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素材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清皇权膨胀与化专制》教案北师大版第22 明清皇权膨胀与化专制单元节第三单元题第22 明清皇权膨胀与化专制时间:第周年月日,星期第节教学目标过程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分析。
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通过分析明清专制统治的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本学习,了解并归纳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教学难点通过史料解析,分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教学准备学生提前预习和复习相关知识点教学时1个时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2合作探究法;3师生互动法;4小组讨论法;启发深入法6情景导入法;7实验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第22 明清皇权膨胀与化专制学生活动教师个性教案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1复习第二单元的知识点。
2教师说明本的学习内容。
二、新讲解:1、明朝的建立与强盛(1)红巾军起义与明朝的建立首先,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明朝的建立时间、开国皇帝及其年号以及灭亡的时间和清朝的建立、统治中国的时间。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讲述明清政权的更替,使学生学生知道明朝的建立及统治、清前期的统治建立、简况即可。
过渡:那么,明清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加强皇权?(学生用1分钟的时间看书)(2)皇权高度膨胀教师指出,明清的统治者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自己的权力——皇权。
①废除宰相制度教师指出,朱元璋夺取政权之后,对功臣严加防范,不久就大开杀戒,把与他一起起兵抗元的臣武将几乎全部清除,其中波及面最广的是“胡蓝之狱”。
请学生说说“胡蓝之狱”的概况,其中教师指出“胡”指的是宰相胡惟庸。
教师点评与总结:丞相胡惟庸因有违法行为而被杀掉,牵连面非常广。
七年级历史下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导学案(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导学案(川教版)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温故互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你知道它是在哪个朝代由谁开创的吗?这种制度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设问导读】一、明清的皇权膨胀(君主独裁)1、明朝专制统治的表现:(1)朱元璋夺取政权之后,对功臣严加防范,大开杀戒,制造“”。
(2)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年的制度,使六部直接受指挥;另设侍从左右。
(3)朱元璋为加强对百官和京城百姓控制,特别设立,授予、、和的特权;明成祖时,又设立,任用宦官掌权。
和合称“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2、清朝的专制统治时期,中央设立,确保皇帝意志畅通无阻。
3、明清皇权高度膨胀的危害:二、明清的文化专制1、八股取士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只能以宋儒朱熹集注为依据,答题必须按照八个部分进行,主要部分要、,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作“”。
这种做法脱离,阻碍了。
2、文字狱明清统治者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制造“”,其目的无非是,严重阻碍了。
【自学检测】1、丞相是皇帝的重要辅臣,废除这一官职的朝代是()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2、东厂是明朝时设立的特务机构。
东厂的设立者是()A、明太祖B、明成祖C、雍正D、康熙3、如果把“废丞相”、“军机处”、“八股取士”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所属的历史时期应该是()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4、下图所示,这应该是下列哪个朝代大臣办公的地方()A、唐朝B、明朝C、清朝D、汉朝【巩固提升】1、君臣礼仪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表现,《礼记•曲礼下》记述君主以跪拜礼对初任大夫的臣下表示敬意与拜托,汉代皇帝大臣是坐而论道,宋代时大臣是站而议政,到了清朝时期,大臣跪受笔录,这样的变化反应的实质是()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2、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
北师大版七下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一天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 发怒,宋讷先是一惊。只见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
昨夜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解释道:因有下
属打坏了茶具。明太祖这才放心。
想一想 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 知天下事”?为什么要这么做?
(2)设立厂卫制度:
加强百官和京城百姓控制;侦缉、逮捕、审讯、刑杀; 明太祖—锦衣卫:明成祖—东厂(宦官负责): 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八股文的毁灭文 化,等于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八股文 的败坏人才,却比 秦始皇在咸阳郊外 坑儒还厉害!”
= +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 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的科举制比较图导学P
科举制 内容
隋唐 明清
形式 结果
明经、进士 多样化 便于选拔人才 (经史、策问、 杂文) 《四书》《 八股文 脱离现实和社会发展 五经》 大势,不能选拔真正 的人才,阻碍向近代 社会转型的进程。
据说有个文人给朱元璋写贺表,恭维他“光天 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责”。他看后大怒, 说“生”与“僧”同音,“光”就是没有头发, 这是骂我做过和尚;“则”与“贼”同音,这 是骂我做过造反的贼。于是把他杀了。
查嗣庭担任江西乡试主考官时,出题“维民所 止”,这本来是《诗经》上的,可硬是被告密说 “维止”二字是“雍正”去了头,雍正于是钦定 了“大逆不道”的罪名,株连的范围也极为广泛。 徐骏 “清风不识字,何须乱翻书”的诗句,被 认定“清”是满清,“不识字”、“乱翻书”是 指影射满人没文化,被灭族。 到乾隆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130余案。 胡中藻“一把心肠论浊清”,处斩弃市。沈得潜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剖棺戮尸。李一 “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师相,无非糊涂”,凌 迟处死。
山东省邹平县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案例说明对应教材“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旨在使学生了解明清两代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拓展材料、分析教材,概括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表现;通过史料解析,分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君主独裁(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废除宰相制度教师补充“胡蓝之狱“的相关史实,使学生了解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大举打击开国功臣、并进行血腥屠杀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新的行政体系。
教师可展示中央的行政制度示意图,介绍内阁与宰相权力性质的根本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在这样的体制之中皇权膨胀是如何体现的,并思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学生了解“胡蓝之狱”的史实,认识朱元璋在统治之初所采取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学生解读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了解各部门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及其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和示意图,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得到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图示和概括历史史实的能力。
2.设立厂卫制度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按照时序演示明朝厂卫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具体构成。
其中,可以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如介绍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为何要设立锦衣卫和东厂,讲明当时所存在的历史背景。
在介绍特务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思考明朝强化君主专制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了解厂卫制度的建立过程及构成。
通过阅读教材,认识到厂卫是极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和故事讲述,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设立廷杖制度此部分可以略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即可,使学生认识到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了主仆之间的关系。
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锦衣卫印
锦衣卫是什么样的机构? 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明太祖时设锦衣卫, 明成祖时设东厂,明宪宗时外另设西厂,都由 皇帝直接指挥,目的是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这反映了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一天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官员宋讷, 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先是一惊。只 见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夜生气 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骨悚然,解释道: 因有下属打坏了茶具。明太祖这才放心。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诗》 《书》《礼》 《易》 《春秋》
答题形式:“八股文”
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 行,不得违背。
举 子 看 榜 图
这是一张科举考生看榜图,你知道科举制 到明清时期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未能利用统一,规范, 高效率的教育选拔机制,脱离社会发展大 趋势,阻碍了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5.下列内容不属于明朝“八股取士”规定
的是( D )
A.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B.考生的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C.文章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 D.考生可以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2017.5.23
自主先学
1,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使 (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另设(内阁学士)侍 从左右,协助处理政务公文。朱元璋为加强对百官和 京城百姓的控制,特别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 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 )。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 ),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2,清朝皇帝继承明朝制度,进一步加强皇权。雍正时 期,中央设立(军机处)。 3,明清时期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 们思想)的工具。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 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考生答题分八部分, 叫八股文。明清统治者制造(“文字狱”),严重阻碍 了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明朝宰相胡惟庸素材 北师大版精编版
明朝宰相胡惟庸官至左丞相,结党朋欺胡惟庸(?—1380),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克和州,始归附,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
尔后,任宁国县主簿,进知县。
做宁国县令,可以说是他起家的开始。
当时太师李善长柄政,胡惟庸以黄金二百两行贿于李善长,从此青云直上,先迁吉安通判;至正二十四年(1364),设湖广行省,又擢为湖广佥事。
朱元璋称吴王,由于李善长的推荐,胡惟庸被召为太常少卿,不久升为太常寺卿。
洪武建国后,更是曲谨市宠,几年后便位极人臣。
洪武三年,入中书省,拜中书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3)正月,右丞相汪广洋因“无所建白”出迁广东参政。
从这时到同年七月,“帝难其人,久不置相”,胡惟庸以中书左丞“独尊省事”数月,七月代替汪广洋升为右丞相。
洪武十年九月,又迁左丞相,汪广洋仍为右丞相。
从洪武六年汪广洋第一次罢相后,中书省的大权实际上由胡惟庸一人独揽,到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被杀为止,任相达七年之久。
徐达、刘基对胡惟庸的人品极为鄙视,徐达“深疾其奸”,曾多次“从容言于帝”。
为此,胡惟庸一度想与徐达结好,但徐达憎恶他的为人,不予理睬。
胡惟庸又变换手法,企图贿赂徐家守门人福寿来加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
徐达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向他问罪,只是向朱元璋进言,胡惟庸不够资格做丞相。
洪武初年,朱元璋曾与刘基论相,当问到胡惟庸是否可为丞相时,刘基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并说,天下何患无才,只要明主全心全意地求访,便可得到,就目前的人选来看,确实没有可以胜任的。
但朱元璋并没有接受刘基的意见,不久便擢胡惟庸为相,刘基悲叹道:“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
”胡惟庸任相时,淮西集团的政敌杨宪已经在洪武三年被诛,胡惟庸独相数年。
尽管汪广洋在洪武十年与他同居相位,但汪为人“宽和自守,居相位默默无可否”,在中书省仅仅是“浮沉守位而已”,因此,除了皇帝以外,在政治上胡惟庸感到唯一有些威胁的人便是刘基。
由于刘基曾与朱元璋论相,胡惟庸更是耿耿于怀,伺机报复。
2017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word教案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明清帝国皇权高度膨胀、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基本史实。
2.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认识专制统治加强、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是封建制度没落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找和文字狱有关的资料,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明清专制统治的表现和危害,初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二、教学重点: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明清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据老师所知,有很多同学平时都喜欢读诗歌,那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看几句古诗:(教师在大屏幕打出诗句):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可是,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
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
为此,按“大不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
刚才讲时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面露疑惑:怎么可能呢?不就是几句诗吗?怎么能如此牵强附会地和国家朝廷连起来?可这正是历史的真实,是清朝加强思想专制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二、学习新课:明清是中华帝国的晚期,那时封建社会日趋没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为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统治者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加强皇权,使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颠峰,那么,明清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皇权呢?(一)君主独裁请同学阅读“君主独裁”一目,整理一下明清君主独裁的表现。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是要点的地方画出来。
2019-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明初四大案素材 北师大版.doc
2019-2020年(秋)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明初四大案素材北师大版明初四大案,亦称洪武四大案,是指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整顿吏治、惩治贪污而策划的著名四大案件;分别为:洪武十三年(1380年)的胡惟庸案,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案。
胡惟庸与蓝玉案件习称“胡蓝之狱”,是朱元璋滥杀开国功臣的政治案件,而“空印案”与“郭桓案”则是对涉嫌贪墨的官吏进行大规模的镇压。
胡惟庸案主条目:胡惟庸案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指洪武帝诛杀宰相胡惟庸事件,随后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此案牵连甚广。
胡惟庸被杀,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内阁供皇帝做为顾问。
内阁大学士丝毫不如宰相,只有“票拟”权力,先送宦官,再由其上呈与皇帝。
从此中国再无宰相一职。
洪武六年(1373年),淮西朋党集团的领袖李善长推荐其同乡兼姻亲胡惟庸担任右丞相。
洪武十年(1377年)九月,胡惟庸升任左丞相。
他做了7年丞相,任期内在朝中遍植朋党,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使得淮西朋党集团的势力不断膨胀。
譬如,浙江青田人刘基(字伯温),曾辅佐朱元璋,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他与淮西朋党集团的矛盾,一直未受重用。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刘基仅封为诚意伯,岁禄只有240石[1]。
而李善长则功封韩国公,岁禄4000石。
翌年,刘基告老还乡。
然而,由于他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的话[2],故而深受后者的嫉恨,被解雇革去岁禄[3]。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生病,胡惟庸派医生前去看望,但刘基服药后不久便一命归西[4][5]。
当然,排斥异己还不是胡惟庸案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胡案的症结在于——他为人过于独断专行,许多生杀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请示,就擅自加以处理。
这自然让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深感宰相专权、皇权旁落的危机。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教案北师大版案例说明对应教材“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旨在使学生了解明清两代强化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拓展材料、分析教材,概括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表现;通过史料解析,分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君主独裁(一)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废除宰相制度教师补充“胡蓝之狱“的相关史实,使学生了解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大举打击开国功臣、并进行血腥屠杀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新的行政体系。
教师可展示中央的行政制度示意图,介绍内阁与宰相权力性质的根本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在这样的体制之中皇权膨胀是如何体现的,并思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学生了解“胡蓝之狱”的史实,认识朱元璋在统治之初所采取的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学生解读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了解各部门所掌握的实际权力,及其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和示意图,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得到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读图示和概括历史史实的能力。
2.设立厂卫制度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按照时序演示明朝厂卫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具体构成。
其中,可以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如介绍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为何要设立锦衣卫和东厂,讲明当时所存在的历史背景。
在介绍特务机构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思考明朝强化君主专制措施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了解厂卫制度的建立过程及构成。
通过阅读教材,认识到厂卫是极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和故事讲述,使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3.设立廷杖制度此部分可以略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即可,使学生认识到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了主仆之间的关系。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复习特训第五十篇第1题【单选题】后金与清朝的关系类似于( )A、西汉与东汉B、蒙古与元朝C、北宋与南宋D、隋朝与唐朝【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写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的清朝大臣胡中藻竟被杀,这件事属于( )A、焚书坑儒B、八股取士C、厂卫制度D、文字狱【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在这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君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隋朝设置三省六部B、元朝设立行省制度C、明朝实行厂卫统治D、清朝设置军机处【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而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D、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 )A、加强中外交往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C、加强君主集权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共同目的是( )A、加强思想控制B、大力发展传统文化C、鼓励读书人参政议政D、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中国专制皇权高度加强是在(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清朝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是( )A、开始废除宰相制度B、设立特务机构“厂卫”C、八股取士D、中央设立军机处【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清代军机处创设于( )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下列措施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有( )①科举制的创立②焚书坑儒③八股取士④文字狱⑤闭关政策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加强思想控制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措施。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明清王朝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北师大版练习题二十一第1题【单选题】相传,他“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
后来,被清王朝封为藩王,拥兵自重。
在康熙帝撤藩中,率先起兵反叛,结果被镇压。
“他”指的是( )A、吴三桂B、耿仲明C、尚可喜D、噶尔丹【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明末农民战争首先爆发的地区是( )A、辽东B、山西C、河南D、陕北【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两代是可以的。
”文中空缺处应是( )A、秦汉B、魏晋C、宋元D、明清【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这里的“执政之府”是指( )A、丞相府B、中书省C、锦衣卫D、军机处【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其依据是( )A、“军国大计,罔不总揽”B、军机处办事,号称“勤、速、密”C、“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D、“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刘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准备写一篇历史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刘锐同学想法的是( )A、浅议特务机构B、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明清的君主专制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好工具。
综合如图,反映的实质是( )A、社会制度的更替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 ) 两代是可以的。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怒斩胡惟庸素材 北师大版精编版
怒斩胡惟庸观众朋友们好,今天和大家说一说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故事。
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时代,到明朝的时候已经沿用了1500多年,这个制度它是封建政治法律体系里面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皇帝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都知道,皇帝他是在一个家族体系里面世代相传的,可以选择的余地很小,而丞相则不然,丞相它是经过了考试、选拔,还有各种职位上的历练,才会在百官之中把他提拔到这个位置上,所以他的才干一般来讲是每一个世代的第一流的人才。
但是丞相制度也有它的一个重要的弊端,特别是当一个皇帝权利欲望很强,而丞相又基辅才干的时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丞相的权利和皇帝的权利就会产生冲突。
我们看到在明朝初期刚刚建国的十三年里面,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任用过五位丞相,那么这五位丞相,我们知道他有四位都被朱元璋最后处死了,也就是说朱元璋和他的丞相的关系,一直都是很紧张的,今天我们就重点说一说,朱元璋和他最后的一位丞相胡惟庸,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最后朱元璋要处死这个胡惟庸,为什么又要最后废除丞相制度。
胡惟庸是一位非常有才干的丞相,在五位丞相里面他的任职时间最长,他为朱元璋服务了七年,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可是就是在胡惟庸执政的最后的两年里面,他和朱元璋的权利冲突已经大家了一种无可调和的地步,当时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丞相的处世权和皇帝的专断权之间发生了一种权利界线不清的,又互相抵触的事件。
那么在明朝的时候,按照惯例国家的所有的政治事务都是要有丞相受到来处理,比如说各级官吏的报告、奏章,都是要先送到丞相的手里,由丞相先提出建议,然后再交给皇帝来最后的决策。
可是这样的一个处理政务的程序,朱元璋认为丞相他使皇帝的大权旁落了,在处理国家教务的时候,胡惟庸经常任用自己的亲信,而且每一次胡惟庸都提出了充分的理由,皇帝又不能反驳,所以最后明太祖就做了一个重要的法律改革,他向全国发布命令,从今以后,各地的官员的报告和请示,不要直接送到丞相的手里,要直接送到皇帝的手上,皇帝看了报告以后,如果需要的话再去咨询丞相,这样就剥夺了丞相处理国家大政的权利,而提高了皇帝的处理政务的实际能力,这样的一项改革,对于胡惟庸来讲是难以接受的,胡惟庸也十分的贪恋他的丞相的权利,所以当朱元璋做出这种改革以后他也做了一个小动作,他就给他自己的亲信下了一个口头性的命令,说凡是全国的报告,在送给皇帝的同时,同时也抄一个副本送到丞相府,交到丞相的手里,也就是说皇帝和丞相能够的看到全国的报告、奏章,那么使皇帝和丞相能够分权。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三位宰相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佐君主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历史很少作为具体官职的名称。
宰有主持之意,相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发於卒伍”。
历史上只有辽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其他朝代却都另有正式官名。
其职权管辖广狭程度也各有不同,行使职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秦和西汉时的宰相指相国或丞相,御史大夫是副职。
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以大司徒、司空、太尉为三公,共掌政事,备位宰相,但实权移至尚书台,由尚书台长官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
魏、晋以中书监、中书令为宰相,而相国、丞相变为赠官,或为权臣篡夺之阶。
南北朝时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就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中权力最大者则是录尚书事。
隋代定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为宰相。
唐代时又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尚书省为左右仆射,三省长官分掌制令、封驳和执行的权力,是最高中枢机构。
唐太宗以后,又特派其他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参与政事堂议政,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北宋沿袭唐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政知事为副。
宋神宗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
南宋孝宗时又改称左右丞相。
辽有北、南两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
金宰相为尚书省主官尚书令及其下左、右丞相及平章政事。
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主官中书令往往由皇太子兼任,但不常设,其下设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掌管实际政务。
明初也设中书省,左右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发后,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总揽政务,这是宰相制度的重大变化。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22课 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从胡惟庸案看明朝皇权的加强素材 北师大版精
从胡惟庸案看明朝皇权的加强“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说到凤阳,大家都知道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
那么到了凤阳,鼓楼和明皇陵就是必游之地了。
我们一行人风尘仆仆地到了凤阳,把行李往宾馆一撂,就立即赶往凤阳鼓楼。
初见鼓楼完全被它那种高耸的威严给震慑住了,站在鼓楼下,抬头望见鼓楼正面上书“万世根本”四个大字,完全可以感觉到当时万民仰望帝皇的那种臣服感。
参观了明皇陵后,脑海里印象最深的不是朱元璋对父母拳拳的孝顺之心,而是不管是绵羊还是狮子老虎各种猛兽,还有太监和文武大臣的那种俯首帖耳的温顺。
这就不得不说朱元璋高超的政治手段了,现在我们就胡惟庸案来看看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皇权,建立起鼎盛的大明皇朝。
胡惟庸案,简称“胡狱”或“胡党之狱”,明初四大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当时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死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
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
胡惟庸,定远(今属安徽)人,龙凤元年(1355年),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胡惟庸归附红巾军,颇受宠信。
历任宁国主簿、湖广佥事、太常少卿,洪武三年(1370年),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升右丞相,再升左丞相。
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
任相七年,权势显赫,遇事专断,并毒害御史中丞刘基(即刘伯温)。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
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
七年级下册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课件资料
试?
0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0 0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0
八股取士有哪些危害?
0
举0 子看榜图
0
0
八股取士危害:八股取 士是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 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 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 的发展。
探究
0
想一想:秦朝、西汉、明朝、清朝为加强思想控 制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秦朝 “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 八股取士
0
清朝 文字狱
0 0
0
明朝 清朝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时间 内容 危害
0 0
君主独裁
明清皇权膨 胀与文化专
制 八股取士
0
0
文字狱
时间 目的 内六部
0
0 0
0
1.朱元璋在位时,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_宰__相____制度,使六部直接 受__皇__帝__指挥。 2.朱元璋为加强对百官和京城百姓的控制,设立__锦_衣__卫___。明成祖时 ,又设立特务机构__东__厂__,任用宦官掌管。东厂和锦衣卫合成“厂卫 ”,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3.清朝皇帝继承明朝制度,雍正时,在中央设立_军__机__处__。 4.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__四_书___”“五经”的范围内命题。采用 __八_股__取__士__制度。 5.明清统治者0 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制造 “__文_字__狱_0 __”,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思考:科举考试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
0
朝代?明朝时有什么变化呢?如果你是明朝 0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遭朱元璋处死,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
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六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进左丞相。
位居百官之首。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
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
学士吴伯宗曾因弹劾他而险遭大祸;他得知大将军徐达对他不满,曾在朱元璋处诬奏其奸行,后竟诱使徐达家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
因福寿揭发,未能得逞。
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因犯法受朱元璋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令其在外收集军马,以图谋反。
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
这一切引起朱元璋的极大注意。
朱元璋从元亡的教训中,深感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
早在洪武九年,即对各省权力机构进行改革,十一年,又令六部奏事不得关白中书省,进一步削弱了中书省权力。
不久,胡惟庸之子驰马于市,坠死于车下,惟庸杀挽车者。
朱元璋大怒,令其抵死,不准以金帛偿其家之请。
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和中书省吏上书告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先后处死。
胡惟庸死后,其谋反“罪状”陆续被揭发,如派林贤下海招倭;派封绩称臣于元嗣君,请出兵为外应;令李存义、杨文裕说李善长谋逆;毒死刘基;收纳亡命等事,连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等。
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
“胡党”而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等一公、二十一侯。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遂罢丞相,革中书省,并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说立者,处以重刑。
丞相废除后,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胡党之狱又称为“胡惟庸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称他家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请明太祖前来观赏。
这是大明的祥瑞,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皇帝的车马前,紧拉住缰绳,急得说不出话来。
卫士们立即将他拿下,乱棍齐上,差点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
朱元璋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宫城,发现胡惟庸家墙道里都藏着士兵,刀枪林立。
于是立即下令将胡惟庸逮捕,当天即处死。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涂节已经告胡惟庸谋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么还会去胡惟庸家看所谓的祥瑞?可见,云奇告变纯属子虚乌有。
胡惟庸案前后株连竟达十馀年之久,诛杀了三万
馀人,成为明初一大案,列洪武四大案之一(另三案为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
事后朱元璋还亲自颁布《昭示奸党录》,告诫臣下,切以胡惟庸为鉴。
明代史籍中关于胡惟庸案的记载多有矛盾,因此关于其是否确实谋反,当时便有人怀疑,明代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皆持否定态度。
也有学者指出:所谓的胡谓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果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度。
晚明学者钱谦益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
”史家潘柽章更认为云奇之事为“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
胡惟庸如果要谋反,他在家里埋伏刀兵,能让人在城墙上轻易看见吗?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了现代,明史学家吴晗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胡惟庸党案考》,把胡惟庸的案子从头到尾缕析了一遍,最后证明,胡惟庸案是一个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