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二)_10
高中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2
![高中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2](https://img.taocdn.com/s3/m/83913a406c175f0e7cd13768.png)
高中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2四.结构分析1、分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
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
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第一层:用“绝不学“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
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
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
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第二层: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的物质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的精神领域,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8d86c5767f5acfa0c7cd22.png)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重点: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1、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木棉致橡树2、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配乐朗诵全诗——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3、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4、补充:a、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b、电影《女人不是月亮》c、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5、“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二、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并肩站立的俩棵树,根相握、叶相触;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
(《孔雀东南飞》)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三、学生齐读二部分1、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2、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怎样?——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c7291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37.png)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诗三首》的学习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高一语文《诗三首》的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2、自由朗读3、个人朗读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
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6f02a2f705cc175427091e.png)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金龙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方法品味鉴赏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一个故事:这是农历三月的一个傍晚,在江南的某个小镇上,一位妙龄女子正倚在楼阁的窗栏上,深情地向着街道张望:春天快要过去了,他也应该回来了吧?她已经不止一次地这么深情张望了。
从春寒料峭的正月,到撩人睡意的二月,再到这阴雨绵绵的三月,她就一直这样在等待中张望,在张望中等待。
他该不会出什么事吧?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是你防不胜防的。
他会不会因为生意场上的某一次失败而一时想不开?不,不会的。
他不是一个经不起打击的人。
他会不会在外面有了新欢?想当初,他牵着马出门,我一直把他送到五里路外。
临别时,他拉着我的手信誓旦旦地说永远也不辜负我对他的一片情意,叫我等着他。
一旦生意场上的事情有了眉目,马上回来看我。
可一晃半年多过去了,他一直没有回来。
那吹拂万物的东风,你为什么还不来呢?因为你不来,本该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柳絮也飞不起来了。
这三月的天气咋就这么差,天空就像一块奇大无比的幕布,把春天挡在了外面。
我的春天,你在哪里,在哪里啊?好几次在睡梦中,被马蹄扣击青石路面的“达达”声唤醒。
醒来以后,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梦。
窗外的路面静得出奇,哪有半点马蹄声,就是脚步声也听不见。
天空渐渐变成了灰黑色,等待中的一天又要过去了。
看来今天又没有指望了。
两行泪水涌出了她的眼眶。
于是她惆怅地关上窗户,准备到梦境中去再续前缘……“达,达,达……”一阵清晰的马蹄声传来。
该不是我又在做梦吧?不,这回可是真的。
那不紧不慢的拔腿声,与我当时目送他远去的马蹄声是那么的相似。
于是她疾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朝下面看去——一匹白马驮着一个人正从远处缓缓走来……“你终于回来了!”她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说出了这么一句。
骑马的人闻声抬起头来。
她原本火热的心顿时变得冰凉。
原来像一朵开放的莲花的脸,顿时变得青灰,粉红色的花瓣纷纷落地——那不是她等待中的归人,而是一个素未谋面的过路人。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二).
![高一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4ecdab21f18583d04864592f.png)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A)●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
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探究式阅读法。
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二、解题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三、整体感知1.伴着音乐放录音或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了下步赏析的基础)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拍。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79e03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7.png)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备课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②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①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②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③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情感目标:①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②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课前预习1、查阅字典,读准字音。
青荇榆阴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课时一、预习展示:指读第一首诗《再别康桥》,注意读准字音。
二、初步感知:齐读,康桥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三、徐志摩及《再别康桥》: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义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康桥,现通译为“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返国。
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吧〉〈康河晚景即照〉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bda59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4.png)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4dbb8450-7166-11ec-8fa0-7cb59b590d7d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特的形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阅读、诵读和欣赏。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1、导言:“我轻轻地走,就像我轻轻地来。
”一首带有一丝悲伤的离别诗感动了许多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悄悄地来了,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什么样的人?让我们带着志摩告别剑桥,走进诗人的心灵。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天性和精神,《永别剑桥》这首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播放一首由《永别剑桥》改为《永别剑桥》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感受志摩的诗歌。
再加上美丽的剑桥图片,学生们可以对《永别剑桥》有一定的感悟《倾听愿景》中的剑桥)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化名云中和、南湖和施蛰。
他于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徐志摩结识了林徽因,并在国外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告别剑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深刻感受。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c63a5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8.png)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抓起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出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出黄磊朗读拎《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精心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文学创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整体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埃唐佩县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整体表现了一种不含着淡淡忧伤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为剑桥,英国知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遗留下了幸福的印象,如今又必须和它挥别了,千缕温柔、万种感慨坑口上心头。
康河的水,打开了诗人的性灵,唤起了长咬伤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品酒《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抓起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信息:自古写下初恋诗之作可以说道就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识的还回忆起存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高一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401803ba1c7aa00b42acb76.png)
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郑愁予的《错误》,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2.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会作者追求的幸福世界及表现出的博爱之情;感受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欣赏《错误》1.解题郑愁予,本句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
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
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郑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1963年郑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的诗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这首《错误》便是这样。
此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
2.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直至能背诵。
3.学生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自由赏析,然后教师点拨。
明确:诗歌第一节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溢满了清丽而婉伤之情,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思妇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地变化着。
本节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
“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形成音韵美。
诗歌第二节用两个比喻写思妇的心。
深闺中思妇的内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紧掩”着的“小小的窗扉”,脆弱、敏感、内蕴,充满古典的风韵。
比喻新颖巧妙,“小小的”两次重复形成轻盈柔美的韵律。
把“向晚”“紧掩”这动态的词语倒装后,不仅化板为活,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委婉地表现了思妇的心理。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四个否定句呼应,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又助于音调的和谐。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fb08f7b307e87100f69688.png)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诗三首教案必修二
![诗三首教案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b1fd8f4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c.png)
诗三首教案必修二教案标题:《诗三首教案必修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必修二中的三首诗歌:《登鹳雀楼》、《静夜思》、《终南山上》。
2. 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学习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复印必修二中的三首诗歌。
3. 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诗是哪一首?为什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学习诗歌《登鹳雀楼》(20分钟)1. 展示《登鹳雀楼》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夸张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三、学习诗歌《静夜思》(20分钟)1. 展示《静夜思》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借景抒情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四、学习诗歌《终南山上》(20分钟)1. 展示《终南山上》的全文,让学生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析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解释生僻词汇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借景抒情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展示并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三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2. 提问:“你们对这三首诗歌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97c80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4.png)
高中语文诗三首教案2背景资料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
他们或游京师,上太学;或奔走权门,进谒州郡,请求举荐,以便获得一官半职。
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自然要产生沉重的乡愁。
外有游子,内有思妇。
因此,《古诗十九首》中有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游子思乡、闺妇怨别的痛苦。
这类作品虽然社会意义不大,但所描写的游子、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并且基本上是健康的,在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
《涉江采芙蓉》就反映了游子思乡的痛苦。
1.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涉江采芙蓉》在这一点上却表现得与众不同。
请你借助此诗的前四句来分析一下此诗表达人的凄清心境的特别之处。
思路提示:既然是要分析《涉》诗表达人的凄清心境的特别之处,就应该先清楚惯常的表现人物的凄清心境的方式——把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
此诗采取了与日常不同的烘托方式。
参考诗的前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知作者先营造了一个热闹的情境,在此热闹的情境之中,有女子发出了感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以“乐”衬“哀”,正是此诗表现人物的凄清心境的独特之处。
参考答案:在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姑娘们划舟采莲,湖面上尽是姑娘们的嬉笑之声。
但与众姑娘的嬉笑不同,有位女子却怅立船头,独自哀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当姑娘们竞相采摘荷花,声言要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远在天涯。
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人群之中,往往更令人感到自身孤独、寂寞之可怕!此诗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是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思路提示:通过诗的前四句,我们可判定诗的主人公该是那位采莲思夫的女子。
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fa409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42.png)
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错误>教案教学目标: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婉约是唐宋时的一种诗词风格,与之相应的是豪放派。
这碍难感种风格不仅并列于唐宋这两个诗词顶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错误》正是现代婉约诗之典X。
朗读诗歌二、总体把握1、诗歌内容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诗歌,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它叙述了一个凄美幽怨的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谁来转述一下给我们听听?明确:见《教师用书》2、诗歌特色你觉得本诗有什么特色?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明确:主要有:(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
(2)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
诗人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
用杨牧的话说:X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这是对X在西化之风劲吹的某某而坚持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的极好评价。
(3)短小别致,“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4)比喻新奇鲜活。
等等。
三、具体赏析1、“错误”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讨论明确;大致有:(1)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2)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3)“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美丽”“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讨论明确:(1)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答答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2)“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3)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3、这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歌,叙述的是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请你从诗中一字、一词、一句或一节加以体会,说说它的美丽或忧伤。
学生自由讨论。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071317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b.png)
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备课是老师对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预备,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期望能够关怀到大家!高一语文?诗三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追求平淡安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体裁进展转变、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教学难点?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生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乱不已的混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格外活泼,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宏大诗人。
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1、老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同学自读,比照解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同学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把握诗的情感基调。
老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同学自读的根底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读,然后集体朗读。
在此过程中通过提问、商量(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老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大方、浅薄,朗读时速度稍慢,但不能消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魄。
曹植的?白马篇?:昂扬,刚健,朗读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概。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喜悦,平和,安静,速度较慢,语调宜平,要读出诗人沉醉于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决不能大方激扬。
三、师生共同研讨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准时行乐的消极心情为主?为什么?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同学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期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现了的博大胸襟。
2、?白马篇?塑造了怎样一个少年英雄形象?通过认真阅读诗句,用精确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语文 -中国现代诗三首_高一语文教案
![语文 -中国现代诗三首_高一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1e23390b1c59eef8c7b48b.png)
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_高一语文教案.教案示例《赞美》教学目的: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
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有这种特点。
二、简介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
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华大学,抗战爆发以后随清华、北大、南开大学共同迁往云南昆明。
一九四二年,毅然随军远征缅甸。
他走了很远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难,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初读作者在诗中写了什么?(他梦到了什么?)亦即诗人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四、阅读第一小节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一小节,你认为在这一节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2、明确: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结:这一小节是作者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
五、阅读第二小节第二小节诗人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
这个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阅读,思考。
提示:这个农夫原来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时代的变迁打破了他家乡的宁静,他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征途。
(引导学生理解:“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过他祖先的的同样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让他死亡的征途。
)六、阅读第三小节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阅读第三小节,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
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A)●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作者的简历和创作特色。
2.把握三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
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2.探究式阅读法。
用于对重要意象或深刻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便是其中精彩的两笔。
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二、解题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三、整体感知1.伴着音乐放录音或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了下步赏析的基础)2.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拍。
出示投影痴(chī)情慰藉(jiè)霹雳(pīlì)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3.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评价。
4.让学生为诗分层并概括各层大意。
明确:全诗分为两层: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诗人在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
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结尾,表达了诗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
四、具体研习1.集体朗读诗歌的第一层,学生思考:本层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了“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
这些物象要么“攀援”借“高枝炫耀自己”“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要么“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这一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它们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2.集体朗读第二层,然后思考: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诗中的几组对偶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爱情观?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
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
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
用几组对偶句,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表达了诗人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2)诗人的感情有何变化?经教师点拨后明确:(1)本诗结构上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抗争的决心跃然纸上。
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这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立”。
(2)从感情抒发上看,第1层是升调。
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
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
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第2层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平缓的,从第1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
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4.探究式阅读诗歌通过一系列意象(如“凌霄花”“木棉”等)表达了一种新型的平等的爱情观,除此之外,你还能揣摸出哪些思想意义?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可提供借鉴例子。
如:诗的前一部分,“橡树”这一意象是异位于“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一群体意象,作为其对立面呈现于读者面前,且以居高临下的优势雄居其上的。
而“凌霄花”的攀附“高枝”以“炫耀”自身,“鸟儿”“痴情”的机械“重复”,“险峰”有意地“衬托”“橡树”的“威仪”,频频传递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僵化了的不平等关系,是下级对上级、后生于师长、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是专制政治下百姓对于权威偶象的绝对服从、盲目崇拜。
这种迷失自我消融自我泯灭个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人道的主奴关系。
诗人否定这一关系,渴望的是后一种“木棉树”以“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的彼此对等的关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格独立彼此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在这种关系中,个体的人性得以张扬,人的尊严受到尊重,人的价值得到承认。
不难看出,诗人渴望的是人性的复归,追求的是强大自主而又充满激情活力的尊严与人格——“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鄙视的是时代和命运铸就的归属性病态人格。
诗歌通过前后两组意象的矛盾和对比,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与否,恰恰是衡量社会进步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尺。
(摘自《中语参》2000年1~2期)5.学生有感情地自由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阅读舒婷的《神女峰》,思考文后问题。
出示投影: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地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行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天上来鸿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1)“神女峰”在这里只代表一座山峰?(2)分析“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和“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两句的含义。
(3)分析最后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1)“神女峰”还代表守望、忠贞、温情和承诺。
(2)作者认为:当这种自发个体的真情实感被封建伦理固定成为每一个思妇都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时,美丽的梦就变成了忧伤,人就变成了石头。
把活生生的人上升为神,以神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这是荒谬的、压抑人性的。
(3)弘场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格的觉醒,只有用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标准,才是判断文明和进步的真正准则。
六、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舒婷的《双桅船》,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赏析文章。
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郑愁予的《错误》,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2.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会作者追求的幸福世界及表现出的博爱之情;感受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欣赏《错误》1.解题郑愁予,本句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
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
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郑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1963年郑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的诗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这首《错误》便是这样。
此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
2.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直至能背诵。
3.学生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自由赏析,然后教师点拨。
明确:诗歌第一节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溢满了清丽而婉伤之情,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思妇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地变化着。
本节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
“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形成音韵美。
诗歌第二节用两个比喻写思妇的心。
深闺中思妇的内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紧掩”着的“小小的窗扉”,脆弱、敏感、内蕴,充满古典的风韵。
比喻新颖巧妙,“小小的”两次重复形成轻盈柔美的韵律。
把“向晚”“紧掩”这动态的词语倒装后,不仅化板为活,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委婉地表现了思妇的心理。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四个否定句呼应,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又助于音调的和谐。
诗歌第三节点明了诗题和全诗和抒情视角。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其优美的意象,独特的矛盾语言成为流传甚广的名句。
4.重点品味:“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中“美丽的错误”有何含义,表达效果如何?明确:“美丽的错误”原本就是矛盾的。
“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喜望,因而“美丽”。
但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处,因此希望是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二、引导学生自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海子简介海子(1964~1989年),原名查海生,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主要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水作品集》。
海子被列为中国当代先锋诗人的代表,诗风自由率真,多表达对生命真诚的热爱和痛惜。
语言简约流畅,铿锵有力,富有艺术感染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全诗。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