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利用利与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利用的“利与弊”
“利”在:
①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提供帮助。

②运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形象化、动态化,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碰到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受实验条件等影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达到我们施教者预设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抽象变为具体,静态化为动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③信息技术与演示实验的整合,可以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做课堂演示实验时,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空间或现实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观察和操作有时无法达到教学要求,例如,物理现象微弱,呈现的时间不足,现象稍纵即逝,微观领域中的物理现象等,而如果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用摄像机把实验的现象录制下来,重放、慢放、或放大,甚至是模拟实验的关键部分,并依据需要,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或者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物理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学生实验的不足,给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信息技术与黑板的有机结合,能够增大课堂的的信息容量。

⑤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⑥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教师引导,激活教学各环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弊”在:
①对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影响。

借助课件的形象化攻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减少思考之苦。

但是,长期通过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化的帮助,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哪儿来呢?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不是也会萎缩?学生思维的质的变化从何而来?这样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产生负效应。

②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约束。

由于信息技术课件比文字相直观形象,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所以学生无需开动脑筋,久而久之会造成思考问题的简单化,影响思维的深度,甚至使学生不会思考或懒得思考。

另外,信息技术的使用一般是课前设计好了程序,这种定势容易削弱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陷于被动,并妨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③对学生想象力发展的影响。

爱因斯坦赞誉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今天,在大量直观视觉刺激的作用下,学生的想象力正在逐渐萎缩,用进废退是基本法则。

恰恰正是这种“形象性”扼杀着学生的想象力。

④对阅读获得信息的能力发展的影响。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用语言文字叙述情景不具有可视性,但它的这一特点却能给学生留下广阔而自由的想象空间。

语言文字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将来自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让学生能领会抽象语言文字载体中的信息,并培养获得信息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

任何盲目的“形象化教学”都会适得其反。

⑤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负效应。

不恰当的制作和使用课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⑥对学生自控方面的负效应。

网络学习环境进行虚拟远程教学,具有拓展教学时空,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作用。

但这与中学生的心理
特点及自控能力不相匹配,这与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不相匹配。

为此,正确处理好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无非是从内容、方法、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但三者在课堂教学又各自占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高低,而教学手段则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因素,它服从、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抛开教学内容不谈,就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关系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处于主导地位。

为此,进行教学改革要把着力点放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不应以手段改革冲淡或代替教法改革。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多媒体浪潮的兴起,使有的老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课件制作,把着力点放在手段的改革上,甚至误认为教法改革主要是手段的改革,改革了教学手段也就冲突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实现了由传统教法向现代教法的转变。

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手段改革和教法改革的关系,要有正确的导向,不要偏听偏离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总之,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但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适时、适量、适度和适龄地利用,要让信息技术真正为课堂服务,决不能造成“教师的教学为信息技术服务”这一怪现象。

同时要发挥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互辅相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