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6-2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课件 人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共和国 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化大革命”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教育体制被破 坏殆尽, “文化断层”、 “人才断层”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问 题。 (3)改革开放后,“三个面向”的提出和教育立法的进展, 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起步
一、“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哪
些?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文革”结束后,政局稳定,邓 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
工作。全国教育界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
获得了新生。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பைடு நூலகம்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②制定方针: 1983 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④加快教育立法: 1980 年以来,颁行了《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
(2)成效 ①基本普及了 九年义务 教育 , 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
盲。
②职教普教并举。 ③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体系。
(1)背景:近代中国的科技水平落后。
(2)方针: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3)成就
①国防科技领域: 1958 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 堆,标志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1964年第一颗 原子弹 爆
炸成功。 1967 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5)成就 ①涌现出一批现代文学作品。
②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6)意义 ①是建设新中国 科学文化 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表现:文化典籍被毁灭,文艺创作遭扼杀,文艺界人 士、知识分子遭迫害。
(2) 影响: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 戏”一枝独秀。 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背景
③运载火箭研究方面: 1980 年中国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 箭。2003年10月,成功发射“ 神舟5号 ”载人宇宙飞船。 ④信息技术领域: 1983 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 统。2002年,研制出超级计算机。
⑤生物工程领域: 2001 年至 2002 年相继完成基因测序任务 和 水稻基因组 工作框架序列图。
第二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对应学生用书P136)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开展。
(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提出。
(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 百花齐放 ,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 鸣。
(1)措施:“ 上山下乡 ”“开门办学”“废止高考制度”
等。 (2)影响
①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②文盲、半文盲人数剧增。 ③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蓬勃发展) (1)措施
①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
高级职称等制度。
高考
;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
(3) 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困难的条件下艰难起步,在动荡 的社会环境中,科技人员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 成果。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为科教兴国战略 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着中国科技走向世界。
(对应学生用书P137)
(3)方针: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措施
①“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的学校、 半工半读 的学校。
②“两种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 ③多种形式办学。
(5)成效: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 教育 体系。 3.“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
②医学领域: 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 素。
③农业科技领域:1973年,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
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
(2)意义 ①是对 科学技术 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 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②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①历史转折: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开始了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明确方向: 1979 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 务、为 社会主义 服务”的总方向。
(2)表现
①文艺: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 创作与繁荣。
②体育: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许海峰获奥运第一枚
①彻底改造旧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②向 工农 和工农子女“开门”办学。
(3)成效: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与发展)
(1)性质:1954年宪法正式确定新中国教育为 人民大众 服 务的性质。 (2) 提出: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提出。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③“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表现
①核技术领域:中国成为少数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 体系的国家之一。 ②空间技术领域: 1984 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90年,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
金牌;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等。
(1)“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 荣,成为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正确方针。 (2)“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文艺事业横遭摧残,为人们提 供了沉痛的反面教训。 (3)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实行, 推动中国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过渡时期(新型教育制度建立) 共同纲领 (1)方针:《 》规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