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延迟性瘫痪自由基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动态变化

合集下载

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的多发病疾病之一,具有病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目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机制较为复杂,研究显示主要与自由基过度形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细胞内钙超载、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相关。

多种环节互相作用,进一步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损伤加重、脑梗死灶的形成。

由此,临床在早期治疗过程中,减轻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可有效挽救或保护濒死脑组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效果。

以下综述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标签: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脑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脑梗死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治疗,而且会增加家庭的巨大经济负担。

研究显示脑缺血发生后,血液恢复供应,其功能不但不能有效恢复,而且可能出现更严重的脑功能障碍,即所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2]。

因此,脑梗死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死亡机制中,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因此,临床尽早恢复脑缺血、缺血半暗带区的血供、挽救濒死的脑神经细胞是治疗脑梗死的核心。

为了降低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对神经细胞的损害,有效保护神经细胞,本文作者对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的早期治疗奠定基础。

现综述如下:1大脑对缺血缺氧敏感的原因脑组织会消耗全身20%~25%的氧气,是人体所有器官中每一单位重量代谢最高的器官[3]。

但是脑组织内糖和糖原的储备量却很低,因此大脑对血流供应减少极为敏感。

一般在缺血20 min即会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与其他的脏器对比,大脑富含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而保护性抗氧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非常低,故对氧化应激损伤也同样敏感。

此外,缺血再灌注后会造成特定递质大量释放,例如谷氨酸盐、多巴胺,从而会导致神经元的钙超载和细胞毒性。

病理生理学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试题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一、选择题【A型题】1.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下述哪一器官?A.心肌 B.脑C.肝 D.肾E.肠2.最活泼有力的氧自由基是:A.-•2O B.H2O2C.OH· D.LO·E.LOO·3.认为再灌注损伤实为缺血的继续和叠加的学说为:A.钙超载 B.自由基损伤C.无复流现象 D.白细胞作用E.能量代谢障碍4.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类型: A.房性心律失常B.室性心律失常C.房室交界部阻滞D.房室传导阻滞E.房颤5.氧反常损伤程度加重,不见于:A.缺氧的时间越长B.缺氧时的温度越高C.缺氧时酸中毒程度越重D.重给氧时氧分压越高E.再灌注时pH纠正缓慢6.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A.自由基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B.-•2O是其他活性氧产生的基础C.OH^自由基的产生需有过渡金属的存在 D.体内的自由基有害无益E.自由基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7.钙反常时细胞内钙超载的重要原因是: A.ATP减少使钙泵功能障碍B.Na+-Ca2+交换增加C.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增加D.线粒体膜流动性降低E.无钙灌流期出现的细胞膜外板与糖被表面的分离8.导致染色体畸变、核酸碱基改变或DNA断裂的自由基主要为:A.-•2O B.OH·C.H2O2 D.LO·E.LOO·9.缺血一再灌注时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加不见于:A.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动增强B.儿茶酚胺增加C.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减少D.细胞内抗氧化酶类活性下降E.线粒体受损、细胞色素氧化酶系统功能失调10.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最主要是通过:A.蛋白质交联B.直接损伤核酸C.引发葡萄糖交联D.脂质过氧化引起损伤E.引起染色体畸变11.下面哪个不是活性氧?A.NO B.-•2OC.OH· D.CO2E.LOO·12.线粒体功能失调导致氧自由基增多,是由于进入细胞内的氧:A.1价还原增多B.2价还原增多C.3价还原增多D.4价还原增多E.5价还原增多13.下述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哪点为心肌细胞挛缩的直接标志?A.基底膜部分缺失B.明显收缩带C.线粒体肿胀、脊断裂D.出现凋亡小体E.出现糖原颗粒14.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细胞不可逆损伤的共同通路是:A.ATP缺乏B.细胞内钙超载C.无复流现象D.氧自由基作用E.白细胞浸润15.自由基攻击的细胞成分不包括:A.膜脂质 B.蛋白质C.DNA D.电解质E.线粒体16.下述哪种物质是通过促使肌浆网释放Ca2+而引起心肌细胞内钙超载?A.磷脂酰肌醇B.三磷酸肌醇(IP3)C.甘油二酯(DG)D.2,3-DPG E.cAMP17.下述关于黏附分子的说法,哪一点是错误的? A.可促进细胞及基质的黏附B.由血浆产生C.由整合素、选择素等一大类分子组成D.维持细胞结构E.参与细胞信号传导18.心肌顿抑最基本特征是缺血-再灌注后: A.心肌细胞坏死B.代谢延迟恢复C.结构改变延迟恢复D.收缩功能延迟恢复E.心功能立即恢复19.下述哪种酶不是自由基清除剂?A.过氧化氢酶 B.过氧化物酶C.SOD D.GSH-PXE.NADH氧化酶20.白细胞激活后释放的脂质炎症介质是:A.TNFα B.IL-1C.IL-8 D.LTE.OH·21.一般认为,心肌细胞膜上何种钾离子通道是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的终效应器?A.瞬时外向电流钾通道(I to)B.内向整流电流钾通道(I k1)C.ATP敏感钾通道(K ATP)D.延迟外向电流钾通道(I k)E.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IK Ach)22.线粒体膜易受自由基损伤是由于外面无何种蛋白保护?A.组蛋白 B.白蛋白C.球蛋白 D.免疫球蛋白E.纤维蛋白23.下述关于缺血-再灌注的说法,哪点是错误的?A.缺血-再灌注必然引起组织损伤B.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种属和器官普遍性 C.自由基和钙超载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发生机制D.预适应可减轻或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 E.缺血-再灌注可引起细胞凋亡24.下述心肌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机制中哪一点是错误的?A.心肌细胞肿胀B.血管内皮细胞肿胀C.微血管通透性增高D.心肌细胞松弛E.微血管痉挛和堵塞25.缺血一再灌注诱导细胞凋亡主要与何种应激有关?A.热应激 B.化学应激C.氧应激 D.机械应激E.情绪应激26.参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一过性内向离子流主要是:A.经由Na+-Ca2+交换的钙电流B.经由L-型钙通道的钙电流C.经由T-型钙通道的钙电流D.经由快钠通道的钠电流E.氯离子电流27.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导致微血管血流阻塞的主要原因是:A.血小板沉积B.红细胞集聚C.白细胞黏附D.脂肪颗粒栓塞 E.气栓形成28.下述哪项是机体缺血-再灌注时的内源性保护机制?A.钙超载B.无复流现象C.预适应D.心肌顿抑E.自由基产生过多29.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基本条件是:A.再灌注区存在功能可恢复的心肌细胞 B.缺血时间长C.缺血心肌数量多D.缺血程度重E.再灌注恢复速度快30.下述哪种酶不是钙依赖性降解酶?A.磷脂酶CB.磷脂酶DC.蛋白水解酶D.谷氨酰胺酶E.核酸内切酶3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心肌舒缩功能降低,其指标不包括:A.心输出量(CO)降低B.心室舒张末期压力(VEDP)降低c.心室收缩峰压(VPSP)降低D.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土dp/dtmax)降低E.射血分数(EF)降低32.下述哪种物质不是自由基清除剂?A.V A B.谷胱甘肽C.FeSO4 D.NADPHE.半胱氨酸33.黄嘌呤脱氢酶主要存在于下列哪种细胞内: A.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C.心肌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E.中性粒细胞34.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钙离子进入细胞的主要途径是:A.细胞膜钙泵B.Na+/Ca2+交换蛋白C.电压依赖性钙通道D.受体操纵性钙通道E.顺浓度差内流35.黄嘌呤脱氢酶转变为黄嘌呤氧化酶需要:A.Na+ B.Ca2+C.Mg2+ D.Fe2+E.K+36.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的重要来源一般认为是: A.损伤的线粒体电子传递链B.儿茶酚胺的自身氧化C.细胞内钙超载D.激活的中性粒细胞E.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37.再灌注时生成的氧自由基可与细胞膜发生: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歧化反应D.脂质过氧化反应E.Haber-Weiss反应38.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主要通过下列哪种途径引起细胞内Ca2+升高:A.激活PLCB.激活PKCC.促进Na+/H+交换D.增加L型钙通道开放E.促进Na+/Ca+交换39.对Na+/Ca+交换蛋白直接激活的因素是:A.细胞内高H+B.细胞内高Na+C.内源性儿茶酚胺增加D.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E.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40.α1受体兴奋引起钙超载的直接途径是激活:A.K+-Na+交换B.Na+/Ca+交换C.Na+/H+交换D.L型钙通道E.肌浆网钙泵41.SOD可歧化的自由基是:A.-•2O B.OH·C.1O2 D.H2O2E.LOO·42.间接激活Na+/Ca2+交换蛋白的是:A.黄嘌呤氧化酶B.NADPH氧化酶C.蛋白激酶CD.磷脂酶E.超氧化物歧化酶43. pH反常是指的是:A. 缺血细胞乳酸生成增多造成pH降低B. 缺血组织酸性产物清除减少,pH降低C. 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重细胞损伤D. 因使用碱性药过量使缺血组织由酸中毒转变为碱中毒E. 酸中毒和碱中毒交替出现44.膜脂质过氧化使:A.膜不饱和脂肪酸减少B.饱和脂肪酸减少C.膜脂质之间交联减少D.膜流动性增加E.脂质与蛋白质的交联减少45.呼吸爆发指的是:A.缺血-再灌注性肺损伤B.肺通气量代偿性增强C.中性粒细胞氧自由基生成大量增加D.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增加E.呼吸中枢兴奋性增高二、名词解释1.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2. 氧反常(oxygen paradox)3. 钙反常(calcium paradox)4. pH反常(pH paradox)5. 自由基(free radical)6. 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7.黏附分子(adhension molecule)8. 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9. 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10. 心肌顿抑(myocardical stunning)11. 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三、简答题1.简述膜脂质过氧化增强导致细胞损伤的机制。

第二十三讲缺血再灌注损伤概论修订版

第二十三讲缺血再灌注损伤概论修订版

第二十三讲缺血再灌注损伤概论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第二十三章缺血-再灌注损伤一、基本要求1. 掌握自由基、活性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钙超载、无复流现象和呼吸爆发的概念, 重点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2. 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 了解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知识点纲要(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各种原因造成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可使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

再灌注具有两重性,多数情况使缺血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结构得以修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但是,部分患者或动物缺血后再灌注,不仅没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氧反常、钙反常和pH反常。

缺血-再灌注损伤在不同种属和各种组织器官均可发生,具有普遍性。

( 二 )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再灌注损伤取决于缺血时间、侧支循环、需氧程度以及电解质浓度。

( 三 )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1. 自由基的作用(1) 自由基的概念、特性、类型、体内代谢和生物学意义 (熟悉和了解)(2) 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掌握)1) 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 2) 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3) 线粒体损伤,氧分子单电子还原增多;4) 儿茶酚胺增加,自氧化增强。

(2) 自由基的损伤作用(掌握)1) 生物膜脂质过氧化增强导致①膜结构破坏──膜的液态性和流动性减弱,通透性增强;②抑制膜蛋白功能──离子泵失灵和细胞内信号传递障碍;③线粒体功能受损──ATP 生成减少。

2) 细胞内Ca2+超载源于自由基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增强,膜上Na+-K+-ATP酶失活和线粒体功能障碍。

3) DNA 断裂和染色体畸变外面无组蛋白保护的线粒体DNA对氧化应激敏感。

再灌注损伤名词解释

再灌注损伤名词解释

再灌注损伤名词解释引言再灌注损伤是指在组织或器官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由于缺血引起的损伤加上再灌注时的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的细胞和组织受损。

再灌注损伤在多种疾病和医疗操作中都可能发生,如心肌梗死、中风、器官移植等。

本文将对再灌注损伤的定义、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解释。

定义再灌注损伤是指在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由于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的细胞和组织受损。

缺血是指某一组织或器官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缺氧和营养不足,再灌注是指在缺血后重新恢复血液供应。

再灌注损伤通常发生在缺血时间较长后再灌注时,血液和氧气突然重新流入组织或器官,导致细胞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发生机制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发生机制:1. 氧化应激反应再灌注时,血液和氧气重新进入组织或器官,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的增加。

氧化应激是指细胞内外的氧自由基和其他活性氧物质超过细胞抗氧化能力的情况。

氧自由基和活性氧物质可引起脂质过氧化、蛋白质氧化、DNA损伤等,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2. 炎症反应再灌注损伤时,缺血组织或器官受到损伤后,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白细胞黏附分子等。

这些炎症介质可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

3. 钙离子紊乱再灌注时,缺血组织或器官内外的钙离子浓度发生变化。

钙离子是细胞内外信号传导的关键分子,参与多种细胞功能的调节。

再灌注时,钙离子的紊乱可导致细胞内钙超载,进而引发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

4. 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再灌注损伤的基础。

缺血导致组织或器官缺氧和营养不足,细胞代谢和功能受到抑制。

再灌注时,血液和氧气重新进入组织或器官,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导致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临床表现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表现因受损组织或器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再灌注损伤的临床表现:1. 心肌再灌注损伤心肌再灌注损伤是指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时引起的心肌细胞损伤。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机制(一)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机制(一)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及缺血后处理的保护作用机制(一)作者:马建伟杜会博温晓竞【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缺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心脏缺血损伤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既往认为短暂的心肌缺血造成的心肌可逆性损伤会使之更难以耐受再次缺血损伤。

因此认为多次短暂缺血必然发生累加而导致心肌坏死。

80年代Murry1]首次在狗的实验中发现短暂的冠脉缺血可以使心脏在经历后续长期缺血时的心梗面积较单纯长期缺血时的面积明显缩小,于是提出缺血预处理的概念。

而在2003年,Zhao等2]在犬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前进行了3次30s的再灌注,发现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较单纯长时间再灌注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心肌梗死范围也明显缩小,其保护程度与缺血预处理相似。

因而提出了缺血后处理的概念。

这两方面的发现为缺血心肌的保护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1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1.1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损伤表现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是指心肌缺血时,心肌的代谢出现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功能异常;缺血一定时间的心肌再重新恢复血液供应后,心肌不一定都会恢复其正常功能和结构,反而出现心肌细胞损伤加重的表现,即所谓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这一损伤是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等手术期间心肌损伤的主要因素。

其损伤表现为心肌细胞的坏死、凋亡、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质过氧化物增多、自由基大量生成,并导致恶性心率失常发生,左心室收缩力减弱、室内压下降等心肌功能的抑制。

1.2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尽管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进行研究,但至今其详细的机制未被阐明,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其可能的机制有:1.2.1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的功能异常心肌缺血时,对于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变化各家报道不一,有研究表明在体大鼠缺血区G蛋白含量明显降低3],有结果表明,离体大鼠缺血区G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4],也有结果表明,在体狗心肌缺血时,心肌G蛋白含量出现明显增加5]。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

(1) 非脂性自由基 氧自由基( oxygen free radical OFR)
概念:由氧诱发的自由基。 - )羟自由基(OH· 种类:超氧阴离子(O· ),属非脂性自由 2 基 线粒体是O· -2生成的主要场所之一。O· -2的生成是其他
自由基或活性氧生成的基础。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氧化还原过程 中产生的具有高活性的一系列中间产物,( 1O2和H2O2)。 不属于自由基,其氧化作用很强。 单线态氧1O2:是一种激发态氧(在光敏剂存在下,作用于O2 激发而产生),反应活性较强,参与许多化学反应, 可由O· 2 自发歧化产生,也可在髓过氧化物酶(MPO)作用 下,由H2O2氧化卤化物产生。
(三)缺血—再灌注时OFR增多发 3 线粒体的损伤 4 儿茶酚胺的自身氧化
1 黄嘌呤氧化酶(XO)的形成增多
XO的作用: 次黄嘌呤+O2
- +H O XO 黄嘌呤+ O· 2 2 O2↓XO - +H O 尿酸+ O· 2 2 2 氧自由基的生成需要三个条件: XO OH· 次黄嘌呤 O2
维 持 因 素
细胞膜钙 通道
细胞膜结 合钙
Ca2+ Ca2+
电压依赖 性钙通道
Ca2+结合蛋白
Ca2+
Na+Ca2+ 交换 体
Mito
SR
细胞内钙代谢示意图
钙超载发生的机制
1 Na+-Ca2+交换异常(钙超载时进入细
胞的主要途径)
正常:3个Na+ 1个Ca2+ 可进行双相转运 Ca2+ 生理 影响因素:
缺血和再灌注时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对策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对策
障 , 效 受 到 影 响 。 同 时 酶 制 剂 具 有 抗 原 性 , 引 起 机 疗 可
聚集 , 梗 死 范 围扩 大 , 重组 织 损 伤 。③ 引起 脑 组 织 使 加
的 微 循 环 障 碍 和 血 脑 屏 障 通 透 性 增 加 ] ④ 氧 自 由 。
基产 生 过 多 , 兴 奋 性 氨 基 酸 ( AA) 放 增 加 和/ 使 E 释 或 重 摄 取受 阻 , 致 神 经毒 性 损 伤 。⑤ 大 量 研 究 表 明 , 导 ]
体 的 免 疫 反 应 。 最 近 有 人 提 出 过 氧 化 物 歧 化 酶 除 在 微 循 环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水 平 改 善 脑 缺 血 损 伤 外 , 能 进 入 还
神经 细 胞 内减 轻 自由基 损 害 。临床 用 P G- OD, 通 E S 易 过 血脑 屏 障 , 较 s 有 oD长 的半 衰期 。
自由基 诱 导 的 脑 损 伤 机 制 可 概 括
为 : 自由基产 生 过 量 能 引起脂 质 、 白质 和核 酸 的过 ① 蛋
1 3 1 过 氧 化 物 歧 化 酶 ( OD) 过 氧 化 物 歧 化 酶 是 .. S 正 常 情 况 下 存 在 于 体 内 的 自 由 基 清 除 酶 , 急 性 脑 卒 在
方 面 在 黄 嘌呤 氧化 酶 作 用 下 产 生 新 的 o 一, 一 方 面 z 另 又使 原有 因氧耗 竭 而 停 滞 的烷 自由基 向脂 质 过 氧化 物
维普资讯

42 ・ 8
u y 2 02, l8,No 7 Vo . 中国康复理论 与实践 2o主 第 8 o2 鲞筮  ̄ ]Chn JRe a i Th o y Pr cie,J l 0 i h bl e r a tc

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处理的保护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及预处理的保护机制
烷自由基(L·) 烷氧自由基(LO·) 烷过氧自由基(LOO·)
(2)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 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线粒体 (Mitochondria) 黄嘌呤氧化酶 (Xanthine Oxidase)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s)
活性氧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ROS & I/R Injury
cells and neutrophils)
1.自由基 (Free radicals)
指在外层电子轨道含有一个或 多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 分子的总称 。
为表达不配对电子,常常在其 分子式后上方加一个点如(R·) 。
(1)自由基的种类
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 脂质自由基(lipid radical, L•) -· 氯自由基 (Cl•) 气体自由基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 甲基自由基(CH3•) 过氧亚硝基(ONOO-)
缺血不但减少了细胞的氧供应, 而且造成糖酵解底物缺乏和乳酸等代 谢产物清除减少。
急性缺血期
心脏pH从7.2降到6.5
酸中毒加重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 障碍,并促进细胞坏死和凋亡。
4.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正常: 心肌能量的85% 心肌收缩
15% 膜的离子转运 和蛋白质合成
缺血: ATP生成减少 心肌钙转运异常 蛋白磷酸化障碍 心肌舒缩功能降低
Becker LB. Cardiovas Res 61 (2004): 461– 470
研究历史
1955年Sewell报道结扎狗冠状动脉后,如突 然解除结扎恢复血流出现室颤
1960年Jennings提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1968年Ames报道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972年Flore报道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1978年Modry报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1981年Greenberg报道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再灌注引起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的免疫组化研究

缺血、再灌注引起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的免疫组化研究

O 4) , 9 低 有显著差异 , 图 2 见 。另外 别嘌 呤醇 组缺 血再 灌注
含 水 量 增 加 ( 7 ) 03 % 比对 照组 步 0 9 % 。 9
栓子的前部在大脑前动脉内 1 ~2mm, 栓于体部封颈 内动脉
人 口… 。永 久 闭 塞 组 4 ~6小 时 后 处 死 。再 灌 注 组 用 塞 一 段 时 阃 后 拔去 桂 子 , 流 再 通 , 时 后 处 死 , 图 1 血 2小 觅 。 1 2 剐 嘻峥 醇 的投 与 将 10mg别 嘌 岭 酵 与 阿拉 伯 肢 溶 液 . ' 0
【 关键词】 S D 别嘻峥醇 缺血再灌 注损伤 O
中 国分 类号 : 3 2 R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9—6 7 0 2 0 10 5 4 2 0 2—0 8 c ) 0 6—0 2
有报导活性氧与缺 血再灌注 导致 的脑水肿 的成 因有关 . 脑缺 血时 已知黄 嘌呤氧化酶作为一种基 团产生。因此给大 鼠 投 予 嘌呤 氧 化 酶 抑 制 剂 别 嘌 呤 醇 . 讨 缺 血 再 灌 注 脑 损 伤 中 探
的 染 色在 娃血 灶 的血 管用 围 比 永 九 闭 塞姐 增 强 。再 灌 注 时 缺 血 灶 为 弥 漫 性 染 色 , 染 色性 降低 。C Z 但 un
O S D的染色性未比缺血 时增强 。结论 姨血再 灌注的组 织损掳 可 能与 自由基有关。别嘻峥 醇 可通过
对 S D 的抑 制 有 垃 减来自 脑 缺 血再 灌 注詹 的组 织损 怕 。 O
1 模型的制作 与方法
1 1 脑 袋 血 模 型 的 制 作 S D W ia 大 鼠 (O~ 1 . T sr t 1 1周 龄 2 0 20g在 苯 巴 比妥 钠 (0m / g 麻 醉 下 自然 呼 吸 . 卧 2 - 5 ) 4 gk ) 仰 位 固 定 于 手 术 台 上 。 颈 部 正 中 切 开 皮 肤 暴 露 右 颈 总 、 内 及 颈 颈 外 动 脉 , 总 及颈 外 动 脉 予 0 6丝 线 结 扎 。 于 颈 内 动 脉 起 颈 / 始 部 系上 墼 线 . “备 插 人 栓 子 后 结 扎 , 固定 。 接 着 切开 颈 总 动 脉 , 此 插 人 带 丝 线 的硅 肢 柱 至 颈 内 动脉 l ~1 rD 在 栓 子 于 5 6[ 。 J / 的尼龙线端用前述的丝 线结扎颈 内动脉 , 固定 。上 述 操 作 使

病理生理学ppt课件-第七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病理生理学ppt课件-第七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 有人发现,梗死24小时后心肌内白细胞浸润可增加17倍 ➢ 一般认为,XO系统引起自由基生成增加是原发性的,而中性粒细
胞所致者为继发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3.线粒体受损
➢ 缺血和再灌注使ATP含量减少,Ca2+经钙泵摄入肌浆 网减少,进入线粒体增多,使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 系统功能失调,以致进入细胞内的氧,经4价还原生成 的水减少,经单电子还原而形成的活性氧基增多
一、自由基生增多 二、钙超载在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三、白细胞的作用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自由基生增多
(一)自由基的概念、特性、类型 ➢ 自由基(free radical)系指外层电子轨道上有单个不配 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又称游离基 ➢ 其中由氧诱发产生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 ➢ 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则是指由氧(氮)形成、 并在分子组成上含有氧(氮)的一类化学性质非常活 泼的物质总称
2.其他 氧自由基与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生成的中间代谢
产物,如烷自由基(L∙)、烷氧基( LO ∙、烷过氧基(LOO ∙)等,属于 脂性自由基。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代谢和生物学意义
➢ 当氧在体内获得1个电子时还原生成O2-.,获得2个电子 时生成H2O2,获得3个电子时生成OH·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2.中性粒细胞聚集及激活
➢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过程中,其摄取氧的绝大部分(70%-90%)在 NADPH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的催化下接受电子生成氧自由基, 用以杀灭病原微生物及异物
➢ 白细胞吞噬时伴耗氧量显著增加的现象,称为呼吸暴发 (respiratory burst) 或氧暴发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生理机制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是指缺血时组织细胞的损伤和再灌注后的损伤。

缺血会导致组织细胞缺氧、酸中毒、代谢产物累积等改变,再灌注时由于氧和养分进一步刺激了细胞的代谢,加剧了细胞膜的氧化、钙离子内流等严重的细胞损害。

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发生在很多疾病中,例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肝脏再植等。

本文将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等方面介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分子生物学机制1. 自由基损伤缺血再灌注时,氧气和营养物质再次进入组织细胞,但同时会大量产生活性氧自由基(ROS)和一系列反应物(例如氢氧离子、一氧化氮等)。

ROS不仅可直接破坏细胞膜,还与膜中的脂质过氧化物反应,导致细胞膜的电荷破坏和膜通透性升高。

ROS还会与细胞内的DNA结合,导致DNA断裂和损伤,加剧细胞凋亡和坏死。

2. 炎症反应缺血再灌注后,细胞膜的扩散通透性升高,导致一系列炎症因子(例如炎性介质和趋化因子)进入组织间隙。

这些因子会刺激巨噬细胞、T细胞和其他炎症细胞的向炎性方向进一步分化和聚集,形成炎症反应。

此过程可导致组织水肿、发热、白细胞浸润和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的自我放大。

1. 细胞死亡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死亡是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细胞死亡可分为凋亡、坏死和坏变。

其中凋亡是指受到压力或刺激后细胞主动性地调节产生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坏死是指细胞尚未形成凋亡的信号,受到某种压力或毒性因素的侵害而迅速死亡。

坏变是指细胞内某些成分变性,导致细胞内物质的泄漏和释放,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2. 膜损伤细胞膜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遭受到严重的损伤,由于细胞膜的损伤,细胞内外离子的平衡失衡。

细胞外的高钠离子浓度和低钾离子浓度迅速升高,同时细胞内的高钾离子浓度和低钠离子浓度迅速降低,导致细胞的疲软、肿胀和金属离子交换的紊乱。

组织学机制1. 缺血缺血是指缺乏有效的血液灌注。

病毒生理学练习题第12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病毒生理学练习题第12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12章缺血-再灌注损伤一、选择题【A型题】1.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A.缺血后引起的损伤 D.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损伤反而加重B.在灌注后引起的损伤E.以上都不是C.缺血后恢复血流引起的后果[答案] D[题解] 缺血基础上再灌注以恢复血流,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2.下列哪一种情况不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A.输血输液后D.冠脉搭桥后B.溶栓疗法后E.体外循环后C.器官移植后[答案] A[题解] 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在先缺血后灌注的情况,输血输液前可有缺血或不缺血情况,而其余4种均有先缺血后再灌注的情况,因此可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

3.下列哪一种因素不会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A.缺血时间的长短D.组织的营养状态B.组织侧枝循环有无E.电解质浓度C.对氧需求的高低[答案] D[题解] 缺血时间长短、侧枝循环有无、对氧需求高低和电解质浓度均能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组织的营养状态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无明显相关。

4.下列哪一种因素是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主要机制?A.钙超载D.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B.自由基作用E.无复流现象C.白细胞作用[答案] B[题解] 上述5种都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但其中最重要的机制为自由基作用,因自由基可促进钙超载,胞浆内游离钙增加又可加速自由基的产生,血管内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又可作为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重要来源。

5.自由基是指A.极易被电离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

B.极易起氧化还原反应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

C.具有单价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

D.外层轨道上具有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

E.外层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答案] E[题解] 自由基是指外层轨道上含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

6.自由基不包括A.O2-.D.Cl•B.OH•E.LOO•C.1O2[答案] C[题解] O2-.属氧自由基,Cl•为氯自由基,LOO•为烷过氧自由基;1O2为单线态氧,是一种激发态氧,易氧化不饱和脂肪酸,与H2O2均属活性氧。

医学资料缺血再灌注损伤

医学资料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心功能变化:
1.心肌舒缩功能降低:静止张力↑发展张力↓ 2.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3.再灌注性心肌顿抑
(二)心肌能量代谢改变: (三)心肌超微结构改变:
心肌舒缩功能降低
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心室内压最大变 化速率降低(±dp/dtmax),左室舒张末期 压力(LVEDP)升高,出现心肌顿抑。
心律失常 (室速、室颤)
➢1. 自由基的概念和代谢
1)自由基(free radical)的概念和类型
••
H
• •
O
••
• •
H
•• –
H+
+
• •
O
••
• •
H

H•
+
• •
O
••
• •
H
自由基:外层电子轨道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 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又称游离基。
•氧自由超基氧:阴由离氧子诱自发由的基自O由2•基,,羟属- 自非由脂基性O自H由• 基。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 H2O2的生成途径:
O2•– 歧化反应:
SOD
O2•–+ O2•– +2H +
H2O2 + O2
❖ OH •的生成途径:
OH •是最活跃最强力的自由基。
Fenton反应
Fe3+ O2•–+ H2O2 Cu2+
O2+ OH-+ OH •
➢2. 再灌注时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
⑴ 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血管内皮细胞源性
➢ 侧支循环:缺血后不易形成侧支循环的组织 ➢ 再灌注条件: Ca2+、Na+浓度高 ➢ 需氧程度:对氧需求高的组织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

4. 自由基增多机制(Mechanism of free radical increase)
■ One electron deoxidize increase in mitochondria
O2
95%O2 细胞色素C氧化酶 4e-
H2O 【正常】
O2
2%O2 电子受体和传递电子↓ Ca2+超载
OFR 【缺血】
PMN与VEC粘附
PMN激活
释放趋化因子(LTB4)↑
再灌注
LT、PGE2、PAF、补体↑
WBC聚集↑
(二)WBC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Block)
WBC体积大、变形能力↓、粘附
滚动、嵌顿和堵塞cap
(加重缺血缺氧)无复流现象
缺血-再灌注
PMN表达P-选择素↑
与VEC受体呈间歇性结合
不稳定黏附
再灌注 WBC表达2-整合素↑ 与VEC(ICAM-1)牢固黏附
整合素 ( CD11/CD18 )、选择素 (L-选择素、P-选择素和E-选择 素)、细胞间粘附分子、血管 细胞粘附分子及血小板内皮细 胞粘附分子等。
2.趋化因子生成增多
外层轨道上有单个不配对价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Free radical are a highly reactive group of atoms, molecules or radicals, which carry unpaired electron in outer orbital. )
■自由基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ree radical )
▲酶之间形成多聚物;
▲攻击酶活性中心部位的氨基酸;
▲激活磷脂酶A2 PG、LT生成↑ 炎症反应加剧

经典: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第九版课件12-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经典: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第九版课件12-第十二章-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
病理生理学(第9版)
二、钙超载
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游离Ca2+浓度 约为0.1µmol/L,细胞外游离Ca2+浓度约 为1.0mmol/L, 细胞膜内外Ca2+浓度相 差1万倍
细胞Ca2+转运模式图
①电压依赖性钙通道;②细胞膜钙通道;③Na+/Ca2+交换; ④胞质结合钙;⑤线粒体;⑥内质网;⑦细胞膜结合钙
3.体外循环条件下的心脏手术、肺血栓切除术,心肺复苏、脑复苏等
病理生理学(第9版)
二、常见条件
1.缺血时间 2.侧支循环 3.需氧程度 4.再灌注的条件
第二节
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第9版)
1
自由基 生成增多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发生机制
2
钙超载
3
炎症反应 过度激活
病理生理学(第9版)Βιβλιοθήκη 一、自由基生成增多1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 : 张颖
单位 : 昆明医科大学
目录
第一节 原因及条件 第二节 发生机制 第三节 功能代谢变化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重点难点
掌握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缺血-再灌注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多、 钙超载及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的机制;自由基生成增多、钙超 载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病理生理学(第9版)
一、自由基生成增多
(三)缺血-再灌注导致自由基增多的机制
3. 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增多
黄嘌呤氧化酶催化ROS生成增多
病理生理学(第9版)
一、自由基生成增多
(三)缺血-再灌注导致自由基增多的机制
4. 儿茶酚胺自身氧化增加
应激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产生大量儿茶酚胺,自氧化可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

缺氧和再灌注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

缺氧和再灌注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

缺氧和再灌注对心肌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是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常见现象,而氧化应激是心脏疾病的一个主要机制。

缺氧和再灌注可以引起氧化应激,这对心肌细胞荷尔蒙的生化学变化很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这个过程,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和氧化应激相关性的生理病理学机制。

缺氧和再灌注对氧化应激的影响缺氧和再灌注导致的氧化应激主要涉及一系列复杂和相互关联的生物化学事件。

根据当前所知,这些事件的主要分子机制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脂质过氧化物酶和嘌呤氧化酶等酶类。

一方面,缺氧导致氧分子减少,从而减少细胞内线粒体和胞浆中的呼吸链复合物的电子传递。

以这种方式导致的减少采取了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增加。

另一方面,再灌注会导致形成还原型氧分子,它们破坏了线粒体和细胞膜的完整性,这也会导致超氧等生物大分子的进一步产生。

因此,缺氧再灌注可以显着加重细胞外胞浆内和线粒体内的氧化应激。

大量的氧化代谢产物如羟自由基、甲酰自由基和超氧离子可以累积,这些代谢产物反过来会促进过氧化物酶酶系,从而进一步增加氧化应答。

氧化应激与心肌细胞功能的关系氧化应激是心肌细胞在缺血再灌注状态下易发生的一种细胞应激反应。

氧化应激会破坏重要分子(如线粒体、酶、蛋白质等),从而损伤细胞结构和功能,这可能会导致心脏缺血、肥厚和扩张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心肌细胞死亡和存活的调节。

例如,氧化应力可导致转录因子(如NF-κB、AP-1、HIF-1等)的激活以及相关蛋白(如Bcl-2、Bax、caspase等)的表达变化。

同时,氧化应激还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以及影响心肌细胞的代谢和能量代谢,从而影响心肌细胞的功能。

氧化应激的防治策略为了阻止氧化应激造成的细胞死亡和功能损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防治策略。

其中,营养因子和药物的应用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细胞色素C作为线粒体中的重要电子传递分子,其外源性补充可以改善线粒体膜电位和氧化磷酸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氧化应激。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

Coronary occlusion
Reperfusion
Endothelial damage Tissue edema Platelet/fibrin Oxygen free radical Leukocytes Tissue contracture
问题:
无复流现象 及机制?
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
概念(Concept)
缺血器官在恢复血 液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 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 缺血-再灌注损伤.
概念(Concept)
氧反常(oxygen paradox):用低氧或无 氧液灌注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器官的损伤不见 恢复反而更趋严重。
pH反常(pH paradox):器官在再灌注时 pH从酸性恢复到正常时细胞损伤加重的现象。
线粒体与活性氧 Mitochondria & ROS
线粒体与活性氧 Mitochondria & ROS
rotenone
antimycin A
NADH(Site I)
Succinate
(Site II)
TTFA Ubiquinol
Ubiquinone
泛醌
Ubisemiquinone
.
._
O2
H2O2
钙反常(calcium paradox):器官在无钙 溶液灌流后恢复正常含钙溶液灌流导致的细胞 外钙离子大量内流而引起细胞损伤加重的现象。
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条件 Conditions Predisposing to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jury
• 缺血时间的长短
干扰氧化磷酸化过程,使ATP生成减少
4. 核酸内切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d ic e ar p ru in g o p n s h mi e e f so r u .Th a btmo eso pn l o dic e aijr r o me yca ig erb i d l f ia r h mi u yweefr db lmpn s c s n
刘 碧 波 刘 淼 张端端
王 多宁
封怀安
问建 民

要 目的 : 态观 察 新 西 兰兔 脊 髓缺血 再 灌 注损 伤延 迟性 瘫 痪 时脊 髓组 织超氧 歧 动
化 酶 (OD) 丙二 醛 ( S 、 MDA) 变化 , 讨其 临床 意义 。方 法 :O只新 西 兰 白兔 随机 分 为 两 的 探 2
ABS TRACT Obe t e:T0 d n mi l b e v h h n e n s r m u eo ie ds ts jci v y a c l o s re t e c a g s i e u S p r xd imua e ay
( OD)a d M ae c d a d h d ( DA)d rn h p n lc r s h mi r p ru i n d ly d p r p e i n S n li il e y e M u i g t e s i a o d ic e a e e f so ea e a a l g a i rb i . M eh d a bt s t o s:Twe t w e l n i a b t r a d ml i i e n o s a o e a e r u n y Ne Z a a d wh t r b i we e r n o y d v d d i t h m- p r t d g o p e s
低, 至再 灌 注 2 h最低 ; 灌 注 7 h 1 8 4 再 2 、 6 h后 S 0D 逐 渐 恢 复到 缺 血再 灌 注 前 水 平 ; MDA 在 再 灌 注 缺 血前 、 灌 注 2 、 h 1 h 2 h 中, 量 逐 渐 增 高 , 再 h 8 、6 、 4 含 至再 灌 注 2 h达 最 高; 灌 注 4 再 7h l 8 Z 、 6 h后 MDA 逐 渐 恢复至 缺血再 灌 注前水 平。S D 与 MDA 的含 量 变化 明 显 负相 关 。 O I 组 的后 肢 运 动 功 能评 分在 再 灌 注 2 、 h和 1h与 s a 组 无 明显 差 异 , R h8 6 hm 至再 灌 注 2 h 4、
7 h和 1 8 2 6 h后 明 显 低 于 对 照 组 , 出现 延 迟 性 瘫 痪 , 均 发 生 时 间 为 1 . h 结 论 :自 由基 介 平 96 。
导的脂 质过 氧化 反应在 脊 髓缺血 再 灌注损伤 延迟性 瘫 痪 中具 有 重要作 用 。
主题 词 脊髓 损伤 / 理 生理 学 病
维普资讯
陕西 医学杂 志 2 0 年 3 第 3 07 月 6卷第 3 期
2 5 6
脊 髓 缺 血再 灌 注损伤 延 迟 性瘫 痪 自由基 和
超 氧化 物歧 化 酶 动态 变 化△
西安交通 大 学医学 院附属 第一 医院 骨科 ( 西安 7 0 6 ) 1 0 1 ,
பைடு நூலகம்
纽 : 手 术对 照纽 (h m 组) 缺血 再灌 注 Z mi (R 组) 假 sa 和 6 n组 I 。两组参 照并 改进 Zv ii n方法建
立兔 脊髓 腰骶 段 缺血 再 灌注延 迟性 瘫痪 模型 , 比较 两组 不 同动物 不 同时 间点后 肢 运动 功 能 及静脉 血 中丙二 醛 ( A) 超 氧歧 化酶 (OD) MD 、 S 活性 。结 果 : 照组 中 MD S D 没 有 明显 对 A、 O 变化 , 动物 均 完全康 复 。 R纽 在再 灌注 缺血 前、 I 再灌 注 2 、h 1 h 2 h 中, 0 含 量逐 渐降 h 8 、 6 、4 S D
s v n d fe e t t n e v l b f r lm p n h b o n la ra,2 e e i rn i f me i t r as: e o e ca i g t e a d mi a o t h,8 , h , 4 . 7 h .a d 1 h 1 6 2h 2 n 8 6h p s r p r u s n Th e u o u e o ie d s t s ( OD)a d M a ec d a d h d ( DA )a t i r 0 t e e f i0 . e s r m fS p r x d i mu a e S n l i il e y e M c i t we e v y
酶 柝 雨 二 醛 析 兔 翕 分
麻 痹/ 因 学 再 灌 注损 伤 / 发症 超 氧化 物歧 化 病 并
Ch ng s i e um u r x dedim u a e a a e c d a de de d ̄ i g a e n s r s pe o i s t s nd m /i i l hy r n s na o d ic e i e r u i n d l y d p r p e i n a b t pi lc r s h m a r pe f so e a e a a l g a i r b i
a d m i a o t 6 mi u e . n t e ic e i e e f so r u b o n la r a 2 n t s I h s h m a r p ru in g o p,t e v i l o a ls we e c l c e t h en b o d s mp e r o l t d a e
De a t e to t o e is h is s ia fXialJa l p rm n f Orh p dc ,t eF r tHo p tl ’ l io To g 0
Un v r i Xia 1 0 1 ie st y( ’ N 7 0 6 ) Li b Li io Z a g Du n u n u Bio u M a h n a d a e l t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