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 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
收土地税。
2.从征收标准看: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到以土地财产(田亩)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 人头税的变化(以两税法为变化的标志),反映了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 ②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 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 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 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
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
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 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 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 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4、唐中后期两税法
• ①原因: • a、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
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 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 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 • ③内容: • 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夏商周时期:贡赋制,如 :分封制, 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其向周王 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 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 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 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 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 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 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2、汉朝:编户制度
• 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 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 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 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 治
• ③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 ④内容: •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
叫做“租”
•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 c、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 “庸”
• ⑤作用:
•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 荒地开垦出来
• d、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 大改革和进步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 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 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 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 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 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6、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1581年)
• ①背景:
• a、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 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 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 展的需要;
• ②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 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 ③内容: 赋役合并;役入田亩;纳银代役 • ④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 a、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 ③影响: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
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 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
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 西汉政府推行编户制度的目的是( )
• A.减轻农民的负担,恢复发展生产
• B.限制人口流动,抑制工商业 • C.控制农民,便于剥削统治 • D.提高农民地位,使其免于奴婢化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5.从征收时间看: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 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6.从征税类型看: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在保持农业税的同时,工商业税逐渐加重。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 b、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 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增长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7、清: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 ①措施: • a、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
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 丁,永不加赋”
• 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 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3.从征税种类看: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 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 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纳税种类 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反映了赋税的名目、手 续简单化。
4.从征税物品看:由实物、劳役地租为主到 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
5、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 ①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 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作用: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 间
•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 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用:使 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 田赋收入
• ③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3、隋唐:租庸调制
• 北魏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租即
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 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 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无年龄的限制
• 唐朝:租调庸制
• ①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 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 为当务之急。
(一)、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1. 夏商周时期:贡赋制度(雏形) 2. 春秋后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初税亩” 3. 西汉:编户齐民制度 4. 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5. 唐朝后期:两税法 6. 北宋中期: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7. 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 8. 清朝前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9. 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 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 ④作用:78页 • 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
国家的财政税收 •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 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 c、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 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 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七分。
小结:
• 1、以税种来分类:
•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