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壳概述
煤矿开采基本知识
![煤矿开采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ed92f755f0e7cd18525362f.png)
正断层 逆断层
平移(推)断层
压性断层 根据受力性质分张 剪性 性断 (扭层性)断层
复合型断层
3、裂隙
裂隙又称为节理,指沿断裂面两侧没有发生 明显位移的断裂。
原生裂隙
根据成因次生裂隙构造裂隙张剪裂裂隙隙
非构造裂隙
三、陷落柱
岩溶陷落柱是煤系地层下部可溶性岩石在地 下水和重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塌陷现象。
一、木棚子
二、金属支架
三、锚杆支护
锚杆的种类较多:
金属锚杆
木锚杆
竹锚杆
树脂锚杆
钢筋或钢丝绳砂浆锚杆
第五节 巷道掘进的辅助工序
一、通风工作 二、排水 三、辅轨 四、测量工作
局部通风机通风
第五章 采煤方法
采煤方法主要分为: 露天开采 井工开采 水力采煤 其它(煤炭汽化、液化等)
大型矿井:生产能力为 120万T/a、150万T/a、 180万T/a、240万T/a、300万T/a、400万T/a、 500万T/a及以上的矿井,300万T/a及其以上的矿 井又称特大型矿井。
中型矿井:生产能力为45万T/a、60万T/a、90万 T/a
小型矿井:生产能力为9万T/a、15万T/a、21万 T/a、30万T/a。
我国国有煤矿多为大、中型矿井;地方煤矿多为中 小型矿井;乡镇煤矿多是小煤窑,年产量在多小于 3万T/a。
第三节 矿井生产系统
(一)开拓巷道
1、井筒和平峒 2、井底车场 3、回风井 4、石门 5、运输大巷 6、回风大巷
(二)准备巷道
1、采区车场 2、采区煤仓 3、采区上山 4、采区下山
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第1章 地球
![石油地质勘探概论 第1章 地球](https://img.taocdn.com/s3/m/d67171552b160b4e767fcf42.png)
通常所说的地球的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所圈定的形状。
大地水准面----设想的平 均海平面作自然延伸穿 过大陆地区,构造出的 一个光滑连续的封闭曲 面。
大 洋
平均海平面
大 陆
大 洋
平均海平面
大地水准面
图1 大地水准面示意图
北极
10 0 -30 m
地球的实际形状是夸大的梨形(如 右图):南北两半球不对称,北极凸 出约10m,南极凹进约30m。地球 的外形是其内部特征的反映: 第一,地球接近于旋转椭球体, 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塑性,是地球 自转离心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地球的实际外形与旋转椭 球体并不完全重合,说明地球内部 物质是不均匀的。
二、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地球表面高低不平,以平均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大陆两 大地理单元(其中65%的陆地分布在北半球——称陆半球;35% 分布于南半球——称水半球) 。 海洋:总面积3.61×108km2,占地表面积的70.8%,平均深度3729m,最深处是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11034m)。 大陆:总面积1.495×108km2,占地表面积29.2%;平均海拔 高度为875m,最高的是珠穆朗玛峰(喜玛拉雅山脉的主峰,海 拔 8844.43)。
2.大爆炸理论 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 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至少是在120~150亿年以前,宇宙及空间本身由 这个点爆炸形成。
二、太阳系的起源
1.灾变说 太阳系是在一次突然的巨大的剧变中产生的,太阳先于行星和卫星形成 。 2.星云说 整个太阳系包括太阳都是由同一块星云物质凝聚而成的。
2 、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地球表面的最大洼地,约占海底面积的一半,一般水深 为4000~5000m(平均3700m)。洋盆中平坦的部分称深海平原,坡度 一般只有万分之几,最大不超过千分之一。洋盆中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叫 深海丘陵,多为馒头状,相对高度仅数十至数百米。
地壳变动成因及地形变化的探究教案
![地壳变动成因及地形变化的探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2601b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0.png)
地壳变动成因及地形变化的探究教案第一章:地壳变动概述1.1 地壳的定义与组成解释地壳的概念,介绍地壳的组成成分,如岩石、矿物等。
引导学生了解地壳的结构和厚度,提供相关数据和图表以加深理解。
1.2 地壳变动的类型介绍地壳变动的常见类型,如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爆发等。
分析各种地壳变动的特点和影响,提供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
第二章:地壳运动的成因2.1 板块构造理论介绍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解释板块的划分和运动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板块运动的原因和动力,如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
2.2 地壳运动的驱动力探讨地壳运动的驱动力,如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旋转等。
提供相关实例和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地壳运动与驱动力的关系。
第三章:地形变化的表现3.1 地形的形成与变化介绍地形的变化过程,包括地壳运动、侵蚀、沉积等作用。
分析地形变化的结果,如山脉的形成、海岸线的变迁等。
3.2 地形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地形变化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地震的成因与影响4.1 地震的成因解释地震的成因,如地壳断裂、岩石积累应力等。
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震级和震源深度,提供相关数据和图表。
4.2 地震的影响分析地震对地形、建筑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地面裂缝、房屋倒塌等。
引导学生思考地震预警和减灾措施的重要性。
第五章:地壳变动与资源开发5.1 地壳变动与矿产资源探讨地壳变动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如岩浆活动与金属矿产的形成。
引导学生了解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5.2 地壳变动与水资源的分布解释地壳变动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与水系的发育。
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策略,以及应对地壳变动带来的挑战。
第六章:地壳变动的探测技术6.1 地震勘探介绍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如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
分析地震勘探在油气资源寻找中的应用,提供相关实例。
6.2 地质勘探与遥感技术探讨地质勘探的方法和技术,如钻探、岩心采样等。
高一地理地球内部结构与板块构造概述
![高一地理地球内部结构与板块构造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0664dbc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e.png)
高一地理地球内部结构与板块构造概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理解自然现象的成因。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地球内部结构与板块构造进行概述。
一、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由壳层、地幔和核构成,下面将对这三个部分进行简要介绍。
1. 壳层:地球的外部是地壳,地壳包括陆壳和海壳。
陆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其中富含硅和铝,称为硅铝质岩石;海壳主要由较密实的岩石构成,其中富含镁和铁,称为镁铁质岩石。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大约为30-50公里,在海洋中约为5-10公里。
2. 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主要部分,它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由硅酸盐矿物和含铁镁的镁铁质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较高,因此物质呈现半固态的塑性流动状态,称为地幔流动。
3. 核:地核是地球内部的最内部部分,包括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200公里;内核则是固态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2,400公里。
地核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产生了地球的磁场。
二、板块构造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上地震、火山和山脉形成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外壳被分割成多个相对活动的板块,它们以不断移动的方式影响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
1. 板块运动:地球上的板块不断地以不同速度和方向移动,这种运动称为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类型:边界现象、构造现象和地震。
2.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之间的接触带,其中包括三种类型: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边界,这种边界常伴随着地震和火山活动。
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滑动的边界,这种边界也会导致地震。
扩张边界是两个板块分开的边界,常伴随着海底喷发和地震。
3. 地震和火山:地震和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
地震是由于板块发生运动时积累的地应力释放所导致的。
火山是由于岩浆从地幔中冒出并在地表形成火山口所导致的。
地壳概述
![地壳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0e0a99a8762caaedd33d480.png)
第一节 地壳概述
1. 了解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2. 了解地球的物理性质 3. 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掌握地球的内 部圈层构造。 4. 掌握地质作用的分类和地质年代
重点:地壳的特点、地质作用。
一、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在地下33公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方法 地下 2900
里处(大陆 公里处, 钻探、地震波、类比法(石陨石、石— 部分), P:铁陨石铁陨石)。 P: 13.32→8.1 地震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 7.6→8.0km/s, km/s ,S: 可通过各种媒介。 S: 消失,称 4.2→4.4km/s,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深度变 称为莫霍面 为古登堡 化不断变化,在33km、 2900km(横波 面。 在此处消失)等地方发生突变。 或莫氏面。
精美矿物欣赏
常林钻石
玛瑙
石英
矿 物 鲕状和豆状集合体 放射状 树枝状 纤维状 1.常见集合体形态 粒状集合体、晶簇 晶腺 结核 柱状和针状集合体 板状、片状集合体 花瓣状 矿物的形态主要受本身的内部结构和形
成时外在环境的制约,可分为矿物单体形 态和矿物集合体形态。绝大多数矿物均以 集合体形式出现。分为:
酸性岩浆冷凝而成, 多由花岗岩或花岗 闪长岩等组成。
喷出作用与喷出产物
1. 气体喷出物 以水气为主(占60%以上) 其次二氧化碳、硫化氢、硫,少量CO、H2、 HCl、NH3、NH4Cl、HF等。 阿拉斯加万烟谷喷发时,每年喷出HCl达 125万吨,HF达20万吨 气体喷出量越来越多,尤其硫喷出量增 多、温度增高,是火山即将大规模喷发 的前兆。
二、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一)概念和特点 岩浆的温度 1.火山口流出岩浆的测 温 一般为900 -1100℃, 饱含气体时高达1150- 1350℃ 2.岩石的重熔试验 结果 基性岩 1000 - 1250℃酸性岩 650- 850 ℃ 综合实测和试验结果 推断岩浆温度为:650 -1400℃,一般为 800-1200℃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地球概况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地球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694f2de84a7302768f993998.png)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8km,质量占整个地球质
量的0.39%。
2005.8.10
50
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
花岗岩质层或硅铝层——上地壳的平均岩石成分、 平均密度(2.7/cm3)和波速都与以硅、铝为主的 花岗质的岩石一致。
玄武岩质层或硅镁层——下层的平均岩石成分、 平均密度(2.9g/cm3)和波速都与洋底所见的,由 硅、镁、铝为主的玄武岩相当。
2005.8.10
与理想旋转椭球体(虚线)的关系
5
2005.8.10
地 球 外 形
6
2005.8.10
地 球 外 形
7
地球的形态一般可看成是椭球体,也可认为是球 体。
地球接近于旋转椭球体,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弹 塑性,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的实际外形与旋转椭球体并不完全重合,说 明地球内部物质是不均匀的。
大气密度以地表附近最大,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 小,大气圈没有明显的上界。
根据气温的垂直变化,由下到上可将大气圈划分 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扩 散层)。
2005.8.10
10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2005.8.10
干洁大气
水气
100Km 以 下均匀层 中由三部 分组成。
干洁大气 水气 气溶胶粒 子
2005.8.10
29
四、地球的磁性
地球是一个磁化的球体,所以在它的周围空间都 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 地磁极和地理极是不一致的。 地磁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2005.8.10
30
现代地理极与地磁针指示的磁南北,为磁子午线方向。
磁偏角(D)——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 角。
2005.8.10
地质学笔记
![地质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91cb5cba26925c52dc5bf5f.png)
第一章地球概述第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 地球内圈的划分依据地震波:1849年英国科学家斯托克斯(Stokes)证实地震时产生出两种弹性波,一种是纵波,也称为P波(primary wave),一种是横波,也称为S波(secondary wave)。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同一固体介质中,纵波的传播速度为横波的1.73倍。
2.地壳和地幔的界面,1909年南斯拉夫(Yugoslav)地震学家莫霍诺维奇(Mohorovici) 在萨格勒布(Zagreb)气象台研究克罗地亚(Croatia)地区发生的一次地震时发现,也被称为莫霍诺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3. 地幔和地核的界面,1913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Gutenberg)发现,也被称为古登堡不连续面。
4. 地核外核和内核的界面,1936年瑞典地震学家莱曼(Lehmann)发现内核由固态的铁镍组成,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核爆相关研究证实。
5. 地壳厚度非常薄,大陆地区平均厚度30km,大洋地区平均厚度5km。
地幔厚度约为2900km,相当于地球半径的一半。
主要由暗色致密的超镁铁岩石组成(橄榄岩),分为上地幔(含软流圈)和下地幔。
地核的外核厚度约为2300km,由液态的铁(90%)镍(10%)混合物组成。
地核的内核厚度约为2300km,位于地球的中心,由固态的铁(90%)和镍(10%)组成。
第二节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地壳的物质组成1. 地壳的化学组成2. 地壳的结构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第二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第一节地质作用1.基本概念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促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
2.地质营力的来源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撞击能3.地质作用的分类第二节地质年代1.基本概念地层(strutum,复数stuata)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堆积物或岩石,可以包括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由它们变质而成的部分变质岩。
第 一 章地壳
![第 一 章地壳](https://img.taocdn.com/s3/m/ce07e35f3b3567ec102d8a55.png)
矿物是地壳中单个或若干自然元素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 矿物是地壳中单个或若干自然元素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 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绝大部分矿物是结晶矿物,化合物 结晶矿物 绝大部分矿物是结晶矿物,化合物(简、复、变、水、 同质多像、胶体) 同质多像、胶体) 自然界矿物形成的四种形式:气体凝华、 自然界矿物形成的四种形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 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 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固体再结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矿物的范围扩大了,包括地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矿物的范围扩大了,包括地球 内层及宇宙空间所形成的自然产物。 内层及宇宙空间所形成的自然产物。 所形成的自然产物 矿物很多, 3000种 自然界里的矿物很多 大约有3000 自然界里的矿物很多,大约有3000种,但最常见的 只有五六十种, 只有五六十种,至于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只不过二三 十种, 造岩矿物。它们共占地壳重量的99% 99%。 十种,称造岩矿物。它们共占地壳重量的99%。各种 矿物都有一定的外表特征——形态和物理性质,可以 形态和物理性质, 矿物都有一定的外表特征 形态和物理性质 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 作为鉴别矿物的依据。
G、钟乳状、葡萄状集合体 钟乳状、
胶体溶液因蒸发失水逐渐凝聚, 胶体溶液因蒸发失水逐渐凝聚, 因而在矿物表面围绕凝聚中心形成许多 圆形的、葡萄状的小突起。 圆形的、葡萄状的小突起。 石
石 笋 状 集 合 体
21cm 21cm 21cm 21cm 葡萄状集合体,颗粒最大直径5mm 葡萄状集合体,颗粒最大直径5mm
矿物名称 滑 石 萤 石 膏 石 化学组成 Mg3[Si4O10][OH]2 CaSO42H2O CaCO3 CaF2 Ca5[PO4]3[F,Cl] 硬度 1 2 3 4 5 矿物名称 正长石 石 黄 刚 英 玉 玉 化学组成 K[AlSi3O8] SiO2 Al2[SiO4][F,OH]2 Al2O3 C 硬度 6 7 8 9 10
第一章 地壳及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概述
![第一章 地壳及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98085bff121dd36a32d82a1.png)
概述 1.地质作用概念: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 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2.地质营力:引起这些变化的自然动力. 3.地质作用的分类:按作用能源不同,分为内力 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山崩地裂,地震,火山 爆发,海陆变迁等改变着地壳的面貌. 4.变化形式: 1)渐变:如珠穆朗玛峰的崛起,荷兰海岸的 下降; 2)突变:地震,火山爆发等.
2.岩浆作用 1)岩浆:地壳深处的一种富含有挥发性物质的高温高压的粘稠 状硅酸盐熔融体,其中还含有一些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 2)岩浆分类:根据SiO2含量 A.基性岩浆: SiO2小于52%,Fe,Mg氧化物较高(岩石色 深),比重大,含气体少,粘度较小,易流动. B.酸性岩浆: SiO2大于65%,Fe,Mg氧化物较少(岩石色 浅),比重小,含气体较多,粘度大,不易流动. 3)岩浆作用:在地壳运动影响下,由于外部压力的变化,岩浆 向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 成为岩石的全过程. 4)岩浆作用方式:两种 A.喷出作用:岩浆直接喷出地表的作用,形成喷出岩.包括液 体,固体和气体三种物质. B.侵入作用:岩浆由地壳深处上升到地壳上部的活动过程.形 成浅成侵入岩和深成侵入岩.
火山口-在火山上圆锥状凹坑.几公里宽. 火山口
Crater Lake .国家公园 卡斯卡达山脉 俄勒冈州 国家公园,卡斯卡达山脉 国家公园 卡斯卡达山脉,俄勒冈州
Cinder Cone 火山渣锥 (Wizard Island)
Mount St. Helens before May 18th, 1980 8:32 a.m.
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 五大连池 火山地质遗迹
五大连池--木排状熔岩 五大连池 木排状熔岩
地壳
![地壳](https://img.taocdn.com/s3/m/d42b110755270722192ef73a.png)
1.地质学地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地质结构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称之为“硅铝层”。
此层在海洋底部很薄,尤其是在大洋盆底地区,太平洋中部甚至缺失,是不连续圈层。
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所以有人称之为“硅镁层”(另一种说法,整个地壳都是硅铝层,因为地壳下层的铝含量仍超过镁;而地幔上部的岩石部分镁含量极高,所以称为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
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
地幔地质学专业术语,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
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
温度非常高,有6680℃。
内力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地壳运动是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我国古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到“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地壳运动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壳运动形成原因不同。
地质学 第一章 地壳与地质作用
![地质学 第一章 地壳与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2368e7233687e21af45a9aa.png)
地 球 的 物 质 组 成 与 宇 宙 物 质 组 成
课后练习: 1. 地球的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其各圈层及 主要分界面的名称是什么? 2. 地磁三要素指的是什么,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 从地表向地球内部其温度、压力是如 何变化的? 4. 熟悉以下几个概念:地热增温率(地温梯度) 重力,理论重力值, 重力异常, 地磁正常值,磁异常。
3. 理论重力值:把地球当做一个圆滑的均质体,以大地水准面为基础计
算出的重力值。它只与纬度有关。两极略大,赤道略小。
4. 重力异常:由于地形起伏、地球物质分布不均、密度大小有差异引起
的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不同,这种偏差称重力异常。 正异常:实测重力值大于理论值。表明地下有密度较大的物质, 如铜、铅锌、镍等矿产。 负异常:实测重力值小于理论值。表明地下有密度较小的物质, 如煤矿、石油、天燃气等。
大陆地壳 平均厚度33KM, 厚度变化大(高山峡谷) 由上、下两层组成 即硅铝层(花岗质层) 和硅镁层(玄武质层)
大洋地壳 平均厚度7KM 厚度变化小 上地壳很薄或无 主要由硅镁层组成 有时有薄的硅铝层
地幔:地壳以下至古登堡面(2891KM)之 间的圈层。
上地幔:接近基性岩(二辉橄榄岩)的 ------400----组成,(60-150km低速层) 过渡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介 ------670----于 上下地幔之间。 下地幔:是由铁、镍的氧化物和硫化物 组成(也有观点认为主要由具 钙钛矿结构的硅酸盐组成)
2. 地质学的学科分类
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而地球科学是包括数学、物理、 化学、天文、生物在内的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地球科学包括地质 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 环境学等。
分析地球地壳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案
![分析地球地壳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5cf48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6a.png)
分析地球地壳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教案第一章:地球地壳运动概述1.1 地球地壳的基本概念地球地壳的定义地球地壳的结构地球地壳的厚度1.2 地球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地壳运动的原因地壳运动的特点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地震2.1 地震的定义与分类地震的定义地震的分类2.2 地震的成因与影响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影响2.3 地震的预测与防范地震的预测方法地震的防范措施第三章:地壳运动与火山喷发3.1 火山的定义与分类火山的定义火山的分类3.2 火山喷发的成因与影响火山喷发的成因火山喷发的影响3.3 火山喷发的预测与防范火山喷发的预测方法火山喷发的防范措施第四章: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4.1 地质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的分类4.2 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的联系地壳运动与地质灾害的相互作用4.3 地质灾害的防范与应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地质灾害的应对策略第五章:地壳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5.1 地壳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壳运动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地壳运动对人类基础设施的影响5.2 地壳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地壳运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3 地壳运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地壳运动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壳运动对人类科技进步的影响第六章:地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6.1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地震对住宅、商业建筑的影响地震对重要基础设施(如桥梁、水库)的影响6.2 地震对交通和通讯的影响地震导致的交通中断地震对电信网络的影响6.3 地震对经济的影响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地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第七章:火山喷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7.1 火山喷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火山灰和气溶胶的分布火山爆发与气候变化的关系7.2 火山喷发对水体和土壤的影响火山灰对水体的污染火山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7.3 火山喷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火山喷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火山喷发后的生态恢复第八章:地质灾害的间接影响8.1 地质灾害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地质灾害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地质灾害对医疗设施的影响8.2 地质灾害对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育设施的破坏地质灾害对教育秩序的干扰8.3 地质灾害对心理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地质灾害引发的心理创伤地质灾害对社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第九章:地壳运动与自然灾害的连锁反应9.1 地壳运动与气象灾害的关联地壳运动如何影响气候模式地震、火山活动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关系9.2 地质灾害与生物灾害的关联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地质灾害与病虫害的关系9.3 灾害链的应对策略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建立灾害链预警与应急响应第十章:人类社会的地质安全与可持续发展10.1 地质安全意识的提升地质安全教育的普及地质安全意识的社会构建10.2 地质安全研究与科技应用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地质安全监测技术与应用10.3 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壳运动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十一章:地壳运动与全球变化11.1 地壳运动与海平面变化地壳运动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地壳运动对海岸线变化的影响11.2 地壳运动与地球生物多样性地壳运动对生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地壳运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1.3 地壳运动与大气化学成分地壳运动对大气中气体成分的影响地壳运动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十二章:地壳运动与资源形成12.1 地壳运动与矿产资源地壳运动对矿产资源形成的影响地壳运动与油气资源的12.2 地壳运动与水资源地壳运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地壳运动与地下水资源的形成12.3 地壳运动与可再生能源地壳运动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分布的影响地壳运动与地热能源的关系十三章:地壳运动与人类活动13.1 地壳运动与农业活动地壳运动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地壳运动与农业生产的风险13.2 地壳运动与城市建设地壳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地壳运动与建筑设计的关联13.3 地壳运动与旅游活动地壳运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地壳运动与旅游安全的关系十四章:国际合作与地质安全14.1 地质安全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国际地质安全合作的现状与挑战地质安全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14.2 地质安全国际协议与法律框架国际地质安全法律体系的建立国际合作在地壳运动研究中的应用14.3 地质安全国际援助与灾后重建国际援助在地质灾害应对中的作用灾后重建的国际合作模式十五章:未来挑战与地质安全教育15.1 地壳运动研究的未来趋势科技进步对地壳运动研究的影响地壳运动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15.2 地质安全教育体系的完善地质安全教育的体系构建地质安全培训和演练的重要性15.3 面对未来挑战的地质安全策略适应气候变化的地质安全策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地质安全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地壳运动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掌握分析和评估地壳运动相关风险的能力,并能够提出适应性措施,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课了解地球的结构
![地理课了解地球的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22e67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0.png)
地理课了解地球的结构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作为学习者,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结构,因为
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并更好地保护
我们的家园。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三个主要结构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1. 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平均厚度约为35千米。
它由岩石构成,包括海底壳和陆地壳。
海底壳远离陆地,主要由基岩构成,而陆地壳
则由更轻的花岗岩组成。
地壳被认为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它提
供了我们生活必须的土地和海洋。
2.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平均厚度为2,885千米。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一
块结构层,占据了地球半径的84%。
地幔由流体态岩石构成,包括固
态岩石和岩浆。
地幔的温度非常高,可达到3,800℃。
3. 地核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一层,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它分为两个部分:
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
内核半径约有1,220千米,温度高达5,500℃。
外核环绕着内核,并且是地球恒定的磁场产生的原因。
总之,地球的三个主要结构层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的环境。
了解
地球的结构对于科学家研究地球的历史、大气、生态系统、矿物、自
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学习者,我们也应该了解地球的结构,以更好地生活在我们共同的家园上。
地理知识下-第一章
![地理知识下-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40a6b2d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ab.png)
第一章地壳运动地壳运动(crustalmovement)是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沟和山脉;同时还导致发生地震、火山爆发等。
我国古代的学者对海陆变迁及地壳运动有所认识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到“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地球表层相对于地球本体的运动。
通常所说的地壳运动,实际上是指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以下的地球内部的运动。
岩石圈下面有一层容易发生塑性变形的较软的地层,同硬壳状表层不相同,这就是软流圈。
软流圈之上的硬壳状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地壳同上地幔顶部紧密结合形成岩石圈,可以在软流圈之上运动。
在地球的内力和外力作用下地壳经常所处的运动状态。
地球表面上存在着各种地壳运动的遗迹,如断层、褶皱、高山、盆地、火山、岛弧、洋脊、海沟等;同时,地壳还在不断的运动中,如大陆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都是这种运动的反映。
地壳运动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紧密相联,它们可以导致地球重力场和地磁场的改变,因而研究地壳运动将可提供地球内部组成、结构、状态以及演化历史的种种信息。
测量地壳运动的形变速率,对于估计工程建筑的稳定性、探讨地震预测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对于反演地应力场也是一个重要依据。
对缓慢的地壳运动,可根据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地貌学和古地磁学的考察,参考古天文学、古气候学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例如,大陆漂移学说是从古生物学、古气候学找到迹象,又通过古磁极的迁移得以确立的。
现在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和岩石磁化反向的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地壳运动的演化。
对于现代地壳运动,一般采用重复大地测量的方法,如用重复水准测量来研究垂直运动;用三角测量或三边测量的复测来研究水平运动;用安放在活动断层上的蠕变计、倾斜仪和伸长仪等做定点连续观测来监视断层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同,与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有关。第二固体中纵横波 都能通过,液体中横波通不过。纵横波在介质中通过 的性能与介质存在状态有关。地震波的传播与光波类 似,遭遇波速不同界面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 如果地球为均质弹性体,地震波朝所有方向都直线 传播且任一方向深度速度都应相同,但实际测量结果 地震波沿弯曲途径传播,且不同深度传播速度不同, 说明地球并非一个均质体。 • 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两处有明显变化,说明在该处 上下物质成分或状态有变化。
• •
•
•
•
•
3、地核 2900——地心,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半径3500公里,体 积占全球16.6%;质量占1/3;温度5000——6000度;压力为360万 个大气压。根据地震波变化状况可分为外核、过渡层、内核。 外核:2900——4700公里,密度10.5克/cm3,横波消失不能 通过,推测物质状态为液态。 内核:5100公里——地心 ,密度16——17.9克/cm3,纵横波 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应为固态。 地核的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长期来是有争议的问题,由于横 波不能通过认为地核物质接近液体,也有人认为大概是固体。 地核的成分有人认为由铁和镍组成,类似于铁镍陨石成分为 “铁镍地核说”。也有人认为地核物质也是硅酸盐,在高温下原 子
第一章 地壳概述
• • • • • • • • • 第一节 地壳在地球内部结构中的位置 一、利用地震波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测 直接观察深度有限,最深矿井3公里,最深钻孔12公里。用地 球物理方法如重力、磁力测定、热力学、天体行星比较及室内高 温高压试验进行间接观察。 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波情况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地震波——地球内部传播的一种弹性波可分为: 体波:地球体积中传播 面波:地面和地球内部分界面上传播 体波又可分为纵波(P波 ),质点震动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横波(S波)质点震动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地震波在介质内传播有两 大特点,首先不同介质传播速度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 • •
纵波速度从 6.4——7.6km/s突变至8.1km/s 发生在平均深度33公里处,在 这里是地壳与地幔分界处。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 故该分界面又称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 第二分界面平均深度2900公里,纵波由13.64公里降至8.1公里,横波 消失,该面在1914年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是地幔和地核的分 界面,以后就命名为古登堡面。 康拉德面: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深约20公里左右。 雷波蒂面:上地幔与下地幔分界,深约1000公里左右 。 另外内核和外核分界面深约5000公里左右。 二、地球的内部结构 从波速不同纵横波通过的性能差异,说明地震波所通过的介质状态 有很大差异,通过震波研究及室内实验有了概略了解。 1、地壳 地球表面是一层外壳厚约5——70公里不等的固体层,它的表面为常 温常压层,在底部增温至400——1000度,压力为9000个大气压(每增深 100米增加27个大气压)。
•
B.下地幔:距地表1000——2900公里,曾称金属层或硫化 物——氧化物层,平均密度5.6克/cm3;温度3000——4400度;压 力为140万个大气压,富含铁,与上地幔相比FeO与MgO之比,上 地幔为1:10,下地幔1:3.3。 • 根据以上观点,本部分主要有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组成,铬、 铁、镍成分显著增加。 • 另一观点称该层物质并非金属层,是硅酸盐物质在强大压力 下形成的致密物质,化学作用向深处减弱故又称退化学作用带。 • 上下地幔地震波传播的共同特点纵横波都能通过,传播速度 超过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认为地幔硬度比钢大应属固态物质, 也有认为是固、液、气、等离子四态的复合体。
• 结构遭破坏,各元素中电子游离出来如原子核融于电子中既具有 很大的密度又具良好导电性,成为有金属特性和液体特性的物质, 称为压力电离现象,物质状态称超固态。组成地核物质的原子遭 到完全破坏,不存在电子交换化学特性,丧失一切化学作用性能 为无化学作用带。 • 近来提出更新看法,以前无能力进行超高压试验,在500万大 气压下并不产生硅酸盐金属化,即压力电离现象,故对上述硅酸 盐金属化假设提出怀疑。综上所述,地球内部结构成层,成数个 同心圈层状层层重叠。地壳厚度与整个地球相比只是薄薄的一层, 不到1%,但与人类生活及生产关系密切,因此是地质学研究的主 要对象。
• • • • •
• •
地壳表面平均密度2.65克/cm3,底部2.99cm3。地壳总重量 2.65克x1019吨,占地球质量0.8%。 2.地幔(又称中间层) 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处,在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占地球体 积83.4%,质量的2/3,约4.05X1021吨 。 A.上地幔:从地壳至900公里(曾称榴辉岩层),密度3.5克 /cm3、温度2000——3000度。 一般认为上地幔为固态,但在50——250公里范围有一低速层, 推测为放射性物质集中蜕变生热后产生高温异常,形成潜柔性塑 性层或局部呈熔融状态,形成移动和对流,给上覆岩石圈活动创 造了条件,同时也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板块学说的兴起对地幔对流也有假设研究。特别是中、深源 地震,震源都发生在上地幔中,火山活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皆可能与此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