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2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优秀教案案例五篇
2022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优秀教案案例五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1《我的空中楼阁》教学目标1.鉴赏本文诗化语言,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2.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领悟如诗如画的意境。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立自由的情感和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诗化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散文追求的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李乐薇先生写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朗读。
2.分析写小屋的观察角度,理清文章脉络,感知课文。
观察角度:远望一近观一远眺一仰视一俯瞰。
理清“文脉:开头描写小屋“立于山脊的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容易让人产生凌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过观”,树遮掩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窗等,很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院子”,而山路则被叫做“空中走廊”;最后点明,夜景中的小屋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抓住文章的脉络,文章的基本内容就迎刃而解。
3.本文表现技巧方面的独到之处(1)诗化的语言(学生找出并体会其表达的效果)①对称的句式,轻快的节奏本文在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读来节奏感很强,富有韵律美。
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等等。
②奇妙的修辞比喻新奇,有朝气与活力。
如: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非常独特、自然,而且富有美的韵致,不仅点染了小屋的醒目、清新、玲珑,而且两处配合自然、融合,浑然天成,令人浮想联翩,美味无穷。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优秀7篇)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优秀7篇)高一下学期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一下册第7课《诗三首》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诗三首》课文原文《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九十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教案范文大全 最全整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教案范文大全最全整理!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教案范文大全最全整理!高一语文下册教案第1课《荷塘月色》本文写于1927年7月。
当年4月12日,南方发生“四一二”政变。
面对“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
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
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人教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第2课《故都的秋》“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
“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
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
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点击查看完整内容: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故都的秋教案示例第3课《囚绿记》语言含蓄优美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除第14段外,再如文章11~13段中,“我原打算七月尾……”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每天须得留心……终于在一天早晨……”这里似在叙事,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尽含其中。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登岳阳楼》一诗的基本内容。
o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o学习并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偶等。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o运用对比、联想等思维方法,分析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o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鉴赏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深刻反思。
o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人文关怀与历史意识。
o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o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感。
o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登岳阳楼》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杜甫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岳阳楼及洞庭湖美景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岳阳楼的诗词或故事?引出课题《登岳阳楼》。
2.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o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o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强调其诗歌的深刻内涵与广泛影响。
o引导学生了解《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体会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o提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歌中的生字词及难理解的句子。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深入解读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诗歌,并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生平及历史背景。
o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文章的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o运用对比分析法,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主张上的差异。
o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文本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勇于担当的精神。
o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守旧、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o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理解文章的结构、论点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治主张上的差异。
o引导学生思考改革与守旧、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多媒体教学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生平及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北宋时期政治改革的历史短片,引发学生兴趣。
o提问:你知道北宋时期的哪些政治改革?引出课题《答司马谏议书》。
2.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o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曾任宰相,推行“王安石变法”。
o介绍司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保守。
o简要介绍《答司马谏议书》的创作背景,强调其作为古代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地位。
3.初读感知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与结构特点。
o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4.字词疏通o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o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课时1.段落解析o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o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王安石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2.论点与论证探讨o提问:王安石的论点是什么?他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o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论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并派代表发言。
高一下学期语文课文教案5篇
高一下学期语文课文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下学期语文课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下学期语文课文教案1一、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遵循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举新课改理论旗帜,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进行语文教育与教学的改革。
语文教师应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
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三维目标,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设想与教材处理:本期完成必修三与必修四的讲授,阅读鉴赏部分共计27篇课文。
约76课时完成。
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约20课时完成。
本期学习时间约为30周,教学任务应完成必修3与必修4两本教材。
新编语文教材与传统语文教材有所不同,它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着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教案全册最新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教案全册最新高一语文教案设计一、复习计划1、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达到的效果是选择题全对,翻译尽量不失分。
2、复习基础知识中的字音、字形、词语、病句专题3、复习语言表达及运用(1)(简明、连贯、得体)4、复习诗歌鉴赏专题5、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6、在复习期间,两周一次作文;每月一次考试。
二、思想、心理、身体准备1、要有目标,并且要对目标保有坚定的态度。
有的同学常立志,不能立长志,在玩到尽兴之时,忽而想到了高三的目标,于是乎,内心恐慌,导致兴尽而归,这样只能是玩没玩好,学也没学好。
我们只有树立目标,并坚定不移地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
(还记得讲《沁园春·长沙》是我给大家说的立志诗吗?)【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在授课时对自己的学生们说:“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一件事。
”学生们都暗暗猜想:“老师要求的肯定很难吧?可是苏格拉底说的却是:“请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
”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觉得老师让他们做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拿他们开涮。
到了第二天,苏格拉底问:“有多少人坚持甩手300下了?”90%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一个月过去了,苏格拉底再问第二次,还有80%的学生举起了手,表示自己坚持下来了。
一年以后,苏格拉底突然再次提起这件当时大家都觉得简单而微不足道的事情,又一次问所有的学生:“一年之前我说的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请做到的人举手。
”这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都觉得十分惭愧,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又一哲学泰斗的柏拉图。
】所以,坚持是最容易的,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坚持下去。
对学习时刻保有百分百的热情,不能一曝十寒。
谁能够坚持,谁就能成就大事。
2、心态决定一切。
【有人问建筑工地上的三个瓦匠:“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我在彻砖块。
”第二个说:“我在赚五十块钱。
”第三个说:“我在建高楼大厦!”不同的心态,产生的人生体验和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
高一下册语文课文教案5篇
高一下册语文课文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一下册语文课文教案1[教学目标]1、把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方、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学习本文擅长从多种角度,详细、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谈论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并把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方、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那么,我们如何以史为镜呢?关键在于发觉错综简单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二、简介及题解1、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代着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2、题解阿房宫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
为建筑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
可是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
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
3、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可见本文表面上写秦因营造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借古讽今,意在规劝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赋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谈论,以寄予讽喻之意。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 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 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 60 句。两 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 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 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 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 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 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 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 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 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 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 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 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 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7)籍吏民,封府库 (8)日夜望将军至 3、解释红色字词 (1)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秦时与臣游……故幸来告良 (3)“孰与君少长? (4)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不如因善遇之 4、思考:在万分危急的形势下,项伯来通风报信,张良要刘邦 “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此处可以看出张良有何过人 之处?刘邦的为人如何? 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 对照。) 刘邦狡猾,善于权变 5、思考: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说明项羽是一个什麽样的人?项伯是一个什麽样的人?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溯()流光渔樵()幽壑()嫠()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一叶之扁()舟举匏()樽而相属()寄蜉蝣()于天地二、知人论世苏轼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苏轼是豪放派1 / 9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的地位之高。
三、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因为写的诗因为讽刺新法而遭到逮捕。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那些*佞的小人诬蔑他“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幸亏亲友的营救,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最新新人教版高一下语文教案必修5篇
最新新人教版高一下语文教案必修5篇最新新人教版高一下语文教案必修5篇高一语文课件很有意思的。
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新人教版高一下语文教案必修,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高一下语文教案必修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
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新人教版高一下语文教案必修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掌握文中尊称与谦称。
掌握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词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结合上下文揣摩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3.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曲折委婉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父母应为子女作长期打算的道理,明白溺爱的危害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
难点:对触龙曲折委婉的劝谏语言的理解。
解决办法:让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读课文,理解课文文言词语和句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逐层背诵课文第三段。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教案【篇一】一、导入,介绍作者。
1、第三代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韩东,1961年生,南京人。
8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曾在南京审计院任哲学教师,现从事专业写作。
韩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发表了诗歌《相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明月落临》、《山民》、《初升的太阳》等。
他的诗大多是带有一种哲理味,严密、细致、反复说明而语言比较平直。
二、明确目标:1、把握现代诗歌朗读节奏,体味诗歌语言特点。
2、抓住意象,领悟诗歌主旨三、朗读,整体感知,播放音频,朗读指导。
齐读(朗读节奏划分,语气感情,用一种纯客观的叙述性口语,让题材本身出来说话。
诵读时要注意从平淡的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深意)明确:《山民》假借一个山民的口吻,叙述一个寓言故事,山民不安于“山”,向往“海”,但怯于行动。
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
(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四、解读意象:1、这首诗出现了哪些意象?你觉得这些意象象征了什么?2、“山民”父与子有何同与不同?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
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
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
“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觉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教案设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历史背景;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刻画等文学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本细读等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培养坚韧不拔、追求正义的精神。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水浒传》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章节概述。
•背景分析:北宋末年社会背景与梁山好汉的反抗精神。
•情节梳理:林冲从受陷害到复仇的整个过程。
•人物分析:林冲、陆谦、高俅等角色性格特征。
•文学手法: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艺术等。
•主题探讨: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水浒传》电视剧中林冲相关的片段,如林冲被陷害、发配沧州等,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引导:简述《水浒传》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经典章节。
二、背景介绍(约10分钟)•讲授内容:简述北宋末年社会背景,特别是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的现状,以及梁山好汉的反抗精神。
•互动环节:提问“你知道哪些梁山好汉的故事?”鼓励学生分享,教师补充,为理解林冲的故事铺垫。
三、初读感知(约15分钟)•任务布置:学生快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标记出关键事件、主要人物及初步感受。
•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代表,简述故事情节,初步分析林冲的形象。
四、情节梳理与人物分析(约30分钟)•情节梳理:o使用时间线或流程图,师生共同梳理林冲从受陷害(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遭遇陷害(野猪林遇险、草料场被烧)到复仇(山神庙杀敌)的整个过程。
•人物分析:o林冲: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探讨其忠厚、武艺高强但又忍辱负重的性格特征,以及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心理变化。
o陆谦:分析其作为林冲好友却背叛的复杂心理,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o高俅:作为朝廷奸臣的代表,分析其权欲熏心、陷害忠良的丑恶嘴脸。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精品6篇)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精品6篇)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了解其象征手法。
3、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并且联系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点拨法,整体感知课文。
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品读*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拓展延伸理解“释绿”时人们思想上达到一种升华。
从圈点、朗读的方法品味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通过学生互助合作把握*的主旨,提高其感悟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绿是自然色中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和希望。
当一抹绿出现在沙漠中时,当绿芽冲破险绽放绿意时,当无边的绿色铺面而来时,不知道大家具有一种怎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我国现代作家陆蠡的一篇作品《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原,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具有“神童”之称,是我国现代的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他坚贞不屈而死于日寇的__之下,当时他才34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写作背景*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人民贫困,这一切使这个拥有远大抱负的爱国青年感到焦灼不安与痛苦,因此让他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囚”的意思是关起来,如囚徒、囚犯。
语文下册高一必修教案5篇
语文下册高一必修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下册高一必修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下册高一必修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2.能力和方法目标: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教学方法:自学法、诵读法、讨论法、学生讲解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来纪念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常常吟行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屈原,他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基础知识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
语文高一必修下册教案 3篇
语文高一必修下册教案篇1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一(15)班、高一(16)班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
一学期下来,感觉两个班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态度端正,有较强的上进心。
但从具体学习情况来看,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习惯仍未完全养成,有些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仍不会或不愿预习,课堂上听、记不能协调,不会主动记笔记;大多数学生虽能大致掌握教材内容,但整合、梳理能力欠缺,迁移能力不够。
另外,较少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依然停留在全盘接受教师灌输的观念上,在认识和方法上只注重死记硬背,很少深入理解分析。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要完成语文必修3与必修4两本教材的学习。
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更加重视古诗文的鉴赏与诵读。
此外,结构变化也很大,总体目的是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措施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本学期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计划:1、强化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编制教案、学案,做到:①教育目标和能力目标明确;②知识、能力及语文实践活动内容具体落实;③教法安排和学法指导实在可行;④重点难点清楚、教学过程明晰;⑤版书设计实用。
要改进教法、讲究效果,尽可能增大课堂容量和信息密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条件,要努力帮助学生克服“不愿学、不勤学、不会学”的现象,力求在45分钟内给学生具体、实惠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
2、训练要落实:①教师要精心选择、组织训练题,做到每课有练习。
②凡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必须先做;③所有训练教师都必须收、查、改、评,不得简单地公布答案了事。
3、教学以精读课文为范文,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4、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5、使学生掌握高考诗歌鉴赏的技巧。
语文高一必修下册教案 4篇
教学目标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 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 1911 年五四运动 1919 年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 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什么?说一点理由。
语文高一必修下册教案 篇 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
点。 教学重点: 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如兄弟俩为爱情而“决斗”,兄自知唱不赢弟,所以自 觉退让,离乡、下驶,于是失足落水。无疑,这里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断向前发展。
解答文章多处写到唱歌,这样写有三个作用。一是使情节上有照应。文章处 处有歌声。二是表达了重要的思想内容,歌声唱出了一个爱情悲剧。三是推动了 情节发展,故事在歌声中波澜起伏地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溯()流光渔樵()幽壑()嫠()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一叶之扁()舟举匏()樽而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二、知人论世
苏轼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
风格的代表作。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的地位之高。
三、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因为写的诗因为讽刺新法而遭到逮捕。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幸亏亲友的营救,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
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他常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写下《赤壁赋》。
四、整体感知
概括各段段意。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
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
人。
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
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
预设回答:忧
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
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
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同学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中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预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
这说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闷呀。
预设:不能,那你认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闷。
预设。
“是人才。
”
→你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这句诗是出自哪儿的?展示幻灯片,补充《子衿》的下一句。
指出曹操的用意是:渴望人才的投靠。
所以作者的第二层忧是什么呀?
幻灯片展示:贤才难得。
那同学们想一下,作为领导人,怎么样才能吸引人才呀。
预设:给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
→那曹操给那些人才怎么来保证
预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小节:所以从这节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有忧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我们再把前面的朗读部分,我们合起来读一遍。
女生读前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
读完之后,到后两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读。
预设:同学们说一下,是不是比前面进步,很好,值得鼓励。
小导入:中国诗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感都是贯穿其中,那我们在往下学习作者的忧思之情是如何贯穿到下文中的。
让一个学生来朗读一下下半节。
→哪个同学能不能和我们说一下第二节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预设:是用明月来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难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复地歌咏着渴贤之忧啊。
但接下来作者却写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
→哪个同学来说一下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来归顺曹操了,那人才都来了,曹操还忧什么?
三忧功业未就。
→对人才的忧思,贯穿了全文,但第二节有一处是作者写作者的欢喜之情的,是因为人才来和他交心,来归顺他了。
同学们看是哪句?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
→那人才都来了,作者还忧什么呢?
三忧功业未就。
小结:所以人才的忧思,人生的苦短,都是因为功业未就,因此曹操为了自己的功业,他又对哪些人才伸出了橄榄枝?曹操是如何说的?
预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
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贤才们。
→这里曹操站在那些贤才的角度去虑及他们的前途,把贤才的煎熬变成当成自己的煎熬。
这里曹操换位考是替贤才担忧之外,他是否还有另一层意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曹操用了两个典故,一周公自喻,说明自己有周公一样对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
所以我会重用贤才的。
小结:1、曹操说歌以咏志,那这首诗曹操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愁是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贤纳士,统一天下。
2、中国崇尚一句话:“文如其人。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你认为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总结:幻灯片展示。
播放电视剧《短歌行》主题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诵。
课堂总结:曹操不管是在历还是在民间文化上,都是以奸臣、逆贼的形象示众,但从我们的文学作品里我们还是能看出曹操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
所以同学们看文学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