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觉察 知识点复习(pdf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觉察 知识点复习(pdf版)

2.光的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 线叫做光线。 (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出的理想模型。 ) (3)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4)小孔成像
第 2 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注: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做介质。 (2)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4.光的色散 (1)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5
(2)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白色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 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实验中红光的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
5.物体的颜色 (1)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收到了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 光,因此感觉是是“白色”的;黑色的物体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没有光进入眼睛,因此感觉 是“黑色”的。 (2)透明物体的颜色与能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物体的反射光的颜色相同。如不 透明的红色物体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而透明的红色物体能透过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彩色电视机屏幕上 呈现的五彩缤纷的画面,就是由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3.噪声污染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音。 (2)噪声的控制 根据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条件:声源的振动 → 介质的传播 → 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从以下三个 方面入手。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一、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1)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4)各结构的功能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到大脑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感受器过敏产生晕车晕船。

(2)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空气传声和骨传声(3)空气传声:声源→空气振动→骨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经例1、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做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A. 耳蜗和前庭B. 前庭和半规管C. 半规管和鼓膜D. 鼓膜和听小骨例2、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

请用图中字母及箭头写出听觉形成过程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_________产生的。

(填名称,同下)(3)一位战士的耳朵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是_________,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使开放,以免耳被震聋。

(4)有些人晕车,这与耳的 _________发达有关。

(5)当A受损时,造成的是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二、声音1.声音的产生(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2.声音的传播(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1)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

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知识点一:知道人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习题:1、通常所说的感觉器官是指()A.体表的感受器B.体内的感受器C.感觉神经纤维末梢D.带有附属结构的感受器2、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图中是用听觉感受外界刺激的是()3、下列不能称为感觉器官的是()A、眼B、鼻C、耳D、感觉神经末梢4、请把下列感觉与感觉器官用线连起来粗糙程度 a、眼疼痛、痒 b、耳酸、甜、苦、辣 c、鼻多美妙动听的音乐 d、舌多美的一幅画 c、皮肤好香5、在“瞎子摸象”这个故事里,瞎子是用来感知象的形状,形成感觉是在6、“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知识点二:了解皮肤的感觉功能1、皮肤具有触觉,痛觉,冷热觉2、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对人体起报警作用的是痛觉习题1、人的皮肤有,,等感觉功能。

但不同的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填“相同”或“不同”)的,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2、医生对已经实施局部麻醉的病人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应是()A.痛觉存在,触觉消失B.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C.触觉存在,痛觉消失D.痛觉和触觉都存在3、下列关于痛觉的说法,错误的是()A、痛觉使人痛苦,因而对人有害无益。

B、皮肤上分布着许多感受痛觉的神经末梢C、痛觉可以使人及时发现一些外界对人体的伤害和人体内的异常。

D、人体的指甲、头发上没有感受同觉得神经末梢4、小明说:“我们要是没有痛的感觉那有多好啊!”你认为对吗?说明理由。

知识点三:鼻和嗅觉的形成1、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2、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易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1、分化贯穿整个生命过程,但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人的细胞一般最多分裂50次,每次2.4年,故一般最长寿命120岁;2、分化改变形态、结构、功能,但不改变遗传物质。

3、细胞分化成组织细胞(如肝细胞)后,不再分裂。

人体细胞染色体46条复制成92条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核中,1、教材细胞学说是“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但是P47第一行明确说病毒除外2、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3、动物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4、花青素等在胞液中扩充内容:1、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6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体内无骨骼,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

2、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的,并根据他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越小,共同特征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3、地球上现存动物125万种,(1)脊椎动物4.7万种,其中占比最大是鱼类3.2万种,(2)无脊椎动物120万种,其中占比最大的昆虫占100多万种。

4、各类动物特征5、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种子不裸露,外面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发达的根、茎、叶,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没有花、果实这两个器官。

裸子植物比较高大,被子植物高矮不一。

6、单细胞生物有:原核生物和单细胞真核生物1、原核生物分为:三菌:细菌、蓝细菌(蓝藻)、放线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2、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酵母菌等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真菌可以是单细胞也可以是多细胞,是真核生物。

7、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的概念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④系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⑧生态系统: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其中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区分是重点和难点,判断的时候;组织和器官主要看是否由两种及以上细胞组成;器官和系统主要看是否完成生理机能或者完成八大系统。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知识点二: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知识点三:噪声1.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2.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二、重难点突破考点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有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内含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

如图: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把声音放大;咽鼓管:连接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半规管:旋转感觉;前庭:位置、速度感觉;(半规管、前庭: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2.声波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这就是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注:(1)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另一种耳聋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称为神经性耳聋。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嘴,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例1.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A. ①→④→⑤→③→②→⑥B. ①→②→④→⑤→③→⑥C. ①→④→⑤→②→③→⑥D. ①→③→④→⑤→②→⑥答案:A【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变式训练一:细菌进入中耳会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是()A. 听神经受到损伤B. 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C. 大脑受到损伤D.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答案:D【解析】耳是人的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中耳出现异常,是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变式训练二:乘车时闭眼也能准确地辨别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和上、下坡,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A. 耳蜗B. 前庭和半规管C. 听小骨D. 大脑答案:B【解析】鼓室内有空气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第二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一、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能量)的形式主要有机械能(包括______和______)、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热能等。

运动的物体具有_____能;处于高处或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______能。

当物体运动和变化时,_______会发生转变。

二、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是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特征是物体的__________随时间发生变化。

2、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是先选取某一物体(_______)作为标准;选取的_______不同,判断的结果就可能不同。

3、机械运动的分类: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分为_____运动和_____运动;直线运动根据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______直线运动和_____直线运动。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比较相同时间(或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短;②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或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多少。

通常采用第①种方法计算物体运动速度。

5、匀速(变速)直线运动:路程用___字母表示,时间用___字母表示,速度用___字母表示。

公式(平均)速度(v)=__________s两个变形公式:①s=v t、②t=v一个重要的换算关系:1米/秒(m/s)=3.6千米/时(Km/h)练习:(1)根据天气预报,强热带风暴的中心距某地160千米处,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该地移动。

预计多少时间后强热带风暴的中心将在该地登陆?(2)下雷雨时,如果我们看到闪电后2.5秒才听到雷声,则发生雷电的地方距离我们大约有多远?(光传播的时间忽略不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340米/秒)(3)在一次爆破中,为了爆破安全,爆破员至少远离爆破点200米。

若炸药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厘米/秒,爆破员跑离的速度是5米/秒,则爆破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跑到安全区?导火线的长度不得短于多少厘米?(4)小明站在一座山崖的前面大喊一声,经过3秒后,他听到了自己喊声的回声。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pdf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pdf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3× 108m/s),空气
中次之。光年是 长度 单位。 1 光年 =3× 108 米 /秒× 365× 24× 3600 秒= 9.4608× 1015 米。
3、光的色散 :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
可统称为 冷热觉 。 2、人的感觉器官有: 眼、耳朵、鼻、舌、皮肤 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手背 ,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指尖 。
,其中 冷觉和热觉 又
4、 嗅觉的形成 :气味 → 嗅觉神经末梢 ( 接收刺激 )→ 嗅觉神经 ( 将信息传递到大脑 )→ 大脑
(形成嗅觉 )
嗅觉的特点 :① 长时间 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 嗅觉中枢适应(疲劳) 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 年龄 , 动物种类 和 气味种类 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 味蕾 上都有 味觉细胞 和 味觉神经 。
味觉的形成 :食物 →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 味觉细胞 (接受刺激)→ 味觉神经 (将
b)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 由 它反射的色光颜色 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 :白色物体 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黑色物体则 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 传播方向 ,又返回到 原先的物质 中。
2、 光的反射定律 :
f v 2f
应用 照相机
f u 2f

完整word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冷觉和热觉又1、人的感受器有:,其中冷热觉。

可统称为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2、人的感觉器官有:手背指尖。

、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3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4、(:(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长时间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①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年龄动物种类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和,味蕾味觉细胞味觉神经。

5、舌头表面的每个和上都有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将:(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接受刺激)→大脑(形成味觉)。

信息传递到大脑)→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光酸正立甜放大苦虚像咸放大镜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中不能传播。

中传播。

声音在。

声音可以在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振动需要介质声波。

;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传播的条件:2、声音发生的条件:15℃340米/秒。

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在第三节耳和听觉耳的结构耳廓、外耳道;、:①外耳包括1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②中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③内耳包括耳的主要功能听觉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和。

2、:在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将声波扩:→(收集声波)→(将声波转化为振动)→3、耳蜗听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大并传导)→(传导信息)→(接受刺激、产生信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5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频率,单位是赫兹(Hz)。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一、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外耳道1)外耳包括耳廓听小骨;鼓膜、鼓室、包括2)中耳。

耳蜗、前庭、3)内耳包括半规管)各结构的功能4 ;外耳道能传导声波;耳廓能收集声波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到大脑。

感受器过敏产生晕车晕船。

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和骨传声)人耳感知声音(2的途径:空气传声声源→空气振动→骨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空气传声3:(经、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做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1例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A. 耳蜗和前庭B. 前庭和半规管C. 半规管和鼓膜D. 鼓膜和听小骨、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例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

请用图中字母及箭头写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觉形成过程的途径:(填 _________产生的。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名称,同下),卫生员告诉 _________)一位战士的耳朵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是(3 的是使,声响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到他其军人遇巨大开放,以免耳被震聋。

_________发达有关。

(4)有些人晕车,这与耳的“不能”)。

填受损时,5()当A造成的是耳聋;能否治愈? (“能”或二、声音声音的产生1.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而:声音是1()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2.声音的传播(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1)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浙教七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浙教七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2.1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多种形式(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

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

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

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2)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

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第二节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1.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其中_____和_____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

4、嗅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接收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_____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__________(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_____上都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味觉的形成:_____→_____(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__________(接受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_____(形成味觉)。

6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答案】一、选择题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A.听觉和视觉B.嗅觉和视觉C.触觉和味觉D.嗅觉和听觉【答案】D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

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

这是因为()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C.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答案】B4.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

妈妈用的是()A.手心B.手背C.自己的额头D.自己的脸颊【答案】B5.在医生对已经实施局部麻醉的病人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应是()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C.痛觉和触觉都存在D.痛觉消失,触觉存在【答案】D6.右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第1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官(5个):。

2、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冷热,痛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时间长了,会闻不出鱼腥味,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的缘故。

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

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内有许多,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味觉主要可分为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鲜味。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产生的条件:;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3、声音传播的形式:。

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可用于测距离)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

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中传播最快。

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

15℃时,空气中声速是米/秒。

第3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②中耳包括、(听小骨)、;③内耳包括、和。

2、耳的主要功能:和。

位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感受器在和中,保持身体平衡。

(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听小骨()→耳蜗(内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神经中枢(大脑产生听觉)。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可用助听器;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不能用助听器。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或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5、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描述的是,震耳欲聋描述的是,闻其声知其人描述的是。

(完整word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察觉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察觉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觉察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此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色:①长时间处于某种滋味的环境中,会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惫)而闻不出这类滋味;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纪,动物种类随和味种类等的不一样而不一样。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品→口腔(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一样部位对滋味的敏感性不一样滋味酸甜苦咸敏感地区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7、进行 P5 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清除前一次实验的影响(或扰乱)。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流传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随和体中流传。

声音在真空中不可以流传。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流传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流传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流传的速度为340 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构造:①外耳包含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含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含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均衡。

位觉感觉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说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采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变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 听神经(传导信息)→ 大脑(产生听觉)。

4、碰到巨大的响声时,快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均衡,防止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色:音调-- 声音的高低(频次越大,音调越高)响度 -- 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相关)6、物体在 1 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次,单位是赫兹(Hz)。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一、感觉世界1、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4、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5、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6、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粘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7、嗅觉的特点:(4点)①大脑嗅觉会产生疲劳现象,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了。

②人的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8、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9、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10、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11、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12、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知识点梳理考点1.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生的物体叫作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1.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它们应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扬声器发声时纸片上下跳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靠近发声音叉的小球被多次弹开答案:振动;转换法.【解析】观察上面的四幅图,可见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扬声器发声,碎纸屑跳跃;音叉发声,溅起水花;靠近发声音叉的小球被多次弹开;当它们在发声的时候,都能使紧靠它们的物体振动,这说明它们在发声的同时,自身都是在振动的,由此可得出结论: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些都是使用转换法思想进行研究的.变式训练: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

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考点2.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月球上没有空气,航天员们只能通过无线电设施进行交流。

例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 . 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C . 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D .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答案:D变式训练一: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变式训练二: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了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说法为()A.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既在空气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答案:C【解析】声音既可在空气中传播,也可在固体中传播,用细线和塑料杯制成的土电话,主要依靠固体(细线)传声,并且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一、光和颜色【知识点1】光的基础知识:1. 光源、光的传播(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的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如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倒立的像)、日食、月食、射击运动员瞄准射击等。

(3)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4)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现象: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透过瓦缝的圆形光斑,不管瓦缝的形状如何,其光斑都是圆的,说明这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像。

2. 光的传播速度(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同。

真空中最快,达3×108m/s,在空气中稍微慢一点,在水中光速为真空的3/4。

(2)光年:1光年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为9.46×1012km。

故光年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知识点2】光的色散与物体的颜色:1. 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雨后彩虹”就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单色光、复色光和不可见光:①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如红、橙、黄、绿光等;②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

白光就是复色光。

③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光叫不可见光,常用的有:红外线,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就是红外线;军事上有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杀菌,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2. 物体的颜色:①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色光进入眼睛,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②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单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单色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透过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反射的颜色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二、光的反射【知识点1】光的反射:1. 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1.物质的分类:-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如纯水、纯铁。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果汁。

2.物质的性质:-机械性质:包括硬度、延展性、可塑性等。

-热性质:包括热膨胀、热传导等。

-物化性质:包括燃烧、氧化等。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物质的外观、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物质的组成并未改变,如物体的形状改变、物质的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如金属生锈、物质燃烧。

4.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分离:-过滤:用滤纸、滤网等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蒸发:将溶液加热蒸发,使溶质与溶剂分离。

-磁选:利用磁铁将带有磁性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浓缩: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从而使溶质浓缩。

-结晶:将溶质在溶液中以固体形式析出,从而分离出纯物质。

5.溶液与溶解度:-溶质:能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解度:单位质量的溶剂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6.沉淀与悬浮:-沉淀:指溶液中的一种物质在反应后以固体形式析出。

-悬浮:指溶液中的一种物质以细小颗粒形式悬浮在溶液中。

7.酸、碱与中性:-酸:味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

-碱:味苦,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

-中性:指物质的酸性和碱性呈中和状态。

8.pH值与酸碱度:-pH值:酸碱溶液酸碱度的指标,范围为0-14-pH值小于7的溶液是酸性,pH值大于7的溶液是碱性。

9.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10.酸雨的成因与危害:-酸雨的成因:大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性物质,降下的雨水酸度较高。

-酸雨的危害:对洁净的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对植物、动物和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

以上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分类、性质和变化,以及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溶液的成分与特性等。

(推荐)浙教版科学七(下册)知识要点精华版之二

(推荐)浙教版科学七(下册)知识要点精华版之二

浙教版科学七(下册) (2)第二章运动和力 (2)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2)第二节机械运动 (3)第三节力的存在 (3)第四节力的图示 (3)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 (5)第六节摩擦的利和弊 (5)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 (6)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6)浙教版科学七(下册)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最复杂运动形式)。

2、每种运动形式都与一种能相对应,比如机械能(动能、势能)、光能、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核能)。

能也叫能量,与物质的运动状态密切相关。

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离不开光能。

第二节 机械运动1、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被认为是静止不动的。

被研究对象不能选做参照物,否则没意义。

2、机械运动分类:机械运动可分为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v=v0)和变速直线运动(v≠v0)。

3、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ts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即时速度=dV/dt )第三节 力的存在1.力:物体间相互作用。

力既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又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

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注意弹簧的弹性系数,测量对象不能超过弹簧系数范围。

)2.弹力: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第四节 力的图示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可以将这三个要素表示出来。

2、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3、力的图示的画法:3、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力的图示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而力的示意图只包含力的方向。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1、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G=mg。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1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
体都能发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传播速度: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4、声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称为声波。

二、声音的三要素
1、音调:声音的高低。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动幅度、不同的人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 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3、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的影响。

三、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2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2

光的反射第1课时1、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

——以镜面为对称。

5、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6、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光的反射事例:平面镜成象、看见不发光物体、物体反光等;考点1: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β=α )【注意】①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②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④光路具有可逆性。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例: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考点2:平面镜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发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点光源S在镜后的像S1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所以S1叫S 的虚像。

如果把光屏放在S1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张白纸对折后展开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放在白纸的折痕上,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会看到点燃蜡烛所成虚像,另拿一只未点燃的等大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前后左右移动,直到与点燃蜡烛所成的像重合为止,说明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1)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4)各结构的功能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到大脑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感受器过敏产生晕车晕船。

(2)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空气传声和骨传声(3)空气传声:声源→空气振动→骨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经例1、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做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A. 耳蜗和前庭B. 前庭和半规管C. 半规管和鼓膜D. 鼓膜和听小骨例2、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

请用图中字母及箭头写出听觉形成过程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 _________产生的。

(填名称,同下)(3)一位战士的耳朵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是 _________,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使开放,以免耳被震聋。

(4)有些人晕车,这与耳的 _________发达有关。

(5)当A受损时,造成的是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二、声音1.声音的产生(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2.声音的传播(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1)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2)声波的应用a)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超)b)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4.声音传播的快慢(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2)影响声速的因素a)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次之,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小(V固>V液>V气)b)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3)回声a)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形成了回声b) 回声测距: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路程的1/2,5.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1)音调a)定义:声音的高低b)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c)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所决定的。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反之,音调越低d)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 Hze)超声波和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2)响度a)定义: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b)响度的影响因素: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跟人距离生源的远近有关。

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越小c)分贝: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分别的符号为dB。

(3)音色a)音色:我们能分辨出相同音调和响度的不同声音,依靠的就是音色b)音色的决定因素: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6.噪声的控制例1、用力敲铜锣,铜锣发出声音,停止敲击,铜锣余音未止,用力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手开始有点麻的感觉,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余音未止”是回声的现象 B.有余音说明停止敲击,铜锣仍在振动 C.有余音说明振动停止,但空气还在振动 D.锣声消失了,是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例2、古筝、古琴都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古装影视 剧中也常常出现它们的身影。

然而,在剧中却常常出现演员弹奏古琴,配的古筝声音的穿帮镜头。

我们发现穿帮是因为( ) A .古筝和古琴的音色不同 B .古筝和古琴的音调不同 C .古筝和古琴的响度不同D .古筝和古琴长得不同例3、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 (米·秒-1)空气(0℃) 331 铜(15℃) 3750 空气(15℃) 340 铝(15℃) 5000 水(15℃)1500钢(15℃)5200(1)根据上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 有关。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骨膜的振动引起听觉控制噪声的措施防止噪声产生(如换用噪声小的设备 或加一些消声装置)阻断噪声传播(如在马路和住宅间设 立屏障或植树造林)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如佩戴个人防护 用具,如耳塞等)(2)气温为15℃时,在长为850米的空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时间间隔为2.33秒。

制造该金属的材料可能是。

例4、如图是学习声学知识时,同学们所做的一个探究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探究通过“实验+推理”的方式证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当玻璃罩内空气逐渐抽出,铃声减弱C.抽气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是由于音调变低的缘故D.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例5、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

被敲击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

(2)往热水瓶或杯子里倒水,有经验的人不用看,就可以根据声音判断水是否快倒满了,这是因为。

三、三种光现象1.光源定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的传播(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如果介质不是同种或不均匀,光的传播方向将会发生改变(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3)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a)影子的形成:光的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形成一个阴暗区域,即物体的影子b)日食: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就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形成日食c)月食: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就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形成月食d)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

物距越近,像越大且亮度越暗;物距越远,像越小且亮度越亮。

只要小孔足够小,无论孔的形状如何,对所成像的清晰程度和像的形状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4)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士兵设计瞄准;站队时队列排直;木工检查木板是否平直;挖掘队利用激光准直仪挖掘隧道3.光速(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在物理学中用字母c表示,c=3×108m/s(2)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十分接近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可视为c=3×108m/s,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关系:V气>V液>V固4.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1)内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口诀】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光路可逆)2)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a)注意定律中的因果关系:先有入射光线,后有反射光线b)反射光线是随着入射光线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叙述反射定律时不能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c)当光线垂直于镜面入射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光的传播方向相反,并不是没有发生反射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光沿着什么线路入射,也能沿着什么线路返回”(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项目概念相同点不同点图例实例6.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定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增大(或减小);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口诀】三线共面,法线居中,空气中的角大。

(光路可逆)2)当光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例1、小明在晴朗的天气里“观察太阳光通过小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活动,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他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

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

下列合乎要求的是()例2、科学实验课时,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B.墙壁对光发生了漫反射C.地面对光发生了漫反射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例3、下列叙述与图中情景不相符的是()A B C DA.日食现象能证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我们看到桃花是红色的,是因为桃花吸收了红光,反射了其他颜色的光C.汽车喷哑光漆,可以减少平面镜反射D.透过窗户上的雨滴看远处飞过的飞机,看到的是上下左右全部颠倒的缩小的实像例4、《康熙几暇格物编》中记载:“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则钱随水光而显现矣。

”,解释造成“看不见”的原因是光的。

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 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用激光笔从A点向(填字母)处照射,可照亮铜钱,加满水,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选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例5、教室黑板用久的部分变光滑,如图所示,阴影为黑板光滑处,教室内的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当光线从右侧窗户射入时,上课看黑板光滑处写的字,因反光最可能看不清字的小组是()A.第一、二组 B.第二、三组C.第一、三组D.第三、四组四、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1)“等大”:像、物大小相等(S与S’大小相等)2)“等距”: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s1=s23)“垂直”:像、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如AB⊥镜面4)“虚像”: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5)“左右相反”:像和物体的左右是相反的【口诀】大小相等,距离相等,线面垂直,左右相反,像为虚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