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智能网联汽车“1+X”证书与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课证融通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技术
141
0 引言
“课证融通”是国内出提出的概念,国外更多的是采用职业资格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互通互认来表述。
德国“课证融通”在“双元制”培训体制之下实现。
学生毕业时要进行包含考试证书、职业学校毕业证和培训合格证的“三证合一”考试[1]。
美国通过技术及职业教育课程计划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2]。
澳大利亚的资格认证框(Australia Qualification Framework, AQF)包含普通教育证书、职业教育证书和高等教育证书等义务教育后的所有资格证书。
通过学分折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相互衔接[3]。
英国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制度,GNVQ证书还规定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享有同等学历资格[4]。
欧美等发达地区、国家针对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相互融通的体系及制度有很好的研究基础,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
另外,针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研究、开发、应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国家虽然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对“1+X”证书进行了顶层设计,但国内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课程的“课证融通”缺乏实质性的应用研究。
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的研究,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 智能网联汽车“1+X”证书与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实
现课证融通的意义
201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将“1+X”证书制度与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推进“1”和“X”有机衔接。
从智能网联汽车的3个证书入手,以“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课程为例,开展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课程的课证融通研究。
1.1 课证融通有助于促进汽车智能技术专业“1+X”制度落
地实施
教育部发布了涉及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车联网系统集成和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技能等级证书。
将技能等级证书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要求进行归类和总结,融入相关专业课程,在日常的教学中贯彻X证书技能培养,实现课程内容的“课证融通”,有效缩短学生与岗位之间的距离,提高X证书的获取率。
1.2 课程融通有利于推动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课程评价方式改革
在融合后的专业课程中选取与X证书关联度较高的课程,课程结束时开展由行业、企业、X证书评价组织、学校四方参与的课程考核,代替课程的期末考试和技能等级证书对应模块的认证考核,用技能等级证书评价指标代替传统课
技术专业课证融通的探索
舒 望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株洲 412001)
摘 要:“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和改革,而“课证融通”是促进“1+X”证书制度落地实施的重要举措。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我国占领未来汽车产业制高点的重要载体,而高职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手段,研究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1+X”标准与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课证融通,对促进汽车智能技术专业“1+X”制度落地实施、推动汽车智能技术专业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提升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中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阐述了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课证融通路径和方法,为高职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1+X”证书制度实施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评价模式;智能网联汽车;内容重构
中图分类号:TP39;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22)04-0141-03
收稿日期:2021-06-03 修回日期:2021-07-06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ZJGB2020310)
2022年 / 第4期
142,“”,“”
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是专业群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课证融通的研究是重要的建设内容,本项目以“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课程为例,研究课证融通的方法和路径,为其他课程的融通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价值,从而带动专业群内相关课程实现课证融通,提高专业人才的技能水平与专业群的高水平建设。
2 智能网联汽车“1+X”证书实现课证融通亟需解决
的关键问题
根据“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有关“车联网系统集成和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与运维”等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对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模式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技能要求等,对增设或者调整后的相关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义、重构课程内容、改进课程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形成与“1+X”证书的“课证融通”。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相关“1+X”标准与标准所面向的岗位(群)对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进行优化和升级,增加3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岗位工作内容重新描述,以达到拓宽学生就业范围、提升就业品质的目标。
根据3个标准的知识、技能要求,对现有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实现培养标准的“课证融通”。
2.2 课程内容的重构
对“标准”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和总结,以“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课程为突破口,对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将“标准”的工作任务根据项目相同、能力相近的原则,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课程内容重构,实现课程内容的“课证融通”。
2.3 课程评价模式的改进
“标准”由多个模块组成,在进行认证考试时采取分模块考核方式,各模块依据不同的权重相加后得到X证书的考核成绩。
经过重构后的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至少涵盖“标准”中的一个模块。
课程结束后开展由行业、企业、X证书评价组织、学校四方参与的课程考核,代替课程的期末考试和技能等级证书模块认证考核,用技能等级证书评价指标代替传统课程评价指标,实现课程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的“课证融通”。
课证融通,需对现有3个标准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技能要求等进行研究与分析,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与分析,对现有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进行优化与改进[5]。
3.1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进
根据“标准”面向的岗位(群)对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重新定义,增加3个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岗位工作内容重新描述,以达到拓宽学生就业范围、提升就业品质的目标。
便于分析,仅针对国汽研究院开发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示例分析[6]。
专业课程与技能等级标准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从图1的分析可以得出,专业课程中与技能等级标准直接关联的课程有“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线控底盘与智能控制”等4门课程,增加了“智能网联汽车综合实践”课程。
3.2 课程培养目标的优化和课程内容的重构
本文主要以“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课程为例,参考“标准”对课程的内容、评价模式、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实现课程与证书的融会贯通。
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为指导,贯彻“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将“标准”职业技能岗位要求与课程目标对接,优化“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课程目标,对接汽车智能技术产业人才培养要求。
依据现有的3个“标准”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重构课程内容,在进行课程内容的重构时,增加技能等级标准的工作任务,融入“标准”的职业技能要求,以“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为例[7]。
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
3.3 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探索全新的课程评价模式具体做法:将“标准”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测试装调相关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组建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分会专家,传感器龙头企业专家,X证书评价组织组成联合考评小组,对课程参与学生进行考核。
课程考核合格的同学既可以获得课程对应的学分,也可以由X证书评价组织认定为X证书之一模块的内容合格[8-9]。
4 结语
本文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阐述了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课证融通的路径和方法,为高职汽车智能技术专业的“1+X”证书制度实施和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10]。
物联网技术2022年 / 第4期
2022年 / 第4期 物联网技术
143
参考文献
[1]庞利,毛志忠.国外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沟通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11):114-116.
[2]《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研究》课题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8-21. [3] W HEELAHAN L. From old to new :the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J]. Journalof education&work ,2011,24(3-4):323-342.
[4]陈爽,冀国峰.欧亚五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24):56-61.
[5]付雪凌,石伟平.美、澳、欧盟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比较
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0,56(12):81-85. [6]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 2005,26(4):37-40.
[7]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12(3):24-29.
[8]秦贞华.“1+X ”证书制度下物联网应用技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1,13(10):9-11. [9]梁小鸥.“1+X ”证书制度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1,44(22):137-138.
[10]潘涛.“1+X ”证书制度下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物联网技术,2021,11(5):
118-120.
图1 专业课程体系与标准对应关系图
图2 “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课程内容结构
作者简介: 舒 望(1983—),男,湖南汨罗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课程
建设。
[11]顾梦祺.基于OBE 模式的“EDA 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J].黑龙江科学,2017,8(22):108-109.[12]亓璐.“互联网+”时代基于OBE 的课程生态系统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教育,2018,16(9):80-84.
[13]张欣.基于OBE 理念的实践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价—以《单片
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为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3):130-133.
作者简介:吕兆承(1983—),男,安徽颍上人,硕士,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EDA 技术。
(上接第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