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中考九年级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中考九年级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共4 分)
1. 默写。

(1)诗词天地,家国情深。

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
达了诗人兼济天下寒士的胸怀与理想:辛弃疾的“____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陆游的“__________,
__________”(《示儿》)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统一的无比渴望。

(2)古人写四季,各具特色。

郦道元《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春冬之季,趣味横生;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琅琊山春夏之交景色变幻无穷。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6 分)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甲】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

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
“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

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

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

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
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记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
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

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
何人。

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乙】
一九二○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
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的指引。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


热心地sōu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jí。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
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
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

到了一九二
○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
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1)请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轻蔑.(______)怯懦.(_______)sōu(________)寻书jí(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
(3)【甲】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人物性格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原著内容简要分析。

三、综合性学习(共12 分)
2024年是农历龙年,复兴学校九(1)班在2024年1月18日开展“生肖文化大家知”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2)在准备介绍有关生肖文化时,李华同学拟写了一段文字,请你帮他解决下列问题。

在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虚构的神兽,是祥瑞的象征。

悠悠岁月流转,龙形象得到不断丰富与完善,直至两宋,逐渐定型,同时被人们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甲】从龙形象演变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到中华文化悠久的发展历程,而且能略窥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民间,龙一直是吉祥的化身,【乙】祭龙节、晒龙袍、分龙节……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民俗活动,保佑五谷丰登、人间太平。

龙在十二生肖中居第五位,“十二生肖”是用来代表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丙】它们依次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

②除了【乙】处,请你再列举两个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

③【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
(3)学校将从下面两幅传统艺术作品中,选择一幅作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标志,请你结合下列图文,选择其中一种,并简述理由。

【A】碧玉C形龙【B】龙头木雕像
【A】碧玉C形龙,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造型简洁流畅、外观优美、质地圆润、形态极富动感。

【B】龙头雕刻讲究一木成型,刀工力求精准、细腻。

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共3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无名之树
刘永飞
①补过三个轮胎,换好两个车闸,上午的时间已过去大半。

②杨积余随手从工具车下拉出个坑坑洼洼的铝盆,手插水里,脑袋习惯性地往左探。

以往的这个节点,老马准会递话过来,开场白五花八门,比如天气、抖音上的奇闻趣事、新闻里的“俄乌冲突”……可是今天,老马不仅没有如约递话,待他转头细看,那个老马常坐的板凳上竟然空空如也。

杨积余一边毛巾擦手,一边琢磨老马是否来过。

③眼见时间过午,他问隔壁小卖铺的老丁,老丁摇头说:“没来过,肯定没来过,我还正纳闷呢,这家伙早该出现了,今天咋回事?”老马的不出现,让杨积余总觉得自己的时间里缺点什么。

④到了吃饭时间,来了生意。

他一边帮人家换脚踏板,一边不住地张望那只板凳,以至于走神被螺丝刀戳破了手。

其实老马和杨积余并非亲戚,甚至连朋友都说不上。

但是自从杨积余在小区对面的空地上支起修车摊的时候,老马就熟人似的拉过那条榆木板凳坐下来,一坐就是十多年。

⑤后来他们熟了杨积余才知道,他出摊的那一天,老马正好退休。

那天,老马惯性似的走出小区时,蓦然发现自己再也不用上班了。

那一刻他无比失落,茫茫然不知去向何处。

此时,他们的目光不期而遇,杨积余礼貌性的朝他友善地点点头,而老马正好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随手拉过那条矮凳就坐下来。

于是他们一坐一聊,一问一答就这么熟络了。

从此,吃过早饭,搞好家务,来这里坐坐,成了老马的固定节目。

他仿佛被另一种惯性支配着,这一支配就是十多年。

⑥十多年来,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奇闻趣事、时政新闻聊完了就聊生活。

老马跟他聊去世的老伴,跟他聊住在城市另一个角落的儿子。

杨积余也跟他聊生活。

聊自己的老婆,聊自己的两个儿子,聊自己家里曾养过的一只五条腿的羊。

什么都聊完了,就把聊过的事情再聊一遍、两遍、三遍……
⑦他们只在闲暇时聊天。

杨积余修车时,老马就坐在板凳上静静地看,专注得像个学徒工。

有时候忙得不可开交,杨积余会朝老马伸手,老马立刻递给他某号扳手,再一伸手他又能准确地递过来某个配件。

⑧等忙好了,待杨积余洗手的工夫,他们的聊天立刻启动。

每次都是老马先开头……
⑨此刻,老马的不出现,开始让杨积余坐立不安起来。

他本想打个电话,掏出手机才发现彼此没有存过号码。

想想一个人如果没了影子,该是多可怕的事情。

⑩实在忍不住了,他决定去老马家看看。

这一看不当紧,他发现了躺在客厅里的老马……
⑪老马出院了,第一件事就是到杨积余这里坐坐。

现在,脑梗后遗症让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嘴角往右下方耷拉着,口齿也变得含糊不清,还时不时不自知地流下些口水。

⑫以后的日子老马依旧每天来此坐坐,每次过来,杨积余总是先开口,无论忙或不忙,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老马,药吃了吗?”
⑬老马嘴角一扯一扯地说:“吃啦。


⑭三个月后的一天,老马见杨积余的工具车被一块塑料布包裹得严严实实,有客人过来,他还摇手。

老马说:“咋还不出摊?”说着要帮他卸工具,手却被杨积余握住。

老马说:“你冷吗,手恁凉?”
⑮杨积余苦笑着说:“老马,我要回老家去了,今天就是为了等你,告个别。

”老马万分惊诧:“为,为啥呀?”
⑯“街道不让摆了,说影响市容,其实我也不愿意在外边漂了,你也知道,我父母的年纪大了,也离不开人了。

”杨积余说。

⑰杨积余回乡下去了。

那块修车的地方砌了矮墙,矮墙里堆了土,最终被改造成一处“微景观”,很漂亮。

⑱现在,老马每天喜欢拿个垫子在矮墙上坐一会儿,他的旁边是一棵新栽的不知名的小树。

老马时常望着那棵树发呆,像一株枯木。

每当看到这一幕,老丁都觉得心里酸酸的,因为他知道,那棵树的位置,就是杨积余每次跟老马聊天时坐的地方。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2023年第23期,有删改)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积余走神被螺丝刀戳破了手,是因为杨积余帮人家换脚踏板动作不熟练。

B.小说运用了插叙手法,交代杨积余和老马相识的时间、起因以及熟络的经过。

C.杨积余和老马“聊天”的细节,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反复中又富于变化。

D.“每当看到这一幕,老丁都觉得心里酸酸的”侧面烘托了老马的失落与孤独。

3.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4.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文字。

老马时常望着那棵树发呆,像一株枯木。

5. 阅读全文后,杨积余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两点并简要分析。

6. 小说标题“无名之树”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材料一】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在传承和弘扬中不断前进,始终一脉相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激发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向前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传承弘扬。

(选自《学习时报》)【材料二】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汇聚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和习俗。

其中,拜年磕头礼仪无疑是春节期间最为引人注目的传统之一。

拜年磕头礼仪起源于古代中国,最初是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祭祀,后来逐渐演变为对长辈和
尊贵人物的尊敬与祝福。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亲朋好友家中,向长辈磕头拜年,以此表达敬意和祝福。

这一礼仪不仅是敬老爱幼的表现,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重要传承。

磕头过程中,规矩和礼仪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磕头者需要双膝跪地,双手扶地,然后头部轻轻触地,这一系列动作都要保持庄重、恭敬。

磕头次数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向长辈磕头只需一次,寓意着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

在磕头时,还需要注意先后顺序,通常是先向最年长的长辈磕头,然后依次向其他长辈磕头。

这些规矩和礼仪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卑有序和长幼有序。

事实上,拜年磕头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它是家庭亲情的重要纽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通过拜年磕头礼仪的传承和弘扬,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选自2024年1月19日《百度新闻》《深度解读拜年磕头礼仪》)【材料三】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而山东人的叩头拜年,无疑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山东的叩头拜年习俗犹如一股清泉,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礼仪的怀念,让无数人回想起小时候磕头拜年的场景。

山东的叩头拜年,人数众多,声势浩大,彰显了浓厚的地域特色.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大批的山东人便会走街串巷,叩头拜年。

春风中,炮仗声声,欢呼雀跃,仿佛将年的味道送进了千家万户。

山东的叩头拜年礼仪正式而隆重。

在山东,不仅在长辈家里磕头拜年,大街上遇见长辈也要磕头,那场面真的是既感人又震撼。

对长辈的敬重之心,在行礼的那一刻得到了真挚而深刻地表达。

“行叩头礼”不仅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情感的相互交流,它能使家庭关系更为融洽!促进社会的稳定,并不是所谓的繁文缛节!小孩子们行叩拜札也能很好地传承孝道文化,学会感恩!这么好的拜年文化,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呢?
(选自2024年2月14日《搜狐新闻》《山东叩头拜年:传统礼仪的回归与传承!》)【材料四】
今年春节在河南商丘,一位40岁的大哥居然给一个8岁的小男孩磕头拜年。

很多网友感觉很奇怪。

据了解,这两个人按辈分,八岁的小男孩应该是40岁大哥的同族爷爷,40岁的大哥属于孙子辈儿,按照礼仪自然是孙子应该给爷爷磕头了。

虽然说是孙子年纪大点,爷爷年纪小点。

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总体而言,猜测这应该是河南当地的传统礼仪,值得尊重。

当然,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这种礼仪。

网友评论:哪有大人给小孩磕头的,繁文缛节,不可接受。

网友评论:辈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之一,代表着家族宗族和师门之间的辈分次序和尊卑关系。

网友评论:其实,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不在乎辈分的排序了,给孩子取名字也不会使用显示辈分的词汇.我个人觉得,中华民族是非常注重传承的民族,晚辈给长辈行礼,有助于提高家族的凝聚力。

(选自2023年1月24日《搜狐新闻》,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B.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将之传承和弘扬。

C.行拜年磕头礼时,应双膝跪地,双手扶地,头部轻轻触地,既要庄重恭敬,又要按长幼尊卑顺序。

D.山东叩头礼正式而隆重,大街上遇见长辈要磕头,这是对长辈敬重之心的真挚而深刻的表达。

8. 阅读材料,请根据提示和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9. 【材料三】的内容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吗?
10. 有人认为40岁的晚辈给8岁的长辈磕头拜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也有人认为这是繁文缛节,不可接受。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五、对比阅读(共16 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
皓①徙都武昌,扬土②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

凯③上疏曰:“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

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
皓遣亲近赵钦口诏报凯前表曰:“孤动必遵先帝,有何不平?君所谏非也。

又建业宫不利,故避之,而西宫室宇摧朽,须谋移都,何以不可徙乎?”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十六》)注:①皓:即孙皓,孙权之孙,东吴的亡国之君。

②扬土:扬州。

③凯:即陆凯,三国时期吴国重臣,陆逊的族侄。

1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何以.战以:____________
(2)再.而衰再:____________
(3)扬土百姓溯.流供给溯:____________
(4)又政事多谬.谬:____________
1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民。

13. 【甲】【乙】两文段都体现了民本思想。

其中【甲】文段体现的民本思想是
_____________,【乙】文段体现的民本思想是_____________。

14. 【甲】文段中,鲁庄公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乙】文段中,孙皓最终成为了亡国之君。

请仔细阅读两个文段,从鲁庄公和孙皓两人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六、作文(共4 分)
15.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

你的初中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的时刻:国旗下讲话、文艺演出、体育竞技、研学成果汇报……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
段故事。

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亮相”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