速率为零,反应停止,而有些则不这样认为,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应引导大家充分讨论,通过实例辨析,从而明确化学平衡的概念。
(三)及时跟踪反馈
化学概念的学习具有阶段性和复杂性。
因此教师要通过提问、课堂小测、课后访谈等方法及时跟踪考查学生的概念掌握情况,然后采取合适手段,帮助学生巩固练习所学到的概念与知识。
如对于易混淆概念,可通过画概念图将层次理顺,使之结构化。
如:在讲完原电池原理后,可让学生画出原电池模型图并设计一个原电池来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关于前概念的转化策略有很多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概念的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灵活选择有效的教
学策略来帮助学生进行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赵军志.前概念对化学概念学习的影响及其转化策略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李高峰.科学教育中的“前科学概念”[J].教育?W术月刊,2010(9):12-14.
[3]叶书林.高一学生化学前概念的调查与转化策略研究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陈腾杰,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市海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