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w说木叶导学案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40a2d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c7.png)
2022—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说“木叶”》一文借“木叶”及相关的“树”“落木”“落叶”等诗歌常见意象,形象地阐述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理论,文学色彩较浓,对于学生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说“木叶”》要阐释的是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理论,却以“说木叶”为题,显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
(二)教学对象分析1.分析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本篇课文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普遍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3.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高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歌,懂得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但是还不太懂得与诗歌有关的理论知识,在技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指导。
(三)教学环境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本课教学适合多媒体教学环境,而学校刚好具备这一条件,因此,选定多媒体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木”和“树”等意象的反复品味,理解“落木”“落叶”等意象的区别,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征,进而领会本文说理议论时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2.能说出2——3个古典诗歌中某些意象相对稳定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对诗歌意象的赏析能力。
3.懂得“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1.通过对“木”和“树”等意象的品味,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特征;2.利用所学,概括出古典诗歌中某些意象相对稳定的内涵,进一步提高对诗歌意象的赏析能力。
二、预习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给加点字注音。
袅袅()寒砧()不落言筌()窸窣()迢远()万应锭()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并抓住关键性语句,把握“木”在形象上具有的艺术特征。
3.从课文4——6段来看,古典诗歌中“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在意味上分别有什么异同?4.课文的中心就是为了阐明“木”“树”“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这些词语的区别吗?如果不是,那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又为什么要以“说‘木叶’”为题?教学案一、导入课文。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
![《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27d3d2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9.png)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木叶的文化背景、形态特征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涵盖《说木叶》这篇课文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木叶的文化背景、木叶的形态特征、木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步骤2.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木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形态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木叶的文化背景、形态特征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
2.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阐述木叶的形态特征和象征意义。
2.4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木叶形象,引导学生感受木叶的象征意义。
2.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木叶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练习3.1 填空题(1)木叶的文化背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_______。
(2)木叶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3)在文学创作中,木叶象征着_______。
3.2 简答题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木叶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四、拓展延伸4.1 课后作业(1)阅读更多关于木叶的文学作品,感受木叶的象征意义。
(2)以“木叶”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
4.2 推荐阅读《古诗十九首》、《秋夜》等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评价学生在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检验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秋天落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进而引入《说木叶》这篇课文。
6.2 课文朗读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和情感,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
6.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木叶的象征意义。
(完整版)说木叶导学案
![(完整版)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ddaa606bec0975f565e291.png)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 ) 寒砧.( )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2)不落于言筌:(3)相去无几:(4)一言难尽:3、积累名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4、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课堂导学】一、解题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4)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区别。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f8bb2d376baf1ffc4fad4f.png)
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寒砧.() 窸窣筌.() 冉冉..(.) 翩翩..() 征戍.(.)2.整体感知⑴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⑵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二是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二、合作探究(精读4-6段)1.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的何在?三、学以致用,鉴赏诗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70558825c52cc58bd6beea.png)
《说木叶》导学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
2、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学习难点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学习内容一、阅读诗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文本赏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请找出有关“树叶”“落叶”“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出现的季节、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涵义。
关于“树叶”的诗句:“树”“叶”树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木叶”的诗句:木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落木”的诗句:落木出现季节:特征:意味:2、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如此丰富的特征?明确:三、学以致用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4f703cf111f18582d05a04.png)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意。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激发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四、整体感知熟读课文,认真研读,按意象分类积累诗词名句。
文章第二段开篇就明确在概念上“木叶”就是“树叶”,但在文学语言上却又给人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章相关语段提供的信息加以概括?词语袅袅( ) 照浦( ) 褒( )奖灼灼( ) 亭皋( ) 寒砧( )涔( )阳万应锭( ) 言筌( )窸窣( ) 迢( )远庾()信橘徕( ) 冉冉( ) 陆厥( )柳恽( ) 桅( ) 潜力()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高一下学期语文 说“木叶”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语文 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3f0722f121dd36a32d82bc.png)
高一下学期语文导学案【自学】一、作者简介林庚:清华大学教授,现代诗人、学者、文学史家。
字静希。
作为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点。
在唐诗研究方面卓有建树,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
二、背景资料作者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他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
作者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让我们发现:“木”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中饱含诗人的感情,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作者在“木叶”上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也启发我们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把词语在下面空白处写一遍。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窸窣..()迢.()远橘.( )颂桅.()杆林庚.( ) 陆厥.(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相去无几:2.不落于言筌:3.得意忘筌:4.一字千金:5.一字千里: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第七段:【对话】一、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二、研读课文,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艺术差别。
三、思考:造成这种巨大差别的原因是什么?【评价】“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你还能想到哪些呢?【课下提升】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情感特征。
2、阅读文章《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积累写作素材。
附录: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张伟)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
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
![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五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445d342af90242a895e561.png)
《说“木叶”》导学案导学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导学重难点1、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
2、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自主学习1、积累字词字音筌( ) 迢远( ) 窸窣( ) 灼灼( )寒砧( )释义亭皋:冉冉:绵密:窸窣:疏朗:相去无几:不落于言筌: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找出1—3段都涉及了哪些诗句?作用是什么?明确:作用: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段)第三部分:(第段)四、合作探究研读4、5、6三段,思考并交流以下问题:1、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表格)并概括.“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1)区别:(2)艺术特征:2、本文谈到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
试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意象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并能分析出诗歌中意象的暗示意即可。
)3、拓展:读诗要抓意象,明意境。
那么意象是什么?传统意象都有什么含义呢?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的收获是什么?结合所学内容谈谈。
六、作业布置1、文中引用了很多古代诗词,请同学们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搜集、积累这些古诗词。
2、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怎样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参考课文相关知识,解读出“落木”这一意象在营造意境和表达主题上的作用即可。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精品]《说“木叶”》导学案.doc
![[精品]《说“木叶”》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fc561d2a5e9856a571260ea.png)
)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云月间,灼灼( 木叶下,陇( )催木叶,十年征戍( 万应锭( )桅( 漂泊( ) 漂零、完成《导读丛书》P57-58/1-10小题。
)叶中华。
” )首秋云飞。
” )忆辽阳。
” 【基础过关】要求:课前在细致阅读了文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
一、字词句积累:注音、朗读。
“袅枭( “皎皎( “亭皋( “九月寒砧 橘( 迢( 使用说明:学生:课前充分预习,阅读文章1至3遍,按要求完成学案内容。
老师:课前要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给予评价;视学生预习情况确定课时,建议安排两课时, 一节自主学习,第二节合作探究。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 阅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文章思路。
2、 赏析诗句中“木”的意象,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3、 养成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紧扣文本答题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要求:课前完成,圈点勾131。
1、 课前阅读《导读从书》P55页“字词积累”部分内容。
2、 知人论世:作者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
在 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3、 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 以情附物上,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古称之为“寄托”,也即语言的暗示 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 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 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 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如:“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一此柳看似写真实的柳树枝叶勃发, 实为借一直象征留人的柳树表现对友人的离去,既依依不舍又自然达观之情。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f397280912a216147929ab.png)
《说“木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通过讨论,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3、品味诗句,提高审美品位,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走近作者:林庚(1910—)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三、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
袅袅照浦褒寒灼灼亭皋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2.词语理解。
袅袅——灼灼——寒砧——亭皋——窸窣——冉冉——四、文本解读:1、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2、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3、“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4、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5、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6、“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7、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8、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9、比较落木和树叶:10、本文启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五、训练及检测: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离别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之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思念之情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忧愁情绪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脱俗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圣洁坚贞六、课堂小结:1、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982a7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2.png)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说木叶》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日本动漫作品,它讲述了忍者村寒冰(木叶村)里一群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他们在保护自己村庄的同时,也在不断面对困难和成长的故事。
本文将结合中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大家分析《说木叶》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并探讨这些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核心价值观《说木叶》中最为突出的核心价值观是“信念”。
在忍者世界中,死亡、背叛、变故等都是家常便饭,而能坚持初心、坚持信念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英雄。
小南在面对人质被挟持的情况下坚持和平解决问题,鸣人怀着对忍者梦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未来,佐助在面对同村的背叛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些都展示了“信念”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树立起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不懈地去追寻它。
另外,勇气、责任以及团队协作也是《说木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在忍者世界中,忍者们常常面对艰难险阻,而团队协作、勇气和责任成为了他们成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并且尝试与他人合作,共同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并不断成长和进步。
二、思维方法与技巧在《说木叶》中,角色们展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思维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让我们从中受益并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际应用。
1. 强化自我控制能力。
在忍者世界中,自我控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机,因此忍者们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让自己更加稳定和有信心地面对生活。
2. 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和技能。
忍者们拥有各种各样的技能和能力,通过学习和不断锻炼才得以将这些能力不断提升和完善。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学习和不断进步,以便不断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技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目标。
《 说“木叶” 》导学案 教师版
![《 说“木叶” 》导学案 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03373c6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f.png)
说“木叶”导学案编写:审核:学校: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理凊课文线索,弄清议论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岀结论”的结构特征。
3、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
【重点难点】重点:比较“木叶”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难点:运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理解诗歌形象。
【导学基础知识】一.1.积累字词字音:筌(quǘn)迢远(tiáo yuǎn)窸窣(xīsū)灼灼(zhuó)寒砧(zhēn)万应锭(dìng)释义:亭皋:水边的平地冉冉:本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也可以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绵密:细致周密疏朗:稀疏通透,不繁密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解答:“说”,意思是“谈一谈”“议一议”,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属议论性质;“木叶”是议论的对象。
本文正是以“木叶”这个词语为开掘点,深入探讨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二.1.走近作者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学者、诗人。
祖籍福州。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开始新格律诗写作。
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
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db236402768e9951e738e8.png)
艺术特征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饱满疏朗
适用场合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秋风叶落
③“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是不一致的。
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古人常借深秋季节写离人游子的愁绪,所以他们对“秋”有特殊的敏感。
写“秋”,莫过于写叶子凋零的树木。尽管“木”与“树”含义差不多,但人们由“木”和“树”这两个字所产生的联想却很不相同。①“木” →(潜在的形象)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疏朗→秋天→离人游子的愁绪。
《说“木叶”》导学案
导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过程
与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培养细读深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导
学
策
略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9c623f6c175f0e7cd13745.png)
2、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导入目标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
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达成目标一、走近作者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三、知识积累:诵读课文,初步感知(一)、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1、注音:万应锭()桅()杆接踵()而至寒砧()迢()远窸窣()沈佺.期()门闩 ( ) 心有余悸()姣姣()袅袅..()柳恽.()2、阅读文本整体把握(1)在文中找出与树有关的诗句,和叶有关的诗句.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
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
(2)思考: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
说木叶
![说木叶](https://img.taocdn.com/s3/m/106ee1fde009581b6bd9eb44.png)
《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味,“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3、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意象的精妙之处;教学重点:一、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二、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习方法:(一)朗读法(二)探究法(三)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四)举一反三迁移应用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背诵杜甫《登高》,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
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作品:林庚(1910— 2006)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一)概括各段大意(重点语句动手圈画)(二)根据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划分课文层次四、细读第4、5、6段,抓住关键词句,筛选信息:(分组讨论)试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五、拓展探究:(诗歌意象的暗示性)拓展练1回顾以前学过的关于“木”、“叶”的诗文。
读下面几句诗句,品味这两个意象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的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说“木叶”》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说“木叶”》导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cce2c16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3.png)
说“木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本课中的重要字词;2、理解“木叶”的意蕴,明确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3、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字词练习来熟悉并积累重要字词;2、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木叶”与“树叶”“落叶”的内涵,明确“木叶”的意蕴;3、回顾先前的知识,交流小结中国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明确“木叶”的意蕴。
难点:如何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三、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词语:【学生活动】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积累重要字词袅袅.(ni ǎo) 冉冉.(r ǎnr ǎn )皎皎.. (ji ǎoji ǎo) 灼灼..(zhu ó) 亭皋.(g āo) 寒砧.(zh ēn) 涔.(c én)阳 万能锭.(d ìng) 言筌.(qu án) 窸窣..(x ī s ū) 迢.(ti áo)远【配套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 ù) 橘.颂(j ú) 招徕.(l ái ) 萧萧..落木(s ù)B.涔.阳(c én ) 无妨.(f ǎn ɡ) 陇.首(l ǒn ɡ) 得鱼忘筌.(qu án ) C.寒砧.(zh ēn ) 桅.杆(w éi ) 漂泊.(p ō) 秋风袅.袅.(ni ǎo ) D.疏.朗(sh ū) 窸窣(x ī) 迢.远(ti áo ) 灼灼..其华(zhu ó)答案:D (A 项中“萧”读“xi āo ”;B 项中“妨”读“f án ɡ”;C 项中“泊”读“b ó”)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洗练 钟爱 必需 相去无几B.留传 疏朗 精采 得意忘形C.岑阳 概念 究竞 翩翩起舞D.干躁 察觉 捣衣 一言难尽答案:A (B 项“精采—精彩” C 项“岑阳—涔阳”“究竞—究竟”;D 项“干躁—干燥”。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d8c5c9a177232f60dccca198.png)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
“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知识,鉴赏诗歌的意象
概念: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结合诗歌分析意象特征。
(找意象并概括意象特点)景
第二步、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组合的特点。
(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境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情
二、快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袅袅陆厥王褒橘徕服兮淮南皎皎灼灼陇首秋去飞柳恽寒砧征戍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iyan-yw-11-b509
仙桃实验高中高二语文学案
课题《说木叶》( 1 课时)
(学生完成所需时间1 课时)
编制教师审核教师编制时间11年02月25日
使用班级学生姓名学习小组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阐述的知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
中国现代诗人、学者。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在唐诗研究方面,提出了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
2、关于“说”:“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
也。
”本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在现代,“说”与“论”无大异,用以说理辨析,具有杂文的风格,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关于“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想出来的主观情感。
在
古代诗歌中,诗人借助意象展现诗歌的艺术境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
意象有比喻性的,有象征性的,是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的最好表现。
(划出重要信息并加以读记)
【学法指导】
1、文中丰富的引例必须梳理清楚,并结合原诗文加以理解。
2、要善于对比分析,撷取相应的信息,达到对意象含义的精准把握,并举一反三。
【学习内容】
一、语言基础知识
1、先读课文,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
林庚()袅袅()陆厥()橘徕()寒砧()
迢远()柳恽()涔阳()征戍()沈佺期()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袅袅:洗练:
传诵:传颂:
不落于言筌:
3、请就“月”这一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举诗句例子说明其各种含义(至少三种)。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1、速读课文,分出部分并概括各段大意。
思考:文章行文思路如何?(文艺论文模式)
(行文思路)说“木叶”
2
三、合作探究
重点研读4——6段,解决下面的问题
1、按文中所述,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2、本文意在阐述的中心是什么?请以“木叶”或“月”为例发表谈话,进一步阐释这个问
题。
四、拓展延伸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之一、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之二、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之三、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达标检测】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在有清霜。
答:
2、请就供选意象,选出四个写出(1)诗歌例句;(2)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供选意象:鸟、雨、菊、松、桥、水、草、花、柳絮、竹、酒、`风、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