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漫话丹阳地方方言参考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漫话丹阳地方方言
丹阳方言是丹阳人民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相互交际的重要工具,它是丹阳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历史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手段,也是丹阳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丹阳方言进行探讨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吴头楚尾”的历史演变丹阳市地处长江南岸,东邻常州,西靠镇江。

常州方言属吴方言,镇扬官话属江淮官话,处在二者之间的丹阳方言,历来在方言区划研究中被认为是“吴头楚尾”。

“吴头楚尾”的地域特点为丹阳方言带来了复杂性。

外地人常说丹阳方言难懂,四门十八腔”。

丹阳市各地方言在语音上是有差别的,据此可大体分为五个片区:
一是中心片区,以丹阳老城区为中心,涵盖周围的乡镇,包括现属云阳镇、开发区、延陵镇、珥陵镇、陵口镇、练湖等大片地方。

其中,丹阳老城区居民所讲的方言,被称为城里头的话;南门外延陵镇一带居民所讲的方言,被称为南门外头话;司徒、练湖一带居民所讲的方言,被称为西门外头话等。

城里话与城外头话同中有异,但差别不大,总体上这中心片区居民的语言可称作丹阳话的典型样本。

二是东南片区,丹阳市东南部一些地方,包括访仙、吕城、皇塘、
导墅等镇邻近常州,人们的方言表现出丹阳话向常州方言过渡并逐步
融合的特点。

三是沿江圩区的新桥、界牌片区,新桥、界牌两镇属长江冲积平
原,形成年代较晚,居民的先人大都是苏北移民,而这地方又与常州
市新北区接壤,所以当地方言体现出江淮官话与常州方言融合的特征,
受丹阳话影响较小。

四是沿江的埤城、后巷片区,埤城、后巷镇的大部分地方,邻近
镇江市丹徒区,又长期属丹阳管辖,当地方言表现为镇扬官话与丹阳
话的过渡和融合。

五是西部边缘片区,是指练湖、司徒、行宫等镇区与镇江市丹徒
区交界地带的方言。

这些边缘村落居民的语言受镇扬官话影响较大。

此外,丹阳境内还有少量的方言岛。

如蒋墅、导墅镇的一些村庄,
皆属湖北人迁移聚居。

这些村民相互间以原籍湖北话交流,并保留了
原有的生活习俗,而与当地人交往则讲导墅话、蒋墅话。

丹阳中心片区居民所讲的丹阳话与吴语相近,属吴方言范畴,具有“吴头”的独特性。

例如在语音上,丹阳话说
“爬” [po],与苏州话说[bo],丹阳话说“桃”蘅I,与
苏州人说[d 覸] ,都是相近的。

但丹阳话说“你”] ,[ 与浊苏
州话说[nai] ,就有不同;丹阳话说“去” [k ]',覸也与苏州话说[t渍i,又有明显不同。

在词语上,如“脸”,丹阳话和苏州话都说“面孔”;眼珠”,丹阳话与苏州话都说“眼乌珠”,这是相同的。

而丹阳话把“小孩”叫作“小把戏”、“小鬼[kue] ”、小鬼头则(子)”,苏州话则叫“小囡”、小人”、小赤佬”,就有所不同;丹阳话把“我们”说成“我己”,常州人则说“我家[ko] ”,无锡人说“我伲”,苏州
人说“伲”,这也有不同。

丹阳话与吴方言这种同而不同的现象,反映了“吴语开头”的地方特征。

一些学者认为,商朝末年,“太伯奔吴”,早期吴的政治中心在宁镇地区。

南京、镇江一带长期属于吴国的疆域,古代人民也操吴语。

东晋南渡期间,大批中原人士南来,许多官僚世族、文士军人聚居于建康、京口,南京成为六朝繁华的国都。

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使南京、镇江融进北方语系,居民的语言演变为江淮官话。

北方人士向江南大迁移,对丹阳人口姓氏的构成也产生过影响。

如萧氏家族原籍在山东兰陵,东晋南渡时,淮阴令萧整举家迁入今丹阳地域,曾出过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三城巷束氏家族是在宋室南迁时由安徽合肥来到丹阳的,其始祖统领将军束振祖护驾到了江
南。

来到丹阳的那些北方家族后人很快融入丹阳社会,并逐渐改讲丹阳方言。

正因为丹阳方言相对稳定,遂在历史的演变和抉择中成为“吴头楚尾”:吴方言西起于丹阳;江淮官话在江南则东至丹阳而终。

“包罗万象”的话语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出: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丹阳建城的历史悠久,设县至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

县一级行政区划的稳定设置促进了居民的相对集聚,人员的频繁交往推动县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为丹阳方言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丹阳话保留了较多的古代汉语信息;而方言中凝聚了祖祖辈辈丹阳人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智慧,又使丹阳方言成为一个包罗万象、多姿多彩的话语世界。

民以食为天,长久以来,农业是丹阳人民赖以生活的主要产业,因此丹阳话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农具和农事活动的词语。

如稻谷、旱谷、晚晚秋;钉耙、连枷、稻床;下小秧、开秧门、洗泥、抢暴等。

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还形成了“芒种到,无老少”、稻老要养,麦老要抢”、“稻上场,麦进仓,黄豆挑在肩膀上”等农业谚语。

过去的农业生产是“望天收”,它的丰歉与天气好坏直接相关,所以丹阳方言中关于天文、气象、气候等的词语也很多。

例如,日头(太阳)、亮月(月亮)、暗星夜、亮星夜;划闪(闪电)、作暴
(起雷雨)、丢点(落雨);打春(立春)、交秋(立秋)等,又形成了“二八月,乱穿衣”、东北风,雨太公”、落到冬至晴到年”等天气方面的民谚。

在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等方面,丹阳的词语也极其丰富。

如吃茶饭(吃饭)、行亲(走亲戚)、掐私己(留私房钱)、做人家(过日子节俭)、宕豇儿子(最小的儿子)、顶杠(吵架)、蒋熳熳搭煞蒋爷爷” (指说话搭缠前,言不搭后语;有时也形容刚能凑合、将就的情况)、大麦粥灌,麦罗汉”、“上床萝卜下床姜”、心慌吃弗着热白粥”、有钱难买东南向”等。

丹阳方言中存有大量饱含哲理的话语,反映出世世代代丹阳人的人生经验。

其中有些在当今社会已不适用,如“顺带弗为偷”、出头格(的)椽子先烂”等;但绝大多数词语到今天仍发人深省,如“小洞弗补,大洞吃苦”、“人是铁,饭是钢”、邻居好,赛金宝”、掼格(个)跟头(筋斗)学格(个)乖”、吃生米格(的人)碰到剥稻壳格(的人)”、一分行情一分货,少格(一个)铜板歪斜个”等等。

丹阳方言中还有一些涉及历史、地理和地方习俗的词语。

(指 如识货回则 (子 )、说咀郎中、阴间秀才、诅亡婆、管事 佬、浑脚 (角 )、插科打诨、开锣、放汤 (指演出快结束,允许
观众免票入场 ) 、太岁菩萨、 拆空老寿星”、 备十二四六”
摆丰盛酒席 ) 、扛着皇灵官” ( 指拉大旗作虎皮而神气活现)、
茅山菩萨照远弗照近”、“钉起桩来摇橹” ( 指固执的态度, 源于乾隆皇帝过丹阳的传说 ) 、一句话把人钝到定波门 ( 古时 丹阳的北门 ) ”等就。

连山歌、 童谣、 歇后语也被丹阳方言中 展现得“惟妙惟肖”。

如“荷叶包野菱——包弗住”、城外 头开行—外里外行”、新开茅缸——三日香”、胡萝卜炒番 瓜——一塌糊涂”等歇后语,很是生动精辟。

“生动传神”的民间智慧“吴头楚尾 ”的自然属性使 丹阳方言兼具吴方言的柔和婉转与江淮官话的大气明快之 特色,而显得刚柔相济、生动形象。

丹阳话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从吴方言与江淮 官话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

例如,“瞎三话四”、轧闹 忙”、弗来势”、空口说白话”、乖乖咙的咚”等,都成为 丹阳人的日常用语。

正由于传承久远又善于吸纳,所以丹阳方言词语丰富, 颇为生动。

其显著特点之一是有很多的同义、近义词语。

如 说“钞票”,丹阳话中有“铜、钱”、洋钱”、铜板”、票 则 (子 ) ”、零头铜”、角子”等说法;讲“等一会儿”,丹 阳人就有“等一歇”、等一眨”、歇一歇”、歇眨点”、过
一眨眨”、歇一眨半眨”等;说“难缠”,就有“缠命”、 缠至”、“缠里绊子”、牵丝绊藤”等等。

众多的同义、近义词语是丹阳方言高度发展反映,表现出它的丰富性、精密性和灵活性,使运用它的人们在表达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说得更为准确生动。

丹阳方言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有很多四字俗语。

比如,把“生硬”说成“铁驳生硬”,把“养家”说成“养家活小”,把“小气”说成“小里巴气”,把“高大”说成“树长八大”,把“清汤”说成“清汤滑水”,把“天热”说成“夏天热气”,把“躺倒”说成“四躺八脚”,把“吵闹” 形容为“打鸡骂狗”等等。

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中说:不得不承认2+2 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

”其实,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言为主,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等。

汉语中的成语,如“别开生面”、日新月异”、推陈出新”等也大多为四字组成的固定词组。

丹阳话中四字俗语多,音节和谐,说起来琅琅上口,有节奏感,形象生动,很符合语音美的要求。

此外,丹阳方言的词汇还相当富有形象色彩。

比如“香喷喷”、臭烘烘”,就不仅有感情褒贬,而且触动了感官嗅觉。

丹阳话把“下雷雨”说成“起阵头”,生动地描绘出阴云四合如行军布阵,雷声阵阵如战鼓轰鸣,电光闪烁如白刃撕杀的气势和场景,让这一词语富于视觉、听觉和动觉形象而极为生动。

丹阳人把“日子”叫做“日脚”。

日子本没有脚,但却一天天走过,叫“日脚”增强了语言的视觉感和动态的形象感。

丹阳人还把“气量小”说成“量气像指掐缝一样”,把“面孔白嫩”说成“红白打春”,把“打小报告、搬弄是非”说成“掮小扇子”,把“厨艺好”说成“锅铲头子弗错”,把“好东西隐藏起来”说成是“肉窖在碗底下吃”,
把“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说成“三拳头打弗出一个闷屁”,把“推卸责任”说成“推死尸过街”,把“事情颠倒”说成“锅里弗滚(水开),墩罐里滚”等等。

这些词句运用了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使语言产生具体生动的情景,有着丰富的形象色彩。

丹阳方言不仅有感情色彩,而且富于形象色彩,人们说起话来就更为生动传神。

“与时俱进”的传承发展语言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丹阳人民从远古以来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作为思维工具、交际工具及文化载体的丹阳方言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日益形成一股音义相结合的宏大而复杂的符号体系。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丹阳方言的语音、词汇同样也在不断变化、与时俱进。

就拿近几十年来说,词汇的变化就极为明显。

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常说的店小二、朝奉、柴经纪、私塾、杂货店、锅碗店、戏园等词汇,现在已很少听说,有些已被服务员、营业员、会计、高级职员、部门主管、中介服务、民办学校、便利店、超市、剧场、大会堂等新的词汇取而代之了。

在人们的话语中还增添了许多诸如改革、开放、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人居环境、芯片、软实力、招商引资、超导、纳米技术、框架结构、农民工等新的词语,简直不胜枚举。

从语音来说,其变化也很明显。

例如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丹阳人常说“解放”、解放军”,当时“解”读[k 琢] 音;而现在人们常说: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却读[t 渍ie] 音;四五十年代习惯于把“学堂”、“学习、学问”中的“学”说成[x 蘅],而现在丹阳人说“学校”、“学习”、“数学”、“文学家”,基本上“学”字是读[渍ia] 。

无论是“解”还是“学”,现在的语音都以读书音为主了。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市场繁荣,交通便捷,教育普及,人员交往频繁,普通话推广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普通话在全社会的广泛运用,并逐步取代各地方言,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在可预见的将来,丹阳的读书音将逐步从江淮官话向普通话
的语音系统发展,官方语言也将由现在流行的江淮官话向普通话过渡,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将继续运用丹阳方言。

近年来,运用丹阳方言说唱的特色曲艺———啷当剧可谓红遍了大江南北。

作为我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啷当剧语言朴实,曲调醇美,表演生动,地方色彩浓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许多人还能自编自唱,自娱自乐。

由此可见,丹阳方言在这些方面还是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与传承性。

《苟子•大略》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丹阳方言是一个宝库,研究领域无限广阔,只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丹阳方言必将硕果累累,成为地方艺苑的一朵惊世奇葩!文作者系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协会会员)
1995 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丹阳方言词典》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
丹阳民间有三宝:老黄酒、大麦粥和啷当调。

图为啷当剧《称婆婆》唱啷当的乡间老艺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