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欣赏《呼啸山庄》来剖析英美文学宗教化的特点
呼啸山庄赏析
![呼啸山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b706f3551810a6f52486d7.png)
《呼啸山庄》的精神分析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兼具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特征,展现了一幅深度的人性画卷。
整部小说可以看作在一个虚构的近似神话的封闭系统内,对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心路历程的绵延叙事,两个人物在社会和自我的合力下,成为具有复杂分裂人格的人物,折射着社会和人生的复杂层面。
戴维·塞西尔说:“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当中,《呼啸山庄》是唯一的一部没有(即使是部分地)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
”小说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尽管是个弃儿,可他与养父的女儿——凯瑟琳小姐自小关系甚好,他们虽然来自不同阶级,人种不同,在本性上却如此相似。
他们都像荒野上的孩子,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在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身上我们都能发现一种原始的野性美,他们粗野,狂暴,如同自然之子。
我们甚至可以把他们两个视为是一个完整的人。
凯曾喊出:“我就是希斯克夫!”而希则哭出:“没有我的灵魂,我不能活下去啊!”莱昂内尔·特里林将精神分析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认为浪漫主义的三个特征,即致力于探索自我、承认人类行为中的潜在成分以及精神是一个可划分的整体的观念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部分之一。
因此,可以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入手,探究《呼啸山庄》中主要人物间的矛盾根源和他们的心理发展历程。
通常来说,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
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潜意识的表现,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人类被压抑的欲望,艺术,如同梦一样,是潜意识以幻想的形式进行的释放,是源自本我的欲望的一种宣泄。
他认为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外国文学史
![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外国文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5ff8217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2.png)
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本文旨在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从叙事视角、叙述结构和叙事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篇1一、引言《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 1847 年所著的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广受好评。
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述结构和叙事手法等方面探讨《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并分析其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
二、叙事视角《呼啸山庄》采用了多重叙事视角的叙述方式。
小说以洛克乌德先生的视角为开端,通过他在呼啸山庄的所见所闻,引出了整个故事。
接着,小说又以丁奈莉的视角,讲述了呼啸山庄过去的故事。
最后,小说以希斯克利夫的角度,呈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三、叙述结构《呼啸山庄》的叙述结构独具匠心。
小说以洛克乌德先生的视角为开端,通过他在呼啸山庄的所见所闻,引出了整个故事。
接着,小说又以丁奈莉的视角,讲述了呼啸山庄过去的故事。
最后,小说以希斯克利夫的角度,呈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种叙述结构的安排,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叙事手法《呼啸山庄》的叙事手法独具特色。
小说采用了回忆录式的叙事方式,将过去和现在相互交织,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复杂,人物形象更加深刻。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呈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情感。
例如,小说中提到的“狂风”、“暴雨”等自然现象,都象征着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五、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对外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的多重叙事视角、叙述结构和叙事手法的运用,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宗教视界里的复仇、自由与爱——读《呼啸山庄》
![宗教视界里的复仇、自由与爱——读《呼啸山庄》](https://img.taocdn.com/s3/m/d5ed45b5c77da26925c5b031.png)
济南
20 0 ) 5 0 0
【 摘 要 】 文 尝试 从 宗教 的 角度 分 析 《 本 呼啸 山庄 》 中人 物 的性 格 与 命运 , 解读 复 仇 、 自由与 爱的 含 义 。 【 键词】 关 宗教 ; 复仇 ; 自由 ; 爱
自由呼 唤 着 人 的力 量 的展 现 , 善 则 被 而 《 呼啸 L 庄 》 U 作为 英 国文 坛 乃 至世 界 文 坛 上 的 一 部 奇 书 , 价 值 是 代 西 方 价 值 观 的 起 点 和 中 心 , 其
一
” 撒 丰 因 《 呼啸 山庄 》 给 每个 阅 读 者 最深 刻 的感 受 应 该 是 一 种 力 量 , 带 自然 耐 莉 ,正 是 自由本 身 的魅 力 和力 量 使 “ 旦” 满 而 丰 富 , 为 在这 个 的力 量 。 的力 量 。 的 力量 。而 l 爱 人 9世纪 基 督 教 的复 兴 正 是 成 功 地将 意 义 上 艾米 莉 和 希 刺克 厉 夫 是 站 在 一 起 的 。 复 仇 至 少 表 明 活 着 和 不 死 自 而 上帝转化为“ 至高 无 上 的爱 和绝 对 的 公 平 正 义” 《 爱 》 充满 的对 社 满 . 亡 则 可 以让 心 灵 自 由 , 由是 上帝 赋 予人 的权 利 . 如 果 只有 自 。简 中 复 死 这 这 爱 灿 会 不 公 平 的谴 责 和 对 爱 的 呼 唤 , 《 啸 山庄 》 在 呼 中却 以不 同 的方 式 在 不 由 、 仇 、 亡 , 部 小 说 就 太 过 残 酷 和苍 白 , 时 , 出 现 了 , 烂 如
一
失 去 了 自己 的爱 人 。 于 是 缺 少 了 公 平 并 由此 而 失 去 爱 人 的希 刺 克厉 夫, 开始 了他 的 反抗 一一 疯 狂 的 毫 不 留情 的 报 复 。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348f1b8c83d049649b6658ad.png)
论《呼啸山庄》的哥特式风格摘要: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神秘恐怖在18世纪中后期风行一时,对19至20世纪欧美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艾米莉﹒勃朗特的经典巨著《呼啸山庄》在主题、叙事手法、环境和人物形象刻画、超自然描写等方面广泛地运用了哥特式艺术手法。
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像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呼啸山庄》;哥特传统;艾米莉·勃朗特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10-02《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有着巨大魅力的作品,无论就内容还是形式而言都十分独特。
《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期杰作中哥特色彩最强烈的作品,它具有典型的哥特因素。
在这部充满暴风雨和强烈激情的小说中,艾米莉创造性地应用哥特小说,把哥特形式与小说的主题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显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一、文学中的哥特式传统哥特一词来自日尔曼民族一个部落的名称。
该部落人以野蛮、骠悍著称。
公元一世纪至公元五世纪,哥特部落在生存的压力不断向外扩展,无数城镇被夷为平地,名胜古迹被摧毁,到处都充满血腥和屠杀。
所以,哥特部落当时被罗马人蔑称为“蛮族”,因此“哥特”一词当时意为“野蛮的、粗鲁的”。
在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意大利人法萨里用哥特一词来指中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狭窄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暗的内部、阴森的地道甚至地下藏尸所等”。
(肖明翰,2001)在文艺复兴思想家的影响下,哥特一词被赋予了“野蛮、恐怖、落后、神秘、黑暗时代、中世纪”等多种含义。
而哥特式小说正是从这些遭到贬低和蔑视的建筑和废墟中获得灵感的。
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神秘恐怖在18世纪中后期风行一时,在18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
试从“宗教”与“人性”两个角度浅析《呼啸山庄》
![试从“宗教”与“人性”两个角度浅析《呼啸山庄》](https://img.taocdn.com/s3/m/770f592dcc1755270622081d.png)
试从“宗教”与“人性”两个角度浅析《呼啸山庄》作者:马妮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5期十九世纪上半叶,在英国光华夺目的女作家群的百花丛中。
有一株昙花,它的花期是那么短促,但当它吐蕊怒放之时,却使百花黯然失色这就是艾米莉勃朗特。
提到艾米莉勃朗特人们自然会想到她的那部热情奔放,弥漫着浪漫主义气息的小说《呼啸山庄》。
确实,《呼啸山庄》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它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本文意在浅析艾米莉勃朗特作品中一直受人忽视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宗教思想和人性的一面自私个性的剖析。
一、宗教思想的阐释读后《呼啸山庄》你会发现艾米莉的一些对人生的对社会的,尤其是对人与上帝的思考。
不断出现在她的小说中。
而且从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平我们就知道她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乡村教师的家庭,从童年开始,基督教对艾米莉的影响就一直是很大的,一些与她有交往的人也多是神职人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接受宗教思想和熏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少女时代的艾米莉性格内向,喜欢思考,常常全神贯注于上帝和灵魂问题,善恶问题。
因为她关于人类的看法,带有很深的悲观意味。
她在现实人性很少看到善,只有依靠上帝的信念获得解脱。
对宗教影响原始意识中产生给予影响的,首先应当是消极情感:惶恐不安,内心压抑,感到没有力量,以至常常绝望。
(1)艾米莉的宗教意识在她对现实世界感到绝望的情况下产生了。
但是,如果仅从这些就把她定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我看来这是十分不确切的。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临死前对女佣耐莉说的话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最让我讨厌的东西,说到底,就是这个支离破碎的地牢。
我对囚禁在这厌恶极了。
我盼望着要逃离到极乐世界去,从此就永远留在那里了不再是张望一眼,也不在是隔着高墙向往而已,而是与它真正的在一起,我将无可匹比地超脱了,在你们之上。
”尽管艾米莉自幼耳濡目染的基督教思想对她的作品有所影响。
但艾米莉的作品更多的充满了异教的奇想和对宗教的叛逆和怀疑思想,这种思想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宗教思想
![《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宗教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832e646e45c3b3567ec8b6c.png)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宗教思想摘要宗教意识对英国小说创作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的一些思想在英国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试以《简·爱》和《呼啸山庄》为例,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的情节模式两个方面,来分析英国小说作品中的宗教思想问题。
关键词:宗教意识英国小说作品《简·爱》《呼啸山庄》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打破了原来相对比较单一的模式,逐步趋于多元化,表现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由。
但是,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仍然受到千百年来文化传统的影响。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在英国的小说作品中可以找到明显的痕迹,由于西方神话和宗教文化长期影响着文化的发展,文学与这些宗教色彩很浓的元素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
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讲,宗教、哲学、文学它们都属于意识形态这个层次,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文学作品实质上是植根于原始文化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最初的文学模式不可避免地与宗教、神话、民间传说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神话和宗教的影响就比较明显。
这里所说的神话主要是指古希腊神话和希伯来神话,所说的宗教主要指由希伯来宗教演变而来的基督教。
本文试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两部作品的分析,从一个侧面了解英国小说中所蕴含的宗教意识,从而进一步对西方文学发展特质和规律进行剖析。
一从人物形象塑造看英国小说中的宗教意识在文学作品中,创作者就是通过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创作意图的,这些人物围绕作品的主题通过言谈举止表达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
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来说,他们所收集的素材是来源于生活的,人们的生活受到一定宗教思想的约束,因此,神话和宗教的元素也是创作者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神话和宗教的元素会成为创作者的创作动机,把作者来源于生活的丰富的宗教观念渗透到文学作品当中。
呼啸山庄中的两种爱情及宗教模式
![呼啸山庄中的两种爱情及宗教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164772cf705cc175427098d.png)
摘要:19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Wuthering Hights)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
书中描述了凯瑟琳(Catherine)和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之间的狂风暴雨般的超世俗的爱情,也描写了凯瑟琳和林敦及画眉山庄和呼啸山庄第二代卡茜和小林敦之间的世俗之爱,同时作品中还隐含了作者对宗教的看法。
关键词:呼啸山庄;世俗;超世俗;宗教;模式一、两种爱情——超世俗的和人世间的爱情(1)超世俗的爱情——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爱情《呼啸山庄》所描述的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超乎性爱之上的爱情关系是远非一个“爱”字所能包含的, 它是一种精神的需要和心灵的和谐,远远超乎于人类两性之间的爱。
小说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弃儿。
这弃儿的身世及其遭遇对他扭曲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他似乎命中注定是一个受排斥的人物:一出生就被其父母抛弃在利物浦的街头,成了孤儿;尽管老欧肖收养了他并对他疼爱有加,但他受到了欧肖一家(除了老欧肖和凯瑟琳之外)的冷遇和排斥,特别是老欧肖的儿子亨得莱的仇视;同时,他也不被呼啸山庄之外的整个社会所容纳——画眉山庄就代表了这外部社会。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老欧肖和凯瑟琳(管家纳莉算半个)再没有别人会正眼看他,会真正疼他。
老欧肖死后,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在这充满敌意的世界里给他提供任何的保护,只有他对凯瑟琳的深沉的爱才使他在这个世界上赖以生存下去。
老欧肖一死,希斯克利夫就落到山庄新主人——欧肖的儿子、残酷自私的享得莱手上。
他被撵出客厅,沦为奴役,他不仅要做苦力,还受到精神的折磨,人格的侮辱,就像管家纳莉说的他所受到的待遇“足以使圣徒变成恶魔”。
在这种屈辱的生活中,只有凯瑟琳始终同情他,站在他一边。
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一块儿一清早就奔到荒原上去玩一整天。
对随之而来的惩罚一笑了之。
他们能共同想像一个非常美妙的天堂,并安静地等待约瑟夫所威胁的地狱。
呼啸山庄艺术特色
![呼啸山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e9910546f7ec4afe04a1df65.png)
《呼啸山庄》被誉为“英国最佳十部小说”之一。
是“惟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
《呼啸山庄》的出版并不被当时读者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无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评论界的某些人甚至斥之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一部恐怖的、令人作呕的小说”。
直到将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部作品的内涵和本质,承认它是一部奇书,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从而把它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列。
它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问世的,一直到现在,很多人仍然认为它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
对于《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引人注目之处究竟在哪儿?一、丰富的艺术想作者以想象的形式描绘出一个危机四伏、荆棘丛生的精神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温情,没有理想,更没有安慰,有的只是无休无止的仇恨、痛苦和毁灭。
作者虚构了约克郡原野上一段惊世骇俗的恋情。
凯瑟琳临终前,希刺克厉夫与她相会的一章可以说是小说中最感人的爱情篇章之一。
刚刚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还有洛克乌德在风雪交加的深夜,透过窗户看到了凯瑟琳的幽灵等情节,无不惊心动魄,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女作家还恰当地表现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样的想象,但都紧紧围绕主题,并不使读者感到不自然。
而也正是这些想象,使《呼啸山庄》体现出具体、悲怆而强烈的浪漫主义特色。
这种浪漫主义避开现实主义的耐心观察,放纵主观想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沉湎于神秘而恐怖的激情和狂暴行为。
在所有19世纪中叶英国小说家中,艾米莉比较接近浪漫主义。
整个风格蕴含在阴冷暴力,神秘怪诞又隐隐约约透出神圣温情的背景中,整个场景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两个孤立的山庄和开放的大自然与荒原,书中人物身上体现出爱与恨两种极端,极度的爱中混杂着极度的恨,使小说在颤栗中呈现出极为强烈的戏剧化色彩。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那种超越时空、超越死亡、充满激情的爱情都是女作家艺术想象的产物。
然而作品的悲剧情节又以深厚生活作为基础,建立在作家对于生活的悲剧性理解之上。
《呼啸山庄》之宗教情结探析
![《呼啸山庄》之宗教情结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b28ec9240c844769eaeef7.png)
己 的原 因缩 短他 的讲 道 了 ” [ 7 ] 希 思 克利 夫 只 知 和凯 瑟琳
在 荒原 中奔 跑嬉 闹 , 不 接 受《 圣 经》 的教 导 : 那时 , 彼得进 前 来. 对 耶稣 说 : “ 主啊, 我 弟 兄 得罪 我 。 我 当饶 恕 他 几 次 呢 ?
荒原) 和c l i f( 悬崖 ) 暗 含希 思 克 利夫 天 生 的 性格 有 “ 原始 。
个 顽 固老 头形象 。通过对 约瑟夫 的细察 。 笔者认 为这是艾
米莉 . 勃 朗特刻 意 的安排 . 作 者 的意 图在于 表达 对维多 利亚
野性 , 荒莽 。 狂暴 , 宁折不 弯 ” 的特 点 , 又 因为 希思 克 利夫 不
说《 呼啸 山庄 》 中, 随处可 以看 到宗 教情结 的影子 。在 以往人
人儿 子 亨德 利 的嫉 妒 , 不仅 不 感恩 反 而心 生恨 意 亨德 利 当时 还是 一 个 孩子 , 眼 看 父母 把 关 爱 放在 别 人 身 上 . 自然
生 出委屈 之 心 ( 毕竟 没有 一个 完全 人 ) 。 老恩 肖不仅 没有 对 儿子 进 行 心 理疏 导 , 反 而 责 打 亨德 利 “ … …亨 德利 不 顾 父 亲就 在 跟 前 。 公 开 表露 出看 不 起那 孩 子 的 神 色 . 惹 得 老 人 大 为 光火 , 他 抓 起 手 杖 要 打 儿 子 … …” _ 4 ] 老 恩 肖把 希 思 克
自己 的喜 好 “ 他 特别 喜 欢 希 思 克利 夫 . 相 信 他说 的每 一 句
话” [ 5 ] , 引起 家 庭 混乱 、 矛盾 和不 睦 。老恩 肖救助 弃 儿 本是
关于英美文学宗教化特征探究
![关于英美文学宗教化特征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d8c58ab9ec3d5bbfd0a74f2.png)
关于英美文学宗教化特征探究作者:明丽黄秀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本篇文章通过以《呼啸山庄》為例,简单概述作者及其作品的社会地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物情节、环境描写和性格塑造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和《圣经》进行多次的对比的方式对英美文学宗教化特征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在加深读者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明确英美文学作品和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和感受到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知识获取的多元化和达到启迪智慧的效果。
关键词:英美文学;宗教文化;呼啸山庄;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42-02引言: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够给予读者丰富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对西方文化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开阔我们的眼界和更加了解外国的文化。
而《呼啸山庄》作为艾米丽的成名作品,不仅体现了超越时代局限的爱情观念,同时也传递出了和传统宗教思想相背离的思想观念。
而文中多处和伊甸园相似的情节以及对天堂地狱的参照描写,也让文中的宗教氛围更加浓郁,让读者在阅读之后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元却和生活实际更加贴近的伊甸园,也让艾米丽的宗教信仰得以体现出来。
一、《呼啸山庄》的简单概述《呼啸山庄》作为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从中体现的英国文学宗教特征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尤其是对人物情节和环境角度的描写,更是将读者带入当时畸形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了故事人物中的爱恨情仇和反应的社会现象。
艾米丽·勃朗特受到自身经历和当时宗教文化背景的影响,不仅为我们旱现了恐惧和希望相互交织的爱情悲剧,同时也将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当时看似平和但是实则动荡不安的环境作为背景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
虽然本书一开始出版时,并未被世人所看好,认为只是初出茅庐的女作家对爱情的天真幻想,因此当时的小说销量并不高。
但是在经过时间和世人的无数次检验,小说中的悲伤主义基调和独具特色的艺术性终于为人们所认可,同时其中的英国文学宗教化特征,对后人而言更是具备极大的探究价值[1]。
电影《呼啸山庄》的文学性解读-精品文档资料
![电影《呼啸山庄》的文学性解读-精品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311195502d276a200292ef3.png)
电影《呼啸山庄》的文学性解读呼啸山庄》是维多利亚时期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呼啸山庄》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却丝毫没有显示出女性写作的特质,在词句、情节、意象的使用上,艾米莉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自然主义特色,毫不掩饰地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描述,大开大合式地描写主角之间的情感纠葛,迥异于当时英国社会上流行的文学。
在让人为狂风暴雨式的英国荒野乡村粗犷情感所震撼之外,也让人开始思考人和道德约束以及原始内在情感的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呼啸山庄》也提供给了读者自己探查个人内心的窗口。
从尼采对文学的看法进行总结,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正是狄俄尼索斯的酒神精神狂放的重述。
而《呼啸山庄》的电影改编也层出不穷,本文分别选取1939年、2009年、2011 年三部不同年份改编的《呼啸山庄》影片样本,以2011 年版的《呼啸山庄》为主体,从文学性的角度分析电影《呼啸山庄》的深层文化意蕴。
、基于文学文本故事基础的《呼啸山庄》电影改编特点分析《呼啸山庄》从老乡绅恩肖带回一个吉普赛弃儿希斯克利夫开始,由于吉普赛人的身份和老恩肖对希斯克利夫的喜爱,让恩肖的儿子辛克雷感到妒忌和厌恶,在生活中处处为难希斯克利夫。
希斯克利夫和恩肖的女儿凯瑟琳青梅竹马,互相倾心,但凯瑟琳最终嫁给了画眉田庄的温文尔雅的林顿。
希斯克利夫出走后致富回乡,对凯瑟琳和辛克雷展开了报复。
然而却在下一代人故事重演中失去理智,最终幡然悔悟,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故事文本来看,《呼啸山庄》嵌套了故事情节重复和回环的结构。
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悲剧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性,也有其自身性格上的因素,而电影由于其拍摄的年限、时代、社会氛围的差异,在故事文本的呈现、演员的选择乃至服装布景道具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
从1939 年到2011 年,不同的电影版本改编同样呈现了不同时代的读者(导演)对《呼啸山庄》关注点的变化,《呼啸山庄》文本中杂糅了爱情、复仇、阶级差异、自由理想等多种元素,电影则由于其时间的限制,需要进行缩减。
英语文学作品赏析——解读《呼啸山庄》
![英语文学作品赏析——解读《呼啸山庄》](https://img.taocdn.com/s3/m/fabf147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c.png)
英语文学作品赏析——解读《呼啸山庄》引入主题前,我们需要先做大胆的否定。
否定的依据已经讨论过,见:整部作品的主题与爱情无关,也不是复仇故事,更不涉及人性、阶级、压迫。
至于反映了什么女性意识的崛起,父权制的抗争,对自由的追求,对宗教权威的反抗等等,与这部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无关。
《呼啸山庄》所描写的是内心情感世界的冲突,所反映的是对自身“艺术灵魂”的追求和对世俗情感的向往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矛盾的前者是作为诗人的艾米莉·勃朗特所特有的,存在于她自身心灵层面上的一种执着、坚定,且别无选择的追求,这种追求带着强大的排它性,排斥着人类与生俱来并且是生命所固有的对世俗情感的向往,而这种向往也同样是令常人无法抗拒的。
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的内心世界中,悲剧性的引发了强烈的碰撞,带给她心灵的撕裂、挣扎、以及等等的痛苦过程。
这种痛苦本该深深埋藏于自己的灵魂深处由她独自品尝,但艾米莉却用文学作品的方式将这首来自灵魂深处的史诗拟人化,将这些痛苦像精灵一般释放到了一个被她称为“呼啸山庄”的舞台之上,她还给那个穷其一生所追求的‘艺术灵魂’起了一个人格化的名字——希斯克利夫,名字用“石楠”与“悬崖”这两个极富象征意味的词语组成。
作品中主要的艺术形象并非来源于外部世界,而是诗意的将自己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冲突的本源进行了拟人化、人格化,将自己内心抽象的思想缠斗、将造成这场缠斗的源泉和历程具体化为三个叙事支点,并诉诸于小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过程中,所自然产生的虚拟幻象。
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所依赖的环境,自始至终都应该被限定在艾米莉·勃朗特自己的内在情感世界中。
尽管我们在小说中的的确确接触到了这些看上去“狂风暴雨般的爱恨情仇、残忍无情的冷酷报复”等等的虚拟行为,但却没有必要也绝不应该使用外在的(无论来自于时代、地域、阶层,政治或宗教等等的)世俗标准,来衡量那些仅仅反应了一条内在心路历程的意识流。
这样自然而然的我们就可以否定掉爱情,否定掉人性等等这些只能存在于社会属性之上,并发生在具体的人与人之间时才可以被适用的评判准绳,使得我们可以合理并彻底的纠正评论界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所走的弯路,从一个屏蔽掉本就不该存在于这个封闭空间内的、来自于社会性的爱恨情仇和道德等视角,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探知艾米丽·勃朗特的内心世界,最终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理解和结论。
《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色解读
![《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色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ff1a0f210a6f524cdbf8503.png)
《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色解读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
这位小说家自己性格较为内向,但是其内心非常热情。
她所著的唯一这一本小说不但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而且语言也有别具特色,读后让人身临其境,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笔者对《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和语言特色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呼啸山庄》;艺术魅力;语言特色;解读一、《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解读在对《呼啸山庄》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行解读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清楚什么是“哥特”这种文学体裁,以及哥特的传统浪漫主义手法。
哥特是日耳曼民族一个部落的名字,这个部落非常凶残且好战,后来将暴力和恐怖的情节称为是“哥特”。
在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这部作品中,就将“哥特”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这部作品中,艾米莉使用这种手法来对人物进行合理塑造,对气氛进行适当渲染,表达了小说的主题。
在人物塑造方面,运用“哥特”传统主要表现如下:在《呼啸山庄》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人物,名字叫希斯克利夫,他的身体非常强壮,而且有着深色的皮肤,眼睛看起来深不可测。
他经常表现一种阴郁而冷酷的表情,性格变化多端,让人难以揣测。
这是一个让人同情,又让人鄙视的角色。
事实上,这个人物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爱让他改变,让他充满仇恨,从而进行报复。
从本质上来讲,希斯克利夫是因为社会制度和宗教迷信而受到伤害才变成这样的。
在气氛渲染方面,通过“哥特”手法来对小说主题进行渲染。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表达家族仇恨和争权夺位。
小说的情节是从恩肖一家收养希斯克利夫开始的,自此之后,不幸就开始了,希斯克利夫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不祥之物。
在呼啸山庄,整个家族都不愿意接受他,有些人甚至对其进行虐待和压迫。
正是因为这些遭遇都发生在他身上,所以他对社会就充满了仇恨,进而想对社会进行报复,他心中的仇恨之火开始点燃了。
二、《呼啸山庄》的语言特色解读(一)诗意浓厚的语言《呼啸山庄》这部小说的语言充满诗意。
而这种语言特色与艾米莉·勃朗特的创作经历息息相关。
《呼啸山庄》中的虚实之美和叙事特点
![《呼啸山庄》中的虚实之美和叙事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a0f05dec3a87c24128c483.png)
《呼啸山庄》中的虚实之美和叙事特点《呼啸山庄》中的虚实之美和叙事特点《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利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
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凯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叙事特点吧!摘要:本文以《呼啸山庄》为例,剖析了艾米莉·勃朗特的“梦幻”与“现实”合一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和主题坐标,阐明了在其小说中艾米莉以简练的文字、精彩的情节、深刻的寓意揭示了主人翁的精神状况和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关键词:《呼啸山庄》叙事特点现实与梦幻《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唯一的小说。
在知名度上,《呼啸山庄》较之夏洛蒂的《简·爱》稍逊一筹。
但《呼啸山庄》的神秘性和奇特性却是《简·爱》和其他小说所难以比拟的。
正因如此,它也就比其他小说更难以让人理解,更难以让人接受。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1)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式传统;(2)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强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达到了让人难以忘怀的效果。
一、小说的叙事特点1.采用哥特式传统的写作方法《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的写作方法是小说的一大亮点。
在叙事结构上,《呼啸山庄》大体沿袭传统的框架式结构,即故事套故事的手法和巴洛克文学繁复的多重叙述层次来组织情节,同时又吸纳书信体小说多重叙述视角的特征,开创了同一虚构故事域多声部、多重框架的叙事模式。
《呼啸山庄》继承了哥特式传统,大量采用了哥特式手法。
其主题涉及了仇恨、阴谋和继承权的争夺。
弃儿希刺克厉夫被“呼啸山庄”的主人欧肖收养,欧肖的女儿凯瑟琳与他从小友爱,一起长大并产生了炽烈的爱情。
论《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风格
![论《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b6c6ad7027d3240c8447efcc.png)
论《呼啸山庄》中的哥特式风格摘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小说中令人折服的不仅有男女主人公野蛮的爱与报复。
还有令人称道的哥特式写作风格。
本文讲研究的就是艾米莉·勃朗特如何用哥特式风格展现18世纪英国的荒原文化及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跌宕起伏的爱情复仇故事。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哥特式自然幽灵“哥特式”(gothic)这个词作为一个文学词汇有多种含义。
它既指一种文学现象,又指一类文学作品,还可以表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这些文学现象、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方法的内涵也不尽相同。
此处按照通常的做法,用它来表示一类通俗小说。
这类小说曾经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十分繁荣,然而它们的作者,除少数外,均被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所忽视。
其模式特征是,故事常常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和荒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狭窄的空间和鬼魂出没的建筑内,悬疑和爱情交织在一起。
惯常的悬疑手段有神秘的继承权、隐秘的身世、丢失的遗嘱、家族的秘密、祖传的诅咒,等等。
到最后,悬疑解开,歹徒暴露,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障碍扫除。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写作手法上则充分的体现了上述的哥特式风格。
故事的背景是一片狂风呼啸的荒原,故事中的人物保留着大自然的风貌和原始的本性:质朴、粗犷、率直、刚强,感情奔放不羁,举止疯狂无度,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顾后果。
这在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看来,自然显得野蛮而奇特。
至于书中希斯克里夫的复仇行为,就更显得阴森恐怖了。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小说中的哥特式风格——荒野,幽灵与死亡。
1狂风呼啸的荒原——一个冰冷的人间地狱艾米莉·勃朗特自身的生活背景就与荒原是割舍不开的,她常年居住在偏僻的山乡,也是一片狂风呼啸的荒野,通过耳濡目染,他了解家乡和家乡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听过不少那些荒凉村落中的奇闻轶事和民俗传说。
《呼啸山庄》中的宗教反叛色彩_伊甸园
![《呼啸山庄》中的宗教反叛色彩_伊甸园](https://img.taocdn.com/s3/m/fd5c928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3.png)
《呼啸山庄》中的宗教反叛色彩_伊甸园一、环境二、人物情节《吼叫山庄》里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荒原之恋与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非常相似。
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造出人类亚当和夏娃,让他们在伊甸园中无忧无虑的生活,伊甸园有生命树和智慧树,树上结满了果子。
上帝警告亚当不要吃智慧树上的果子,吃了必死。
然而,在蛇的引诱下,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并给亚当也吃了一颗。
就这样,两个人违背了上帝,犯下了原罪,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蛇是上帝的敌对势力,它诱惑人类背离上帝,给他们带来灾难。
上帝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让他们去耕种土地,终生遭受劳作之苦,直至死后归于尘土。
除此之外,因为夏娃罪孽深重,上帝让她遭受生产之痛。
希刺克厉夫是老恩萧先生捡回的一个弃儿,他到了吼叫山庄后处处受人鄙夷,是在打骂和鄙视的眼光中长大的。
基督教中上帝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爱和绝对的公平正义,然而在吼叫山庄中,上帝的爱和公平不在了。
幸运的是,希刺克厉夫找到了他的爱情伊甸园,他和凯瑟琳在荒原中可以忘却一切伤痛,自由释放自己的天性,享受自由和纯洁。
然而伊甸园,当有一天希刺克厉夫听凯瑟琳说到嫁给希刺克厉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时,他当时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缺少了公平并失去爱人的希刺克厉夫,开始了他的对抗和疯狂的毫不留情的报复。
希刺克厉夫站在了不公的上帝的对立面,一次次被描述为魔鬼和撒旦.而这样的魔鬼正是当时的社会和宗教摧残下的产物。
事实上,希刺克厉夫所信奉的上帝就是真爱,而凯瑟琳不能完全舍弃物质诱惑和世俗等级观念,毅然的决定嫁给画眉田庄的继承人埃德加林顿,最终背叛了纯真的爱情。
无法忍受打击的希斯克利夫带着那份憎恨和野心离开了吼叫山庄。
离开了荒原就意味了背离,虽是被迫接受了现实,爱情还在,但也会因为行动上的背弃而受到惩罚。
希刺克厉夫因此一直遭受着感情的折磨,直至死去。
伊甸园中亚当受到的惩罚是劳作之苦,而希刺克厉夫却遭受着精神之痛。
艾米莉对于他们的爱情悲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揭露了冷酷的社会和宗教环境对人性的扭曲和对纯真爱情的扼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欣赏《呼啸山庄》来剖析英美文学宗教化的特点黄国芬英美文学是英美两国人们对自己人生体验的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人们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西方文化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看待世界的态度。
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
要谈英美文学,我们首先要从剖析《圣经》开始。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说到《圣经》我们不得不谈到基督教,基督教起源于希伯来人创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教――犹太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基督教徒们把记载基督教的传播、发展等文字,起名为《新约》。
《新约》和犹太教经典《旧约》合二为一,就成为现在的《圣经》。
《圣经》对英美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影响英美文学作品的一大源泉。
《圣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赋予英美两国人们的文学和世俗生活一种神圣色彩,它以独特的象征意义显示出它在英美文学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所以要研究英美文学、文化、习俗等几方面,有必要谈到基督教及《圣经》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关系。
1、欣赏《呼啸山庄》的个人体会《呼啸山庄》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兼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本书讲述了呼啸山庄的恩萧家族和画眉田庄的林�家族之间的爱情与复仇的离奇故事。
19世纪,在英国约克郡的荒原边上,一个名叫希刺克厉夫的吉普赛孤儿被老恩萧收养,却遭到老恩萧的儿子辛德雷的仇视,但他女儿凯瑟琳喜欢他。
凯瑟琳虽深爱着希刺克厉夫,但由于地位的差异而无法表白。
希刺克厉夫愤然出走,发誓报复。
当他归来时,凯瑟琳已嫁给了画眉田庄的主人埃德加・林�。
希刺克厉夫先使辛德雷破产,接着又骗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企图占领画眉田庄。
不久,辛德雷、凯瑟琳、伊莎贝拉、埃德加先后去世,希刺克厉夫便奴役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和埃德加的女儿凯瑟琳,甚至对自己与伊莎贝拉所生的儿子林悖也恨之入骨。
希刺克厉夫虽然达到了复仇的愿望,但并不感到高兴,于是在一个风雨之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去和他魂牵梦萦的凯瑟琳相会。
马乔里・伯恩斯教授曾评价说:“在这部小说中,伊甸园本身并未被直接提及。
但是,通过纯洁与和谐、诱惑与堕落的重现,使得这一令人喜爱的与世隔绝之境的意象得以体现。
”许多模仿伊甸园故事或参照天堂与炼狱而设计的情节在《呼啸山庄》中并存着。
第六章中,当人们第一次透过艾米莉的窗户再现画眉田庄时,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令人安享舒适的世界,简直就像是到了伊甸园。
在田庄里寻求快乐的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即是这座“伊甸园”中的居民。
相反地,回顾第一章中对呼啸山庄的描述,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那座“可怕的房子”所具有的地狱般的特征:“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一年到头的风暴天气;房屋尽头有几棵矮小的枞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在正门的附近,上面雕刻着许多残破的怪兽。
山庄里的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两个备受责骂,不被宠爱的野孩子就是撒旦的化身。
他们闯进画眉田庄这个圣地,打破阻碍,搅乱了这座“伊甸园”中的平静氛围。
在这四个角色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关于爱情与复仇的纠纷之后,画眉田庄这座“伊甸园”又重归平静,由小哈里顿和小凯瑟琳这一对新生代的“亚当”与“夏娃”所掌管。
通过此书,艾米莉把一个多元的伊甸园展现在人们面前,即危机四伏的伊甸园、失落的伊甸园以及重新构建的伊甸园。
在此,她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是粗暴的反叛者还是激烈的骚乱最终都将臣服于上帝的荣光。
1.1艾米莉宗教信念的体现1.1.1虔诚的“羔羊”艾米莉艾米莉・勃朗特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乡村家庭,从童年开始,基督教对她的影响就一直很大。
身为牧师的父亲给她描述过许多关于万能上帝与美丽天堂的童话故事。
对艾米莉来说,宗教信念的内化不仅源于其基督教的家庭背景,而且还与她的悲观人性观密切联系着。
少女时代的艾米莉性格越发地内向。
她常常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极少发现人性之善,正如她在一首无题诗中写道:“多么沉痛啊,想到世人,/尽皆虚假伪善且奴态”。
悲观的人性观最终导致了她强烈的愤世嫉俗。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普通人之间互谅互让的人际关系都无法带给她欢愉。
这一切迫使她转而投奔上帝求得精神上的慰藉。
她曾经借由《我没有怯懦的灵魂》一诗来表露心境:我没有怯懦的灵魂,/在世间的狂风急骤之处亦不战栗:/我看到天堂的幸福正在闪耀,/还有那信念同样在照耀,将我带离恐惧。
/噢,我心中的上帝!/万能且长存的神!/生命――在我体内已然沉睡,/而当我――不灭的生命――在您的胸怀中却得以生机勃勃!此外,艾米莉的叛逆个性也是因素之一。
正如英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盖斯凯尔夫人所说,艾米莉的“这种个性,在男人中间都不寻常,在妇女身上则更罕见,有损于这种天赋的是一种顽强的固执己见,凡是有关她个人的是非感,一切说理她都置若罔闻”。
她的姐姐夏洛蒂・勃朗特也说道:“她比男人还刚强,比小孩还要单纯,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
”恰是这种独特的性格,引导她与宿命斗争,与上帝的法则抗衡。
1.1.2关于宽恕的教化据《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18章第21至25节所云,门徒彼得问耶稣如若兄弟不断冒犯自己,应该原谅他多少次?耶稣示之以寓言,并借此暗示人们一个道理:除非你们从内心宽恕自己的兄弟,否则天父也会以你们惩罚兄弟的方式来惩罚你们。
对比《圣经》故事,不难看出,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就是一面反映基督教宽恕精神的镜子。
希刺克厉夫的复仇贯穿故事始终。
当他戴着绅士的面具,阔绰地重返旧地时,他立刻对那些和他有积怨的人实施了复仇计划。
他虚情假意地借钱给酗酒成瘾的辛德雷,知道他会因此而负债累累,更加潦倒。
辛德雷死后,他成了辛德雷之子哈里顿的监护人。
为了报复,他把哈里顿培养成了无知无识的乡野之流。
虽然他娶了伊莎贝拉,却从未回报她所付出的情感,仅仅把她当作报复林悖家族的工具。
过往的耻辱与不幸甚至促使他花费大把光阴来报复他所挚爱的凯瑟琳以及他俩各自的孩子――奄奄一息的小林�和他的“囚犯”小凯瑟琳。
终究,希刺克厉夫对他人的不宽恕只能导致他的人生悲惨落幕:他失去了生存的渴望,绝食而亡。
这仿佛是天父实施了他的惩罚。
与希刺克厉夫的恶毒相反,曾经在儿时饱受其摧残的哈里顿为“宽恕和遗忘”的基督教义做出了好榜样。
第34章中,当希刺克厉夫的灵魂离开人间之后,哈里顿,这个自尊心特别强的小伙子,偏是以德报怨地守在他的尸体旁哭得好苦。
在他落葬那天,哈里顿又用脸上的泪珠代替了诅咒声。
无怪乎,他的仁爱之心最终帮他赢得小凯瑟琳的心,两人获得了永久的幸福。
虽然希刺克厉夫和哈里顿两代人都是孤儿,都在童年时代受欺受压,都具有男子汉气质,但是却被设置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借助起点接近的两代人的对比,艾米莉正是想表达,能拯救世人的,唯有宽恕,唯有宗教。
1.2艾米莉反叛精神的体现作为基督教的反叛者,人们通常认为艾米莉通过创作《呼啸山庄》来批判基督教的虚伪。
此书中充满了叛逆的灵魂和讽刺的场景来抨击基督教。
这一点可以从几个人物的言行特征中得到验证。
关于女主角凯瑟琳。
虽然出生于富贵人家,她却在异教的环境中长大,被周围的人看成和希刺克厉夫一样粗野。
她甚至敢把《圣经》踩在脚下,扔进狗窝。
她曾经向耐莉倾诉过她梦中的天堂:“如果我在天堂,耐莉,我一定会非常凄惨……我只是要说天堂并不是像我的家。
我就哭得很伤心,要回到尘世上来。
而天使们大为愤怒,就把我扔到呼啸山庄的草原中间了。
我就在那儿醒过来,高兴得直哭。
”此时的凯瑟琳就像是艾米莉的传声筒,大声地宣告了她反叛基督教的灵魂。
最后,艾米莉也充分利用了全书最不起眼的人物老头儿约瑟夫来嘲讽基督徒。
人们最后看到他的一个场面极具讽刺意味:他“严肃地把《圣经》在桌子上打开,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了一天交易所得的脏钞票摊在《圣经》上”,仿佛只须打开他那宝书,他的良心就立刻得到安慰,他那方才点数肮脏钱的双手就变得十分洁白了。
艾米莉正如一位讽刺画大师,只消一两笔就入木三分地把一个伪善者的可憎面目勾勒出来了。
2、英美文学与《圣经》之间的关联英语语言的形成与完善和《圣经》有着很大的直接联系,宗教改革以后,为了顺应时代形式,西方各国都开始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圣经》的翻译兴起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
用英文译成的《圣经》有许多版本,其中revised version是标准的英语范本。
它的词句、章法对应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
首先,在基督教宣传其教义的过程中,以及在《圣经》的一些故事中,出现了一些宗教术语,大大丰富了英语词汇。
现在有些宗教名词已民俗化,运用到全民语言中。
比如,god,devil,heaven,hell,christ,jesus,dawn这些基督教中的术语,己被人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三部伟大史诗《失乐园》、《复乐园》以及《力士三孙》都直接取材于《圣经》。
除《复乐园》以《新约》为基础外,《失乐园》和《力士三孙》都以《旧约》为基础。
拜伦的诗剧也是根据《圣经》中该隐轼弟的故事写成,只是其侧重点不同罢了。
美国作家梅尔唯尔的成名作《白鲸》的主人公艾哈伯就是以《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国王亚哈为原型去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能否把握自己命运的问题。
亚哈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形象和《白鲸》的主人公艾哈伯不谋而合、如出一辙。
更重要的是,该小说的叙述者,唯一生还的水手的名字和《圣经》人物伊希梅尔完全一样。
另一位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在其短短的抒情小诗《人生颂》中,就直接引用了“你本是尘土,仍要回归尘土”这句原话,“上帝”的字眼也经常被提到。
另外,20世纪美国文学还常常借用基督受难的形象作为无辜的人为众人受苦的象征手段。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结尾处老人肩背桅杆的形象就是借用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的故事。
显然,耶稣这一形象表明圣地亚哥像耶稣一样受苦,但他有超人的毅力,将不惜千辛万苦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福克纳把《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取名裘・克里斯默斯,使他名字的首字母与耶稣的相同,并使他在耶稣受难日星期五被杀害,借以说明,即使耶稣生在现世,仍然不能见容于世人,仍将遭到世人的杀害。
还有,许多现代英美作家的作品标题均直接取自《圣经》。
美国戏剧家米勒表现现代人的社会生存问题的《堕落之后》,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都寓意于人间并无乐园之说。
海明威的著名战争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其标题就直接取自《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凡此等等,不一一例举。
3、结语英美文学有着浓重的宗教文化思想,和《圣经》有着悠久历史渊源,研究和学习外国文学,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及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中国走向世界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但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我们不应轻忽英美文学这一丰富多彩的资源库,秀英美文学作品。
大学英语教学要坚持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有效提高学生的外国文学的欣赏能力,为学习英语语言创造最佳的基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