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婺城区汤溪镇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解答:通过分析两首诗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外国诗两首》中的两首诗都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例如,《夜莺》中,诗人通过描绘夜莺的歌声,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而《秋日》则通过对秋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两首诗都通过具体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三、课堂讲解(15分钟)
1. 对比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
2. 解读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品味诗歌美感。
3. 结合课本注释,深入剖析诗歌的语言魅力。
四、互动讨论(5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两首诗的某一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2.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首诗的主要特点。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外国诗与中国古代诗歌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可能在理解外国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方面遇到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难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在课堂讨论中,也可能存在部分学生表达不自信、沟通能力较弱等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在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互动讨论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增强了跨文化沟通意识和能力。
- 在诗歌朗诵和赏析活动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生对诗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例题5:
题目:请分析《外国诗两首》中的诗歌语言。
解答:《外国诗两首》中的诗歌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例如,《夜莺》中的语言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有趣。而《秋日》则运用了自由诗的语言,诗行长短不一,语言流畅自然,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两首诗的语言都与其主题和情感相契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三)达标练习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二、探究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答: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学习内容第 1单元第4课 (第 1课时)外国诗两首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重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难点)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重点)时间分配导课 3 分、自学15 分、探讨交流及展示 12 分、、小结 4 分、巩固 6 分学习过程学案(学习过程)导案(学法指导)一、导入二、预习交流1生字注音昏晕.(yūn)消逝.(shì)蝈.(ɡuō)蝈蛐.(qū)蛐树篱.(lí) 栖.(qī)息弹.(tán)琴子弹.(dàn) 草茸.(rónɡ)茸2词语解释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
消逝:消失。
栖息:居住(多指暂时的)。
3走近作者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4相关知识田园诗是诗歌的一种。
歌咏农村景物或农民、牧人、渔夫的生活,格调恬静悠然,如东晋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被称为“田园诗”的代表作。
其形成主要是因为诗人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从而退居乡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隐逸避世的思想情绪。
作品以歌唱宁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满足于现状为特点。
一、导课,一、文本导入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
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外国作家笔下大自然的美好,从中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指导自学新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三、互动探究(一)朗读指导学习诗歌,要学会正确地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停顿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
(二)深层赏析1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点拨明确】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诗人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两幅小景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三)达标练习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二、探究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答: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4 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整体上理解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Ⅰ.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Ⅱ. 自主检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熟两首诗歌,思考:这两首诗各传达出诗人的什么情感?Ⅲ. 我的疑问【提示】请同学们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第二学习时间新知探究案Ⅰ. 学始于疑--- 我思考我收获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什么?3、《蝈蝈与蛐蛐》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4、赏析,归纳《夜》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5、完成书上研讨与练习二。
(做在书上)感悟总结:《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的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
纯色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的目标及方法要求):1、要求反复朗诵,感悟诗歌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把握适合的主旨,领会诗歌的感情。
2、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理解诗情,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3、针对下面的提示进行预习思考作答,疑问之处小组讨论。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们置身大自然,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听鸟鸣虫吟、风吼雨泣时;当你们涉水翻山,脚下是溪流淙淙,眼前是峰峦巍巍之时,你们一定被自然吸引、震撼,甚至会产生某种共鸣。
这是你会说“自然是……,它……”或者……请写出两句话表达出你的心语,或描写或抒情或赞美或评价都可。
预习内容:一、了解作者及田园诗。
二、反复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抓住诗歌形象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其感情意蕴。
请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提示与要求:朗读时要注意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还要根据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读出感情,可以自己准备配乐。
课上要开展诵读竞赛,以组为单位全参与,或3或4号或全组。
诵读环节每个人两首都要准备,理解诗歌内容的任务原则是同桌左边的预习第一首,右边的同学为第二首,但组内1与2号同学必须预习两首,3与4号在分工基础上想尝试的也可以预先两首。
可结合课后题一、二或以“置身诗中,我感受到了……”“置身诗中,我发现了……”句式来发言)《蝈蝈与蛐蛐》《夜》三、赏析诗歌品味语言,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体会诗歌中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
(提示与要求: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可以从内容、景物、情感、构思、语言、写法等多方面赏析品味,但不要与上一题的理解诗歌内容重复。
可在下面标住1、2、3进行分条列举。
课上先小组内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抓住2条或2方面阐述即可,要求由3或4号发言,1或2号补充。
句式:我欣赏,因为。
或我喜欢,因为。
)四、质疑解惑,对于诗句或诗歌你有什么疑问或不理解的吗?五、比较阅读拓展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的异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4 外国诗两首导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1、诗文拟人手法的精妙应用。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3、理解作品的主题。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课型现代文略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4.多音字:5.易错词6.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读出下列字所有读音并组词:3.解词并造句。
4.作者常识填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5.资料: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习惯性误读的字:对策:辨析,强调。
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4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朗读。
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2、作者简介。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2、整体感知诗文内容。
3、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其意境:并尝试写诗。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二、走进作者: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罗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
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三、检测预习: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2、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1.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4、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运用视频介绍预习案【知识链接】★【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预习自学】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凝成()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 ) yōu( )暗沉jì()昏yùn(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沉醉:比喻沉醉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九年级上册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参考答案1.qián chàn qiàn suìxīpàn kàn yǒuqīróng rǎng xuān篱幽浸晕2.(1)沉醉消逝(2)栖息(3)沉浸3.(1)拟人(2)比喻、拟人(3)拟人4. C5.盛夏“蝈蝈的乐音”,冬日“蛐蛐的歌儿”。
6.夜的静谧和美丽。
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7.俄国莱蒙托夫休斯哈莱姆的桂冠诗人合作探究案一、学习《蝈蝈与蛐蛐》1.【交流点拨】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2.【交流点拨】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3.【交流点拨】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4.【交流点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5.示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二、学习《夜》6.【交流点拨】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7.【交流点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8.【交流点拨】《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9.示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10.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三)达标练习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二、探究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答: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蝈蝈与蛐蛐》是____国____主义诗人______的作品。
2.《夜》是____国诗人______的作品。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栖息(:::::):::::欢嚷(:::::)树篱(:::::):::::消逝(:::::)4.根据拼音写汉字。
yōu(:::)暗:::::::::沉jìn(::::)::::微yàng(:::)::::::::夜yīng(:::)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二)初读感知1.根据课文导读,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通过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赞美“________”。
3.《夜》着力展示夜的________、________,传达出诗人对________的热爱和________的心情。
二、合作交流(一)研读赏析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2.分析《夜》一诗中,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景静谧、美丽的特点的?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做好诵读准备。
(二)展示交流1、认真倾听同学的诵读,并做点评。
心得随笔:三、自我检测1.《蝈蝈与蛐蛐》一诗中分别描写了盛夏和冬夜哪些富有特色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盛夏的景物::::::::::::::::::::::::::作用::::::::::::::::::::::::::::::::冬夜的景物::::::::::::::::::::::::::作用:::::::::::::::::::::::::::::::::2.怎样理解《蝈蝈与蛐蛐》一诗中“它(蝈蝈)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这句话?3.《夜》的第二节写了美丽的月色,而第四节又写到了月色的美丽,且用的是第二节的原话,这是不是重复?为什么?四、自助迁移(一)课外链接(甲)夜叶赛宁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二、学习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三、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四、学情分析: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
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五、课时安排:1六、教学过程:(一) 导入(二) 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四)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首:《夜》一、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五、布置作业教学反思: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面有教师所想象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在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讲学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讲学稿四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
学习重难点:
比较两首外国诗异同。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情景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字的音:,
昏晕.()树篱.()栖息
..()
静谧.()遐.想()喧.响()
2、《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国主义诗人。
3、《夜》的作者是国诗人。
学习研讨
朗读课文《蝈蝈与蛐蛐》,思考:
(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
联系起来的。
(3)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精读品析
朗读课文《夜》,思考:
1.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2、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合作探究
《蝈蝈与蛐蛐》与《夜》比较
(1)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2)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
.
拓展延伸
(一)1、《蝈蝈与蛐蛐》一诗的主旨句是。
2、《夜》一诗表达了。
(二)比较《夜》与郭沫若的《静夜》,完成下列问题: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的,美丽的。
《夜》中的景物有、、、、、等,都是实写,从中传达出诗人对的热爱和他、的心境。
《静夜》中的景物有、、、、等,有写景的想像,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
六、教与学反思:
5、敬业与乐业
学习目标
1、分析、交流“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查找相关资料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交流“举例论证”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方法。
4、分析总结演讲和口语特色。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感教学法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2.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近代,著名。
运动领袖之一。
字,号,别号。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教诲.()解剖.()骈.进()佝偻
..()层累.()拣.择()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旁wù()断zhāng取义()全fù精神()
xiè渎() gōngdé圆满()强guō不舍()
3、解释下列词语。
旁骛亵渎
强聒不舍佝偻
言行相顾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征引
整体感知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③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合作探究1-5段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精读品析6-7段
(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
(3)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研读揣摩8-9段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4、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
”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