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救赎——《远大前程》赏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是另一方面,匹普又无法忽视这个人为扶助他而把自己的钱省下来并冒着 生命危险偷偷地回到英国来看他的情义。因为马格维契已被判终身流放,一 旦回国被捕就会被处死。于是匹普开始同情他并钦佩他,尤其当他受重伤被 抓后更是如此:“因为,现在我丝毫也没有厌恶他的心情了。拉着我手的这 个可怜的人,他如今落入了罗网、身负重伤、上了脚镣手铐,可是我觉得他 待我恩重如山;这么许多年来始终对我情深意厚,感因不忘,宁愿倾囊相报 。我觉得他对待我,比我对待乔真要高尚出千万倍。” 这时,随着幻想的破 灭,匹普开始清醒了,思想也逐渐成熟了。
• 几乎与世隔绝的郝薇香小姐的庄园阴森可怖。对于少年皮普来说,面 对如此强大的邪恶的力量,它是无法抗拒的,命运似乎被撒旦控制。 这昭示着皮普以后的起伏的命运,是有恶的根源的,沙堤斯庄园之行 就是其中之一。
沙堤斯庄园内部
• “我看到房子的一侧是一个很大的造酒作坊,不过现在里面没有酿酒 ,看上去似乎已有很长时间不再酿酒了。”酒在圣经中象征美好的事 物,只有在庆典的时候信徒才被允许开怀畅饮,表达对上帝的感恩之 情。既然沙堤斯庄园的酒坊很久以前已经停止酿酒,说明这里的幸福 如今成为过眼烟云,上帝的眷顾早已不再。那么被上帝遗弃的原因是 什么呢?无非是这里恶太多,即这庄园的主人行恶太多,背离上帝太久 ,受上帝惩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U型结构,犯罪与救赎
• 圣经中的U型结构指人物命运发展中不断的从纯净到犯罪堕落,然后 又认识到罪过并虚心悔改,最终得到上帝原谅并予以救赎的不断重复 的过程。
• 小说的主人公皮普的人生历程正好体现了这样一种叙事运行模式:最 初的纯洁一逐渐堕落—获得救赎。最初的匹普生活在铁匠姐夫乔的关 照呵护之中,尽管受到姐姐的唠叨之烦,潘波趣舅舅的说教之苦,日 子过得也还波澜不惊,此时的皮普仍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孩子。但这种 暂时的平衡很快就被打破。匹普到沙堤斯庄见到了美丽高傲的埃斯黛 拉小姐后, 明白自己原来过的竟是“ 下等人过的苦日子” , 从此他便 生活在一种非平衡状态之中,开始了人性的堕落。恰在此时, 外力出 现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富翁愿资助他到伦敦去接受上等教育,匹普 逐渐道德沦丧。故事的发展一波三折,当匹普发现他的资助者原来是 一名死刑逃犯时,他获得的那种新的平衡又被打破。最后匹普原谅了 逃犯,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到海外过上了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小 说也借此建立起最终的平衡,匹普最终得到人性上的救赎,这种艰难 曲折的成长过程正体现了犯罪与救赎这一原型概念。
•后来匹普得知,一个恩人要把他接到伦敦去受教育,使 他能成为一个有“远大前程”的人,一个有社会地位、 有教养的人。此人目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愿暴露自己身份,但匹普却认 定那人必是郝薇香小姐。他没想到这位小姐叫他去是为 了让埃斯黛拉练习使男人心碎的本领,反而以为郝薇香 小姐暗地同情他,给他机会成为绅士好娶埃斯黛拉为妻 。他高高兴兴去伦敦,学会了当一个游手好闲、挥金如 土的绅士。他的虚荣心得到极大膨胀,更加看不起童年 时期对他百般爱护的乔。直到后来,他的恩人暴露了身 份,匹普才知道此人不是什么贵族而是自己小时候无可 奈何帮助过的犯人马格维契。马格维契被流放到澳大利 亚后,为报答匹普便省吃俭用,把余款转交给匹普以便 使他成为一个“有身份、有教养的人。”匹普知道真相 后心情十分矛盾。他原以为自己的恩人是高尚的贵族, 万万没有料到却是自己最看不起、最反感的人——一个 下流的惯犯。他的“远大前程”成了极大的讽刺。他拿 着一个被通辑犯人的钱怎么能当上有地位、有教养的人 呢?而他拿着这样一个人的钱还竟然对乔摆起架子!
正文:
• 匹普是个思想单纯的孤儿,他的最高理想是当他善良姐夫乔的铁匠徒弟。乔 一直对他倍加关心和爱护,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一家非常愉快。但是这种幻想 被几件偶然发生的事情驱散了。首先,匹普在坟地里遇到一逃犯,在其逼迫 下为他偷了姐姐的食品及姐夫的锉刀,这件事对他以后一生有重大影响。其 次,当地贵族郝薇香小姐叫匹普去她家陪她玩。在她家里,匹普认识并爱上 了傲慢的少女埃斯黛拉。她的嘲笑使匹普开始看不起自己,对自己的家和姐 夫产生了不满。埃斯黛拉的话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开始注意一些表面东西 ,把语言的规范、礼貌、服装、房子大小、布置等看得过重。
浪漫的现实主义
• 100多年前,英国小说家乔治·吉辛曾经把狄更斯称为“浪漫的现实主 义者”。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方式产生于18世纪末, 繁荣于19 世纪早期。它的出现对英国文学乃至欧美文学产生过深远 的影响。浪漫主义主张回归自然,强调想象,关注、塑造儿童形象, 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在狄更斯的作品《 远大前程》。
• 小说有两个结尾。狄更斯的第一个结尾比较现实:许多年后匹普与其侄儿在 伦敦见到了埃斯黛拉。她的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丧生,她另与一位同情她的医 生结婚。她误把匹普的侄儿当成他的孩子,两人寒喧了几句就分手了。但狄 更斯的朋友利顿读了校样后反对这个结尾,劝狄更斯重写一个更愉快的结尾— —难道埃斯黛拉婚后受了那么些苦,对匹普就不能产生一点好感儿?于是狄更 斯又修改了结尾,让匹普和埃斯黛拉重逢时有了和好的希望:“这一对当年 顾盼无人的眸子今天透出的一脉凄凉而柔和的光彩,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这 一只当年毫无感情的手今天握在手里给我的友谊的温暖,那是我从未领略过 的。”而且匹普和她一起走出郝薇香小姐的院子时“再也看不见憧憧幽影, 似乎预示着,我们再也不会分离了。”
人性的救赎 ——《远大前程》赏析
07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基地班 吴云良 2007050707
摘要:《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他 比较晚期的作品。故事通过主角孤儿匹普的视角,以自 传式的手法,叙述他从7岁开始的三个人生阶段,透过孤 儿跌宕起伏的成长经历,表现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作者 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而这一过程,不断反映着人性 成长过程中的迷惘与教训,从中体现着作者涵养与理性 的价值观和深刻宗教情结的人生观,本文即将从《远大 前程》的叙述模式和原型理论等方面,分析人性的成长 与救赎过程。
• 其次,小说的主人公皮普经历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 ”再到“自然人”的转变。这一转变过程也似乎印证了卢 梭的关于人性的善恶转换思想。皮普最初也是一个纯朴天 真的“自然人”,生活虽然艰辛,但他并不觉得辛苦。当他 进入沙提斯庄园,特别是遇到艾丝黛拉之后,他“成为上等 人”的野心开始孕育,并逐渐开始膨胀,尤其是当他进入伦 敦这个典型的社会环境之后,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他产 生了虚荣心,他瞧不起一直关心他爱护他的乔,蔑视过去的 一切,一心想要爬进上流社会,过上层人物的生活,但事与愿 违,终究落得个“鸡飞蛋打”的下场。
• 狄更斯在《远大前程》的开篇,描绘了少年皮普家乡教堂墓地以及周围 的环境,阴森恐怖的氛围正是邪恶滋生之地。这为主人公皮普以后的命 运多难以及成为绅士的理想破灭埋下了神奇伏笔;同时也为罪犯马格维 契的出现做了精心渲染。
• “我们的家乡是一片沼泽地区。那儿有一条河流。沿河蜿蜒而下,到海 不足二十英里。⋯⋯就在那时我才弄清楚,这一片长满荨麻的荒凉之地 正是乡村的教堂墓地; ⋯⋯就在那时我才弄清楚,在这坟场的前面,一片 幽暗平坦的荒凉之地便是沼泽,那里沟渠纵横,小丘起伏,闸门交错,还有 散布的零星牲畜,四处寻食;从沼泽地再往前的那一条低低的铅灰色水 平线正是河流;而那更远的、像未开化的洞穴并刮起狂风的地方,自然 就是大海。”
• 铁匠铺犹如创世神话中的诺亚方舟。铁匠铺的主人乔,品格高尚,身 上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与圣徒一样虔诚的宗教信仰。他不仅关爱那些善 良柔弱的人,还用诚心感化那些邪恶的灵魂。正如上帝吩咐挪亚那样 :“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 母。”在这个铁匠铺,乔夫人最终弃恶从善,使得人生达到了圆满, 灵魂得以安息。也是这个铁匠铺,魂牵梦绕着皮普,使他自己认识到 应该通过个人努力,重塑自己的灵魂,做一个真正的绅士,而不是虚 假的绅士。“乔虽然是个俗人,但是有一颗超越世俗之上的崇高灵魂。 乔的纯净的灵魂,在上帝看来,就是那馨香之气,恰如挪亚与神的约 定,是拯救人性与社会的惟一法宝。”
关键字:价值观;浪漫主义;原型;惩罚;救赎
前言:
• 《远大前程》原题名Great Expectations, 意思是指一大笔遗产,中国把它译成“远 大前程”。这个译名给读者一种印象,即 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 ,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
• 《远大前程》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应当 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武装自己,尤其是在青 年的成长过程中。
• 然而,在作者看来,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皮普回归故里,回 归自然,他失去的只是虚荣,得到的却是心灵的升华。同时, 塑造儿童形象、描写其精神的成长过程也是小说反映的第 二个浪漫主义创作特征。
圣经创世神话原型
• 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成功地引用了许多圣经神话原型进行环境描 写与人物塑造,巧妙地安排了主人公的命运,宣扬了“圣经中体现的宿 命论以及作者本人的“善恶终有报”的社会价值观”,这是作家特意 迎合当时读者中众多基督徒的观念思想;同时告诫读者金钱并非万能 的,真正的绅士应该是灵魂高尚行为坦荡的像乔那样的人,并非金钱包 装出来的皮普。小说将圣经的教义故事化,呈现出浓厚的说教意味, 使得《远大前程》成为“成长小说”的典范,故事版的《圣经》。
荒芜的坟地
• 从这些细致精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阴暗的墓地,潮湿的沼泽,正是蛇出 没的地方。在创世神话中,蛇引诱亚当与夏娃吃了罪恶的果子,因此被 上帝惩罚,变成只能爬行的与女人为敌的动物。因此蛇本身象征罪恶。 马格维契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现,正是蛇的化身,罪恶的代表。接下来他 胁迫皮普去偷锉子与食物,与蛇引诱亚当夏娃犯下原罪如出一辙。马格 维契既然是邪恶的化身,那么帮助邪恶之人的皮普自然也不能够逃脱命 运之神的审判。马格维契的女儿埃斯黛拉,罪犯之女,同样也会受到命 运之神的裁决。
• 郝薇香小姐住的房间,没有一丝阳光,空旷的房间里摇曳着忽明忽暗 的烛光。没有阳光的地方如同地狱,被上帝早已遗弃。
• 沙堤斯庄园没有丝毫的生气,气数已尽,犹如圣经中那个被遗弃被毁 灭的罪恶之城——索多玛。没有鸽子,意味着这里只有战争,没有和平 温馨;只有仇恨,没有关爱;只有勾心斗角,没有体贴关心。没有家 畜,没有酒,似乎这里早已经被上帝毁灭,这里生存只有一些鬼魅, 邪恶之气充盈着荒凉败落的庄园。沙堤斯庄园虽然无法避免被毁灭的 命运,但是毁灭同样给人类带来重生。藉此,我们可以看出狄更斯对人 类的悲悯之心。
• 他开始用人品衡量人,不再是以貌取人了。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匹普过去盲目 追求的高傲小姐埃斯黛拉竟是那个惯犯的女儿,其母亲是个杀人犯。这虽然 没有使匹普减少对她的爱,但却使他认识到有钱的人不一定什么都是好的; 没有什么真正的纯洁、高傲的绅士和女士。善与恶是并存的,连郝薇香小姐 的弟弟及未婚夫也是骗人和犯人。最纯洁、最有教养的人乃是匹普姐夫乔, 而不是那些因富有而高高在上的公子哥们。虽然匹普一直跟乔没有联系,但 在匹普破产和重病之际,是善良真诚的乔帮他还债并像父亲一样温柔地照顾 他直到病愈。这让匹普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使他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了重新 的认识,并看到自己的虚荣心。他虽然不可能再回去当铁匠,但有了惨痛的 教训和对自我的认识,他才能谦虚谨慎、重新做人、当一个真正的“绅士” 。之后皮普出国打工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最终成为一个普通人回到家乡 。
• 在《远大前程》里,狄更斯就表达了“回归自然”的想法。他不仅赞 美乡村自然、干净、美丽的景色,同时也塑造出两个真正的正面理想 人物,最后也让他的主要人物返回到纯朴的自然天性之中。
• 狄更斯对自然的热爱,还表现在他在对城市(伦敦)和乡村的描写方面。 肮脏、嘈杂的伦敦和宁静、优美的乡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皮普初 到伦敦之际,他注意到史密士广场是个十分丢人的地方,“到处都是 污秽、油腻、血腥、泡沫”,“四周站满了人,个个身上酒气冲天。 ”伦敦给他留下了十分恶劣的印象。在这样一个肮脏、堕落的城市, 一个来自农村青年那纯朴的天性很容易受到污染。宁静、清新的乡村 景象,善良、纯朴的乡村居民,与污浊、嘈杂的城市景象和虚伪、奸诈 的城市居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种对比的写法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创作 特征,也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尘嚣的乡村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