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实词虚词释义培训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实词虚词
释义
词语释义
1. 获取,接受:~到。
~失。
~益。
得~空
(kòng)。
~便。
~力。
~济。
心~。
2.适合:~劲。
~当(dàng )。
~法。
~体。
3.满意:~意。
扬扬自~。
4.完成,实现:饭~了。
~逞。
~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5.可以,许可:不~随地吐痰。
6.口语词(a.表禁止,如“~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就这么办”)。
〈动〉
1.得到,获得
2.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
——唐·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
——《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
——《礼记·大学》。
注:“谓得事之宜也。
”
至德不得。
——《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
——《聊斋志异·促织》
5.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
——《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
——《礼记·乐记》。
注:“谓晓其义。
”
武王得之矣。
——《吕氏春秋·义赏》。
注:“犹知也。
”
6.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7.亦指被捕获;被逮捕。
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
明日就得。
——《红楼梦》
9.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饮酒》
11.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
12.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
——《盐铁论·击之》13.助动词。
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史记·项羽本纪》
14.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世说新语·文学》
16.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
1.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
——《南史·陶潜传》
2.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
——《荀子》
〈副〉
1.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
〈形〉
1.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
——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
——《汉书》
〈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
2.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
3.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
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与yǔ,yù,yú
与yǔ
1.连词,和:正确~错误。
2.介词,跟:~虎谋皮。
生死~共。
3.给:赠~。
~人方便。
4.交往,友好:相~。
~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5.〔~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6.赞助,赞许:~人为善。
与 yù
1.参加:参~。
~会。
与 yú
1.同“欤”。
与yǔ
1. 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两运算数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
与yǔ
〈动〉
1.与,赐也,通作“与”。
——《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2.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
——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
1.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
从舁从与。
与声。
——东汉·许慎《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
——东汉·许慎《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
——《汉书》
2.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
——《荀子》
〈介〉
1.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
——《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
——《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为,替 [for]。
如:与我想想
<连>
1. 和;同 [and]。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
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战国策·魏策》
与 yù
〈动〉
为
◎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变成:成~。
高岸~谷,深谷~陵。
◎是:十两~一斤。
◎治理,处理:~政。
◎被:~天下笑。
◎表示强调:大~恼火。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例:①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做,制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放为?。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将来,将。
将来,将。
例: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将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
◎治理。
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装作。
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
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③慎勿为妇死。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
(14)公为我献之。
(15)为君翻作《琵琶行》。
(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7)阿母为汝求。
(18)臣请为王言乐。
(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20)为复守黜藏使
为戒。
⑥为长者折技。
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
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
为即“伪”(伪装、假装)。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孔子说:“没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为,这里指欣赏
◎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客有~齐王画者。
◎表目的:~了。
~何。
◎对,向:不足~外人道。
◎帮助,卫护。
文言虚词——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⑤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孔雀东南飞》)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因为(创作)长句。
(《琵琶行》)
⑨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⑩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③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促织》)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荆轲刺秦王》) ⑥为(治理)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六国论》)
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译文:瘦弱的士兵被人马践踏,陷在泥泞中,死的人很多。
2.介绍原因或目的。
译为“为了”、“由于”、“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它)吗?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灭。
(《天论》)——译文:大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不是因为有尧这样的贤君就存在,也不是因为有夏桀这样的暴君就消亡。
3.表替代。
译为“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③臣请为王言乐。
(《庄暴见孟子》)——译文:请让我给您谈谈爱好音乐的道理。
⑤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
4.表对象。
译为“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译文:等到晏子来的时候,我就请求(大王让我)捆一个人从大王身边经过。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译为“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存美好的节操,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胜
①胜过,超过,
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天目》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②能承担,能承受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③胜利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项脊轩志》
⑤尽,全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尽(旧读shēng):不~感激。
具 jù副
完备;详尽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
”——《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乃
◎才:今~得之。
“断其喉,尽其肉,~去”。
◎是,为:~大丈夫也。
◎竟:~至如此。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你,你的:~父。
~兄。
“家祭无忘告~翁”。
代词
(1)你,你的
余嘉乃勋。
——《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
——《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
——陆游《示儿》
乃父(乃翁。
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2)他的
乃心在咸阳。
——曹操《蒿里行》
(3)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4)此,这个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5)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6)这样,如此 [so]
子无乃称。
——《庄子·德充符》
(7)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8)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动词
(1)是,就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
副词
(1)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
——《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只,仅仅。
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竟,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韩愈《师说》
(4)却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
)——汉·刘向《列女传》
(5)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
——《聊斋志异·狼三则》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
——《北史.傅永列传》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连词
可是,然而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徐霞客游记》
文言虚词——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无乃···乎?】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文言虚词“乃”
⑴于是,就。
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
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
(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⑶却。
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
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⑤
诸葛亮真乃神人。
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
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⑨是乃仁术也。
⑸竟然。
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⑹他的。
例:是芋视乃妇也。
⑺乃至,甚至。
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乃:一说竟然。
)
⑻可是。
例:<<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
⑼甚至,表递进。
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⑽而,又。
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⑾这,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
⑿你,你的。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⒀他,他的。
例:是芋视乃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