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教案 主备人耿小红

合集下载

蒲城县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教案

蒲城县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教案

蒲城县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教案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课型:活动课主备人:贺文奇时间:2009、10一、活动背景: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从爱国游子到爱国诗人,从文学家到科学家,从革命烈士到存活者,每篇文章无不让同学们体会到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感,激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行动。

学习本单元又恰逢全国上下喜庆新中国六十华诞,作为新时期的一代必须了解先辈们是怎样用鲜血建立起新中国的,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让家庭的独苗历经风雨健康成长,长成国家的栋梁。

二、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活动增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间独立、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的全过程,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④使学生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

⑤使学生学会坚强.2、过程与方法查资料、听介绍、问情况、参观访问、交流比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爱国主义情感的价值、地位、影响,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①通过活动增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间独立、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的全过程,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①通过活动增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间独立、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

②使学生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

五、课时安排:2---3课时六、活动准备:1、制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计划,考虑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安排。

2、了解背景资料。

例如:搜集爱国人士的历史事迹、历史评价、生平经历、有关诗文著作(当地的爱国人士的资料最具有感召力),并整理。

3、联系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排参观、采访。

4、挖掘身边的爱国内容,分小组(六至八人),每组将内容分解给每位同学,小组展开竞争。

5、每位学生写一份感受,每组要总结活动情况并写出书面材料。

八年级语文上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教案

一、教案名称:八年级语文上教案第一章《新闻两则》教学目标:1. 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2. 分析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家大事。

教学重点: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新闻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新闻素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新闻素材,了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合作探究:分析新闻的语言特点,讨论新闻的阅读方法。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新闻的重要性和阅读方法。

5.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篇新闻进行深入阅读,总结新闻的特点和阅读心得。

二、教案名称:八年级语文上教案第二章《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2. 掌握古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重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古诗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古诗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古诗素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古诗素材,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究: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讨论古诗的阅读方法。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和阅读方法。

5. 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进行深入阅读,总结古诗的特点和阅读心得。

三、教案名称:八年级语文上教案第三章《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2. 掌握课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素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亲情,感受母爱的伟大。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教案主备人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教案主备人

2009— 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教案主备人:耿小红第二十七课在太空中理家杰瑞.M.利宁杰教学内容教材第二十七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介绍情况与阐释事理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准确、严谨、表意缜密的语言,学会积累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勾画圈点、阅读和复述,了解本文描述的太空生活情况;通过学生谈感受,让他们感受宇航员在太空中所体现的乐观、奉献和牺牲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谈感受,使他们感受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学习缜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领会情况介绍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的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的宇宙生活短片、图片,扫除生字障碍,作者简介,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分钟)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个视频短片(学生看短片,并谈其内容)大家都看出来了,这个短片讲的是宇航探险者在太空中生活的情景。

今天我们就跟随杰瑞.M.利宁杰,感受一下太空中的生活,出示课题《在太空中理家》。

二、明确学习目标(1分钟)1、总----分----总的结构。

2、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

3、准确、严谨的语言。

4、太空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三、学前指导(1分钟)1、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写作背景。

3、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4、体会太空探险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四、学生自学(8分钟)五、自学检测(8分钟)1、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见ppt演示文稿)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学生表达不完整,可适当补充。

具体内容见演示文稿。

)3、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勾画圈点的阅读方法,标出表达下列内容的语句并完成后面的表格。

(表格见学生课堂检测题。

)(具体事情及这些事情在太空做起来与地球有哪些不同。

)注:学生完成表格时老师巡视完成情况。

老师引导讨论完善表格填充。

我刚才在巡视时感觉大家对表格内容填充的还可以,我想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完成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教案2006.8.29教学计划一、教学指导思想1、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基本要求为依据,确定八年级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

在七年级学习的基础上,从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力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语文素养和语文兴趣的关键时期,要从拓宽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防止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3、开展教法研究与学法研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调动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

一切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把课改的原则精神与调节教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教学重点难点1、八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在七年级层进式编写方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内容上由表现学生周围的生活扩展到了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象,体例上由七年级注重文章的综合性去组合单元,过渡到了兼顾不同的文章类型,按文章体裁去组合单元。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文章体裁的意识,会对文章按体裁进行分类。

2、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是记叙性文体,分别反映的是战争生活和平民生活,要引导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心;第三、四单元是说明性文体,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第五、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内容都有,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传记和回忆录,重点引导学生体悟人生奋斗的意义,进而了解社会人生;第二单元是散文诗,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澎湃激情;第三单元是科学小品,要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第四单元是民俗文化单元,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第五、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内容兼备,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八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优秀8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新闻的六要素,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培养学生朗读技巧,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

3、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重点难点重点:把握新闻六要素,掌握新闻文体特点。

难点:提高朗读技巧。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012年,中国文学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那些人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2、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在诺贝尔奖颁发,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阅读材料。

补充材料一: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

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

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

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

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补充材料二: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3)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3)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主备人:辛英《明天不封阳台》知识与能力仔细阅读课文,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首先师生共同研读文章内容,理清线索,然后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让他们提高意识。

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拟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于受伤的鸽子的出现,引出文中父子对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问题的思考,学习本文要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人与自然”问题的设教学重点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学突破在仔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通过相互探讨交流品味来把握课文的主旨,引起学生对人类残害动物的事实的思考,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采取实际的行动。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教学用的材料。

(二)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大家喜欢吗?为什么课件展示一组动物图片。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

现在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1、善待它,不关阳台的窗户,让小鸟来去自由2、善待它,把它关起来养着3、虐待它,甚至吃了它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城市里这家人是怎么对待的。

(板书题目,作者)二、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2、认识动物和人类的关系,从身边小事做起构建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关系。

三、检查预习沐浴mù霓虹灯ní倏然shū蜷缩quán恬淡tián 翘望qiáo 驯美xùn 孵化fū焚毁fén 呐喊nà喧嚣xuān xiāo 悖论bèi 自给自足jǐ龟裂jūn 蚂蚱màzha 温馨xīn四、课文探究一读课文,理清线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4)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4)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教法)
学生活动(学法)
备注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讨论后明确: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学生交流讨论。
看图片并听老师讲故事
试读
生读
生读
齐声朗读
谈联想
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齐读。
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齐读
听老师总结。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多请几位学生谈。
老师应指导学生评价
提示学生多动笔。
应鼓励学生“多疑”。
形式不定,可分组,也可同桌交流。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
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
四、总结
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首词,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读《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语文教案(最终5篇)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语文教案(最终5篇)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语文教案(最终5篇)第一篇: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语文教案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二年级语文教案主备人:赵晓敏第十七课酸的和甜的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2.认识“酸、葡”等生字,会写“串、兔”等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重点难点:1、借助课文连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懂得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2.在阅读中识字。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课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看课件演示课文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小狐狸、小松鼠、小白兔、小猴子,他们几个在葡萄架的周围想吃葡萄。

)2.一个小作者看到这个图画,他就把这个故事写了出来,我们一起看课文《酸的和甜的》。

齐读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1.图文结合,认读生字。

借助插图,读文认读生字,不会的字,看看图,猜一猜,问一问。

2.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自己认读生字表,不会的请教同学。

(2)同学之间交流识怎样识记生字的。

3.整体感知全文,图文结合,加上想象说说故事。

(三)朗读感知1.听录音读课文,欣赏故事,听后说一说这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这葡萄是甜的,因为第七自然段告诉我们小猴子,小松鼠和小兔子都吃了葡萄,葡萄是甜的。

)指名读读第七自然段,你从哪里看出葡萄是好吃的?甲: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说明这葡萄一定很好吃。

乙:我看到小兔子和小松鼠吃了葡萄以后说:啊!真甜。

2.小兔子和小松鼠为什么等小猴子吃了以后才敢吃呢?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因为小狐狸告诉小松鼠着葡萄是酸的,小松鼠就相信了,它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小白兔,所以他们就不敢吃了。

)3.那小猴子为什么吃了葡萄呢,他们难道没有劝告小猴子吗?分角色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语文八年级上教案(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语文八年级上教案(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上面概括了故事情节,重点是人物形象,那么本课塑造的重点人物是?
﹙三﹚分析人物
1、用:“他是————人”的形式,结合小说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分析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明确:
①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报仇。
课本中勾画。
2.做课后题第二题,学生小组间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给予鼓励。
(六)教师小结
学习这两则新闻,了解新闻的写法,学习新闻的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希望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做课后题第二题、同步
﹙二﹚整体感知文意
1、点明文体(通讯),回顾第一课讲义。
2、自学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速度文章。
时间:1944年9月19~20
地点:南斯拉夫﹙国家﹚贝尔格莱德萨伐河上的一座桥附近
人物:老妇人和一些苏联红军
事件的起因:攻桥时一位战士牺牲了
经过:老妇人埋葬并用自己的喜烛来祭奠这位红军烈士
结果:红军战士们发现真相,赞颂军民情谊.
﹙二﹚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2.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3.萨特为啥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解决问题。
﹙三﹚局部探究:
细读课文一、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为何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2.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何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3.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2)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2)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主备人:辛英《都市精灵》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联想丰富、材料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的特点;2、学会运用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3、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色;4、通过学习本文了解随笔的一般特点。

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中学生要仔细研读课文,品味和感悟课文在语言、结构、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特色;2、通过快速背诵精彩片段的方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3、课文对动物的描写很精彩,可以用揣摩课文和片段写作的方法来学习。

4、以自主探究、品味感悟、合作交流学习模式进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本文是有感于某些现代都市连鸟雀都少见的现实状况,很真切地提出城市中应该人、鸟、兽并处的观点。

2、学习本文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他们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组织材料的丰富性和结构文章的条理性,感悟文章富有个性的语言,提高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学会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联想、适当的议论来表达主题的方法。

教学突破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以学为主,把握课文在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特点;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爱护动物的自觉性,让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珍爱动物,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布置学生搜集作者舒乙的相关介绍,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带。

二、学生准备搜集并整理作者的相关介绍,预习课文,疏通字词,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人有许多同伴,动物就是其中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也因此有很多关于人与动物互帮互助的故事传为佳话。

大家都知道哪些故事呢?(学生举手发言:“‘白鹭报恩’‘小鸟引路’‘守护鹤国’等等”)这几位同学都说得非常好,并且用简要而流畅的语言讲述了动物与人的故事,看来要和动物做朋友并不难,关键在于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交流。

只有这样,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

八年级语文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语文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一、教材简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

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

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

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组元的。

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

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

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

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

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

《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

《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6)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6)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主备人:辛英《治水必躬亲》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知是治水,做任何事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想:本文是文言文,当以诵读为主,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上应重视文章的诵读和习惯的养成,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

其次,文章短小精悍,脉络清晰,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运用鲜明,因此,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容易接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那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还有一位与“包青天”齐名的清关海瑞,他也有治水的经历,且颇有成就。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他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

二、出示学习目标(屏幕显示)1、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明白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三、常识了解(屏幕显示)让学生谈自己对海瑞的了解。

交流明确: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自号刚峰。

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

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谥号忠介。

作有《海瑞集》。

四、课文探究(一)、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扫除文字障碍。

枣核 (2)

枣核 (2)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科教案课题枣核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词。

2. 体会并学习文章精巧的构思。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热情。

过程与方法1.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抓住线索,了解故事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品味文章重点语句,老师引导,理解主题、明确写法。

情感与价值观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味动作、语言描写,理解美籍华人的民族感情。

2.体会和学习作者巧妙的剪裁材料,突出主题的写法。

3.体会以“枣核”为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2.搜集海外游子爱国的故事3.搜集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

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板书:课题)请看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了解故事内容,明确文章主旨。

2.品味动作、语言描写,理解美籍华人的民族感情。

,3.体会课文材料安排的精当对突出中心的作用。

4.明确题目的作用。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紧张地自主学习,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1.自学指导一:1)请自由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的句子,理清文章的条理,能概括故事内容,明确文章主题。

(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蹊跷”、“故弄玄虚”是什么意思?开头是怎样巧设悬念的?悬念是从哪里解开的?同桌可以讨论。

比谁能够准确的概括内容,理解设悬念的写法。

2.师:下面请同学们概括内容,比谁概括得准确,语言组织简练。

愿意说的举手。

2.生轮流说,有错即停,指名更正。

3.师生明确我访美之前(国内),旧时同窗索要枣核; 在车站(美国),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 到了朋友家,听了她的倾诉才知道她是要试种枣树,来寄托她的思乡之情;点明主旨(依恋,思念故土),赞颂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

八年级语文上精品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上精品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上精品教案(精选5篇)八年级语文上精品教案(精选5篇)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语文上精品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八年级语文上精品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

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

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2010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2010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黄小娟这学期我担任的是初中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

学生在初一已经学习了很多文章,教学中主要对学生进行了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另外还训练了学生的简单的文言文阅读。

学生的文言文和记叙文阅读基本成型,但说明文阅读只是涉及了很少的内容。

班级学生良莠不齐,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因材施教。

本册教材,文言文的比例开始增大,同时又加入了典型的说明文的学习,要求在这半年,让学生养成快速阅读文章的能力,能够运用一些常用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还要重点训练记叙文和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本学期要涉及说明文写作训练,这是写作教学的一大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应初二上册语文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为顺利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1、确定好本学期教学工作的总目标,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

2、通透研究教材,并充分利用各种教辅书籍和网络的优势,整合教材内容,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语文教学。

做到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备战中考。

3、本学期要加强作文教学。

继续让学生保持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写生活,写心情,点点滴滴进行素材积累。

并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写作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力争让学生做到见物能言、言之有物、言之成理。

4、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加大训练力度,并充分利用教学案的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等各种学习方式下,知识和能力双丰收。

5、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科研活动。

平时注意教育积累,并积极参与组内的课题研究,争取在教学实践中理解理论,再让理论指导实践。

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小组合作交流方面多下些功夫,争取能在这学期内有所突破。

6、继续努力钻研教学案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教学中逐渐摸索和完善。

力争把教学案教学的优势发扬,让学生真正的会学习,爱学习,在学习中获取乐趣,增长能力。

7、按质按量的完成《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八年级上册的全部课程,并按照“直击中考”的要求,适度的进行拓展。

八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八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八级上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石川九义校刘亮宏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树立“大语文” 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

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

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七个单元,除了“精读”、“速读”以外,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

七个单元中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面五个单元是现代文章,一是后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

每个单元都注重了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

本册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洋溢时代气息、跃动着生命活力的文质兼美的新课文。

只要很好的引导,学生一定会感兴趣。

根据课改精神与语文教学的方向的把握,我初步拟定本学期的目标1、思想品德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音、形、义。

3、知识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巴东三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教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聪明、动机、体会、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八年级上语文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八年级上语文教案1目标:1、知识目标: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2、能力目标:速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科学的感情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点、写法特点难点:①文章较长;②层次关系难以掌控假想:运用“奇妙裁剪”法,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诵课文,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操作:一、导入:①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时间的脚印》(板书)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依照通常的方法逐字逐句的出声的读,而应带着问题,快速的默读。

颐抢此俣粒?黄鸾饩鋈?鑫侍猓?1、跳读:贴标题。

我这里有五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5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2、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承启了哪些内容。

怎么说?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

如: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3、扫读,讲故事。

八年级语文上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教案教案标题:《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包括贾母、贾母、贾迎春、林黛玉等。

2. 分析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形象塑造手法。

2. 理解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分析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运用文学鉴赏能力对女性形象进行评价和批判。

教学准备:1. 课本《红楼梦》。

2. 幻灯片或者多媒体设备。

3. 学生阅读材料和讨论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红楼梦》中的插图或者摘录,引起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对《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有什么了解?”Step 2:学习女性形象(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红楼梦》中的几个重要女性形象,如贾母、贾母、贾迎春、林黛玉等,并展示相关插图或者摘录。

2. 学生阅读相关文本,了解每个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形象塑造手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女性形象的理解和观点。

Step 3:分析女性形象的作用和意义(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如反映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女性地位的局限等。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一段文本中女性形象的作用和意义,并准备小组报告。

Step 4:小组报告和讨论(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分享自己对女性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2. 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和交流。

Step 5: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女性形象在《红楼梦》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2. 学生个人或小组撰写一篇文章,评价《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完成作业:阅读《红楼梦》中的一段描写女性形象的文本,分析其中的形象塑造手法,并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教案主备人:耿小红
第二十七课在太空中理家
杰瑞.M.利宁杰
教学内容
教材第二十七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介绍情况与阐释事理相结合的方法,学习准确、严谨、表意缜密的语言,学会积累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勾画圈点、阅读和复述,了解本文描述的太空生活情况;通过学生谈感受,让他们感受宇航员在太空中所体现的乐观、奉献和牺牲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谈感受,使他们感受宇航员在太空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缜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领会情况介绍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的方法。

教学准备:
相关的宇宙生活短片、图片,扫除生字障碍,作者简介,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1分钟)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个视频短片(学生看短片,并谈其内容)大家都看出来了,这个短片讲的是宇航探险者在太空中生活的情景。

今天我们就跟随杰瑞.M.利宁杰,感受一下太空中的生活,出示课题《在太空中理家》。

二、明确学习目标(1分钟)
1、总----分----总的结构。

2、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

3、准确、严谨的语言。

4、太空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三、学前指导(1分钟)
1、了解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写作背景。

3、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4、体会太空探险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四、学生自学(8分钟)
五、自学检测(8分钟)
1、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见ppt演示文稿)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学生表达不完整,可适当补充。

具体内容见演示文稿。

)3、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勾画圈点的阅读方法,标出表达下列内容的语句并完成后面的表格。

(表格见学生课堂检测题。


(具体事情及这些事情在太空做起来与地球有哪些不同。


注:学生完成表格时老师巡视完成情况。

老师引导讨论完善表格填充。

我刚才在巡视时感觉大家对表格内容填充的还可以,我想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完成情况。

(鼓励同学自愿踊跃发言)
a、个别学生发言回答。

b、个别学生发言完毕后,请其他学生给以评定,不完整的可以补充。

(鼓励学生互评)
c、教师点评:通过对表格内容的填充,大家对作者在太空中生活情况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明白了跑步、穿衣、沐浴、刷牙、刮胡子、睡觉这一系列在地球上非常简单的日常活动,在太空中会截然不同并且有一定的难度,但宇宙探险者们却能以幽默、乐观的心态对待,突出了他们探索、奉献和牺牲精神。

(见ppt演示文稿)
六、合作讨论(6分钟)
1、谈谈你对下面内容的理解体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

(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a、总----分----总的结构。

b、情况叙述与事理解说紧密结合。

c、准确、严谨的语言。

(明确:具体分析例子见ppt演示文稿)
2、教师点评。

大家已明确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太空中生活得情况,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并且作者在对情况介绍中又将叙述与事理解说相结合,在介绍太空运动等活动与地球不同时,他一方面叙述情况,一方面解说事理,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仅使我们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同时文中又做到了语言准确严谨,表意缜密。

如我们同学刚才所指出的文中多出运用“尽管〃〃〃〃〃〃但是”句式,先让一步承认某种事实,再转折开去指出另一特点,既全面表达了客观情况,又突出地表达了所要强调的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七、课堂检测(见学生课堂检测题。

20分钟)
八、课外拓展(见ppt演示文稿)
九、板书
在总说自己花了近一个月时间适应太空生活冒险
太跑步叙探索
长高述
空分说穿衣事奉献
洗漱理牺牲中睡眠结乐观

理精神总结作为“前线的冒险者”必须作出牺牲

十、教学反思:
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语文《在太空中理家》教案
主备人:耿小红
坡头镇初级中学
练习题一、自学检测题4
二、当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拖拽.()着.()陆臀.()部吮.()吸
Kǎi甲jí zhuī无xiá顾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在地球上,我是如此喜欢户外运动,什么都不能__我跑步、骑车、游泳。

(阻挠阻止阻碍)
(2)“前进号”在再次进入大气层时会燃烧,这对我那可恶的、臭气熏天的破布来说,是个___的结局。

(合理合适适当)
3、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1)()五个月后,我不再变成地球人,()身体机能的退化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2)()不使嘴里的液体与泡沫漂起来,刷牙时我得尽可能将嘴闭上。

4、破折号常见的用法有:a用于解释一个事物;b.用于解释原因;c.用于解释目的;d.用于补充说明。

下列破折号的用法分别是什么?
(1)24小时的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之中太阳会升起15次。

()
(2)铠甲会用70公斤的力将我猛拉到跑步机上———以次来模仿重力的拉力。

()(3)“和平”号上没有淋浴或盆浴设备。

太空中的洗澡过程等同于在地球上用海绵搓澡———还得外加因失重与缺水造成的困难。

()
(4)理智上,我知道我的头发不比使用香波前干净多少———尘土能到那里去?———但心理上觉得干净一些。

()
5、请结合下面的材料,采用叙述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用准确的语言叙说翟志刚“太空行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

材料:太空行走不是一般行走的概念。

在太空中失重的情况下,宇航员身体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发力点,要在安全系绳的帮助下,靠手来使劲,“所以我们在轨道舱外设计了一些扶栏,他(翟志刚)抓住这个扶栏在轨道舱外进行攀爬的动作,这就是出舱的舱外行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