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义利之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是一个流传数千年的古老话题。

今日再读《资治通鉴》周纪二(显王),读到孟子关于“义利之辩”的几段对话,颇令人玩味:
孟子见魏惠王,魏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有何利于我们国家的高见?”孟子说:“为啥总把'利’字挂有嘴上?我所追求的,只有'仁义’。

如果一个国家,上自国君、官员,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在谈'利’,都在做如何对自己有利的事,上上下下唯利是图,这个国家就很危险了!如果我们提倡追求'仁义’就大不一样了!大家都会有爱心,都会相互关爱,社会就和谐了!”
接下来,是孟子与老师子思关于“义利之辩”的对话:孟子向老师子思请教治国抚民之道,子思说:“要让民众知道最大的利益是什么,引导民众追求利益。

”孟子很困惑:“教育民众,不是应该讲'仁义’吗?为啥要讲'利’呢?”子思说:“'仁义’就是我们要引导民众追求的最大利益。

如果官员没有爱心,不讲仁爱,不以人为本,老百姓就无法过安稳日子,如果官员不讲'义’,不提倡道德教育,老百姓就会相互欺诈。

那样的话,才是最大的不利。

所以《易经》说:'利者,义之和也’。

又说:“如果民众能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利益,既能过上安稳日子,又能讲道德,这才是最大的'利’啊!”
对上述对话的翻译解读,是本人的管见,不一定准确。

司马光对
两段对话的评价是:见啥人说啥话,两段对话表面看来说法不同,角度不同,要表达的内在思想是一致的。

他的评价强调了'义’各'利’的统一性。

我赞成司马光的说法,“义”和“利”,是对立统一的,是辩证的。

“义利之辩”,一直以来大致有两观点:一类是对立说,认为“义”和“利”是相对立的。

一类是统一说,认为“义”和“利”是一致的。

儒家持对立说。

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墨家持统一说。

墨子:“义,利也。


〈易经〉:“利者,义之和也。


宋代关于“义利之辩”尤其激烈。

我们不去做咬文嚼字的分析探讨,不管怎么辩都是在讲“道德”和“功利”之间的关系。

我个人认为二者是辩证的,是对立统一的。

尤其当今社会,重提“义利之辩”,引发我们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再思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人不管怎么争辩,总体上在义、利之间,做到了平衡,做到了对立统一。

而我们当今社会,义、利之间是失衡的。

司马迁所形容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人们都钻到钱眼里了!唯利是图,笑贫不笑娼!见义勇为反受害,想做而不敢做!全社会惊呼: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从深层次上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水平确实提高上去了,但是,思想文化建设远远没有跟上,当前社会出现的道德缺失、信仰缺失、诚信缺失,是我们长期以来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结果!该引起重视了!
我们应该记住孟子说的那句话:“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