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关注教育教学领域的最 新动态和先进理念,积 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 功经验。
提高自身素养
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专 业书籍、观摩优秀课例 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 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
THANKS
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课后拓展延伸活动
桥梁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著名桥梁 ,实地感受桥梁的结构之美和
造型之美。
桥梁模型制作
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桥 梁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意识。
桥梁主题征文
开展以“我心中的桥”为主题 的征文活动,引导学生表达对 桥梁美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相关艺术欣赏
推荐学生观看与桥梁相关的艺 术作品,如绘画、摄影、电影
等,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04
学生能力培养与提升
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词汇积累与运用
通过学习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在文 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本解读与赏析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欣赏文 学作品的美。
阅读方法与技巧
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略读、精读等 ,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写作表达能力提升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桥之美文本解读
文本主题
通过对桥的描写,表达作 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 类创造力的颂扬。
文本结构
文章以描写不同种类的桥 为主线,通过生动的语言 和形象的比喻,展现桥的 建筑美和艺术美。
文本特点
语言优美,描写细腻,运 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 、拟人等,增强表达效果 。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桥梁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材分析与选用
教材分析
选用八年级语文教材中与桥梁相关的课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作 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结合课外读物和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和素材。

人教版八年级《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1.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体会课文描绘的桥之美。

1.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哲理。

2.2深入解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桥的历史和作用,引发学生对桥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著名桥梁。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课堂讲解4.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2教师分析课文所表达的哲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延伸5.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篇关于家乡桥梁的短文。

5.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张桥的绘画作品。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桥梁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桥之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表现积极,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较为深入。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

2.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和作文,关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课文《桥之美》2.相关桥梁图片、视频3.网络资源:桥梁历史、著名桥梁介绍等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桥,发现桥之美。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9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9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9篇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9篇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 教学目的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欢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

〔表达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那么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考虑以下问题:〔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c、联络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构造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二、研读与赏析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构造、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四人小组讨论: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明确: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5.观察生活中的桥,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来,并配上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描述。
提交作业时,请将图片和文字描述整理成册,与同学们分享你的发现和感悟。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1.作业内容要与课文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2.作业形式多样化,兼顾知识巩固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对桥的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各种桥梁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感知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悟桥的美丽与韵味,了解作者的审美观点。
4.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地区、风格的桥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桥会成为一种美的象征?桥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2.学生分享自己对桥的初步认识和感受,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桥之美》。
3.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实践活动,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创作与桥相关的作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情感升华,价值观引导: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课程目标的情感维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习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小组合作,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挖掘桥的审美价值。

八年级语文教案 桥之美9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 桥之美9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桥之美9篇桥之美 1《桥之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桥之美》。

这次说课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阐述.一,首先我来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桥之美》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5,了解常用说明方法.6,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分析新课标要求)这是我第一次拜读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我想没有一定的艺术底蕴,没有遍布大江南北,饱揽祖国的名川大山,是不能写出如此诗意的文章.这篇文章内容与写法与本单元其他各篇文章有很大的区别,这不是一篇常规性质的说明文.它是一篇具有随感式的说明文,以优美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桥的魅力.文章通过描写生活中各类桥,品味各类桥传递出的情味,启发我们只要用心欣赏,就一定能体会到桥的魅力多彩.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情操的人.(分析所说课文的内容)无论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选材,组材等方面,可以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但作为课堂教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所以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着重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上下功夫,据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一些雅词妙句,了解课文脉络,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3,情感目标: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审美意识的人.目标1,2,3都是重点.二,接下来说说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帮助学生顺利地达成以上学习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先以教师的"点拨,启发"为主,后以学生的"分析,讨论"为主.因为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变化,要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老师要成为引领学生寻找水源的人,学生则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教学中老师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探讨分析解决问题,努力营造师生,生生之间的那种民主,和谐,合作的关系,大家一起合作,共同探讨,一起成长,共享学习的愉悦,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乐学,会学,能学.2,同时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提高效率,我还将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来辅助完成本节课教学.雨露沾花花更美.三,接下来再说说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既要授学生以知,又要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探求知识,发现规律,使之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本课我打算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文语言优美形象富有诗意,很适合十几岁的学生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2,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点评优美词句,积累语文知识;四,最后我重点阐述一下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一共有以下五个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为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在课前播放各式各样桥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到桥的美并谈感受.这样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感受课文的美.并出示问题:文中描写了哪些桥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里揭示相关文句"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探究主旨)谈谈听后的感受.这样设计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3,研读课文,授知授法.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目标2设计的.为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营造和谐竞争的的氛围.请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是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或是你认为哪个词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如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抚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如此优美的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这样生动的意象,句句如歌,旋律动人,这决非常规说明文可比,若不将此定作教学重点,岂非失之交臂这样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能够"读有所悟",学会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同时对学生进行朗读,圈点批注等学法的训练.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把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设计这一环节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欣赏事物.桥之美 2一、课文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位大画家对桥之美专业的解读,二是如何将桥之美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且不能上成美术欣赏课。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

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桥梁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桥梁,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

2.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色,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并说明原因。

4.情感体验教师通过播放桥梁相关的视频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5.写作训练教师给出一个关于桥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桥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和练习任务。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桥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见过的桥梁,如赵州桥、卢沟桥等。

学生分享自己对桥梁的印象和感受。

第二步: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如总分总的结构。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桥是路的灵魂,是路的诗篇”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四步:情感体验教师播放桥梁相关的视频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借鉴与创新。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让学生感受桥梁的美。

2.学生发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桥梁的印象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桥是跨越障碍、连接两岸的建筑物,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这句话解释了桥梁的定义和象征意义。

“桥梁之美,在于其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环境之美。

”这句话概括了桥梁之美的三个方面。

2.学生互动:请学生举例说明桥梁的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环境之美。

四、课堂讨论你认为桥梁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最喜欢哪一座桥梁?为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桥梁之美?2.小组分享: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写作训练1.写作任务:请学生以“我眼中的桥梁之美”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提示,如注意运用课文中的观察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等。

3.学生写作: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小结2.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下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写作训练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桥梁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简略,今后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

《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桥之美》优秀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所述“桥之美”的理解与感悟。

2、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一个长沙人,对于长沙本土的风俗人情,地理建筑等应当有所了解吧。

那么,你们见到过长沙的哪些桥呢?(八一桥,湘江大桥,五一路立交桥,烈士公园风雨桥,……)这些桥你觉得美吗?有些同学毫不犹豫地说“美”,也有同学颔首摇头“不够美,甚至不美”,是啊,在欣赏桥梁时因为时间,角度,心境的差异,即使同一座桥也会给予我们迥然不同的感受。

那么要怎样才能品析出桥的美呢?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吴冠中先生的视线,去发现,去领略“桥之美”。

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较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7篇)《桥之美》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美感。

2.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

3.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教学重难点】1.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特殊美感。

桥梁专家眼中的桥和画家眼中的桥特点是不一样。

通过让学生朗读分析,不同种类的桥在环境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构成的不同形式的美,明白画家眼中的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2.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桥之美导入我们刚刚学过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在桥梁专家眼中,桥是美的,美在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美在石栏石板雕刻得古朴美观,柱头上雕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画家眼中的桥也是美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长桥卧龙都是美的。

那么,画家眼中的桥之美究竟与桥梁专家的桥之美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就让我们随作者吴冠中一同领略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二、寻找桥之美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速度。

2.寻找画家眼中的美。

细读课文,圈点重要的词句,用一句话概括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美感?学生概括: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三、发现桥之美1、探究桥之美。

桥究竟在不同环境中发挥了哪些形式上的作用,构成了怎样的美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找文中这样的例子,用你的眼睛去发现桥之美。

学习自主学习跳读课文,批划出关键语句,分析桥的形式与环境之间构成的美。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最新12篇)《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课文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二,一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一位大画家对桥之美专业的解读,二是如何将桥之美与文章中所举的例子联系起来,且不能上成美术欣赏课。

我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分段落、分层次,再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找到相同点,通过比较引发思考,由此来把握桥之美的含义。

上课时自然也选择了一些图片,但主要用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直到讲完所有内容,才展示了吴冠中先生的几幅作品,以对应文中对桥之美的描写。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照关键句、结合旧知,理解桥之美的内容。

2、通过划分层次、比较阅读,分析文中所举例子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吴冠中先生的相关画作四、教学过程:1、导入:南唐大词人冯延巳有两句非常的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孤独的身影,苦苦地等待,轻风吹拂的衣裳,平林、新月,构成了一幅凄凉而又极富诗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的中心就是那座小桥。

小桥是诗歌中最常见的形象,它能一直吸引着历代诗人的目光,必然有其独特之美。

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大画家,他从画家的角度来描述桥之美,同样也能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发现桥的独特之美。

2、划分层次,了解桥之美。

(学生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文中有关桥之美的内容)提示:(1)本文同样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找出文中举例说明的内容,就可以将层次划分清楚。

(1-3,4-7,8)(2)画家偏重的是桥的什么美?作者更偏重于将桥与什么联系起来?归纳:“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3)作者所说的“形式美”,具体指什么?(学生读下文,分析关键字句的含义)①“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线与块面之间的对比,在古诗中也出现了,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桥“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的教案设计

《桥之美》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2. 激发学生对课文《桥之美》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向学生简要介绍桥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探讨桥梁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展示各种桥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了解到的桥梁知识或经历。

3. 教师总结桥梁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引出课文《桥之美》。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桥之美》的阅读和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教学活动:1. 分组阅读课文,讨论并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3. 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

第三章:桥梁的美学特征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桥梁的美学特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桥梁的美学特征,如线条、形状、色彩等。

2. 分析课文中的桥梁美学案例。

教学活动:1. 展示桥梁美学相关的图片或作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桥梁美学特征的重要性。

3.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桥梁,分析其美学特征并展示给全班。

第四章:桥梁设计的原则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桥梁设计的原则。

2.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桥梁设计的原则,如结构稳定、功能性、美观性等。

2. 分析课文中的桥梁设计案例。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桥梁设计的原则。

2.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桥梁,分析其设计原则并展示给全班。

第五章:桥梁的保护与传承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桥梁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1. 桥梁的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措施。

2. 分析课文中的桥梁保护和传承案例。

教学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桥梁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措施。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5篇)《桥之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

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

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

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思考:“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

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2、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

(课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块、线、面——大气沉稳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三、语段研读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舒畅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四段(课件)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五段(课件)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小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六段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

教案一:课文导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语文桥之美》,了解语文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和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推理、归纳和总结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述一些名言和格言,如“语文为桥,文化为水”、“文化交流是心的桥梁”等,来引起学生对于主题的思考。

然后,提问学生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习阅读(20分钟)教师核对学生的回答,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语文桥之美》。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醒学生关注文中的关键词和详细描述。

3.分析课文(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于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课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文化交流的方式?(2)课文中说到“中国古代文人的书法和绘画,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悟”,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3)课文中提到的“语文桥”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其他的“桥”可以进行文化交流?(4)你认为语文对文化交流有什么作用?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总结课文中的观点和主题,并提醒学生要重视语文的学习和文化交流。

然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于文化交流和语文学习的看法。

5.课堂展示(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自己的短文进行展示。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评价。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于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积极参与文化交流。

教案二:课文解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语文桥之美》,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了解课文的结构和文学特点。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

《桥之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桥之美》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桥的赞美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桥的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景物。

2.学生回答:桥。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桥有什么了解?谁来说说桥的特点?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桥之美》,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桥美在何处?3.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美?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桥的认识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桥之美》,谁来说说桥的美表现在哪里?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桥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3.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表现桥的美?三、课堂实践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图片中的桥。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以“桥”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收集有关桥的图片和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课堂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桥的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桥的美,达到了教学目标。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1.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桥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桥的特点。

学生甲:“老师,这个桥的弧度很美。

”教师回应:“对,桥的弧度可以给人一种流畅的美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之一。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11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11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优秀11篇)桥之美一等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

拿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二、讨论学习:1、自读课文,讨论。

要求:边读边思考刚才总结的问题。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

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举了乌镇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长桥之美、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以及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能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3、小结: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

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

4、再疑:你是否赞同吴冠中先生的看法?为什么?三、拓展学习:那么,我们也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一些桥梁,试着品评一下这些桥美在哪里。

(出示桥梁图片)——可以从构造奇特、用料特别、特定意义、外观造型等不同方面进行说明。

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桥之美》这篇文章,作者先从总的方面说了作为一个画家,对桥梁的欣赏的着重点,然后分别举例说明了桥与周围景色之间的关系。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

初二语文《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建筑的美。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1.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审美情趣。

2.2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桥梁建筑的热爱之情。

3.2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建筑的美。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桥梁建筑的历史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桥梁建筑的美。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3.课文分析3.1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3.1.1对比描写:如课文中的“古今桥梁之美”对比。

3.1.2细节描写:如课文中的“桥梁的构造与特点”描述。

3.1.3情感抒发:如课文中的“我站在桥上,仿佛置身仙境”等句子。

3.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2.1拟人:如课文中的“桥身弯曲如龙”等句子。

3.2.2比喻:如课文中的“桥上的流水如丝带般”等句子。

3.2.3排比:如课文中的“桥之美,美在造型,美在结构,美在文化”等句子。

4.写作实践4.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家乡的桥梁之美”。

4.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家乡的桥梁进行描写。

4.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

5.拓展延伸5.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桥梁建筑,了解其历史与特点。

5.2学生调查家乡的桥梁建筑,收集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6.2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以及写作实践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课文《桥之美》2.多媒体课件3.家乡桥梁建筑图片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写作能力。

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

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欣赏课文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造性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 准备课文《桥之美》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桥梁知识等。

(2) 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2. 课堂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桥梁,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 简介课文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案,这篇*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一起看看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案!欢迎查阅!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案1目的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作对比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对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审美效果分析,指导学生获得一些美学基本知识;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教材、学情分析:中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的小品。

学习本课之前,通过《中国石拱桥》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特征、常用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说明文语言应准确、周密的特点。

但与《中》有所不同,它不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

学习,要仔细品味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它与带有说明性的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

*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平实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指导点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今天,老师要来考考大家。

(师生互动)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这篇*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二、文本解读:(一)、画家眼里的“桥之美”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写了哪些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形式的桥?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等。

(三)、赏析、品味“桥之美”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这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

差距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了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写长桥之美。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同时,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他似乎也具有生命力。

4、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写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四)、我看“桥之美”1、*中写到的这些桥,作者都认为它们美吗?有没有作者认为不美的桥?你认为呢?2、“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

同学们回去找找自己身边,或者旅游途中的风景照,或者利用网络或书籍寻找一些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等的照片,给各自查找到的图片配上一段说明文字。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板书设计:桥之美吴冠中乌镇石桥——舒畅———开阔疏朗江南石桥——销魂———刚柔相济长桥卧龙——满足———灵动和谐风雨桥——欣赏———安详自在桥感受美八年级语文桥之美的教案2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

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

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

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

*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

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四、揣摩语言,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1.多媒体显示: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