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中历史 高频考点14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名师课件 人民版必修2
【学霸优课】2017历史一轮复习14-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 (重点 ):①取消农产品的义 务交售制,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 内 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 容 荒,扩种玉米。 工业:①放弃部门管理体制;② 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重点):①注重发 展重工业,特别是与 军事有关的工业;②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 导;③扩大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④运 用经济手段,刺激企 业改善经营管理
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利;尝试推行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
思维导图 赫鲁晓夫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 国营企业 的经营自主权。 (2)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注重发展重工业。 2.结果:苏联的 军事 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1975 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 (1)承认 市场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2)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指导性 计划指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5)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 政治 和苏联的解体。 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特别提醒 1.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2.苏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
高一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试题答案及解析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勃列日涅夫改革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发展军事工业,同美国开展疯狂的军备竞赛,所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C.勃列日涅夫。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2.自1956年苏联进入改革时代后,改革的过程进中有退,反复无常,最后改革变成了改向,导致了苏联瓦解。
就本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上C.关注工业体制的改革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是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D项。
A、B两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C项是二者措施的相同点,题干问的是二者失败的原因,故选D。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3.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强化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表明A项内容是错误的。
“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表明CD两项错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勃烈日涅夫改革4.1951~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7%,农业为3.0%;1979年与1949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了19.3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7.1倍,轻工业增长了9.5倍。
2021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整合练习:专题14 世界近代史—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答案

专题十四整合训练1、俄国共产主义小组中曾有一个女成员写信问马克思,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否可以在俄国实现,马克思直接回答说不可能。
可是后来的事实恰恰相反,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成功了。
其客观原因是( )A.俄国资本主义大工业最发达B.俄国工人阶级力量最强大C.列宁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理论D.—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2、《全球通史》载:“1917年3月至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
在这场斗争中,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B.其拒绝停战也拒不分配土地C.经济危机导致工人罢工D.其反对“全部政权归苏维埃”3、“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4、从革命性质方面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革命。
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
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A.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B.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C.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5、甲问:“什么军舰最厉害?”乙答:“巡洋舰。
”甲吃了一惊,问: “为什么?”乙答:“一艘巡洋舰的炮声改变了世界。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意味着( )A.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B.资产阶级政府的建立C.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推广6、列宁曾经对异常兴奋的工人群众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一直所说一定要进行的那一次工农革命,实现了!”。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易错点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
错误。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错误的。
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
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1922年,苏俄的农民在缴纳粮食税后,余粮不能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
错误。
1921年,苏俄实行新的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缴完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到市场上销售。
4.新经济政策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5.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自产生之日起,就阻碍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错误。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进行工业化的共同点之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正确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都是优先发展得工业。
原因是这两国外部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
7.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易混点1.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及特点,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介绍

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介绍1964年10月14日,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联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米恰斯内一起,在莫斯科发动政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1964年10月14日,当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候,勃列日涅夫联合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米恰斯内一起,在莫斯科发动政变。
赫鲁晓夫被免去了所有的政治职务。
此后,勃列日涅夫和谢米恰斯内展开了苏联最高领导人之位的争夺战,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谢米恰斯内自愿推出角逐,一致推戴勃列日涅夫问鼎苏共。
在之后的两个月里,勃列日涅夫又担任了赫鲁晓夫的另外两个职位,这个时候,实际上勃列日涅夫已经基本上接过了赫鲁晓夫的所有权力。
此时,也就标志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开始。
由于勃列日涅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时期已经是1964年年底,而那个时候,赫鲁晓夫的影响也依然在苏联人民的心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应当从1965年开始算起。
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颇有成效,因此在统计某些数据的时候,后人也习惯以1965年和勃列日涅夫执政的最后一个完整年的1981年进行比较。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实际上已经是其大权独揽的局面,他数度被当选为苏联中央总书记。
而其实早在1974年的时候,勃列日涅夫就已经开始显露出一些顽疾的症状,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曾两次中风倒地。
到了1982年,勃列日涅夫已经病得十分严重,并于1982年11月10日去世,终年76岁。
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是死于任上,他推行的改革政策,因此也一直延续到他去世。
因此,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实际上是1965年到1982年,前后共计16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是在赫鲁晓夫当政后期,苏联国内的局势逐渐陷入混乱,尤其是赫鲁晓夫通过多次变革,试图提高国民生产引发的经济衰退。
在赫鲁晓夫当政十年的时间里,推翻了斯大林原有的一切体制,大搞改革。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继赫鲁晓夫之后,苏联的改革时断时续,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苏联的政治、经济已处于危机前的困境。
1985 年3 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1)指导思想推行多元化
指导思想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否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用别的思想或主义作指导。
新思潮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推行的一套理论。
(2)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
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
因为无产阶级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权益,如果实行多党制,无疑意味着承认无产阶级的分裂。
其结果同样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瓦解。
(3)经济上推行私有化
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和改革开放一样推行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当然,在改革的头几年,并没有明确提出推行私有化。
但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苏联领导人不仅没有正确地总结教训,反而把经济搞不好的原因,除归咎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上层建筑外,还归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
因而逐渐形成了这样
1。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课件

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 业,提高国家军事实力;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扩大对外贸易。
改革的结果与影响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改革过程中出 现了许多问题,如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粮食减产、工业现代 化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等。
勃列日涅夫改革概述
改革的背景与原因
背景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经济面临严 重困难,如农业发展滞后、轻工业和 食品工业出现严重短缺、人民生活水 平下降等。
原因
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如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等, 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 、创新受压制等问题。
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01
02
03
农业改革
推行农业集体化,扩大集 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 权,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 格,鼓励个人副业发展。
工业改革
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扩 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 核算制,加强物质刺激和 利润分配。
政治体制改革
削弱个人崇拜,加强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改 革干部制度,实行任期制 和轮换制。
THANK YOU
农业改革
工业改革
推行家庭农场、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以激 发农业生产活力。
下放企业管理权、推行经济责任制、鼓励 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等,以提高工业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科技和教育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 质人才等,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课 件
• 赫鲁晓夫改革概述 • 勃列日涅夫改革概述 •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
高三历史知识整合教案:第26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人民版必修2)

第26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考 纲]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 标]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1)农业方面⎩⎪⎨⎪⎧①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 格。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④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 使其再度出现危机。
(2)工业方面⎩⎨⎧①措施: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②局限性: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3)政治方面⎩⎪⎨⎪⎧①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对斯大林的。
②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③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不久 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
2.评价(1)积极方面⎩⎨⎧①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消极方面⎩⎨⎧①表现: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②原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
(3)最终结果:改革后期,各种矛盾突出,赫鲁晓夫下台。
理解升华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给后世留下的启示(1)改革应该有正确的科学理论作指导,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避免盲目性和无计划性。
(2)改革应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全盘否定前人的优秀文明成果。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初期(1)措施⎩⎨⎧①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
②局限:没有改变优先发展 的基本政策。
(2)结果⎩⎨⎧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
②军事实力和 增强,成为超级大国。
2.改革后期(1)状况: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
(2)结果:经济发展停滞和下降,各种社会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1)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2)政治⎩⎪⎨⎪⎧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高中历史题目及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题目及答案解析1、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背景的表述,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B.斯大林的鼎力支持C.玉米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D.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争加剧答案:A解析: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上台才进行改革,所以B不对。
他上台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生产落后,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而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不顾自然条件,盲目种植玉米,结果失败,玉米也没有如他所愿为成为苏联人民的主要粮食,C错误。
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格局才逐渐形成,D不对。
答案为A。
2、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根本的因素是()A.农业体制不合理B.农业税太高C.耕作太粗放D.农民素质低答案:A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根本原因和具体原因方面的试题,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本质及影响历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我们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角度探讨苏联农业的长期落后的原因,是因为其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农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答案为A。
3、苏联一系列改革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冲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B.领导人个人对改革的进行影响明显C.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不够D.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活动加剧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和选项,四个选项都是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体制方面的问题,苏联从建国起就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苏联历次改革中都没有被彻底打破,落后的体制严重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所以答案为A。
4、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不包括()A.经济增长速度下降B.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C.社会动荡,危机重重D.苏联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史实,可联系教材解答,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使苏联各种社会矛盾不断积聚,社会陷入动荡,而经济增长也随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停滞不断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触及政治领域,民主政治建设没有大的成效,答案为D。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1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4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拓展提升1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基础强化】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非常时期”是指苏俄这一时期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 ( )。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对后来的工农联盟最能构成威胁的措施是余粮收集制( )。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
4.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根源是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 )。
5.斯大林体制最主要的缺陷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
6.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重点发展重工业( )。
7.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农业领域;而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尤其是重工业方面( )。
8.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
9.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
10.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
答案1.√ 2.√ 3.√4.×正确答案: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落后性5.×正确答案:斯大林体制最主要的缺陷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6.√7.√8.√9.√10.√【易错、易混、误区盘点】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之所以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是由于什么?答案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物力,按需分配。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创新设计】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2-4-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配套课件

计划经济的积极作用 (2010· 广东文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 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 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题思考: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他选项说法太绝对。 答案:B )
概念辨析:斯大林模式,又称 “极权主义”、“斯大林主 义”,是苏联在20世纪20~ 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 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体制,它把全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 学事业等的决策权集中在党
中央的最高领导层。
1.如何理解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特定的历史条件”? 提示: (1)经济因素: 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 经济文化落后。 (2)政治因素:过渡时期斗争激烈,外部环境险恶。 (3)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迷信。 (4)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专断独行。 2.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启示。 提示:(1)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固定不变, 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艰难而曲折的; 改革是社 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4)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5)改革要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以“人道的、民主
戈尔 巴乔 夫改 革 没有 的社会主义”为指 导思想,背离了社 会主义发展方向, 放弃了共产党的领 导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赫鲁晓夫执政后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旧框框。
他首先从农业入手,采取了三次重大改革措施:一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二是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三是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工业方面:苏联工业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中管理。
1936 年,中央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
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控制,受政府有关部、局的领导。
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 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 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1.在坚持中央集权的同时,扩大地方权限。
将中央部门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获得较大的自主权。
从1954 年到1956 年,赫鲁晓夫首先把近15,000 个企业由中央交给加盟共和国管理,中央部属企业仅留3/l0。
此举便把斯大林时期的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管理企业的比例,倒转了过来,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奠定了物质基础。
2.以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的原则,改组政府机构。
这是赫鲁晓夫时期政治改革的重要特点,也是这一时期政治改革中很有特色的尝试。
3.改革干部队伍的结构,规定干部任期,限制干部特权。
1。
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现役武苏装联部队为在军事上196赶8 上美国,扭35转0 在军事上不34利0 的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背景: 社会动荡,经济停滞
2.内容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 导性计划指标 (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 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3)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4)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3.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 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内容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⑷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重点: 重工业, 特别是军事工业
苏联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劳动生产率 年均增长率
19711975 6.4
7、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 正确的是( )
①改革没有使苏联经济获得发展
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③使苏联成为超级大国 ④1975年以后,改革停滞不前
C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备课资料大象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备课资料大象版●历史回眸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基本相适应,但二战后,该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致力于改革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一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扶植农业发展的措施,改变了苏联农业停滞不前的状况,但后来他在农业改革中推行盲目垦荒和“玉米运动”,又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赫鲁晓夫在工业改革中把企业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并对政体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改革最终失败。
继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贯彻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他的改革,使苏联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也推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但苏联农业落后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尤其是他的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对外又推行扩张政策,使苏联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其改革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他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结果导致苏联思想混乱、经济滑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随之“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苏联的解体有各方面原因,给社会主义国家以深刻的教训。
●合作讨论发现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早在两年前,即1956年2月25日,赫鲁晓夫就已投过一颗震动共产党世界的炸弹。
……他当时不时流泪,将这位前独裁者描述为“有点病态疑心、极不信任他人的家伙”,认为他应该对官方屠杀“数千名诚实、无辜的共产党人”的做法负责。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8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含解析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苏联自确立起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斯大林去世后相继掌权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以消除这种体制所带来的消极后果。
①赫鲁晓夫上台后,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取消不必要的国家干预等。
在工业方面,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②勃烈日涅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工业方面,特别是重工业,取得了一定成效,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是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把工作重心放到扭转国内经济滑坡方面.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困难重重,收效甚微,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苏联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是,改革没有完备周详的计划,各种措施的随意性较大,朝令夕改,不但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带来严重的问题,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二战后苏联进行多次改革的根源。
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触动原有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加上赫鲁晓夫本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
勃烈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但他的改革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在执政后期,随着他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领域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1. 从1973年开始到1982年,农业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基建投资总额中一直占27%左右。
苏联对农业投资的数额,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精品」高中历史 高频考点14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课件 人民版必修2-精品资料

2.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个人集 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该领导 人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代,对斯大林个人崇 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材料中“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评价”可以排除A 项;戈尔巴乔夫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材料中“个人集权, 随心所欲”可以排除D项;B、C两项相比较,从“外事不慎”可知只有赫 鲁晓夫与之相符,“外事不慎”是指赫鲁晓夫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 因。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示? 提示:(1)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
社会主义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明显。实践表明,社会 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 B
精心制作,敬请观赏
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 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A项是列宁;B项是斯大林;D 项是戈尔巴乔夫。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B 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D是戈尔巴乔 夫时期的政策。 答案 C
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 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
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质1.20世纪70 年代中期,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到80 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
这种情况体现出苏联( )A.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B.新经济制度初现成效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D.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答案】D【解析】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其进出口贸易过于单一,故A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经济制度存在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食品”说明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蜂效应”:将蜜蜂装进玻璃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蜜蜂在瓶底寻找出路,最后死在瓶中。
将苍蝇放入瓶中,瓶底朝向亮光,苍蝇不到三分钟就飞出了玻璃瓶。
下列不符合蜜蜂效应反映出的哲理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爱迪生发明电灯C.勃列日涅夫改革 D.中国经济区的创办【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联经济改革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蜜蜂效应指蜜蜂顽固的向着光明的方向飞,遇到问题也不知变通和改变方向,最终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命运。
而苍蝇却能变通发展,最终摆脱困境取得成功,寓指面临问题和困境时要进行变通,不能固执不懂变通。
结合选项内容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虽然取得的一定的成绩,但是没有也不敢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最终没有改变苏联经济结构畸形的状况,也为苏联最后的解体埋下伏笔,故C不符合蜜蜂效应。
ABD所反映的史实是在遇到困境时进行变通发展,所以选C。
4.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 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
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
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解析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故B 项错误;尽管A项表述正确,但本题介绍的是工业方面的成绩,与农业无关, 所以不能选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不能选C;赫 鲁晓夫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 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促进 了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合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政治经济矛盾的迫切需求。他的改革使苏联人民摆 脱了斯大林某些教条的束缚,改革对于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世界都具有 重要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他的改革是失败的,仍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 体制的束缚。
4.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有何区别? 提示: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农业领域,而勃列日涅夫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 5.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本质不同? 提示: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 社会主义制度。
6.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有何联系? 提示:(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高频考点14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 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仍坚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提示: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农业入手,具有相当的现实性,符
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原 因。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 体。
7.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有哪些启示? 提示:(1)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
社会主义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明显。实践表明,社会 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改革必须依据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 变,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4)搞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宗旨。
1.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 810万吨增加为8 500万吨,
答案 B
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 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开垦、开垦、再开垦”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体制改革。A项是列宁;B项是斯大林;D 项是戈尔巴乔夫。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A是列宁时期的政策,B 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D是戈尔巴乔 夫时期的政策。 答案 C
答案 D
2.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个人集 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该领导 人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代,对斯大林个人崇 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材料中“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评价”可以排除A 项;戈尔巴乔夫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材料中“个人集权, 随心所欲”可以排除D项;B、C两项相比较,从“外事不慎”可知只有赫 鲁晓夫与之相符,“外事不慎”是指赫鲁晓夫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