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高效作业知能提升:第九单元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 Word版含
2021新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考能提升(五)变异、育种与进化(含答案)

考能提升(五)变异、育种与进化、核心综合归纳1 •三类“无子果实”(1)无子西瓜一利用染色体变异原理,由四倍体(早)X二倍体(S )T三倍体,无子的原因是三倍体联会紊乱,不能正常产生配子。
(2)无子番茄一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而来,其无子的原因是“未授粉”(3)无子香蕉一天然三倍体,无子的原因在于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正常产生配子。
以上三类无子果实中,无子西瓜、无子香蕉,其遗传物质均已改变,为可遗传变异,而无子番茄则属不可遗传变异。
2 .可遗传与可育“可遗传”工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二倍体的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可遗传变异一一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化,若将其体细胞培养为个体,则可保持其变异性状一一这与仅由环境引起的不遗传的变异有着本质区别。
如无子番茄的“无子”原因是植株未授粉,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是不可以保留到子代的,将无子番茄进行组织培养时,若能正常授粉,则可结“有子果实”。
3 .四倍体AAaa(由Aa秋水仙素诱导后形成)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AAaa产生配子状况可按下图分析,由于染色体①〜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四条染色体分至细胞两极是“随机”的,故最终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及基因状况应为①③与③④(AA与aa卜①③与②④(Aa与Aa)、①④与②③(Aa与Aa),由此可见,AAaa产生的配4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比较比较项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变异的本质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发生改变发生时间主要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适用范围所有生物真核生物、有性生殖、核基因遗传真核生物(细胞增殖过程)子类型5•着眼于四大角度,辨析三种可遗传变异⑴“互换问题”①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一一基因重组②非同源染色体间互换(或单方移接)一一染色体结构变异(即“易位”)注:若同一条染色体的两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片段互换,则基因不改变。
创新大课堂一轮复习人教版生物第九单元 第29讲

课时作业
①信息:本表直接呈现的是某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浓度,并非能 量值。重金属、DDT 等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即随着营养级的增加, 浓度增加,两者在数值上呈正相关,所以从表中浓度的大小可推知 该生物营养级的高低,从而判断各生物能量值的大小。一般情况下, 若相邻两浓度值相差不大,不足以构成 10%~20%的比例,则两者 应为同一营养级。
提示:还需要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等。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创新大课堂
考点层析巧导学
高频考点勤演练
课时作业
【考向题型剖析】 考向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答案 B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创新大课堂
考点层析巧导学
高频考点勤演练
课时作业
2.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创新大课堂
考点层析巧导学
高频考点勤演练
课时作业
A.甲是生产者,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乙是消费者,包括各种异养生物 C.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 D.图中的“甲→乙”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创新大课堂
[疑点辨析]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考点层析巧导学
高频考点勤演练
课时作业
(1)消费者都是动物,都营异养生活。(
× )
(2)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但主要类群是绿色植物。( √ )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必 备成分。( × )
2021届(人教版)生物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综合练 变异与进化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人教版)生物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综合练单元练点变异与进化推荐完成时间:45分钟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普通玉米为二倍体植物,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近年来采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育种技术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单倍体玉米产生的配子中无完整的染色体组C.用秋水仙素处理普通玉米幼苗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D.该育种过程中常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来获得单倍体植株2.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人类的一种伴X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病,该病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
在六个患有此病的男孩中,亦发现其他各种不同的体征异常,他们的X染色体均存在如图所示的小片段缺失,分别以Ⅰ~Ⅵ表示患病男孩。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染色体5区域最可能含DMD基因B.除DMD外,还伴有其他体征异常的原因可能是DMD基因外周区域的染色体缺失C.X染色体小片段缺失导致基因排列顺序改变,而基因数目保持不变D.DMD在男性中发病率较高3.下图为自然界形成普通小麦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由于甲的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甲高度不育B.甲成为丙过程中,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都发生了加倍C.若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1年时间,且所有的有性杂交都从播种开始。
理论上从一粒小麦和山羊草开始,第2年即可产生普通小麦的植株D.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最多可含有12套遗传信息4.化学诱变剂羟胺能使胞嘧啶的氨基羟化,氨基羟化的胞嘧啶只能与腺嘌呤配对。
育种学家常用适宜浓度的羟胺溶液浸泡番茄种子以培育番茄新品种。
羟胺处理过的番茄不会出现() A.番茄种子的基因突变频率提高B.DNA序列中C-G转换成T-AC.DNA分子的嘌呤数目大于嘧啶数目D.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5.如果二倍体生物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多出一条染色体,则称之为“三体”。
2021版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高效作业知能提升:第一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一) 细胞的分子组成 Word

单元过关检测(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根据“化学元素→化合物→C→组织→器官→洋葱(个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与烟草花叶病毒相比,C能独立生活,两者都含有核糖核酸B.蓝藻和C都有核糖体,若两者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则都有叶绿素参与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也可以用于有丝分裂实验D.洋葱富含钾、锌、硒,与根尖成熟区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答案:C2.(2020·南昌调研)下列不属于含磷化合物具有的生物学功能的是()A.构成各种生物膜的基本支架B.催化基因转录出信使RNAC.在蛋白质合成中转运氨基酸D.为蛋白质分子合成提供能量解析:选B。
细胞内的含磷化合物有磷脂、DNA和RNA、ADP和A TP等。
磷脂是构成各种生物膜的基本支架;RNA聚合酶催化基因转录出信使RNA,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含有磷;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转运氨基酸;ATP为蛋白质分子合成提供能量。
3.下列有关肽键的叙述,错误的是()A.多肽中的肽键数等于或小于脱水缩合过程中的氨基酸数B.含肽键的物质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C.核糖体上可形成肽键,溶酶体内可发生肽键的水解D.肽键的元素组成为C、H、O、N,其牢固程度与碳碳双键紧密相关解析:选D。
在链状肽中,肽键数=含有的氨基酸数-肽链数,在环状肽中,肽键数=含有的氨基酸数,A正确;含肽键的物质都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因此核糖体上可形成肽键,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可发生肽键的水解,C正确;肽键的元素组成为C、H、O、N,其可表示为CONH,不含碳碳双键,D错误。
4.(2020·河南名校联盟调研)“颜色反应”是鉴定特定物质的常用方法。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为检测待测样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以使用斐林试剂检测B.用苏丹Ⅲ和苏丹Ⅳ检测组织切片内的脂肪时,染色时间长短不同C.若待测样液中不含蛋白质,则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样液颜色不变D.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所含物质种类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解析:选B。
2021版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高效作业知能提升:第三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三)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三)(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广东汕头一模)下列关于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是()A.酶的合成不需要酶,A TP的合成需要酶B.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可逆的C.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需要酶但不需要ATPD.农作物根细胞缺氧时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ATP解析:选D。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和RNA的合成均需要酶的催化,ATP的形成也需要酶的催化,A错误;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使酶失活,低温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酶活性降低,恢复温度(一定范围内),活性升高,B错误;暗反应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两个阶段都需要酶,C3的还原过程需要光反应产生的ATP供能,同时也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根细胞缺氧时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2.(2020 ·广东湛江高三调研)右图是在最适温度下,一定量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b点时,限制麦芽糖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B.如果温度上升5 ℃,b点向上方移动C.本实验不宜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的分解情况D.bc段的催化速率只受酶活性的影响解析:选C。
反应已在最适温度下进行,温度不是限制b点时麦芽糖酶活性的因素,A 错误;反应已在最适温度下进行,温度改变,酶活性下降,b点下移,B错误;麦芽糖分解的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和麦芽糖都是还原糖,都会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故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的分解情况,C正确;bc段催化速率不变,最可能是受酶的数量的限制,不是受酶的活性的限制,D错误。
3.(2020·湖南益阳期末)下图是细胞中某种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模式图,①~③代表化学键,④和⑤代表化学基团,已知该化合物可直接为肌肉收缩供能,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中储存有大量的化学能,①水解时可为放能反应提供能量B.④代表的化学基团是—H,⑤是一种含氮的碱基C.该化合物可以在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提取到D.细胞中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该物质直接提供能量的解析:选C。
高考生物细胞的能量供和利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高效作业知能提升

闪堕市安歇阳光实验学校第9讲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叶绿体中色素提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菠菜绿叶可被用作叶绿素提取的材料B.加入少许CaCO3能避免叶绿素被破坏C.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D.研磨时加入石英砂可使叶片研磨更充分解析:选C。
叶绿体中的四种色素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它们都溶于无水乙醇,C项错误。
2.(2020·湖北重点中学一调)下列有关叶绿体中色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B.叶绿体的膜结构上都有色素分布C.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可用无水乙醇作为层析液D.秋天有些植物叶片变黄是因为叶绿素转化为类胡萝卜素解析:选A。
叶绿体中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A正确;叶绿体的外膜和内膜上没有色素分布,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B错误;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在无水乙醇中的溶解度都很大,故无水乙醇只能作为绿叶中色素的提取液,不能作为绿叶中色素分离的层析液,层析液是用石油醚、丙酮和苯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不同色素在其中的溶解度不同,C错误;秋天有些植物叶片变黄是因为低温条件下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叶片可显示出类胡萝卜素的颜色,D错误。
3.利用无水乙醇提取出叶绿体中的色素,设法分离得到各种色素,并将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和混合液依次点样在滤纸的1、2、3、4、5位置(如下图所示)。
当滤纸下方浸入层析液后,滤纸条上各色素正确的位置应为( )解析:选B。
在层析液中四种色素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色素溶解度越大,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越快,混合液中含4种色素,扩散后在滤纸条上形成4条色素带。
4.(2020·安徽合肥四校联考)下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示意图,A、B、C、D表示叶绿体的结构,①②③④⑤表示有关物质。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变为C3中的化学能B.若突然停止光照,C3的含量会升高C.CO2进入叶绿体后,不能直接被固定形成⑤D.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位于图中的A部分解析:选A。
2021版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高效作业知能提升:第二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二)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二)(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广东珠海模拟)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承担着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等功能B.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细胞生命活动有关C.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所以它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D.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保证了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解析:选C。
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既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也能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A正确;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网架结构,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细胞生命活动有关,B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但不一定位于细胞的正中央,C错误;生物膜把细胞分成一个个小室,使细胞内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保证了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
2.(2020·河南中原名校质检)右图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
下列属于图示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A.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引起传出神经元兴奋B.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C.甲状腺细胞对垂体细胞分泌TSH的反馈调节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解析:选B。
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属于化学物质的传递,A错误;图中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B正确;甲状腺细胞释放的甲状腺激素过多对垂体细胞分泌TSH产生抑制,是通过甲状腺激素与垂体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结合的反馈调节实现的,C错误;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错误。
3.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蓝藻通过核孔能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B.卵细胞的体积较大,利于它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物质的运输D.性腺细胞膜上运输性激素的载体蛋白数量通常青春期比幼年和老年时期多解析:选C。
2021版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高效作业知能提升:第九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九) Word版含解析

单元过关检测(九)(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能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子代的性别比例C.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D.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解析:选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亲代的性别比例,而子代的性别比例正常,B错误;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C正确;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变化而改变,D错误。
2.(2020·广东汕头一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C.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D.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解析:选C。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A正确;就地保护就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池塘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C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导致动物也出现垂直分层现象,D正确。
3.(2020·江西五市八校一模)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
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上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B.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C.密林熊蜂不会为角蒿传粉,因此不影响角蒿的进化D.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解析:选C。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29讲 群落及其演替

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训练4.(2022·山东·高考真题)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
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
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荔枝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A
523
103 278
36.67
14.10
回答下列问题: B
568
104 118
40.86
20.40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____趋__光______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_高___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 供了_食__物__和__栖__息__空__间___,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_____低__________,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__荔__枝__园__A__使__用__杀__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
荫藏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
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
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红对勾】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9免疫调节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29 免疫调节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安徽十校联考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D.抗原与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解析:抗原的种类很多,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
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小分子物质,不能成为抗原,所以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抗原能与抗体结合,发生免疫反应,而不能直接和效应细胞结合。
答案:D2.(2013·广东深圳一模)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都能迅速产生抗体B.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遇到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C.一个浆细胞(效应B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是相同的D.浆细胞(效应B细胞)的寿命比记忆B细胞短而所含的内质网相对发达解析: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
B细胞、T细胞遇到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浆细胞(效应B细胞)不能分裂。
一个浆细胞(效应B细胞)内的基因不只是产生抗体的基因,细胞内的基因数目与其产生的抗体数量无法比较。
答案:D3.河南开封一模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体对花粉或某些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C.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D.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解析: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不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中,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答案:D4.免疫工作者在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破坏骨髓和胸腺进行免疫研究后,分别向其体内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小鼠出现的变化是( )A.甲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乙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B.甲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乙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C.甲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乙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D.甲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能力,乙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解析: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必不可缺。
2021版山东新高考生物人教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9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Word版含解析)

课时规范练29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单项选择题1.(2019辽宁葫芦岛六中月考)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不正确的说法是()A.所用标记不能影响刺猬的生命活动B.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天敌捕食的概率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2.(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种群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N 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3.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4.(2019广东六校联考)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J”型和“S”型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5.(2019山西孝义摸底)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甲、乙、丙3个动物种群的个体数量与年龄组成示意图。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甲、乙、丙的年龄组成依次为衰退型、稳定型、增长型B.年龄组成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C.调查3个种群个体数量的方法不一定为标志重捕法D.食物充足的条件下,3个种群的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6.(2019云南民族大学附中期中)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曲线近似于“S”型增长曲线B.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上下波动C.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固定不变二、不定项选择题7.下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29含答案

课时跟踪练29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基因表达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转录以基因的一条链作为模板B.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合成蛋白质C.参与基因表达的每种tRNA只转运一种氨基酸D.转录与翻译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解析:选B。
转录只能以基因中的一条链作为模板,A项正确;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合成蛋白质,B项错误;tRNA 具有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转运一种氨基酸,C项正确;转录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翻译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因此转录与翻译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项正确。
2.下列关于遗传信息表达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DNA分子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肽链的模板B.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没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C.多个核糖体可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共同合成一条肽链D.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mRNA上三个相邻的脱氧核苷酸组成解析:选A。
一个DNA分子可包含多个基因,其转录一次,可形成一个或多个合成肽链的模板,A项正确;转录过程中,RNA聚合酶有解开DNA双螺旋结构的功能,B项错误;多个核糖体可相继结合在一个mRNA分子上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C项错误;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由mRNA上三个相邻的核糖核苷酸组成,D项错误。
3.(2024·广东六校联合摸底考试)研究发现在低温诱导草莓休眠时,其DNA 甲基化水平呈显著升高的趋势,而拟南芥受到低温处理后DNA甲基化水平降低。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被甲基化的DNA片段碱基序列会发生改变B.环境对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都是相同的C.表观遗传的性状对生物都是有利的性状D.环境可能会通过对基因修饰的影响调控基因表达解析:选D。
被甲基化的DNA片段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A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低温对草莓和拟南芥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不同,B项错误;表观遗传抑制基因的表达,其性状对生物不一定有利,C项错误;环境可能会影响DNA 甲基化等过程,进而调控基因表达,D项正确。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9免疫调节(2021年整理)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9 免疫调节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9 免疫调节)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9 免疫调节的全部内容。
课时作业(二十九)免疫调节1.下列关于酶、抗体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都具有专一性②发挥作用后都会失活③都是内环境的成分④产生过程都需要ATP ⑤产生过程都与膜的流动性有关A.①⑤ B.②③C.①④ D.④⑤答案:C 解析: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神经递质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识别,①正确;酶发挥作用后能保持一段较长时间的活性,抗体、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失活,②错误;细胞内的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抗体和神经递质是内环境的成分,③错误;物质合成都需要ATP,④正确;细胞内的酶不通过胞吐进行分泌,与膜的流动性无关,抗体和神经递质都通过胞吐进行分泌,与膜的流动性有关,⑤错误。
2.[2018·陕西西北工大附中月考]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麻疹患者痊愈后,其体内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也就不存在了B.体液免疫中每个浆细胞都能产生多种特定抗体C.计划免疫(疫苗)有利于保护少年儿童健康D.某病原体初次感染人体,人体会产生相应的过敏反应答案:C 解析:麻疹患者痊愈后,机体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等可以存留一定时间,A错误;每个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B错误;通过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能达到预防特定疾病的目的,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收尾达标课时作业28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28通过激素的调整神经调整与体液调整的关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试验方案时,假如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看指标,则下列对试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挨次,正确的是()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B.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解析:考查了对试验的分析设计力气。
该试验是验证性试验,目的是“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试验对象是“小鼠”,观看指标是“小鼠活动状况”,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殊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削减,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毁灭低血糖症状。
注射葡萄糖后,低血糖症状消逝,通过自身对比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答案:A2.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
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
下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d、e三种激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B.b、c两种激素在体温调整方面具有协同作用C.d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D.分泌d的细胞和分泌e的细胞中的核酸完全相同解析:由于五种激素中仅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表现为拮抗作用,故它们分别属于d、e中的一种;又由于d、c两种激素为协同作用,而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在调整血糖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故可推想e是胰岛素,d是胰高血糖素,c是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b)在调整体温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a)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分泌d的胰岛A细胞和分泌e 的胰岛B细胞中的DNA相同,但RNA不完全相同。
答案:D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在酷热环境里的散热量比寒冷时多B.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的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并释放抗利尿激素C.下丘脑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整D.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调整pH,使血浆的pH稳定在一个定值上解析:寒冷环境,人体热量易散失,为维持体温所以机体才通过各种途径在确定程度上减小散热;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pH应当在确定范围内波动。
2021版新高考1版生物一轮教师用书:第9单元 第29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29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科命题备考导航核心素养解读命题趋势(1)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3)调查或探讨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4)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5)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通过设计并制作生态瓶,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形成物质与能量观、结构和功能观,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3)举例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讨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题型内容: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模型,对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进行考查,其中能量流动图解分析与计算是重点◆考查形式:多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及能量流动过程、特点及分流问题剖析,主要为选择题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
生态系统的概述(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
(4)功能: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各成分的作用及地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类型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作用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泄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2)相互关系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①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特点: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 个营养级.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2021版高考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高效作业知能提升:第四单元 加强提升课(3)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可

[基础达标]1.(2020·江西南昌一模)一般情况下,下列关于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结论,正确的是()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通过DNA复制形成两套完全相同的核基因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发生一次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消失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行为相同,染色体数目变化不相同D.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各不相同解析:选A。
基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通过DNA复制形成两套完全相同的核基因,A正确;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行为,而有丝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行为,C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若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则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或卵)母细胞的两个细胞基因型相同,D错误。
2.(2020·山东青岛期初调研)下图为某动物睾丸中不同细胞的分裂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为②④B.①②③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C.③细胞的子细胞称为初级精母细胞D.④中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解析:选C。
图中①③分别为有丝分裂后期和中期细胞,②④分别为减Ⅰ中期和减Ⅱ后期细胞,A正确;图中①②③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④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不能是初级精母细胞,C错误;若发生过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则减Ⅱ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染色体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正确。
3.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全部不正常的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A.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B.该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相应的片段;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C.该细胞第二次减数分裂时,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正常,另一个分裂不正常D.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有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答案:A4.(2020·福建福州高三期末)右图是某个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细胞(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B.该细胞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C.该细胞形成的精子有两种基因型D.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基因型解析:选C。
2021版高考生物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考能专项突破(九) 文档

9.解读能量流淌过程图►热图呈现解读(1)本图涉及到三个养分级(第一、二、三养分级),从能量的去向角度看,每个养分级由四个部分组成:流向下一个养分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2)从能量的来源看,本图中的能量有两个来源:一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二是人为投入的有机物的能量。
其中,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能量的根原来源,但在一些人工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投入可能是能量的主要来源。
(3)未被利用的能量主要是用来维持某养分级存在的能量,假如这部分能量被下一个养分级或其他方面所利用,则该养分级的个体数量就会明显下降,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典例剖析科学家对一个以槭树、山毛榉和桦树为主要树种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问题:(1)植食动物能依据植物的性状、气味等因素推断食物并进食,说明生态系统有___________的功能。
(2)这个温带森林中,每年每平方米大约有6.28×105J/(cm2·a)的有机物残屑来不及被分解者所分解,推想影响分解者分解效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
其影响实质是降低了分解者细胞内的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出。
这个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由生产者流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2位)。
据图中的能量值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J/(cm2·a)。
(5)图中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__(填“植食动物”或“植物”)。
假如一部分植物叶片被加工为纸张,存在于纸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____。
(6)少量动物的迁入和迁出,不会使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是通过生态系统内的____________调整机制实现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达标]1.(2020·安徽安庆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稳定B.引入外来物种会增加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呈“S”型或“J”型增长D.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记名计算法解析:选A。
具有捕食关系的种群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捕食关系有助于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A正确;引入的外来物种如果没有天敌,则会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反而有可能会降低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B错误;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可呈“J”型增长,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C错误;调查校园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记名计算法是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D错误。
2.(2020·广东深圳一模)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B.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土壤微生物增加C.草本阶段在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增加D.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下降解析:选D。
光裸岩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可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
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A正确;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这给许多微生物生存提供了空间和营养来源,土壤微生物增加,B正确;草本阶段在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埋入地下的枯草和某些动物尸体使土壤有机物总量增加,C正确;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中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通气性会逐渐上升,D错误。
3.(2020·湘赣十四校一模)一块弃耕田经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
下面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杂草地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B.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没有垂直结构C.研究该草地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D.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人类的活动不能改变其演替的方向解析:选C。
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杂草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取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A错误;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B错误;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正确;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解析:选B。
物质循环中碳、氮等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往复循环,A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C正确;群落中绿色植物释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生物所利用,D正确。
5.(2020·安徽舒城晓天中学月考)下图1表示的是生物间的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解析:选B。
据题图1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①③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②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正确;题图1的③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不能一直增加,B错误;题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C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6.(2020·湖北恩施一模)某同学欲在弃耕一年的自家菜地中开展两个活动: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两活动的取样点应相同,且要随机取样B.对土壤中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应用标志重捕法调查C.只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样土中的各种存活动物逐个计数D.调查结果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解析:选D。
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两个目的不同的调查实验,蒲公英需在地面调查,要随机取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A、B错误;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需对样方中的蒲公英进行逐个计数,但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中常用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计数小动物种类数,C错误;调查结果均是弃耕后的蒲公英种群密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而没有弃耕前的调查结果作为对照,不能说明弃耕对蒲公英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影响,D正确。
7.(2020·山西平遥中学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阳光C.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D.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是因为草本植物低等、寿命短解析:选B。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可能演替成树林,A 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灌木由于个体相对于草本植物较为高大,在与草本植物竞争阳光时有较大的优势,最终取代草本植物,B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从而成为优势物种,D错误。
8.(2020·广东中山期末)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演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A.该地群落演替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率B.常绿阔叶林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草丛C.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强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解析:选B。
题表中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的种类逐渐增加,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能力提高,A正确;高大的乔木所占的空间远大于草本植物,其种群密度低于草本植物,B错误;一般来说,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故常绿阔叶林抵抗力稳定性比针叶林更强,C正确;群落演替中随着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先后逐渐增加,群落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D正确。
9.(2020·福建福州一模)研究人员在调查某一沙地的植被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半灌木→多年生灌木。
回答下列问题:(1)该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________结构。
随着演替的进行,研究发现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乔木。
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请尝试解释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者通过种植灌木进行沙漠治理,灌木固沙林形成后,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分解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被的发育。
解析:(1)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半灌木和多年生灌木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即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与草本植物相比,灌木较为高大,在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具有优势,获得更多阳光,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
(2)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取较多水分,成为该沙地的优势种。
(3)灌木固沙林形成后,沙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的遗体和排遗物,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被的发育。
答案:(1)水平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比草本群落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2)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取较多水分(3)植物的残枝败叶、动物的遗体和排遗物分解(呼吸)10.(2020·山东枣庄八中一模)下图是某河流中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河流中生物甲的全部个体总和称为________,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
(2)曲线1在第1~3周时,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3)曲线2在第2周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波动”)。
(4)河流中的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同一时间内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由题图曲线可知,曲线1在第1~3周时,种群数量不断增长,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曲线的增长趋势说明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3)由题图曲线可知,曲线2在第2周时,甲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数量逐渐增多,所以此时其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第3~7周时种群甲的数量变化呈波动状态。
(4)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应呈同步性变化,由题图曲线可知,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少,说明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1)种群种群密度(2)大于“S”(3)增长型波动(4)不可能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呈同步性变化,而根据曲线1、2可知,有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比无生物乙时少,因而甲、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可能为互利共生[素养提升]11.(2020·广西柳州高级中学高三模拟)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中的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区域⑥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⑥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解析:选D。
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区域⑥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正确;区域⑥中,a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正确;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D错误。
12.(2020·江西上饶中学期末)下图表示某一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1850~1950年间该农场种群类型数量和各种群密度均不断降低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比1875年明显D.图中信息反映出人类的干扰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选D。