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全国乙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全国乙卷【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

【试题分析】作文试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

坚持了在选材上贴近现实生活,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难度,在立意上有多种选择等特点。

所给材料是一则新闻报道,来源于多个媒体对同一事件、不同角度的报道。

事件的基本信息是“女大学生举报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打电话”。

各类媒体的报导主要有以下一些角度:“女儿举报父亲”背后的爱与痛 / 看似无情实则大爱 / 好好劝说不必小题大作 / 这是一种“另类的爱” /重罚比举报靠谱/ “中国好闺女”为何嫌奖金烫手 / 和谐以信任为基础,告密引起人人自危 / 媒体应秉持公德传播真相 / “理”上往来“举报父亲”,多少子女能做到? / 点赞“女儿举报父亲”也要反省自身 / 就算领了奖金,你也是“中国好闺女”……在材料的筛选中,命题力求尽量保持事件原生态面貌,同时也隐去了一些枝节的信息,以便于学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整体的思考,而不致使注意力在旁逸斜出的信息中走向枝蔓和琐碎。

作为事实材料,作文题仅用140字概括了事件的基本面貌,其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理解和判断。

材料主体内容涉及的范围看似不大,但对这一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却有预设:第一,在材料的表述上,借用新闻报道中的“屡劝不改”、“迫于无奈”等说法,既证明事出有因,又拉近了考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有助于理解:事件虽特殊,道理却如常,显示出材料表述及解读的的平易性。

第二,在立意的引导上,材料提供了不同行业及各类人物的反应,目的在于使考生对这一事件尽快聚焦,进而产生对话的需求感。

例如:小陈利用微博私信进行的举报,警方的查实以及对老陈的教育和处罚,网友的点赞和媒体的报道等,由此也为下文提出写信的任务创造了条件。

具体分析整个事件有几层推进:第一层是23岁的女大学生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这一核心事件;第二层是警方对父亲给予处罚,及之后对这起事件——将私信公开到官方微博,使之变为公众事件;第三层是网友和媒体的加入,使这件事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

这就使材料有了不同维度的讨论空间。

围绕核心事件,可讨论的内容有很多。

其实如果抛开当事双方的关系,在高速上开车打电话就是违规行为,举报就应奖励,违规就该处罚,这一点在任何人看来都无可訾议。

此事之所以引发争议,焦点就在于:女儿应不应该举报自己的父亲。

在有着亲亲相隐的人伦传统的中国,女儿举报父亲违法,是否有悖伦理?能否称“大义灭亲”?可曾显“人性之恶”?是否是“情”与“法”之间的权衡与选择?以上这些都有辨析的必要。

观察一件事的性质,不能脱离其起因、动机和结果。

从材料看,女儿举报是在对父亲多次劝说未果下的无奈之举,其实质是通过提高父亲的违规成本,引起父亲对生命安全的重视,迫使父亲文明行车,其动机和目的都源于良善与关爱,而非动机不纯的出卖,甚至不是情与法之间的选择,而是借助“法”,珍视“命”,表达“情”。

还可以更深层次地追问,这一“女儿举报父亲”的行为如果会遭遇曲解和误读,是否也是社会中信任有所缺失的表现?健康的社会舆论应避免恶意的揣度和不辨就里的指责。

当然,女儿的做法是否就是最明智的解决办法,有没有意气用事的成分,还可以怎样更智慧地化解矛盾不使亲情受损,都可以成为进一步思考的内容。

此事的另一个观察角度,就是父亲在多次劝说后的依然故我。

曾有报纸总结八大驾驶陋习,“开车打电话”便位列其中,这一类失范现象屡见不鲜。

司机边开车边收发短信致过路老者死亡的悲剧就曾在身边上演,但也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在0.1秒的决策中,人
们选择了错误的行为方式,就是选择了侥幸,无缘无故地认为事故离自己很远。

这种行为
往小里说是忽视自己的生命安全,往严重了说是无视他人的生命安全。

再深入地想一想,
我们这个社会,不断有人抱怨缺少安全感,似乎集体处于对安全的焦虑之中,但同时又漠
视着自己可能带给他人与社会的不安全,这种复杂心理不也是可以探讨的内容吗?
再有,文明出行一方面靠公民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靠制度的约束管理。

安全的维护
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对公共秩序的维护人人有责。

警方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将私信作
处理后公之于众。

可谓抓住契机,靠典型事件借公众舆论让遵规守法的理念深入人心。

当然,除鼓励举报外,还有没有更有效的方式加强监管力度,也有可商讨之处。

因为如果规
定没有执行的力度,往往最终会使之陷入“法不责众”的尴尬,好制度会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趋善避恶,学生也可据此向交通执法部门建言。

还有,网友和媒体在其中的作用也可构成观察角度。

如果考生关注时事,对这一新闻
有所耳闻,并有持续关注的话,就会发现不同媒体的舆论导向有别,如何有理有据地开展
批评,避免借公共言论平台构成侵扰和伤害,将公共的讨论引向积极建设与反思,或许也
有讨论的可能。

最后,归纳一下,选择这个材料的功能及意义
第一,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借助平凡生活推进立德树人。

“举报”事件虽不多见,但生活中发生的“无可奈何”现象却很普遍。

这个作文的材料源于生活,又对生活理念提出挑战,考生在写作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生活感悟的联想或调动,促使写作入情入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这个对事理进行思辨和判断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丰富自己的品德内涵。

第二,了解思想碰撞的意义,有利于促进文明社会的法规建设。

“举报”事件反响强烈的背后,存在着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不同理解与碰撞。

文明的概念在每个公民的心里有不同尺度的把握,说“开车时打电话有危险”能被广泛认可;说“开车时打电话不文明”就不能被广泛接受。

说“别人举报别人”能被看做正常;说“女儿举报父亲”就被看做“奇葩”。

其实,对“开车打手机”早有法规管理在先,可是当下开车人的自我约束能力还需要监督,文明的程度还不能因为法规的存在而达到自觉。

第三,认识传统观念的挑战,有利于提升对社会公正的判断。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社会,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手机,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大义灭亲”,但引发的震动也不小,所以会不可避免的遭遇曲解和误读。

例如,在新闻引发的各种看法中就有批评女儿行为违反“人伦”的,指责女儿想出名的,正因为这个新闻事件中的理解与误解包含了新旧观念的冲突,因此这个材料才有思考和探究的价值。

甲卷作文试题分析:
材料中创设“当代风采人物”的评选活动,给定三名优秀而各具特色的候选人,要求考
生优中选优、推举更佳人选。

类似的评选活动是考生熟悉的,所以材料在理解上可以说是“无
难度,有空间”。

三名候选人中“大李”是以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为原型改编,他
在事业高峰期毅然回国教书育人,率领团队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以全国五一劳动
奖章获得者李万君为原型改编,这位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的电焊工练就一手绝活,从普通
职高毕业生荣膺“中华技能大奖”的焊接大师。

“小刘”相对比较特殊,是由众多旅行摄影
家和网络博主的事迹编制而成:他将个人兴趣爱好发展到极致,为了捕捉世间美景,既跋山
涉水克服困难,又国内国外潇洒游走;他活出自我、无功利心,而客观上又利他利民;他的博客图文并某、精彩纷呈,“无心插柳柳成荫”,提升了太多网友的审美品味,在引领国人有文化地走向世界、帮助大家留住美丽乡愁等方面,实在颇有功德。

很明显这三个人个性鲜明,属于不同的禀赋和性格类型,拥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分别是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群体以及乐活人生的自由职业人群的代表,呼应着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和环境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中国的宏达主题,他们都是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风采人物。

而与此同时,无论是大李的聪慧过人、创造力惊人、科技成就超人,老王的吃苦耐劳、岗位成才、化普通为神奇,还是小刘的率性潇洒、变业余爱好为职业和志向,他们中总会有一款特别吸引当今的九零后考生。

所以,该材料力图更积极、更主动地引导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好地发挥高考试题“立德树人、和谐发展”的独特功能。

新材料作文经多年探索实践,优点突出而有目共睹。

本试题命制中特别增加了“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这句话,增加了包含着具体问题的任务型指令。

像本题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具体问题、“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些任务,都是需要考生在作文的同时予以解答、完成的,这样,作文试题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具体情境,有了近乎日常的真实写作任务,就在更有力地规避、更好地解决考场作文“假、大、空”问题等方面作出了探索。

落实到写作中,解答“谁更具风采”,给出自己是最终选择当然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显然是,在写作中“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

所以,试题命制一方面统一要求所有考生都能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更具风采“的标准有更多”思考“,另一方面又在诸多核心问题上给与广大考生以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比如,更具风采的标准,是人物更令人心向往之呢,还是更有利于大家学习模仿?比如选择的依据,是对”当代风采“的独到理解——当下中国更需要、更稀缺,是所选人物特长与特殊魅力,还是考生个人趣味和偏好?抑或是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又比如,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

”是否一定要写成论述性质的文章?比较和权衡的过程是否一定要呈现于作文的表面。

总之,和往年完全一样,试题命制努力让考生让考生在“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当然,由于试题材料中的三名候选人共性很多:都有理想、有追求、肯吃苦、肯坚持,都创造一流、卓然有成,也由于试题中的任务型指令非常具体明确,要求考生优中选优并阐明理由,因而本试题对考生提取辨析关键信息和比较思辨说理等能力的期待值缺失更高。

而所有这些努力,具体成效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