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阶段到新新贸易理论阶段的演进过程。
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关注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而新古典贸易理论增加了新要素如国际要素流动等。
现代贸易理论更加注重市场结构和政府政策的影响,新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则将发展经济学与贸易联系起来。
新新贸易理论强调技术差异和产品特性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理论的未来可能会继续拓展研究范围,探索更多新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各阶段理论的总结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现象,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发展、阶段划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新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未来发展、总结1. 引言1.1 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性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国际贸易活动的规律和影响进行理性解释和分析的基础上,为国际经贸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对国际贸易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为国际贸易实践提供有力指导,促进全球贸易的平衡与稳定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也为国际贸易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国际贸易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推动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与变革,还能够为国际贸易从业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
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不断深化研究和改进理论,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阶段划分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各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和贡献,分析每个阶段在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和指导实践中的作用,从而全面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过程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不同阶段理论的比较和评价,可以检验其解释力和预测力,在实际应用中指导政府制定贸易政策,帮助企业规划国际市场策略,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国际贸易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贸易行为和相关规则。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贸易的原因、影响和规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优势是指在相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绝对优势是指在绝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较低机会成本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成本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所需放弃的其他产品数量的较低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资源的机会成本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国际企业理论、产品寡头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更多关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强调了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国际企业竞争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转移,提高产品差异化和创新能力,推动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776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第二阶段:1817年比较成本理论——1933年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基石)◆第三阶段:二战(1945年)以后产生的新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art1 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有在充分地比较劳动的社会属性前提下,也就是包括各民族经济活动在内的世界市场上,才能够完全地展现出来。
换言之,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的意义。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同样由价值规律来支配。
评价: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具有两面性。
但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从根本上是主张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与分工的,要改变的,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剥削秩序。
Part2 比较成本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主要内容: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国外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假定:(1)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2)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呢绒和酒(3)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同,两国生产同量呢绒和旧的生产成本不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同量的呢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高,处于绝对劣势;而生产同量的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
◆英国和葡萄牙各有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对方低,英国和葡萄牙应根据自己的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集中资源,专门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的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了。
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种真正意义的全球经济正在形成。
接下来,我给大家谈谈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主要内容以及评价。
对国际贸易的理论说明分为两大分支: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理论;二是西方资产阶级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对资本主义运动规模进行系统和科学的研究时,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提出带有一些普遍性的原理,这些原理对分析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依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解开了资本主义的近代生活史,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主义的概念本身中。
”理解: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形成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他体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度的追求,放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生的基础是什么呢?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
各国通过贸易分工,能得到实用价值上的好处,增进消费者的福利,还能调剂资源的余缺,满足生产的需要。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必然造成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通过国际贸易,不同国家之间在生产要素、技术工艺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从投入产出分析必然会有一个社会整体福利量的增加,这个增加量就是国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
国际贸易经济效益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比较差异,输出本国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输入本国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实现价值增殖,节约社会整体劳动支出;二是通过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输出本国相对富裕的产品和资源,以换回本国相对短缺的产品和资源,从而实现实物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实现价值增殖。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归纳及点评一、绝对成本论1、提出: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2、主要内容: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3、评判标准:生产成本(绝对成本说)。
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成本及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自己是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4、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1)、自然禀赋优势: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2)、人民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活的的优势每个国家都会有适宜其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
已过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与他国。
5、点评:(1)、进步性:绝对成本理论在国际贸易学说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从劳动分工的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对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这种贸易分工互利的“共赢”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今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局限性:它只能解释在生产商各具绝对优势的国家之间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实际上存在的几乎所有产品多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几乎所有铲平都处于绝对劣势的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质检的贸易现象。
二、比较成本理论1、提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2、主要内容:各国并不一定要生产出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生产出成本比较低或者相对较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贸易分工,而不管一国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高或绝对低。
也就是说,寻在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进行两国间的贸易分工。
——“两优择其重,两劣取其轻”3、点评:(1)、互利性:①按照比较成本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增加产品产量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③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贸易分工,能节约双方的社会劳动(2)、科学性: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确定出口产品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该出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 的产品,因为这样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
确定进口产品
同样地,一国应该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因 为这样的产品在国外生产成本较低,进口可以节约本国稀缺资源。
指导政策制定
要素禀赋理论还可以指导一国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以促 进本国出口和进口的平衡发展。
04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
定义与内容
定义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即贸易平衡或贸易收支平衡。
内容
该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平衡状态,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保持平衡,避免出现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起源于15世纪末和16世 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海外贸易活动。
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该理论逐渐得到 完善和丰富。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该理论仍 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应用
政策制定
学术研究
各国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通常会 考虑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以保持贸易 平衡和避免贸易摩擦。
学者们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通常 会以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为基础,探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状况和问题。
要素禀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要素禀赋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期,瑞 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 和其学生俄林(Ohlin)提出了基于 要素禀赋的国家贸易理论。
发展
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瑞典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Samuelson)等人对该理 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国际经济学第五版【PPT】第7章 企业异质性、竞争优势与全球价值链
∙ 全球价值链和含义
03
∙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和动力机制
∙ 全球价值链的分析维度与研究趋势
第七章 企业异质性、竞争优势与全球价值链
本章重点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国家竞争优势“钻石”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体系全球价值链
第一节 新-新贸易理论
一、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三、新-新贸易理论评价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
1983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R. Reagan)设 立了一个由企业家、劳工领袖、学者和前任政府官 员共同组成的产业竞争力委员会以研究美国的竞争 力问题。作为该委员会委员之一,波特教授在分析 了涉及数十个国家的数百个产业发展案例之后写出 了宏篇巨著《国家竞争优势》以解释经济全球化背 景下一国持续繁荣的源泉。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3. 主要结论 在封闭经济下,企业的固定成本保持不变, 生产效率越高的企业利润越高。这样就存 在企业生产效率的一个临界水平。如果市 场上的某种冲击造成固定成本提高,那么 原先生产的企业就会因为亏损退出市场。 开放贸易使企业的固定成本提高,当生产 效率高于新的临界水平时,企业选择进入 国际市场,否则企业就会停留在国内生产 甚至退出市场。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钻石模型——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因素
机会 生产要素
企业战略 企业结构 同业竞争
需求条件
• 生产要素 • 需求条件 •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企业战略、结构及
国内同业竞争 • 机会 • 政府
相关与 支持性产业
图 7-2 完整的钻石模型
政府
国际贸易学-提供曲线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了解释。
图1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y 毛 呢 数 量 10· 英国国内交换比例 10:15 (上限) E
英国不参加贸易的区域 A·
互利贸易区 · B
G 德国国内交换比例 10:20 (下限)
德国不参加贸易的区域 O · 15 · 20 21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钢铁数量 x
提供曲线是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 线以及可发生贸易的各种不同的相对价格推导出 来的,这种方法也被称为贸易三角方法,具体如 下图:
图7-1 两种可能的贸易条件下的贸易三角
a)
b)
图7-2 不同贸易条件和提供曲线上的进口-出口组合
7.2 贸易均衡
将两国的提供曲线置于同一张图形中,如图7-3 所示,我们就可以解释贸易均衡和贸易条件的均 衡(equilibrium terms of trade)。贸易在E点 实现均衡,均衡贸易条件TOTE 用从原点出发的通 过原点的射线的斜率来表示。
(3)相互需求法则
穆勒认为一切贸易都是商品的交换,一方出售 商品便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便 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所以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 互需求。 一国对另一国出口的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强,而 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 对该国越不利,该国的的贸易利得越小;反之, 则贸易条件对该国越有利,该国贸易利得越大, 这就是相互需求法则。
7.4 提供曲线的形状
(一)弹性和提供曲线
前几节一直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提供曲线的具体形状 及发生弯曲的原因,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就要引入另外一个 概念——弹性。我们来介绍最常用的一个定义,即提供曲 线上的进口需求弹性。
进口需求弹性,等于进口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 以进口相对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进口需求弹性的种类,根据提供曲线上不同点的 弹性大小可把其分为“富有弹性”,“缺乏弹性” 和“单元弹性”,其几何计算方法及种类如下图 7-6所示:
国际贸易理论
际贸易理论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一、对外贸易依存度/系数:含义: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经济开放度”,它是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的依赖程度,或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计算:R= (X+M)/GDP(GNP)——R值越大,经济越开放。
二、服务贸易(无形贸易)的四种方式: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移动。
三、总贸易与专门贸易:总贸易:也称“一般贸易”,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贸易专门贸易:也称“特殊贸易”,以关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贸易第二章一、早期重商主义(15-16世纪中叶)代表人物:威廉•斯坦福代表著作:《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论述》“一个关于货币的神话”“重金主义”、“货币差额论”衡量一国财富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银,防止货币外流成为对外贸易的指导原则。
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世纪)代表人物:托马斯•孟代表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644年)“贸易差额论”、“重工主义”货物也是衡量一国财富的代表,对外贸易顺差是获取财富的唯一手段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成本理论斯密把他对国内经济分工的观点运用在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中,他得出结论,认为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具体内容:1.阐明了分工的意义:分工劳动生产率提高财富增加2.分工与交换思想:每个国家都应分工生产本国具有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该产品参与国际交换。
3.理论核心:强调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分工的原则:绝对优势绝对成本:L/Q (低)绝对生产率:Q/L (高)分工的基础: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技术条件分工的好处:互通有无,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四、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成本理论提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相对成本的差异:一个国家应出口那些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大全
3、绝对成本论的关键结论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
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 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 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 充分利用这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 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
二、比较成本论的基本概念
• 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 产率上 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 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 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 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 际贸易成为可能。
•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每个 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 在分工生产的前提下,英法两国进行产品的等价 交换,即英国用1吨生铁交换法国的1吨小麦。这 种交换是公平的,因为分工生产后的1吨生铁和1 吨小麦都是花费50天的劳动,价值相等。
• 英法两国进行产品交换后,英国比分工前多得1吨 生铁。法国比分工前多得1吨小麦。可见,在进行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后,英法两国的产品产量和 消费水平都提高了。
* 国家获利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比贸易伙伴国高 ,而非重商主义强调的出口大于进口。
* 经济行为主要靠市场调节,而非重商主义所提 倡的要国家严格控制。
• 2、斯密关于交换的倾向产生了分工的观点是 错误的。他认为,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正 是由于人类有了交换的倾向,才产生了社会分 工。斯密在这里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三、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一)比较成本论概述
1. 与斯密绝对优势论的同异:
7第七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 期2010年3-6月
国际经济学
6
(二)坎姆模型:规模经济和同类国家之间的 国际贸易 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 "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 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我们可以用坎姆 模型来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 甚至需求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 在这里,两国贸易的基础是由规模经济带 来的成本差异.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 期2010年3-6月 国际经济学 7
为了证明规模经济怎样引起国际贸易,我 们假设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生产两种 产品:X和Y,并假定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行 业都具有外部规模经济.随着行业规模的 扩大和生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下 降.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 期2010年3-6月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 期2010年3-6月
国际经济学
16
如果由于历史的偶然性或其他原因,A国已经发 展起这种产业,而B国却没有,那么A国会以ACl =P,按Pl的价格为世界提供Ql单位的产品,均衡 点为El.虽然B国的该行业最终有实力能以AC2= P,按P2的价格为世界提供大于Ql的Q2数量的产 品,但是,假定A国的产业已经相当强大,如果B 国要涉足该产业,最初必须按P=AC,即P3的价 格才能生产,而这是市场不能接受的.可以看到, A国具有的规模效应,阻止了B国进入该产业,并 能够保持既有的优势.因此,在外部规模经济存 在的情况下,虽然完全竞争市场并没有被打破, 但是贸易模式并不能依据比较成本的高低确定下 来.对于世界来说,产品的生产不能集中在成本 最低的国家,造成了福利的损失.
国际经济学 5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 期2010年3-6月
国际贸易理论要点
第一章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容【单项选择】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货物和效劳交换的活动,是各国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靠。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根本概念【单项选择】由于各国在进展货物贸易统计时一般都是按离岸价格〔FOB,即启运运港船上交货价,其中不包括保险费和运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CIF,即本钱、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总是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单项选择】与一个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不同,世界进出口总额没有任何独立的经济意义,因为它经过了重复计算。
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指世界出口总额而言。
【单项选择】对外贸易货物构造是指一定时期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大类或*种货物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单项选择】贸易差额用以说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
当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逆差。
【单项选择】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效劳的去向和进口货物和效劳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
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开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一般来说,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直承受经济开展水平及自然资源拥有状况、对外经济政策、国市场容量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开展【单项选择、简答】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使国际分工进入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具体呈现如下特点:首先,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形成奠定了物质根底。
其次,这个时期的国际分工根本是以英国为中心形成的。
再次,随着国际分工的开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为大宗商品所代替。
第二节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开展的主要因素【单项选择】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最初的分工形成。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
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
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
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
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
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
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
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
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
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
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
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及发展趋向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及发展趋向分析余正辉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应的结构的改变,新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形式也应运而生。
因此,传统地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贸易现象,不能合理的解释这些现象。
因此,国际贸易理论面临着新的研究挑战,在结合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向微观的层面开始演进。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从十八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核心时期。
著名的理论有两类,即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及大卫〃李嘉图创立的比较优势理论都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典型代表。
而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则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典型代表。
这些理论的建立都是基于一系列的传统假设,即假定规模生产收益不变、生产技术给定、完全竞争等等要素。
1.1古典贸易理论的阐述。
绝对优势理论的思想是从以认为分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报酬两个层面为基础的。
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如果两个国家分别生产两种产品,分别都在各自的生产中获得较高的效率,那么就具有绝对的优势。
如果两个国家都依靠自己的绝对优势,在专业分工的劳动,相互交换各自生产的绝对优势产品都促使将双方都获得利益。
这是一种“双赢”的理论,目前依然属于各个国家贸易的目的和宗旨。
但是绝对理论是贸易利润所涉及的国家的绝对优势,这仅仅是一种片面的解释,无法诠释那些国家的所有产品都处在绝对劣势的地位。
比较优势理论继承和放养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阐释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的生产和出口,而对于比较大的绝对劣势商品选择进口的方式。
因此,这样的国际劳动分工有助于各个国家贸易上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国际贸易中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1.2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
二十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从不同的要素禀赋的角度来阐释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精心整理一、贸易理论综述●1. 贸易理论的发展●(1)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2)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2. 贸易利益●(1)贸易利益的确认●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一国不能生产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因此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2)贸易利益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允许一国在制造业中实行专业化,专门出口该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而进口别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3)限制进口的影响●限制进口通常对国内生产者有利,而对国外消费者不利●3. 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4. 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虽然所有的贸易理论都赞成国际贸易对一国有利,但在政策取向方面却存在意见分歧●二、重商主义●1、主要观点●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2、主要原则●一国应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最大利益即通过出口大于进口来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利●3、政策主张●重商主义主张政府采取干预手段以便达到并保持对外贸易顺差。
他们建议政策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进口最小化,而并非简单地增大贸易量。
要达到此目的,可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实行补贴●4、政策效果●(1)一国贸易顺差,金银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购买力上升;●(2)另一国产生相反效果,货币供给下降,购买力下降;●(3)贸易顺差国贸易收支恶化,逆差国贸易收支改善,最终前者的贸易顺差消失。
●从长远看,没有哪一国家能像重商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并积累金银。
●5、缺陷●(1)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指一个国家获利导致另一个国家受损)显然是错误的;●(2)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3)新重商主义错误地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经济力量等同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等同于收入超过消费的年差额,并且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
●三、绝对优势理论●1、理论概述●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又称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之前的重商主义学派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主张国家应当鼓励出口,同时限制进口),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Smith)创立。
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出口导向战略的优势: 1、有利于较合理的配置资源。 2、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4、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
出口导向战略的局限性: 1、加强了对外依赖性。 2、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3、外资的大量引进使大量利润外流,外债增长。 4、收入不均,阶级矛盾尖锐,蕴藏着深刻的社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促使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即由进口 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从进口方面看,随着
国内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进口商品中工业发展所需的资
本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消费品比重不断下降。从出口 方面看,60年代初,马来西亚出口商品的结构以初级产 品为主,1975年以后,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制 成品的出口比例开始大幅上升,70年代末上升到30%以 上。马来西亚根据国家市场上的需求情况,开始着重发 展电子、纺织服装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到1991年,工业 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达到64.8%,完成了由初级产品出口 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结构性转变。
可能带来的问题: 1、需求增长缓慢。 2、贸易条件恶化。 3、出口收入的波动。 4、微弱的连锁影响。
(二)出口替代战略
发展面向出口的工业,以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 的出口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以增加外汇收 入,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初级品加工 劳动密集型装配和出口加工 以进口替代为基础的制成品出口自1957年独立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 另人瞩目。其经济年均增长率60年代为6.5%,高 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值的6%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平 均值的6.4%;70年代年均增长率为7.8%,这期 间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值下跌 到5.8%;80年代中叶马来西亚出现经济衰退和低 增长,但80年代年均增长率仍达5.9%。1988— 2019年马来西亚经济连续9年保持8%以上的持续 高增长,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理论
一、进口替代战略 二、出口导向战略 三、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小结
一、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就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 业,替代制成品的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 实现工业化,减少贸易逆差,改善国际收支 状况。 进口替代战略的配套措施:工业制成品进口 限制;本国货币币值高估;进口替代工业扶 持和保护。
2、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投资流向发生变 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专业化生产能大大提高劳 动生产率。
3、规模经济利益 一国国内市场相对来说总是狭小的,出口的 扩大克服了国内市场的狭小性,生产规模可 以不断扩大,以达到最佳程度,使生产效率 不断提高,单位成本不断下降。这一方面可 以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会增强条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制发挥作用 的条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1)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 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 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 (2)新产品的输入对本国的生产和消费活动 的“示范”效应,加速本国新产品的开发和进 口替代型生产,促进经济增长 (3)持续的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必将加速 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的过程,并促使高效率的 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的市场结 构,改善本国企业的实绩
2、大卫·李嘉图的观点:英国通过废除《谷物 法》转向谷物的自由贸易,不仅将获得建立在 比较优势理论之上的静态利益,而且通过降低 食品价格,制造部门可以吸收更廉价的劳动力, 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转移更多的利润,增加资本 家的利润和投资,加快制造部门的扩展和整个 经济的增长,从而获得动态贸易利益。
3、约翰·穆勒的观点,“市场的每一次扩大 都具有改进生产过程的趋向,为比国内市场 大的市场进行生产的国家,可以采用更广泛 的分工,可以更多地使用机器,而且更有可 能对生产过程有所发明和改造。” 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关于对外贸易的动态 利益的思想,反映了他们已从某些角度联系 经济发展来研究贸易问题。这些思想为对外 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奠定了一定基础。
1、实行工业化
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达国家剥削和 控制,避免贸易条件恶化和国际不平等交换 的重要途径。 发展中国家必须摆脱专门出口初级产品的不 利格局,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以关税保护手 段排斥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促进本国工业 化的实现。
2、进口替代是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顾问钱纳里的观点:在很 多情况下,进口替代带来的工业增长因素占 工业化的50%。 发展经济学家赫希哲的观点:经济发展是从 最后的生产阶段不断向前进行进口替代的过 程,即从最终产品到中间产品再到基础工业 原材料的进口替代的工业化过程。
第七章 发展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理论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 的理论
一、西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 长的思想 二、发展经济学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 系的理论探讨 三、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进程: 发展加工工业,实现消费品进口替代——发 展中间产品生产,实现中间产品进口替代— —发展重化工业,实现资本货物进口替代
(一)进口替代战略的基本观点与理论依 据
1、实行工业化 2、进口替代是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力 3、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的重 要手段 4、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扩大就业的有效途 径
2、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低效率的农业(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工业 (现代工业部门) 现代工业部门的任务就是运用再生产资本, 雇用工资劳动力,进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的资本积累,并在积累的过程中,不断地吸 纳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
(二)南北贸易模式与增长引擎论
典型的南北贸易模式认为,相对要素和比较 成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由国 际分工的性质与特点所决定的,而不是相反。 北方的发达国家由于具有较高的资本与技术 禀赋,使得其在制成品生产中产生外部经济 和高额利润,这与垄断力量相结合,通过不 断循环的资本积累,就刺激了发达国家经济 增长的加速。
(6)出口扩大和市场扩大,可使创新活动所 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 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二)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机制发挥作 用的条件
1、国民经济结构必须较为合理 2、市场机制必须比较健全 3、企业必须具有追求利益的精神 4、出口产业与国内经济其他产业部门在生产、 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必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产业相关度高) 5、贸易量必须足够大和持续的时间足够长 6、必须保证能够获得来自贸易的利益
一、西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 增长的思想
(一)贸易的动态利益思想 (二)“剩余出路”论 (三)“大宗商品”理论 (四)“供给启动”论 (五)“增长引擎”论
(一)贸易的动态利益思想
1、亚当·斯密的观点:对外贸易是市场范围扩 展的显著标志,因而必然能够促进分工的深化 和生产率的提高,加速经济增长。
3、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的重 要手段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为了解决国际收支 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发展中国家必 须一方面抑制进口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通 过建立国内生产,实行进口替代,以解决进 口需求与出口需求的不一致,平衡国际收支。
4、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扩大就业的有效途 径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认为,通过限制进口实施 的进口替代战略,使国内需求改由国内供给 来满足,刺激了国内投资的增加、原有产业 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新产业新企业的建 立,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因而能够吸收大 量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
(二)“剩余出路”论
“剩余出路”论由亚当.斯密首先提出。
即对外贸易为本国的剩余产品提供了“出 路”。由于出口的是剩余物或由闲置资源生 产的产品,故无需从其他部门转移资源,也 不必减少其他国内经济活动。出口所带来的 收益或由此而增加的进口也没有机会成本, 因而必然带来经济总量的增加,促进该国的 经济增长。
(三)“大宗商品”理论
因尼斯根据加拿大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史 实总结得出。 该理论假定大宗商品的供给,即原材料或自 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供给是无限的,这些产 品的开发和新发现,常常导致大量的国内剩 余,通过扩大对外贸易,便可解决剩余问题, 减少国内资源的闲置和失业,增加国民收入 和消费,提高储蓄和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 济的增长。
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充了这 一学说。他们认为,对外贸易较高速的增长、 特别是出口的高速增长会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 动态利益:
1、出口扩大意味进口能力的提高 进口中的资本货物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方面,资本货物的进口 使这个国家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地节约 了社会劳力。另一方面,资本货物的进口,尤 其是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可以提高国内的技术 水平,经消化后,会大大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 技术差距。
(一)资源非充分利用与剩余出路论
(二)南北贸易模式与增长引擎论
(一)资源非充分利用与剩余出路论
1、迈因特的观点
发展中国家可以以很低的甚至零成本扩大生 产能力出口剩余产品,换回国内需要的进口 品,提高消费水平,加速经济增长。他认为, 与比较优势论相比,剩余出路论更能够解释 19世纪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快速增长。
出口食物和农矿原料,进口发达国家的工业 制成品
(四)“供给启动”论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马克斯.科登将对外贸易与 宏观经济变量联系起来,从供给角度剖析对 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关于对外贸易 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的理论被称为“供给启 动”论。
他认为,对外贸易将产生五个方面的效应: 收入效应、资本积累效应、替代效应、收入 分配效应、要素加权效应。 对外贸易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是累积性的。
(4)出口扩大可以加强出口部门与其他产业 和地区的联系,使出口扩张的影响辐射到整 个经济中去。出口需求会引发对本国的基本 生产要素、中间产品以及一些服务产品的派 生需求,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的经济增长
(5)出口扩大有助于鼓励外资流入,解决国 内投资不足,并促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 引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其结果,快速增长的发达国家进一步积累了 相对于增长较慢的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 如果再考虑需求弹性的差别、资本流动性、 人才的迁移等因素,我们就不难得出结论: 贸易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这就是南北贸易模式表现的贸易悲观主义。
悲观代表人物:普雷维什、辛格、弗兰克、 阿明、缪尔达尔、金德尔伯格 乐观派代表人物:哈伯勒、刘易斯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的数量提高,意味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 人均收入的提高。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要宽泛得多,是 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 1、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不仅包含经济增长, 而且意味着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如产业结 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变动及相互影响; 2、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收入分配状况的改 善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3、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涉及经济和政治体系 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五)“增长引擎”论
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提出,后由纳克 斯等人补充和发展。其基本观点是主张对外贸 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对外贸易的静态利益:各国按比较优势原则进 行专业化分工而后开展贸易,使资源得到更为 有效的配置,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 对外贸易的动态利益:通过对外贸易,使生产 规模扩大而取得规模经济利益,同时通过一系 列的动态转移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的 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