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桥之美1(1)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原文及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e4751081c758f5f71f672e.png)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原文及教案教案不能基础知识仅重视传授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还要开发和提高学员思维能力、培养学员灵活运用具体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桥之美》原文及教案,想研习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桥之美》课文“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没人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几乎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相关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为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紧挨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时间性质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即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林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切面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在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常常有上千年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西方人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舢舨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需要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地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纯粹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八年级语文上册13《桥之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13《桥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40ca696265ce05087732138d.png)
结构特点
内容
掘桥在不同环 境中所产生的
美学效果
写法
用科学、平实、 举例时多用描写和修 简明的语言向读 者解说,很少用 辞手法,文字极富表
修辞手法,是较 现力和感染力。是带 为规范的说明文
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作业: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 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而起。
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谜语、俗 语谚语等。
1、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 带来的特别感受。 2、桥之美,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 致。 3、桥之美,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 灵气和生命。 4、桥之美,美在风雨桥形式独特。 5、桥之美,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 丰富的画面。 6、桥之美,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 色的乐曲。
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 方作上记号。小组交流,准备用“桥之美, 美在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示例:
桥之美,美在它具绘画的形式美。如“小桥流水 人家”,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 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 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 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
桥之美的总特征 举例说明
同 的 形 式 和 作 用 。在不同环境中起着不
石桥与苇丛 相配合
石桥与细柳 合作
长桥与水面 配合
风雨桥的 廊与亭
各自的作用 (美学效应)
Hale Waihona Puke 舒畅销魂满足驻足
比较阅读: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
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介绍石拱桥的 从美学角度发
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 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ce885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01.png)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桥之美》课文原文-精选文档
![《桥之美》课文原文-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1d8da13a32d7375a517801b.png)
《桥之美》课文原文桥之美作者:吴冠中“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
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cb38b0a8956bec0875e320.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1(1)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1(1)](https://img.taocdn.com/s3/m/d81b1cdc89eb172ded63b748.png)
整体感知
•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请 你画出揭示 “桥之美”的文句。
“桥”美在哪里?
乌镇石桥
江南石桥
宝带桥
双龙风雨桥
桥美 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在:____________________处处都有” 美”,只要我们有 一双善于发现” 美”的眼睛
芜湖长 江公路铁 路两用大 桥。
赵 州 桥
卢沟桥
今年 十月八号 通车的南 京长江三 桥夜景。
南京长江大 桥 正桥长
1577米,铁 路桥全6772 米,宽14米, 公路桥全长 4589米,宽 19.5米,大 桥于1968年 建成通车,为 双层、双线、 公路、铁路两 用桥。
举例说明: • 1.石桥与苇丛配合;
• 2.石桥与细柳合作;
• 3.石桥与水面配合; • 4.风雨桥与廊亭相映。
清明上河图 再次举例说明
桥之美不在自身的构
而在周围环境的衬托。
虹桥
1.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2.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 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3.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 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 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江阴长江 公路大桥(即 南京长江二桥) 位于江苏省江 阴市与靖江市 之间。大桥主 跨1385米,为 中国第一、世 界第四大跨径 悬索桥梁。桥 面宽33.8米, 按6车道高速公 路标准建造, 设计时速100公 里。
桥 之 美
吴冠中
吴冠中 1919年 出生于江 苏省宜兴 县。现代 著名画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5c0fb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c.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桥之美》优秀教案中学教研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借鉴与创新。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展示一些著名的桥梁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让学生感受桥梁的美。
2.学生发言: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桥梁的印象和感受。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例如:“桥是跨越障碍、连接两岸的建筑物,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这句话解释了桥梁的定义和象征意义。
“桥梁之美,在于其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环境之美。
”这句话概括了桥梁之美的三个方面。
2.学生互动:请学生举例说明桥梁的结构之美、造型之美、环境之美。
四、课堂讨论你认为桥梁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最喜欢哪一座桥梁?为什么?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桥梁之美?2.小组分享: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写作训练1.写作任务:请学生以“我眼中的桥梁之美”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提示,如注意运用课文中的观察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等。
3.学生写作: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课堂小结2.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下收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写作训练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桥梁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写作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简略,今后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桥梁之美。
八年级语文课件: 《桥之美》1
![八年级语文课件: 《桥之美》1](https://img.taocdn.com/s3/m/b222b920be1e650e52ea9984.png)
桥之美,美如画。联系课文说 说你最欣赏这几幅画中的哪幅? 为什么?
乌
镇
苇
丛
上
显石
的
得桥
石
疏 朗 开 阔
与 苇 丛 配
桥
合
石桥与细柳配合
显得和谐统一
江
南
乡
间
的
石
桥
苏州的宝带桥
总之,桥之美,美在
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 呼应,注意到点、线、面 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 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 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 不同的美学效果。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 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的区别
篇目
在内容上 在语言上
介绍了石拱桥形
《中国石拱桥》
式优美、结构坚 固、历史悠久的
特点
用科学、平 实的语言进 行说明
《桥之美》
从美学角度 发掘桥在不同的 环境中所产生的 美学效果。
语言生动, 文字极富表 现力与感染 力。
吴 冠 中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 年出生,中国现 代画家. 江苏省 宜兴市人.是当 代在世界画坛 具有巨大影响 的画家.
合作探究
是桥在不同环境中, 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 作用,即具有不同的 美学效果。
依作者看“桥“美在何处?
议一议 合作探究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在第四 段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长桥与水面配合 打破了单调感
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风雨桥与廊亭配合 给人安闲、自在之感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12《桥之美》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12《桥之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eddaf70242a8956bece4ca.png)
1、自读课文,划出揭示“桥之美”的 文句。
2、再读课文,思考:在作者看来,“桥” 美在何处?
在作者眼里桥美在何处?划出揭示桥之美的
句子。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源于桥在不同
环境下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感受桥,品味桥之美
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在第 四段主要列举了四个例子,请你说 说这四个例子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 桥之美?
???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 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说明 文,本文中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 不同呢?
归纳:
篇目
不同 体裁 主要表达方式 语言
桥之美
说明性小品文
中国石拱桥
规范性说明文
说明、描写、抒情
说明
极富表现力、感染 科学、平实、准确 力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引用或化用了许多古诗文:
苍 天 一 槊
绿野寻踪
卢 沟 夕 照
四通八达
山高水远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吴冠中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眼中的桥之 美。 2.研读4、5段,理解桥在不同环境中的 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品读语言,感受美,提高审美趣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滕王阁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雨 霖 铃》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显石 得桥 疏与 朗苇 开丛 阔配 合
乌 镇 苇 丛 上 的 石 桥
第12课 《桥之美》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
![第12课 《桥之美》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1be5d4a58da0116c174947.png)
• 体味句子的情味 •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 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 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 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 气。
• 其实,苇从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 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 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 请同学合作探究第二部分 • 赏几句话——用赏析说服人 • 读几句话——用美读感染人 • 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桥之美
吴冠中
(宁静、淡美的抒情诗般的境界)
• 与作者对话(整体感知)
• 默读全文并思考: • 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 作者主要举了哪些桥之美的 例子? • 文中作者觉得该怎样欣赏一 幅画?
小桥流水人家
威尼斯的石桥
李春的赵州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石桥
江南乡间石桥
长桥
苏州的宝带桥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
• 与未来对话,体现创新精神。 • 请大胆地发挥想象,设计一款你 心中最美的桥,或充分发挥你的 创新精神,设计一款你心目中 “未来的桥”。课后请老师和同 学们一起评出优胜者。
还有鹊桥、断桥、枫桥、放生 桥、连心桥……
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经典剧照
城市立交桥
• 与自我对话,体味“桥之美“ • 根据第二节,写一句或说一句话。 • 根据第二节写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或以 “我喜欢——‘桥’,因为它体现了— —‘美’”的句式说一句话。) • 从桥的—— • 诗境美 • 形式美 • 对比美 • 结构美
• 比较阅读 • 与《中国石拱桥》在语言、内容和写法 上加以对比。 • 例:语言上《桥之美》是说明小品文 (描写景物,抒发感情)语言形象生动; 《中国石拱桥》是规范的说明文,语言 科学、准确、平实。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的风雨桥 (廊桥)
八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6d30f6f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5d.png)
⼋年级上册语⽂配套练习册答案⼈教版 做⼋年级语⽂练习册时厉害,考试时就厉害。
下⾯是店铺为⼤家整编的⼋年级上册语⽂配套练习册答案⼈教版,感谢欣赏。
⼋年级上册语⽂配套练习册答案⼈教版(⼀) 中国⽯拱桥 ⼀、1、 (1)B(2)A (3)B (4) A(5) B(6)A 2、B 3、略 4、(1)B B A (2)A A B (3)B (4)B 5、(1)事物赵州桥卢沟桥特点及光辉成就 (2)⼀般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时间 6、A ⼆、(⼀)1、因为赵州桥是世界上著名的古代⽯拱桥,也是建成后⼀直使⽤到现在的最古⽼的⽯桥。
2、⽰例:如第四个特点。
因为⼀座桥的建造,追求技术上的⾼超不⾜为奇,更难能可贵的是具有艺术价值,这两⽅⾯就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民的智慧和⼒量”。
3、(1)“左右”是估计的时间,并不确切,如果去掉就成为确切的了,不符合实际情况。
(2)如果去掉“完全”“更是”,程度上减弱,没有了强调之意。
4、构造的奇特形式优美 5、说明古代劳动⼈民对技术⼈才的尊重 (⼆)1、略 2、跨度⼤,桥拱低。
3、是为说明赵州桥⾯坡度平缓,车马和⾏⼈上上下下⾮常省劲。
4、不可以,因为“在当时”是表⽰时间的副词,如果去掉了,就会让⼈产⽣疑问:是过去,还是现在?表意就不准确了。
5、突出三⽅⾯特征“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语⾔简明⽽富有感染⼒。
⼋年级上册语⽂配套练习册答案⼈教版(⼆) 桥之美 ⼀、1、(1)chāi 摧 (2)xiān 销 (3)颐 (4)dào 2、询——寻 雀——鹊 型——形 启——起 3、(1)停在脚步。
(2)⽀配,操纵。
4、(1)打⽐⽅ (2)列数字 (3)引⽤,作诠释 (4)摹状貌 ⼆、(⼀)1、⽭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所以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会碰见桥。
2、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命,是⼭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命⼒的线的效果。
八年级初二语文《桥之美》字词注音、释义及课文结构分析
![八年级初二语文《桥之美》字词注音、释义及课文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72aca777c1cfad6185fa741.png)
八年级初二语文《桥之美》字词注音、释义及课文结构分析八年级初二语文《桥之美》字词注音、释义及课文结构分析桥之美(作者:吴冠中)1、字词注音、释义口吻:(wěn),口气。
煞它风景:(shā)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残月:快落的月亮。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
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苍茫:空阔辽远。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2、课文简析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
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
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学案例探讨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学案例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2ede3c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0.png)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学案例探讨。
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呢?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以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学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在教案中引导学生感受语文之美。
1.引导学生了解语文之美的内涵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先帮助学生了解语文之美的内涵。
在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学案例中,我们选择了古诗《登高》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学习诗歌的内容、结构、意蕴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语文之美的内涵。
在教学之初,我们首先讲解了“语文之美”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语文之美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阅读《登高》这首古诗,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结合,从而感受到语文之美的所在。
2.培养学生对语文之美的感知能力在了解语文之美的内涵之后,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语文之美的感知能力。
在《登高》这个素材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和格律在诗歌中,意象是表现诗人情感和主题的形象,而格律则是诗歌形式的一种规律。
通过鉴赏《登高》中的意象和格律,我们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之美、声音之美和视觉之美。
例如,诗歌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话,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这句话,则表现了人类对于进取和不断追求的美好追求。
(2)强化语文语境的重要性在《登高》这首诗歌中,诗人不仅仅描绘了外在的风景,更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
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对语文语境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比较强。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语篇分析、语境分析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语言之美和内涵之美的结合。
3.培养学生对语文之美的创新能力在学生感知了语文之美之后,我们还需要培养他们对语文之美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登高》这个素材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引导学生运用语文之美创作自己的作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登高》这首古诗进行模仿或创作。
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诗歌创作的规律,还可以展现自己的语文表达和感性创作能力。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人教版
![河南省武陟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2558b23680203d8cf2f2459.png)
桥之美教师个性批注桥之美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描写细致、情景交融。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进作者: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
拿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二、感知求疑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快速浏览全文,并从中找出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最为关键的一句是“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学生朗读一遍。
注2,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三、探究内化过渡:我们很多同学在假期跟随父母亲戚饱览了祖国各地的风光,有同学见到过文中的这些桥梁?觉得它们美吗?(学生回答)对它们美在何处,也许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那要怎样才能欣赏到这些桥的美呢?吴冠中先生在文章第四段中就详细地告诉了我们欣赏桥之美的方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9876d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6.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但脂.( )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2).人们到此总要驻.( )足欣赏飞瀑.( )流泉。
(3).如果煞.( )它风景。
(4).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 )后顾。
(5).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 )坡。
2.看拼音写字词。
(1).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méi jiè。
(2).仿佛发闷的wěi cóng 做了一次深呼吸。
(3).难怪绘画和shèyǐng 作品中经常碰见桥。
(4).倒影又往往被fúpíng ,杂草刺破。
(5).是险峻的环境yùn yù了桥之生命。
3.仔细看看句中有没有错别字,如果有,请改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谐同谱出行与色的乐曲。
( )(2).方、园之间相处和协、得体。
( ) (3).桥下小河里应着桥的倒影。
( )(4).桥上桥下,往反行人,个样船只。
( )【综合练习】认真阅读课文,做以下题目。
1.在下面句中的错别字下画横线,并在题后括号内改正。
(1).那纤细的游丝佛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住足欣赏飞瀑流泉。
( )(3).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迭及交错的角色。
( )(4).不宜龙统地提问,不能龙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2.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用文中语句来回答)3.第2自然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4.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其语言风格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明显不同?【拓展练习】一.阅读人间仙境: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哪里?经过多年的查证,确认在我国的滇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