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制的利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述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制的利弊。

在今天倡导民主的时代,集权制比起分权制,更易受到批评。

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赫赫有名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就指出,官僚主义习气与教育的集权制有关,号召“教育的管理必须实行分权制”世界银行1988年的一份报告也对教育集权制的效率提出了批评。

截至当前,把对教育集权制的批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效率不高。

权力集中,必然导致机械呆板的组织系统,它很难对来自下层的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第二,制度僵硬。

集权制一般采用统一的政策和措施管理教育事业,如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都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甚至教科书。

即使有变化,也是自上而进行,且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第三,地方政府无积极性。

第一,集权制下的学校难于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管理费用高。

汉那威(J. Hannaway)和科尔讷(M. Carnoy)认为,这是因为:管理能力有限,不易管理,需要投入更多的费用;一个普通的地方教育事务也必须有一个遥远的中央政府决定;
课程、教学、教师机械划一的标准也易导致更多的费用和支出。

但是,上述两位学者也在他们的著作中指出,有些表面上看来是集权制的缺点,实际上恰恰是集权制的优点,如通过中央调控把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这恰恰提高了效益,同时也消除了由于各地资源条件的差异而造成的教育上的不公平;
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虽然不能满足地方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但从长远看,在现代社会,那些掌握了人类社会最基本、最广博的普通知识和技能、拥有国家甚至国际承认的资格证书的人,最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和信息交流的需要。

另外,地方参与有助提高地方的积极性,但地方狭隘的眼光也容易导致过激或保守的政策,影响对上级正确政策的执行。

陈孝彬也认为,集权制的优点是有利于教育政策的统一,有利于统一规划和领导全国的教育事业;有利于统一办学标准,保持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利于调节各地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

其缺点是难于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央政府负担过重;教育行政管理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缺乏灵弹性,难于因地制宜发展教育。

2、如何看待地方分权制教育行政体制的优缺点?
地方分权制形成的原因,许多学者也作了研究,滕大春在《今日美国教育》一书中指出,主要与文化传统有关。

美国就是一个例证,美国建国之初,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比较崇尚欧洲尤其是英国的教育体制,不愿把教育这种事关种族命运的大事委托给中央政府集中管理,才在宪法中只字不提教育。

直到1917年国会通过《人权法案》,教育事务权才明确划归地方政府所有,由此开创了教育管理的分权制。

胡森在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卷》中认为,教育的分权制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教育的集权程度较低,教育体制倾向与分权制。

还有人为,在多民族聚集和民族语言呈多样化的国家,也倾向与分权制的管理模式。

众多观点至少说明,分权制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除了历史因素外,那么在今天的教育变革中,中央政府为何愿意把教育权利交给地方政府?学者们也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Diana Conyers认为,教育上之所以实行分权制,与其说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还不如说是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政府愿意通过分权制削弱自己的权利,相反,都期望通过分权式的改革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汉森(F. M. Hanson)研究了美洲一些国家的改革情况后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教育组织改进的起因与其说是技术因素,即为了提高效率,不如说政治上的考虑。

我国学者吴宏志认为,中央政府之所以愿采取分权制,首先是能够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因为分权制能够克服庞大和过于集中的中央权力而导致的官僚主义。

其次是分权制能够带来教育的民主化。

因为有学者曾给教育民主化界定是教育面的平等和参与教育管理。

分权制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教育决策中,从而提高教育民主化水平。

第三是能调动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并使教育与地方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是有利于开发地方教育资源,减轻中央财政负担。

上述原因也是地方分权制的优点,众多学者承认教育管理上的分权制是一种教育进步的表现。

但同时又强调,不应过分跨大这种优点,海外学者对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作出这样的评价,认为我国80年代后期权力下放运动带来了有目共睹的成果,但也造成了地区间的差异,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只是在勉强维持而已。

J. Hannaway和M. Carnoy认为,分权只会有利于那些收入上可,且对教育有较高要求的家庭,因为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学校的机会。

而对那些收入较低,且对教育需要不高的家庭来说,情况会更糟。

相反,集权采取的统一课程和质量标准要求使后者更放心。

因为普通学校的质量有了保证。

3、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

有一个较为健全而严密的教育法律体系,是全面实现教育法制的前提条件。

我们的教育法律体系规模还嫌狭小,数量也嫌不足,尤其是教育单项法律,很多还没有出台,致使教育的众多领域,如教育投入、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建和职权范围、高等教育的体制和建设、社会教育、在校学生意外伤亡事故的预防和处理等,至今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健全。

(二)重视对教育立法技术的研究。

要使教育法律体系严密而完善,必须考虑教育的立法技术。

(三)进一步提倡司法介入。

把教育法单纯看成是行政法的一部分,显然不利于严肃执法。

如果有更多的司法介入,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和威慑性就会大大增强。

(四)开展国外教育司法判例的研究。

国外不少国家,特别是教育法律较完备的经济发达国家,在教育执法和司法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教育判例。

研究这些判例,对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4、试述教学视导的基本模式。

(一)临床视导:美国哈佛大学歌德哈默、科根等人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年代初提出了一种被称为“临床视导”的教学视导模式。

根据他们的解释,这是一种“通过对教师世纪教学的直接观察来获取资料的过程”或“一种设计来改进教师在教室中的表现的原理与实务”。

临床视导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观察前会议;第二,教学的观察;第三,分析和策略;第四,视导会议;第五,会议后的分析。

(二)合作性专业发展:这一模式是美国教育学家格拉特霍恩1984年提出来的。

主要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为提高各自的教学能力,自愿组合,成立合作小组,然后通过相互课堂观察和意见反馈的方式,互为视导,最终达到专业成长的目的。

采用这一模式有三大好处:第一,可以减少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量;第二,有利于教师相互间的专业发展;第三,促进教师相互间的合作。

(三)个人化专业发展: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主要责任,教师可以采取独立自主的工作方式,实现自己设定的发展目标,但应接受视导人员的指导和帮助。

根据瑟吉万尼的解释,这一模式有五个执行步骤:第一,教师自己提出发展计划;第二,指导人员审核教师的目标,并提出反馈意见;第三,召开双方参加的会议,达成共识;第四,进行形成性评价;第五,完成总结性评价。

(四)非正式视导:这一模式指的事实导人员对教师实施非正式的、不定期的、短暂的教室观察和反馈,类似于行政管理过程中的“走动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