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史上的近代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任务不同
西方近代化的任务主要是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
务,既要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要实现国家独立。
3、进程相反
西方的近代化经历了思想—制度—技术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则经历 了技术—制度—思想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层递进。
4、结果不同
西方近代化中的革命和改革,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近代 化探索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最终没有成功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俄日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 改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 业革命
成功 思想—制度—技术
比较的结论
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进程中,西方是思 想在前,行动在后,而中国是行动在前,思想 在后,这也许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失败的一个原 因吧。足见思想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接 下来请同学们进一步谈谈二者的关系。
教育改革为经济、政治服务,受制于经济、政治; 教育的近代化是国家近代化的基础;振兴国家需借 鉴人类优秀文明。
近代历史规律启示:
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前提 革命或改革:制度的创新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法律文献: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真正体
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工业革命: 科技也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近代历史潮流近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
思想启蒙
以推翻满 清统治为 结束君主专制, 目标的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共和观念 命运动 深入人心
民主 科学
四提倡 四反对
思想大解 放运动,马
宣传马 克思主义
克思主义 传播
上海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经济近代化
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汉阳铁厂
张謇
大生纱厂
政治近代化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教育近代化
山西大学堂
思想近代化
近代化过程中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 新文化运动
易服饰
社会生活近代化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文明 的冲击下,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 域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经济: 封建经济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学习西方,进行洋务运动,近代 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与发展。
探究一【收集整理】
(1)李未同 学按照时间 顺序整理了 重大历史事 件。请把空 缺的内容补 充完整。
17-18世纪
19世纪中期
①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④美国 南北战争
②美国 独立战争 ⑤俄国1861年改
③法国大革命 革
⑥日本 明治维新
⑦中国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⑧中国戊戌变 法 ⑨中国辛亥革 命
• 任务一 【归类梳理】
• (1)请将下列相关重大 史实的序号填入下表中
• ①新文化运动 ②辛亥革 命③五四运动④洋务运动 ⑤戊戌变法⑥成立中国同 盟会⑦成立中国共产党⑧ 建立福州船政局
对西方的反应 相关重大史实 技术的反应 制度的反应 观念的反应 组织的反应
按顺序:④⑧;②⑤;①③;⑥⑦
• 阅读下列材料:
(2)王文同学运用归类学习法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总结,请在下 面横线上按要求填写对应项。(要求:填对应序号)
资产阶级革命: ①②③④⑨
资产阶级改革: ⑤⑥⑧
探究二【比较联系】
(3)对比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何阳同学发现19世纪中期的俄国和日本的 改革有很多相似之处,请你把他们找出来.
背景:都面临社会危机; 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作用: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改变了社
政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
社会生活: 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交通 通讯、大众传媒、社会习俗等方 面都发生了变化
高 度
器物技术
洋务运动
中 国
19C60—90S
思想文化
启蒙运动
西
文艺复兴
方
14C—18C
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19C90—20C初
政治制度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C—18C
思想文化
新 文 化 运 动
20C初
器物技术
第第 一二 次次 工工 业业 革革 命命
18C—19C末
时期
中国与西方近代化的比较
区域
中国
类别
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1919年前
探索 的过 程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结果 特点
新文化运动 失败
技术—制度—思想
西方
大约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
探究四【探究感悟】
(5)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从不同角度谈 谈你的收获或感悟。
学习方法:分类归纳总结;注意横纵 联系,史论结合等。 启示感悟: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国家 发展的途径;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 屹立于民族之林;选择适合本国的发 展道路等。
•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在各方面发生了一系 列反应。为了解这一历程, 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 展了一次“冲击与反应” 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 参与: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在
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出现的变化:
• 材料二 明治政府建立后,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制度设计的 重点。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 教育制度的特点,颁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 》。19世纪80年代,日本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企图通过 普及初等教育使国民养成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高等教育和 实业(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和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这既保证 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摘编自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 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中外史上的近代化
近代化:
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指从传统农业社会 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 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 文化上的先进化。
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
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 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 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解读历史
洋
戊
辛新
务
戌
亥文
运
变
革化
动
法
命运
动
中国近代化简表
名称 背景 时间 派别 人物 口号 内容 影响
洋务 运动
内忧外患
19世纪
60—90 地主阶级 年代 洋务派
奕䜣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戊戌 变法
需明确的历史概念
西方: 近代化(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巩固的历史
中国: 近代化=向西方学习走向资本主义化 的过程
16世纪
西方:大约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
19世纪
20世纪
19世纪60年代 1919年
中国:19世纪60年代到1919年前
近代化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 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 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 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欢迎指正 谢谢大家!
会性质;是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 消极: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探究三【论证观点】
(4)第二小组同学得出以下观点“革命是大国 崛起的重要途径,改革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 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 发展的障碍,为日后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 民地的危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日 本历史上的重大的转折点。
材料一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 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 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 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 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 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 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 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 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摘编自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 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才能推动社 会的进步。
中西方近代化的比较
相同点
1、本质一样 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上的先进化、科学化。…
2、手段相似
基本采用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
不同点
1、原因不同
西方国家的近代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受阻而产生了改革社会制度的需要;而 中国由外国入侵导致社会危机,促使进行近代化探索。
甲午 战败
1898年
资产阶级 维新派
康有为 梁启超
辛亥 革命
新文化 运动
中国完 全沦为 双半社会
封建旧思 想布满中 国
1911年
资产阶级 革命派
孙中山
1915年
激进的 民主主
义者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自强 求富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海军 新式学堂
近代化 的开端
变法 图强
三民 主义
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
西方近代化的任务主要是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中国近代化是双重任
务,既要近代化(反封建,实现资本主义),又要实现国家独立。
3、进程相反
西方的近代化经历了思想—制度—技术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则经历 了技术—制度—思想的过程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逐层递进。
4、结果不同
西方近代化中的革命和改革,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近代 化探索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最终没有成功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俄日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 改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 业革命
成功 思想—制度—技术
比较的结论
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进程中,西方是思 想在前,行动在后,而中国是行动在前,思想 在后,这也许是中国近代化探索失败的一个原 因吧。足见思想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接 下来请同学们进一步谈谈二者的关系。
教育改革为经济、政治服务,受制于经济、政治; 教育的近代化是国家近代化的基础;振兴国家需借 鉴人类优秀文明。
近代历史规律启示:
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前提 革命或改革:制度的创新也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法律文献: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真正体
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工业革命: 科技也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近代历史潮流近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由之路。
思想启蒙
以推翻满 清统治为 结束君主专制, 目标的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共和观念 命运动 深入人心
民主 科学
四提倡 四反对
思想大解 放运动,马
宣传马 克思主义
克思主义 传播
上海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经济近代化
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近代化前提。
汉阳铁厂
张謇
大生纱厂
政治近代化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教育近代化
山西大学堂
思想近代化
近代化过程中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 新文化运动
易服饰
社会生活近代化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文明 的冲击下,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 域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经济: 封建经济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学习西方,进行洋务运动,近代 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与发展。
探究一【收集整理】
(1)李未同 学按照时间 顺序整理了 重大历史事 件。请把空 缺的内容补 充完整。
17-18世纪
19世纪中期
①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④美国 南北战争
②美国 独立战争 ⑤俄国1861年改
③法国大革命 革
⑥日本 明治维新
⑦中国洋务运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⑧中国戊戌变 法 ⑨中国辛亥革 命
• 任务一 【归类梳理】
• (1)请将下列相关重大 史实的序号填入下表中
• ①新文化运动 ②辛亥革 命③五四运动④洋务运动 ⑤戊戌变法⑥成立中国同 盟会⑦成立中国共产党⑧ 建立福州船政局
对西方的反应 相关重大史实 技术的反应 制度的反应 观念的反应 组织的反应
按顺序:④⑧;②⑤;①③;⑥⑦
• 阅读下列材料:
(2)王文同学运用归类学习法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总结,请在下 面横线上按要求填写对应项。(要求:填对应序号)
资产阶级革命: ①②③④⑨
资产阶级改革: ⑤⑥⑧
探究二【比较联系】
(3)对比分析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何阳同学发现19世纪中期的俄国和日本的 改革有很多相似之处,请你把他们找出来.
背景:都面临社会危机; 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作用: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改变了社
政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
社会生活: 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交通 通讯、大众传媒、社会习俗等方 面都发生了变化
高 度
器物技术
洋务运动
中 国
19C60—90S
思想文化
启蒙运动
西
文艺复兴
方
14C—18C
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19C90—20C初
政治制度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C—18C
思想文化
新 文 化 运 动
20C初
器物技术
第第 一二 次次 工工 业业 革革 命命
18C—19C末
时期
中国与西方近代化的比较
区域
中国
类别
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1919年前
探索 的过 程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结果 特点
新文化运动 失败
技术—制度—思想
西方
大约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
探究四【探究感悟】
(5)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从不同角度谈 谈你的收获或感悟。
学习方法:分类归纳总结;注意横纵 联系,史论结合等。 启示感悟: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国家 发展的途径;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 屹立于民族之林;选择适合本国的发 展道路等。
•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中国在各方面发生了一系 列反应。为了解这一历程, 八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 展了一次“冲击与反应” 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 参与: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在
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出现的变化:
• 材料二 明治政府建立后,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制度设计的 重点。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 教育制度的特点,颁布了以教育机会均等思想为基础的《学制 》。19世纪80年代,日本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企图通过 普及初等教育使国民养成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高等教育和 实业(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和科技等各类专业人才,这既保证 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摘编自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 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中外史上的近代化
近代化:
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指从传统农业社会 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 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 文化上的先进化。
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
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 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 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 ——20世纪初)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解读历史
洋
戊
辛新
务
戌
亥文
运
变
革化
动
法
命运
动
中国近代化简表
名称 背景 时间 派别 人物 口号 内容 影响
洋务 运动
内忧外患
19世纪
60—90 地主阶级 年代 洋务派
奕䜣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戊戌 变法
需明确的历史概念
西方: 近代化(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巩固的历史
中国: 近代化=向西方学习走向资本主义化 的过程
16世纪
西方:大约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
19世纪
20世纪
19世纪60年代 1919年
中国:19世纪60年代到1919年前
近代化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 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 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 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欢迎指正 谢谢大家!
会性质;是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 消极: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探究三【论证观点】
(4)第二小组同学得出以下观点“革命是大国 崛起的重要途径,改革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 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 发展的障碍,为日后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 民地的危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日 本历史上的重大的转折点。
材料一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 度。……洋务运动兴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 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 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 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面的知识作 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 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 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 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摘编自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 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才能推动社 会的进步。
中西方近代化的比较
相同点
1、本质一样 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上的先进化、科学化。…
2、手段相似
基本采用改革和革命两种方法
不同点
1、原因不同
西方国家的近代化是由生产力发展受阻而产生了改革社会制度的需要;而 中国由外国入侵导致社会危机,促使进行近代化探索。
甲午 战败
1898年
资产阶级 维新派
康有为 梁启超
辛亥 革命
新文化 运动
中国完 全沦为 双半社会
封建旧思 想布满中 国
1911年
资产阶级 革命派
孙中山
1915年
激进的 民主主
义者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自强 求富
军事工业 民用工业 海军 新式学堂
近代化 的开端
变法 图强
三民 主义
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