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显性情感因素处理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显性情感因素的处理
【摘要】所谓显性情感因素,是指在教材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和史料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
在思政课教材中,有大量显性情感因素。
因此,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展示出其中的情感,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显性情感因素
理解与感悟是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之一。
教师应借助于教材提供的文本、图片、史料等各种显性素材,使学生增进所学知识的了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心投入到思想政治学习中。
教师应充分把握时代的脉博,旁征博引,将时代之声,爱国之情巧妙的融入到课堂教学,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深悟教材浓情,达意传情
要分析作者和某些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角色体验,教师首先要深悟教材浓情,自己被打动、感染,才能达意传情,感染学生。
初三教材第五课中有一段话:“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的历史责任。
中国人民决不允许领土与主权被分割。
”在备课时,联系李登辉的“两国论”,我忍不住义愤填膺,拍案而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胸中燃烧——“我们充满信心,下定决心,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国家尊严,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的信念不禁油然而生。
知识面广、对事物认识深化对体验教材情感有一定帮助,对爱国
主义含义的理解就是一例。
“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浓厚情感的崇高精神……”我回忆起战国时期伟大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诗和情。
诗人热切追求理解想,忧虑国家命运,眷恋广大人民,决心以身殉国。
”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浓浓情愫,悠悠千古。
回到教材中,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纯朴、真挚、感人。
我又思如潮涌: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苏轼“报国之心,死而后已”;文天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千秋纵横,百感交集。
对客观事物社会性的一般认识只是情操形成的基础,随着社会认识性的深化,就逐渐形成情操。
教师认知深化,深悟教材浓情,对学生深化认知促进情操形成有奠基作用。
2、融入自身真情,以情动情
初三思政绪言课是《寄语青少年——明确爱国主责任》,其中十分明确:爱国,体现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也是每个公民(包括青少年)应尽的责任。
学校通过升旗仪式,强调青年学生的责任,通过班会课,思政课,把自己对爱国责任的感悟、理解、用真情去感染学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同学们当时思绪成千,想到社会上有许多人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自己必须准备好,承担起社会责任。
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性需要,培养一个人情感,尤其是情操的一个实质内容,主要是发展其相应的社会性需要。
当然这只是开始,以后还须使认知深化。
只有当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社会意义深化认识,乃至树立相应的信念时,这种认知因素才能构成情操形成中的
心理机制。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学生对绪言课的情绪体验使政治课有了个良好的开端。
3、善用多种表情,示情移情
表情以情施教方面作用可不小,它能帮助教师准确到位地展示其欲表现的情感;帮助教师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通过移情,使教师的情感更容易引发学生类似的情绪反应,与情操的形成相联系,人们的情感可以通过移情而直接形成,并通过泛化而向情操逐步升华。
同样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时间跨度很大时,可以有层次地安排内容。
在层层推进中,把表情逐渐引到最高点。
另一方面,时间跨度很小时,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贯彻由近及远,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和升华的原则。
注意用多种表情,示情移情,多次上课,多次系列活动都坚持贯彻,那么情感的不断迁移会造成泛化现象,为情感的概括提炼,尤其是朝情操方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4、巧设情境烘托,以境生情
晚餐会因为玫瑰、音乐、烛光而浪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也需要一定情境烘托。
虽然准备起来可能费力费时,但曾经尝到甜头的教师定会等待时机精心策划下一次。
相对言语描绘情操、录音重温情境,用扮演体会情境会较复杂些,但操作得好却让人“刻骨铭心”。
例如初三政治第六课《承担公民社会责任》时讲到:社会责任分为法律和道德责任。
法律责任是公民首先必须承担的责任,必须无条件地履行。
为了加强学生对此的理解,我特地安排了一个小
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有的学生扮演交通警,有的学生扮演守法者,有的则扮演行为偏差公民。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强烈对比,烘托守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学效果相法不错。
因此,巧设情境,以境生情,培养学生的友爱心,正义感、自信心、责任感、求知欲、成功感,这些情绪体验的积累是高尚情操形成的基础。
情感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价值的感受和体验。
学生从情动、感受、体验到理解,最终情感与认知相结合,课堂教学被激活了,教学效果当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淑颖.思想政治课中如何运用情感教学.
[2] 龚颖颖,张家如.在体验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3] 李祥武.谈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