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下半年熊德平发展经济学第7章最新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7be10f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eb.png)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第一章和第二章: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
(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失业低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一)两者的联系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
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
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
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
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
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
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
发展经济学第7章
![发展经济学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0b725eb669dc5022aaea008b.png)
CH.7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这一章的内容自己看书。
我以下所讲仅仅是补充。
通常所说的科学技术,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是除去主要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企业家才能以外的,对经济增长有重大贡献的因素。
在使用生产方程时,Y=f(L,K,t),t为时间因素,在衡量科学技术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时,t代表除去K,L以外的技术因素。
稍后我们再考察。
1.知识——包含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a.知识——包括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
*知识——分为四种类型:Know-what——事实知识、是什么,信息Know-why——为什么是,典型的科学难题、科学原理(科学)Know-how——知道如何做,属技术领域Know-who——知道是谁的知识,属技术领域与人力资源管理(为进一步改善、改良技术;或为使用某人的技术)(技术)科学知识是对于世界的认识,科学进步则是认识能力的提高。
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手段;与生产力直接相关,可以直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科学不能直接形成生产力;但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体系,不可以截然分开。
人们更为关注技术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但由于处于同一个体系之中,必须予以整体关注。
(1)科学知识是一种公共产品,——非竞争性(MC 0),额外增加一个消费者,生产成本不会明显增加。
多一个人学习科学知识,怎么样?——非排它性。
——无专门所有权,非消耗性产品。
一个人、一个企业掌握某种知识,并不妨碍其他人、其他企业继续掌握、使用,可以无数次地使用,不会因使用次数多而减少。
——它区别于其它公共产品的特点是,生产成本极为高昂,不仅需要巨额投入,而且需要年复一年不间断地投入。
倘若中断投入,对于一个国家的损失,通常在短期内不易察觉,但将使这个国家在一个长时期内科学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科技水平的全面落后应该说与10年“文革动乱”中断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密切相关。
(其它成本大多是一次性投入,即使维护,也无需“年复一年”)——知识的生产成本高昂,但传播的费用低。
2024年第三版发展经济学总结(2篇)
![2024年第三版发展经济学总结(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84f87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3.png)
2024年第三版发展经济学总结____年第三版发展经济学总结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经济学界已经迎来了____年第三版的发展经济学。
本次总结将对这一版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和评估,重点关注其在研究和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方面的贡献。
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在第三版发展经济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该版本采用了更加全球化和综合性的视角来研究宏观经济现象,特别是对全球经济周期和金融风险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新的模型和工具被引入,以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二、微观经济学第三版发展经济学进一步完善了微观经济学理论。
在市场的研究中,该版本加强了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研究,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府政策建议。
此外,该版本还对垄断和寡头垄断的研究进行了扩展,深入剖析了垄断行业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三、发展经济学作为该版本的重要特点之一,发展经济学在第三版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该版本深入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包括贫困、失业、不平等等。
通过考察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和贸易政策,该版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来促进其经济发展和减轻贫困。
此外,该版本还关注了环境可持续性,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环境保护政策。
四、新兴经济体和全球化在第三版发展经济学中,新兴经济体和全球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该版本研究了新兴市场的经济特点,包括其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和金融市场。
此外,该版本还分析了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包括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等方面。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该版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五、经济政策在第三版发展经济学中,经济政策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该版本研究了不同类型政府干预措施的效果和成本,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这些政策建议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旨在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社会福利。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7fce0cb2cc58bd63186bda1.png)
16
二、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产生
17
1. 发展中国家的独立
• 二战以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并选
择不同道路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国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 (Developing Countries),或者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LDCs),或者第三世界国家Third World。 • 之所以普遍的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相同。 •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 或欠发达国家。 • 全球发展中国家共有100多个,占世界人口约3/4以。
7
• 相当年,风华正茂的大批有志之士,比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
小平等,以民族解放大业为重,致力于本国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建设, 如果他们都崇洋媚外,纷纷定居国外,还会有新中国吗? •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现在13亿天文数字般的中国人中,还能有 几人? •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要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应该集中力量于本国的经 济建设,而不是到国外仰人鼻息。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 立足于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国内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
Hale Waihona Puke 3. 按照发展程度分类(1)发达国家。 • 指经济很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都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 发达国家,是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发达国家主要是一些 西方国家,最为典型的成功者是美国。 (2)发展中国家。 • 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 的国家。 • 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经济结构和社会文明程 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现代化进程中;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还处 于相对蒙昧的农业文明阶段。
2020年整理宏观经济学第七章习题及答案.doc
![2020年整理宏观经济学第七章习题及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70114d6d0d233d4b14e69f1.png)
第七单元经济周期理论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1.经济周期的含义、阶段与种类; 2.经济周期的原因;3.卡尔多经济周期模型; 4.乘数-加速数模型一、单项选择1.经济周期中的两个主要阶段是()。
a.繁荣和萧条; b.繁荣和衰退; c.萧条和复苏; d.繁荣和复苏。
2.下列对经济周期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a.复苏,繁荣,衰退,萧条; b.复苏,繁荣,萧条,衰退;c.复苏,萧条,衰退,繁荣; d.复苏,衰退,萧条,繁荣。
3.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 d.自然失业。
4.下列哪种说法表达了加速原理()。
a.消费支出随着投资支出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b.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c.国民收入随着投资支出的变化而变化;d.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一轮一轮地减少。
5.下列哪种说法没有表达加速原理()。
a.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将导致投资支出的变化;b.消费支出的变化会引起投资支出更大的变化;c.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一轮一轮地减少;d.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
6.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条件是()。
a.投资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b.消费品的生产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资本品,因而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导致投资支出的增加;c.投资的增加会导致消费支出的持续增加;d.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地减少。
7.经验统计资料表明,在经济周期里,波动最大的一般是()。
a.资本品的生产; b.农产品的生产; c.日用消费品的生产; d.a和c。
8.所谓资本形成是指()。
a.净投资; b.总投资; c.更新投资; d.存货的投资。
9.假定某经济连续两年的国民收入都是1200亿美元,在资本-产量比率等于2的条件下,净投资等于()。
a.1200亿美元; b.2400亿美元; c.2000亿美元; d.0。
10.已知某经济某一年的国民收入是1000亿美元,净投资为零;第二年国民收入增至1200亿美元。
发展经济学ch07-PPT精选文档
![发展经济学ch07-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91ae434c5da50e2524d7f72.png)
(二)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 起步较晚的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模式,典型 的如日本和德国,其基本特征: 1、市场机制仍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但是政府直接 干预经济的作用加强。 2、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发动的工业化。 3、资本原始积累与工业化同步进行。 4、政府直接投资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而受市场调节的 私营企业采取从棉纺织业起步,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 顺序。
2、从理论上讲,这种演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1)需求结构变化的原因。 (2)要素禀赋的原因。 (3)国际比较优势上的原因。 (4)产业关联效应上的原因。 (5)工业化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 资本品工业必 须加速发展。
3、工业化程度的衡量指标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工业和资 本品工业相对变化的统计分析。
一、工业化的涵义
1、较窄的工业化定义。 (1)工业化就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具 体表现为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就 业人口中所占的份额上升。 (2)工业化为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 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 份额上升。
狭义的工业化即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 过程。
判断工业化进程的快慢
工业化进程很快 工业化进程很高 进入发达经济
农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下降很快,工业比 重上升很快 农业比重很小,工业比重较大 实现工业化后服务业发展很快且比重很大 (70%以上)
工业化指标(以第 二产业比重为代表) 下中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工 业化水平最高 按收入水平经历倒 U型状 高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工业化 水平更低,甚至比低收入国家还低
中科大宏观经济学第七章经济增长理论精品PPT课件
![中科大宏观经济学第七章经济增长理论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23fdb1cc17552706220895.png)
臧
1.社会的全部产品只有一种,即全社会所有产品
武 芳
只有资本品,消费品部包括在内。
2.生产函数的技术系数是固定的,即生产要素是
按照固定比例组合的,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存量没
有折旧。
3.规模报酬不变,即产量增幅与生产要素增幅相
等。
4.资本-产出比率、劳动-产出比率、资本-劳动
比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资本-产出
即Y=P。因而,要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经济增
长过程中的每一年度都保持平衡,必须使投资
需求及由其引致的消费需求增加所带动的总需
8
求增加(△Y=(1/s)△I),等于由资本存量增加
臧 武 芳
(△K=I)所引起的生产能力的扩大(△P=σI),即 △Y=△P,→ (1/s)△I=σI → △I/I=sσ,
这就是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其经济涵义是,
武 芳
只注意投资在增加总需求方面的作用,未注意
到投资在总供给方面的作用。由于投资能形成
新的生产能力,所以投资具有两重性,一方面
可以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生产能力效应,
10.10.2020
可以增加总供给。如图所示。
12
Hale Waihona Puke 图中,K是生产能力效应曲线,S是储蓄曲
臧 武
线,I1、I2分别是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投资曲线。
即经济增长率,G=△Y/Y;v或k表示资本-产出比率
(投资与产量增量之比),即加速系数, k=△K/△Y
=I/△Y;s表示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s=S/Y;I
表示净投资;S表示储蓄。
则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是:
10.10.2020
Gk=s 或 G=s/v(或k) 由于 G=△Y/Y, v(或k)=△K/△Y=I/△Y, s=S/Y 所以 (△Y/Y)·(I/△Y)=S/Y → I/Y=S/Y → I=S
《世界经济学》习题及其答案第七章
![《世界经济学》习题及其答案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cdd2980e52ea551810a687c8.png)
第七章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练习题一、名词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跨国公司国际间接投资市场内部化理论转移定价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二、简答题1.简述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2.试述影响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
3.简述跨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参与形式。
4.简述跨国公司的几种经营策略。
5.简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三、论述题1.试述国际间接投资对经济的影响。
2.简述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和经济影响。
四、思考题参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我国应如何进行对外投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在国外创办企业或与当地资本合营企业,涉及生产要素诸如资本货品、管理技术的直接卷入,投资者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和生产过程的管理拥有直接控制的权力。
它和国际间接投资相区别的特征在于投资者与企业的控制权或经营管理权相联系。
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国外创办新企业,包括建立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二是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制的比例;三是以利润进行再投资。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小岛清从国际分工原理出发,系统阐述了他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以比较成本、比较利润率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指导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核心。
他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持其市场份额,而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则应当利用其标准化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来开拓对外直接投资。
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论:1960年,海默在其论文中第一次论证了国际直接投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金融资产投资,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新领域。
海默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不仅是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还包括非金融和无形资产的转移。
他的基本论点是: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以垄断资本集团独占为中心内容的“垄断优势”是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急剧上升的关键所在。
金德尔伯格强调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
(特效版)第七章 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34页]
![(特效版)第七章 科学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34页]](https://img.taocdn.com/s3/m/59120cec376baf1ffd4fadb6.png)
第二节 创新过程的微观机制
一、传统理论
旧设备还可以继续使用的 时间期限,以下情形旧设 备的耐用程度不影响新技 术采用:
新技术主要是旧设备的 一种补充或附件。 新技术具有不同于旧设 备的用途 新技术只是替代劳动力, 而不是替代设备
该部门销售量增长率高 低
第一节 熊彼特的主题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主旨
创新的五种形式: 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 开辟新市场 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 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第一节 熊彼特的主题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主旨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特色 强调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强调企业家的素质、才干、预见性、首创性与敢 冒风险的品格对于社会生产的推进作用
第三节 创新的产业部门特征与宏观动态过程
一、创新分类:
(二)基本创新
基本创新是不连续的事件,目前通常是企业和大学以及政府实 验室中深思熟虑研发活动的结果。
基本创新在各个部门和各个时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第三节 创新的产业部门特征与宏观动态过程
一、创新分类:
(三)“技术体系”变革
“技术体系”的变革是对若干经济领域产生影响,同时导致全 新部门出现的、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
对于发展中国家 赶超型经济来说, 在引进、吸收和 赶超相对定型的 技术上,企业内 部组织学习机制 是行之有效的。
第三节 创新的产业部门特征与宏观动态过程
一、创新分类:
(一)增量创新
增量创新是工程师和其他直接参与生产活动人员的发明和提出 改进意见的结果,或者是用户首创或建议的结果。
增量创新常伴随着工厂和设备规模的扩大以及产品和服务质量 的改进和产生。
发展经济学第七章
![发展经济学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71ad243cf111f18583d05a1a.png)
1、制度变迁---是指新制度的形成,旧制度废除的变更和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一种效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低、交易费用高的制度的替代。
2、制度创新---是好制度的“生产过程”。制度创新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变化总是从习惯、习俗、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约束等非正式规则的边际演变开始,这种连续的演变最终导致正式规则的变化。
(2)制定战略方针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吸取教训,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可行的道路。
(3)促进原始资本积累 要摆脱贫穷的面貌,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积累大量资本,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利用税收价格,利率等工具强制完成。
(4)提供公共物品 发展中国家政府要投资建设的公共物品很多,如基础设施,教育,国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
(4)利用后发优势 利用后发优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参与,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完成。
(5)市场失败比较严重 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育不良,市场机制不完善,普遍存在市场失败,政府必须替代市场的很大一部分功能。
(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职能
(1)制定制度 政府是制度的制定者,经济活动的裁判员,明确社会经济活动的“比赛规则”,确定经济运行的秩序。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2、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制度创新动力
3、动员全民力量,推动制度创新民主化
4、加强先进文化,社会价值观建设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加强法制和监督制度建设
7、借鉴其他国家制度创新成果和经验
8、把握好民情、民意、民心、民愿的制度创新标准
思考题
4、诱致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由经济主体自发组织,自下而上共同实施的制度变迁。
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发展经济学教程》(247PPT)
![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发展经济学教程》(247PPT)](https://img.taocdn.com/s3/m/74e2b76baef8941ea66e0573.png)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发展经济学教程
第一章 新世纪中的发展中国家
彭刚 黄卫平 主编 /jingji
本章重点
发展中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与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本章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与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构成与分类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内容简介
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门新兴的 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通过对各种发展理 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可行性对策进行比较的方法,研 究不发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本教程在系统 总结和广泛借鉴国内外经济发展理论和经典发展文献的 基础上,力图表达中国的发展学者对经济发展问题的深 入探索和创新见解。主要内容包括: 描述发展中国家 的贫困状况;探讨造成这种贫困的原因; 确立经济发展 的目标;创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指标体系; 选 择摆脱贫困的路径;构建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进行经济 发展的要素分析; 解释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 境;提供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 经济发展的案例研究以 及后经济发展的展望等等。
第一节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发展经济学的定义:发展经济学旨在研究一个国家 (一般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何从落后状态发展 到现代经济形态,研究这个发展过程、因素以及应 采取的方针和政策。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力量; 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体制保障;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二、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环境的恶化、贫困、人口增长、粮食安全、水资源 短缺、气候变化;
发展经济学——第七章
![发展经济学——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52e45b34e2bd960590c67724.png)
24
(一)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经济发展中对于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环 境污染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
25
1.水污染
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江 河、湖泊、海洋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同时水污染极大地减少了人类的饮用 水资源,由污染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将是今 后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 要因素之一。
15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16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 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 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
17
2.分类
矿产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生物资源(部分不可再生,部分可再生资 源); 流动资源(利用效率)。
34第二节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第二节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一增长极限论二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四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构建一增长极限论二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四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构建35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源的合理利用对社会来说就是资 源配置的最优化。
21
新古典经济学的最优化的状态有以下标志: (1 )资源的边际替代率处处相等,或者说资 源的“机会成本”处处相等。 (2)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处处相等。
( 3 )任何一种资源在任何两种产品的生产中 所达到的边际产量的比等于这两种产品在任何 一个消费者那里的边际替代率。
发展经济学(完整版)
![发展经济学(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6ec4b00b4c2e3f572763f2.png)
发展经济学整理(完整版)————————————————————————————————作者:————————————————————————————————日期:第一章和第二章:发展国家的主要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
(低下的人均收入水平、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3、人口的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失业低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一)两者的联系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就业人数的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一定速度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换代在内的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是基于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及政治结构的变化,基于有效益的增长的前提下发展,因此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产生经济效益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终是依托于经济增长的。
如果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效益和相应结构的变化,那么增长就是“无发展的增长”。
如果经济增长导致了结构的失衡或者人类生存质量的下降,则这种增长就是发展的倒退。
(二)两者的区别第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不一样。
从新的发展观看,经济发展既包含产生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含义。
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经济较快增长与较好效益的统一,持续、快速、健康是其本质涵义。
显然,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含义是不同的。
第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不一样。
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它只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也不可能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要素。
衡量经济发展的核算指标是“绿色GDP”,它是一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指标,即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即绿色GDP。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https://img.taocdn.com/s3/m/a7252d1e2af90242a895e55a.png)
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美]约瑟夫·熊彼特著目录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7)第二章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 (29)第三章信贷与资本信贷的性质及其作用 (44)第四章企业家利润 (57)第五章资本的利息 (70)第六章经济周期——初步评述 (94)附录经济变动的分析 (112)中译本序言——对本书的介绍和评论(一)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883-1950年),美籍奥地利人,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理论》一书是他早期成名之作。
熊彼特在这本著作里首先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当时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并且一直享有盛名。
此书最先以德文发表于1912年,修订再版于1926年,越数年又重印了德文第三版。
1934年,以德文修订本为依据的英译本,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哈佛经济丛书)第46卷。
现在的中译本,据此英译本译出。
1883年,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故有人又把熊彼特看作美籍捷克人)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
他幼年就学于维也纳的一个贵族中学;1901-1906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
当时他的同学好友中有后来成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物的奥托·鲍威尔,以及后来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第二国际首领之一的希法亭。
迨后他游学伦敦,就教于马歇尔;终生他高度推崇洛桑学派瓦尔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熊彼特曾执教于奥国的几个大学。
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由奥托·鲍威尔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长。
1921年,他弃仕从商,任私营比德曼银行行长,1924年银行破产,他的私人积蓄不得不受牵连而用于偿债。
经济地理学第7章
![经济地理学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4013a845a8956bec0975e3f7.png)
(二) 产业功能分类
产业功能分类是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 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其分 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
类。
主导产业: 概念——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 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 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区域,主导产业 是不一样的。
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
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 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前向联系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 后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资料 的产业。 侧向联系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技术、能 源及其它服务的产业。
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a/A 式中:a ——某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A——全部产业横向逆阵系数的平均 值的平均。
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b/B 式中:b——某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值; B——全部产业纵列逆阵系数的平均 值的平均。
3.高需求收入弹性 理论依据: 产业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 所生产的产品的社会需求增长。因此,主导 产业的产品不仅当前的社会需求大,而且产 品的未来社会需求要能够持续地、较快地增 长。也就是说,主导产业必须是高需求收入 弹性的产业。
类型: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原料地指向; 燃料动力指向; 劳动力指向,包括廉价劳动力指向和 高素质劳动力指向; 市场指向; 运输指向。
(二) 集聚与扩散机制
1.集聚机制 概念: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 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作用机理: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4.雁行形态说 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 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 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 态说”。
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修改版
![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5bc20d7127284b73f24250f2.png)
发展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名词解释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
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
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其中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DP来表示。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二、问答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
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
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以及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902a2327cd184254b353557.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篇一: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经济发展理论》读书笔记08级产业经济学专业张磊108020205004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losisschumpeter,1883—1950)在其1912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而后他利用该书再版以及出版其他著作的机会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该理论成为了他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并构成了他的许多其他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指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往往通过创建新的企业来实现,新组合意味着通过竞争消灭旧组合。
同时,新组合还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的生产手段做不同的使用,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去做新的事情,也就是把生产手段从循环流转中抽出来,并把它们分配到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工艺上。
熊彼特还发现,从投资的角度看,这种新的分配通常要通过信用来完成。
在创新理论中,熊彼特明确了企业家的职能,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也就是创新。
熊彼特还区分了创新和发明,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不是技术范畴,发明(invention)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discovery),而创新(innovation)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implementation),虽然发明往往构成创新的一个环节,但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发明,而发明也只有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并且实现了商业利润才能够被算做创新。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那么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为它建立一种理论似乎是值得的。
这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2、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熊彼特认为,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发展经济学ch07
![发展经济学ch07](https://img.taocdn.com/s3/m/4241b94add88d0d232d46a8c.png)
世界农业生产年均增长情况 单位:%
世界农业生产的增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增长带来的。
农业生产的增长意味着粮食生产的增长,使得全世界饥荒和贫困问题 大大得到缓解。
收入组别 低收入国家
1990-2000 20002008
2.3.2
下中等收入国家 3.1
3.8
科特迪瓦
3.5
第七章 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A、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确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 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弄清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B、重点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现代农业的含义与内 容、传统农业的改造
C、难点
传统农业的改造
D、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 地位与作用
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地位和作用是下降的,即农业部 门在国民产值和劳动力中所占份额是趋于下降的。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发展中国家大多以农业为 主,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力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越是 落后的国家,其农业的比重越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不仅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最基本 的消费品,而且是其他部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工业 化的基础和前提。
2、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及高产良种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大多数 低收入国家都程度不同被使用了。
3、许多生产方法和工具仍然是传统的。例如,锄头、木犁、扁担、 箩筐等生产工具,以及畜耕、播种、除草、收割、脱粒、运输等作业 方式在1000多年前就已存在,但至今还广泛地使用着。
4、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目前既不完全是传统农业,也没 有进入现代农业,而是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阶段。
工作与社会对技术需 求相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 租 率 P1
S
e1
D1
e0
OQS为土地供给曲线, OQ为土地 的自然存在, 地租率P为0时,同样供 给,说明在土地没有利 用完,即存在属于自然 的土地时,使用土地不 需付费,不存在地租。 因为自然存在的土地谁 都可以使用。
P0
地租
O Q
D 土地数量
QS为垂直线,表示土地供给量最大后,不论如何提高地租,供给量也不会 增加。至少短期是如此。因此,当土地使用量超过土地土地的供给量时, 土地的使用者之间相互竞争,于是就产生了地租。见土中需求为D时,地 租率为P0,,地租为P0OQe0.当需求为D1时,地租率为P1。
寻租(rent seeking)为了得到更多的地租或经济租,人为地 减少土地或其他商品、劳务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的行为.:
8
吉利斯(M,Gullis)《发展经济学》:资源租根 据其产生的条件可区分为不同类型:
(1)稀缺租金,它指供给没有弹性的自然资源 相对于需求不足而获取的收益。
(2)差异资源租金,指由于资源品位差异或开 采难易程度差别而产生的收益。
同学思考:悲观主义的问题?
21
1.经济增长因素及变化特点 麦多斯把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 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 主要因素。他认为这五种影响因素都呈指数增长, 人口增长引起粮食需要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不 可再生自然资源耗竭速度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程度 的加深。麦多斯用下式来表述这一观点: M=g(1+r)n
12Leabharlann (一)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经济发展中对于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环 境污染是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
13
1.水污染
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江 河、湖泊、海洋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同时水污染极大地减少了人类的饮用 水资源,由污染导致的水资源短缺将是今 后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主 要因素之一。
10
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上,有三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一是工业发展要协调相关产业发展;
荷兰病: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出口损害了本国其他有竞 争优势产品的出口。导致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
二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还与劳动、资本等其他生 产要素的投入以及由技术水平相匹配;
技术密集、资源密集、劳动密集、资本密集
三是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7
4.新型污染源
随着核能源使用的扩大,核辐射和核 废料污染正成为新的迅速发展的污染源。 还有微波通信带来的电磁污染等,以更隐 藏的方式损害着环境。
18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环境问题根源在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即外部效应。 解决负的外部性的办法: 一是通过政府的公共治理使外部效应内在化。 二是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某些规定来限制负外部效 应的产生。 另外,政府还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28
(1)模型的建立:
首先,利用人口学、经济学、农艺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等理论, 归纳人口、资本、实物、不可再生资源和污染五种因素之间 的因果关系,作出反馈回路结构。
其次,根据已有资料,确定每一个因果之间的数量关系,对 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
再次,计算出一段时期中所有这些因果关系同时发生的作用。 最后,通过改变基本假定的数值来考察世界模型的效果,确 定影响体系行为的最关键的因素。
人口——资源——环境的三次高潮:
20世纪50-60年代,资源有限性,粮食问题和不可再生资源问题 20世纪60-70年代,生产和消费的副产品,农药、化肥、垃圾、废物、 噪音、空气、水、土地和放射性化学污染。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气候变暖、臭氧层,南极、北极 21世纪: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问题、外太空环境问题。
29
(2)模型结论:
经过反复调整,“世界模型”得出的结论表明, 现在的世界体系在2100年以前必然崩溃。因此,西方 经济学家称这个模型为“世界末日模型”。
(3)回避“世界末日”的具体措施:
首先,在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增加一个回路, 使新生人口等于该年预计的死亡人口,实现人口的零 增长。
其次,在投资和折旧之间增加一个回路,使投资 率等于折旧率,实现资本存量的零增长。
31
(二)关于食物供给 列昂惕夫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发展 农业,增产粮食和通过部分进口来解决食物供给问 题。发展中国家在耕地资源和提高土地生产率方面 依然有很大潜力。
制度、技术和组织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作用:谁来 养活中国人与中国发展的事实。
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绿色革命”的成就, 也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空间还十分广大。在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后,满足世界人口增长对粮食 的需求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22
2.反馈回路原理 “反馈回路”是联接一个活动和它对周围状 态所发生的效果之间的封闭线路。一个活动的结 果成为影响下一个活动的依据,是不断循环调节 的过程。 在正的反馈回路中,增加回路中的任何一 个因素,都将引起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最初变 化的因素增加得更快。 当正的反馈产生急剧的增长时,负的反 馈回路趋向于控制增长和保持一个体系处于 某种稳定状态。
14
经济全球化与环境问题全球化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与挑战
气候变化问题正从一个科学技术问题演化为环境问题,并进一步演 化为涉及全球政治、外交、经济,贸易的复杂问题
15
2.大气污染
工业生产中排出的废气和颗粒物质,
机动车排出的废气大量地进入大气层,
温室效应日趋增强,
气候异常……
16
3.土地污染 水污染必然导致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所 形成的酸雨也直接造成土壤污染。森林和植 被的消失加快了水土流失,降低了耕地质量, 减少了耕地面积,气候异常加快了草原的沙 漠化,牧地日益减少。 随着化肥的过度施用,杀虫剂的滥用, 土壤中的微生态系统已经严重失衡,作物病 公害越来越难以防治,土地的生态环境在许 多地方已陷入恶性循环。
一、增长极限论 二、对增长极限论的批评 三、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 四、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构建
20
一、增长极限论
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 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 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 。
人们把这一理论称为福雷斯特尔—麦多斯模型 。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经济学教授鲍尔丁(K.E.Boulding)20世纪60年代最 早发表论文《一种科学——生态经济学》 1968年意大利30名学者组成罗马俱乐部。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的福雷斯 特尔(J.w.Foreste)出版《世界动态》运用体系动态学对积极发展进行 动态分析。麦多斯(D.L.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委托研究人类长远资 源供给问题,1972年发表《增长的极限》
第七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 第二节 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环境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 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 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
负反馈回路:资本平均使用年限和每年磨损数量直接影 响下一期的资本存量,这是负的反馈回路。
25
对食物因素的分析:
决定人口增长的正反馈回路也直接产生 对粮食的指数增长的需求。未来粮食的供给, 既取决于土地和淡水资源总量,还取决于农 业资本,而后者又决定于资本投资回路,不 可再生资源决定了资本存量增长的空间。因 此,将来粮食生产的扩大也必然决定于不可 再生资源的可利用性。
(3)垄断租金,这种资源租与自然资源储量无 关,它是由自然资源的垄断性开采活动产生 的。(石油输出国组织) 自然资源、国家垄断、技术、跨国公司与经济发展
9
(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社会来说就是资 源配置的最优化。新古典经济学的最优化的 状态有以下标志: (1)资源的边际替代率处处相等,或者说资源的 “机会成本”处处相等。 (2)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处处相等。 (3)任何一种资源在任何两种产品的生产中所达 到的边际产量的比等于这两种产品在任何一个消费 者那里的边际替代率。
23
人口增长的反馈回路包括: 正的反馈回路:出生率和两代人间隔时间;
负的反馈回路:死亡率。
24
经济增长的反馈回路包括:
正反馈回路:投资可以增加工业资本存量。资本越多,产量 越多,产量中的一部分将转变为投资。投资增长越快意味着 资本越多,从而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在这里资本存量是工 业生产增长的约束因素,它的增长取决于投资率水平以及投 资—资本—产出之间的循环促进,这个回路是工业资本形成 的正反馈回路。
(1)大力发展经济,消灭贫困。这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2)控制人口增长。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环境污染与人口密度是成正 比的。 (3)改进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这样可以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 率,减少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4)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19
第二节
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发展
麦多斯认为不可再生资源的总量是有限 的,总有耗尽的时候。
26
环境污染问题包括:
二氧化碳问题;
核污染问题;
城市化与“热岛效应”; 对生态平衡的破坏等……
27
3.“世界模型”
麦多斯认为,上面对各个因素的分析是独立进 行的,而在实际生活中,人口、资本、食物、可再 生资源和污染是相互影响的。人口增长拉动粮食生 产增长,农业和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资本形成,资 本存量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 同时形成更多的污染。 为了揭示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麦多斯等 建立了“世界体系模型”,通常称为“世界模型”。 在该模型中,利用连锁着的反馈回路,揭示“世界 体系中增长的原因和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