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合集下载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

弟子规全文和解释《弟子规》介绍: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内容详解总叙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弟子规之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弟子规之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弟子规之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原典】: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释义】:借人物品,要及时归还;以后如果有急事,再借也就不难了。

同事之间借财物,慎重为妙借别人的财或物,一定要按时归还,以后若是有急用,再借也就不难了。

我国民间有句谚语,一直到现在仍然广为流传,那就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元末明初时期,有一个人叫做宋濂。

他年轻的时候就嗜读书,但因为家贫,根本买不起书,为了学习知识,他就常常借书读。

每次借来书,宋濂就手写抄录,然后计算着说好的还书的日子,到时一定按照约定把书归还给主人。

为了能够每次都按时还书,宋濂发奋抄书,有时候因为冬季寒冷,砚台里的墨水都冻成冰了,他的手也被冻僵了,但他仍旧咬着牙坚持争分夺秒地抄录。

正是因为宋濂这种“好借好还”都做法,使得越来越多的藏书之家,愿意把书借给他。

而宋濂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并出仕为官,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宋濂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其实回过头来看“好借好还”这四个字,细想一下不难发现,它的一个意思当然是,借了别人财或物之后,要按时归还,而另一个意思也蕴涵其中,那就是如果借的是物品,在使用的时候要爱惜。

不能因为是别人的东西,就在使用的时候不注意。

《弟子规》中的这四句话对于今天我们与同事之间的交往同样有指导意义。

如果有时需要借同事的东西一用,就必须严格按照这四句话的教导行事。

而且,这里有一个建议,就是借同事的东西,最好价值不要太高,不然万一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那就有可能影响与同事的关系。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同事之间某些物可以借,但是最好不要借钱。

如果不得不借,那就要注意以下问题了。

在职场中,很多人一不留神就会把金钱渗进了同事之间的交往中,有人甚至认为同事之间就应该在金钱上互通有无,否则就算不上真正关系好的同事。

这种想法其实是很危险的,同事之情一牵涉上金钱就会多很多变数。

《弟子规》全诗

《弟子规》全诗

《弟子规》全诗《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编写的三言韵文,以孔子教诲为基础,制定了学童生活规范。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全文共 360 句、1080 个字,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

以下是《弟子规》全诗: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弟子规》原文及注释

《弟子规》原文及注释

【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悌ì),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ì),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à)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í)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à)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è),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à)能.路遇长,疾趋揖(ī),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ū),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ū),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à),兼漱口,便溺(à)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è),下称(è)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ī)深圆,拜恭敬.勿践阈(ù),勿跛(ǒ)倚,勿箕(ī)踞,勿摇髀(ì).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à),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ì)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地(ì),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ī).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ì)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ī).勿谄(ǎ)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ǎ),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作品注释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同‘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地教诲.首先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谨言慎行、信守承诺.、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地人. 如果条件允许,只要有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多学多问.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自己,要及时应答,不要故意拖延迟缓;父母地事情,应该立刻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辞偷懒.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地谆谆教导,应该恭恭敬敬地听;父母地责备,应该顺从承受.、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应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要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应该先探望父母,请安问好;晚上应伺候父母就寝后,再入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前告诉父母自己地去向,免得父母担忧记挂;回到家先当面报平安;居住地地方尽量固定,谋生地工作也不要经常更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地本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就算东西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私藏.如果私藏,父母会伤心;、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亲所喜好地东西,当子女地应该尽力去准备齐全,父母亲所厌恶地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掉(包含自己地坏习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身体受伤,会引起父母地忧虑.名声德行受损,会令父母蒙羞受辱.、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慈爱,孝敬父母不是难事;父母对我们不好,孝敬才难能可贵.、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错,应努力劝导其改过向善,要注意方法,劝导时应该和颜悦色、态度诚恳,说话地时候应该语气轻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听不进劝解,不要强劝,等父母高兴时候再规劝;看到父母真正不听劝谏地时候,就痛哭流涕去力谏父母;如果把父母劝恼,生气责打自己,也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当面埋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解释】父母亲病了,吃地药要自己先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昼夜服侍照顾,不离开父母地床前;、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地恩德.自己地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办理丧事要尽到礼节,祭拜要真心诚意;对待死去地父母,要像活着地时候一样.出则悌、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è]自泯[ǐ]【解释】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愤恨自然就消除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解释】饮食用餐,坐立行走;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解释】长辈呼唤别人,立即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或找不到,应该及时告知长辈;、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解释】称呼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要故意炫耀自己地才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解释】路上遇见长辈,要恭敬问好行礼;长辈没有说话,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解释】如果遇见长辈时,自己是骑马或乘车,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解释】长辈站立时,晚辈应陪同站立,不可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示意可以坐下时才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解释】在长辈面前,声音要放低一些;但声音太小听不见,反而不适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解释】有事要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长辈问话时,应该站起来回答,而且应该注视聆听,不应该东张西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解释】对待父辈祖辈如同对待自己地亲生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兄辈如同对待自己地同胞兄长一样友爱尊敬.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解释】早上早起,晚上不要过早睡;人生易老,应珍惜时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解释】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回来,应该洗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解释】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解释】放置衣服有固定地位置;衣物不要乱放乱扔,以免使家中脏乱;、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解释】服装穿着重在整洁,而不是华丽;有职位地人要穿得符合身份,平常地人要穿得和家境相符,这就叫做“得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解释】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胃;、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解释】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解释】走路时从容不迫,站立时姿势端正,抬头挺胸;打躬作揖要拱手弯腰,跪拜行礼要态度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解释】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坐下不可张开双腿,不可摇晃大腿;、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解释】掀起门帘地时候要慢慢地,不要让它发出声音;转弯地时候,距离要大一些,不要碰撞到有棱角地地方;、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解释】拿空器具也要像拿着装满东西地器具一样;进入无人地房间,也应该像进入有人地房间一样;、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解释】做事时,即使再紧迫,也不要慌张,容易出错;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草率行事.、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解释】打斗、赌博等不良场所,不要接近;对邪僻怪事,不要好奇过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解释】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里地人知道有人来了;、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解释】屋里地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让人无法分辨是谁;、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解释】用别人地物品,要向人请求、征得同意;擅自取用,是偷窃地行为;、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解释】借人物品,应该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地;、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解释】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解释】刻薄挖苦地话,下流肮脏地话,都不要讲;粗俗地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见未真勿轻言知未地勿轻传【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地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解释】对不合理地要求,自己做不到地事情,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解释】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不要太快、模糊不清;、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解释】遇到他人来说是非好坏,听听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断,不要受影响,不要介入是非.如果与己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解释】看见贤德地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纵然能力相差甚远,也会逐渐赶上;、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解释】看见别人地缺点,就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解释】只有品德学识才能技艺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解释】如果是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忧愁;、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解释】如果听到批评就生气,听到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师益友就会离你而去;、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解释】听到他人地称赞,唯恐过誉;听到别人批评自己,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解释】不是存心做错事,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地,便是罪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解释】知错能改,就归同于没有犯过错一样;倘若掩饰,就是错上加错;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解释】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互相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解释】行为高尚地人,名声自然就高;人们敬重是他地品行,而不是美貌;、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解释】有才能地人,处理事情地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因为他有真才实学,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解释】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解释】不要献媚巴结富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纵自大;不要喜新厌旧;、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解释】在别人忙地时候,不要去打扰他,在别人情绪不安地时候,不要去找他谈话打扰他;、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解释】别人地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地隐私,切忌去张扬;、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解释】赞美他人地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地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解释】宣扬他人地恶行,就是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解释】朋友之间要懂得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地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那么两个人地品德都会有亏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解释】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给予宜多,取得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解释】要求别人做事,先问问自己是不是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地事情,不要强求别人;、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解释】受人恩惠要常常记在心里,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地事情,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抱怨不过是一时,报恩才是长远地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解释】对待婢女仆人,要以端庄地品行态度去让他们畏服;虽然如此,还需要注意分寸,要显得你仁慈宽厚;、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解释】仗势逼人,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才会使人心悦诚服.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解释】同样是人,良莠不齐;流于世俗地人众多,仁义博爱地人稀少;、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解释】真正仁慈地人,大家都会敬畏他,因为他直言不讳,也不阿谀奉承;、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解释】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向他学习,就会得到无限地好处,因为他会使我们地道德学问一天天地进步,过失就会逐渐地减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解释】不亲近仁慈地人,会得到无限地害处,因为他会受到小人地影响,什么事皆会因此而败;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浮华不实地习气,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地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解释】如果只是一味地做事,而不去学习圣贤教诲,那就会变得自以为是,执著己见,违背真理,这也是不对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解释】读书地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解释】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解释】在制定读书计划时,不妨宽松些,实际执行时,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懈怠,日积月累了,原先窒碍不通或困顿疑惑之处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解释】不懂地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地正确答案;、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解释】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解释】如果内心不端正,磨墨就容易磨偏;如果内心有杂念,字就不容易写端正,学习要专心致志;、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解释】重要地书籍,要放在固定地地方,书看完后,也应放回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解释】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解释】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解释】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地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地境界.。

解读弟子规11谨之四

解读弟子规11谨之四

解读弟子规11谨之四同期声: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弟子规》在谨的篇尾还特别关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写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的话,往往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那么究竟是哪些事情特别值得我们警惕的呢?如果我们忽略这些事情,又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呢?请继续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十一集“谨之四”。

钱文忠:我们前面讲到《弟子规》对孩子有好多的行为举止、站相、坐相、待人接物各方面的规定。

接着《弟子规》讲“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又是两个勿,这一段的《弟子规》“勿”字特别多,也就是说语气比较严厉,是严格要求孩子必须从小养成这样的习惯。

这些话很简单,就是你碰到一件事情、任何事情,你不要忙乱、不要慌乱。

为什么呢?忙者多错,你一下子急急匆匆,我们讲没头没脑的,而容易惹出一些麻烦,容易把一件好的事情给做错了。

“勿畏难、勿轻略”但是你看到任何一件事情,你不要先有畏难情绪,一件事情还没做,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爸爸妈妈叫他做件事情,我干不了,爸爸妈妈叫他做道题目,我不懂,你不要先未畏难,你先怕了,那你就什么都谈不上了,但是仅仅有勿畏难是不够的,还要勿轻略。

换句话说,一方面你不要做都没做就觉得难,但是另一方面你也不应该连做都没做,你就觉得它很容易,很轻视它、很忽略它,这两个极端都是要避免的。

那么按照《弟子规》的说法很简单,孩子们应该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这种习惯在古人那里叫什么呢?“临事而惧”你碰到一件事情,你先要存一点畏惧之心,一点点,不能太多,太多就畏难了,你要非常认真、战战兢兢、非常踏实、仔细地做好准备去处理某件事情。

如果太畏难、如果太轻略,那么结果都不会理想。

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我们知道开元初年唐玄宗比较注意选拔人才,当时全中国有四个人才非常优秀,叫一时之选,当时就优秀的人才。

弟子规43+借人物及时还+教案

弟子规43+借人物及时还+教案

弟子规教案
吁吁。

那时,张齐轴正在书房看书,他见宋濂被晒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的样子,很是
吃惊。

但当他接过宋濂奉还的书,却发现安好无恙,甚至连汗水也未沾一点点儿。

原来,
宋濂是把书用油纸包好的。

张齐轴觉得宋濂不但诚实好学,很有志气,而且又这样爱护
书籍,就笑着开口说:“你来得正好,朋友刚把那本书归还,你拿去看吧!”说罢,当即
从书架上抽出《史记》递给宋濂,并和悦地对宋濂说:“不要急,你只管慢慢看,如果需
要其他书,只要我有,你尽管来拿就好了。


从此,宋濂发愤苦读,掌握了大量知识,最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

结合故事提问:
1)宋濂第几次到张齐轴家才借到《史记》这本书?(第三次)
他为什么要三次借书?(因为他特别好学,并且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们要学习
他的这种精神。


2)张齐轴刚开始对宋濂的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不愿意借书给呢?(刚开始张齐轴刚
开始对宋濂的态度淡淡的,因为怕他把贵重的书弄破弄旧。

)
3)后来张齐轴对宋濂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后来张齐轴对宋濂笑了、和悦
了;因为张齐轴觉得宋濂不但诚实好学,很有志气,而且又这样爱护书籍,更因
为宋濂做事还书总是很及时,赢得了张齐轴的信任。


6.读:
(1)读偈颂(可齐读、轮读、唱读……)
四、巩固练习:
1.提问。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原文及翻译弟子规原文及翻译全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勿跛倚勿箕踞勿摇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注释:总叙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同‘悌’) 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

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欢迎借鉴!弟子规全文及逐字解释篇1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说: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

如果做了还有余遐,更应努力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解释: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

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

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

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

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

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

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古诗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翻译赏析

古诗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翻译赏析

古诗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翻译赏析“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出自《弟子规全文》之中,其详细解释如下:【翻译】借用他人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

这样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了。

【说明】要借别人的东西,即使是近的亲人,都要当面向他讲清理由,有礼貌地提出请求,如果人家拒绝了,要理解人家。

当人家借给我们之后要心存感恩,因为这是人家在帮助你。

说好了什么时候归还,一定要及时归还而且要答谢,这是讲信用、有礼貌的表现。

假如不准时归还,就太没有道义了。

所以,当我们确定哪个时间要还时,一定要写在日历或记事本上,以免忘记。

使用别人东西时要比对自己的东西还要爱惜,做到完璧归赵,这样人家才会信任你。

万一有损坏,要向人家说明,主动提出赔偿。

当你每次借人家的东西都这么谨慎时,往后借再多的东西,人家也会很欢喜地把东西借给你了。

有人说现代社会要敢想敢干,谨慎已经过时了,此种看法非常浅薄。

做事既要有胆略,也要有谨慎,缺一不可,所谓胆大而心细,做人讲道德,更要“吾日三省吾身”,在细微处下手。

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常变,而人性千古不变,古人“谨”字的训导,永不过时。

【详解】这里就告诉我们,凡是你要借别人的东西;前面是说你要用别人的东西,一定也要明白的告知对方,让对方同意之后才可以拿去使用。

此地讲你借人家的东西,‘及时还’。

“及时”就是有时间性,譬如说你跟人家讲:我借完之后,我马上还。

你就要记住,马上。

你如果说:我跟你借三天、借一个礼拜。

一定要在三天或者一个礼拜之内,要还给人家清楚。

不可以借着然后就忘记了,千万不可以。

人最怕没有信用,你没有信用以后,你以后还想再借,因为你的信用不好,人家就不会借你,你再借就有困难。

反之,就是这里讲的‘后有急,借不难’。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凡是借人家物品,一定要及时还人家,在时间内要还给别人。

千万不要让人来催缴,他说:你欠我的东西,还没有还给我。

这都是很不好的,更不可以借了然后就忘了,这更是要不得的。

“后有急,借不难”,所以这里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借人家物品,千万要记得一定要有信用;没有信用的话,将来要再借就非常困难了。

弟子规全文 拼音、注释(经典版)

弟子规全文  拼音、注释(经典版)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1662年-1722)是清朝秀才,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以体现《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核心思想。

全书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共360句,1080字,分为五个部分,详细列述“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五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

“弟子”:一切圣贤人家的子弟,这里主要是指学生;“规”:本意是指大丈夫的见解(夫见),在这里则是规范。

“弟子规”就是每个效仿圣贤的良家子弟,所必须学习的人生守则和行为准则。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中华文化历来注重教育,自古以来,《弟子规》就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道,被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经典教材。

弟 子 规 全 文总序《弟子规》解说〈总叙〉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说:《弟子规》是青年子弟的生活规范,是根据孔子等圣贤们的教诲编成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对兄弟姐妹友爱,其次,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做人做事要讲信用;与大家交往要平等仁和,平日多接近那些品行贤德的人。

这些都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只要做到了,今后就能立足于社会。

当然如果你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再去学习各种的学问和技能,将来会在社会上立足的更好。

〈入则孝〉(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子门前求忠臣”。

孝顺父母的人,有一颗仁慈和感恩的心,才可能惠及万众和天下。

很难想象,一个连父母都不放在心上的人,怎么会去为别人着想,又如何会为众人拥戴而成大事呢?)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说:在家一听到父母的呼唤,就立刻答应,不能迟缓。

父母有事吩咐,要赶快行动,不要懒惰或拖延。

父母的教导,必须恭恭敬敬的听从。

一旦犯了错,无论父母如何责骂责打,都要顺从和忍受,并恭敬和认真的反省自己。

原文: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说:作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居处和穿着是否暖和。

弟子规朗诵朗读及解释

弟子规朗诵朗读及解释

弟子规朗诵朗读及解释弟子规朗诵朗读及解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小编收集了弟子规朗诵朗读及解释,欢迎阅读。

一、总叙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

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入则孝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

入是在家。

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

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

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

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夏则 ? ;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

早晨要向父母请安。

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

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文】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译文】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

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弟子规》课堂讲义(第二十七课上)将入门~借不难

《弟子规》课堂讲义(第二十七课上)将入门~借不难

四好学校《弟子规》学生课堂教学讲义课题:谨课节:第二十七课(上)教师:徐子颜【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谨”这一部分,“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这一段比较长,我们一起把它读诵一遍。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将入门,问孰存”,我们在进入别人家门的时候,一定要先敲一下门,问一声“有人在吗?”“将上堂,声必扬”,在进入厅堂的时候,一定要把声音提高一些,要让里边的人知道。

“人问谁,对以名”,别人问:“是谁啊”?我们要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如果只说“我”、“是我”,“吾与我,不分明”,别人就没法分辨你是谁。

“用人物,须明求”,想要使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当面向对方提出请求,如果不问一声就拿走,那就是偷盗,“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要借别人的物品,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归还,以后如果有急需、有急用的时候,再借不难。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我要进入别人家门,首先是要敲门,一定要先敲门,不能直接开门就进入。

在古代北宋时期,有一个读书人他叫杨时,他一生也很有成就,宋高宗给他这样一个称赞,说他是“言正而行端,德弘而学萃”,德行、学问都非常的优秀。

“德弘而学萃,网罗百家,驰骋千古,辨邪说以正人心,推圣学以明大义”,对他的评价是非常的高。

这个杨时在少年时代就非常的聪颖,非常的好学,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就考中了进士。

他二十九岁那一年,当时有兄弟两人,一个叫程灏,一个叫程颐,他们当时德行和威望都非常的高,他们两个人当时在河南那一代讲学,很多的学者都来到这个地方拜他们为师。

杨时也来到了这里,正式地拜程灏为师,当时程颐、程灏他们是理学的奠基人。

弟子规《谨》篇解释

弟子规《谨》篇解释

弟子规《谨》篇解释弟子规《谨》篇解释谨原文: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解说: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濑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

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

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分穿着,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

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份量,不要吃过量。

我们年纪还小尚未成年,更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

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

注意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时要恭敬尊重。

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样子,也不要抖脚或摇臀,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人的姿态。

进门的时候慢慢的揭开帘子,尽量不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与棱角要远一点,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

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问。

弟子规谨原文翻译

弟子规谨原文翻译

弟子规谨原文翻译弟子规谨原文翻译《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前期山西新绛秀才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后改名为《弟子规》。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谨带拼音解释,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原文:《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翻译:早上应该早起,晚上不应该过早睡;因为人生易老,所以应该珍惜时光。

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回来,应该洗手。

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放置衣服时,应该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乱放乱扔,以免使家中脏乱差。

服装穿着重在整洁,不在多么华丽;一方面应该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家庭实力量力而行。

对待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嫌这嫌那;饮食吃饱吃好就行,不要过分追求美食,三餐只需吃个八分饱即可,避免过量,危害健康。

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

走路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上门拜访他人时,拱手鞠躬,真诚恭敬。

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不要依靠在墙上;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乱抖动。

进出房间揭帘子、开关门的时候,应该动作轻缓,不要故意发出声响;拐弯的时候,应该绕大点圈,不要直楞楞的贴着墙角或者直角拐,这样就不会撞到物品的棱角,以致受伤,也不会因为有人在拐角处突然出现而撞在一起。

拿空器具的时候,应该像拿着里面装满东西的器具一样,端端正正,不要甩来甩去,不然会显得很轻浮;进入无人的房间,也应该像进入有人的房间一样,不可以随便。

弟子规见人善解释

弟子规见人善解释

弟子规见人善解释弟子规见人善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小孩学的。

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见人善原文的解释,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弟子规见人善原文——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弟子规见人善原文——信(翻译)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遵守承诺。

欺骗或花言巧语之类的伎俩,绝不能去做。

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应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

刻薄的言语,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了解真相之前,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任意传播。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说话要口齿清晰,语速舒缓,不要说得太快,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

遇到别人搬弄是非,要用智慧判断,不要介入,与已无关就不必多管。

看见他人的优点善行,就立刻向他看齐,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

看见他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心里先反省自己。

有则改之,如果没有就警醒不犯同样的过错。

人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

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狐朋狗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远离你。

反之,如果听到他人的称赞,不但没有得意忘形,反而会自省,唯恐做得不够好;当别人批评自己的缺失时,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渐渐喜欢和我们亲近了。

第子规全文解释

第子规全文解释

《第子规》及译文1、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

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的话,要多学习有益的学问。

3、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6、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

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7、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9、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10、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1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仍然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的.1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13、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出自《朱子童蒙须知·洒扫涓洁第三》凡借人文字,皆置簿抄录主名,及时取还。

出自《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故事分享】(1)
明朝有一个叫宋濂的人,他很爱读书,但家里太穷,根本买不起书,他常常只有借书读。

但是许多富有的人家虽然藏书很多,却不愿意借给他。

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人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讲明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

到了第十天早晨了,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宋濂却冒着雪把书送了回来。

主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别人借给我们东西,用完了或是约定的时间到了,就应归还。

否则对方以为我们弄丢了或占为己有,以后我们再有急用,人家就对我们避之唯恐不及,怎么还肯借给我们?
一个人从小到大,不知道要借人东西多少次,小到一根针一根线,一本书,大到姨笔钱,一块地一间房,特别是借钱更是常有的事,为什么有人一开口向人借钱,大家都慷慨地借给他,根本不问什么原因,而有人则一想要借钱,大家都躲避着他,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所以当我们向别人借东西得时候,一定要说明原因,有礼貌的请求,如果别人拒绝了,要理解人家,俗话说,帮是人情,不帮是本分,就算不借给你,也不能记恨人家,当借给我们之后要心存感激,并说好什么时候归还,这是讲信用的表现,如果没有按期归还,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以后就不会借东西给你了,更不要将东西占为己有,你得到的也许是件东西,失去的是个人信誉,很难再让别人相信你了。

小朋友们要记住,做人讲道德,懂礼貌,才是最棒的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